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非职业演员塑造了今年最佳人物群像,不得不佩服导演卡拉·西蒙的功力。
她第一部片(《九三年夏天》)烂番茄100%好评,第二部片(即本片)拿金熊,这样下去还了得?
作为土生土长的加泰罗尼亚人,卡拉·西蒙依然坚持用乡音拍摄当地的生活(想起科长)。
有趣的是,上一部的片名是时间,而本片的片名则是地点——一个叫阿尔卡拉斯的小镇。
虽然不如前作的自传色彩强烈,但导演的叔叔确实是在阿尔卡拉斯种梨,她由此构思了这个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的故事。
诚然,类似的事情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习以为常了,这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化进程、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耕种、或像本片那样土地被侵占作他用);但对每个个体而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刻总是刻骨铭心的。
片中的父亲自从得知土地要被收走就似乎要与所有人为敌。
其实他并不是觉得当农民有多好,不然也不会逼儿子学习;甚至他不用为未来担忧,因为农场改造的太阳能工厂已经许诺给他工作且他们不用搬家。
他只是不愿意就此告别旧有的生活方式,因为那是他擅长的(小镇集会比赛冠军)、习惯的(看得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自主的(到工厂就变成了给别人打工)、珍视的(农民对土地的爱可能已印在了他们的基因里)。
因此我们不会过于苛责他的执拗与反常,不会嘲笑他对新事物的迟疑与抵触。
片尾他不慎打翻梨架后失声痛哭,意味着他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告别梨农的日子。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与开场同样角度的镜头呼应,显示农舍外一半的梨园已被推平。
导演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着这一切,没有对任何一方随意评判,只有浓浓的关怀和淡淡的忧伤。
就像本文开头所说,本片的出众之处不止于主题和父亲这个角色,而是对家中的诸多人物都做了简要但令人印象深刻的素描。
得知当年的君子协定被撕毁而试图带农产品上门示好的爷爷,积极干农活却得不到老爸赞许、背地里跟叔叔一起偷种大麻的儿子,进入青春期喜欢跳舞的大女儿,玩耍的地方被征用玩伴被带走、不能理解大人世界的小女儿,尊重父权默默付出但也忍不住打了父亲一巴掌的母亲,试图调和矛盾未果几次出走又几次回来的小姑……在外界环境变故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幸福,但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避风港,家人就是彼此的依靠。
当小女儿为爷爷唱起他最喜欢的那首歌颂土地的歌,此前还吵吵闹闹的一家人顿时眼里都噙着泪水。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那么多人,经历过种种危机和不幸;但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类仍坚韧的走到了今天,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因为他们之间的爱。
视频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Qjo_gn5b2oT8LNA6h7p_lQ
今天聊聊西班牙 / 意大利电影《阿尔卡拉斯》。
片名Alcarràs (2022),别名阿尔卡拉斯村。
就像片头表现的那样,当地农民索尔家的小孩们看着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废弃汽车,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吊车移走,当地农民的生活也从此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受到新的运行模式冲击。
索尔家面临被驱逐的下场,他们的祖父当年并没有和地主家签下地契,仅仅有一个口头承诺。
当年法西斯分子追捕地主的时候,索尔家保护帮助了地主家,但现在地主家的后人想要收回土地,砍掉果树后安装太阳能发电板。
本片编剧导演卡拉·西蒙来自加泰罗尼亚地区一个果农家庭,她根据自身经历编写执导了这部电影。
《阿尔卡拉斯》是继她自传处女作《九三年夏天》(Estiu 1993 ,2017)之后,又一部关注自然主义的作品,影片继承了她一贯的敏感细致风格,继续聚焦面朝黄土的底层人士。
索尔家祖父罗赫里奥无法理解地主家的背信弃义,奈何年事已高,自己也无能为力。
索尔家的压力传递到了索尔家的父亲奎梅特身上,具体体现就是奎梅特劳累过度的背部和日益急躁的情绪。
奎梅特想的是尽快完成果树采摘,忽略了逐渐逼近的驱离时间。
索尔家的孩子们对这些变化毫无感觉,依旧每天蹦蹦跳跳快乐无比。
《阿尔卡拉斯》中的演员阵容均由当地农民组成。
唯一的专业演员是导演的姐姐,她扮演了来自巴塞罗那的姐姐。
本片在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作世界首映,并获颁最高荣誉金熊奖。
从一开始吊车吊走废弃汽车,到结尾挖机开始砍伐果树,这家普通果农家的生活被活生生地撕裂了。
索尔家一直深度绑定土地,对土地的破坏必然会导致果农家的受伤。
我们无法看到果农索尔家的未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农场的结局依然注定,这是他们的悲剧。
屏幕内外的每个人都已经看到了旧农业的死亡。
《阿尔卡拉斯》的故事探索了不同代际的人面对现代生活入侵时的不同反应。
就像农场一样,家庭是一个微妙平衡的生态系统,需求和能力交织在一起。
那些鳞次栉比的太阳能电池板消灭了所有挡住他们道路的东西,就像灌溉系统故障后把农田变成极其泥泞一样。
导演没有说教、没有把情绪强加给观众,但想说的东西都已经潜移默化传递出来了。
新旧冲突贯穿了整个《阿尔卡拉斯》。
年幼的孩子在一辆生锈的汽车里玩耍,这辆车很可能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在那里;老人小心翼翼地照料着幼桃,布满皱纹的手旋转着坚硬的果实;青少年在古老的岩石上跟随现代音乐激情热舞。
二分法在正确运用时可以变得优美,但在人际关系中使用时可能会带来割裂,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试图通过二分法来判断人是好还是坏、朋友还是敌人时,很容易把人们分成两个极端,造成误解和隔阂。
果农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片土地上就像躲在避风港里一样。
当他们离开小避风港后就会发现,不仅仅是他们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巨变。
市中心,一群非洲劳工聚在一起,等待着一天比一天稀缺的工作机会;在大型农业公司前,农民们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大公司压低价格的不满;年轻人则意识到,如果不积极拥抱变化,只会变得更加自闭和愚昧。
太阳能发电只是一个缩影,是众多变化中的一种。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要经历变化,索尔家只是其中的代表家庭。
影片拍摄得很温柔,事实却很残酷。
观众在索尔家可以看到一个家庭里不同年龄的人产生了严重分歧,理念上的差距让这个家庭产生了分裂,而这个分裂的家庭则要为了未来而一起战斗。
救命之恩和现实利益之间,不同代际的人做出了不同选择。
老一代人更加相信荣誉,为了道义可以不需要那些繁文缛节。
而年轻一代则更相信现代生活方式,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让农村变得现代化。
索尔家做出怎样的选择就成了影片的核心冲突。
影片鼓励观众代入角色视角进行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果农会如何选择。
《阿尔卡拉斯》里最重要的就是家庭。
索尔家是旧时代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家庭,尽管家里每个人的性格爱好都不相同,但他们都很质朴,愿意通过劳动来实现共同的生存目标。
一个普通家庭就这样在求同存异之间完成传承。
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年龄最小的孩子们每天都在田野间嬉戏玩耍,青少年则在叛逆期尝试新事物,中年人和老年人则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老一辈无法离开土地,也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会被迫离开。
年轻一代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则知道,他们目前的生活无法维系。
太阳能光伏板是一个契机,但两代人一提到这个就立刻变得严肃紧张。
一开始观众会将索尔家按照年龄分成老中青少几代人,或者按照性别将他们分成不同阵营,但最终大家会发现,这个家庭一直是一个整体,他们不同意发生变化,一致赞同的是要照顾好土地,不能让果实浪费。
即便被从耕种了一辈子的土地上驱逐出去,他们也没有放弃过土地。
新旧生活代际碰撞,拍摄温柔事实残酷。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我为导演精心制作这部影片的高超技巧所折服。
通过一个加泰罗尼亚大家庭的松散的相互联系的场景,表面上可能看起来平静无波,家庭与太阳能电池板公司的斗争的中心叙事可能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我被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快照所吸引,它们静静地编织着丰富的暗流,为看似沉睡的故事情节注入了活力,为影片注入了灵魂。
祖父一生都在他们的祖传土地上劳作,散发着对地球的深情和联系。
坚忍不拔的农民Quimet最初认为他可以通过坚定不移的努力征服任何挑战,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弱点出现了,他加入了抗议活动,为自己和其他农民的权利而战。
年轻一代,如玛丽奥娜和罗杰,尽管被更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但对他们的家庭和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
即使是最年轻的成员艾瑞丝,在失去了她珍爱的游乐场并无法找到新的游乐场之后,也逐渐理解了他们家族生活的土地的意义。
此外,太阳能电池板公司的侵袭,象征着其不断扩大的结构离他们的家越来越近,标志着现代世界对这个传统农耕家族的入侵。
这是影片主题的一个凄美而生动的反映:一个被爱和对土地的奉献所束缚的家庭是如何团结起来对抗一个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危机的。
在整部影片中,有无数个触动人心的时刻。
当玛丽奥娜小心翼翼地关上门,不让她的祖父听到关于他们家土地的讨论时,这个小动作传达了一种温柔而深刻的爱。
当祖父在夜里独自徘徊时,就像一个幽灵在他心爱的农田里出没,他最终在气势恢宏的太阳能电池板前停了下来,他的身体渐渐消失在黑暗中。
当Dolors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她打了儿子Roger和丈夫Quimet一巴掌,把他们从逃避现实中唤醒,这一刻让人产生了原始情感的共鸣。
当基米特在他的孩子面前哭泣,他的眼泪落在他用汗水和辛劳收获的桃子上时,他露出了自己的脆弱,准备拥抱他疏远的姐夫和妹妹。
这些事例中的每一个都是影片看似平静的表面上的一个裂缝,使纯粹的电影魔力得以散发出来。
在所有这些暗流涌动的高潮中,影片达到了顶峰。
当家庭成员庄严地注视着推土机无情地蹂躏他们心爱的桃树时,他们的表情充满了悲伤、愤怒和勇气,我见证了祖父永恒的遗产--一个农家对土地不屈不挠的爱,以及其中牢不可破的亲情。
虽然他们的土地可能失去了,但没有什么能真正把这个坚韧不拔的家庭分开。
在导演的手中,这部电影成为家庭之爱的持久力量、传统在现代面前的韧性以及那些拒绝放弃其遗产的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证明。
这是一部凄美的杰作,在最后一帧画面消逝为黑色之后,它还会在观众心中徘徊很久。
2022年的柏林电影节,一位来自加泰罗尼亚的导演用自己的第二部长片拿下了金熊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西班牙导演,《阿尔卡拉斯》用近乎白描式的视听语言呈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农民与土地的剥离。
加泰罗尼亚被称为“艺术的王国”,而导演卡拉西蒙则聚焦于她成长的土地,从果农的视角来传递对土地的热爱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激起了观众们的“乡愁”。
1、 双重矛盾与人物群像的交织电影开篇便将冲突直接摆在观众面前,索莱家族中最小的三个孩子在“基地”(一辆废旧的汽车)里玩耍时听到噪音,随之而来的便是“基地”被无情地拉走,导演用孩童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真相:这片索莱家族世代种桃为生的土地很快将不再属于自己。
影片在最开始就表现了人们生活习惯的颠覆,皮尤尔家族以口头形式给予了索莱家族土地,“老皮尤尔口头保证过,就像他爸爸对我爸爸做的那样。
”但是不用签合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皮尤尔要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由收回那本就属于他们的土地。
面对这足以改变命运的转折,这个家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表现。
大人们忙着赶在砍伐桃树之前采摘桃子,并努力想把孩子们置身事外。
最小的孩子们可能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而稍大一些的孩子们则想要帮助家庭,在维持自己正常生活的同时,也无法忽视这件事对自己家庭的改变。
导演与编剧塑造了性格特点鲜明的索莱家族,让观众能在角色众多的条件下记住每一个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一家之长奎米特是一位斗士,也是传统的捍卫者,他拒绝与皮尤尔家族和解,拒绝为他们工作,甚至拆掉自己家的太阳能板,组织农民抗议政府价格不公。
而奎米特的儿女罗杰和玛丽奥娜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面上,罗杰在果园里偷偷种植大麻,晚上会去酒吧,玛丽奥娜则为了庆典学习流行舞蹈。
奎米特的妹妹一家与皮尤尔家族达成了和解,这也导致了两个家庭出现矛盾,奎米特的小女儿艾瑞斯失去了她的两个小伙伴。
而这个家族之前的顶梁柱——奎米特的父亲罗格里奥为自己没有签下书面合同后悔不已,却也深感自己的无力。
影片生动、不乏幽默地展示了大环境下的群像,原本完整的家庭开始出现裂痕。
这也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上的第二重矛盾,在索莱家族内部因理念、行为出现的矛盾,导演用精彩的调度为每个角色的行为做了注脚。
罗杰因为爸爸烧了自己偷偷种的大麻而生气,将水闸打开满灌田野后离家,玛丽奥娜因目睹父亲与亲人吵架而在庆典上没有好脸色,以至于不愿登台表演。
但当一切喧嚣过去,当奎米特卸下他故作坚强的外壳,掩面痛哭之时,他们明白家人不该成为敌人。
到最后,一家人重归于好,却也只能惋惜与不甘地看着拖拉机在这原本宁静的土地上疯狂地吼叫。
使用非专业的素人演员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农民真实的状态,也带给我们最震撼的心灵冲击。
影片中,老罗德里格在深夜里独自行走在这片一家人劳动的土地上,望向前方不经意的一笑或许是演员真实的感受,他会永远怀念这片土地、那些日子。
2、 聚焦土地与农民面临的困境在柏林电影节上,《阿尔卡拉斯》击败了在中国创造了票房奇迹却也饱受争议的《隐入尘烟》,两部影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两部作品主人公都是农民,都以农村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都体现了农民面对当下生活遇到的困难。
在关怀底层农民的同时,《阿尔卡拉斯》没有像《隐入尘烟》那样让马有铁始终处于逆来顺受的无力中,而是刻画了奎米特的抗争形象,尽管最后也是徒劳。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阿尔卡拉斯》的人物塑造也更加鲜活,带给人更多共鸣。
有趣的是,如果说《隐入尘烟》是用马有铁的命运给我们打上一针强心剂,呼吁我们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并改变它,那么《阿尔卡拉斯》则是表现了一种让人无奈的现状——许多人正在离开他们的土地。
阿尔卡拉斯是一座拥有古老历史的小镇,名字源于阿拉伯语al-karas,意为“樱桃树”,它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农业和畜牧业最多的城镇之一。
导演用最干净、质朴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它最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随风扬起的不起眼的沙土,密密麻麻摇摆着的果树,砖与瓦支撑起来的房屋……杂草、土堆、果园、小溪,他们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却也因此无比真实。
随着太阳能板的入侵,这种情况似乎维持不了多久了。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占用了土地,形成垄断价格,还从内部瓦解了农民劳作的积极性。
影片中小皮尤尔提到,照看太阳能板比种植桃树挣得要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奎米特的妹妹一家选择合作。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原本是民工的索莱家族帮助地主皮尤尔家族躲了起来,于是皮尤尔家族口头承诺把这些土地赠予他们进行耕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本应一直遵守下去的承诺被打破了,卡拉西蒙在影片中也含蓄地表达了这种农业时代人情关系的消逝。
3、 对传统电影行业的现实影射与农民和农业面临现代化的冲击相对应的,这种冲突矛盾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阿尔卡拉斯》所影射的现代生活无法避免的新旧冲突。
在今天看似繁荣的电影市场背后,是传统电影行业的式微。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健听女孩》拿下了最佳影片奖,为流媒体发行影片首创记录,而早在2020年,网飞出品的《爱尔兰人》就已领跑奥斯卡提名,只可惜没有获奖。
流媒体平台和短视频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电影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而疫情的突如其来更是雪上加霜。
去年的柏林电影节就因为疫情改成了分阶段举行,而今年的举办更是顶着德国日增10万病例的巨大压力。
正如同电影中面临人生巨大转折的索莱家族一样,没有人能事先预料。
在这势不可挡的潮流中,许多导演与电影制片厂都选择了妥协,拥抱流媒体,也有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的斗士坚持在电影院上映自己的电影,但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还是可以吸引观众。
然而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的许许多多的电影人像索莱家族一样,在沉默与无奈中失去了他们所热爱的土地。
或许传统电影行业还没有到“生死存亡”之时,但在疫情期间人们的观影习惯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电影行业也站在了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全球票房的衰退与电影院数量的下降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
不同于影片中在罗德里格未签下合同时似乎就注定了的结局,流媒体与传统电影行业正在探寻一条融合发展、双赢的道路。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博弈也不一定是零和博弈,我们需要的不是传统的捍卫者,而是新与旧的破壁人,有时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但发展总是伴随着阵痛。
在桃树一棵棵倒下之时,也许新的希望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4、 结语柏林电影节以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而闻名,近年来的金熊奖也都颁发给了具有一定社会性议题的电影,《阿尔卡拉斯》作为一部出现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的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影片,它的获奖也很符合金熊奖一贯以来的风格。
卡拉西蒙在《九三年之夏》后再度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的故乡,但是用了一种更宏大的格局。
她用打磨到几乎臻于完美的剧本和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给观众带来了润物无声般的情感冲击。
我们时刻都在经历生活中的挣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阿尔卡拉斯》便是一曲田园生活的悲壮赞歌。
近几年这种地中海家庭的导演私人电影也太多了, 自从《罗马》之后(罗马还不错),有《上帝之手》,《痛苦与荣耀》(这部家庭占比不重),这部《阿尔卡拉斯》,还有不在地中海的《 贝尔法斯特》,全是导演的私人经历,还特别受评奖委员会青睐,实在太腻味了,太取巧了。
地中海人是充满着生命的激情,但反反复复拍也有点烦。
基本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主线剧情,甚至没有剧情,一问就说这是导演的成长经历,成长经历就是这么平淡自然,把这么私人的东西拍出来就是真挚淳朴。
如果换一个故事背景这样纪录片式的叙事方式我可能第五分钟就会退出,但是因为我也曾拥有过这样一片"土地”,所以才能打开回忆准确无误的找到对号入座的情绪,反复观看一些片段,乐此不疲。
你最害怕在电影里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这时候一些感情不自觉地就会让你败下阵来。
那时候时间不是用时间丈量,就像一个标准的记事格,被一件件事填满。
油菜花开的时候就是春天的第一章故事,等到桃花归于尘土后,不等多久便要开始我曾为数不多参与的边种边吃的花生季,油菜收割完大豆也该生长了(这时出生的姐姐就叫豆豆哈哈哈哈),最热的时候坐在被收割的花生堆成的山丘后一边被训斥着要认真赶暑假作业,一边躲着藏着听取花生果的大人们聊起别人家的闲事,过不了多久院子就开始堆满不知何时种下的芝麻,桃果杏果枇杷作为夏天最后一行文字,也算是对夏日的奖赏了,等到侧面的葡萄架也差不多都成熟了,秋天的密密麻麻的行程也开始入座了,门前的枣树在中秋节前完成使命,只是现在每年春天绿得好看也但也不长果子了,把后院的梨子摘完,院子前面那片橘子园,就开始历时一周的采摘了。
任务最为艰苦的晚稻收割也开始进行了,我的工作就是在田埂上没完没了地玩泥巴,偶尔和弟弟打赌谁的爸爸挑谷子最快到家,我爸作为最矮最瘦的女婿,自然回回倒数第一,过了很多年我爸这事仍是过年团聚时被打趣的事。
这时候收割回来的路上还能摘几个长的正好的橙子回家,等到把红薯都藏入地窖,橘子橙子都包裹好放进粮仓,外公外婆就开始每日凌晨就起来酿酒了,屯好了十几缸米酒,家里的鱼塘也正得撒网捕捞,男人们摔在泥潭里女人们在岸边忍俊不禁,小孩子拿着树枝还在没完没了地玩着过家家的游戏,捕上的鱼一部分送乡亲,一部分拿去市场卖,还有一部分养在门口的小池塘,等到这时也就离过年团聚不久了,夜里支上一堆篝火,红薯鸭蛋,旁边的熏肉熏鱼,也就成了夜夜畅聊到凌晨的借口。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那是我记忆力能记住的最后一次穿白色花边的裙子,是因为穿上了新裙子所以最是欢喜,什么也不懂的我带着欢喜去参加了外公的葬礼,从那时起,藏着无数等着被开启的宝藏的日子也就消失了,果树园被砍掉了,只留下几亩花生地,去年因为担心外婆太累,也不让她种了,葡萄架也撤,那个鱼塘也不再放养。
幼儿园奔奔跳跳回家,把喜欢的勺子掉在那片稻田里,哭着闹着让外婆找一个下午的稻田如今也盖上了房子。
我曾对"我成长的那个世界消失了”这句话并没有多大的感触,等到回忆起来,我确实都曾一一做告别。
我想是不是在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大人的世界更有趣,常常期望快点长大,所以时间才会变得这么快。
如今外婆不再做农活,但是家门口那个小小的菜园一直没有被荒废,她精心护养着,小小的一片园地,池塘和十几样蔬菜都没落下。
几乎一辈子用一桩桩事记录时间的外婆,似乎用这个小菜园圈养着她过去的回忆,她过去的生活,和对土地的眷恋。
我还有很多未知的事情,未知的喜欢在未来,所以这份遗憾只是安放在角落,只是遇到某些事或是像今天一样看了一场电影才想起那些事曾对那片土地的感情,那些情绪便不请自来。
我绝想不到一个以西班牙农村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能让我这个中国东北土生土长的县城女孩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影片多个场景对我而言已经远非似曾相识的即视感,而是切切实实在我生命的某一阶段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和我家人的生活里。
三岁的小女孩和表弟们在秘密基地里的角色扮演游戏;青春期的少女为了活动演出在家里不断排练蹩脚的舞蹈;家里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为彼此理发;夏夜昏暗的灯光下爷爷陪着写作业;自制的黄桃罐头,一大瓣一大瓣成熟饱满的桃子塞进壮实的玻璃瓶子里;一大家子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看电视,爸爸爷爷奶奶大姑二姑大大大妈大表姐二表姐表妹,永远有人在说话,孩子们尖叫着窜进窜出,大人们被吵的不得不厉声制止;一家人有过无数次争吵,甚至于一度闹得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然而最终总还是会和好,总还是会和好。
这些电影里的场景无一不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的生命里,在极富年代感的地质礼堂影院里,我突然无比地想家。
我常常好奇不朽的作品究竟缘何不朽,或者说文艺究竟为什么令我们如此着迷,我想我今天至少找到了一个原因,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隐隐约约感受到而今天终于无比肯定了——文艺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人性中某一种品质、人类生活的某一种状态被真实地呈现出来。
这种真实引发的强烈共振因为文艺作品的戏剧性表达方式而被加倍放大,整个宏大普遍的人生哲学被压缩在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里,几个小时的电影里,我们所受的感动之大可想而知。
阿尔卡拉斯这部电影无比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靠土地谋生的大家庭。
在这种强大的家庭生活的生命力下,现代文明对土地的侵蚀这样的宏大命题似乎显得极为微不足道了。
虽然整个的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摧毁上的,但是随着影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越发深入,我逐渐被这种极其强烈的生命力所深深吸引震撼,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在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下任何政zhi, 文明方面的倾轧都是无力的,这种家庭之爱生活之爱是不会因为桃子树的摧毁而消失的,绝对不会。
只要生命仍然存在,这种生活的力量就绝对不会消失。
看完这部电影我忽然一下子对一切都重新充满的信心和斗志了,无论什么环境有多么坏,只要生命不息,只要生命不息……
An extended family live and work on a traditional peach farm in Catalonia. When the landowners decide to sell the estate, head of the family Quimet (Jordi Pujol Dolcet) struggles to adapt. Each generation, from grandad to the infants, laments the loss of the land in their own way.一个大家庭在加泰罗尼亚的一个传统桃子农场生活和工作。
当地主们决定出售庄园时,一家之主Quimet (Jordi Pujol Dolcet饰)努力适应。
从祖辈到婴儿,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土地的丧失而哀叹。
Carla Simón’s gorgeous debut feature Summer 1993 followed an orphan child struggling to readjust to a new adoptive home. Her new film, lyrical and deceptively gentle, is about another painful transition.导演Carla Simón出众的处女作《1993年夏天》(2017)讲述了一个孤儿努力重新适应新的收养家庭的故事。
她的新电影抒情而温和,讲述的是另一个痛苦的转变。
The family in Alcarràs is more settled and connected. Multiple generations live and work together on land they have called home for decades. However, when the legal owners of their sprawling peach farm sell the land to a company who will replace the trees with solar panels, the bonds that tie the family members together, and to the ground they cultivate, begin to fray.这部电影中的Alcarràs家庭更安定,联系更紧密。
几十年来,几代人在他们称之为家的土地上共同生活和工作。
然而,当他们庞大的桃园合法所有者将土地卖给一家公司,用太阳能电池板取代树木时,将家庭成员和他们种植的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开始动摇。
It's a gorgeous farm: fruit the colour of sunsets nestling in verdant trees, all captured in Daniela Cajíias’s considered and often breathtaking cinematography. It looks like paradise, even if dipping fruit prices make it an impossibly tough living. Sadly, the family has no legal claim on the land because it was a gift given in return for a kindness during the Spanish Civil War. Grandfather Rogelio (Josep Abad) honours this connection, sharing figs with the heir to the estate, while the rest of the family make him an enemy.这是一个美丽的农场:像日落一般颜色的果实依偎在翠绿的树上,所有这些都被Daniela Cajíias的考虑到和十分令人惊叹的摄影捕捉到。
这里看起来就像天堂,尽管水果价格的下跌让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遗憾的是,这家人对这片土地没有法律上的所有权,因为这是西班牙内战期间为了回报一个人的好意而赠送的礼物。
祖父Rogelio (Josep Abad饰)尊重这种联系,与遗产继承人分享无花果,而其他家庭成员则将他视为敌人。
The fascination that Simón finds in her story is in exploring the way each generation reacts differently to the intrusion of modernity on their time-capsule life. Just like the farm, the family is a delicately balanced ecosystem of intertwining needs and abilities. Those interloping solar panels throw everything off, just as a fault in the irrigation system turns the farmland to mud.Simón的故事中的魅力在于,探索了每代人对现代化对他们长期生活的入侵的不同反应。
就像农场一样,家庭也是一个需求和能力交织在一起的微妙平衡的生态系统。
那些插进来的太阳能电池板把一切都弄丢了,就像灌溉系统的一个故障把农田变成了泥浆一样。
The loss is felt most keenly by head of the family Quimet, a man steeped in tradition and peach juice. His back twisted from hard graft, and a furrowed brow scarring his careful mask of geniality, Quimet is a hero who may not have another fight left in him.这家人的户主Quimet最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失去,他沉浸在传统和桃汁中。
他的背因辛苦劳作而扭曲,眉头上的皱纹在他小心翼翼的和蔼面容上留下了痕迹,Quimet是一个英雄,他可能不会再战斗了。
The star of this film, however, is boisterous youngster Iris (captivatingly played by Ainet Jounou), an imaginative child given to playacting games that mirror the adults’ real-life scenarios. As the digger encroaches to destroy the family’s livelihood, it steals her precious playground too.然而,这部电影的明星是活泼的Iris(由Ainet Jounou精彩演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喜欢玩模仿成人现实生活场景的表演游戏。
当挖掘机侵占土地破坏家庭生计时,也偷走了她宝贵的游乐场。
今年柏林将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了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延续了自去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均由女导演统领的强势。
不约而同地,这三部女导演作品(《钛》《正发生》《阿尔卡拉斯》)都是从私人视角去展示个体遭遇,由此反映出社会政治等话题,与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不仅更加细腻聪敏,更打破男性导演主导的电影思维法则,展现出女性对各种类型题材的独特表达。
《阿尔卡拉斯》也不例外。
影片讲述了一个以种植果园为生的传统乡村家庭,他们常年耕作的土地要被地主收回,用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此适应新的发展,于是,这家人开始了捍卫自己土地的“战斗”。
无独有偶地,这部西班牙影片与《隐入尘烟》同时入围了柏林竞赛单元,两者各有千秋,却同样涉及了当今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状况。
有别于《隐入尘烟》将焦点放在一对患难夫妻身上,这部金熊奖影片称得上是一部出色的群像电影。
看得出卡拉·西蒙在处女作《九三年夏天》一鸣惊人后的野心,不止步于自传体的孩童成长叙事。
她回到熟悉的农村,将镜头再次瞄准了卡泰罗尼亚这片她成长的土地,描摹出一个农村大家庭的生存状态。
虽说涉及农民为土地抗争的主题,但这看起来更接近一个家族变迁的故事。
老中青三代人在现代化入侵农村的过程中,其家族内部意见不合、出现分化,亲情逐渐疏远。
影片以几个小孩在废弃的车子里玩游戏拉开序幕,正当观众以为这和《九三年夏天》一样,又是一部以孩童视角展开的回忆故事时,接下来的情节便让人看出导演的野心转变。
叙事视角在各个家族成员之间跳转,丝毫不显混乱,导演采用手持摄影结合自然光的拍摄,新现实主义的气息扑面而来。
镜头流连在夏季的田园风光里,从飘香的果园到孩子玩耍的秘密基地,再到年轻人的夜店舞场,导演并不急于堆砌戏剧化情节冲突,而是极力淡化大限将至前的紧张感,家族矛盾纷争融入到质朴恬然的日常影像:聚会、劳作、丰收庆典。
西蒙再次发挥她对孩童与非职业演员的指导功力,在小演员叽叽喳喳的嬉闹情节中,不时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
另外,所有演员都是卡泰罗尼亚当地的村民,却展现出浑然天成的演技,令人喜出望外,特别是饰演父亲的演员,一场喝啤酒比赛,另一场不慎将收获的桃子弄翻后的崩溃,其情绪处理堪与好莱坞方法派演员媲美。
尽管核心是一家人为土地抗争,但整部影片完全不是激烈的社会题材。
导演将农民与地主、资本家对抗的线索置于在群像叙事的边缘,只留下一场农民示威抗议的纪实式情节;而儿子和女儿偷偷将死野兔丢到地主家门口的报复情节更像是幽默的发泄,反而与散漫的生活情节一脉相连。
从一开始,剧本已暗示这是一场以失败告终的抗争。
最终,土地被无情收走,果树被挖掘机摘除;父亲和姑姑、姑丈的意见不合,家族内部出现裂痕。
然而,外部环境并没有彻底瓦解这个大家族,从孩子们融洽相处、野蛮生长的情节里娓娓道出。
可见,老一辈的矛盾纷争在年轻一代的身上找到了变通的解决方式。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民的下一代或许有着不确定的未来,但是他们对土地的深情眷恋依然在延续,尤其在年轻人身上,仍能看到不灭的希望。
刚看完全片,嗯!
很好睡!
肯定不是柏林电影节的问题!
是我没有艺术片审美吧!
不说我不懂它为什么获奖!
我都不懂它为什么要拍!
一个西班牙农民家庭反抗拆迁的过程就是一家人天天收水果、吃饭、睡觉、各种生活日常!
然后核桃树被推倒嘎然而止!
一下子把我从困意中惊醒了!
我想问问如果在国内上映会有多少人想去电影院看!
全片两个小时!
请大家举个爪爪!
食之无味,弃不可惜
你说是“张同学”的西班牙家庭版也行,你说是贾科长的时代与人也行。干农活、家庭聚会、买菜、抗议、孩子嬉戏、大人争吵,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回切换,看着倒是不累。面对时间,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心结,为了得到承认,也为了保留自己的舒适区。看完非常想念小时候在姥爷家的周末,在姑姥姥家的暑假,在三爷爷家的国庆节,一大家子人,兄弟姐妹。哎,吃着妹妹给寄的桃子,感叹现在人和人的距离。另外,北京剧院是真不适合看电影…
三代人,亦或不同的個體面對生存時不同的心境和狀態。但這部片各方面都不突出。柏林金熊給了他,可能是大魚大肉太多,反而想來碗青菜。
8.0/10。①加泰罗尼亚一个乡村家庭的乡下生活日常以及他们对「大资本与太阳能发电板」入侵「农业与传统生活」的温柔抵抗。②自然主义电影:去戏剧化的叙事;一些简朴的长镜头调度;大量手持/自然光/实景;非职演;极少画外配乐;等。③摄影有种很田园的美(但因为故事所在的地方并不贫穷所以不会让人觉得有美化倾向),再加上音响舒适,让影像比较诗意。④作为自然主义电影,虚焦和特写镜头太多+故事与议题的细节捕捉的不够深入。
加泰罗尼亚抖音神曲、蹦迪嗨曲、教堂歌都太有意思了吧!教堂里唱“爸爸没鼻子,妈妈塌鼻子”这种歌词是认真的吗🤣
@LFF2022
导演的调度和讲述故事的能力我统统都没有get到,当然我也知道和我个人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有直接关系,只是很抱歉,确实觉得不好看,等我哪天有机会重新看或者谁给我好好讲解一下,或许有机会扭转,不过大概率是这部电影看过了也就是看过了吧。
直觉上缺少洛尔瓦赫尔(《奇迹》)那样的灵性时刻点缀,故坦诚之余,技法自是有些平实、温吞的,但依然觉得这样的记叙值得敬重,且永不会过时。Simón对故土的热爱,使她总能用寥寥几个镜头,便让人物和复杂的现实冲突情境变得跃然、生动。相比之下,《隐入尘烟》的确在很多层面都显出一种展陈式的造作。
发愁的永远是中年人
-
電影的工作從來都是有禮數的,洛瓦爾徹至少對農民有超越其階級的想像,而這部看似精美的卡通片,加泰羅尼亞曼妙陽光下,掩蓋的是創作者的無聊透頂。
实在不忍心打低分,因为一切都是优质且正确的:夏天的逝去,土地的逝去,家人间终究复归于无的暗中角斗。但除了这种不忍心,对它的印象也所剩无几了,一部电影到这个份上或许也是另一種可悲。
加泰版《乡下人悲歌》
开始就觉得太像《93年夏天》了,一看果然是一个导演。本片主题与我们简直毫无距离感,将人剥离土地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影片将最具煽动性的部分放到最后十分钟,而主干都在用自然主义生活流方式呈现农家的各种生活场景,这并不是一种对尖锐矛盾的回避,而是这届欧洲女性电影的触角善用家庭私影像的方式去纪录和叙事,以呈现更全面真实的人物状态。全片表现的三代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处处都在与脚下的土地发生着联系,这一切都将在最终远处开来的铲土机噪音中消逝。桃子和兔子的意象在电影里也十分吃重,桃子与这家人先后的关系简直是他们的生命音符,可惜《你名唤我》里把最大的桃子梗用了,如果加上那一笔,桃子就足够牵起全片表达的生命与土地这个宏大命题。法、意、西作为世界艺术电影的三驾马车,80后一批新女性导演粉墨登场,又一片未来可期
230306 【D】
有些松散,最后的凝聚打乱了节奏,让本应令人振奋的东西显得过分理所当然,但好在影片中日常的细节丰富,并由孩子们提供亟需的想象力与抽象性,电影的终极养料。
北影节 地质礼堂的椅子……
1.5 和电影拍摄当地的球队一样,过程冗长且乏味. 人物太多没法坚固到每一个人,人物也没有弧光可言,柏林真的落后戛纳威尼斯太多了…
3.5
本来以为能看到今年金熊的片子还挺惊喜的,但是不得不坦率地承认整个观影体验还是挺糟糕的,我对加泰罗尼亚这个大家族的故事并不感兴趣,而且我实在是没怎么理解这2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新能源与农业之间的这个矛盾关系的展现并没有引起我任何的共鸣或者共情。影评人们提及的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导演的调度和讲述故事的能力我统统都没有get到,当然我也知道和我个人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有直接关系,只是很抱歉,确实觉得不好看,等我哪天有机会重新看或者谁给我好好讲解一下,或许有机会扭转,不过大概率是这部电影看过了也就是看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