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之盒
الدفاتر,The Notebooks,Les cahiers,Memory Box
导演: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勒·乔埃格
主演:Rim Turki,马纳尔·伊萨,Paloma Vauthier,Clémence Sabbagh,Hassan Akil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法国,加拿大,卡塔尔语言: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年份:2021
简介:Maia和她十几岁的女儿Alex住在蒙特利尔。在平安夜,Maia收到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离开黎巴嫩时托付给好友的日记、磁带和照片。她拒绝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因暴风雪被困在家中的亚历克斯却抵挡不住诱惑,偷偷地翻看了母亲记忆的盒子,了解到母亲于内战期间在贝鲁特度过的动荡青春。详细 >
女儿通过母亲的旧日记回顾其和朋友的年轻时光
回忆影像化…创伤。
5.5。複雜多變的時空連結顯得技法花俏但內容乾癟,實際仍極度倚賴功能性旁白推進敘事。
在層層炮火空襲下,青春期的女孩擬定“生前遺願”,想吃美食,想周遊世界,我不想以處女之身死去。戰爭和死亡哪怕在幾米之外,也感覺抽象。對於生命剛開啟的她們,非正常死亡是無法被接受的選項。
意外地喜欢,回忆是一个人的构成,当我向你展开我的回忆,我向你展开自己。
24thSIFF#19|百丽宫陆家嘴 对于一个黎巴嫩导演来讲,电影主题无非就是个体记忆、媒介变迁、战后创伤,故事拍得支离破碎的,抓不住重点,节奏控制得不太好,母女关系又太平,情感欠铺垫,只靠一些信息载体的转换来营造所谓的史诗感,想要面面俱到但却只能做到浅尝辄止。
最后三十分钟有点垮…但是男主真的很帅
喜欢那些胶片烟花,但这个主线故事给人的感觉纯属为了尝醋擀了两斤饺子皮,最后还忘了买馅。本该只是个40分钟体量的中片才对。
【黎巴嫩】亲情身份和角色的互换,女儿鼓励妈妈面对过去,打开自己 ,向自己倾诉- -旧事被这些材料串起,背后还是段更大的创伤历史和横跨数十年和几个国度的秘密深埋。打破那些战争电影的悲怆,或是近年来“双姝”故事无尽的时空拓展,它的角度更加轻快。如若没有最后堪称拙劣的重聚和“复古”众舞,可能会有更多好评;但加上了后,就矫情地犹如晚间八点档的“《错爱一生》小剧场”,可惜。
太过平平无奇...按说这个素材可以拍的好很多……感觉女儿和妈妈的关系开头可以多铺垫一些~(BGM简直,而且妈妈本子上还记了the cure, new order, bunnymen!
后面就有点无聊了,前面手账翻翻看还是蛮解压的🤗
从盒子里记起当年的贝鲁特并没有这些高楼大厦,充满了各种关卡。记起那晚舞池的音乐换了,和朋友三个人抱在一起依偎。记起父亲在书房自杀后,母亲关上门补了几枪让他看上去像个英雄。在墓地已经找不到墓碑,该如何祭奠逝去的时光?当年卧室就是天堂,在那里书写的女孩,一不小心就将时代记忆写了进去。
SIFF14#花费长段时间构建,结果却差强人意。为什么不直接启用纪录的形式?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形式张扬的瞬间?其恶劣程度远胜过于《盛夏》…比较可惜。
73/100
没看完。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仍是聚焦黎巴嫩内战及其后遗症的故事。视觉上有些不错的东西,比如女儿用手机拍下了母亲相册里的一组连续摄影,在手机相册里滑动的时候居然能形成一段连续动态影像(似动……),也得亏母亲家庭条件好,用胶卷跟用手纸似的。剧情编得还是比较大路货,其实我猜导演们的心思也主要是在那堆日记和照片上,其实本片的本质还是一个搬演形态的纪录片,不过情节和人物关系方面演绎的成分比较大,大概也是开发过程中逐渐变成一部故事片了。道具上花了大力气,一些段落的视觉上非常出彩。至于天生的数据库motif,导演们并没有好好开发,而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堆叠下来,我觉得还是相当可惜。
结尾的重逢太三流。
半纪录半虚构的回忆/历史重建用了很多花哨且能自洽的形式,但可惜作为串联会议的母女这条主线太拉胯,视角和叙事逻辑都很强制性(其实可以大幅删减并增加纪录内容)。
我母亲的青春正确打开方式。
Berlinale71 手机一代的女儿vs胶片不离手的母亲,同样是记录自己的时代,同样是用手头的媒介与好友分享生活。对比与并置的出发点有意思,用手账串联起黎巴嫩内战回忆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足够聪明。但,花里胡哨的形式一旦新鲜感过去了之后便无法让人集中注意力,大量画外音也让属于电影本身的视听显得乏善可陈。中年人历经沧桑后的再度重逢,还是让我有一丢丢小感动,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疯狂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