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England》拿了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尽管这两年在各种电影节得奖的片子大多摆谱而无趣,好在这一部不在其列。
一个12岁的孩子,从醉生梦死的小混混中走出来,义无反顾地加入光头党。
在他看来,Skinhead口中的“This is England”情真意切,马岛战死的父亲需要他以把外籍赶出英伦三岛的形式重获光荣,而真相是,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虚弱信仰根本不堪一击,所谓的爱国主义只不过给了这群心灵脆弱、失意而满腔愤怒的家伙一个庇护所。
对外族的仇恨其实没有什么真实意义,只是为自己的失意做转嫁罢了,Combo暴打黑人Milky,仅仅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嫉妒,战争是借口,圣乔治十字章也是借口,以爱国之名,大家各取所需。
而Shawn自己,小混混也好,光头党也罢,他只想找到一点温情和慰藉罢了——假如这慰藉拥有形而上的意义,就更合适不过。
电影剧情与02年德国的《Führer Ex(前任领袖)》颇为相似,从流氓到极端民族主义者,原来根本没有多少区别,心情不爽、境遇糟糕,想干点什么的时候,爱国主义总是个不错的名头,在一个失意的国度里能够一呼百应。
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族的“入侵”上,对他们来说是个好主意,比诚实面对自己要来得简单。
而Shane Meadows这部半自传电影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显然比前者更加有趣,也更直白。
Stephen Graham把Combo这样一个满心戾气却脆弱不堪的复杂角色演得十分传神。
80年代的西方 是一个动荡和变革的世界嬉皮士 光头党 朋克佬新纳粹种族主义者大罢工大范围斗殴 信仰危机。。。
代表着各自的阵营和观念绝不混淆 绝不模糊今天西方的各种成型的 意识形态的大破和大立也大多发生在那个年代影片开头3分钟是一首雷鬼乐n组原始资料 镜头配合片名“这就是英国”从片中所讲述的skinhead即便不太了解1983年英国的历史也能看出 这些skinhead中也存在分支一支由woody 为首较为单纯 生活简单 另一支以combo为代表狭隘又偏激的种族主义者而在那个年代 任何时候任何阶层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社会病了 人类病了 你也病了 他也病了福克兰群岛主权之战大量移民的涌入 让不列颠岛上的人们找不到安全感整个80年代的英国 浓缩在此或许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英国人会流出共振的泪uk subs的warhead 这时在唱“。。。。。。
熊熊燃烧的太阳在西方世界落下却在东方世界升起一转眼 将你们的骄傲彻底焚灭。。。。。。
”
This is some deep shit. 偏见和邪恶在最底层泛滥,寻找认可的孤寂少年为温情而投靠被英国国家主义洗脑的黑道老大,看似父亲般罩着大家的老大,内心冷寂邪恶,以国家主义的名义双手勒死移民棕色孩子,终于使肖恩觉醒,任乔治十字旗_国家主义旗帜,漂流入海。
任何团体主义本质是反人性的,让我们谨记。
以故事的角度叙述,特别是以孩子的角度切入,最能展示国家主义的本质。
打砸抢移民商店,抢夺阿拉伯裔孩子的球,让孤寂的少年肖恩兴奋,投靠硬汉老大,他感觉找到了组织。
但内心的深层的善良,使得他在亲如兄弟的巴基斯坦裔哥们在老大的疯狂发作中被杀后,果断退出,面对在大海里消失的国家主义乔治十字旗,肖恩露出了坚定的眼神,从今往后只能靠自己。
片中小帮主倒是明白人,拒绝被国家主义洗脑。
在网上搜集有关这部电影的海报,却始终没有发现在影片中有充分发挥的Stephen Graham出现在其中任何一款中,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导演看来,Combo和影片中的其他男孩,女孩们不属于同一类人。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把电影中所有出现过的男孩和女孩们看作是同一类人。
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所谓“迷茫”。
只是Combo表现的更为激进。
(他是“光头党”)。
而其他人呢?
他们选择在大麻和摇滚中去追寻那虚幻的自我。
我实在不能,也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
因为,他们只是恰巧生活在那样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里.
很喜欢这部片子,真正的英伦电影. skinhead正是那个年代英国垮掉的一代的真实写照.至于本片的影评,看过几个朋友写的非常出色,因此不再重复置评.费半天劲终于找到了电影中的插曲Warhead,非常喜欢.感觉歌词也很有寓意,自己完成翻译贴上来,邀大家共赏.Warhead '弹头'from: This is England. by: UK subs.Soldiers of Islem are loading their guns伊斯兰的战士们扛着枪They're getting ready他们已准备好but the Russian tanks are mowing them down但是俄罗斯的坦克将把他们夷平They're getting ready他们已准备好There's children in Africa with tommy guns非洲的孩子们背着冲锋枪Getting ready 他们已准备好While the Islam armies are beckoning on当伊斯兰的军队在召唤They're getting ready 他们已准备好[Chorus]There's a burning sun 熊熊燃烧的太阳And it sets in the western world 在西方世界落下But it rises in the east 却在东方升起And pretty soonIt's gonna burn your temples down 一转眼却将你们的庙宇焚毁 While the heads of state are having their fun 当各国首脑狂欢时Are they ready? 他们准备好了吗We're looking at the world through the barrel of a gun我们透过枪筒看这个世界Are we ready? 我们准备好了吗And you stand there beating on your little war drum你站在那儿正敲着战鼓Are you ready? 你准备好了吗And it won't be long before your time has come离你躺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Are you ready? 你准备好了吗[Repeat Chorus]Warhead, warhead, warheadWarhead, warhead, warheadWarhead, warhead, warheadWarhead, warhead, warheadWell I don't know what it is but i feel something comingStuck in the middle of the Yankees and the Russians呆立在美国佬(洋基)和俄国佬之间,我感觉有事情来了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Better get moving guns are getting loadedFast to the border where the tanks are a rolling 最好拿起上膛的枪,快点儿到坦克轮子轧过的边境上去There's a nation in fear another nation crying这儿有民族恐惧也有民族哭泣One nation killing and another nation dying有民族杀戮也有民族死去Talk about guns and escalation bye bye planet let alone a nation谈论枪支和彼此不断疏远的星球,不讨论最后剩下的一个民族歌曲地址:http://www.520yyt.com/MusicPlay/6207/520yyt.com_9aa882689ae74d8d_161743.html
看完这部带有自传体性质,关于狂燥暴乱的叛逆青春的电影,让我想起了红旗飘飘、绿装招摇的岁月,那无比欢腾,自以为无比幸福的那一代人的燥动青春,这在以前的历史中是从未出现过的集体情绪释放。
光头党笃信自由主义理念,抵抗霸权,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与主流文化保持刻意距离。
而那一代奉行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的信条,将自己的每一分子、每个基因都分配给了值得奉献的事业,消耗掉所有的才华和激情,忍受着长期无穷无尽的恶劣环境和政治不稳定因素的折磨,无法逃避,无处可去,时刻准备,以博得我们所谓的精神领袖和伟大导师的膨胀的政治好感。
光头党尽情地舒展个人的言论和自由,强调自己的被重视与参与政治的权利。
而那一代的政治是领导我们前进的唯一信仰,武装我们的有力武器,是带给我们自由的领袖的恩赐,我们必须全身心地给予。
哪怕一句话,一个不同的意见,都是通往幸福大道上的绊脚石,遭遇批判和劫难。
那一代是被革命的招唤任意利用的工具,他们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圆满和自足,存在和发展,那个站在神坛上的人的意志,整个阶级的最高目的,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
那仅有的闪着光亮的洞察人生的睿智思想,委以革命的形式,被无情地消耗与打击。
这究竟是具有充分的意义,还是一种集体的游戏。
我一度怀疑自由这个词是不是泊来词,我们是讲究意境的,是不是只有小自在,却没有大自由。
我并没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中国的地广人少,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传统政治,近代以来,更是皇帝一人的专制,解放后幸福成长的我们,不还是从小被教育成专政的利益永远都是凌驾于个人自由的,以便于统治阶级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
不管是光头党愤怒的表达,还是我们那一代的激情演出,都是有关于青春和成长,随着纯真的流逝,幻想的破灭,内心的迷茫,都有种难言的愧疚,内心巨大的触动似乎连提起都伤筋动骨。
这样的时代因为混乱另人着迷,所以当我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两部电视剧后,一直都想写点什么,并不是要批判和颠覆以前的时代,只是用我有限的理解去看待那个时代的传统意义,关于他们沸腾的精神生命。
无建功立业之志,无崇高伟大之事,老庄穿透时空的智慧,独特的人生哲学现在看来显得尤为珍贵,在自然的世界里悠游,保守精神的自由宁静,保守心性的本然状态,虚静恬淡,逍遥无拘,是为人生之大快乐。
昨天晚上看的,我很喜欢 影片以一个单亲儿童肖恩的视角描述了80年代英格兰光头仔(右翼激进组织)的生活 他的父亲死于82年的马岛战争,他因而粗口、孤独,在学校经常与人交恶 这也为他之后受到极右翼团体的蛊惑埋下伏笔 马拉多纳曾以上帝之手羞辱英格兰队后称:全世界只有阿根廷人懂得激情的含义 而该部影片则向人们阐述了那个年代英格兰青年的激情方式 与此片题材(内容)相类似的影片,我觉得应该是《撞车》 都是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探讨了促成种族主义、极右翼民族主义的外部环境及历史背景
影片的Soundtrack很不错。
给激烈的场景配上深邃的钢琴曲,对比强烈。
另外英国影片,自然少不了摇滚乐,一首Warhead,Original Punk风格,很有味道。
之后一查,乃是80年代Punk名团UK Subs的作品。
Graham Stephen, very strong performance. 和Snatch中的小跟班相比,焕然一新。
影片的宣传,将此片捧为Trainspotting以来,最好的英国片。
但感觉还不足以和猜火车相提并论。
随着影片的进行,会接连的感觉到其他片子的影子。
比如,开始不久,一群孩子去野外"打猎",这几乎是发条橙的翻版。
甚至衣着都是模仿的。
当然,这可以认为是当时英国青少年的流行,毕竟发条橙是库布里克70年代的作品。
Shaun和一群大孩子混熟之后,在一个Party里,孩子们开始讨论毒品。
这立刻让人联想起了猜火车。
接着,Graham Stephen闯入了他们的生活。
在小阁楼里,他向孩子们发表了种族主义的演说。
光头的种族主义分子。。。。
American History X?之后,光头党向心爱的女人示爱并被拒,悲愤的想要杀人了。。。
难道是牯岭街?
经过这么几番折腾,到影片结束的时候,不禁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他究竟想要说什么?
接着再回味一下,也许可以理解为,影片讲述了某人童年时的一段生活,背景是刚刚打完马岛战争的英国,他在迷惘中寻找自我,最后似乎还是没有找到。
比较有意思的是,光头用带着浓厚苏格兰腔的英语说This is England。。。。
我在想,正统的英格兰种族主义者,是不是至少应该可以说一口牛津口音呢
(芷宁写于2007年10月10日)该片纪实风格的影象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伊始有大约3分钟左右的1983年英国时事新闻画面——英国与阿根廷开战,战场上满目疮痍;有关戴安娜王妃的消息;铁娘子首相铁腕镇压罢工……这种快速而到位的时代细节再现,一下子让观众感受到了彼时英国的风气,很快进入到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伤痛,一旦触及,就会带来连锁反应和余痛阵阵。
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愤怒青少”,一旦撞到枪口上,他们就会暴跳如雷、口不择言,甚至采取极端暴力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困惑和迷惘,当一个父亲死于战争、自己四处碰壁的12岁男孩,遇到比他年长的“光头仔”,又被“光头仔”护于翼下,从而得到了久违的面子、友谊和温暖时,他会怎样?
渴望慰寄、寻找归属感、内心深处想获得一点“男性尊严”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光头仔”中,且深怕自己做的不够。
年少的肖恩深爱他的父亲,可父亲却死在英阿战场,小个子的他很孤独寂寞,在校受尽欺负和白眼,没有一个朋友。
一日,偶遇的“光头仔”善待了他,于是他剃了头,脚踏马靴,穿上格子衬衫和黑色长外套,加入其中,还泡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女孩,貌似找到了归属感。
游戏、踢球、喝酒、抽烟、聊天、游荡、纹身……肖恩跟随着“组织”过得很快乐,青涩迷茫的青春期似乎就可以这样度过了。
然而,原“光头仔”成员、愤怒好斗的Combo出狱了,他的到来打破了“光头仔”原本快活而简单的生活。
Combo的行为言论十分极端,仇视所有外籍移民,是个种族主义者,他煽动以父为荣的肖恩——他父亲为英格兰而亡,父亲需要他把坐享其成的外籍寄生虫赶出英伦三岛来重获光荣。
肖恩受到了蛊惑,激动地流泪,兴奋地叫喊,“光头仔”也随即分裂,一伙人坚持一如既往的直率而真性情的行为准则,而另外几个被忽悠成了“极端分子”。
肖恩稀里糊涂又欣然前往地跟着Combo参加了特殊集会,叫嚷着失业率和民族精神。
不过,在这里,爱国情结只是个振奋人心的高尚幌子,所有慷慨激昂的壮烈言辞背后,是脆弱、是失意、是嫉妒、是愤怒、是愚蠢、是懒惰、是迷失、是心态失衡。
对外籍移民的仇恨其实是源自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倘若把移民们所从事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又很不屑。
为了歧视而歧视,为了仇恨而仇恨,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懑而拿爱国说事儿,在特定情形下,有时候爱国口号和战争一样,只是一个找补或找碴的借口。
当得知牙买加裔的黑人Milky有个庞大的家族,且家庭和睦,人人过得满足后,暴戾的Combo不能忍受,他痛揍了Milky。
肖恩目睹了这个残忍血腥的场面,他不能相信Combo出手打了哥们儿Milky,他哭喊劝阻、痛苦流涕,都不能阻止一个极端混蛋的肆意暴力。
片尾,肖恩终将印有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与民族主义团体的红十字英格兰原国旗丢向了大海……影片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人物设置适宜而富有个性,镜头画面凌厉干练而流畅,配乐也动听而震撼,全片带有浓烈深厚的英国本土色彩,曾获得过BIFA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
通过不更事少年的眼睛看世间,也使其暴露地更直接、更具撼动效果。
该片是英国导演西恩·迈德斯以年少时的经历为雏形而拍摄的半自传体影片,仿佛迈德斯是在坦然而真实地用光影手段反思曾经的灰色记忆和青葱岁月。
通常这类以个体的自身感受出发拍摄的自传体或半自传体影片,都以窥豹一斑的方式再现某个时代的某个特定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该片很容易令人想起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还有姜文的《阳灿》等影片,显然,个人更欣赏《四百下》和《阳灿》。
影片在再现懵懂心态、人性冲突、失控关系和特定环境的同时,还用蒙太奇的手法将那个逝去年代的风情稍作掠影,如肃静的天气和街道,女孩们的健美裤,花哨夸张的假发和化妆以及喇叭裤等等,令人有昔日重现的恍惚之感。
或许你不了解彼时英国的情形,但并不妨碍你回想起那个时代,以及感受彼时部分英国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混乱心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3650152_d.html)
12岁的时候你有着怎样的仇恨,期待交什么样的朋友,能做些什么如果几十年后回想你最极端的想法,会不会与当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呢那是在1983年的英国,士兵战死在海外,政客鼓吹着野心,孩子们穿着喇叭裤12岁的Shane思念在马岛战役中去世的父亲,他无法忍受任何对父亲的侮辱他无意中结识了一群年龄大他很多的朋友,他们光头、背带裤、穿着黑色马靴男孩抽着大麻,喝着酒,但是却仍是孩子般放肆地玩闹,并无恶意女孩化着黑色烟熏,五颜六色的彩发想向世人昭示成熟,他们率直热闹地活着Shane成了他们的宠儿,小个子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友情和归属感,当然还有爱当他吻上那个大他很多的女孩时,她说:你看起来像是4岁,接吻却像40岁一般老练故事总是在最快乐时峰回路转,这时出现了极为危险的人物Combo他是很极端的Skinhead,宣扬种族主义,希望把移民全部赶出英格兰他们叫嚣着失业率和民族精神,这像是现在德国的Neo-Nazi“Auslaender Raus!”Combo利用Shane对父亲的想念,让他加入,整个电影开始让人不安终于,在一系列极端的行动之后,Combo失去了控制,把牙买加裔的伙伴打个半死目睹一切的Shane开始痛哭,他后悔面前所发生的一切,直到他恨恨地把十字旗扔进大海里在德语中祖国是Vaterland,祖国被认为是父亲一样的威严、伟大Skinheads的行为其实就是“因父之名”,一切都打着对民族狂热捍卫的旗号就像是Shane对父亲充满迷惘的想念,用这种方式来证明父亲死得值得突然觉得英国人是很极端的民族,极端的傲慢冷静克制事不关己又是极端的暴力,像是压抑久了之后迸发,惨白的脸在一顿拳脚之后泛起了剧烈的红这是导演12岁时候的亲身经历,这样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是他个人的祭奠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反省真希望中国多一些对于6、70年代个人经历的追忆,哪怕锐利一点,让人感到疼
英国制造一般般
skinhead的文化,彻头彻尾
安慰
英伦流氓…… 马丁靴……愤青们从小混混到极端民族主义…… 喜欢这个电影
对不起我可能没有理解这部影片的主题。有点重口一些镜头也很变态。不知道这是导演故意为之还是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可能需要看看别人的影评了。
emmmm
很有意思的熊孩子,暴力美学
唯一的感觉就是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根本没有评价的那么好,很闷,不过世界上的所有极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分子都是一样的无能又2b。。片子很不怎么样,被豆瓣骗了
1983年中哥的出生还有几个月,英国的生活就已经是那样的,整部电影有点悲伤沉闷,日子都不好过。
浓重的英伦味儿,小演员大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不错,只是对这种饱含深意的获奖影片无感
可以看出一些英国的特有情节 爱国主义与极端分子 这是只与英国有关画面与风格 有拔高的趋势但差拔高的火候 配乐与画面完美英国
马丁靴!哇好酷炫!
关于理想和它的幻灭
发条橙 猜火车 这就是英格兰这些teenager真可怕
与猜火车差很远。英伦腔很好听
ost很赞 其余不多说 值得一看
11-105.两年前看的 都不记得内容的电影能好看吗。。。
一部开口必言FUCK的电影竟然如此温暖。。。
迷醉的他英乡下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