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迷心里,这四个名字意义非凡:英国BBC、日本NHK、美国NGC(国家地理频道)、美国Discovery Channel(探索频道)。
事实上,近几年BBC、NHK和探索频道早就不局限于纪录片,而是将触角伸到了迷你剧领域,例如BBC在2015年推出的《无人生还》、2018年的《英国式丑闻》。
以及从2017年开始,NGC启动的《天才》项目,这个项目以二十世纪伟大的天才们为传主制作人物传记系列剧。
第一季是爱因斯坦。
对爱因斯坦最强烈的印象不是他在物理领域横推同时代无数大牛的天赋,而是高中物理练习题封面上的白头发老头子,咋看之下,就已默认这是一个有趣的糟老头。
然而,这部迷你剧还是毫不留情地刷新了我对爱因斯坦的认知。
这部剧哪里是在描绘一个天才的一生啊!
简直就是在扒天才的底裤!
把他们最原始的东西彻彻底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先说,爱因斯坦。
你以为他在办公室里就该沉迷于物理世界不可自拔?
不不不。
这部剧赤裸裸地告诉我们。
天才就是那些可以为所欲为的人。
在爱因斯坦的办公室里,他做到了在女秘书身上为所欲为。
那个时候,他50岁。
那个时候,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他的好友遇刺死于非命。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极限了么?
不不不。
这部剧更加赤裸裸地告诉我们,天才就是那些永远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却永远可以绝地反击柳暗花明的人,天才就是可以在任何逆境里打破极限为所欲为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一夫一妻制不符合常理,于是邀请刚刚一起滚黑板的女秘书来家里同居。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时候他老婆还在家里。
原来,在不可知的地方,天才们可以把渣男活成一种正义。
这个洗脑,我老老实实地接受,无条件接受——欲做渣男,先成天才。
天才,就是那些不管20岁还是50岁,都有一群女人眼里闪着小星星,用自己的身体来证明,渣男可以更渣的人。
如果你以为这部剧只是爱因斯坦的撩妹史与渣男进化史,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一个高级内容平台,国家地理频道不仅扒开了爱因斯坦爱欲的底裤,也扒开了他灵魂的底裤,它灵魂的底裤下是整个人类和宇宙。
于是,你会发现,这部迷你剧的切入点突然就很有趣了。
它既没有把爱因斯坦脸谱化为人类无数天才中的一个,也没有把他钉在物理学家的命运上。
它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只是一个人,他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比我们走得远走得沿途繁花似锦星辰辽阔。
而在路两旁,他也有着一份比我们更坦然更大胆的爱欲。
所以,他之一生,亦没有把自己钉在某一个女人的床上或爱情里。
我们都知道,一个伟大定理的出现隐藏着许多个公式的反复计算,而爱因斯坦一生遇合的女人,就是他一生爱欲的公式,计算出了他的渣男值。
我的渣男值为1,百年之后,千里之外,小子实在是惭愧不已,着实是辜负了爱因斯坦这部伟大的教科书。
那么,你是不是觉得爱因斯坦已经够渣了?
那么你太天真了。
NGC拍完爱因斯坦后,立马拍了毕加索。
毕加索何许人也?
毕加索者,大名为——帕布罗.迭戈.荷瑟.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
看到这一长串非人类的名字,你就知道为什么他的小名毕加索那么有名了,因为好记啊。
如果把他的作品排成一列,其长度与他的名字一样,溜得一批。
毕加索一生,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毕加索的画贵得足够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卖身立方的立方次了。
20出头时,毕加索爱上了法国姑娘费南代尔,茶饭不思无心工作。
为了赢得姑娘的芳心,他染上了鸦片瘾,为费南代尔献祭一副画像。
毕加索用赤裸裸地睡女人经历告诉我们。
渣男是一种技术活。
渣男真的是一种技术活。
于是,由爱因斯坦到毕加索,从唐宋元明清的江南古城到地中海那畔众多欧洲古堡之间,一代又一代的风流韵事,都在演绎着同一句话——欲做渣男,先成天才。
为了画《哭泣的女人》,毕加索故意用刻薄话骂哭当时的女朋友。
为了画《格尔尼卡》,他的两个情人争风吃醋打成一团也不理睬,他甚至将情人们的愤怒情绪用到画作中。
所以毕加索不仅拈花惹草,更有严重的性别歧视——女人仅仅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而已。
看看毕加索是怎么形容女人的: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
这是一个天才的傲慢与偏见,也是一个渣男的正义。
是的,就是正义。
在人间,有趣是正义,可爱是正义,智慧是正义,就连渣男之所以渣完全是因为有女人助纣为虐也可以是正义。
如同,在这个世上,上天注定,人各有命。
有人成为英雄,也有人成为狗熊;有人深情,也有人薄情;有人妻妾成群,也有人孤独终老;有人风华绝代,也有人一无是处。
人间的精彩,在于人间存在着无数可能。
人定胜天,亦在于人也是充满了可能性。
那么,当你我在屏幕前看着爱因斯坦与毕加索交织在一生中的各种兴趣与成就时,我们在看什么呢?
我非尔等,不知尔等做何想。
我在时针与分针的缝隙间看着他们的生平,我看到也只是生而为人的另一种可能。
因为生而为人的另一种可能,没有任何一个神明规定了天才就不可以是渣男,天使与魔鬼,亘古以来,就共存于人性的深渊里。
鱼跃而出,即为你我。
因为生而为人的另一种可能,当我们在生者已矣后,去回顾他们的一生时,不管盲目崇拜还是盲目诋毁,都是毫无意义的。
不管他们还是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灵魂,都是命运在人间的无数可能之一。
我们参谒着前人在世上创造的巨大可能,从其中寻找到一点点力量与感动,回过头来,像滚雪球一样滚着我们的可能,直到终有一天,我们也可能与伟大对视,也可能与天地同光,也可能改变世界,也可能成为自己的珠穆朗玛峰,成为他人的太阳或月亮。
这就是传记的魅力与意义。
它成为一种可能与另一种可能的对话,成为一种可能与另一种可能的传承,是的,在这里,我要吹爆传记的作用。
迄今为止,我灵魂里的山水,都还留有唐浩明《曾国藩传》、严光辉《辜鸿铭传》、徐刚《梁启超传》、陈瑞红《刘邦传》的墨色。
我亦相信,这些墨色在时光荏苒后会散发出美丽的书香气。
感受着他们的可能,我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可能。
那么,《天才》第一第二季,传递的可能是什么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于我,这份可能将与时俱进。
在今天,是无比专注的可能,是不自我设限的可能,是沉迷于细节沉迷于辽阔的可能,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看到天使与魔鬼和谐共处于一身的可能,看到天才与渣男交织着踩爆世界的庸俗与冷眼的可能。
我想,世上一切优秀的文学、电影、动漫等,其核心之处,都是能传递出各种可能,并引爆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可能,并借我们之身,去散播着更多的可能。
我真想在《天才》的结尾,加上一句字幕——以无限可能之名,点亮你我的星辰。
多说无益,敬请无数个你,走进《天才》的世界,走到更多地方,以可能勾引着可能,也以可能成就着可能。
2018/5/21写下我的感受: 今天才看第一集,整部片子的镜头语言以及转场过渡,构图、色调、场景设置,只想用“美妙绝伦”来形容。
不同时期的男主扮演者演技精湛,也都很相似,男主的眼睛和长睫毛都让人觉得很有艺术家的气息。
整个片子记录毕加索年幼到年轻时创作拍摄的角度很有气质,对于影视专业的同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一集将年幼毕加索与年老毕加索穿插,年幼毕加索长大,年老毕加索创造过程回忆往事。
毕加索出生的时候,没有哭,接生婆抱着它,以为它已夭折,就在他父亲决定放弃的时候,他的大伯,用自己手里的雪茄熏醒了它。
毕加索的父亲是一名绘画老师,在父亲熏陶下,毕加索越来越从爱画画未完待续……
文章属于红颜秀原创,禁止抄袭!
去年,红颜秀曾经为大家介绍过一部非常“特别”的美剧。
由一向擅长打造自然风光、山河壮丽景象和自然界五彩斑斓的生物和风景的国家地理频道,推出了一部关于那位人类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才的美剧——《天才》。
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天才,爱因斯坦。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他睿智博学,有一头不羁的银灰色卷发;眼睛里既有孩子般的纯真也有大师的深沉历练,这是一个有童真又智慧的老顽童、科学家。
而《天才》第一季的播出,却完全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想:第一集一出场就是和秘书滚黑板,展现了一个我们固有思想中完全不同的爱因斯坦。
可谓是老当益壮的典型。
三条支线交替展开,年轻时空有一身天赋尚无成就的爱因斯坦,不被周围的人理解的年轻科学家,一个讨人喜欢的纯真又较真的少年;中年时的爱因斯坦,和大多数平凡的中年人一样他也经历着动荡的生活,国家分裂、婚礼上遭遇着七年之痒。
即使他是一位足以伟大到被人类史铭记的科学家,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在婚姻生活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老年的爱因斯坦,虽然功成名就却仍然为国家的动荡安危、种族矛盾问题以及正房和小三的纠纷烦恼着。
在我们印象中,他是一个只醉心于学术、改变着人类命运的伟大科学家;而其实,这样一位科学也同样食着人间烟火,有自己缺点和常人难以忍受的恶习,这部剑走偏锋,展现着“天才”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天才》第一季,一经播出就收获了豆瓣8.6分、imbd8.4分的高分评价。
《天才》第二季首集也在前不久开播了,而这次已续订的第二季会聚焦在著名的艺术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
剧集执行制作Ron Howard在访问中表示:尽管毕加索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作画动力、有什么困恼过他,以及他是如何经历动荡下,成就自己的伟大艺术。
作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为反战宣言几乎全世界人民都知晓这幅现代主义的著名画作。
超现实主义的现代画作,粗犷奔放的线条,对比度强、给人以视觉上强烈震撼的色彩运用。
毕加索的画作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先驱人,并且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而毕加索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不像著名的画家梵高、高更等等,他们往往在生前创作了超越整个时代水平的画作,却并不受人赏识;在生前他们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而在身后他们的画作价值不菲、他们早已成为艺术界的传奇人物,但是他们却再也看不到自己曾梦寐以求的这些场景。
而毕加索则完全不同,他不仅是艺术家中少有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受到同代人和后代的顶礼膜拜;他和同时代各位女艺术家、模特、摄影师之间的恩爱纠葛也成为很多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八卦内容,一位艺术家,既是一位大师也是一个有着卑微过往、有陋习有自己喜怒哀乐和犹豫的平常人。
《天才》第二季和第一季一样,依旧是由少年、中年、老年三线交织展现出毕加索丰富的一生。
少年年轻时的毕加索,并没有我们想当然的辉煌时期的功成名就和万人景仰,这个普通的青年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急于成功的焦虑和窘迫的资金问题。
作为一位有才华又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他不羁的画着风尘女子们的“果”体、完全不拘泥于老师提出的光影、构图的要求,自己创作着即将领先于时代的现代主义画作。
为了拿到去巴黎的门票,只能画一幅自己根本不喜欢的标准老牌油画去赢得评审们的喜爱,又因为捉襟见肘的资金问题满怀着希望和抱歉的对父母说“可是我没有足够的钱去巴黎。
”相信命运的安排,固执的认为是因为自己的祈祷导致妹妹生命所死亡;也曾想过逃离纷繁的人世间,和朋友在乡间以天地为被子草地为床,因为一床突如其来的大雨和自己内心的不羁,又一次固执的要发光发热,希望自己的画作被全世界所喜爱。
贫穷,不得已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向上爬;有才华和天赋,却不被身边的众人赏识;有些悲观主义和命运主义,将自己的失败归功于命运不怀好意的玩笑,无可奈何的抱怨着;依然也有着天才的自信和自大,为了特立独行,改掉自己平庸的名字,叫自己“毕加索”;画离经叛道的画作,即使身边人嘲笑着自己的作品,依然有年轻的勇气说:“我以后一定会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家”。
这仿佛不是那个离我们距离甚远的大艺术家毕加索,而就是每一个正在年轻或曾年轻的我们。
因为贫穷和尚未出名为了生机和温饱只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却依旧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星。
虽然毕加索一直以知名艺术家闻名于人世,但是故事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展开就给我们一种亲近感,使我们了解一个更加真实、有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毕加索。
年少成名终究是少见之事,即使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曾经历过被人嘲讽的辛酸和捉襟见肘的贫穷。
而成年后的毕加索,也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因为自身的才华和知名就无忧无虑。
他也会为了是否要愤然与纳粹愤然抵抗有可能因此丢掉自己优越的资本家生活而挣扎,早已被众人当做神一般有天赋的艺术家也会担心,“如果有一天,我再也创作不出这样的画该怎么办?
”在想起自己飘散在巴黎各地的画作时,他想起的是自己年少时因为贫穷被雨水打湿的作品。
慢镜头缓缓移动,在无情降落的倾盆大雨中,那些五彩斑斓的画被雨水冲刷最终汇聚成了一滩毫无生机的污水。
即使是功成名就,即使创作出了引领全世界艺术风潮的画作。
作为天才艺术家的毕加索,依旧思考着、痛苦着,不再是年轻时的急于和解决温饱,而是更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信仰与利益、对艺术枯竭的恐慌、以及对年轻时贫穷的难过又对年轻时那回不来的冲劲和热情的怀念……
这不是我们印象中不食人间烟火,不疯活不成魔,下笔如有神的天才艺术家。
这就是一个我们身边中一个平凡的人类,年轻时迷茫、遭遇挫折,中年时动荡、面临选择,成名后深沉、依旧思考。
当然天才的一生,总是和平凡人走的道路是不同的。
他的不羁与特立独行是比现实主义的真实,更加吸引人更加浪漫的地方:14岁时,就在风尘之地画“果”体女性;在画室里与当中权威顶撞,我一定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成名后,拥有众多的妻子和情人,在绘制《格尔尼卡》时其中一部分灵感竟然来自两位在自己面前柔弱娇媚的情人,互相之前争风吃醋时的厮打;
在第一集的结尾,毕加索说出了一句将艺术当做生命一般燃烧的激情又热血的台词——“可是毕加索,艺术没有生命重要。
”“对我而言,它比生命更重要。
”在这世界上,茫茫人海中六十多亿人中,谁的故事最吸引人?
当然是那些被上帝宠爱过,满腹才华、如金子般闪光的艺术家。
他们也有自己不堪的陋习、也有过关于贫穷、尊严的困扰,以及在人生拐点处面临的难以抉择的选择,他们就是我们。
但他们也有被上帝恩赐过的天赋,和因为自身不懈努力达到的成就。
在人类历史上,他们成为茫茫人海中人人皆知的那一位。
即使我们无法成为他,但我们依旧可以欣赏他的故事和人生。
红颜秀向大家强烈安利这部关于大艺术家毕加索的《天才》第二季,有平凡人的痛苦挣扎,也有天才的肆意挥洒,还有纪录片频道特有的壮丽大气的光影与镜头语言的运用,你一定不能错过!
- END -往期文章回顾HBO的女侦探日剧,毁了“神探夏洛克”!
这部韩国10年来最恐怖的电影,虽不合格,却吓哭了我!
除了“复联3”,五月电影太尴尬,国产无亮点,外片被剧透!
9集神剧太好看,前半段各种魔幻,后半段各种反转!
《西部世界》结束了第一季的磨唧,开始了残暴的欢愉!
francoise是唯一一个最后能够独立能够从picasso影子里走出来的mistress。
一开始以为是因为教育,突然想起dora marr也被评定为知识女性,是因为真的接受了书院式的教育还是被定义为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师从电影中无法得知。
那么归根结底应该是francoise的家庭,电影中浓墨重彩她的家庭与教育的部分想必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从小被当作一个男孩子养大,父亲告诉他这个世界女人想要存活想要尊严,就必须要勇敢与男孩抗争。
francoise学到了,这个从小就根植在她心目中的强烈的反抗意识影响了她的一生。
令我印象最深的剧中人,反倒不是主人公毕加索,而是毕加索的第四任夫人(他称她过毕加索夫人,但没有结婚)弗朗索瓦丝,除了毕加索本人,她是这部剧集中唯二最成功的人了,她人生后半程成长突破了毕加索的阴影,离开毕加索后俩人有两次尖锐的法律对峙,第一次毕加索利用她对两个孩子的爱而狠狠的报复了她的离开,第二次则是她主动挑战这位巨人并获得成功,并获得了他的尊重和爱(那段法庭之后的毕加索致电话给她的对话),最终收获了她绘画事业和人生旅程的完美成就。
如果说《天才》第一季记录的爱因斯坦是位渣男,那这第二季的毕加索简直就是极品渣男,终其一生都是在寻觅新鲜刺激的女人方面绞尽脑汁,欺骗、夸张,美名其曰寻找创作的刺激灵感,没错,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这是基因之一么?
这部剧集在不同时间点的情节的交叉方面特别频繁,令我看到后半部分才能适应,因为毕加索身边的女人总是年轻漂亮,我只好通过毕加索的头发来有意识地判断这是在演哪个时间的故事。
大概是第7集还是第8集的时候,弗朗索瓦丝在为毕加索养育两个孩子,看似毕加索要和过去的人生做切割,要和和美美过日子的时候,令我失望的是毕加索开始了新一轮的猎艳,从这一刻开始,毕加索在我心中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弗朗索瓦丝开启了人生的战斗模式,也许,他俩也是在互相成就吧!
最后提一句,饰演弗朗索瓦丝的演员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眼熟,原来是《信条》里那位只在片头短暂出现过的女科学家。
有人说天才的成长历史,大抵都是一部渣男的成长史。
在看了那么多的书本后,我越来越谨慎的去对一个人和一个事情作出自己的非黑即白的判断,因为艺术是复杂的,相比而言政治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但是艺术是即非黑也非白的,对于艺术家的解读就更要谨慎的多,小心翼翼的敲下这些字,生怕他老人家在地下暴怒,出来和我来一场斗牛比赛。
天才剧照:毕加索以前听过很多人对于毕加索的解读,有人说他心机,如果将自己的绘画炒到天价,有人说他贪色,见到一个爱一个,有的人说他冷血,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即将离世的时候,他依然无动于衷的在作画。
所有的这些解读都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的,我决定不接受别人带给我的片面认识,自己翻开看bbc的剧集《天才:毕加索》,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风景宜人,情爱场面也足够的到位,将人的欲望演绎的淋漓尽致,文学创作需要经历,艺术的创作也需要灵感,在过了模仿的阶段后,就要自己找寻带给自己灵魂冲击的人,情人们开始陆续登场了。
由于毕大叔的情人们实在太多了,一个手指头数不过来,本文只挑选三位留下深刻印象的爱人来做阐述。
一/ 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注定无法幸福和长久
第一任妻子:olga毕加索在遇到olga这位俄罗斯的贵族之女之前,已经谈过两次的恋爱了,一个是水性杨花的费尔南德,一个是告诉他费尔南德给他戴绿帽子的爱娃,在毕加索最贫穷的时候,爱娃陪着他一路走来,最后因病去世,爱娃也见证了他从一个穷小子到小有名气和积攒了一定财富的过程。
一次偶然的机会毕加索去意大利观看芭蕾舞剧,人群中最耀眼的女芭蕾舞演员吸引了他,她是俄罗斯上校的女儿,毕加索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很快就用自己的自信吸引了olga, 而他泡妹子的手段也相当的简单直接,我想给你画副(裸)画,在当时有谁会拒绝毕加索这样的要求呢,而olga也并非池中之物,她笃定了毕加索能给她带来奢侈的生活,自己也可以成为人中人。
毕加索的心机也并非简单,他可以借此步入上层社会。
毕加索和olga合影然而不搭就是不搭,olga极力的追求荣华富贵,爱慕虚荣,固守着俄罗斯上层社会的雍容华贵和尊卑秩序,她要求毕加索也同样如此,但是天性烂漫,出生中下家庭,读书都要靠叔叔救济的毕加索怎么会能忍受这样的生活,他最后搬了出去。
他在很多作品里都暗示了他和olga婚姻的破裂,如下方的《手持尖刀的女子》。
《手持尖刀的女子》二/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围绕你转 ,你是毕加索,so what? 你是太阳吗?
毕加索曾说,在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
在感情世界里,毕加索霸气甚至霸道,他希望所有的女性都围绕他转,做他的模特,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给他生孩子,无时不刻满足他的欲望,但是fraciois是一个意外的例外,这位女性把他向灰尘一样,一扫而过。
毕加索为francois创作的肖像franciois出生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像个男孩子一样,在海岸边推她下海里,教育她不可以相信任何人,希望她努力成为一个律师,不过上世俗的生活。
他父亲一开始就强烈反对他和毕加索有任何的交往,甚至因为此狠狠的打了自己的女儿,她独立自由,极为聪明,攻读法律,是毕加索所有情人里最难搞的一位情人,为了追求到他,毕加索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走到了一起。
franciois为他生了两个小孩,克劳德和帕洛马。
婚后几年,franciois在和友人的谈话中对于自己的生活产生了疑问,是否自己就该这样过一生,为人妻,照顾他的起居,满足他的欲望和需求,放弃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自己的外婆生病都没有时间去看,而毕加索对于家庭事务不管不问,甚至在她要去巴黎出差的时候也百般的不乐意。
她独立坚强的性格,让她最终逃离了毕加索给她的人设,也是毕加索一生中唯一将他抛弃的女子,而她的创作天分也是丝毫不让毕加索半分的。
两人生活照离开后,毕加索对franciois还是抱有幻想的,他希望她能回到他的身边。
francios希望毕加索能给他们的孩子设立信托基金,为未来做好打算。
却发现因为两个人没有结婚,孩子连毕加索的姓都无法继承,托律师去问毕加索,天才给了一个建议,让她和现在的丈夫离婚,和他结婚,这样两个孩子就可以得到他的姓名和财产,在她痛定思痛和丈夫提出离婚的请求后,第二天她却在报纸上看到了毕加索和第二任妻子结婚的新闻,她一怒之下写了一本关于她和毕加索的书《Life with Picasso》(与毕加索共同生活的时光),全球销售超过百万本,尽管毕用尽法律手段,也终没能阻止书的出版. 此书极大激怒了毕加索,他从此跟他们断绝关系,并剥夺娘仨的财产继承权。
《女人,花》三/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而孤独终老的dora 毕加索的朋友这样形容dora: “她的明目,清丽得像春日的天空”。
一九三三年,毕加索在骚人墨客云集的拉丁区“双玛格”咖啡馆看到多拉,惊为天人。
五十四岁的他仍不知什么是“天命”,找朋友介绍结识了朵拉。
那是dora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风姿绰约的摄影师和画家。
可能是毕加索天生的本性,dora终究是一个被毕加索抛弃的妇人,在哭泣、忧郁和孤寂中渡过了漫长的岁月。
她死后,毕加索的的“哭泣的女人”拍卖到百余万美元,她画的毕加索也以八十万美元卖出。
但她守着和毕加索十余年生活遗留下来的残迹,在清贫中渡过了余年。
这位年轻、聪明、有才识、说得一口高雅流利西班牙语的朵拉,成了他征服的对象。
1939年正值毕加索绘画的枯干期,他需要新灵感、新活力。
同时,她也完全被毕加索的天才、自信、强烈的性欲和偶尔流露出的温情所主宰。
最终多拉不由自主地作了无条件的奉献,走进一段毁灭性的恋情。
奇怪的是,很有才智的朵拉陷入这毁灭性的关系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毕加索对朋友说:“我不爱朵拉”; 对朵拉说:“我爱你是因为你像个男人!
” “你并不美……就是会哭!
”于是朵拉放声大哭,毕加索就再继续画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和多拉这种时晴时雨的关系,持续了六、七年。
一九四二年毕加索画的朵拉已精疲力竭,两人关系破裂。
哭泣的女人世人很多批判毕加索的玩世不恭,总是喜欢提及他情人数量之多,甚至把他和莫奈的专一忠诚对比,我觉得我们无法用世俗的眼光评判这样的一位天才,所有的创造过程也是他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是艺术最高的意义,也是最低的意义。
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也不是什么低廉的事情,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
毕加索曾对版画家朋友Jacques Frélaut说:“如果我是一个鞋匠,我希望成为做鞋最多的一个。
” 他还自信地说:“给我一个美术馆,我将填满它。
”创作的数量对于毕加索而言好像成为自己艺术家的自尊的一个重要指标。
毕加索在大约75年(享年91岁)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四万五千多件作品:约1,885幅绘画、1,228件雕塑,7,089幅素描、30000副版画、150个速写本、3,222件陶瓷作品;还有大量的书籍插图、铜版和挂毯。
他的儿子克劳德说:“我们得租下帝国大厦来装所有的这些作品。
”
第一张自画像和最后一张自画像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可怕,一个天才下起苦功来,实在可怕极了。
本帖是资源贴——《天才》Genius第二季
《天才》,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部自制的传记型迷你剧情片。
剧如其名,讲的都是这世界上的顶级天才人物。
第一季,爱因斯坦。
但这部美剧《天才》,却把爱因斯坦从世人瞩目的神坛上一把拉了下来。
第一季首集刚开始,就是50多岁的爱因斯坦和自己的女秘书滚黑板偷情的画面。
激情过后,已婚的爱因斯坦向秘书贝蒂提出“搬来与他同住”的要求,,还大言不惭信口开河地为自己辩解:“一夫一妻制是不正常的,那是神权的产物。
”“我爱莫扎特和巴赫,我爱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和波罗的海,为什么我不能爱你和爱尔莎?
”
《天才》的编剧没有冤枉爱因斯坦。
他是天才,也是渣男。
在他年轻的时候,女人和宇宙是他的命题。
他的初恋是自己老师的女儿玛丽,两人一文一理谈恋爱特别甜美,在麦田里滚完麦子后,爱因斯坦就去苏黎世理工学院读书了。
在离开时,还承诺玛丽,要找到冻结时间的物理公式呢但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又爱上了一个入学成绩比自己还高的姑娘米列娃。
米列娃,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不做针线活,就喜欢物理研究,而且是学霸型学生,学校里的唯一一个女学生,这让爱因斯坦对她十分仰慕特别的刮目相看。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和玛丽还保持着关系,但并不妨碍他和米列娃的关系深度发展。
两人同居、翘课、不交作业。
最后,爱因斯坦拿到了学位,米列娃没有。
学神带垮了学霸,米列娃还怀上了爱因斯坦的孩子。
后面的故事更复杂,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了,但又离婚了。
后来又有了第二任妻子……他曾有过10余个情妇,贵妇、秘书、苏联间谍等等,甚至连他的继女都没有放过。
爱因斯坦曾对外界宣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
“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
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婚姻制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神圣的,对爱因斯坦来说,可能是一种社会规则,而他穷极一生做的事情就是冲破规则,打破传统思维。
剧中的爱因斯坦放荡不羁,好色,始乱终弃,无疑,但,值得欣慰的一点,他从不曾放弃追求他的科学,他的宇宙。
在他的巨大成就面前,那点花边轶事似乎轻如鸿毛了,不过就是可惜了米列娃。
《天才》每一季讲不同的人物,第一季,爱因斯坦。
刚回归的第二季,讲世界闻名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毕加索也不是省油的灯。
年轻时骂过老师住过妓院,年老时也三妻四妾豪车豪宅。
总之,不管是艺术家和物理学天才,都是疯子。
END
关注,获取观看网址
从伦理道德来讲,毕加索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纪大渣男,他家暴,出轨,置朋友死活于不顾;可从艺术上来说,他也是世纪天才,那些所谓的情人,给他精神愉悦之外,也是他的灵感缪斯,让他创造出诸多旷世之作。
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在忙着歌颂这位世纪天才,却显有人为这些女人鸣不平。
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世和见识,却无不为这位才子痴迷,可怜的玛丽因为“无法忍受没有毕加索的世界”居然在毕加索死后自杀,才华横溢的大摄影师朵拉甘心忍受家暴而为之疯狂,唯有同为画家、艺术家的佛朗索瓦斯,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独立的人格,及时挣脱了枷锁,打破了那句“没有人能够离开毕加索”的魔咒。
但是她的余生并没有脱离毕加索情人的称呼,人们关心的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和毕加索的故事。
真是可悲,一个独立勇敢,一生要强的女人,自以为离开了那个男人的魔爪就可以自由,但是却在他的阴影下度过余生。
但同时,她也是幸福的,因为她敢于抗争,敢于为了自己的权利反抗,她得到了她应得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毕加索的这些风流史中看到自己在爱情中的影子,热恋时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当热情消退只剩下哭泣与眼泪。
在毕加索的所有情人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佛朗索瓦斯,她勇敢独立,敢爱敢恨,果敢干脆,不拖泥带水,这也使她避免成为又一个悲剧。
本来是要学习艺术,却给我的爱情狠狠的上了一课。
在纪录片迷心里,这四个名字意义非凡:英国BBC、日本NHK、美国NGC(国家地理频道)、美国Discovery Channel(探索频道)。
事实上,近几年BBC、NHK和探索频道早就不局限于纪录片,而是将触角伸到了迷你剧领域,例如BBC在2015年推出的《无人生还》、2018年的《英国式丑闻》:
其实单从名字和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规律:由大纪录片平台拍摄的迷你剧,往往具有极强的“国家属性”。
在这个领域,国家地理频道是出手最晚、却出手最狠的——从2017年开始,NGC启动《天才》项目,开始制作人物传记系列剧集,两季都拿到了豆瓣8分以上的分数。
为啥,因为这剧太劲爆了好吗!
前两季的《天才》分别聚焦在爱因斯坦和毕加索身上,即将于明年播出的第三季则是科幻小说之母雪莱夫人(《弗兰肯斯坦》的作者)。
你以为这剧是在歌颂天才的功绩吗?
太天真了,这剧简直就是在扒天才的底裤!
先说第一个“受害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出场就非常惊艳:已经50岁的他与女秘书贝蒂大白天的,就在办公室里开车,那边好友遇刺死于非命,这边偷情偷得欢。
更刺激的剧情还在后面。
爱因斯坦认为一夫一妻制不符合常理,为爱鼓掌后,遂邀请女秘书搬来同住(划重点,他此时尚未离婚)。
毫不意外,邀请被女秘书拒绝了。
然而他并不灰心,甚至来了一段真情告白(这可是爱因斯坦这样的双鱼男最擅长干的事):
这道理讲得,小壹居然无法反驳,果然有文化的流氓就是不一样!
当然了,爱因斯坦之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会撩妹,《天才》也并非单纯地在拿他的裤裆说事——如果那样的话,就不需要国家地理频道来拍了。
从《天才》第一季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爱因斯坦:他爱宇宙,也爱女人。
基于此,剧情上也是由这两个喜好以双线结构展开的:一条线是爱因斯坦混乱的感情生活,另一条线是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
和爱因斯坦有牵扯的女人不止女秘书这一位,他有苏联间谍、奥地利金发美女、花店女老板、珠宝大亨遗孀等等十几个有据可查的情妇。
这还没提爱因斯坦的初恋以及前两任妻子。
爱因斯坦的初恋是老师的女儿玛丽,在麦田里鼓掌后,爱因斯坦便踏上了去苏黎世理工学院求学之路。
临走之前,他还承诺妹子要找到冻结时间的物理公式呢!
到了大学,爱因斯坦就迅速爱上了学霸姑娘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
此时的爱因斯坦既和玛丽谈着恋爱,也和米列娃深度交流着。
同居、翘课、发论文、结婚生娃、出轨、相爱相杀…….这些偶像剧的桥段铺满了爱因斯坦的青年时期。
妥妥的渣男了!
看罢了春光,另一方面,爱因斯坦的学术线里则讲了他没成名前的心酸:爱因斯坦上课时喜欢走神,偏科也很严重。
但他可不是教科书中的笨小孩,人家有的是把老师问到哑口无言被轰出教室的牛叉!
(这里澄清一个误传,有人传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考1分,以此来证明教育制度的荒谬,实际上在当年的德国,1分是最高分好吗!
)虽然在物理方面极有天分,但爱因斯坦并不被周围人以及权威认同:物理教授看不惯课堂上他滔滔不绝的讲演,他的论文发给欧洲一流大学,全被拒收录。
毕加索一生都在追寻艺术,而他的创作源泉便是女人。
毕加索感情生活之放荡不羁,连爱因斯坦跟他比起来也失色了。
这一点,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里都有提及:
20出头时,毕加索爱上了法国姑娘费南代尔,茶饭不思无心工作。
为了赢得姑娘的芳心,他染上了鸦片瘾,为费南代尔献祭一副画像。
毕加索一生中公开的情人就有7个,更不要提那些不被记录在史册的风流韵事,他甚至会同时和三个女人交往。
比起贫穷的青年时期,晚年名利双收的毕加索更加肆无忌惮。
60岁时,毕加索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居然找了一个28岁的小情人。
在享受青春的身体时继续创造艺术作品。
他不仅勾引少女,还勾搭少妇。
每遇到感兴趣的女人就展开追求,旧情人放在其他地方养着,至于情人见面会不会撕逼,就不是他要关心的事儿啦。
但是比起女人来说,毕加索显然是更爱艺术。
战乱来了,朋友劝毕加索带着家人出国避避风头,他却不愿意舍下自己多年的画作。
对毕加索来说,任何事都没有艺术重要。
创作灵感来了,他能立马从女人床上爬起画画。
为了画《哭泣的女人》,毕加索故意用刻薄话骂哭当时的女朋友。
为了画《格尔尼卡》,两个情人打架也不理睬,他甚至将情人们的愤怒情绪用到画作中。
所以毕加索不仅拈花惹草,更有严重的性别歧视——女人仅仅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而已。
看看毕加索是怎么形容女人的:在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
毕加索和他的女人们除了女人,朋友甚至对手,都是毕加索的灵感来源。
他遇到了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两位不分伯仲的画家互相较劲,互相影响,促进彼此的进步。
后现代文艺运动的先驱——诗人纪尧姆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则激发了毕加索“从美里看到丑恶”的创作观念。
卢浮宫《蒙娜丽莎》被偷时,也损失了许多其他藏品。
毕加索从纪尧姆的朋友那里转买了几座石雕,石雕为毕加索创作《亚威尔少女》带来灵感。
毕加索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天赋异禀,相反,是情人、朋友和对手一起成就了自己。
毕竟,这是一个14岁就已经达到绘画顶峰的男人:
毕加索14岁时的油画就被评论为达到了拉斐尔的高度具体情节就不多透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小壹想讲讲看完《天才》之后的一点感受。
我发现爱因斯坦和毕加索有着一个共性:既是令人尊敬的天才,也是一言难尽的渣男。
这一点尤其在毕加索身上表现地尤为明显。
“渣”肯定是道德沦丧,但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他是天才,就应该是道德楷模吗?
《天才》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人无完人,一个人就是可能会同时拥有天使与魔鬼两种特质——这仅仅是一种事实而已。
下面再更深一步探讨:NGC为啥要这么拍?
表面上,NGC看似是攒着劲用不为人知的秘史把名人拉下神坛,其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一季的改编原著《爱因斯坦传》作者爱沃克森,针对“名人崇拜”做过一番深刻解读:盲目崇拜名人的风尚,是人类社会留下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独立的人格,便有了崇拜的风尚。
爱沃克森本人说白了,这是一种长期被奴役下产生的思维误区。
盲目的名人崇拜,会直接导致将名人“完美化”,认为他应该是才能、成就、道德多方面都完美无缺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和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天才》系列剧正是通过褪下天才的光环,用更多镜头诠释生活中的天才们,告诉我们:天才也是人,他们并非道德楷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是天才。
将才华和道德一分为二的能力,这也许就是《天才》想告诉我们的吧。
另外小壹想说,其实褪去了光环的天才,才是我们真正想看的,不是吗?
天才在被发掘前总会经过一段苦逼的日子,一次次的碰壁并没有消磨爱因斯坦的斗志。
最终他迎来了荣誉,开始在大众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
时间观的理论很晦涩,爱因斯坦奇妙的借用莫扎特的节拍器来比喻抽象的时速。
(莫扎特是他最喜欢的音乐家)
熬过了苦难后,爱因斯坦的生活就好过多了。
第一季在爱因斯坦去世,捐献出大脑用于医学研究画上句号。
说完爱因斯坦,再谈谈毕加索。
第二季同样是平行叙事,以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两条线交叉讲述了毕加索的一生。
有一个天才型的伟人,说出他的名字恐怕尽人皆知。
跟我念——巴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好吧,这么长的教名鬼才记得住。
我们一般简称他为“毕加索”,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中,排名No.1。
第一个活着见到自己作品被罗浮宫收藏的男人而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天才:毕加索》实际上这已经是该剧的第二季,2017年《天才》选择的首发人物是爱因斯坦。
国家地理为搏眼球,开场没几分钟,就让爱因斯坦和秘书在黑板前玩起了壁咚。
让观众在相对论之外,见识到了天才的另一面。
再高级的天才,也有低级趣味的需求是的,没有晦涩难懂的物理学知识,只有最基础的活塞运动。
如此深入浅出的情节,一下子就拉近了《天才》和观众的距离,让人不免对这部美剧的续集产生许多期待。
国家地理没有让我失望,第二季选择的毕加索,不仅是风格多变的伟大艺术家,更是在男女关系上有着许多故事可说的天才。
差点被稳婆害死的毕加索故事从1881年毕加索诞生开始,在向世人展示了他那堪比报菜名还难念的一长串名字后,镜头就在毕加索的青年期和老年期来回跳跃,通过不断闪回的画面,将毕加索的人生串联在一起。
尽管镜头来回切换,但对这位绘画大师的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却始终没有变。
女人,从始至终都是毕加索灵感的源泉。
神啊,救救我吧准确的说,第一个对毕加索影响至深的是个女孩。
在他7岁的妹妹被白喉折磨痛苦不堪的时候,毕加索曾对上帝发誓,他愿意以放弃画画的条件,换回妹妹的性命。
然而毕加索内心怎么可能忘记绘画,所以当妹妹死后,他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那是上帝对于他放弃绘画、放弃天赐才能的一种惩罚。
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往后人生中同女人们的关系。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有那么一点点的套路。
穷困潦倒的青年艺术家,为了去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不得不向自己保守刻板的亲戚寻求经济支援。
然而等到毕加索真的走入象牙塔后,他才发现学院派的条条框框只会束缚自己的创作自由。
只有光才永远走直线于是心怀“不自由毋宁死”精神的毕加索,断了财路和好基友来到时尚之都的巴黎寻找出路。
然而吃艺术这碗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年轻的西班牙画家对于巴黎艺术圈来说,就像是城乡结合部坐火车去北漂的杀马特青年。
他认为自己的画作值得展示,而别人却指着墙上的油画说:我们巴黎人朋友圈晒的都是谁的作品?
看清楚了,是塞尚!
玩牌者印象派大师塞尚,我们都知道,这位现代艺术之父,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绘画界排名第一的老大。
不过毕加索也不差啊,他同样也被推崇第一,只不过还得再等一个世纪。
现实都是后知后觉的,普通人接受大师的画风也总会慢上好几拍的节奏。
否则也不至于逼疯了步子迈太大扯到蛋的的梵高。
所以人们常说,领先一步的是天才,领先两步的是疯子。
好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相比梵高的后印象派,不多不少,领先了1.5步,离疯癫只有半步之遥,这就是后人研发含笑半步癫的来历。
可当时毕加索对自己的才能有几斤几两重,心里根本没半点哔数。
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毕加索这块纯度四个九的黄金圣斗士,那时候还只是个青铜系的不死小强而已。
只能不停画画的他,每一副作品几乎都是亏本跳楼大甩卖。
根据庚子赔款计算,一两白银等于3.75法郎
所以换算下来,大概是5000人民币如果你有幸穿越回1902年的法国,路过巴黎艺术品10元店,你会听到大喇叭里喊:便宜卖了啊,西班牙年轻画家作品,100法郎买二赠一了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
当然这都是玩笑话,虽然这样的价格和毕加索死后一副作品卖出3亿人民币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一百多年前,一百法郎足以让毕加索一晚上找好几个发廊小妹。
我也想当画家……于是,喜欢玩女…呃,这么说太露骨了,总之艺术家那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扎根于毕加索的灵魂深处,有女人就有灵感,有灵感才能绘画,而绘画才是毕加索存在的意义。
所以在前三集(停顿)片中,我们就看到毕加索身边女人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有嫩模、有熟妇、有学生妹、还有……看着眼馋是吧,据毕加索自己说,他这一生爱过的女人大概有七个!
简直就是艺术界的韦小宝!
坐山观虎斗这么多女人凑一桌麻将多三个,凑两桌少一个,能不起冲突吗?
当然不能!
不过要不怎么说毕加索是天才呢,他处理家务事的方法就是,当两个女人撞到一起的时候,他才不管什么“两个女人同时掉河里先救哪一个”这种无聊的问题,直接甩手出门,留下两个母老虎自己撕出个你死我活。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才》第二季把毕加索一生还原成了一出大型的爱情肥皂剧,增加了许多值得八卦的看点。
让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大师回归到家庭伦理剧的氛围中,会更加有助于观众理解毕加索创作中多变风格背后的真正原因。
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辣么高的审美水平,可谈论起男女关系来,各个都是情场高手。
我想说,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人物传记《天才》从爱因斯坦到毕加索,以精良严谨的制作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这些天才的世界,既长知识又涨姿势,实在是不容错过的高分电视剧,第三季计划拍摄的人物玛丽·雪莱,更是写出《弗兰肯斯坦》的科幻小说之母,让人越发期待。
自古圣贤多寂寞《天才》借由不断突破自我的毕加索之口,说出一句大实话: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想要从庸才跨越到天才,就必须时刻具有打破陈规陋习的勇气。
而这份勇气并不是梁静茹给你的,而是你对于某样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
去找到你真正热爱的那个人,或者那件事,并为之奋斗终生。
你或许也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只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多了外国伟人的传记片,总觉得不够亲切。
斗胆问一句——国家地理,你们毕加索都拍了,什么时候轮到毕福剑啊?
剧情有点迷啊
孤独的 自私的 喜怒无常不好相处的 卓越的 天才
还可以
一般
好疯狂,毕加索的经历是否本身就是异于常人?他的绘画能力毋庸置疑,凡人的能力本身就不能和他匹敌,但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也离不开他的传奇成长。他的本领,他的人格,他的头脑,成就他自己,叹为观止。整个人物很真实,用很多话语与办法收获同伴和女性的信任,欺骗吗?背叛吗?渣男吗?披荆斩棘罢了,不这么做,他能成为吗?艺术家都是需要慕斯,更需要恶魔,去激发,去挑战,去超越自己,毕加索正是这么一路往前走,不停往前走,只往前走,才爬到山顶,才成为那万中无一。不可能要求大艺术家德艺双馨,就像不可能要求大恶人一定虎毒食子,因为这不是他的事,一个头脑清醒,价值观清晰,明白自己人性的人,不会受困于表面的规则,一定会挖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管是大艺术家还是大恶人。
看完展實在是對畢加索的天才和豐富的情史太好奇了,找了他的紀錄片來看,看了一整個通宵,那些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人物和經歷的種種一一具象起來了。(Françoise Gilot是唯一活出自我,勇敢離開畢加索的女性,最喜歡她了)
演员少了点味道,但故事和细节还是很动人的。
还可以的
穷画家卖了画买了一管鸦片烟献给所爱的女人
和第一季的爱因斯坦比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重点都在他的一打配偶上面了,留给画作的空间反而少了
真没兴趣..
把毕加索拉下神坛
如果能让一群演员故意操着西语口音说英文。。。为什么不直接用西语
2306 看完不怎么喜欢所谓的画家了,毕加索的情史比爱因斯坦离谱多的多了,这不是浪漫,这就是一个花心到处留情的男人,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大多数灵感来源于不同的女人… 始终欣赏不来他的画,看完这部更不喜欢了…还是比较喜欢第一季的天才
天才更比天才渣呀
没第一部好看,通篇都在讲述他和女人的故事,一部想学泡妞必看的剧
为艺术🎨献身真的是正确打开方式吗?对和错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是真的热爱。
反而记住了朵拉·玛尔
算是了解毕加索的创造时代背景,与纳粹的抗争,艺术家贯有的情爱,导演反复插播回放,有点懵。
一向欣赏不来艺术 加上渣到呕吐的pua 真是难以下咽 剧组也是有病 主要演员都不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