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充满了日本电影特有的琐碎和温馨,从上世纪开始叙事,贯穿一本辞典成书的全过程,并且摄影特意采用了35mm胶片,充满了古典气息,初看就像电影中那位男主角,呆嘴笨舌、一脸木讷、土里土气,可是只要你试着了解他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他,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曲对日本匠人精神的赞歌。
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所以,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终究是少数,通常被称为怪人,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专注于某一事物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事情,如人情事故、物质追求……等。
若非如此,谁能花费15年时间,一日不缀地收集整理数十万词条,再逐词编撰释义,最后五遍校对,完成一本辞典?
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这些“怪人”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从工作中发现了意义,甚至发现了美!
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 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 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 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 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 那就是「大渡海」”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发现了语言之美,他们爱上了语言。
这些匠人们有时也非常可爱,如呆头鹅马谛向厨师林香具矢求爱,他竟然像战国时代将军们下战书一样用毛笔写了厚厚一封求爱信,美女自然看不懂,还得求主厨来翻译。
但马谛并不怯懦更不敷衍,当他看着林香的眼睛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时,他是无比坚定和确定的,就如同他轻轻地说“我要完成《大渡海》”时一样。
一言即出,此生不悔。
他们以匠人之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
人生之海与语言之海何其相似,人生似有涯却又无限,常遇急风劲浪,时处浪峰谷底,有万千选择却只能择一端,遇万千之人却知己难求,已万千烦恼却明天更多。
若不能找到渡海之舟则难免一生庸庸碌碌或彷徨无依,以匠人精神编舟的人,如松本编修,荒木编辑,马谛光也却不会如此。
这舟虽不能载人到大海之极外,尽览无限之风光,却自有风采,更为后来人指明一条航路,他们一生不富不贵无名无利,却生活充实幸福,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我禁不住想,这是否就是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却能在文明之海中鼓帆急行不落人后的原因呢?
本电影是一曲匠人精神之赞歌,而并非挽歌。
电影故事跨越近20年时光,匠人精神总能传承不息——最老的松木编修担心找不到如荒木编辑这样的人,荒木就找到了继承人马谛光也,马谛光也辛苦支撑辞典编辑部后又发现了新的怪人女编辑岸边绿,岸边绿之后的年轻人们也能和这些前辈们一样为校对辞典而吃苦受罪不喊累……虽然“日本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常见于报端,但匠人精神还是一棒接着一棒地传承了下来。
匠人前辈们大概会很欣慰吧?
有趣的是,匠人精神不再只是男人的荣誉。
辞典编辑部的新人是一位女性,马谛的妻子也不输于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要成为日本料理厨师,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料理屋——与前辈松本的妻子不同,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们不再只是丈夫的附庸,以丈夫的追求为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很好吗?
1,真高兴啊,在迈向2017年的最后一天中看到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安静的如此吸引人。
2,如此认真而细腻,令人动容。
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在所有应该煽情的地方保持了克制而内敛的情感,一如影片的核心,隐忍与坚持。
3,以我现在做任何事都无法集中五分钟以上注意力的状态,这一部如此平实的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能让我一遍看完本身已经证明了它是多么的精致。
4,音乐做的真是出彩,这才是给人听的原声OST啊!
阿光奔向医院见老师最后一面以及读老师写给荒木的信件那两段戏的音乐撩拨的我心都快碎了。
其实只是一篇影片中卡片词汇的不完整总结。
在家看电影一直有截图的习惯,无论喜欢的构图、衣服、表情还是台词,都会截一下,就好像阅读的时候随手用铅笔做标记似的。
在看完电影回顾截图的时候,发现了卡片里的玄机。
影片开始二十几分钟,有一串词汇卡片的镜头,卡片上出现的词,多多少少、或显或隐的,暗合了影片的情节和情绪,两个最重要字,是“哀”和“爱”。
毕生飘荡于时间之海,死生有命,聚散有时。
十二年后的第一个场景,从房东老奶奶抱着猫的遗像中开始,伴随着悠悠的钟声。
为马缔与香具矢的爱情做牵线人的老奶奶会离开,为马缔编《大渡海》做引路人的松本老师也会离开。
在获得的过程中亦不断失去,在成就的结果中亦总有遗憾。
哀是人生的底色。
【哀韵】诗歌或音乐中表现哀伤情感的语调或旋律。
【哀伤】悲痛、悲伤。
【哀情】悲伤的感情。
【哀愁】哀伤的情绪。
而对爱,影片则如词典释义一般从多个角度加以解释。
就伴侣之爱而言,马缔对香具矢的感情固然是“恋慕”的最佳阐释,但香具矢在漫长岁月中与马缔相敬如宾,故作潇洒的西冈醉酒后的求婚,荒木申请退休照顾妻子,乃至松本太太对松本老师无言的体贴,亦是人世恩情的种种呈现。
在对伴侣之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具和手艺的持守、对书和对猫的深情,亦是爱。
这种生命与书、与猫、与器具相联系、相接纳、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和生命发生联系,不断热爱生活的过程。
【爱诵】喜欢某首事而时常诵读。
【爱妾】宠妃。
【爱唱】喜欢某首歌而时常唱。
【爱听】因为喜欢而时不时聆听。
【爱猫】备受疼爱的猫,或指疼爱猫。
【爱执】执着追求异性,或指眷恋不舍、执着于性爱。
【爱称】本命以外的充满亲切感的称呼,昵称,绰号。
【爱情】恋慕异性的感情。
【爱书】很爱读的书籍,或很珍惜的书籍。
【爱器】十分喜爱和珍惜的乐器或用具。
还有一些并不是“哀”或“爱”字开头,然而与情节有涉的词。
【间子】将棋对弈中被将军时,用于阻止被将死的棋子。
(影片中的“间子”当然是小田切然扮演的西冈,在局长提出要撤换一个人作为保留《大渡海》的条件时,西冈主动调换到宣传部,才保全了马缔和大渡海。
) 【对酌】没有侍从在旁,两人互酌对饮。
(香具矢去筑地之前和马缔的对饮,马缔借酒壮胆送出情书。
) 【投缘机缘】人与人是否投缘全由缘分而定。
【暧气】打嗝。
(不知道是否与松本的食道癌有关。
) 【体恤】怜悯体谅。
【相携】两方携手合作。
【衬纸】为防止污损而夹在物与物之间的纸张。
【相仕】一起工作的同伴。
【咬接】将木板连接处各去掉半数厚度再拼接起来。
(指的可能是马缔和西冈在工作中相互砥砺,两种性格各得其所吧。
) 【大放异彩】发出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光彩。
【意气冲天】气势高昂、干劲十足的状态。
【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人。
(当然是“认真君”这样的怪咖了) 【生存】存活、生活、度过人生等意。
词语在不断产生 有些正慢慢消亡 且部分词语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想明白词语的意思 就是希望正确了解 某个人的想法和心情 这是出于想与人有所关联的愿望吧 所以我要面向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 编辑这本辞典 《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 辞典是那边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人类靠着着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 找寻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 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 献给想与人关联 期望渡过浩渺大海人们的辞典 那便是《大渡海》。
致中文系研究生博士生的男生们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忍不住过来说两句。
语言,是我们的工具以及研究对象。
然而中文系里面又分很多专业。
有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戏曲文学,文艺学,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等。
有些专业还要再分很多具体的方向。
语言学和文字学以及文献学其实跟中文或者说文学没太大关系。
如果做一个定位,他们其实是很枯燥很理性的专业。
特别是语言学,几乎就是一个理工科专业。
招生时候,懂电脑语言,数学建模这些的都优先录取。
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他们最看重的是稳定,谨慎,细心,持之以恒。
小光给我的印象很熟悉,因为我周围很多这样的人。
当然他们没有小光这么戏剧化的夸张,但相比常人,的确木讷,不善言辞,重实际,谨慎。
其实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这样?
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理论上面。
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论自身的辨析以及从作品抽绎出理论出来。
那些常常运用的语言,理性,枯燥,深刻。
小光的苦恼也是我们的苦恼。
不善交际,不会心机,不善言辞。
但这个社会很残酷。
我们往往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一辈子能做精一件事是很幸福的事情。
就像我们学院有些学者能把一部古书的所有版本找齐,并且校对注释一遍,花了十几年啊。
我们都很敬佩,他自己也很骄傲。
我们又是正常人,有正常的反应和想法。
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形式扭曲了,即使别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否认你所带来的形式并没有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
熟悉的人会进入你的语境,会原谅你,纵容你。
但在社会,一次没成功,你就失败了。
于是,这种痛苦是巨大而无法摆脱的,也许只有时间能让我们逐步适应社会,钝化自己,钝化感受,痛苦也就能减轻。
文科男不是文青,他们不会说甜言蜜语,他们不会浪漫。
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美丽的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知道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已表达就杀死了更过未表达的东西。
这部片子,有着浓重的禅味和积极的感受。
这是电影,是理想。
但真实的社会不可能这样。
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限的事物,你不抢就被别人抢了,你抢不到任何东西,到最后你连抢的资格都失去了,只能捡拾别人不要的废弃之物。
文科男表面会表面没什么反应,但他们的心却是清晰和健动的,更是敏感的。
刚看完编舟记,所以我一直觉得时间是很奇妙的,淡无痕迹,却又深入骨髓,有些事想一想就过了好多年……,触及时光的电影总是这么感怀,看到那个生病的老师拿着卡片和他的妻子一起收集词语,看到小光在大海边说以后也请多多照顾,看到十五年的大渡海,无一例外,岁月的力量让他们显得无比动人。
哈嘿,这次终于不奇怪了(๑˙ー˙๑)今天做了一场大梦,一梦多年,各种角色的互换.....嗷呜,不说了,我要去看看入殓师了,现在在下雨,下雨的时候总是适合读书或观影的
特别喜欢《编舟记》这个名字,起得巧。
扁舟造船,送人渡语言之海,到达文学、乃至文化彼岸。
编字典作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想起来实在有些平淡无奇。
但看完《编舟记》,却心生尊敬。
影片传达一个日本相对主流的观点:一生只做一件事。
影片中最后的部分颇为感人: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毫无瑕疵,编辑部没日没夜赶工,加班校对项目表,那一句“都到这一步了,就做到底吧”让人格外动容,因为不知在生活中,多少次我们因为工作战线耗的太长,最后那一句是被“就这样吧,差不多就得了”所代替。
精益求精,乃至“吹毛求疵”,其实不只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而是“一生要做好一件事”。
看似枯燥的编字典工作,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活泼,不仅通过马缔表白来给“恋慕”下定义,更让上了年纪的编辑和木讷的马缔在速食店听高中生聊天,而获得新词汇。
《大渡海》在他们的手里,也活了起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影片中有些情节我也从没有思考过,而答案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如何解释“右”?
(“10”中,0的位置即是右)。
一部差点腰折的《大渡海》,经历的15年,经过众人之手,终于活下来了。
它的身上有很多人的使命,更有一些人一生的时间。
我相信之所以日本此类电影赞誉颇高,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已经难以花很多的时间在一件事上打磨了,西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入脑海,但在东方社会,还有人倡导“十年磨一剑”。
虽然我们已回不到过去的“从前慢”,虽然现在“大鱼吃小鱼”,但该有的坚持、耐心、和责任都不能丢。
题外话:看这部电影之所以很亲切,是因为我现在的工作时时还有查字典的机会,为了达到工作“零错误”,任何拿不准的相近词,我们都会请教这个不出声的老师,一遍遍感叹着中文的博大精深。
而每次文章的产生,都离不开字典编者所造的这一叶叶舟,送我们到语言、文化的彼岸。
以及我喜欢电影里夫妻相敬如宾,互相支持照顾的感觉。
只要你开心就好,如果我爱你。
爷爷快不行了,奶奶帮他校对字典
特别萌的猫
《字裡人間》(港譯)慎重、謙卑與執著的魅力,不應該只打動得到愛文字的人。
對所有長久專注於一門手藝或志業的人來說,電影呈現出來的那些對細節近乎自虐的調教,幾多旁人永遠不能理解的無聲掙扎,以至為了使可能已值九十九分的成品無限貼近完美而多花十倍以上精神與時間的無怨無悔───這個字典編輯的故事都應該是他們的一帖強心劑。
最令我動容的是「大渡海」的大海意象。
電影到最後我不禁回想,松田龍平是如何悄然不覺地滑入了這個長達十五年的浩瀚工程;從一個被臨急徵召的古怪新丁到後來成為責無旁貨的把關人,這不是一個從最初就能預視並作出選擇的決定。
而就像大海裡一葉孤舟,飄泊在身不由己的浪潮,經年累月堅韌地守住自己的方向,在終於到達彼岸以後,才驚覺十五年的生命已投注其上。
這是命運,這是滄桑,這是大海的味道。
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是日本确实是亚洲唯一的电影强国,这是从上至下对电影艺术的文化认知、创作者的投入程度以及观众群素质的良好比例共同构建的。
影片说不上多高端,诙谐的配乐下淡淡的叙事也是日本电影擅长的,但所传达关于目标的坚韧、孤寂的满足、人情的温性都不仅仅是当今中国的电影所缺少的。
作为一个会在阅读任何资料时本能地去注意“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钢笔写字时会刻意不让手抹到上一行未干的墨水,不小心写错就宁愿整篇重写的时不时会完美主义和轻度强迫症呈喷射状发作的人,《编舟记》简直成了我的福音书。
当看到电影中名字和“认真”同音的马缔君那些按类排列码放整齐的书籍,看到他们一遍遍校对文稿不能忍受任何一个错误和遗漏,看到老编辑用漂亮的铅笔字写下一个个词条,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表示不会使用当下摩登的语法错误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又相见恨晚的舒适感。
马缔君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怪人,也许这个电影里通篇洋溢的,也是一种怪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幸福。
《编舟记》说的是一个最强盛时也仅有四个人的编辑部编撰一本中型辞典《大渡海》的故事。
将一生倾注在辞典编撰中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准备退休了,为了完成这本与众不同的现代又完备的《大渡海》的编撰他准备找一个继任者,于是他遇到了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甚至有些人际交往障碍的马缔。
他用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去问他:请他解释“右”这个字。
而马缔对于语言文字近乎偏执的热爱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渡海》编辑部的一员,他也在这份很多人看来枯燥无聊到爆炸的工作里获得了专属于他的巨大满足感,别人以为的寂寞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才懂得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太日本的电影,那种手作时代的执着和职人式精雕细琢的苛刻在我们这个连财政拨款送给乡村里孩子的字典都可以盗版的神奇国度简直不可思议。
而马缔们就这样执着地从每一个词开始收集,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多轮校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辞典纸张的弹性都经过一次次的精心雕琢,追求他们谓之的“手感” ……的确,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飘渺的一种存在,对的感觉可以在瞬间把完全迥异的个体连接,如果不对,永远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不理解。
正是凭借这对感觉精神洁癖般地极致追求,构建出了一份能让懂得的人心领神会的怡然自得。
《编舟记》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是一部讲一个寿司师傅二郎穷尽一生时间在捏一只寿司的故事,那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态度,那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让一个平凡人充斥着神的光芒。
而《编舟记》则在更为繁复枯燥的文字工作中彰显着这种动人心魄的专注和信念,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从容是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基调。
《编舟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震彻心灵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爱书的人会爱上的故事,《编舟记》亦然。
作为一个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爱书之人,电影里流露出的和书籍相通的质感有着抚慰人心的能量,那是种很私密很个人的快乐。
从那种与书为伴,搜集整理资料,把浩瀚的资料进行充满规律与活力的排列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无与伦比的乐趣。
在电影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收获着一种不可多得的自在。
《编舟记》采用35mm胶片拍摄而成,从1995年说起,全片充满着一种浓重的时光的质感,和这个看起来很内向的故事相得益彰。
而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动辄花几十年精雕细琢一件事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不死的传承。
在枯燥繁琐的辞典编撰工作中,总还是有新鲜血液乐于投身其中,而传统在现代精神里发酵后也迸发出一种更难能可贵的能量。
在我看来,只有日本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理解的那么透彻,日本职人的使命感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
最终历经十数年,《大渡海》终于编成出版,而首发式的海报就是一个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这更是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此时电影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的改进与传承。
影片的最后,马缔们又开始准备辞典的修订工作,就像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寻找片片扁舟一样,这个工作浩大繁琐并且无穷无尽,但总有人在鞠躬尽瘁地完成它,因为他们迷恋语言文字的美。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右”是什么?
老主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10中0的方向即为右。
感谢那些辞典编者,他们把世界定义得精准又明了。
也感谢电影职人们把编辞典那么枯燥的故事描绘地如此惊艳又美妙。
男的说我喜欢你,女的说我也是,然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电影果然比生活简单很多。
影片绝不仅止于“一个认真的工作狂宅男和他的同事们编字典的故事”,其中传递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关怀,才是文字的力量所在。看似沉闷的题材,却着实发挥得平实且有爱。 “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
也太慢太平淡了伐⋯⋯导演有义务拍的更别致些。
中学时因某种机缘,参与过《诗词曲艺术美学百科》词典的校稿工作,对片中的感受深有体会。。这个片子也细致绵密地书写了日人的敬业与东式的人情。。大渡海这个名字非常贴切
还真是只有这个国家才会生产的电影,这么有耐心,这么安静,这么充满希望的一部电影。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页扁舟。人类的语言在海上漂泊,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字词。」宮崎葵終於老了 故事角色終於不是純情的追愛少女 而是恬靜的主婦。一部辭典的誕生史 整部電影差不多分三四段看完 所以看到最後謝幕的時候出現演員表的時候 才驚訝的發現原來故事已經說完了。唉 相對於日本電影的細水長流 韓國電影的快刀斬亂麻眞的不知道要爽多少倍。好吧 我承認我偏心偏得有點過了。
日本版编辑部的故事,很喜欢名字的取意:编舟人,编述书海之舟。
蛮好看的,编是编纂。令人感动的一大部分原因是角色都很养眼,置换成我认识的那些编纂者和编辑的话,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新版现汉由江蓝生先生主持,真是相当英明的决定啊。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我就想啊,要是把编写字典换成做寿司,这片一定会跟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样一水的五星评分吧。。。最日本式的精神内核,虽然后半段说教化的嫌疑浮现但还是感动于前面各种温馨细致的执着和热血。宫崎葵带着毛笔字情书回来的一段最好看了!
我也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图书馆编巨著
执念人生
一本字典的诞生故事,看片的感觉就像看一本书,看完会有种成就感。
职人为何为职人,我觉得是文化需要传承,文明需要发扬。进入数字时代的我们,仍然需要一个共同的记忆去承载着纸媒文明。编舟者编的是记忆。
其实是个励志片
半部电影半部日剧
编辑之歌。配合那本《OED的故事》看效果更佳。
妈的 这么难看还有人吹牛逼 打一星因为生气 动漫好一点 电影真没必要
出社会没多久就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志业,童话故事。把编纂字典15年的中间过程略去,显得鸡汤味很浓。宫崎葵戏份不算少,但基本是工具人。松田龙平和小田切让的对手戏蛮好的。
1.工整而缺乏惊喜,但最后却还是被这十五年光阴的力量感动出眼泪;2.年纪轻轻就找到了毕生的事业,我认为,这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有的人终其一生却还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3.我喜欢影片里男女主角的这份爱情,而或许是我理解里最难的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