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蒂妮

Undine,水漾的女人(港/台),水精灵之恋(港),乌丁娜

主演:葆拉·贝尔,弗兰茨·罗戈夫斯基,玛丽安·扎瑞,雅各布·马琛茨,安妮·拉特-波利,拉斐尔·斯塔霍维亚克,朱莉娅·弗兰茨·里克特,格洛丽娅·安德雷斯·德·奥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语言: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温蒂妮》剧照

温蒂妮 剧照 NO.1温蒂妮 剧照 NO.2温蒂妮 剧照 NO.3温蒂妮 剧照 NO.4温蒂妮 剧照 NO.5温蒂妮 剧照 NO.6温蒂妮 剧照 NO.13温蒂妮 剧照 NO.14温蒂妮 剧照 NO.15温蒂妮 剧照 NO.16温蒂妮 剧照 NO.17温蒂妮 剧照 NO.18温蒂妮 剧照 NO.19温蒂妮 剧照 NO.20

《温蒂妮》剧情介绍

温蒂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设定在当下的柏林,女主角温蒂妮是一名城市发展局的顾问。她的现任男友忽然提出分手,此时一个古老的诅咒似乎正要应验。中世纪的传说里,温蒂妮是水中的精灵,倘若与她们结合的男人背叛了她们,她们就会杀死男人并回归水中。电影的女主角想要抵抗这一诅咒,故而离开了柏林。此时她结识了克里斯多弗,一名在德国西部水库区工作的工业潜水员。两人相爱。不久后克里斯多弗察觉到,温蒂妮似乎在逃离什么,感觉受到了背叛... 《温蒂妮》是导演佩措尔德计划的“元素精灵三部曲”的第一部。接下来的两部将分别涉及气精灵西尔芙和地精灵诺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完美感觉高考1977阁楼寺宇之间爱在高中苍天女教师请回答,我们de小时光海街日记兄弟爱到病除城南庄1948代号47小镇青年之潜罪者下山饭潜藏海底的生物千秋令当家主母大追求水果硬糖公子墨上香女神异闻录5血与蜜之地我奇怪的17岁³人鬼交易所2直线篡位第二季皎若云间月兴国,兴国!一起来看流星雨铜梅奇案

《温蒂妮》长篇影评

 1 ) 9.3

看哭…好痛,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从最初那种蛮外在但近距离的观看,到最后爱情穿过沉默、幽闭和种种无介质,在静默中爆裂,近乎疯狂地抵达。

最后一镜水面上升,逐渐没过她的眼睛。

想起《燃烧》,消失的女人(没有任何亲属朋友会关心她是否存在),这部形式上更飞离现实,但一样是对这个观念的表达;又或许,温蒂妮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我”与她的故事、物件,一次次确证了她的存在,可是她的存在又一次次确证了她的不存在。

镜语漂亮,篇幅安排也很好,像是可以细细品咂的短篇小说。

喜欢睡眠时的呼吸和水声 ,这个片把水这种物质做神了。

中间literally反高潮…男主那时候的眼神光配上背景音(做得很好)好恐怖,打翻在墙的红酒宛如血迹,像是某种预兆(看的时候一直感觉男主可能是坏人…那种和城市街口、道路、建筑的清冷疏离感,又有日本电影的感觉,解释不清。

这太tm《燃烧》了:1. 《燃烧》里是那块粉红色的表,这里是那个小潜水人玩具。

2. 都是两男一女的三角恋,女的消失,女的爱人去寻找她,但发现这个城市里她好像是一个无名、无朋友、无亲属的人。

3. 然后爱人就去四处寻找,问到她的房东、债主、面店的老板娘(燃烧),工作地方的同事(两片重合),然后他们都没有大惊小怪,都漠不关心。

4. 在气质上两片都有现实和虚构混合色彩,文本都可以容纳多种解读空间。

《燃烧》可能是要更丰富和复杂,现实细节更多,毕竟篇幅在那。

 2 ) 古典爱情与现代城市

在观看《温蒂妮》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佩措尔德将爱情与城市的异题同构处理到近乎明喻的程度,但独属于柏林城的前世今生还是需要仔细咀嚼。

前排高赞的长评已经把两者关系的实指以及符号、声音的巧妙呼应解释得相当到位和细致,但让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对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弗身份的揭示:前者作为神话人物却被赋予了城市讲解员这一现代角色;后者身为现代人却因工业潜水员的职业承担了神话功能,从设定上来说,传统与现代从开始便是紧密交织的。

温蒂妮为了避免神话的诅咒离开了柏林,但不料克里斯托弗成了替罪羊,温蒂妮只好重蹈神话的覆辙,以命换命。

在这一环环相扣的悲剧中,克里斯托弗的失事成为了关键要点——卷进涡轮机而发生意外。

因此,古老神话的现代重写意味着传统关系无法在现代社会长存,必将受到工业文明的破坏。

而在影片结尾,克里斯托弗潜入水中与温蒂妮重逢,温蒂妮把潜水员像还给了克里斯托弗。

从此,让克里斯托弗魂牵梦萦的温蒂妮不再是水中的幻影,而是成为附着在具身之上的幽灵。

而且,这一塑像曾被温蒂妮打破并重组,在克里斯托弗看来宛若新生。

这似乎意味着,在现代追溯传统的过程中必将遭受阵痛,但最终现代因传统的修复而重获新生,尽管传统不再以实体存在,但它会以幽灵的形式不断作用并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以上全是胡诌)

 3 ) 这位95年出生的新晋影后,带来了2020首部“年度十佳”

今年二月的柏林影展出了不少爆款。

挑战伦理边界的《列夫·朗道》系列争议不断。

拥有神颜女配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频上微博热搜。

但让前线影评人统一给出超高评价的,不是它们。

而是一部柔情似水、情意绵绵的奇幻爱情片——温蒂妮Undine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编剧: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主演:葆拉·贝尔 /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 玛丽安·扎瑞 / 雅各布·马琛茨上映日期:2020-03-26(德国)片长:90分钟

影片入围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终斩获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手捧“银熊”的女主演葆拉·贝尔当时有幸在大银幕“尝鲜”的中国影迷也无不对之施以盛赞。

有人含情脉脉地将其比作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有人简单粗暴地称其为高级版《水形物语》。

语言风格虽不尽相同,字里行间却都流露着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喜爱。

《温蒂妮》是德国当代电影柏林学派领军人物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导演策划的“元素精灵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顾名思义,聚焦水之精灵温蒂妮的古老传说。

佩措尔德获银熊奖最佳导演奖(2012)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温蒂妮多半是个陌生的名字。

但在西方世界,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欧洲古典神话中的一位女神,温蒂妮是水元素的主宰。

无奈的是,她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德国,有关温蒂妮,流传着一个悲伤而恐怖的诅咒。

据说,温蒂妮本身没有灵魂。

与凡人男性结缘是她获取灵魂的唯一手段。

但倘若与她结合的男子背叛了她,她就得杀死男人,回到水中。

本片便是对这一中世纪传说的现代改写。

主人公温蒂妮虽然生活在21世纪,却和水精灵一样,背负着永恒的厄运。

这一角色由德国新晋女演员葆拉·贝尔饰演。

1995年生人的葆拉在《弗兰兹》《无主之作》等作品中的表演已经相当亮眼。

此番“封后”,可谓实至名归。

《弗兰兹》(2016)和她搭配对手戏的男主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也颇具魅力,与迈克尔·哈内克、泰伦斯·马力克等名导演均有过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葆拉与弗兰茨就曾在佩措尔德执导的《过境》中饰演一对恋人。

而今两人再续前缘,默契丝毫不减当年。

深情的演绎依旧让人心动不已。

故事始于一场令人心碎的背叛。

在咖啡厅,喜新厌旧的男友约翰纳斯提出分手。

温蒂妮不肯接受现实,便直截了当地撂下了一句狠话:“如果你离开我,我会杀了你。

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无足轻重。

可在温蒂妮身上,却一定会应验。

可惜,约翰纳斯没把温蒂尼的话当回事儿,自然也没有遵守两人的约定。

待到温蒂妮完成讲解,咖啡厅早已没了约翰纳斯的踪影。

温蒂妮不知该如何抉择。

她不想失去爱情,也不愿杀死爱人。

但天意难违,就连一旁水族箱里的雕像也隐隐呼唤着她的名字,提醒着她的使命。

此刻的温蒂妮,手足无措,局促不安,惶恐至极。

工业潜水员克里斯托弗出现得颇为及时。

尽管不善言辞、其貌不扬,但在恰当的时候,他的现身足以“拯救”左右为难的温蒂妮。

一股莫名的吸力在二人之间迅速弥散开来。

神秘莫测的精灵和平平无奇的凡人陷入了不可思议的热恋。

不论是在站台、床边还是街头,他们永远黏在一起,大方、深情地拥抱和亲吻彼此,从不顾及旁人的目光。

两具肉身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任谁也不能将他们分离。

不得不说,在充满柔情蜜意的同时,这段恋情也常常让人感到不大真实。

果不其然,当消失的约翰纳斯再度闯进温蒂妮的视线,一切重新变得真切而刺骨了起来。

寻常的一天,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弗依偎着走在路上,一抬头却看见约翰纳斯和新女友迎面走来。

躲在克里斯托弗的肩头,温蒂妮没忍住,向后瞥了一眼。

她本以为偷偷的一瞥不会掀起任何波澜,却不料,人是可以被心跳出卖的。

电话那头儿,克里斯托弗说——“那个男人经过的时候,你的心脏漏跳了一拍。

”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为何会在咖啡厅与温蒂妮相遇。

原来,由始至终,他都不过是别人的替代品。

温蒂妮想要当面解释,没成想却接到了克里斯托弗遭遇事故的噩耗。

这难道是上天对她忤逆命运的惩罚吗?

冥冥之中,温蒂妮察觉到,久远的诅咒即将降临。

生于1960年的佩措尔德对柏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的青年时期就是在这座城市度过的。

他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戏剧和日耳曼文学;又在柏林电影学院结识了柏林学派的伙伴。

柏林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着力刻画的对象。

其最为人所熟知的《不死鸟》和《芭芭拉》都以柏林为背景。

年代或许各异,空间却从未改变。

《芭芭拉》(2012)

《不死鸟》(2014)《温蒂妮》延续了这套传统,依旧选择在柏林展开叙事。

于是,每当身为讲解员的温蒂妮口述着城市的规划、建筑的形制,历史与当下的交错总是叫人恍惚,也更令片中的爱恋显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确实,从不期而至的初见到猝不及防的分别,妙不可言的一个又一个魔幻时刻贯穿了这段感情的全程——咖啡厅,破裂的水族箱打湿了两人的身体。

他们的面庞沾满了水滴。

细碎的玻璃碴儿,透过白色衬衫扎进温蒂妮的腹部,映出点点血迹,还有绿色的水草点缀其间。

水下,两人手牵手遨游在深不可测的水域,偶然发现一处墙壁印着温蒂妮的名字。

可转眼间,温蒂妮却被鲶鱼带走。

下一秒,又了无生气地漂在水面。

泳池里,温蒂妮溺死了再一次背叛了自己的约翰纳斯,然后浑身湿漉漉地从夜晚走到黎明。

她穿过树林,迈向另一片水域,彻彻底底地没入了水中。

另一边,昏迷的克里斯托弗猛然苏醒。

影片在叙事层面保持着奇幻和悬疑的调性,始终虚实难辨。

关于温蒂妮是否溺了水,克里斯托弗是否打过那通电话,以及约翰纳斯是否被温蒂妮轻而易举地谋杀,其实没有定论,全看你是否愿意相信。

温蒂妮被告知,克里斯托弗死于通话之前说到底,这些叙事上的策略不必深究。

单纯地把《温蒂妮》理解为一则唯美而哀伤的爱情寓言也未尝不可。

最初,是克里斯托弗给了被抛弃的温蒂妮一线希望。

最后,是温蒂妮牺牲自己,赎回了克里斯托弗的生命。

最大的疑团早在温蒂妮心跳漏拍的刹那便明了了——克里斯托弗并非逃避诅咒的借口,而是她的心之归属。

那么,为了这个给予她无限温柔的男人,她情愿放弃所有。

片尾,当温蒂妮沉入水底,以幽冥的视角与爱人诀别,观众固然可以认为她死去了。

但我更愿意相信,她成为了真正的水精灵。

在水下世界,她永远地珍藏着一段纯真无暇、有始有终的爱情。

*本文作者:kiwi

 4 ) 感人又吊诡的现代爱情神话,以及柏林

温蒂尼,2020年电影的上乘之作,也是导演佩措尔德的电影里面最让我拍手称绝的一部,虽然我一共就只看了他的温蒂尼和过境。

故事是爱情故事,想要讲的不光光是爱情,还有城市历史与城市建设。

这一次,我们来看一出感人又吊诡的现代爱情神话,同时一起来了解了解德国柏林这座城市。

温蒂尼是欧洲传统神话中的水精灵,遇到爱情的水精灵会拥有灵魂,成为人,一旦遭遇背叛,便逃不开杀死背叛者,重回水中的诅咒。

电影的背景,是这样一个神话。

所以故事线也意料之中,开篇便是温蒂尼遭遇渣男约翰纳斯的背叛,至于故事的悬念,在于温蒂尼的不忍,于是仿佛靠自己意念一般,迅速重建了一段甜蜜的感情,与一位工业潜水员克里斯多夫迅速坠入了爱河,仿佛这样的重建就可以抹杀之前的背叛。

但好景不长,过去显然不是说抹杀就能抹杀的,这样轻易又大刀阔斧的一刀切式重建何尝不也是一种背叛,最后,温蒂尼是爱上了克里斯多夫,但也为了让克里斯多夫活下来,选择了面对过去,面对自己身上的诅咒。

她与克里斯多夫的爱情拥有了相忘于江湖的感人结局,这样的结局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现在的尊重。

温蒂尼遭遇前男友的背叛,重建新感情然后失败(命运意义上被定义为失败),作为来自遥远欧洲神话水精灵的化身,温蒂尼最终还是走进了“如果你离开,我必然会杀死你”的诅咒。

两任男友,约翰纳斯和克里斯多夫,他们作为故事的男主角,同样也在给我们诠释他们的重建。

一个在新旧之间反复横跳,心思不定,充满谎言。

一个情感真挚,对待历史是坦诚的,对待当下是忠诚的。

可以说故事的精美之处在于无论从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故事无不在刻画着“重建”这样的主题,就像是一句正反读着是一个主题、一个意境、一种观点,也都让人拍手称绝的句子,比如“僧游云隐寺”。

而故事与历史的交织面在于,神话是隐喻且放大的历史。

这句话的含义是,她同历史一样,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可能重演,但是历史的重演是可能可以跳脱出原来的结局的,而以神话的形式重演,他则背负了一种悲情的语境——无法逃脱的诅咒。

电影利用神话加之于爱情一种背负诅咒的命中注定,制造着一种悲情感和宿命感,这种情绪同时也是被抽象出的,历史带给当下的感觉之一。

而电影的内核,除了上段提到的是一段重建感情的故事之外,更是依靠温蒂尼在电影中的角色“城市发展局的历史学家”,来衔接了电影更大的野心——对如何重溯历史、重构城市进行探讨。

总结来说就是,如果说神话是隐喻的历史,那么这场神话寓意下的爱情则在将我们引导至一个话题,重建的意义以及如何批判性重建。

柏林城从施普雷河畔开始,到一战后的大柏林时期,在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撕扯摇摆中迅速扩张,再到二战灾难性毁灭,以及国家分裂带来的意识形态对决下的重建探索,最后达到“谨慎性更新,批判性重建”的共识,重建是物理上对城市的修复,也是心理上经历历史颠簸中的人对自我的认同,无论在哪个层面来看,重建都是必要的,而对于重建这个词,柏林显然是相当有发言权的一座城市。

批判性重建是柏林城市发展中的关键字和数年的历史经验,其在著名的1987年德国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中被实践为“非刻板的还原历史形式,也非大肆兴建现代主义街区,而是将现代建筑和柏林历史要素相结合,重新诠释城市传统,兼具历史性和创新性”。

这种批判性重建缘起于建筑师克莱胡斯的“诗意理想主义”——诗意来源于对场地的分析和对记忆和历史的回应。

他试图通过创建一个兼备整体城市规划和个人建筑设计的建筑概念,具体到设计手法,城市和建筑都是基于传统形式的基础,使用现代主义的批判方法进行修改和改进。

快速又廉价且毫无感情的主张现代主义是不行的,守旧的重复过去也是不行的,共生平衡才是最终目标。

想必,也是这也是导演对于柏林城市重构中相当认同的观点。

导演借助温蒂尼,呈现出了他这种观点的表达。

可以说导演无时无刻不在电影中向观众诠释着自己想要探讨历史和城市建设的意图,诸多细节,毫无赘余,即使是电影中大段大段的解说。

温蒂尼在电影中一共有三段大段的讲解: 第一段讲述了城市发展局中的几个模型:1990年德国统一前后的城市建设面貌,东德理想中的城市面貌以及西德特色建筑面貌,算是对柏林建筑情况的一个概述。

第二段和第三段则讲述了两段失败的城市重建探索历史。

一个是东德在城市重建上的探索,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了过去和历史的——“东德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中轴线以及纪念性建筑,而非不伦不类、方方正正、毫无历史印记的美国风格建筑”,但无法摆脱意识形态斗争的牵制。

一个是位于柏林城市宫遗址的城市中心标志性建筑物——洪堡论坛的重建,他的重建承载了很多人对于柏林历史文化的需求和希望重新开始的象征,但是太过于保守的复制式重建,虽然保存了原来的样貌,但却与其当下作为博物馆存在的功能相背——“现代建筑学理论教会我们,建筑的设计起源于对其预期功能的最佳实现,即样式配合功能。

但柏林中心伫立着的宫殿,完全是18世纪统治者宫殿的样式,却行使着21世纪博物馆的功能,其具有的欺骗性在于做出了根本毫无用处的假设,声称的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不同意这样重建的意见其实是很有说服力的”。

电影短短一个半小时,将各种意象精美绝伦的安排、融合。

在巴赫的音乐中,爱情故事的发展,城市历史的变迁,城市建筑的变化,通过温蒂尼的两个身份完美融合——水精灵和城市规划局解说员。

影片的每一个元素,也都像隐秘的彩蛋。

男女皆是温蒂尼。

导演对于克里斯多夫的安排更是显示出了导演对于一部精美影片制造有一种强迫症般的艺术家行为。

因为水族缸破裂而一起坠入爱河的相遇场景为克里斯多夫的到来增加了无数的遐想,作为工业潜水员的他,也像是一个男版的水精灵,深沉的爱,如若背叛,则逃不过“杀死”爱人的结局——即使温蒂尼最后回到水中是自己的选择。

这样两个角色,就像是互文般的存在,导演通过这样的悬疑给影片制造了一种对称美,留白美,逻辑美。

住宅。

温蒂尼的住宅是城际轨道边逼仄的空间,前男友约翰纳斯的的住宅明显是带泳池的城市别墅,正是柏林作为“欧洲的怪物与典范”的展现——石头的柏林与绿色的柏林。

其中一项佐证正是温蒂尼窗外出现的城轨,因为石头的柏林的解释是——租屋住宅分布于“威廉环”内,呈现沿火车环线的带状,从卫星图上看,高密度的街区紧紧相连,如同一道道城墙,因此也被称为“石头的柏林”。

模型。

是现在对历史的一种解读,也是人们理解建筑的一种媒介。

城市规划局的城市模型让时间上绵延的历史与现在有了交互,也让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在当下尽收眼底,缔造了一种鸟瞰的上帝视角。

温蒂尼与克里斯多夫相遇的水缸中也出现了后续也反复出现的潜水员模型,导演通过摔断腿的模型提前预示了克里斯多夫的命运,不是盲目的制造一种超现实的巧合,而是让历史与神话通过模型这一概念重叠,彰显了神话是隐喻的历史这一电影故事调性。

鲶鱼,克里斯多夫在水下看到的超大鲶鱼显然也是一种超现实的意象,只是我仍旧没有弄清楚导演的意图,也许与电影《尼伯龙之歌》有关,算是为以后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留下的一个美丽的遗憾吧。

电影结构精妙,细节精美,内核精湛,推荐观看,希望你看的开心,有所收获。

(1)柏林IBA1987城市重建的背景、制度与项目研究,王婷婷,南京大学【D】,2019。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电影分享和短篇小故事,欢迎关注我和朋友L一起打理的公主号Litsyd或者你想听到更多关于音乐还有书籍的分享 欢迎前往喜马拉雅或者荔枝搜索W的半亩花田(缘更)

 5 ) 12/18/2024 BJ单身日记

水精灵的名字,和威尼斯旁的小城是一样的拼写,生活就是不断地在重复自己。

我想我还没有失去爱的能力,那种青涩的冲动,奋不顾身的幻想,放肆的奔跑,写作的欲望。

那时候,你会在纸上一遍遍地写一个人的名字,用夸张的字体表达疯狂的情绪。

那时候,完美好像近在眼前,完美的面孔,完美的性格,充满希望的未来,如同第一批居民在河边搭筑的草屋,还尚未被蚂蚁侵蚀。

实际上,美好爱情的幻想是货架上唾手可得的商品,由巨型工厂流水线生产后销至世界各地。

但它们只描述了对爱情的想象,并未捕捉到动人的情感内核。

一些观察者们将目光转向完美爱情的不存在,围绕于此的神话与迷思,其中的风险与后果、牺牲与斡旋,而往往是在对爱情的否定中,观众一步步靠近爱情本身,并在他人的故事中感受到自己过往的生命体验。

说了那么多,就是在告诉自己,亲吻不需要思考,拥抱没有代价,岁月无限好,世界任我行。

 6 ) 年度十佳预定!她的表演,宛如精灵附体

疫情之下,值得热议的电影并不多。

近日,除了此前让整个电影界惊掉下巴的“DAU“系列高调上线之外,另一部德国热门电影《温蒂妮》也出人意料地“偷跑”了资源。

有人说,这可能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最美的一部电影,结果没能以大银幕的形式跟影迷见面,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时年25岁的葆拉·贝尔凭借《温蒂妮》荣获柏林影后作为德国“柏林学派”的领军人物,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拍于2018年的《过境》至今仍被不少影迷侃侃而谈,的确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口碑佳作。

2018《过境》想必,这也是佩措尔德新作《温蒂妮》从一开始就被热切期待的重要原因。

在《温蒂妮》中,佩措尔德继续热选择将“老”题材代入到“新”语境当中。

从德国电影学院开始,佩措尔德就开始师从已故实验电影人哈伦·法洛基,两人曾经长期紧密合作。

作为德国当代电影的重要思潮,柏林学派成形于上世纪90年代,是德国电影业在80年代“后娱乐化时代”的政治色彩反弹。

电影《温蒂妮》拍摄现场纵观佩措尔德的导演作品,比如被他称为“高压体制时期的爱情三部曲”(《芭芭拉》《不死鸟》《过境》),这些作品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有着兼收并蓄的、隽永的品味,偶尔还会在不经意间向经典致敬。

2012《芭芭拉》但佩措尔德的创作从来绝不仅限于简单的经典模仿,其作品中往往会将各流派的特点打碎、剥离、重构,从而呈现出独属于其个人风格的节奏和氛围,令他的作品非常与众不同。

2014《不死鸟》新作《温蒂妮》是“高压体制时期的爱情三部曲”结束后全新开启的一个篇章,按佩措尔德目前的计划,他将接二连三地拍三部欧洲民间神话,统称为“元素精灵三部曲”。

而《温蒂妮》便是关于欧洲水之精灵的故事;后面两部将分别涉及气精灵西尔芙和地精灵诺姆。

处理人物关系上,佩措尔德在新片《温蒂妮》中的手笔与前作相似。

影片中的两人关系犹如探戈舞曲,演员之间彼此围绕着对方,但又随时保持着距离感。

佩措尔德身为作者型导演,其作品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肯定不是对话和情节发展,而向来是人物关系编排上若即若离的亲密与疏离。

他作品中的角色总是满怀孤独,通过某种强烈的戏剧张力,将欧洲神话的历史感代入到现代生活焦虑的语境中。

影片以一场分手戏开场。

而女主角温蒂妮兼备灵动与复仇的原生属性,通过名字就已经解开谜底。

温蒂妮与前男友的分手过程,以快速剪辑的特写镜头来回切换温蒂妮的眼神和表情。

分手时刻割心的疼痛,完全由眼神表达取代言语上的歇斯底里。

从寥寥几句话中,我们听出前男友另结新欢的结局。

佩措尔德借温蒂妮之口,将欧洲传说与现代柏林糅合在一起,“所有离开我的男人,都得死!

随后,画面毫不拖泥带水地切换到温蒂妮的日常工作中。

作为城市历史研究者兼导览员,温蒂妮在带领游客参观柏林历史建筑时,带着现代女性特有的理性、专业和距离感。

两组场景中明显不同的景深、角度与人物位置,将温蒂妮身上的双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佩措尔德向来善于以文学手法架构大环境与角色之间的衬托关系。

他让柏林这座极具当代特质和历史感的城市呈现出某种游离的状态,尽管周边的建筑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却始终保持着它们固有的本质。

这是一个非常佩措尔德的经典手笔,同样也用在他的那些角色身上,模糊了时代特质上的差异,让观者身陷于一种时空的错位,反倒形成奇妙的时间流动性。

温蒂妮性格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冲突交融,正如影片中多种意象被打破重组,雕像、水箱、涡轮机,甚至柏林本身。

带着传统惯性下的宿命,同时也有现代打破旧有枷锁的觉醒。

拆解和建构,赋予佩措尔德可以反复讨论的永恒话题。

借温蒂妮之口,佩措尔德镜头下的柏林,其丰富的历史部分正渐渐被抹去,城市在经历着拆解和重建。

被摧毁的过去正逐渐变成神话,而今天也终将变成过去。

与温蒂妮自身联系起来,两性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聚合拆散的过程,一个男人的背叛与另一个男人的到来,以同样的方式不断地周而复始。

回看佩措尔德的的其他作品,其镜头下的女主角们都有着如温蒂妮这个角色一样的拆解与建构,几乎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

这种以旧派人物特征叙述现代世界的表现手法,不难让人想起罗伯特·奥特曼的《漫长的告别》和香特尔·阿克曼的《1960年代末一个布鲁塞尔少女的肖像》。

罗伯特·奥特曼《漫长的告别》

香特尔·阿克曼《1960年代末一个布鲁塞尔少女的肖像》带着旧派人物的特性与当代世界的叙述,从而形成扭曲的垂直时空通道。

套用雕塑艺术家路易斯·波尔乔亚的话说:扭曲往往带着张力,就像雕塑那样。

事实上,在导演的创作意图中,现代人看似进步自由,但本质还是一样。

《过境》中40年代高压诡异的社会氛围,并没有被时间弥合,反而在七十年后的当代欧洲社会再现。

而在《温蒂妮》中,两百年前的欧洲民间传说同样适用于今天。

在笔者看来,其实没有必要过多从象征性、符号性、政治性去解读佩措尔德的作品。

影片中的感情并不是压迫的对立面,导演只是惯用情感来作为反射世间百态的镜子。

而温蒂妮身上呈现的双重性和分裂性,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现代魔幻题材作品,神话人物的特性仅仅是一种修饰的存在。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凭借《温蒂妮》获得柏林影后的葆拉·贝尔。

1995年,她生于德国美因茨,成长于柏林。

从孩提时代开始,她就频频登台。

葆拉·贝尔14岁在克里斯·克劳斯《波尔日记》中出演第一个银幕角色。

2010《波尔日记》21岁出演弗朗索瓦·欧容《弗兰兹》,其成熟的表演惊艳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奖(新锐演员奖)。

2016《弗兰兹》而在2018年的《无主之作》中,葆拉饰演的Ellie Seeband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2018《无主之作》葆拉·贝尔的表演赋予影片《温蒂妮》一种空灵的质地。

在最微小的细节处,她都能用细致的面部抽搐和眼神变化维持影片的调性。

尤其是在兼顾角色自然表现和戏剧张力间,葆拉几乎是完美地呈现出平衡感。

从影片单纯的剧情来看,如果稍微掌握过火,就很容易变成精致的狗血爱情剧。

得益于葆拉在表演上的收放得宜,让影片也显得恰到好处。

虽则年轻,但这个柏林影后的确实至名归。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访《温蒂妮》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翻译 | 猪事丁Q:从片名来看,《温蒂妮》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德国文学家穆特·富凯的《水妖》,这部文学作品对你意味着什么?

A:我大学修的是文学,得读很多的文学作品。

因为孩子们的缘故,重新拾起童话故事绘本,给他们讲美人鱼的故事。

有次读到苏黎世大学德国文学教授冯麦特的文论研究著作,在书中有一章是关于温蒂妮(水妖)的描述,他援引了非常妙的那句,“我要用眼泪将他淹没。

”水妖温蒂妮看着那个背叛她的情人,逐渐被水淹没,最后沉到水底而死。

温蒂妮会让我联想到导演和女主演之间的关系,又或者说是艺术家和缪斯的关系。

世上每一个温蒂妮都经历过爱的辜负。

温蒂妮在故事中的结局不是终点,她必须回到水里,等待下个男人到来。

只有通过男人才能摆脱困境,是加诸于温蒂妮身上的最可怕的诅咒。

而我们的故事是希望探索一个与命运斗争的温蒂妮。

在她生命中突然出现这样的男性,直率没有心机,不为性,不带控制欲,这样的关系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新的可能。

Q:为什么女主角的职业设计为城里的历史导览?

A:在开拍之前,我是先写了一篇以温蒂妮作为主角的短篇小说,小说里的温蒂妮,是在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里工作。

在影片《过境》拍摄结束时,我和演员们、工作人员们还是挺依依不舍的。

恰逢《温蒂妮》的概念在我脑海里已经基本成形,我就想要不就再拍一个电影,延续《过境》中无奈的情感。

在《过境》结尾,女主角为了另一个男人最终是进入水里,即登上了轮船。

那这一次,我想让女主角从水里出来寻爱,然后让男主角在水里等着她。

在给演员们讲新片构思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是之前在柏林的博物馆见到的一座城市微观模型。

马上觉得非常合适,因为柏林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

Q:你最喜欢葆拉·贝尔和弗兰茨·罗戈夫斯基的哪些方面?

A:拍《过境》之前根本不认识他们,他俩也不认识对方。

我们三人第一次在马赛见面时,他俩的互动就像两个跳着探戈的舞者一样。

相互靠近相互试探,又时刻保持距离。

Q:《温蒂妮》是一部爱情电影,但却没有任何露骨情欲戏。

A:我不喜欢情欲场面,除了尼古拉斯·罗伊格的《威尼斯疑魂》,没有什么情欲戏是我真正觉得好的。

正常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黑暗中做爱。

但因为在电影里,为了让观众看得见才会打着灯。

我认为在情欲场景中,观众看到的是导演意识的投射。

所以我希望爱欲是属于角色的,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的。

在影片《温蒂妮》里,两人在毯子下接吻,温蒂妮将毯子拉过头顶,看起来就像是潜入水中,高潮下犹如灵魂跌入洪水。

Q:作为一个资深影迷,你的作品常致敬经典。

想问问你的影迷之路,第一部爱上的电影是?

A:那是《森林王子》(沃夫冈·雷瑟曼,1967),应该是七岁时看的。

我没开玩笑,当时住在小镇上,我爸妈去逛街吃饭的时候,就把我一个人留在电影院。

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色调和编剧。

我在《过境》中也致敬了这一部,男主角的背景,让我想起儿时这部电影。

1967《森林王子》Q:成长过程中常去看电影吗?

A:看完那部电影两周后,电影院就关门了。

那个时候德国电影业非常萧条,小镇基本没什么影院。

不过后来我家搬到别的城市,然后,我16岁时班上有个从大城市里来的新同学,有很多从未读过的电影书籍,像希区柯克、特吕弗这些。

从读到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电影人了。

译者| 猪事丁;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7 ) 现代背景下的古典浪漫情结延续

#单独文艺#德国导演放映年终场虽然把故事放在了现代的背景之下,比如女主的城市规划讲解身份,还有作为文本本身占据大量比重的几次柏林城市变迁,另外就是火车的特写,能看出导演对城市的感情和对建筑规划的痴迷。

但本质上导演似乎还是一个非常富有复古情怀和浪漫主义追求的人,不论是高度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剧本,还是B级片风格的奇情观和人物结构(蛇蝎美人和三角关系);浪漫主义则体现在让人物对感情的忠贞程度和对完美且纯洁的爱情故事的追求,所以那些现代化背景下的爱情生活细节又让人忍不住共情,关系伊始那些如胶似漆的相处能从实感受到爱情的原始浪漫,导演的调教功力也淋漓地体现出来。

因此,将古典浪漫主义的情怀融合进现代的故事背景里,就有了很奇妙的景象和全新的解读。

这又是导演强作者性的体现之一,其中能记住最大的亮点就是把神话中需要(女性)水妖完成的一系列人物使命通过剧本上的几次转折加之在了男性身上。

温蒂妮的现任男友克里斯托弗具有水下作业者的身份,在出事的那天通过一个不存在的电话完成了第一次将水妖身份从女主过渡到男主的过程;然后在女主完成水妖"杀掉背叛自己的男伴侣"使命然后潜入水底"自杀"后,她又回归到原身份并换来男主的死而复生;男主接着延续生命的同时还创造了新的生命(女友怀孕),再通过最后一次水底的见面,两人的身份关系彻底不再具有互换功能,男主回归到了现实生活,而女主永久地成为自我牺牲的水妖,点题她开头挽留前男友时强调过的"永远"一词。

个人来说太喜欢柏林了,海报那一幕走在施普雷河边的场景,博物馆门脸的咖啡馆,还有无数个火车的镜头和车窗外的风景,与所有想象中和踏足过的柏林如出一辙,也同时能感受到导演的镜头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

 8 ) 《温蒂妮》:对古老诅咒的一次失败反抗

据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所讲,他的灵感来自于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在读过她的作品《第三十年》后导演决定重写这一欧洲神话传说,电影《温蒂妮》正是克里斯蒂安对这一古老神话的重新讲述。

富有野心的创作者在重写神话的过程中往往要颠覆人们对已有故事的认知,比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中国传统神话的世俗化改写,又比如导演饺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对敖申这一形象的挖掘,似乎克里斯蒂安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对原有故事的照搬。

《温蒂妮》开场即是背叛,温蒂妮已跟男友摊牌,“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杀了你”,似乎古老的预言就要应验,传说中水灵温蒂妮若被爱人背叛,必须杀死男人回归水中。

但此时男主克里斯托夫出现了,原有文本发生了畸变。

温蒂妮在咖啡馆中寻找前男友约翰纳斯时与工业潜水员克里斯托夫相遇,正是后者的出现,打断了水族箱中奇怪的噪音,温蒂妮杀死背叛的恋人这一目标延宕了。

在两人相遇的下一个场景中,在水底维修的克里斯托夫遇见了那条巨大的鲶鱼,这是来自水底的某种灵力的警告,对克里斯托夫来说,他尚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夫的结合是不被允许的,等待温蒂妮的只剩惩罚。

紧接着的场景中在克里斯托夫准备向温蒂妮表达爱意之时鲶鱼出现,它似乎要带走温蒂妮。

差点窒息的温蒂妮被克里斯托夫救下,此时她说出了全片中最重要的那句台词:Can you revice me again? 这句双关之语除了表达“你能再给我做一次人工呼吸?

”外,温蒂妮其实要说的是:你还能救我一次吗?

这是遭遇诅咒的温蒂妮对爱人的发问,爱情是否能够消除她身上背负的古老神话的预言,克里斯托夫是否真的从命运手中救下了她。

随后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一切都以注定,红酒被打翻后墙上出现鲜血状的污渍,不安已在两人潜意识中生成,克里斯托夫拒绝了温蒂妮的求欢,请求她为自己讲述自己再无缘听到关于洪堡论坛的解说,温蒂妮在分别时嘱咐克里斯托夫一定要给自己打电话。

爱情对诅咒没能反抗成功,克里斯托夫在水底工作时发生意外,温蒂妮尚抱有一丝希望,直到她在医院得知那通电话根本不存在时彻底陷入绝望,此时脑海中浮现咖啡馆中的召唤警示,温蒂妮知道自己失败,后面她臣服于寓言,毫不留情的杀死背叛自己的前男友,回到水中。

故事差不多要结束了,克里斯托夫随即苏醒。

爱情对古老神话的反抗似乎失败了,温蒂妮无法逃掉命运的诅咒。

故事换成克里斯托夫的视角继续前行,他能行动后第一件事便是去找恋人,重走了一遍爱情之路,从两人相识的咖啡馆到温蒂妮的家和她上班的地方,自然未果。

此时时间变为了两年后,这一提示十分重要,克里斯蒂安是处理时间的高手,此片中时间一再压缩,事件十分精简,所以导演得以在90分钟之内从容的讲完整个故事,想想两个小时的《水形物语》都干了什么。

两年后克里斯托夫和照顾自己的同事结婚,妻子只有四周的身孕暗示双方结婚不久,他可能经过反复的思考才做了这一决定,其中不免有报恩的因素,所以克里斯托夫下水后见到温蒂妮时所有的间隙立即弥合,他了撒谎,欺骗了妻子,当晚等妻子睡下后马上一个人跳进湖中。

温蒂妮的失败获得了某种成功,这个男人是值得的,如果说爱情不在乎结局的话。

所以“两年后”这一提示是温蒂妮这段爱情成功的标志,导演的这一提示阻止观众将克里斯托夫看作轻易变心的薄情男。

在开篇时我提到重述神话时要做到避免对传统文本的照搬,克里斯蒂安不似中国人的好心肠,同样失败的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次的鹊桥会,《温蒂妮》并没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温蒂妮的视角,她送别了爱人,归还了两人爱情的明证,了了男友的一个心结。

我们要问为什么在导演克里斯托夫的重新演绎中温蒂妮的神话仍旧是原封不动的结局,他的选择为什么是这样。

在城市发展局顾问的温蒂妮对于柏林的讲解中导演留下了答案。

电影开始不久,温蒂妮告诉游客柏林在斯拉夫语中的含义正是沼泽中的干地,这座城市的起源在施普雷河的下游。

所以柏林起自水中,导演克里斯蒂安在采访中讲:“柏林作为一片已干枯的沼泽,是腓特烈大帝的作品,因此逃兵无法躲藏在那里。

”对于水灵温蒂妮来说,陆与水早已划开,已经干枯的沼泽柏林无法躲藏,她必须回到水中。

最后说一些电影细节,算是花絮。

手机在片中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出现,电影开始是争执的语音留言的寄存工具,在电影后半段那通不存在的电话过后,我们发现了这一工具的不可靠性。

而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夫的相识是因为温蒂妮掉了手机,故事才得以展开,在克里斯托夫出事故前的最后见面的分别时,温蒂妮叮嘱对方一定要打电话给自己,而克里斯托夫的回答是会的,后面温蒂妮果真接到了已经脑死亡的克里斯托夫的电话。

手机在片中作为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肩负开启和切割情节的作用。

作为一部以水为主题的电影,重要场景都依托水出现,温蒂妮与克里斯托夫因为被水族箱砸中相爱,温蒂妮将背叛自己的前男友约翰纳斯在游泳池中杀死,克里斯托夫对温蒂妮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将对方的名字刻在水下的建筑上,两人最后的重逢和告别也在水下,男主克里斯托夫职业是工业潜水员,它的意外也来自水中。

电影开始时温蒂妮与约翰纳斯的争执的是三个句子,“我们得见一面”(we have to meet),“我需要见你”(I have to see you),以及“我们要见到彼此”(we hace to see each other),温蒂妮认为对方说的是“我们”,两人还有情谊,对方告诉他自己说的是“我和你”。

电影中城市景观是稀缺的,当角色位于柏林城区时大多都出现在室内,偶有室外场景出现也不会见到整体建筑的样貌,只有角色出现在城郊时才有远景出现,环境的压抑感才稍有缓解。

我想大概是因为神话的主题是人,现代社会的主题才是建筑。

温蒂妮两次在窗前站立时窗外都恰好有火车经过,不同的是,第一次是交汇的火车,第二次只剩下了单列,克里斯托夫此时发生意外。

 9 ) 爱情潮汐

柏林的城市规划局里,温蒂妮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像一条鱼在深水中游弋。

她的工作是讲述城市的历史,却始终避开水系图——那些蓝色的血管里流淌着她的前世今生。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镜头像一面被水汽模糊的镜子,映照出爱情与神话交织的倒影。

工业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温蒂妮的解说词在潜水员模型前突然卡壳。

那些关于煤矿与钢铁的官方叙事,在她口中变成了一则水妖的寓言:工人不是开采能源,而是在挖掘被掩埋的河流记忆。

当现任男友在电话里提出分手时,鱼缸里的金鱼突然跃出水面——这是神话对现实的第一次入侵,也是温蒂妮体内水妖基因的觉醒。

潜水员约翰内斯的出现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溺水事故。

他的氧气面罩后藏着温蒂妮前世的记忆:不是浪漫的水下邂逅,而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神话的暴力征服。

当他们在水族馆约会时,鲨鱼在防弹玻璃后逡巡,像被困在都市传说里的水妖之魂。

温蒂妮的吻既是爱情的誓言,也是诅咒的开端——她注定要用死亡来终结这段关系,就像所有水妖故事里的悲剧结局。

柏林的城市景观在佩措尔德的镜头下显露出双重性:施普雷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水妖的领地;地铁隧道既是现代交通的动脉,也是通往水下世界的密道;建筑工地的深坑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吞噬爱情的漩涡。

温蒂妮在工地与博物馆之间穿梭,像在两个时空里寻找平衡点——一边是工业文明的理性秩序,一边是神话传说的混沌水域。

当温蒂妮最终将约翰内斯拖入水底时,施普雷河的波光突然变得温柔。

这不是谋杀,而是水妖对爱情的终极献祭:她用死亡完成了对现代性的祛魅,让神话重新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流淌。

片尾温蒂妮独自站在河岸,水面倒映出柏林的霓虹灯——那是工业文明的光污染,也是水妖眼中破碎的月光。

佩措尔德用这部现代神话解构了都市爱情的本质:在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浪漫主义只能以诅咒的形式存在。

温蒂妮的悲剧不在于她是水妖,而在于她试图用人类的身份去爱——这种身份的撕裂感,恰是当代都市人的集体困境。

当施普雷河的潮汐拍打堤岸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所有被压抑的浪漫主义者的叹息:在这个祛魅的世界里,爱情是否也成了一种濒危的神话?

 10 ) 终究还是回归了寓言

没提前看影评也不晓得这个传说,让我可以纯粹地完成观看与审视。

如果一部作品需要提前对观众引导才能有所领会,则其创作初衷更像是沾沾自喜的个人秀。

好在它基本是自洽的。

城市建筑的发展史在温蒂妮的娓娓道来中蜿蜒出无规的曲线,为历史不可捉摸的本性做了背书,也将平凡与野奇组合出触手可及的实感。

其实当美丽的BWV974第一次响起我就已经很难给出差评了,因为巴赫的沉静竟与画面渗出的怅然有如此精准的对位,于我极为惬意。

可背叛和宿命的母题在叙事逻辑上终有无法回避的突兀,神迹式话语将简单情节生生逼成了寓言,完成了自我的回归。

纯粹的人和纯粹的爱情是童话的主角,却是现实的终结者。

把自己和背叛者送进坟墓的往往不是仇恨,而是对世界的绝望。

德国导演总会向艺术感中添加大剂量的凝重以及,女主是怎么把不完美的脸蛋美出了不可方物的境界的。

《温蒂妮》短评

“过境”勉强及格,“不死鸟”直接负分,我都要怀疑跟佩措尔德八字不合了,一部“温蒂妮”又成功打上了补丁。用水精灵的诅咒和城市的更替来寓言爱情关系,前任永远是在深水中潜行的鲶鱼。导演很爱柏林了,另一种风格的水形物语...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映后会谈,我果断只给一颗星。故事肤浅乏味,德国版本<shape in the water>, 导演解释了才知道是“童话”改编。嗨,那就是低成本🇩🇪《聊斋志异》咯。观看于2021 2nd APR, 香港文化中心 14:00

10分钟前
  • MichelleLOU
  • 较差

不配看

11分钟前
  • 巴特尔斯
  • 较差

希腊塞壬、斯拉夫露莎卡(温蒂尼好像本来也是当地水妖神话)的柏林都市同人版。巴赫的音乐、柏林的城市规划馆和水、过于明显的隐喻,给我一种特别强烈的同人文逐字逐句拍成画面的感觉🥴(因为私设元素堆叠🆘)(中后段甚至有种聊斋的风味儿)但是特别中意(?)恋人拥抱的场景,我觉得唯一可以不用隐喻却能够感知和解读的:恋人的身体是海水,让人得以像鱼一样自在呼吸。女主像湄拉,水元素集结!

15分钟前
  • 是枝玉禾
  • 还行

7.5/10导演镜头控制力超强,将一个普通爱情故事叙述张力十足。爱情其实就像柏林城市发展一样,她可以被摧毁被践踏被扭曲,但是可以重建,一切都可以像初恋时候美好,真的没必要纠缠历史。

19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还行

#Berlinale20-27 两星半。如此奇情的小言剧情设定(一柏林女子溺毙前男友,致植物人现男友苏醒,一命换一命)实在是入戏无能。命中注定我爱你,变成水仙永相随。另外这个片子应该过不了Bechdel测试吧。

21分钟前
  • 踢迩达
  • 较差

葆拉贝尔无愧为近年欧陆最强新人,炫技般展现与自身年龄不相符合的老练成熟。(几个月前看的,补个标)

23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要不知道点温蒂妮的传说还没法正常观影了,90min的电影一小时才开始起势。期待导演的三部曲。

25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对于不了解这些传说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觉得一头雾水。

27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北京电影节展映】水精灵神话故事的当代改编演绎。将厚重的柏林城市建筑历史、男女爱情故事的现实狗血、幻听幻视的压抑与奇幻神秘的水下奇观完美融合。男女主角从平凡的相识相爱、到进一步相互等待、找寻、追逐、再到在水箱-水库-水池三处,完成三次轰轰烈烈的救赎仪式,拼尽全力只为对方“Stayin' Alive”,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献祭、以自由来交换。如此伟大、动人,直击心灵的震撼奇缘令人心醉心碎!噫!这是《苏州河》般的爱情,这是真正的“水形物语”!杜比全景声厅声效极佳。柏林建筑讲解词也听得如痴如醉。我爱这部电影。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你看他的时候心跳漏了一拍,我追逐你的列车只为多看你一眼。水精灵属于水,而我庆幸曾拥有你。鱼缸破碎、水底石刻、列车追逐、隔窗亲吻……很多美丽动人的镜头。

33分钟前
  • 琥珀琉璃
  • 还行

#HKIFF# 可爱的现代童话,奇幻与历史钩织的柏林w 看到海报第一眼想起不死鸟,原来还是同一个导演

36分钟前
  • 黑桃生
  • 还行

从脑死亡中突然惊醒之后的部分还比较喜欢

37分钟前
  • 张无慢
  • 还行

就像贝多芬弹了一曲《流水》,佩措尔德大概是想拍那种“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爱情片,但拿着管风琴键盘乒乒乓乓一顿敲,出来的效果实在太实、太拙,一点也不空灵……

38分钟前
  • 路西法尔
  • 还行

神叨叨的……剧情和表演都是。

42分钟前
  • 胖三三三
  • 较差

佩措尔德的片子总是门槛很高,好像他总喜欢用最精细的笔法去讲一个本质上十分简单和透明的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和揣摩他为什么这样讲反倒成了影像的主角,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趣味吧。《过境》里模糊的历史情境,在这里变成水精灵Undine暧昧不明的身份,一个轻盈的爱情童话,又有些故意错位地镶嵌在柏林城几度更迭的建筑面貌里。历史时间轴的流逝,凡人与精灵的交错,和终究会应验的咒语,营造出“上帝视角”一般的间离效果,把影片引向文本背后尚未明说的东西。只不过遗憾的是,这份尚未明说的究竟是什么,怕是只有导演本人才能回答得出所以然来了。 - NYFF58 by FLC Virtual Cinema (10/10/2020)

44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还行

看到了爱情的许多面,有人在踌躇中寻得真爱,并为真爱而选择付出和消失;有的人爱得坚定却知道应该放手;有的人只是在寻欢作乐且消耗别人的情感;有的人选择隐忍地参与。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了一个丰满的故事和挥洒自如的含蓄情感表达

47分钟前
  • 冗 凹
  • 推荐

看不懂,文化壁垒太厚。评论里打高分写长评的人是开光了吗,一个个都在柏林住了十几二十年吗一个个都是懂王,受不了这帮豆瓣逼。这个电影的好难道不是好在技法和叙事效率上吗,一个个在故事上分析半天,也不知道分析出啥来了。交给电影学院老师吧,对非科班出身的观众来说太侮辱智商了。豆瓣逼们也应该出来清扫下了。

51分钟前
  • 棠歹塘
  • 较差

有一些动容时刻,但拍到最后还是对故事走向失去兴趣。好感度与佩措尔德上一部《过境》基本持平。

5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如题所示,德国奇幻烂片!什么垃圾设定哦,伟大的玛丽苏啊,不再爱她=背叛=被杀掉,这是女权吗?还是女人内心隐藏的法西斯啊.......

56分钟前
  • utopia1918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