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男孩

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英雄教育(台),纳粹军校,末日精英,元首的精英,Before the Fall,NaPolA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汤姆·希林,乔纳斯·杰格梅尔,大卫·史崔梭德,马丁·格雷斯,莱昂·A·科斯滕,Thomas Drechsel,弗洛里安·斯泰特,尤沃钦·毕斯梅尔,迈克尔·施内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4

《希特勒的男孩》剧照

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7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8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9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0

《希特勒的男孩》剧情介绍

希特勒的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钻石豪门英雄少年星条红与皇室蓝佳偶自天成罪恶清除工逃山三叠纪小队追踪者超人前传第七季远东特遣队之初试锋芒安德的游戏人类清除计划3愤怒之上上岸的鱼我的交响情人梦悲情丽人摇曳的心查理之国我们的夏天雪崩王子飞越山海关雾都猎狐拯救大明星212号房间残值最强狂兵海豹六队第一季在别处东区故事

《希特勒的男孩》长篇影评

 1 ) 两人的死亡

【有剧透】很沉重的一部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学员的死亡。

尿裤子男孩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并且被查房的阴险长官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炸药的那一刻只是简简单单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精英学校的黑暗体制已经让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影片的主角,那个善良的男孩,那个缺少家庭温暖的男孩,那个心地柔软却又无比坚强的男孩,他积压已久的疑问与反抗,在目睹了无辜的孩子被枪杀后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课堂上他试图用文字来唤回朋友们的人性,最后他更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死亡,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来拯救周围所有人的灵魂。

然而,他的死亡,却被冠上了“自杀”的名号,为人不齿,甚至连一则简单的讣告都无法刊登。

自杀的被认为是救人,而真正救人的却被认为是软弱的逃避。

这种对比讽刺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2 ) 从剧中两个男孩的自杀说起

在那个意识形态严酷的环境里,也存在着一些没有被规训、正常的、独立的思想的人,他们即使与现实格格不入,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也要为了改变做出努力;假使努力并不能改变现实,那就告别这个世界。

最令人惊诧的是其中两个男孩的自杀,一个是为了逃避屈辱,一个是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两个人的自杀都是自我选择的,却收到不同的评价。

原谅我记不住德国人的名字,不是太长就是太拗口,姑且用第一个,第二个吧,也是他们带动剧情走向高潮的顺序。

第一个男孩,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尿床,我觉得第一次可能是无意的,但是被体育老师当众羞辱后,估计留下了心理阴影,尿床就成了条件反射的毛病。

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太想避免了,反而避免不了了,个人分析,不过也有可能他本来就有的毛病,跑题了。

有一次早上起床,他又尿床了,被发现,要20卢比封口费,当天就要兑现,并以告诉体育老师作为要挟。

他是没有这个钱的,又受不了二次的当众受辱。

于是,在手榴弹实操练习课上,一个同学没有将拉过手环的手榴弹抛出去时,他选择扑上去,用自己的身体盖住那个要爆炸的手榴弹。

他再不用担心要挟受辱了,同时也因救了同学们的性命而受到了表彰。

我想,他其实只是发现了一个可以逃离那个现实的机会,就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并没有多想。

第二个男孩虽然也是在训练课上自杀的,却落下懦夫的标签,虽然他并不是。

他身为纳粹军官的儿子,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勇猛,反而喜爱文学,虽然作品受到肯定,但他的作品父亲并未看过一篇。

一次实战训练,对待战俘,他父亲要求他们射杀,他善良的内心不允许他这么做,但是他并不能阻止射杀。

于是他心怀罪恶感,在一次写作课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托盘而出,最终被老师撵出教室。

后来,他父亲有要求他写一篇违背他内心的文章,他并没有屈服。

但是,在冰下训练中,他跳进冰窟窿,再没有出来。

他是为了坚持善良而自杀的,却被父亲评价为“太软弱了”。

两个男孩的自杀,虽然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评价,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反抗现实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我是十分佩服他们的勇气的,换做我并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勇敢。

夜路上迎面而来的车为打招呼会变换远近光灯,这两个男孩就像那闪动的车灯,在警醒着我们。

虽然,纳粹已经远去,但是,假使我们不能真实、保持本心的活着,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逃离呢?

 3 ) 请问你也参加过军事夏令营吗?

军事化管理是极权主义与独裁者的温床。

我小时候也被父母送去过那种打着“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的军事夏令营(集中营),各种体能训练,个人内务整理,甚至吃饭的时候还要列队,唱歌,种种细节和影片中的Napola学校神似。

我呆了几天就受不了了,教练让我滚,我就哭着退学了。

我一度十分自卑,那时想我永远无法成为教官所认为的坚定顽强,以服从为荣,以效率至上的人了。

现在想想还挺庆幸,好在父母之后没有再送我去那种垃圾夏令营。

但是那时候这种夏令营还是挺受家长欢迎的,且价格不菲,好多人花钱让孩子去受罪,去被洗脑。

这些夏令营也美其名曰,增强孩子对严苛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建设。

当然,也有很多军事夏令营确实是不错的,可能我不够幸运,没有遇到。

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崇拜军事化管理,以牺牲人性来获取效率的提高,真的是在创造未来吗?

我想大家未来如果过上了更加富裕文明的生活,再回头看我们过去对军事化管理的推崇,一定会百感交集。

几乎所有的独裁政体都很讨厌“懦夫”与诗人(和大部分艺术家),后两者的共同点是无法被彻底洗脑。

所以被认为无用且危险。

现在日本所谓“平成废柴”的名言“让年轻人白白去送死的政权就让它灭亡好了”,这要是在二战时日本军国体制背景下,估计就会被枪毙了。

希特勒的男孩们的故事结束了,但极权主义,独裁者,军国体制,仍在人间。

二战后还有佛朗哥的男孩,萨达姆的男孩,卡扎菲的男孩,当然,还有金元帅的男孩。

男孩就是男孩,不是谁的男孩。

 4 ) 自私的少年蓝

Albrecht Stein我的影片,从你出现的那一刹那开始,到你闪烁着像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寂静地沉入漆黑的湖底结束。

我原是为了了解德国在二战期间有关历史而观赏的影片,原是为了加入那些人性\生命\意义的讨论而观赏的影片,原是为了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就像先前的许许多多次一样,无非是把这当做一段历史,平平静静,也就像个局外人一样,履行自身的职责,以史为鉴,自省,深思。

——本是应当如此的。

但是后来,你出现了,我就无法再保持心底天秤的公正。

于是开始随着你的笑容而欢欣,随着你的眼神而落寞,随着你的背影而哀伤,随着你的眼泪而痛苦。

如果说,你是Friedrich的一道光,冲破虚构的美好表象,刺痛他的眼睛,让他看到现实的景象。

那么你也是我的一道光,从屏幕内刺入屏幕外我的眼睛,一直达到心底。

最后,我决定放弃所有关于人性和生命的讨论或反思,我只想书写你。

从影片中看到你的第一眼,我以为你是独角兽。

美丽,羞涩,善良,内敛。

我服从自然的本能,崇尚强者。

而你,一个身形瘦弱,眼神忧郁的16岁少年,自然并非强者。

后来,我又重新看了好几遍从你出现到你消失的情节。

第一幕,你在雪夜中随父母乘车来到学校,黑暗中仅能看到你脸部的轮廓。

第二幕,在学校食堂,校长因你父亲的地位显赫而特别介绍你,在一排英气勃发的少年面孔中,你微微侧过脸,表现出一些不安和紧张,站起来时已用孩子气的坚定(或许该说是逞强)装出的镇静掩饰了你的不安定。

或许,我猜想,你当时是下定了决心,要用优秀的表现来争取父母的目光。

第三幕,在讲授“适者生存”的课堂上,一闪而过你听课的表情,专注而认真。

以及后来,与Friedrich的‘互帮互助’时嘴角扯起的小笑容都散发着一种少年人带有的朝气而愉快的气息。

第四幕,在食堂进餐时传教士带来了前线的牺牲名单时,你隐隐绷起嘴角线条的侧脸。

第四幕,在书房,你和Friedrich说起自己以前在学校写的文章。

父母敷衍般的鼓励,自身的才华在这个家庭(时代)无法被接受的惆怅,这些内心的隐伤,和Friedrich乐意欣赏你的文章时你略带困惑的小欣喜。

第五幕,作为答谢,和Friedrich去偷窥少年更衣时装傻说“什么也没有”带点傻气的狡黠,和看不到‘关键情节’时的不服气和懊恼的小表情。

以及后来回到宿舍后床头的悄悄话和滑翔机飞行时微笑着挥手的样子,拉绳奔跑时带着笑容不时回头看着伙伴的样子。

都是带有孩子气的少年。

美好而充满希望的。

一直到这里。

你都是以一个平常的16岁男生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只是比起军校里的其他男生多了些秀气和从小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少爷所有的纤细感。

是从那个贴相片的细节开始。

你拿着自己的两寸照,迟疑了些许,没有将它贴在学生证(军官证?

)上。

这或许为后来你沉默地站在欢呼的人群中,用略带责问和失望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挚友和身边欢呼庆祝的人群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会对着照片露出犹豫的神情?

因为不确定自己如今身在这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和训练,是否是正确的。

是否是适合自己的。

但是又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赞许,所以仍旧选择来到这里,选择坚持下去。

后来在拳击赛结束后,你来到水房,对Friedrich责问:“你不必如此冷酷的”“你不能换种方法获胜么?

”你看向他的眼光,带有一点点希冀和祈求。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眼里所有的光都随着下垂的目光变成了暗色的失望。

从这之后,种种细节都在渲染你对这个世界逐渐加深的失望和内心深处的动摇。

后来的种种,都让人心疼你。

想对母亲诉说的话语、为父亲的生日写的诗歌、拳击台上不可置信的眼神、灯光掩藏下黯然的背影、以及无时无刻,你闪烁着像是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

抿起的嘴角下掩藏着少年不远诉说的骄傲和脆弱,失落和懊恼,动摇和绝望。

“他们还是孩子!

”“爸爸!

不要!!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不要那样看我!

”““尽管有些孩子气,冬天和初雪总能唤起我们人类一种朦胧的快乐。

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是孩子时,看到雪总能想起圣诞节。

”“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屠杀俘虏是不能接受的,他们没有武器,斯坦误导了我们,我们杀死的是孩子而非成人……”你做了或许是你这一生最大胆的决定,却是对自己的信仰最为忠诚的决定,对这个扭曲的世间最愤怒的选择。

父亲说:“明天把文章交给我,否则我饶不了你。

”你听到后露出的近似解脱般的表情,好像是终于做出了什么决定。

Friedrich说:“你那么做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你说:“不,有的。

”他说:“对谁有帮助?

说来听听,因为我一点都不明白!

”你说:“对我自己有帮助。

”面对他愤怒的责问,你微微侧过头,悲伤而无奈地轻轻摇了摇头,红了眼眶。

或许是没有办法了,真的没有办法了。

在这个世间,你真的没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了。

你无法背弃自己内心的信仰,该如何在这个与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格格不入的世间继续存活?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没有了。

因为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你抱着Friedrich的肩,倒在冰冷的瓷砖地板上,委屈地嚎啕大哭,像个失望的孩子。

你终于愿意把自己的失望难过,愤怒悲伤展露人前。

一步一步,就这样,你走向了黑暗的海底。

从此了无光芒。

所以后来,在冬天结冰的湖上训练时,你的眼神,那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我便明白了你的想法。

结冰的湖上落满了细细的白雪,这么美的景色,真的太适合你了。

落在冰面的雪,无声无息,洁白,宁静。

厚厚的冰层下是另外一个世界,漆黑而安静,仿佛所有的生息都不存在。

极致的黑和极致的白,像极了你。

没有,也不该有犹豫混沌的灰,所以最终你实行了自己早已做出的决定。

在漆黑的湖底,看着穿透冰层的光,慢慢松开了握住绳子的手。

只是只是,你大概还是舍不得的。

那个用最纯粹的心对待你的朋友,红着眼睛愤怒地责问你“你怎么能这么自私”的朋友,那个用琥珀色眼睛对你傻笑的朋友,伤心地抱着你大声哭泣的朋友,隔着冰面流着泪不停呼唤你名字的朋友。

所以,最后你轻轻地,笑着摇了摇头。

不。

不要生气好吗,亲爱的Friedrich,让我最后自私一次。

不要难过好吗,亲爱的Friedrich,你明白的,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不要哭了。

别哭了。

再见。

准确地说,我的电影,到这里便结束了。

没有了后来F的恼怒和叛逆,没有了最后在雪地里决绝的背影。

早已经结束了,在你沉入海底的那一幕,就已经结束了。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青梅枯萎 竹马老去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或许从此以后,再谈起我为之狂热的德意志,第一个想到的,是你闪烁着像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

 5 ) 只有心里住着孩子的人,才敢那么勇敢

这是两个孩子长大的故事。

十六七岁,会因为偷看一眼漂亮女孩就高兴整晚的年纪,可是战争却让他们跟手榴弹,死亡,还有俄罗斯孩子离的那么近。

曾经的Napola为了能来这,甚至背叛父亲,在唱起国歌的时候,他脸上会有比谁都兴奋的神情,可是当他慢慢长大,看见一个尿裤子的孩子,会冲上去压住炸弹,看见自己最好的朋友放手,沉入冰冷的湖底的时候,他开始不知道自己拳打的那么好是要怎样。

这就是他的梦想破灭的故事,他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在最后一刻,他决定放弃,任由对手把自己击倒在地,他因为拳击而来,也因为拳击而离开。

在我们的过往中,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某些事情怀有无限的期待和憧憬,也会不顾一切的,不听任何人劝阻的冲过去,结果常常是身负重伤,才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也只是这样。

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发现,挣扎,选择,蜕变,长大。

重要的是,我们总有选择的勇气,和离开的决心。

不用动不动就用生命去捍卫,是和平年代给予我的,但我总觉得,在离开的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们一样的眼神跟表情。

我们没有变成校长,教官,长官,我们还是敢在雪天穿着来时的短裤拎着皮箱离开,因为我始终有所信,因为我们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孩子。

 6 ) 雪一般的少年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取景很美。

从影片看来,纳粹训练营就像是一个熔炉,唤醒人最原始好斗的本能,烧掉人性中珍贵的部分。

将自己的亲情、友情置之度外,更侵蚀破坏着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的生命和家庭。

正如拳击教练对Friedrich所说:“当你攻击的时候,要忘记人性。

”于是Friedrich最后一击把对手打到昏迷不醒,还在胜利中沾沾自喜,让人非常担心他以后的发展。

记得同样批判右倾思想的日本动漫《Monster》中一个杀手也曾说过:“……我看到他在咖啡中放了五勺糖,那一瞬间,我的口中突然充满了平时喝的咖啡的味道……从那以后我便金盆洗手了……你如果想开枪,很简单,只要忘掉咖啡的味道就行了。

”让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忘记自己的日常,压抑住自己的本性,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类,把弱者抓住、摔碎、然后狠狠地踩在脚底碾成粉末,这就是训练营打算并正在干的事。

Siegfried扑炸弹的举动当然可以解释成一种牺牲精神。

比起自己抱头鼠窜的教练,挺身而出的他的确非常的伟大。

但是联想到他之前的种种遭遇,我很难不去想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能够放下对父母的思念、对生命的留恋,扑向快要爆炸的手榴弹,是否也是因为被当众侮辱的羞耻,和被威胁有可能会再次受到同样的侮辱的绝望,才让他做出那种自我毁灭式的举动的呢?

他抬起头看向朋友们的眼神,似乎是想说什么,又似乎,蒙着一层死灰。

看到Albrecht的父亲居高临下地给了已重伤的苏联小孩最后一枪时,忽然想到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杀降不祥”。

无论那是不是迷信所致,但不对已经投降的人下手总是一件好事。

古代杀降、屠城的将军少有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

穷寇莫追、网开一面,这些都是强势面对弱势时所应有的态度。

为了胜利,给失去斗志和战斗力的人致命一击,这可不是什么尊重对手。

在这一切扭曲之中,Albrecht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说他看到雪就想到圣诞节,似乎是很喜欢雪的少年。

影片快要结束时,看到Friedrich在拳击台上迷茫的样子,突然觉得Albrecht就像是雪一样的存在。

在热火朝天的拳击赛场上,唯有他还能保持冷静,看到人性最本真的东西。

质问Friedrich为什么要给他最后一拳时,也未曾提高过音量,只是被否认后转头离去。

他有冰一般不可动摇的信念,却轻柔得像雪。

几乎能想象出这孩子的童年,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似乎也很少与他谈心,于是他沉浸在书本和童话里,让孤独埋藏在笔墨中,只有全家团聚的圣诞节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童话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单纯的善和恶,这样简单的东西,反而很接近本质。

大概也是因此,即使军营里对政党的盲目崇拜和对战斗的渴望像烈火一般熊熊燃烧,也没能将他点燃。

却让他的质疑最终化成了一篇“反动”的文章,像一盆凉水一样浇在了教官和少年们的头上。

当Friedrich问他这样做对谁有帮助时,他咬着牙, 最终说:“对我自己有帮助。

”但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会因为他的一番话心中升起一个问号,如果最终能从战场脱身,回归到自己亲人身边,也算得上是一种帮助了。

Albrecht死后,他的父母说儿子是遇到了Friedrich才会变得奇怪,其实反倒像是Friedrich继承Albrecht的意志。

最后一次拳击赛,在胜负几乎要确定时,他却迷茫地向四周看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原本嘈杂的赛场变得像是响着号角声的海洋,他看到Albrecht扯着嘴角对自己点头,看到教官满意的微笑,看到教练一脸激动的怂恿,还看到一群挥舞着拳头的人,却独独少了Albrecht困惑的脸。

Albrecht的离去像是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冰粒,他最终放下了拳头,冷冷地睥睨着赛场。

最终Friedrich离开了火炉一样的学校,走入雪地时,他终于可以远离这一场毫无理由的战争,回归家庭,或许可以听父亲好好谈谈他眼中的纳粹。

在经历了燃烧和冷却的淬炼后,他得以带着对人性和战争更深刻的理解彻底回归。

然而想到这一切的代价都是好友的死,不能不扼腕叹息。

对于Albrecht来说,放弃生命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既不会让他得到父亲的认可,也不能让他看到童年喜欢的圣诞节。

他原本可以选择被开除,或者偷偷逃跑。

反正对于他来说,是否获得那些沉浸在希特勒狂热中的人的尊敬根本不是要考虑的问题,选择自杀自然也是不考虑父母是否会伤心了。

看起来,他的父亲直到最终都是一种迷茫的态度。

在得知儿子死讯时,他用恨铁不成钢来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哭泣和颤抖。

也许是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说出亲情的话,但介于他私下根本不看孩子的文章来看,他也许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心情。

我想Albrecht最终还是没有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勇气吧,又或许只是因为混沌的冰水又触动了他纤细的情绪吧。

就像是雪遇到熔炉时可以想象的结局一样,他最终连遗体和一封讣告都没能留下。

 7 ) “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少年,如同那年不化的冰花”

外文名字《Napola:Elite für den Führer》又名:英雄教育、纳粹军校、元首的精英……见名知意吧。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被汤姆希林小天使的美颜吸引才去看这部电影的,当然希林小天使的美颜也没让我失望,是真的很好,尤其是在湖里的那刻。

我想,在那一刻,不仅仅男主Friedrich,还是任何观众,估计心中只有一句话吧“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少年,如同那年不化的冰花”

但是,作为著名的“反战三部曲”,它的表现可不仅仅是美。

【反战三部曲:《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改天我要全部看一下】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有点像黑暗版的《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有4次拳击比赛,我认为是暗喻了Friedrich的关于战争的态度:①第一次,Friedrich用拳击赢得了去纳波拉的机会,那次,但拳击他是拒绝补打对手的最后一拳的。

是普通人的人性的体现。

②第二次,在纳波拉的比赛中,他补打了对手非常严重的一拳,受到了Albrecht的批评。

当时Friedrich受到纳波拉的影响。

③第三次,在Albrecht爸爸的怂恿下和Albrecht打,不知所措。

开始反思。

④第四次,放下了戴着拳套的手,放弃了补打对手,他放弃了机会,终脱离了纳波拉。

Friedrich受到Albrecht太多的影响,也看透了很多,他看着那些拍手叫好的军官,可能突然明白自己只是军官的打手、棋子。

影片中有3次死亡,也推到了Friedrich与Albrecht关于战争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Friedrich的影响。

①齐格的死。

齐格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被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手雷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对比当时逃跑的教官),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Friedrich与Albrecht等5人看着自己的室友死在自己的面前,鲜血溅在他们5人身上。

齐格与教官的对比

齐格的死②苏联战俘的死亡。

他们长官骗他们战俘有武器,结果他们误杀了苏联战俘,才发现他们只是群手无寸铁的同龄孩子,那刻Albrecht赶紧抢救他们,却不想却被赶来的父亲一手结束了战俘的生命,Albrecht崩溃了,其他几个人也不好受,当晚没人能安心睡觉,毕竟都是群孩子啊。

苏联战俘③Albrecht的死亡。

Albrecht的父亲总是说Albrecht软弱,只是因为想比杀戮和加入纳粹党,Albrecht更热爱文学。

可是,一个连死亡都不惧怕的人,一个敢在充斥着"希特勒万岁“的精英学校里,念出反抗主流作文的人,他软弱在哪里?

写文章驳回自己的言论和上战场去残杀他人都是他死都不会去做的。

他也果然用死坚持自己的心。

后来Friedrich翻找Albrecht的柜子时,发现并没有那篇文章,想来他已经明白了Albrecht已经抱有自杀的想法了吧。

临时起意的死法,潜伏已久的冲动,英明而绝望.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

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救赎最终,Friedrich选择离开了纳波拉。

他应该认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自己的父亲不让自己加入纳波拉了吧,有些事情总要尝试了才知道。

也幸好他走了吧 不然最后不是在战场牺牲就是成战犯。

Friedrich很幸运,在真正走上战场前见识了死亡的残酷,用消极比赛的方式退出了纳波拉。

Albrecht是幸运的,在面对杀人还是被杀的选择之前,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齐格弗里德是幸运的,在无力反抗勒索与羞辱时用自杀式的方式留下了英名。

和那些走向战场,与可能同样大的孩子拼刺刀,与素不相识的和自己一样的人性命相搏,死的不明不白的人相比,他们都是保住了人性和判断的幸运儿。

结尾,大雪皑皑,不禁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拎着箱子,再次回望在那里经历过的一切,转身离去。

如今的Friedrich,还穿着来的时候穿着的那身短裤,但是和来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脸上带着淤青,已经经历过世俗与人性黑暗的成熟的心,与之前天真的心灵,有多大的不同啊。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

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8 ) 选题很好

这个电影选题如此之好,以致我在看了简介后就迫不及待地借来看了。

看后却有淡淡的失望。

看过关于纳粹教育的书,认为电影中表现得还是太浅了些。

至少真正的纳粹教育不会出现临阵逃跑的教官,该教官居然还继续教授,简直把严苛的纳粹精神视为无物。

还有,真正纳粹教育中孩子们很少为亲人的战亡而悲痛。

他们是在自己经历了战争之后才发现死亡并非想象中的美丽壮烈。

所以说,这部片子想表现男孩之间的友情,很成功。

但要表现纳粹教育,还是想当然了一点。

纳粹教育要是那么容易被识破,也太名不副实了吧。

 9 ) 天使回去了

好久看电影没哭了,这部电影让我在回味的时候不禁落泪。

不管它表现的纳粹教育是否到位,不管它表现的同性情谊是否细腻,都不重要了。

它能打动我,在我心中那就就是最好的电影。

Albrech,一个唯美的吟唱诗人,可感性,细腻,善良与纯真在战争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他像天使一样的离开,宁可选择死,也不愿去面对一个缺乏人性的世界。

真的,如他父亲所说,他太“弱”了,但我却鄙视那种冷酷无情的强大。

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是天使的不幸,就当他回去了吧。。。。。。

现在的社会呢?

不也是弱肉强食,不相信眼泪的吗?

一些强大而丑陋的人在统治社会,善良有时显得太微不足道。

但我还是愿意被某些所谓的弱者而感动,感动他们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去和世俗作斗争,感动他们用感性的心去歌颂世界的一切纯美,感动他们在功利当道的社会保持着清醒,苦苦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在战争使人们疯狂的世界里,他孤独的吟诵着美的乐章。

在功利蒙蔽人们双眼的社会,他们用纯净的眼睛发掘并歌颂着世界的美好。

 10 ) 看完想起一些往事

德国人反思战争的电影,基本都拍的不错。

大家都不傻,那个时代,德国有被洗脑的,也有清醒的。

别的时代,别的国家其实也一样。

人并不生来就残忍凶狠,即使是德国纳粹时期的德国国民。

德国人长相确实挺符合美学特征的,英俊帅气。

投掷手榴弹那场戏,我心想,这是没经历过血的教训啊!

我们年轻时在军队,实弹前一天,好像都要用教练弹先练,第二天再投掷实弹的。

几十年前的事了,记不清了。

然后每次一个军官只带一名士兵投掷,左右和后方都有坑,万一士兵紧张,或不慎,导致脱手滑落,军官立即扑倒士兵进反方向的土坑里,避开爆炸。

而且几乎年年都有人犯错,所以军官们也紧张其实。

工作真不好干。

像影片里这样,真的很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不知道德军哪年才改进训练方式。

然后想起好多年前看知乎,有人说他们军事院校的教官,在上课时,拿出反坦克地雷,在上面蹦哒,示意大家别怕,安全没问题,只有坦克和车辆才能引爆。

结果当场爆了,导致全班学生覆没,我当时就笑了,从此知道知乎就是段子手,胡编乱造,真的是编乎。

因为我们几十年前,基层连队,训练时都肯定是用的训练用地雷,哪有装药,引信,雷管?

军事院校更是注重安全,用实弹示范训练?

还教官在上面蹦哒?

靠。

《希特勒的男孩》短评

为帝国征得的是帝国给你的自在,你感到了立足点,但这个点不在你的心里,它成就不了普遍的人性,正相反,你一旦认清了人性,你就会为帝国征得尊严,哪怕是被帝国的自在践踏到了脚底,你还是为自己争得了自由,完全是你的非常完满的自由。

5分钟前
  • 旷清
  • 还行

几乎每个演员都是导演组精心挑选的刻板印象里纳粹德国的美丽金发男孩,但是整个故事在这个美丽的外壳下,显得尤其单薄,大概就是战争和人性反思的那一套和常用的残酷场景,但是表现得既不深刻,也不动人。比起男主角,我反而对尿床男孩和Albrect更有兴趣。虽然影评里都在cue爱情,不过不得不说,我个人只感受到了两个一起偷看美女洗澡的直男的亲密友情。

10分钟前
  • 宋夕
  • 还行

没有很刻意得突出人性挣扎,几个慢镜头也很平淡,但描写却是挺残酷的东西。引荐主角去的那位军官是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如同战胜良知一般遥不可及。

12分钟前
  • Myshkin
  • 推荐

德国的这种电影真是简单粗暴,暴露问题也特别直接。汤姆希林演坏人演懦弱的人都很到位,与约瑟夫(乔纳斯)比肩了啊。故事8.5,汤姆希林加0.5分,目前8.2。

14分钟前
  • 神哥
  • 力荐

学校历史课的时候放了!!!洗浴间的那一幕看的当场要晕过去!!!剧情觉着还不错!整部电影都优美得不得了!!!制服帅气!结尾哭了

19分钟前
  • 千里千里
  • 力荐

1.我想起纪录片里的红卫兵...在精神上....2.制服太帅了...3.男主露点儿了...

23分钟前
  • VESPER&清和月
  • 还行

矫情的最高境界便是自我毁灭与自毁前程

26分钟前
  • 文盲
  • 较差

雪花消失在瞳仁中,可那眼中的光芒永远黯淡了。

30分钟前
  • 菜菜行走手记
  • 力荐

拍的还是有一些想当然。。。

34分钟前
  • Porc au Prince
  • 还行

Schilling 当年太嫩了 不过 Gansel 的那种升格煽情不是我喜欢的 电视剧的风格太明显 德国片子里属于中规中矩的 没什么意思

35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不良教育。出自于同一个导演的两部纳粹反思作品,相较于后期浪潮之锐利,Napola明显要柔和细腻许多,尤其着墨于一文韬一武略两个男生真挚动人的,呃,友情。最后他们隔着冰层告别。

37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电影本身拍的很好,但是和纳粹题材不适配,所以只能两星,并且我不会把战争题材电影看做颜值审美电影而多加分

38分钟前
  • 💞
  • 较差

很明显,本片的主题涉及了对NAPOLA教育的否定,可导演你却提供了一个与事实有诸多抵触的NAPOLA给我们,完全到了误导观众的程度,对于一部有观点的电影,实在是不该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78160/ 撇除这点不论,这个片子还是不错的,三星半。

40分钟前
  • 宇宙之王
  • 还行

汤姆希林在水下自杀那幕真的绝美 最后结尾那幕冰花的空镜也好看 整个片子都是冷冷的色调 压抑的情绪 而且我万万没想到这是个除了主角颜值都不低的电影…

42分钟前
  • NAKOV
  • 较差

强者之躯,勇者之魂。视角独特,重点放在成长历程变化的细腻。强与弱的对比描写贯穿始终,制作上精致完美,无可挑剔。但戏剧大于史实,最宜浅读。正因为有着以不同方式思考探索的勇气,才会看到更多反思的深刻。

44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不顾反纳粹父亲的极力反对,毅然进入纳粹军校—纳波拉学习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从严格的进校挑选到军事化的管理,文化学习和体能训练,向观众展示了精英训练营的生活。

49分钟前
  • 五劫思惟
  • 较差

三星半。小帥哥是看點,選題也並不是不好。但是也是選題註定是小範圍的反思。少年教育的冷酷是戰爭下的犧牲品...並不宏偉,但起碼能夠深刻一下。

54分钟前
  • 粟米大卷
  • 还行

真是会给人洗脑,还不到一百年,刻在骨子里的暴虐随基因传承,谁信他们是无辜的

55分钟前
  • Imitation
  • 很差

三星半。Friedrich的反抗,与其说是对纳粹本质的觉醒,不如说是因挚友猝逝的哀伤;而Albrecht的反抗,也与反纳粹无甚关联,更多是出于对爱的诉求。本片选择了一个极佳切入口,只是太过清浅,把反纳粹整成了[放牛班的春天]或[死亡诗社],但又少了后者的普适性。

58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一个在冰上,一个在水下,唯一不舍的人在哭喊,唯一解决的办法~!

1小时前
  • karm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