一座西南联大,半部民国文化史。
西南联大,这个名词对于不同的主体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于国家而言,它是屈辱中不折不挠坚持“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的火种,是不屈的中国精神。
于今天的来说,它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存在紧紧8年,却培养出了2位诺奖、180多位院士,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战火中的青春》却没有着眼于这样的宏达叙事,而是把视角放在彼时的年轻人身上,试图去还原西南联大之于他们的意义。
因此,在本剧中,着眼最多的任务大多都是虚构的而非真正历史存在的人物,这当然有便于创作的考量在,但同时,这种视角也更为重要,这也成为了本剧的目的和意义,换言之,这不是一试图为西南联大树碑立传的电视剧,而是一部探讨西南联大之所以是西南联大的电视剧,从而达成为其树碑立传的目的。
因此,本剧的视角放在了(虚构)的年轻人身上,也加入了不少的感情戏,虽然这也成为了本剧为人诟病的一点,但我以为这本无可厚非,抛开电视剧本身作为娱乐产品的属性不谈,青春本来也就无法脱离爱不是吗?
爱人和爱国家有的时候也是可以画等号的。
人物形象上文说到,本剧的主要人物大都是虚构的,那就有必要谈谈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
本剧因为讲的是学校,所有总的来说是群像,但同时也有侧重,个人以为着墨最多也是最有看点的就是王鹤棣饰演的程嘉树、周也饰演的林华珺、叶祖新的叶润明、贺鹏的文劼、王羽铮的毕云霄和金志号的双喜。
(未完)
第一集我看着还行,第二集就...男主女主从北平战场跑去快沦陷的天津战场救男二在南开读大学的妹妹,而且我觉得那个妹妹脑子好像有点不好使。
我不都不知道她跑来跑去在做什么,要打仗了呀,也不躲一下,她很勇的感觉。
还有那个云霄,让他去打仗吧,他真的很想上战场。
让他去打仗,让他去打仗,他太想了。
南开大学的画面有点偶像剧的氛围感继续观望吧,毕竟才一二两集
看完护心来补的,被周也圈粉了,之前看了好多她演技差的洗脑gif图,以为她真的五官乱飞,护心之前除了山河令没看过她其它剧。
护心里的机灵倔强少女演得很好,没想到战火里这种温婉文气的知识女性也很合适。
没有护心雁回的活泼机灵,也没有山河令阿湘的咋咋呼呼,就是很大家闺秀的温婉可人有气质,声音也是温柔恬淡的。
剧里不知道是画了裸装还是真的素颜,没有看到妆感,很自然真实,这点好评。
拉踩一下有些年代剧女角色不符合人设的描眉画眼真的很突兀。
这部剧情很好看。
感情戏方面:女主和男二的感情变化很自然,心动在一起,也可以为了各自的理想分道扬镳,没有为了你放弃我的人生规划这种事情。
大家各自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前进这种剧情我很爱。
男二人设太好了,导致我对演员本人也留下了好印象。
演技方面:联大的老师们好像一个熟脸都没有,但是他们演的太好了,以至于看他们的时候感觉像历史上的他们走进了我的眼中。
没有一丝丝的表演痕迹,太自然了,好像那些老师们本来就是这样的,闻一多老师去世的时候我眼泪止不住的流。
尬点也有,男二好像在演偶像剧,其实男主前几集也像演偶像剧,但是人物行为逻辑跟人设是能捋顺的。
男二是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最高学府的学子,自己的父兄都为国捐躯并且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的前提下,他脑子一直转不过弯,一直想着放弃物理去当兵,看的真来气。
好像别人努力学习不如他愿意上战场真刀真枪跟人干一样。
剧最大的槽点就放在文劼一个人身上,承受了我所有的愤怒和吐槽。
但是这个角色其实挺脸谱化的,从他第一次出场就给人一种“这不是个好东西”“他后面肯定要黑化”的感觉。
后面也确实坏事做尽。
演员演的也挺招人恨的,选角色挺贴脸整体其实4.5星是比较合理的,瑕不掩瑜。
但是没有半星,就打5星吧。
本来是要写短评,但是文字超出了就改成写评论了,尴尬
看了六集了,以前只从文字里感受那段艰苦的岁月,已经够难过的,拍出来,各种爆炸场景和演员的表现力加持,更受震撼,更能理解那个战乱的年代,学子的爱国之心,军人的保家卫国之情。
战火中的大学,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磨难中的家国,战火中的青春,未到结局,焉知生死,热血之青年,吾辈之楷模。
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这剧我觉得要看完以后才适合给分。
现在剧刚上四集,我打开的第一个剧评让我非常不能认可,并且我的留言还被删除且拉黑。
没有时代厚重感只有现代偶像剧的轻巧与拙劣?
我真的没看出偶像剧的痕迹,甚至我觉得男女主多加一些感情铺垫戏会让这开头前两集观众更入戏。
剧中青年均出于富贵之家,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
青年演员豁出生命救书算什么?
毕云霄那么努力的想要上战场抗敌算什么?
就算是程嘉树,他刚留学六年回来,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后面坚毅的留下来报考长沙临时大学用知识救亡图存,这完整的成长线很符合逻辑啊。
制作团队堪忧?
画面的质感不用多说,有眼睛的都能看到。
我已经无力吐槽黑子尬黑的水平了。
一开始的前两集我认为剪得有点不够流畅,感情戏因为删减太多有点突兀。
但是演员们拼了命去跑炸点带来的震撼的爆炸戏场面,所有演员好几个月去学习这段历史,多年对剧本细节的打磨,就这么被无脑的黑得一文不值,当下青年真的该好好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西南联大的精神,去懂得什么叫立德立言。
青年演员的青涩和冲动很符合当下青年的状态,我期待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会一步步成长,戏外的我们也能因为这部戏了解这段历史,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坚毅卓绝的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现在的我们太需要了。
黑子真的没有心😭
1937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十分沉重且黑暗的一年。
这一年,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武力吞并全中国的野心,制造“卢沟桥事变”,一时国家山河破碎,人民被迫流离失所,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同年7月28日深夜至29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学校遭到日军的野蛮轰炸,本应处处充盈着学术之风的美丽校园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不管把这段历史回顾多少遍,再看到还是会为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为而愤怒,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而痛心,尤其当冰冷的文字转化成直击眼球的影像时,更是触目惊心。
我们这些后辈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亲身经历一切、亲眼见证一切的那些先辈们。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觉醒的学生,一个又一个愿意以身报国的勇士,一位又一位在乱世之中,用铮铮铁骨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教育家。
而这正是《战火中的青春》所要讲述的故事。
看完前两集有这样几个片段&人物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第一处就是毕副师长这个角色。
军人是那个战乱年代永远避不开的群体,但让我对毕副师长最难以释怀的并不是他英勇捐躯在战场上,而是他对于学生的看重。
那一夜的篝火谈话,面对头脑发热群体请命想要上战场的学生,毕副师长始终保持冷静。
他没有明确拒绝学生们的请求,而是从战争之现状讲起,启发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这场战争我们会居于弱势,进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要二十九军还有一个军人站着,拿枪就不是你们学生的事”、“军人报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学生报国是在课堂里、在实验室里、在手术台上、在你们的笔尖下”,他真正明白我们国家如此孱弱的原因,也愿意付出生命去守护国家真正的未来。
在那个人人自危、全民皆兵的战乱年代,毕副师长守护了年轻人的热血,保住了国家崛起的希望,甚至于跟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你的战场在课堂”,很难不让人肃然起敬啊
第二处是“七七事变”爆发,宛平城沦陷,日本侵略者下令轰炸南开,然而猛烈的炮火没有削减学生们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冒着危险进入图书馆极限抢救珍贵图书,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只为保留中华文化传承的火种不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另一边,军人将士浴血奋战,直至最后一刻,只为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使命。
这些先烈们虽然已经长眠于历史之中,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延续至今。
第三处是张伯苓校长听到南开被炸的消息时的痛苦无助,一瞬间脚底的踉跄,甚至在原地都站不稳只能依靠着椅子背,他的脑子里回荡的是甲午战败的惨痛历史,是过往对于新式教育付出的心血,是对于日军暴行最绝望的嘶吼和呐喊,看着自己的心血在顷刻之间化为虚有,那一刻的内心该有多绝望啊。
而他能做的,只有将自己所在房间里的放声痛哭。
毕彦君老师在这里贡献了让人动情的演技,台词里的哭腔,眼神里的凝泪,止不住颤抖的手,当他在屏幕里痛哭的时候,屏幕外的我也跟着眼泪汪汪了。
不过幸好,就算学校被侵占被炸毁,中国学子及教育者们的精气神却未曾被磨灭,他们抬头挺胸,踩着满路荆棘,心怀理想和热血重新开始,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最后延续了教育香火,于苦难中开出绚丽的精神之花。
只要一个民族的精神长存,这个国家就不会走向灭亡。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比之百年前好了太多太多,我们不用忍受在漏雨的屋檐下上课,不用为了缺少图书资源而发愁,这些优渥的教育条件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和牺牲。
每代人有每代人报效祖国的方式。
虽然如今我们不用拿起枪顶着枪林弹雨跟侵略者拼命,但是仍要抓住每一寸时光提升自己,努力磨练自己,不断让自己强大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时代,不是怀念当时纷飞的战火和破碎的家国,而是怀念那些撑起中华民族之魂、闪耀于文明史碑上的璀璨群星。
现在正剧都这么随意?
随便拉个人就能演?
中国没有年轻的优秀男女演员了吗?
金扫帚奖最佳,还配音,怎么敢播的。
丢人,连演员最起码的标准都达不到,声台形表哪个过关了,现在的正剧真的。
为祖国留在中国吗?
为了女人,去天津南开大学到处都是战乱,下个镜头就过去了?
手无缚鸡之力就跑去救人了,这种凸显主演的剧情,而且两位要是有演技不配音还行。
剧情不合逻辑,演员没有演技,日本大左都不需要配音。
开头两集不错,爆炸场面令我震撼,但昨天3、4集说实话比较平,有点小失望,加上这几天工作压力太,本想弃剧了的。
今天忙里偷闲看了5、6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抚,好久没有一部剧集能让我如此共情、甚至情不自禁哽咽落泪了,是的,这部剧演到这里已然勾起了深埋在心的家国情怀。
身为实业家的父亲,支持儿子求学救国,他凝望儿子走出家门的侧影让我泪目;儿子走后,老宅被日军强征,山河破碎、家园不再,老人家气急攻心,从此流落时,我含泪痛心;润明向父亲表明决心,要救国图存时,他那明亮而坚定的眼神让我热泪盈眶;清华的老师离开故土,毅然决然前往长沙,他的孩子们不舍追随在车后,喊着“爸爸”的时候,我哽咽不止;嘉树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有的时候使命应该高于生命”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太感人了,剧情逻辑、氛围、情怀、人物、演绎,一切的一切都太感人了,纸巾浸湿了我的泪水。
原谅我无法表达今天的感动。
只想说,战火中的青春,绝对是一部令观者动容、共情的好作品。
粉丝一直说嘉树是一个成长型角色,但这种成长型角色总是很难让人带入,重回那段岁月,并非厌恶成长型角色,而是时代背景很难给他成长空间,在剧中时间线已经来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但男主是一个很轻浮的人,从内心也一直没有认识到形势的严峻,还有一个军长的儿子,简直是一个愣头青,当然他的热血值得肯定,但总之不会让人对他心有喜悦。
整部剧,所有的配角可以说很完美,也很惊喜,看到了许多老面孔。
从主角团来说,仅从角色魅力来看,男主甚至不及女主,女主在战事中的表现都远超男主,对我来说,主角团中最完美的其实是润名,成熟,稳重,能看出时间的紧迫,对祖国也充满热忱。
总体来看,这部剧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有的,但每次都会被男主弄没,当然,这是角色设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是我难以接受的,所以对这部剧,我的总结就是,这是一部我不会推荐的好剧。
一直讨厌的是什么?
讨厌的是那边在打仗,这边在卿卿我我的谈恋爱,这种烂俗偶像剧才是我们应该抵制的。
不是说所有关于战争的剧里都必须没有爱情。
情,这一字,大有家国情怀,小有小情小爱。
观众当然可以接受在战争这个环境里,有两个很好的人逐渐靠近,互相欣赏,然后再走在一起。
而不只是单纯的披着战争题材的皮谈恋爱!
至于有些人无法理解的,为什么要去抢书?
我想说,当时的书和照相机拍下的影像都是很珍贵的,是记载历史的。
很多文物的朝代和作者也是根据古籍文字作为参考的,不然去哪找凭证。
而且看到这种话,我更相信我们需要这种电视剧,如果这个电视剧能够做到宣扬这段历史,那就不会造成被以后的人误解和遗忘。
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年轻人,用他们稚嫩的肩膀,用他们握着笔杆子的手,写下的打下的战火中的青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觉得整体其实拍的不错的,虽然收视好像不是那么高,但也是好事,这种题材还是安静播放完最好。贺同学好像不是学表演的,但演技着实让人惊喜👍这段历史确实有很多让人泪目的细节,题材上映也确实不易。部分年轻演员们演技略显稚嫩,总体尚可。
男女主两人的演技一言难尽,男主的嘴各种歪的,好丑!剧情也拖沓,毫无可看性!
男主女主在其中格格不入
南开被轰得面目全非,故事却才刚刚开始,这将是程嘉树、林华珺他们看清现实、艰难求学、找到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开始
班底还挺强,王鹤棣和周也在其中倒也没那么差,但剧还是不好看,想做群像也没做起来,看似用心实则难看
看了前几集,实在看不下去,弃剧了。这么好的题材,给拍成这个样子。加一星给好的红色历史题材。
这3星全部给配角演员。年轻演员太年轻就凭借背景喂正剧资源硬捧不是什么好事。电视剧一开始,马胖胖俞灏明和王鹤棣就不在一个次元里,撇开王鹤棣就是沉重的救亡图存时代车轮,抬进来王鹤棣就是民国版的《流星花园》。这部剧积压3年有余,我们看到的是3年前的王鹤棣,倒也不必因此直接否定他现在的演技。不过一部集齐了这么多优秀演员、投资浩大的电视剧,因为配上完全不合适的主演,就变得一阵一阵如鲠在喉,实在可惜,更是对影视艺术的不尊重。周也本色演出小姑娘,台词还算自然,表情还是时有失控的老毛病。希望妹子能多想想自己以后的路,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画面真的是电影质感,不管是前面的民国风还是后面的轰炸情节,都特别有那个年代的感觉。这部剧没有什么感情戏,我就很奇怪那些拿“情深深雨蒙蒙”来类比的真的看了剧吗?这部剧就是在侧重讲要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我在想如果我出生在那个时代,我会怎样。特别是在轰炸南开大学之后,张伯苓校长在房间里哭!😭一哭我真的眼泪忍不住了,看的让人很揪心。日本人说炸就炸三分之二校舍、还有图书馆直接被摧!这里是真的破防!男主王鹤棣19岁演的,演技虽显稚嫩,但很有灵气,前面是有点吊儿郎当的风格,但是能看出来是个好青年,后面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眼神有了变化,变得坚定了。女主也符合当时的样子,挺好看的,不出戏。其他配角也很好。总之是一部好剧!我会继续追下去的!
非常好的题材,却被拍得生硬又刻板,老戏骨演的教授和老师真好,但学生就真不咋的,人设不行,演得也就那样,时代感没有偶像剧倒像,没有历史的厚重感。整体编剧台词也是,好多配音改了台词,口型都对不上,很出戏,可惜了这段历史故事。
1、演员演技太尴尬了 不仅是男女主 包括群众演员完全没有代入感 2、读台词像读口号 3、为什么要时不时插进来旁白 4、旁边战火连天 男女主在战火里慢镜头搂搂抱抱?拍这种剧之前请先保持敬畏之心
周也的脸真的很美 但是演情绪起伏大的戏的面部走向就很怪。。。好喜欢叶润名的人设!!! 只看男女主cut看完了 导演叙事能力有点差
没看进去
前面凑合,后面崩得厉害
有着主旋律的大爱,也有那一代人对子女伴侣、家庭、国家的独特的情和爱,剧集对这些点把握的都很好,因战乱分别的戏挺戳我泪点的。
导演诡异的运镜和讲故事节奏,直接毁了这段教-育-史上的奇迹。就不能找觉醒年代的导演和制作团队来拍吗,救命啊。。。。都2023年了竟然还在靠旁白推进剧情。问题是,旁白也水的很诡异。能不能让黄建新离主-旋=律远点!!
看了四集,每集都感动得不行,国家弱就会挨打,以前的中国经历过的太多,那个时候三个大学的知识分子有骨气也有头脑,要让国家强大起来,就要靠他们的知识和教育,这个剧的立意很好,强烈推荐年轻人都看一看!
槽点意料之中,演员演技就不说了,选角其实也不太合适,台词也够差的,很多场面挺尬的,好在有诸多老戏骨加持,让剧集整体质量显得不是那么的不堪入目,不过整体还算可以的。整个故事挺让人意外,没有像往常那样描述紧张刺激的战斗,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描述当时战争的残酷,知识的匮乏以及学生求学之路的艰辛,侧面反应国之栋梁在于人才储备。这一点是比较有新意的。战火中燃烧的青春,挺符合意境的。
等了很久的作品,为了一段值得铭记的珍贵记忆;马跃演出了闻一多精神领袖的魂魄与丰富的内在,王劲松的梅校长彷佛从民国穿越而来,俩人的段落、朗诵与台词功底是本剧最华彩的部分; 王仁君和王玥兮演绎的老师间克制内敛、羞涩的爱情非常动人,金志浩的小双喜、夏梦的阿美有不错的表演潜力,叶祖新进步了,王羽铮的毕云霄后期也比前面自然;到了长沙之后、湘黔滇旅行团、蒙自昆明师生的日常都是比较喜欢的部分, 学术自由、灵活生动、因地制宜的课堂令人向往;观看时忽而徜徉在正剧,忽而掉入青春偶像剧,不同模式杂糅在一起,带来割裂感,前期过于亢奋的口号式台词、年轻一辈不清不楚、拖拖沓沓的情感段落也相对遗憾;剧原名《我们的西南联大》
你们懂那种小时候国旗下演讲的感觉吗……编剧不能说是编剧,专门写演讲稿的那种吧 ,还是小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