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导演意志【柯南秀】男子气概能有多搞笑?
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首先是一个悖论。
以能让人又哭又笑而闻名的著名脱口秀演员 Daniel Sloss,曾经在柯南秀中做过一番关于他为什么总是调侃男子气概的解释,解释中他说道:他觉得男子气概是世界上最逗逼的事物,因为它既可悲又软弱,而且其逻辑非常的神奇,就比如他和他同样是脱口秀谐星的铁杆好友,在早些时候聚在一起欢乐,只有当他们两个人都喝多时,才能坦露友爱之情,但即便喝多了,表达真情的方式也必须是爷们式的,你必须抓住对方的后脖颈,然后用手指着对方的脸强硬地吼出“I LOVE YOU, MAN! I LOVE YOU ”才能算作男人式的表达,才最具男子气概。
但他好友的妻子早已经厌倦了他俩作为谐星或“正常男性”,明明在不喝酒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友情,但却偏偏每次都一定要选择这种互吼的方式来表达,于是激将他们说:“你们怎么不直接亲嘴呢?
”,而他俩作为谐星和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欣然接受挑战,不过当他们的嘴之间的距离仅剩大概一个手指长的距离时,男子气概的悖论出现了,因为到了这一步,如果你不敢亲下去的话,那你就会被“认为”是GAY,而且丢失了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而如果你亲下去了,那你就会真的“成为”GAY,而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就被保存了下来”。
然后是一则名言。
被尊为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的“三流”思想家、“二流”神学家、“一流”名言警句家的奥古斯丁曾经在《忏悔录》中留下过这样一则关于时间的名言,奥古斯丁说:“ 时间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但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时,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 回到《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整部电影,从序言伊始,画外音讲述的北欧女性茱莉娅(Julie)的生活和亲密关系,在不停地转换和否定之间推进,可以首先确定下来的共识是,这大概是一部讲述其人生抉择真正落实的实现电影。
不过“抉择的落地”在开篇清晰的画外音“客观”叙述下,呈现出很多模糊的迷雾,就好似你去玩一个在偌大的广场上选位置的游戏时,裁判对你说:“请站到那边一个你觉得自己舒服和合适的位置上去”,但裁判没有划出任何边界,而只是用手指了指,就好像指着那边一个特定的位置一样,当你站到了一个你觉得合适的位置后,裁判却对你说:“我指的可不是这个位置。
”那么,在裁判给这个人说明规则之时,她心里就一定得先已产生排除了这个位置的想法吗?
特别是在如此的人生抉择游戏隐喻中,也许裁判和选手就是同一个人时,抉择的选位置游戏就变得格外令人为难和困惑,稍有不慎,就会结果凄惨,正如影片中致幻蘑菇的情节所表现出的女主下场:因为生育和哺育恶心臃肿的肉体,经血涂脸充当战斗图腾,不屑地把用过的姨妈棉条甩向父亲宣誓对男权开战的女性战士,只不过是舞台上供人嘲笑娱乐的悲凉闹剧谈资。
社会成长和追求自由的共识里,避免某种最糟糕情形的出现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我不想成为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与“我最终还是成为了我最讨厌的那种人”的话语中,“不想成为”某某,并不是一个愿望实现,或者表达意向的意志逻辑,而是一个大大的罪名逻辑;“最终还是成为”则不止表达了无奈和妥协,更是一种身负原罪不得不这么做的现实。
绝对的罪名与绝对的现实构成的绝对价值意味着,你无法向痛苦妥协,也不能对痛苦加以修正,社会环境以非常生动的形式表述给每个人这个问题,就是“去发现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你可以尽情地自行其是,所谓“作你自己”保持自由,又同时可以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言行统一,好似整体”。
因此,”不想成为“实际是一种责备,而”想成为“则是一种赞扬,呼之欲出的就是前者达成目标的手段是靠否定,比后者靠肯定的准确性差一些,当然问题也就在于我们把什么称作”目标“。
如果我给个体的现代人设定一个规划表,比如12岁考上市重点初中,15考上市重点高中,18岁考上名牌大学,19岁进入学生会,20岁拿下XX证,22岁进入独角兽公司,24岁认识异性朋友,26岁结婚,27岁生子等等......那么,这种精确是不是就更好呢?
显然很多现代人试着给现代人的人生重新下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我想真正成为什么”的定义,是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成功定义过什么叫做现代人“真正想成为什么”的人生。
人生在此时呈现出了某种和奥古斯丁对待时间困惑相同的终极逻辑,这些考虑也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逻辑是某种崇高的东西?
因为逻辑似乎总具有某种特殊的深度-一种普遍的意义。
逻辑看起来几乎处于科学、社会学、哲学、世界、宇宙、社会甚至万物的底部,概因逻辑的研究探索一切事物的本性,它的底蕴从不去关心实际发生的究竟是这件事还是那件事,它源自这样一种追求,既要理解一切经验事物的本质或基础。
不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似乎并不寻求新的事实,相反,我们进行逻辑研究的本质就在于我们并不通过这一研究而获知任何新的东西,而是,需要了解某种已经一直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因为,这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还不理解的事物。
而类似奥古斯丁的时间名言,对人生抉择的问题,这一种无人问及时我们知道,而当我们该要给它一种说明是就再也不知道的东西,正是我们需要来提醒自己想起来的东西。
时刻的自省也正是主角茱莉娅最常做的一件事,无论是对待亲密关系还是是否生孩子或者和父母相处,在文字叙述上的几件事,其实都可以被她若即若离时刻摇摆的生活选择整合成一件事,此时逻辑的清晰性仿佛再次出现,如同开篇叙述的“男子气概悖论”一样的尴尬,To kiss or not to kiss-不想被定义,但悬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成为了茱莉娅的生活似乎只能摇摆高低不停的绝佳转喻。
但是,如此水晶般澄澈清晰的透明逻辑性,这种明晰的“不想被定义悬但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的现象透视,其实仅仅只是被句子构建出来的“清晰与透明”,应该的应然与实际的实然间巨大的鸿沟组成的休谟之叉,完全让观者对茱莉娅参加第一任男友的一个晚会就怅然若失,溜进别人的聚会结识第二任男友的操作,产生不小的理解鸿沟;也会对第一任男友与友人夸夸其谈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既而抱怨成功的事业稍稍受挫就大发牢骚的操作,想起身边人似曾相识的嘴脸,恶感渐起而心有戚戚......不过毕竟句子呈现的悖论就其意思的阐述,在这篇影评中的现状还是“井然有序”的,很多人都会同意语句当然可以保留这样的悬而未决,但尽管如此,其意思仍必须具有一种确定性,这就如同一个不确定的边界根本就不是一个边界,如同一个有洞的围墙如同没有围墙一样,如同一个游戏的规则有些含糊这个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一般......但是真是那样吗?
答案更可能是,人们喜欢逻辑中不可能有任何的含糊性,希望理想物“必定”会在现实中被找到,与此同时,人们虽然看不出它怎么会存在于实现中,却可以看到它不再现实中,如同茱莉娅在第一任男友与人畅谈、意气风发之时,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之时,会想法设法来确证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确证的方法是去找寻一个处境和自己差不多或更差的环境,来一场让别人感觉糟糕,又纵情欢乐的“实践式”浪漫主义。
这种几乎人人都有的对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确证,可以是看到他人受苦的同情、他人作恶的鄙视、他国也一般黑的失望,来确证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正确;可以是明明只是一场场闹剧式令人作呕喷饭的所谓导演综艺、影视综艺,我们却欣然谈笑不断大加挞伐的乐此不疲,来确证自己欣赏水平的在线与智商的正常;还可以是对社会残忍痛苦、报复痛快的渴望,来确证无望未来的有望。
或者,答案还可能是,我们想理想物“必定”存在于现实中,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确实”已经看到它了,就像茱莉娅决心与第一任男友分手的脑内小剧场一样,温馨、快乐,充满阳光,全世界都停下来不打扰,不打扰这一场“理想式”的浪漫主义。
这种同样几乎人人都幻想过的愿景,可以是一次次集体狂欢、逼人道歉、网络暴力,一次次的我们赢、双赢、赢了N次、赢到麻木...... 而最终说回来,电影讲述的还是人生抉择在亲密关系上真正要去实现的问题,要实现,就不能忽略其一直被忽略的背景-自由价值与正确规则价值已成背景的平权环境。
在其中,现代人精神世界在传统、神圣和庄严都分崩离析后,亲密关系依靠浪漫主义、教条、甚至解决人类不朽问题的孩子都已然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一边与他人团结一致,建立起一定强制力量的社团形式-它与自然状态之中完全自由和孤独大不相同;一边却保持自由,也就是说不必服从上面所说的那些人,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悖论,所以更远离真正的实现,此时骤然袭来的终极现实的实现-死亡,让一切“作自己”、“要生活”、“随心选”等等语法构建,无比的苍白和无力,但同时也让一次次人生抉择的否定,有了真正其实可以定义人生抉择的属性...... 面对{卢梭悖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给出了{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孑然一身的自给自足,必然导致这一切建立基础-卢梭的{高贵野蛮人}假设得以留存。
诚然,在这个已然是独孤自爱的现代社会里,理想中再平等无误的公平设计,都需要具体的人去去实现,继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但或许,这更是亲密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真正现实的面相-非平等。
部分扬弃高贵野蛮人的假设,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小范围打破孤独自爱的所谓自美与实际困境,从实践上,非平等实现绝对自由和正确价值的平衡,实现更好的平等。
如同《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如果说与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对立的是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那么完全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成功”是不是就等同于“美好”首先就是个需要语法辨析的问题,而什么是所谓自己的方式,和怎么真正去落实自己的方式,则是更迫切与不得不面对的实现问题。
和前任在将近两年之前电话分手。
前任并没有死,回到芬兰读了博,大概半年之前彻底block了这个人。
分手之后陷入了自我厌恶的深渊,因为分手分得很绝情,甚至没有给他任何挽留的机会,我甚至解释不了自己为什么想分手。
我以为是因为发现了他完全无法代替javi曾经带给我的,以为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人,只是想停止骗人骗己。
我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情。
看完电影好像疏通了这两年自己的blockage。
从小时候离开家开始我都是没心没肺的活着的,一个人做决定,一个人去寻找想做的事情,从来没有任何co-dependence的准备和期待。
21岁遇到了javi,突然allured by the idea of co-dependence,我不再去想自己,也可能是厌倦了一直独立的疲惫,沉迷在爱与被爱的精神世界里。
分手后好像co-dependence戒断反应一样,心里生了一个大洞。
也曾经想过等他好起来我们也许可以再在一起,可是快一年之后他终于好起来,打了一晚上电话之后坐在阳台上突然意识到,依然还是要异地,他可能还会走得更远,复合了也是一起痛苦下去。
从那时候开始吧大概,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厌恶,为什么让我遇到这个人,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在一起。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不会再爱上任何人了。
那之后不久就遇到了前任,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完全在假装爱这个人,也不是一直把他当成替代品。
我也曾经觉得这个人比自己更重要,试着去爱去关心,然后在某时某刻,或者说渐渐的,因为一些事情,和女主一样,意识到我不想与他co-dependent了。
分手scene除去提到女主父亲那部分,前任几乎说过一摸一样的话(怀疑是不是那一代的北欧白男普遍观点):“为什么不能依赖我?
””为什么不能两个人一起解决你的struggle?
“”你心情不好,you feel stuck,不是真的不爱我了。
“最后扔下来一句:”说这些都是借口,你就是用了我再把我扔掉。
“想想幸亏是电话分手,没有女主精神那么强大,当面对质我绝对狠不下来心。
去年偶尔和javi聊天,他每次都会跟我说不要担心他,先考虑自己,照顾好自己。
这可能是最大的区别吧。
但也许就像女主因为第二位男士和漫画家分手一样吧,对方没有办法理解我为什么需要空间自己成长,我也无法verbalize为何觉得受困于这段关系,所以才一直拿着javi当借口给自己一个解释。
电影最后一幕联想到自己再联想到《第二性》,可能大多女孩子都会经历过一段或者多段intense co-dependence之后才会狠下心来独立。
不管最后是不是选择独立,又或者要经历多少段感情,希望我们都能不自责不愧疚自由自在的活下去。
1
重奏 (2006)7.72006 / 挪威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伊斯潘·克劳曼-豪纳本片男主(之一)安德斯·丹尼尔森·李(1979)成年后的处女作,出场于本片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的处女作,15年前的《重奏》。
奥斯陆,8月31日 (2011)7.62011 / 挪威 丹麦 瑞典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玛琳·克雷平而女主雷娜特·赖因斯夫(1987)演出的处女作同样是在约阿希姆·提尔的电影中,他的第二部影片,10年前的《奥斯陆,8月31日》——它也是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最后的年度十佳之一,安德斯同样是影片的主演;而这次,雷娜特则借《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赢得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
所以,这次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从选角的迹象上推测,约阿希姆·提尔是有点回归原初的意思的,同样的浪漫,写实,甚至接近轻喜剧的质感——到《奥斯陆,8月31日》其实就已经过于强调写实了。
这次《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豆瓣评分比《重奏》还高了0.1分,在imdb甚至爬上了8分档。
总得来说,约阿希姆·提尔可以说是新世纪豆瓣7分档文艺片中最有个人叙事质感的导演之一了,非常值得关注。
2
猛于炮火 (2015)7.22015 / 挪威 法国 丹麦 美国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加布里埃尔·伯恩 伊莎贝尔·于佩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约阿希姆·提尔的第五部影片,中间他还拍了部英语片《猛于炮火》,无甚反响,然后一部恐怖片——估且这么说,或者说心理惊悚——《西尔玛》。
期间一直共同合作编剧的埃斯基尔·沃格特——《重奏》中相互竞争的写书二人组大概有他们自身的一点影子——他自己也开始拍片了,先是《盲视》,然后同样也是今年推出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无辜者》。
盲视 (2014)7.42014 / 挪威 / 剧情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
静止的一人世界里的日剧跑
转场的剪辑匹配(我做了个倒镜gif,在最后)《重奏》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点今 敏的质感,而《盲视》就更甚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53分钟至58分钟的这段视觉化的(分手决心)心理活动就非常今 敏。
西尔玛 (2017)6.72017 / 挪威 法国 丹麦 瑞典 / 剧情 爱情 科幻 悬疑 惊悚 恐怖 奇幻 / 约阿希姆·提尔 / 艾丽·哈尔博 卡雅·威尔金斯
无辜者 (2021)6.92021 / 挪威 瑞典 丹麦 英国 法国 芬兰 / 惊悚 恐怖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 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无辜者》的定调则与《西尔玛》类似,所以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一个框架内或延续的类似现代文明社会恐惧主题的两生花,而且,不得不说,《无辜者》拍的比《西尔玛》要好。
3
雷娜特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在选专业确定人生事业的时候,从医生到心理咨询师再到摄影师,年轻,游移不定,但又决绝,与此同时,男朋友也换得更劳勤,觉得自己该稳定下来了,好像也稳定下来了,但似乎仍然没到达对的点。
在电影世界里,最糟糕的人可能是其中的配角。
虽然奥斯卡给配角也设了最佳。
当最后雷娜特透过玻璃落地窗看到前男友一家三口和乐融融的时候,她肯定忽然意识到了,在她认定自己才是主角的他人的人生中,其实她自己才是配角。
原本在橱窗外的,现在变到了橱窗内。
雷娜特最后仿佛是一无所有,但她似乎又得到了她最初的预期,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什么重要东西,也甭管它是什么。
当你失去所有窗口的时候,那东西就出现了。
当你发现原来别人都是主角的时候,其实你才是那个配角……也只有在这个顿悟的大文本中,你才最终升格为主角。
#个人年度最佳🎬#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
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
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
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
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
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确实,我们那时候学生时代很自由。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压力实在太大了,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总是在看手机。
就拿威廉来说,如果我们不限制,他可以一直看手机。
”“你确定你现在是清醒的吗?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坐什么?
你在毁掉什么?
”“哎哟,别这样。。。
你是有什么烦心事在拿我撒气吗?
”“我想了很久。
我受够了,还要我说什么呢?
”“我真受不了这种事,难受的要死了。
不过好吧!
你走吧,如果你想走的话,我趁你打包的时候出去走走。
”“我一遍遍地看我喜欢的老电影,林奇的电影,《教父》系列,《热天午后》,很多遍。
确实如此。
”“我成长的年代,文化通过具体的物件来传承的,这样很有意思。
因为我们可以生活在它们当中,我们可以把它们拿起来,放在手里,互相比较。
”“不管怎样,我还是如此,这就是我所有剩下的东西了,无人在意的关于一些愚蠢和无用的东西的知识和记忆。
””我开始崇拜过去的事物,而现在,我没有未来,没有别的东西了,我只能往回看,然后,这还算不上是怀旧,这是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我害怕。
这和艺术没有关系。
我只是在试着消化。。。
”“我受够了一直假装没事,这种痛苦的感觉太难受了,太难受了,一切都糟透了。
还有,我不想成为你的回忆。
我不想成为你脑海里的声音。
”
我永远热爱探寻人性复杂性的电影。
当中心是女性角色的时候尤甚。
这部电影是关于女主角Julie逐渐寻找自我的故事。
中间有迷茫,浪掷的时光,社会期待,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意外,生与死,未选择的路。
也许有时不美,有时不对,有时不好。
但这部电影里,Julie是多维的,真实的人。
有人的欲望,人的软弱,人的感受。
这就足够迷人了。
十二章节,加上序言和尾声。
她是一个在不断找寻自己的人,甚至有些浪掷。
换专业,换工作,换男友。
好像在果园里的小孩子,摘到怀里的那颗就不再喜欢,丢掉换到下一颗。
她风趣又聪明,灵光从眼睛里透出来。
可以轻轻巧巧用对话把显出一点大男子主义的朋友绕进去,写出关于性别议题引发全网讨论的文章,对话和来回总是旗鼓相当的精彩。
她拥有世俗意义上令人艳羡的那些东西,出色的天赋,稳定的工作,一个相爱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男友。
但她并不快乐。
她的挣扎和痛苦,来源于没有找到她想找到的东西。
而这生活更像溺在蜂蜜里。
粘稠的甜蜜,外面看是金闪闪的,其实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与泥潭何异呢?
她在等待着什么,她在寻找着什么,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生活好吗?
是好的。
爱他吗?
是爱的。
足够吗?
并不足够。
所以出现了意外的音符,打破常规的曲调。
整个城市为她停了下来,男二出现了。
他们的相遇和约会,古怪,出格,又美。
但他本人重要吗?
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瞬间的流光。
亲密关系是离人的自我最近的关系,像一面镜子,它的状态往往反射出自己的状态。
不管是男一还是男二,都只是镜子,围绕着映射着Julie自己。
她借由他们试图找到什么,通向哪里。
寻找自我总是需要契机的,也许是亲密关系,也许是意外,也许是缓缓展开的下一站。
她被生活推着走,当意外中的意外发生,痛苦的同时是释然。
某一个个版本的她,她决定要坚持一次的那个可能性自己破碎了,非常痛苦的破灭,但对她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她终于自由了。
我非常爱这个结尾。
她不曾选择的,她曾经疑惑过,试图尝试的社会常规式的生活给了她一瞥。
而她可以从窗户的另一边,终于笃定地笑一笑,继续自己的生活,遵循自己的感受,欲望,和直觉去生活和做决定。
奥斯陆很美。
北欧的故事,也许有些空中楼阁感,但如果可以的话,选择遵循自己的直觉和欲望去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呢?
Julie自由了,祝你我也可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热点。
光是为人母的社会-自我期待与鬼门关走一遭的风险间的残酷冲突,国内(《生门》、《人间世》这样的纪录片)国外(如《女人的碎片》)的影视作品均有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
在社会福利和平权建设方面一向走在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在这一题材近年来更佳作频出,如丹麦电影《爱在你手心》、《第二次机会》和瑞典电影《宾馆》(“机械姬”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一位因提前分娩未能按预期时间剖腹产而抑郁的新手母亲)。
而今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则将生育问题温柔地融合到“生”、“死”、“爱”的永恒讨论之中。
作为一部绝对的女性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不仅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还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有力竞争者。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朱莉(Julie)是一位典型的北欧女性:在高等教育和社会福利都唾手可得的背景下,她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事业、伴侣和人生轨迹。
自由是她的首要价值,而这份自由却又带来些许迷茫。
随性的她最初学习医学,却因为对人类精神的兴趣远多于对人类躯体的兴趣而半途而废。
兜兜转转到30岁时,她在一家书店做店员,业余爱好是摄影。
她也尝试写作。
她的男友阿克塞尔(Aksel)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已经40多岁的他期待着一个孩子。
而这成为了两人矛盾的焦点——阿克塞尔说不清为何想要孩子,大概是因为他的朋友们都有孩子,而年长朱莉十几岁的他的人生也趋于稳定。
而朱莉恰恰相反。
朱莉说不清为何不想要孩子,大概是直觉孩子将会阻碍她的自由。
朱莉也隐隐感到自己无法自得地融进阿克塞尔的家庭和事业。
在阿克塞尔享受鲜花和掌声时,她若无其事地离开,溜进一个婚礼party拿酒喝,假装自己是医生跟年长的阿姨们说母乳哺育会养出精神病的孩子……也在这个party上,朱莉和素昧平生的男二号艾文德(Eivind)玩了一场假装出轨的游戏:一对分别有爱人的男女在亲密关系的边缘疯狂试探——饮同一杯酒,互相讲出隐藏最深的秘密,互相观察对方小便……并嬉笑着判断“这算/不算出轨”。
艾文德关心气候、环境和生态问题,对人类的存在感到羞耻(这样的关怀和羞耻感在当今北欧年轻人中极为普遍),因而也不想要孩子。
终于某天,朱莉离开了阿克塞尔,奔向了艾文德。
但新的隔阂也在浮现……对中国观众而言,北欧女性朱莉提供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投射,又提出了我们未来或许将面临的问题。
如果说东亚女性在层层期(束)待(缚)中的状态是消极、倦怠而无从逃离的话,那么已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里,女性面临的问题是:在对抗性关系隐去后,如何在“我孑然一身存在于世间”这一处境中锚定自己,进而发展出方向、道路和力量。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这个动力性问题集中表现为:当一位女性不再受到来自宗教或礼教传统的显性束缚,也不受到与权力关系相伴的隐性束缚,当她在身体、性、亲密关系和婚姻上都具有绝对自主时,她为何仍怅然若失,时时需要从一个人身边逃到另一个人身边?
这种飘零的、无依无靠的感觉,正是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写照: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轻易结束。
曾经人们以为神圣和庄严的纽带,现在都瓦解了。
失去了这些坐标的女性,该如何定义她自己呢?
正像影片中最精彩的迷幻蘑菇一节,朱莉感到脚下的土地慢慢坍塌下陷,她终于无立足之地而飘荡。
在幻觉中,朱莉看到了自己垂垂老矣的样子:经过哺乳的乳房严重下垂,四肢骨节突出,小腹和臀部的皱纹一层层耷拉成一片片臃肿。
清醒后,恐惧的朱莉披着被子在艾文德的怀抱里寻求慰藉。
而这样的慰藉当然也是暂时的——朱莉随后就会发现艾文德完全不像阿克塞尔那般能欣赏她的作品。
但显然阿克塞尔也不是一处可以永久停驻的港湾,因为向往自由的朱莉根本不愿停驻于任何一处港湾。
如果不是女主角(现在是戛纳影后了)的表演以一种惊人的天真和坦诚(如她笑着承认自己需要确认自己的性吸引力)感染了观众,这样一个角色恐怕很容易被骂“矫情”和“作”。
尽管如此,豆瓣评论区亦有不少人批评其为虚弱的“田园女权”,批评其恃靓行凶,心智停留在儿童水平云云,甚至连女主最终成为摄影师也解读为给画家前男友拍照而“依附”了男权的力量。
这样的争鸣比电影本身还要有趣。
因为它反映出的与其说是某种原教旨的文化差异,不如说是与性别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差异:在这个地球上,当一些女性在争取被动的自由时,一些女性已在探索主动的自由。
后者可能因为对我们过于陌生而显得荒谬。
而这样的探索哪怕看起来矫情、虚弱,如无头苍蝇般无处着力,也依然是珍贵而有其启迪意义的。
何况这样的探索明明是有现实根基的。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远方早已不是远方,他人的生活同样能在本土激发新的震荡。
正如笔者本人的遭遇:笔者在丹麦居住时的房东是哥本哈根市政府的一位官员。
在那年的圣诞节他告诉笔者,年轻时他曾订婚,却终于因为恐惧失去自由而逃婚。
彼时彼刻,他的朋友们都和家人庆祝圣诞,他只能和年迈的母亲形影相吊。
他由是叹息自己必须为年轻时的选择承担今日的孤独。
他又告诉笔者,他的部门有多位专注事业的女下属在步入四十岁后,突然由不婚不育主义开始疯狂想要结婚生子。
但结婚生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听到这两件事的那一刻,笔者确实震惊了——在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女性面临的生育选择竟然有这样一个向度。
这是二十多岁的笔者不可能想到的。
在那里,生育问题或许不再受经济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宰制,但生育问题仍和对衰老、死亡、孤独相连,和时间的不可逆转相连——在我们那单行线的生命面前,我们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而那些自相矛盾、左右横跳、甚至自己打脸的尴尬窘迫,也正是生命的真实样子。
于是,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在《奥斯陆,8月31日》和《盲视》后,成功地挖掘出生育问题背后的死亡焦虑。
而死亡焦虑也是他作品序列的一贯主题——时光流逝,墨水会流干,画纸会烂,人的肌体会形销骨立(如阿克塞尔患癌症后的样子),艺术家的创造力会干涸。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艺术都承载着某种朝向永恒性的寄托(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立言”),而这样朝向永恒地凝视反而确证了生命的有限——永恒的不可能性。
于是艺术的尽头也都是不得其解,杳杳指向只能嘶吼着我要活着那一天,正如影片结尾处,阿克塞尔坐在车上向朱莉痛苦诉说,我真的不想流露出脆弱,但我真的痛得无能为力;我不想在作品中被人铭记,不想作为记忆被你铭记,我想活着,我想和你一起生活,happy after。
而朱莉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死生亦大矣。
在死亡面前,生的力量就算不是不存在,也是微乎其微。
朱莉拼命从阿克塞尔那儿寻求确认(“你将是一个好妈妈”),似乎期待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来挥散死亡的阴影,却在阿克塞尔去世后流产。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种“死亡之后亦有新生”的流行叙事,被本片无情打断。
(而可资对比的一个有趣例子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浓墨重彩刻画或轻描淡写带过的死亡远远多于新生,甚至没有新生。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逝去也宣告了朱莉和艾文德“新的篇章”的完结。
如果多数婚姻是在孩子的润滑作用下维系的话,那么一个人晃晃悠悠也未尝不好?
在影片的结尾,成为摄影师的朱莉发现前男友一个去了天堂,一个已和别的女人生育孩子。
但她还是那副天真可爱的神态。
影片终结于朱莉的孑然一身。
而孑然一身却未必是孤独。
它也许是自给自足。
谁说女性的自给自足不是一种美丽的状态呢?
我反而觉得,这个电影塑造的最好的角色就是ex。
她刚开始爱上他,不是因为觉得他能帮助自己(或者是因为她自己父亲形象的缺失)。
他比她还要早知道,这段关系会无疾而终。
你跟这种人交往过你就知道,不是仅仅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已经经历过足够多的感情和人生。
他到这个年纪,不再是个egomaniac和浪荡子,他知道自己要什么。
因为他已经明白自己承诺的这段关系就是自己要的,所以他专一。
很多年轻女性都会去和比自己大的人交往,这是一种真实的经历,但年纪在203040的人对人生的期待是不同的,年纪大的一方有自己的过去要处理,年纪轻的一方有自己的未来要面对。
女主就是一个普通人啊,她一定要去做到一些很进步的事情,才能被认证为“真正的女人,真正的女性成长”吗?
这才是极端的女权思想吧,我感觉这个电影想表达的观点是:女性也可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可以错,可以对,但女性就是也可以选择随便换职业方向,也可以出轨,可以因为心里的结不生小孩。
我觉得她和她前任的爱情就是很美的,“你知道我再也不会和另外一个人这样对话,这样笑了”。
她和ex的相处方式,以及互相吸引的原因很纯粹啊,反倒是外界的婚姻、小孩、不同的朋友生圈和不同的对未来的期待,是她们感情走向腻味的根源。
女主的角色绝对不是讨喜的,没有人会喜欢出轨的角色,但这不是为了反讽什么吧。
我是很喜欢她塑造的ex的角色形象,因为这是女人看到的男人陷入爱情的这一面,这是一般男导演不会愿意去关注的。
也算是一种女性凝视,因为他真的很好。
如果一个电影展现一个完美的女人,你不会觉得这个角色被神话,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又会烧饭又漂亮身材又好又是特工的女人啊?
女主做的事情,换成男人来做,根本不会有人揪着他出轨和不愿生小孩不放,因为是女人,做出这种决定居然成了反叛。
实际上,不都是人之常情吗?
哈哈,我看过最好的女权片就是,《女性瘾者》,但居然也是男导演拍的。
倾向于去理解人物,而不是去批判人物做的选择吧…
章节体,很清晰的分段,像读一本书,一段有一段的核心情节与情绪。
讲述方式有未来的自己旁白与当下对话时常会有第三方视角的插话感,让我意识到这是过去与未来的自己交叉出现对于一段记忆的不同注释。
带有呼吸感的运动的镜头,时刻表示观众就是那个那些镜头观察这个故事的朋友。
即使在静止时刻也是用真人静止打出一束侧光的方式(而不是调度更精巧的特效镜头)一镜到底似的摇晃地跟随女主来到crush的面前从清晨到日暮,依旧只是陪伴不逾规矩。
女生和crush因互有伴侣做着不实质性的出轨举动大咬对方手臂、互闻汗味儿、吐吸烟圈氤氲缠绵(这里好美)甚至在厕所里观看对方尿尿以提现性缩力。
这些段落简直了太美好了,以及女主小心机地把定格的亲吻路人的女生的右手从男生腰边放在了屁股上。
包括女生对于blow job的看法文章,从软到硬等等的大胆言论。
真有趣。
台词里提到的“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我们又在一起了”简直大戳我的泪腺。
与漫画家决然的分手、与crush在书店偶遇,开始一段新的有勇气的故事,天呐简直是21世纪的20年代的“另一部压缩时间版本的《爱在三部曲》”。
闪闪发光的回忆和命中注定的时刻,五味杂陈的书写着曾经发生的故事,现在叫做记忆:电影里时间凝固的段落就是你和我左右耳中各带了一只我给你的耳机坐在高速穿行在丛林中的车上,我放着我爱听的歌惴惴地揣测着你是否爱听,你说你觉得我的音乐品味蛮好的,你都爱听;说到我们都喜欢刘森,我给你听《还山》。
你很喜欢他的词做。
我说这里很晒,你说是的然后说这两天都穿的是短裤现在被晒得都分层了。
顺手撩起短裤给我看颜色分界线,光滑白净没有腿毛加之窗外阳光照在腿上,加之边听歌边偷瞥向你那边看到你触碰手机打字的手指好修长,阳光正好太美好了然后我就立马石更了。
我和你说“Too shine, because i want touch you body, hug and kiss.”🆘母语羞耻的曲线救国,你答:“哈哈哈哈 你别太可爱,没想到今天还会有额外收获”;我说“我已经红温了,额外收获是?
”你答“relax 就是还能认识你啊 哈哈,这不就是意外收获”;我说“你身上香香的”你答“哈哈哈你确定不是那个驱蚊水的味道吗”我答“不是的,很确定。
晚点给我闻闻,靴靴。
”“嗯嗯 看你晚上时间咯”。
我说“你过来点给我摸摸,嘿嘿,握握手”我先是颤颤抖抖试探的碰了碰你的大腿,慢慢的摸了两下后快撤回手来牵起你的手,在车座的下面捏了捏,细腻柔软而我体温好像更高一些,但是有些紧张手上有点儿手汗。
你说“哈哈哈 后排的小孩要被同性恋吓晕了”我答“美国人应该见怪不怪了叭,牵个手而已”这时候我已经翘到天上去了,hhh。
你说“我比较open to anything”我答“理解为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的渣男没问题吧,哈哈哈哈”你说“那不是吧哈哈哈哈”。
勾引真是最美好的状态。
我认为电影里时间凝固的段落还有我们俩当晚相约在一个广场上广场上有人吹着萨克斯风,吹的是“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很悠扬,我牵着你的手走在广场上,就在我们共同在河边坐着时候的感觉,在夜里无星的塔佩门旁的湄平河岸边。
旁若无人,他人都消失了,眼里只有你。
我们喜欢、轻吻、快跑、那里的啤酒加了大米合酿醉的更快 我大口的罐着啤酒、与你旁若无人的亲吻以及你真的很会亲,大大的舌吻亲的快要窒息 好一会得有半个钟,胡茬酥麻地一直有在扎我,但是与其说那是痛觉不如说那是春风撩拨着树叶、上下其手互相拥抱以及在河边直接就开始了blow job又拖着你到了Burger King的厕所肆无忌惮的舌吻又深深地用力地blow job;你会说你吃的某种植物(致幻)糖果还没到high的程度,我说我还没有大醉;我们如同女主和crush一样嘴贴嘴进的房间上下翻飞巫山云雨。
我的妈呀太疯狂了。
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会经历这样的子弹时间。
所以看到电影的诸多镜头都会有天呐的感觉。
这是,精神高潮!
淦,这些林林总总的时刻都有我们的影子,简直太像另个世界的平行故事。
昨日重现。
三分钟热度的我好像女主从高分考上的医学生到心理学再到摄影;男人试了一个又一个一样,不懂得把握人生、抓住机遇,纠结着内心的声音。
没有在一个不会被开掉的地方做到退休,没有和别人一样埋下头鸵鸟,用了一年的时间花光积蓄做一件很难评价结果的事情却迷茫的不知从何处“从头再来”。
最终成为所谓的“最糟糕的人”。
但是女主也抱有着极大的对于生活的勇气与热爱,如果年轻的时候不疯狂,那么一辈子大概率也没有什么疯狂的机会了。
遵从着年轻的内心,年轻的资本是尝试(足够低的试错成本)尝试一切想要的体验、哪怕这种尝试离经叛道 左右摇摆,总好过遗憾 对吧?
朋友!
如果有一天你能看到这篇内容我多希望“你要把你对我的记忆和感受。
像我告诉你一样,告诉我呀”。
如果不能再次见到你,那么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生命是旅程,不是终点。
“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我们又在一起了”
1、影展期間,歐洲電影訪問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電影中三個人物,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 verste menneske,2021)片名是針對誰而言?
導演回答:「第一,故事主要是兩個人;其次,這三個人在電影中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謂的「糟糕」或者「差勁」,要注意,並不是偷拐搶騙燒殺擄掠,而是一種自我的認知,進一步說,是一種知恥,也是一種覺醒,不過是覺醒的初步。
2、關於尤莉亞[A]尤莉亞是片名所言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們看三十歲的女主角尤莉亞,沒有完成學業(為自己無力投入的學科找遍藉口:解剖像木工,心理系女孩飲食無節制,會自拍就以為自己是攝影師,稱是作家但只發表在FB),沒有和睦的家庭,沒有像樣的職業,沒有房與車,沒有深邃的想法(連自己有兩本書都不知道,尤其那篇女性主義的文章簡直是謬論,還只在性活動的主動權力上鬥爭),總是想找到可以依賴的男人,沒有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遇到挫折就會逃跑,他十分任性。
他是晚熟的孩子,而這麼說還是過度恭維了,實際上內在不過還是個仍接受哺乳而長不大的孩子(三十了還讓長輩給自己辦生日會),他的母親、祖母、曾祖母、高曾祖母、天曾祖母、烈曾祖母、太曾祖母……在三十歲的時候早已生子持家,經歷喪子喪夫等命運波折,可是尤莉亞還像個孩子一樣爭取父愛,期待男人的肩膀,還不想長大和獨立——這是當代社會中新世代人們的寫照。
[B]可是愛他的漫畫家阿克塞爾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難道因為愛情使人盲目,所以眼裡才出西施嗎?
阿克塞爾這麼樣高度理性的人的眼中,他所看見的尤莉亞顯然與我們不同,他看得出尤莉亞社會經驗欠缺、生命經驗不足,還需要很多的耐心等待與生活磨練才可能成熟,他看出尤莉亞還在生命覺醒的最初步,所以在兩人身體非常親密的接觸後,劇情延伸到了兩人的心靈上,展開了一段非常貼心的床上談話(十分尊重女性,不然一夜情又何需多談)。
阿克塞爾因為愛尤莉亞,就像愛他自己所創作的漫畫人物那樣,他明白尤莉亞是一隻仍帶有野貓本性且未馴服的家貓,就像他不喜歡電影公司柔化(媚俗)他的漫畫主角一樣,不喜歡淺薄的泛道德論的言論批評他的藝術作品一樣,他也不喜歡尤莉亞妄自菲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在他的開放心胸與肯定言談中,以及極大的耐性裡頭,讓尤莉亞沉澱了下來,真的進入人生的深思中而找到了自己——自我從來不必外求。
這裡要注意的是阿克塞爾好幾次與尤莉亞的談話,包括:第一次床上談話,拜訪尤莉亞父親時為尤莉亞仗言,分手時的懇談,病重中的對答。
[c]電影用了非常戲劇性的結尾來呈現尤莉亞尋獲的獨立性:導演與編劇讓尤莉亞流產,單身,有一份需要耐心投入的正職;就像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中導演與編劇讓女主角離婚,並獲頒最佳導演獎一樣,以此來肯定女性的獨立性。
3、我想,許多人被阿克塞爾的韌性所打動。
阿克塞爾是藝術家,有著高度的社會成就,享譽盛名。
可是當死亡來襲——胰腺癌確診,他還打著空氣鼓,像是渴望強烈的心跳那樣,但他的世界還是崩潰了。
成就有兩種,一是外在事業的成就,二是內在生命的成就,雖然尤莉亞鼓勵阿克塞爾,說他的漫畫創作不得了,可是阿克塞爾充滿絕望的說他沒有未來了,所以只能細數過去。
也正因為尤莉亞的探望,因為其中的愛與關懷,他也從打擊中站起,重新肯定了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不想活在別人的記憶裡,不想活在作品或藝術史裡,他想和尤莉亞一起生活在他倆的小公寓裡——他沒有在病中厭世,這一點的對生命之留戀,表現出他肯定了自我人生正向且美好的經驗。
4、艾文德其實不是故事的主體,但可以說是男性版的尤莉亞,他反映出這樣的一群人:胸無大志,平凡度日,踏實生活。
5、請留意尤莉亞與艾文德的分手,尤莉亞此前的分手都非常的粗暴而不負責任,正是因為與阿克塞爾的愛情歷程讓他覺醒,尤莉亞懂得了承擔責任,懂得了比感覺、感受更深刻的感情,所以才會與艾文德有一番慎重的分手懇談。
這種覺醒是從愛中覺醒,如果女孩子沒有遇到漫畫家,可能一輩子都是渾渾噩噩,也因為遇到漫畫家給女主角適當的愛,所以女主角可以溫柔的和這個咖啡店男孩分手,而且電影最後還告訴我們,女孩子分手後保有情分,可是並不眷戀,他不會再去勾搭那個有妻有子的艾文德了。
我們在愛中被所愛之人肯定,不論是父母、師長或情人,進而我們發現我們被肯定之處,而學會自我肯定,如此醒覺而成長,達成獨立。
一旦舉世非之,或遭遇不幸和挫折,我們也能夠坦然面對,能夠接受和消化,不致自我放棄而能挺立於世,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看著時懷疑自己面盲,直到第7章才認出Reinsve 在演同一個角色,才確定這個人物是同一個人來,性格變化不是無定向,而是明明是主角但存在感弱得主角是奧斯陸才對。如果Nana 60年前由售貨員成為妓女通向生命盡頭,Godard 要拒絕我們閱讀她的心理;Julie 的30歲十二章只是她人生開端,從沉睡的自我意識中醒覺,竟然是擺脫男性們成為攝影師才叫做略略提升,庸俗得不可救藥但其實並不爛的人生。電影學著新浪潮但又竟然內心老派的價值觀,真的能捕捉新一代人們心理? Joachim Trier 不是Goadrd,Trier 太想說明一切,以至Julie 的動機變得無趣,拍Danielsen、拍前男友得癌症一段才是 Trier 手到拿來的部份。認同友人A 的說法,一個女人的人生只是環繞男性轉,連稱得上朋友的女性都沒有,那她人生不是爛而是相當可怕。
【2】的确有那么几处有趣的剧作,但Trier拍得太刻意了,突然的静止或幻觉时刻媚俗到极点。同时结构上也堪称煞有介事,让电影如同生搬硬凑。更没觉得哪里当下,别闹。
真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片名诚不我欺,30岁一事无成的loser➕slut的世界我无法理解也不想理解,坚持看到50分钟,在书店相遇的两个狗男女,受不了了关了!宣扬的什么观念我真的接受不来。
陈词滥调堆砌出来的人物居然可以代表千禧年代的银幕形象,我哭了,你呢。提尔现在水平变成这样啊,不知道还以为大卫拉塞尔拍的。世界静止那两段简直是今年看过最媚俗的场景,同样是用ADL,能不能看看hers是怎么拍的。
有些桥段很轻盈,总体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从男友庆功宴出来一个人走在沿山路上眺望远处夕阳时默默流泪的那一幕,到“me too时代的oral sex”那一章就够了。女主几乎半永久笑意盈盈的演法倒也符合觉得自己似乎总是自己人生配角的想法,但这个笑容到后半部分越发的讨厌。和前男友分手时说的是“你不在乎我的感受总想分析我”,等知道他得绝症要死了去看他时却说“我什么话都和你说,你不会以此批判我”——确实是世界上最自私糟糕的人(们)呐,倒也不是说虚伪,就是说它在嘲笑你“后女权主义”者只能靠“吸蘑菇”才能“做自己”啊。
人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是双刃剑的两面,与其活在某些对抗的主义之下,倒不如早早的明白:人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形式的非此不可。如果说犹豫不决反复无常爱恨不分阴晴不定是有罪的,那么某种程度上,我们大多数人,骨子里真实的自己都是最糟糕的人。
这种本子2017年以后还不是一抓一大把了?
metoo时代的BJ,千禧一代渣男渣女现形记,自由、刻薄、细腻、冗长,有机会往天使爱美丽那个方向拍,可还是态度价值观先行,拍成了癌症分手早产……不对这不是国产青春片的元素吗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试探着感情边界却不敢身体出轨的你,是决绝分手后怀念上一段感情的我,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我们,也是会口是心非牵挂父亲、为了前任的不幸而真心痛苦的你和我,我们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糟糕又怎么样呢,奇奇怪怪,但心里很可爱。
奥斯陆小甜水。没有真正的伤害性,顶多是普通“作”的程度,这不是对这类人的评价,而是对创作者无法满足我对这类人物的期待的评价。如果是一位女导演或者一些很棒的男导演绝对不会放过其中试图操控别人而获得存在感等阴暗角落。因为她不够糟糕,所以当他人对她说你不知道你有多好时也没有冲击力。且女主验证自我存在的手段基本集中在恋爱关系里,也很让人厌烦。和多年前的燃烧一样,因为不够而非常失望。
….好一个当代电影,当代叙事。太“当代”了,在这个“当代”下,所有人似乎都在面临一样的问题,关心相似的议题。仍是“当代”的做法: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什么主义/立场/观点都可以被简化成关键词去理解/阐述,快速表达以快速博取认同,反矫情从而廉价地尽情矫揉造作,虚张声势原来是世界主义的,平板地球村大概就这样?呵呵。
即使是世界上最爛的人,能活得瀟灑到這個程度也已足夠令人羨慕。女主角雖有業障但大體上是自由的。不是太能理解為什麼要設置成兩段感情破裂都是因為generation gap。即使電台訪問堪稱災難,我還是很喜歡漫畫家的長相,甚至希望能和浪漫精神出軌對換演員。最喜歡的是他說自己後悔沒能讓女主角知道她很好。
3.5星。参考影片《七宗罪孽的救赎》
可能是小语种翻译的原因或者语言文化的隔阂,欧洲大陆尤其北欧的很多电影我看过的都很絮絮叨叨,镜头剪辑都是影像小说的感觉,用错了载体。要表达的观点我是理解的,但也是看影评才明白的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过于真实了,真实到乏善可陈,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想必都是对自我认知抱有芥蒂的。CC#1132
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坚持一个爱好,我没办法维持一段感情,我会为了捍卫我的人生信条而冒犯他人,我伤害我深爱的人们,我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我没有勇气去见他的最后一面,我无时不刻没有在向往自由,我自私地爱着我自己,我讨厌改变,我认为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认识我自己。
非常细腻。女主是在自我和良心间摇摆,且又控制不住欲望的大多数普通人。只能送上一句,活该。(没有恶意)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是人类本质,之前还开玩笑说不理解在书店咖啡厅干三四年的人哈哈哈。如果一妻多夫制合法或许画家就不用死了(好损
糟糕没有看出来,只看到了一个从头到尾都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并且全情投入不顾他想的人。对自己诚实并且敢于行动的活法让我也想成为这样糟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