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峡好人》里头超现实画面的种种利弊争论,其实都无济于事,因为片子已经出来,该有的赞誉也都听了,也就介于能不能再好的说法。
还是那句“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毫无疑问《三峡好人》将是在2006年留有一笔。
蒙人的术语少些,投入的情感多些,镜头之类的夸扯就不用了,因为熟悉得很。
只能用最简短的词语说下《三峡好人》的好,也就是自己在意的:寻找,寻找的主题在最近几年的电影作品中屡见不鲜,对象不限,由寻找而生的迷失也是一大看点;大背景,剧变中混乱的中国,即使一再有人要说服我这不是真的,可我依然相信周围的混乱;小人物刻画,这些是贾樟柯最擅长的了,里头以小马哥为代表的同样不需要多说;还有就是三峡本身,从历史到风光到工程,三峡是一个时代缩影的代表地点之一。
对于为什么非要用接近纪录的方式去靠近真实,问题是你对纪录片的抵抗力较差却不代表所有人要去面对纪录片。
不想掏心肺说什么鼓励电影青年梦想,去看只有个位数观众的《世界》,但比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如果还可以称为“不真诚”,那难道得把张艺谋也列于其中不成。
感受苦难只是虚妄的猜测,完全可以用站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来取代,就一部电影而言,《三峡好人》还原了很大的真实,便是里头贾樟柯最喜欢运用的流行歌曲,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必须承认我笑得很开心,贾樟柯用电影元素记录了这个社会的某些现实。
一定要投入情感的说,韩三明的那种沉默也足够称之为感动,就以最近看过谭家明的《父子》为比较,那种抛弃时代背景,做作的情感实在难以称为感动。
再牛逼的剪辑一旦让多数观众摸不着头脑,那还有什么用。
再有一说法是拍给谁看,你可以说《父子》只给评委行家看,不需要你普通观众的完全理解,正如在当初回应《世界》的质疑时,愤愤不平的说对于力所要表达群体生存状态的下层人民而言,贾樟柯作品远不如一部三级片来得实际。
既不能救人民于水火却得窥见人世沉重苦难,最后的结论是贾樟柯拍的片子是给俺还有接近于该思想状态人所看的(对现实有所不满又没有丧失希望),比如文西或者wim大叔,这样的推论是荒谬至极的,因为喜欢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的,比如人家是山西人罢了,你只能说贾樟柯对了一部分人的胃口。
当情结成为一种可能,贾樟柯扑倒在了类似题材上,而在既得利益面前,张艺谋们更不会放手。
就和前几天当出租车司机的朋友说,是啊,有钱给我还有什么不好。
不是钱的话,韩三明也不用回去山西挖煤了。
在“钱”这一线上,甚至比烟酒茶糖来的还有迹可寻,人民币背面的细节个人很喜欢。
甚至从一开始的摩的出现,我就知道自己会喜欢这部片子,时代在发展,电影也在不断的与自己拉近距离,而这正是中国电影在某个阶段所奇缺的。
赵涛的不断喝水,这个细节和对着电风扇吹风以及阴沉的天气其实都是有意的,至于拆字出现和倒塌的房屋场景也不想多说,该知道的一般人都是看得懂。
在这里,用来攻击的武器就是如果你这么悲天悯人,你干吗不去做些实事而却窝着看部电影。
不平等已是现实,苦难不是用来嘲笑讥讽的,只能悻悻地说是种体验吧。
正如《黄金甲》的成绩不在于震撼我们的心灵,而是在摇撼我们的双腿,当然,作为一名从电影院满带笑意而出的观众而言,电影可以是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
我不认为《三峡好人》是酒,具体是什么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http://www.mtime.com/blog/100909/article-222891
办公室里的RID大叔有一天突然在我桌子对面大叫我的名字“水木丁啊,怎么办啊?
”我吓了一跳,站起来隔着挡板问他怎么了?
结果他十分认真的对我说,“我看了三峡好人,觉得很一般啊。
”我哑然失笑,那时候我还没看《三峡好人》,已经有N个朋友等着我讲出《三峡好人》到底好在哪里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俨然已经成了贾章柯的托,即便我已经很谨慎的没有对一部我没看过的电影发表议论,但是解释它为什么好,依然成了我的一个责任。
我当然会看这部电影,但是它为什么好呢?
我不知道,我在所有的热潮过了之后,当所有喜欢不喜欢贾章柯的都看了三峡好人之后,才把这部电影拆开来看,坦率的说,电影演完,我什么也没记住。
我把电视关掉,就去睡觉了,一如我平常的生活,没有激动万分,也没有为社会地层人民的生活而难过,我只是去睡觉,然后第二天早上醒来,做饭,吃饭,坐车,上班。
努力的去记住一部电影,努力的去想它然后去证明它是好还是坏,早已经不是我喜欢做的事。
我住的地方,离一所大学很近,于是每天从街角转出来,一路上总会遇到好多办假证的男男女女,他们常年在这个地方游荡,低声对过路的行人喊着相同的话,“证件发票要不要?
”今年冬天,他们突然生出了几个小孩子,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他们的手里多了几个包袱卷,要是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下面伸出了一双小脚,原来是个小婴儿,在过几天,婴儿会走路了,因为要跟着父母站街,所以穿得异常的厚,平时像夹包袱一样夹着它们的父母,现在把它们往地上一戳,那就是方形的小机器人一样的东西,腰间栓根绳子,就可以四处蹒跚了。
我看完《三峡好人》就把它忘记了,然后第二天,我经过这群办假证的人,坐上公车,穿梭在灰色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三峡的样子,想起那个露天舞厅,还有清晨里,民工挥舞着锤头的声音,传到江面上,传到很远很远,突然,就觉得,我的心,从这个城市里,逃跑了。
翩若MM说,她看三峡好人很牛,但是她感觉难受,我想,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看这部电影而感到难受呢?
为什么,他们看到了那么多苦难,而他们只看到了这么多的苦难,可是却看不到那美呢?
多么美的三峡,多可爱的人,三明也好,赵涛也好,很多人看到他们,都是民工,或者弃妇,但是,这些是他们的标签而已,人们却看不到他们,是多么了不起的普通人啊,三明去见他的女人,十六年了,那么多我们以为说不清楚的事情,却原来只要两句话就说清楚了,赵涛见到她的老公,原来只是告诉他,她放下了。
你不必质问生活,你只要作出选择,《三峡好人》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他们是底层的人,他们比我们看的书少,他们去过的地方比我们少,但是,他们比我们好多人,都更知道自己要什么,活得更明白。
他们是一群彼此陌生的人,在三峡相遇,但是他们在安静中有一种很了不起的默契和彼此的宽容,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互相知道,这是我喜欢的,人和人之间该有的的样子,而他们的平静,使我们的聒噪显得多么的浅薄。
我喜欢看的一个镜头,下着雨,三明把衣服盖在头上,轻快的走过来,我的心,跟着湿润起来,后来我想,我其实是很佩服三明,和赵涛他们的,该拿起的时候能拿起,该放下的时候能放下,好喜欢三明,,还有三明女人的哥哥,还有那些最后和三明一起离开三峡的民工,还有小马哥,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如此艰难,却依然能够活得有情有义,很不容易。
我看着三明和女人一起依偎在一起看拆楼,我看到那些民工跟着三明一起回家,他们的样子,突然让我感觉好温暖。
三明接过女人递过来的东西问:这是什么?
女人回答说:糖。
真的那么苦吗?
嗯,是苦的吧,但其实也有糖。
我想起街角总有一个女人站在那里,她是那些换假证的一群人里的一个,她总是穿着一双厚底的廉价的靴子,靴子上有很艳俗的金属盘花,我每天从那里走过,都看一眼那双靴子,因为底子夸张的厚。
说实话,以前我从来不觉得这美,但是现在,我理解,这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片尘埃里种出的花,也许不够美,但是很可爱。
当你仅仅周游于长江三峡游山玩水的旅途中,而不去上岸看看生活在那里的底层人们,你就永远读不懂这里的一山一水……这是贾导拍摄此片的初衷。
然而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你又会再次迷茫,他们忙于生计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本应引起的对剧组的好奇,而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寻问:要住宿吗?
要吃饭吗?
要车吗?
……贾樟柯这一次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触碰、纪录这一幕幕现实,展现三峡人的生命力与尊严,也在寻找早已遗忘的灵魂!
“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贾樟柯 说实话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电影,就是这部金狮作品,去年是《断背山》。
有一点相同的是,导演都用最细腻的笔调刻画出最真实的情感和现实!
这也是两部电影结尾后,都能带给我持久的震撼和感动的原因。
今天的电影很值,看了一场好电影,见了一个好导演,听了一番好演说,还有幸亲眼观摩金灿灿的威尼斯金狮子奖杯。
最兴奋的莫过于能在归途中吃着贾导的“大白兔”奶糖回家…… 电影结束带着观片时的疑问,在导演见面会上一一得到解答……1、英文名Still Life和中文片名“三峡好人”哪个更能传达和诠释本片的主旨?
或许前者更直接地传达了片子的精神境界。
三峡工程是伟大,然而却导致更多的人居无定所,流浪漂泊2、片中有几处超现实的镜头作何解释?
贾导说:有一天我自己去江边看景的时候就开始有乌云雷电,因为三峡自古巫山云雨,特别多的神话传说,我觉得那个地方天气特别神秘,我是一个北方人,不会游泳,涨潮我会很害怕,觉得会不会有外星人看着我,在电影里就画了一个飞碟。
我觉得我们到了奉节真的会觉得现实里面有很浓的超现实的气氛,整个楼房的拆除它们是以七天为一个单元,基本上是五层六层,我们拼命地拍,跟消失的城市赛跑,我觉得特别超现实,我觉得是今天的一个气氛。
或许这种超现实的镜头更让他的电影风格具有某种超脱感,是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然!
3、片中闪现的“烟”“酒”“茶”“糖”有何寓意?
中国人最依赖的几种物质,因为导演是70年生人,他知道计划经济时代维持人们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烟酒、茶糖,边缘地区的人们就这些东西就可以过年,就可以感觉到幸福感,我们就是这样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就因为这样一个用的静物,用四个段落,烟酒茶糖。
4、房东老头为何说:“我还有几个男朋友!”其实说的是“烂朋友”……汗!
就是他的朋友圈子很广、很杂。
本片拍摄于重庆奉节县,全片基本都是重庆方言!
5、和《黄金甲》在本月14号同一天上映,是否有争票房之意?
贾导的回答是: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银幕上不应该只有一种电影!
《三》7号点映,14号全面公映,我们看好的只是7-14号这七天的点映情况。
两个电影没有可比性,争不到票房。
那么就请允许我们殉情吧。
当听到导演这番话后,《黄金甲》在我们的眼里似乎变得分文不值,然而像《三峡》这样的好电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爱戴去接受了?
今天在场的大多是北大学子,他们只是“少数派代表”。
中国现实如此,在物欲横流、崇拜“黄金”的年代,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人”都来看看贾导的《好人》!
6、最后感慨一句:“小马哥”so cool!
题记:制片商是否想过和香港上映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差意味着什么?
在偷录技术五花八门的年代,这样做无疑是为D版制造了商机,发行方是否明白,许多人对于贾樟柯的影片是带着好奇、窥视和先睹为快的心态的,即便真的对贾樟柯电影感兴趣等待正版出来加上D(枪版)的消费最多12元,这就是市场的现实。
――――卡夫卡·陆(KavkaLu)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6-09/18/xinsrc_3420903181023453268248.jpg《三峡好人》源于刘小东的油画《温床》任何电影都有受众群的问题,选错了就是自己的不是,据悉《三峡好人》11月上旬在香港上映,大陆却定在圣诞市场,这样的创意据说是经过密谋的,认为可以靠黄金甲带动好人的市场,可以预言的是这样的策划注定是以滑铁卢告终的,当安泰离开了大地他就不再有任何力量,发行方是否想过贾樟柯在人文失血的中国他的受众大学生居多,在一个电影票成为高消费的年代,有多少普罗大众会一个月看两场电影,以视觉大片黄金甲去PK低成本影片好人其结果是显而易见,到时候策划人必定会以贾樟柯是小众电影为借口推脱自己策划的失误。
在二零零一年夏天,我到長江三峽遊覽。
五年以後,我再次在銀幕上看到她真實的一面。
聽到船舶傳來的鳴響,似曾相識。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再來,一連串眾生相,最後焦點落在那一個外表普通臉上卻背負著沉重的韓三明,我想,我明白了。
由山西傳來的火車鳴笛聲,演變成船舶的鳴聲;從那一個站台,慢慢走到了這一個碼頭。
是的,這是賈樟柯自《站台》以來,最令我感受深刻的電影。
當中夾雜著自己的遊歷回憶之餘,也讓我重拾導演對中國時代的情懷,和情調。
我曾在《站台》的文字裡寫過,我很喜歡他那種在緩慢的時光裡,描寫生活的細緻。
喜悅哀愁,精彩平淡,都動人真切。
韓三明這個人物,正正就是那種在時代巨輪轉動下,沉默寡言,實實在在活著的人。
呼出一口輕煙,遠眺著這個山峽,凝望著這條江河,隨著流水,帶著船舶和希望,與生命慢慢流過。
希望找到與自己闊別十六年的妻子和孩兒,韓三明並沒有任何的顧慮。
獨自一人,來到這個即將被淹沒的奉節縣裡,不斷尋找,不斷等待。
在這個破落的江湖裡,找到一份負責拆卸的工作,遇到一位發哥影迷,與房東老人成好友,也尋找到妻子的哥哥。
漸漸融入了這個縣城的生活,卻喜歡孤身一人看江河山峽,細聽船舶鳴聲,惦念著至親的妻兒。
看著這擁有二千年歷史的城鎮即將在兩年內消失,作為一個外來人尋親心切的他,其實會是什麼的心情?
然後,他看到不明飛行物體在三峽上空游走。
同時看到這情景的,有那一位同樣是來自山西尋找愛人的女護士。
這位女護士目標明確,一到步就立即四處尋找,先到他工作的地方,最後找到了丈夫的好友,輾轉之間,有意無意之間,開始發現丈夫久久不回家的原因。
同樣在這個正在慢慢破落的縣城裡,她漸漸沒有希望。
那一幢我們一直認為是拆卸中的建築物,突然如火箭般抽身離去,是否意味著什麼?
除了手上的水樽,除了自己的命運,她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掌握得到。
所以,在重遇他的時候,她選擇放手。
男的也沒有任何挽留。
這一刻,似乎連背後的堤壩都阻止不了他們的這個決定了。
坐著那條遊船離去,船上的廣播正介紹小三峽的風光,也讀出了李白著明的《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好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這個短暫的三峽旅程中,她卸下了一些沉重,解決了煩憂,儘管擺脫不了悲傷,但身子輕了,可以再次重新上路,離開這個傷心的白帝城,隨著同一條江河流水,繼續自己的旅途。
跟著,到韓三明了。
不打不相識的兄弟興奮地說今回可以凱旋而歸並會與他晚飯慶祝,更送上白兔糖讓大家加油。
他先到餐廳準備佳餚迎接,卻等了又等,兄弟最後都未能應約。
這兄弟似乎沒有親人,他只好盡最後的仁義,與這條江河,一起送兄弟走上最後一程。
目送他離去的時候,讓我想起那手機的鈴聲。
那一首好像很懂得塵世間歡笑悲憂的流行曲,道出這三峽上人們的命途。
縱使浪花無情,卻明白生命無常。
生命本無常,是故他仍然堅持下去。
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最後都能夠與妻子相見。
丈夫很不明白,自己對她那麼好,為什麼仍要帶著孩子捨他而去?
那時候年少無知嘛。
有結婚嗎?
不算有。
現在生活得好嘛?
不好。
可以讓我看看女兒的照片嗎?
都那麼多年了,為什麼到這個時候才來找我們‥‥‥一次很平淡的重逢,一段很理性的對話,沒有激動的情緒,卻感到淚眼紅紅,哀愁萬分。
妻子對現在的生活有點後悔,卻不能隨便就走。
做丈夫的也很想重建自己的家園,於是,在那幢清拆中的大廈內,與妻子一起分享那一粒白兔糖,並同時對自己許下承諾,要把她們帶回家。
他決定暫別此地,回山西再賺多點錢,一年之後,再帶著希望回來。
本來打算與工友們作道別,與他們簡單的吃一頓飯。
怎料在言談之間,在分享著美酒美食香煙之際,他們都想跟隨三明回家鄉做礦工。
他們閒話不多,一下子便決定去留,並為大家的前程乾杯。
對呢,這裡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留下的理由。
寧可冒險,希望找到更好的生活,和將來。
似乎,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路了。
在這個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希望的地方,在這個其實不應再有期盼的地方,在這個其實已經破落不堪的地方,賈樟柯看到了人們沉著面對當前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堅定。
當那「踩鋼線」表演奇蹟地出現於韓三明面前,奇蹟地出現於這個廢墟處處的三峽縣城面前,給予我們一種很荒誕的感覺之餘,卻為他們帶來一點生氣,一點鼓勵,一點祝福。
現在,我很懷念那年遊覽三峽的一切。
那些氣勢磅礡的江河山峽,那些歷史和古跡,那些響亮的旅遊廣播,那些低沉樸實的船舶鳴聲,那些對生命堅毅不屈努力適應著時代生活的人們‥‥‥我實在不希望,將來只能夠在人民幣上,才可欣賞到她這些最美麗的一面。
潘字頭http://www.arnopoon.com
读此篇文章标题的时候,请模仿小马哥在《英雄本色》中的表情及动作:双手弯曲半举至胸前,眼神愤恨且绝望。
重音处双手在空中有感情、有节奏的挥动。
据说贾樟柯能写一手好散文,我没看过。
不过他电影里到是很喜欢用长镜头和空镜头。
如果将镜头与文学作品体裁一一对应的话,我想用散文来形容长镜头、空镜头是最恰如其分的说。
我看过彭浩翔的部分散文,可能真的是由于只看过部分的原因,没办法把他的文字同他的电影联系起来:他写爱情百转千回,他拍电影搞怪不断……我评判一部电影好不好只有两个原则:1 不做作,2 有故事(有趣)。
这和我的交友原则差不多。
虽然有些做作的小妞能让我(和广大男同胞们)瞬间五迷三道,但是看久了只会让我默默的在心里诅咒她们生儿子没屁眼(男同胞们则丧失性能力)。
[img]http://images.blogcn.com/2007/4/17/6/xingxing9527,20070417104840.jpg[/img]三峡好人里面的“小马哥”说,“你知道吗?
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韩三明怀旧,找寻16年前的前妻,并决定和她复婚。
沈红怀旧,找寻2年未归的丈夫,见面之后决定和他离婚。
三峡两岸的居民怀旧,摩的师傅指着江水“看到没,停在那边的那条船,我家原来就在那底下,早就没的了”。
贾樟柯怀旧,他说”人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中国四万万愤青(18-26岁)同胞们!
千万不要抱着“看贾樟柯太小资太文艺”而对其嗤之以鼻,据我不完全统计,咖灰、春上村树等小资常用道具至今未在贾的电影出现过。
倒是出现过《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这样一些中国“手机铃声下载top5”的歌曲。
虽然在这样一个“以揭发伪文艺青年为荣”的社会里,时常会听到有人说“别以为看过几部书就成文艺青年了”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但在我看来,这些人无比做作!
甚至连初次的好感都无法给人留下。
所以有必要为她扎一个小人,并诅咒她生儿子没屁眼,生女儿也没有眼。
好事者请勿对号入座!
至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未曾出现过没有屁眼的人(野史除外),传说中只有貔貅有此缺陷,造物主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又将貔貅塑造成“只进不出、招财聚宝”的瑞兽。
这样的聚宝盆也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出来的……
题材及选题分析: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
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
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
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
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
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
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
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
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
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
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
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
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
捏着火炭,一言不发。
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
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
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
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
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
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
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
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
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
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现。
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
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威。
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一):更从容的贾樟柯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
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
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
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
什么样的角度?
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80年代的回忆。
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
对于60、7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
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
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
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
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
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
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
这部电影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
《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
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
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
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
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
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
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3万块钱为16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
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
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
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
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
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
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
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
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
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形塑关系表达的复杂性,在贾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感觉到人性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的交锋和形塑关系。
时代的变迁作为背景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了,但这还不够。
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煽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更需要感动之后的沉静与反思。
在《三峡好人》中,对于时代尖锐的与人相冲突的地方,贾樟柯隐隐约约地提及了,但随即话锋一转。
比如三峡移民,镜头很多次停留在他们身上,但并没有深入他们内心的尝试。
就像一个法国影评人所说的: “《三峡好人》一直是以暧昧和模糊的手法,观察这个著名的迁徙……”同样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模式,相较之下,我更喜欢《霸王别姬》那样的表达,用个体遭遇来投影出时代,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而贾樟柯专注于表现时代影响在个体身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在贾导以后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运是沉浮于时代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四)细节上的一些问题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写实的电影里引入一些超现实的镜头,有时候的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后出现的怪鱼,《毒太阳》里几次出现的火球,都为影片、为主题加了分数。
而贾樟柯在此片中的运用,手法比较毛糙,略显做作。
如在影片的66分钟处,赵涛晾完衣服出画之后,三峡移民纪念馆突然像火箭一般飞升而去,我认为此处可以处理地更好,演员出画后大楼突然飞升实在突兀,如果能处理成角色的幻觉就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了,跟人物及情节的联系就可以更紧密些了。
再如在影片的82分钟处,镜头跟随韩三明的视线转到三个穿戏服打游戏的人身上,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觉得表现的重心错了,如果镜头能再回到韩三明身上就好了。
如果不回到韩三明身上,那么镜头应该在三个唱戏的人身上停留的时间再长一点,最好能发生点什么事,否则让观众觉得是为拍而拍,而不是叙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的原因。
影片的一些对白我认为存在一些瑕疵。
如第90分钟,韩三明问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
”这种文艺腔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农妇的身份。
再如第46分钟沈红被一个路边的孩子拦下,孩子问:“姐姐,你们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经整16岁了。
”沈红回答:“噢,才16岁啊。
”转而岔开话题说“天阴了。
”便离开了。
这有点不符合对话的逻辑。
那怕再增加一句“你还太小了。
”也会自然得多。
当然如果从沈红当时心乱如麻的状态考虑,这种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一个成功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方面是有天分的,换言之,一部好电影离不开恰当的演员,就像李安选择了汤唯,成全了《色戒》。
而贾樟柯选择了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也保证了《三峡好人》的真实质地。
韩三明常常是一言不发,矮小的他在废墟中缓缓走着,一副木讷,无辜的表情,这种真实感并不是表演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矿工,就是一个劳苦大众,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显得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股子执拗在里头。
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马哥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一个街头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对周润发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学《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用纸点烟,用《上海滩》的插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学周润发的话“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这是《三峡好人》中唯一带有喜剧性的人物,贾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
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丝幽默的颜色。
从《站台》开始,赵涛就成了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女主角。
经过《站台》的尹瑞娟、《任逍遥》中的巧巧、《世界》中的赵小桃的历练,赵涛已经称得上非专业出身的专业演员了。
在《三峡好人》中,赵涛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种痛苦之下的坚忍,被她阴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现的恰到好处。
但因为角色的限制,《三峡好人》中的赵涛也未能有爆发性的展现空间,不像韩三明和小马哥那样出彩。
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叙事结构上,《三峡好人》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类似。
赵涛的故事插在韩三明的故事中间,两者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交集,但在主题上是共同的,他们都在“寻找”。
一个寻找16年不见的妻子和女儿,在奉节旧城穿梭,一个寻找两年没回家关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节新城行走,能够保留感情的是一个非法的婚姻,而那个开始于自由恋爱的婚姻反而什么也留不下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义。
叙事视点上,贾导选择了以两个外来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从一个生长于此的人的视角展开,对他来说是个新的突破,两个外来人眼中的三峡库区,也是观众(他者)眼中三峡库区的景象,观众不再只是剧中人故事的观望者,而与剧中人一起成了中国变迁社会的观望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视听语言分析镜头方面,《三峡好人》跟贾导以前的作品一样,用了很多的长镜头,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长镜头也运动起来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拿《站台》的开头与《三峡好人》的开头进行对照就能明显看出这种变化。
《站台》的第一个镜头是站台一堵破墙下,一大群人站着,只能听见他们嘈杂的声音,看不清他们脸上的表情。
而《三峡好人》开片,镜头缓缓移过一艘长江客轮上的乘客们,他们各异的表情、动作、声音,尽收观众眼底。
三分钟后镜头才落到坐在船尾的主人公韩三明身上。
《三峡好人》中也有很多的远景,空镜头,应当是天气的缘故,一拍远景,便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真切。
这朦胧的山水之间,给人苍茫的感觉。
山苍苍,水茫茫,宏阔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画面上很渺小,往往置于边缘。
而且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
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发出有限对无限的唏嘘吧。
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这同样也加深了观众的在场感。
在镜头的转接上,显得粗糙而生猛,没有什么设计,这使得《三峡好人》虽然讲述了故事,但故事性并不强,因为观众时刻会被打断,在没有过场的镜头间游离出来。
这种突兀的剪接方法,是一贯的贾氏风格,或许就像贾樟柯自己所解释的:“因为现实里没有平滑的过场啊!
” 对声音的重视也是贾导一贯的风格,《三峡好人》中声音的运用是很巧妙的,并不是同期录音,但影片中的环境音却很具体,很有表现力,录音师录制了大量的现实的声音,把音效采样回来以后,像作曲一样,重新编排,有5、6个段落都像是用音效来作曲,包括砸墙的声音、波浪的声音、风的声音、小孩的喊叫、很低沉的人的喘气声,像音乐一样组合了起来。
对流行音乐的运用已经在优缺点里分析过了,就不啰嗦了。
段落、场面和细节分析之一:开片镜头分析:《三峡好人》开片是一个长达3分多钟的长镜头,最开始只听到行船经过的浪声,而后船上面目模糊的人出现,镜头逐渐由虚转实,缓缓移过船上的乘客,打牌的,谈笑风生的,抽烟的,喝酒的……形形色色的面孔,生动而真实。
以近景镜头描摹了几十个人之后,镜头才缓缓落到坐在船尾的韩三明身上,他手里搂着一个军绿色旅行包,面色凝重。
但和别的乘客并无多大差别。
随后他擦了擦脸上的汗,脱下了外套,转过头,目光移向前方,镜头里出现一座高架桥,横跨两岸崇山。
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解读: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常用的手法,他们的故事常常从大街上的人群开始,镜头静默地注视着来往、喧闹的人流,描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分钟过后,镜头才缓缓地似乎是不经意地落到主人公身上。
主人公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只是普通人的一员,随时会淹没在人群里。
这正是导演们想特别强调的,主人公的故事是普通人的故事。
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也可能在人群中的任何人身上降临。
之二:结尾段落分析: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
三明告诉工友他明天就要回去好好挣钱了,工友们举杯送行。
老鬼问三明能不能帮忙找活路,三明说可以下黑煤窑,工友们听说一天可以挣200元,比起拆房子一天四五十元高多了,都愿意跟着三明走。
三明说下煤窑很危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每年要死十几个人,早上下午不知道下午还上不上得来。
”大家沉默了,默默的吸烟,吃菜、碰杯喝酒。
次日清晨,三明和工友们带着行李出发了。
韩三明转过头发现,一边是工人抡着大锤继续敲打着楼砖,一边是一个拿着平衡杆的人在两座废墟间的高空走钢丝。
随即《林冲夜奔》的唱曲响起。
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镜头之外。
剧终。
解读:在中国所有导演中,用镜头表现平静下面的潜流暗涌,贾樟柯绝对称得上是最牛的一个。
太多的压迫,太多的天灾人祸,太多的生存压力已使底层人民看似麻木了。
贾樟柯的镜头,从来都是如此平静而安详。
当小武被铐在大街上的电线柱上时,当彬彬拿着乙肝通知单面对从军梦破灭时,当《站台》中的三明面对煤窑的生死契约时,当《世界》中的三明来处理二姑娘的丧事时,当沈红决定与丈夫离婚时,当工友们听说下煤窑其实就是提着脑袋干活时,所有人毫不例外选择了平静和沉默。
但隐忍的外表之下,内心的波澜壮阔或许一点也不逊于呼天抢地歇斯底里。
正如过去的长江三峡,它的险峻之美就在于看起来风平浪静,江面下却是暗涌滔滔。
贾樟柯镜头下人物平静的心湖下同样是波涛汹涌的,这需要我们用一颗悲悯之心去感同身受。
正是这种克制这种反差造成了对我们心灵的冲击力,也造就了影片的感染力。
拆房的工人和回山西挖煤的三明,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同样的前途未卜。
人物的命运和不确定的未来都凝聚在那个场面中了。
背景音乐是川剧《林冲夜奔》里的唱词:“望家乡山遥水遥/但则见白云飘渺/老萱堂恐丧了/哎呀呀劬劳/娇妻儿无依靠/哎呀呀悲嚎!
/叹英雄/叹英雄气恨怎消?
”天意从来高难问,转身回首已经没有了家乡。
没有英雄的时代,英雄末路的时代,普通的人们,仍然在夜奔。
谁知道他们会奔向哪里,前方有没有一个企盼。
苍茫的歌声中,一股悲壮之情充溢其中。
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百感交集。
之三:烟酒茶糖的细节分析。
“烟酒糖茶”分别作为字幕卡出现在银幕的右下方,是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标示情节段落的标志。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往往被忽略了。
就像人民币背面的景色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反而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
而在《三峡好人》中,镜头多次定格在这些东西上面,呈现出了深层次的启发含义。
“烟”,最先出现在影片中,是韩三明用来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
在与小马哥交谈时,他掏出来的写着麻幺妹地址的纸,是一张芒果烟盒,他说,那是16年前的好烟。
影片中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也无不折射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个木纳沉默的山西男人,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正是他无声的语言。
“酒”,韩三明用来再次与麻幺妹家人套近乎。
之后也是在喝酒中韩三明与小马哥结下了兄弟情谊,在喝酒中大伙做出无奈的抉择——以生命为赌注,与韩三明去山西挖煤。
烟和酒,似乎让人更亲近,也让人更添豪气更有勇气。
而糖与茶的功能又与烟酒不同。
“糖”,是生活幸福感的象征,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更是如此。
这个最让人想到幸福的东西,在影片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
第一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是三明去上工,遇上小马哥提着一袋大白兔奶糖,他一边递给三明一颗糖,一边告诉他“兄弟,我们今天去云阳摆平一个人,老板每个人给50块呐。
”带着夸张的语气,仿佛50块是一笔巨款。
然后他挨个给那些兄弟发糖。
尔后,他们便嚼着糖去摆平人了。
而正是这50块直接使得小马哥丧失了他的生命,糖在这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第二个与糖有关的情景是韩三明与麻幺妹一颗糖两个人分着吃,而且是蹲着吃的,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让人心酸,也令人汗颜。
一方面,这颗糖透露着麻幺妹对韩三明的依赖感和关爱,也包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许诺和责任感。
为了一家团圆,他决定回山西继续下黑煤矿以给她赎身。
16年后,他们已不再年轻,也明了了生活的沉重,明白了自己当初的决定或许是错误的。
于是选择重续16年前的那份孽缘。
、这里头有一种穷人的悲哀,但这同样有一股子底层人的韧性和智慧。
虽然贫穷没有留给他们的生活多少选择的余地,但他们都在毅然地面对和承受。
“茶”是在沈红寻夫的段落里出现的,沈红在丈夫旧日物件里发现了一袋巫山云雾茶,包装新亮如初。
而后,在船上,当沈红喝尽了瓶中最后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飘渺如云雾的茶,如同虚幻的爱情一样。
她将茶叶倒入了杯中,最后却没有冲水去喝。
两年了,茶可能已经变质,而人不也一样么?
在这里,茶和前三者的作用又是不一样的,它是感情的象征物。
而且它更多的是针对中产阶级而言的,像郭斌、沈红这样有固定收入的人。
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可能并没有品茶的需求,一杯白开水便已足够。
对于麻幺妹来说,生活只留给了她活下去的空间,而对沈红来说,生活留给她的选择空间大的多,她的渴求也多得多,爱情不在了, 她可以选择结束婚姻。
麻幺妹没能获得这种权利,她被买来卖去。
但我们并不能说沈红的痛苦要比麻幺妹少,会比她幸福。
贾樟柯曾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
”每个人面对的现实不一样,每个人要做的决定也不一样,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并不能给以度量。
但一样的是我们都同样需要面对的勇气与决心,在劫难逃。
参考文献:贾樟柯、汪晖、崔卫平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读书》,2007年第2期杨文火(整理):《贾樟柯<三峡好人>创作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吴晶、王桢(整理):《在产业化潮流中坚持自我——贾樟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徐百舸:《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专访贾樟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7年1月10日第9版仲荷(整理):《吸引我的不是黄金的光泽,而是好人的尊严——贾樟柯在沪答问录》,《电影新作》,2007年第1期
去你妈的好人 看完《三峡好人》 有很多话想说 可又懒得敲字 几天过去了 就象憋了一个陈年老屁 不放实在不痛快 今天放了吧 说实话影片一开始我就被震了 随着一段悲悯 空灵 宛如天籁般的音乐(唱的什么没听清哈) 一个从船头扫到船尾的长镜头 献给了沉默的大多数 献给了当今社会最普通也最底层的人们 真是绝了 这那里是拍电影 这分明是上天在怜悯众生 中国的当代电影可曾给过在这个国家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们一个这样的镜头?
贾樟柯啊 你离大师不远了!
影片简直是一部当代中国底层社会的百科全书 涉及的东西太多了 超出我的叙述能力 我就分成几段瞎比说吧 底层社会中好人们的相互欺诈与龌龊: 三明被小马哥强拉去看变美钞的魔术 摩的小伙骗三明的五块钱 旅店老板和摩的小伙的交易 麻老大把妹妹抵债 不肯让三明见幺妹儿 烟酒茶糖: 个人觉的用概念和象征的符号记录了真实的生活 烟酒茶糖四样东西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有很重要的地位 甚至曾是所有中国人奢望的卑微的幸福 三明交际时用的烟和酒 沈红那杯苦涩的茶 小马哥去打架前吃的大白兔 三明与幺妹儿最后在一起也是大白兔 那是他们的幸福和甜蜜 也是他们的忧伤和悲哀 发展剧情的同时很好的记录了社会现实 一点也不做作 配上音乐很有东方韵味 超现实和三峡工程 并不觉得突兀或是莫名其妙 相反觉的是导演的神来之笔 飞碟的出现可能更加反衬了三明 沈红们的渺小与卑微 说什么超现实 不如说成荒谬吧 中国的现实难道不超现实 难道不荒谬吗 两千多年的县城 两年就拆了 当地的历史 文化 当地人的生活马上都将淹没在 “浪奔 浪流”里了 说到这儿又要说三峡工程了 忘了是黑格尔还是卡夫卡说过一句话 长城是中国人作为奴隶的耻辱的标志 没错啊 这种强奸民意 动用巨大的人力 物力 财力 对大自然进行人为的大规模改造的政绩工程 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产生 据说某国家某市的政府要申办奥运 因为市民怕奥运会 会影响他们平静的生活 不得不草草收场了 可我们呢 对了忘了问一句 现在的奥运和体育还有多少关系 有些煞笔又要说你怎么不爱国呢 我无语啊 关于三峡工程 建议大家看看 黄万里的看法 http://zeroliu.blogdriver.com/zeroliu/1220781.html 关与那个无名建筑 据豆友说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移民建的 本意是想建成繁体的 华 字 仔细一看还真有点象 导演让它飞了 其实是不认可这样的纪念 你们强奸了民意还要弄个纪念碑 这才真叫超现实 真叫荒谬 幽默 反讽 隐喻 三明去找幺妹儿时 四个光膀男人坐在床上吃面条 小马哥问三明裤兜里是什么 三明掏出一把刀子 以及小马哥被装在麻袋里 真是冷啊 不知导演是否在向北野武谄媚哈 因为贾的前几部片子都是北哥的投资 还有沈红给人包扎伤口时 得知丈夫有了情人时 旁边电表还是什么冒出的火花 让人想起陈英雄 的〈〈三轮车夫〉〉 有点意思 象是生活给我们的惊喜或是打击 甚至是无厘头 去当地拆迁办查幺妹儿的地址时 电脑的死机 拆房子是有人带着防毒面具在喷消毒水 残破的墙上有努力字样的条幅 还有周界论的海报 和一个奖状 (真是恐怖啊 越看越象731 要知道他们毁了多少人的生活啊) 领导摸样的人说 准备听我口令 1 2 3 亮 (这是领导 还是上帝?
) 沈红:江西过来的,在你们厂搞过供销,宜昌当过水电兵,是战友介绍过来的 厂长:郭斌?
沈红:对,郭斌 厂长:这个人,我不认识 (打倒装比分子) 也是这个厂长 对着楼下大喊 国家财产要保护哈 (再次打倒) 三明和幺妹儿和好时 摆在中间桌子上的是个绿色的暖壶 却赫然盖着一个红色的盖子 不管是否有意为之 总让人觉得这就象三明们那离谱的爱情 婚姻 那仿佛是个错误般的生活 不管多么别扭 多么不象样 它还是直挺挺的矗立在你我的面前 关于走钢丝的人: 不要以为无数个三明们在 走钢丝 我们何尝不是 那些当权者 更是如此 权力 暴力 金钱的狼狈为奸 沈红的丈夫 是当地黑社会的老大(暴力) 他的情人又是拆迁公司的老板 (金钱) 以及当地的权力机关/集团?
这是一张没人能逃得出去的网 小马哥为了他所理解的义 为了五十元钱 死了 他或许是他的幸福 然而也正是他的悲哀 他死的那天晚上 三明旁边的桌子 坐着的正是桃园三结义的 刘 关 张 我想这是在祭奠小马哥的死 也是祭奠义的消失 因为这义的背后从来都是 权力 暴力 和金钱的肮脏勾当 据说奉节县就是白帝城托孤的地方 刘 关 张的出现也算是神来之笔吧 是双重隐喻吧 人民币般的海报?
三明和四川的拆迁工人说起了 人民币上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 很是欣慰 可又有些无奈与失落 是啊 是有 但是只能在背面 至于正面是不会留给无数个三明 沈红的 甚至神圣的大自然的面子也不给 他们只能在背面 只能在角落里(旅店老板的新家居然在桥洞里 无语啊) 当然这就是这张海报牛比的原因 这张用水印做成仿佛人民币一般的海报上是三明 是沈红 是自然 关于三明 他的确老实 憨厚 沉默 甚至木讷 但当他说 等我一年,我给你!
的时候 当他决定回老家下煤窑 象走钢丝般冒着生命危险去换自己想要的幸福时 他是坚毅 决绝 是有力量甚至有一丝愤怒的 尽管这背后是无尽的无奈 落寞 和悲伤 记得吗?
他的手机铃声是歌曲 〈〈好人一声平安〉〉 关于沈红 不停的喝水 吹电风扇的镜头 都在暗示她的性压抑 还有一个她慢慢走过一串表的镜头 明显是在说 这没有性的生活是怎样的难熬 当然性的压抑象征她 失去的爱情 和幸福生活 象征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的打击 沈红很可能和王东明在一起了 也可能不是 但她和三明都在默默的寻找自己的幸福 卑微吗?
是的 卑微吗?
决不!
三峡好人 这好人是好欺负的人 是无权力的人 是三明 沈红 和幺妹儿 是所有精神和物质遭受双重压迫的人 是主体性丧失了的人 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好端端的活成了这样 这好人是反讽 是愤怒 我坚信贾樟柯是愤怒的 因为有大恨 才有大爱 他是绝望的 正因为充满希望 才会绝望 而这绝望是愤怒后的清醒 是大彻大悟后的力量 总之把这样一部记录与批判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影片 拍的如此深刻 犀利 流畅 深藏不露 的同时还有无尽的温情 和悲悯 贾樟柯 你牛逼大了!
真希望每个中国人都看到《三峡好人》 2006-12-04 23:25:04 大中小 决定--《三峡好人》“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
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很喜欢电影自己的故事简介。
)看《三峡好人》,竟然不提防地热泪盈眶。
不期然想到艾青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似乎贾樟柯的电影里永远都是晦暗的伤感,似乎这种灰色调跟“热爱”这样情感浓烈的词汇是不搭界的,似乎总有人说,贾樟柯的电影离大众太远了。
为什么我们竟然不曾看到?
我们本来应该早都看到。
小武多么忧伤,那些只能在梦里抵达站台的人多么忧伤。
那得了肝炎的年轻人,那冷漠在站在电视机面前的年轻人,那卑微地还在为贞洁发愁的女子,那眼神空洞地望着一把燃烧着的旧椅子的男子……他们跟我们保持着距离,刻意隐藏着自己的忧伤,我们还真以为,这些“边缘人”,我们只需要在喧哗的空档,给予他们一个同情悲悯的眼神就够了。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跟他们,其实在同一片土地上苦熬。
似乎贾樟柯总是一个人孤独地在那里,从心里往幕上,搬石头,一块一块。
早都说过,不是贾樟柯离大众太远,是我们离大众太远。
而《三峡好人》忽然提醒了我,怎么以前竟然没有注意到他的热泪盈眶,他对这土地的爱,如此深沉的爱。
本该早注意到的,几乎每个电影里都有一个令人悲情满溢的小人物的死亡。
《站台》里的矿工表弟之死,《世界》里的“二姑娘”之死,《三峡好人》的“小周润发”之死。
那死掉的人,曾经对着将要离开家乡的亲人发狠说不要再回来。
他们背对着你,你就以为他们没有流下热泪?
他们总是打算离开,你就以为他们的热泪没有一遍遍地洒在这片他们不愿停留的土地上吗?
与其前作不同,这一次,贾樟柯的主人公们离开了家乡,闯入奉节,在这座废城里展开一段寻访。
贾樟柯过去的电影里,主人公总是停留在山西老家。
后来到了《世界》,他们才进入大城市的“世界公园”。
而对于我们(观众)而言,不管在哪里,他们所处的环境都是被观看的异地;只有在《三峡好人》里,我们得以和剧中人一样,都成为那里的闯入者。
这是在贾氏电影里观众的视角第一次跟剧中人的视角获得了统一。
也许这就是我才注意到贾樟柯的热爱的原因。
以前有我不在(剧中人)那里的心理预设,现在的预设则变成我(和剧中人)到了那里。
这种转向就像是当年《小武》结尾时的那个360度摇镜头制造的转向,我头一次跟他的剧中人完完全全融为一体。
对于银幕上展现的那些惊人的废墟,我并不只是个观看者,我跟主人公感同身受,跟他们一起在这座废城里兜兜转转。
这个转向也令我们终于在兜兜转转里后知后觉,发现改变业已发生,发现做一个决定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一直留在这里,我们总是迟钝于改变的发生。
而当我们跟随贾樟柯的主人公闯入奉节,这个因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被拆掉的城市,我们才惊觉到整个中国所发生的改变。
就像在银幕上时时看到的“拆”字,我忽然对被译成“拆那”的china有了切肤之感。
我的祖国,我终于知晓了你的满目疮痍。
《三峡好人》最特出和耐人寻味之处,是过去、现实与未来发生了奇异而惊人的含混。
这种含混,不正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含混?
完全可以把《三峡好人》视为贾氏对中国现实的又一份真实纪录,而这一次纪录,更可以视为一个关于中国未来的预言。
不,不是预言,因为,未来,已经发生了。
我们对未来都有自己的预期,我们总是在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那个改变终将发生。
可其实,未来在两年前就发生了。
两年前,沈红(赵涛饰)的丈夫突然音信全无。
沈红的寻夫之旅,最终发现丈夫郭斌现在已成为当地负责拆迁的“老大”,他早已背弃了爱他的人。
我们等待的那个未来,早已被替换成了这个未来。
对那个未来的等待,到头来像是这个未来对我们的嘲弄,伴随着尊严与泪水的不停流失。
贾樟柯带着主人公和我们闯入奉节,在废墟上展开的这一段寻找,我们共同醒来,一切经已发生。
未来不可期,可预言的是将延伸到明天的沉痛的现实。
赵涛在沈红与郭斌跳舞告别那场戏的演出,可以视为中国女演员在今年的最佳演出,那一份失魂落魄,其实属于每个惊觉改变已然发生的中国人。
之前贾樟柯就本片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弋弋采访时说,“我觉得,中国的变化已经结束了。
最大的变化已经结束,剩下的是每个人要面对现实,做一个决定。
”《三峡好人》对中国精准的把脉令它成为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
其实如果可能,我真的很想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然后在看完电影之时,为自己做一个决定。
“奥斯维辛之后,不再写诗,改做副处”(张晓舟《奥斯维辛之后,可以踢球》,南方都市报2006-06-15),是一种决定;像沈红那样,失魂落魄然而意志坚决地告别,是决定;像三明那样,一言不发,找回十六年的赤子之爱,让他热爱的人热泪盈眶,亦是决定。
《三峡好人》的片名,让人不禁想起布莱希特的戏剧《四川好人》。
导演贾樟柯曾在访谈中提起,非常喜欢布莱希特的戏剧《四川好人》,本片片名本也定为《四川好人》,但后来由于拍摄记录片《东》,了解到拍摄地三峡附近的景况,遂决定把影片拍摄地定为三峡,片名也因此更改为《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对《四川好人》究竟有何传承之处,我想应该是片中的不拘一格的的表现手法(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结合)。
对比近年来国内类似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这亦是《三峡好人》最大的闪光点。
布莱希特对现实主义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他曾经一再强调现实主义不是形式问题,现实主义与否不在于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形式或不是现实主义的形式。
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应该有虚构、幻想等的自由,不局限于用何种形式、技巧和手段创作。
因为用非现实主义的方法所写的作品也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
在《四川好人》中,布莱希特把他的美学思想很好的用到了实践中。
《四川好人》是一个寓意剧,剧中有超现实的神仙下凡等情节,可影片的内涵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
并且由于这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现实被得到了更有力的呈现,它们也使得戏剧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演员可以或几乎不化妆‘完全自然地’表演,而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但演员戴上了奇形怪状的面具,表现的却是真的。
”贾樟柯在他的电影《三峡好人》中,便是继承了布莱希特的美学精神,大胆的把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也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了比用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现实更加有力度的现实。
下面是我个人对片中几处超现实手法的理解:一。
飞碟。
飞碟在影片结构上的作用是连接两个故事的契子。
我们可将之对比《四川好人》中的三位从天而降的神祗:戏剧《四川好人》中的三位神祗,在结构上的作用亦为故事开篇的契子;在内涵中,则起到了间离与陌生化的效果。
我想飞碟在此出现,也同样可以这样理解:它在片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的抽离的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客观的去审视影片内、外的现实。
二。
火箭升天。
那个建筑物(一座烂尾楼)委实奇形怪状。
在暗的天光下,那些光影对映的隔间让我想起电影胶片的形状。
我想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解读本片的启示(不论编剧是否有此本意):在该类把现实与超现实表现手法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作品(电影胶片形状的楼房)中,超现实的部分(楼房变成火箭)的出现是为了使作品中的现实部分所要揭露的内涵(烂尾楼)得到升华(升天),从而得出一个高度浓缩、有普遍意义的主题(烂尾楼的产生,影响,反映的问题——某些人黑心贪污,结果荣华富贵;某些人辛苦劳作,结果穷困艰难。
这同时也是布莱希特曾在《四川好人》中所表现的主题。
这揭示出这个社会的畸形:好人没有好报,坏人作恶多端却逍遥自在,如此荒唐的现实只有在这个堕落的人间才被认为正常。
)三。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上述启示来分析影片结尾的“超现实”场景: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的楼房之间,悬着一根钢丝;黑色的人影持着竹竿如皮影戏中的小人一般行走在钢丝上。
这个场景是对整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进行的总概括与升华:赵涛与韩三明所饰演的到三峡寻亲的异乡人,代表的是中国无数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中淹没了声响的“好人”。
这样的“好人”,他们的生命在这样一个动荡仄闭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无比艰难而脆弱。
他们不仅生命如草芥,而且气力如游丝,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
他们是弱势的群体,社会中缺失了他们的声音,人们也往往对他们的身影视而不见。
他们沉默得如同属性温良的蔬菜。
导演贾樟柯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开始就在关注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状态。
他在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身影,让更多人听见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要求、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无奈。
这也许是一个电影工作者最高贵的良心,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温良气质即由此自然散出,无可效仿。
影片的英文名《Still Life》,十足令人回味。
在我想来,它既表现了电影工作者对生命之坚韧的信心与对这部作品所将要带来的影响与反思的期望:“生命是芦苇,可以被压弯,却不能被折断。
”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万物枯荣兴衰,大地依旧长存”的无奈与悲凉。
加油
个人不喜欢
失去妻子的人苦苦寻找妻子却空手而归,有妻子的人却有意无意躲着妻子。人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想要的,却得不到;能得到的,却不想要。
学校组织看的。无感。
真心希望贾导能好好分清楚,“一切尽在不言中”和“有话不说、不好好说、扭扭捏捏故作姿态”是两回事,弄得人物对峙啥也不说、放个屁就一点点嘣好像很酷很文艺很纪录很写实,其实只是让人看得干着急。总喜欢在作品里插一段街头卖唱,光喊没唱贼难听不说,真实虽然真实,能不能在三两个镜头内带过,对剧情推动又不是特别大,没完没了,没有感人的内容,符号再好看也腻味,江湖儿女也是,小武也是,三峡好人也是。
伪纪录片
小武,站台,三峡好人,它的魅力就在于,像记录片一般真实展现中国某地的人物与风貌。如画卷,缓慢却充满细节。那些陈旧的城镇,质朴的人群,如此真实,如同看见自己的故乡。
沈红等了男人两年,见面却只好淡淡说了句我喜欢别人了;三明等了女人十六年,重逢也只是蹦了句你比以前更黑了。三峡不断标注的水位线浇灭了一个女人的冀望,重燃了一个男人的期望。喝你放了经年的茶,喂我一块藏了许久的糖,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半世爱恨化作一缕芒果烟、一杯团圆酒,被定格在了纸币上。
节奏太慢了。
很厉害!
莫名其妙的剧情架构,麻木不仁的价值符号。
艺术的空白
很美
这演员都是大马路上随便拖几个就开拍的吗?好几段都笑尿了。
还是更喜欢小武
比起以前他拍的片子,对于这部片子来说,我还是比较失望.
我就是受不了真实 那种很脏的生活 所以在这种情绪中我无法体会什么有结果或者没结果,也不想去看什么夔门 人民币也脏!!!
火箭
看不出有什么好看的地方,难道是我太肤浅了?
我没看懂,哪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