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内的伪女权者们,经常会呼吁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力。
然而这种权力并非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公平平等范围内的权力,而是更多的趋向于享受的更多,而付出的更少。
很多所谓的女权斗士,总是讲男性物化女性,然而在深层次造就人格这件事情上,伪女权斗士们却沉默了。
他们只善于号召广大女性觉醒,并以此来打压国内男性的地位,但是他们所说的觉醒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丰盈。
然而面对女性真正的权力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就沉默了。
因此,这种所谓的呼唤国内女性觉醒的呼声,最终流向了各色针对女性的消费中去了。
本质上这些摇旗呐喊的女权斗士们,其实都是幕后资本的附庸。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真正的独立女性,或者是他们根本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女性。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打着独立女性的幌子,并最终将结局指向了消费主义的影视作品。
这不是真正的女权,因为他们没有唤醒什么,甚至于连普通的中心内核都没有总结出来。
而对比之下,印度人在这方面就做的不错,当然,印度社会的成分决定了给予女性更多尊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挑战。
但至少在宣传上,这样的影视作品就很多见。
比方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印度影片《耳光》。
《耳光》是一部主要讲述印度女性在面对家庭的时候的一种觉醒,片中的女主通过自己丈夫的一记耳光,最终看清楚了自己之前努力维护的婚姻的本质。
最终,女主选择了结束这场婚姻,然后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女性觉醒电影,本片中所阐述的主题也非常合乎印度女性的社会现状。
至少在认清事实这一点上,这部影片领先了国内的所谓女权影视作品很多量级。
以往很多国内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造成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本质原因,这样的原因无外乎是由于女性的经济地位低下。
而国内的影视作品是怎样改变这一现状的呢?
虽然离婚后的女性可以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力,但是真正到了选择的时候,却会发生这样的笑话。
女性选择了奋斗,然而奋斗的本质确实被身边的新的男性给与帮助后完成的。
这就显得有点换汤不换药了。
女性的独立来源于经济的独立,经济的独立来源于自己依靠自己而不旁骛的独立。
然而很多国内影视剧作总是打着女性独立的幌子,而将这种经济独立依旧建立在男性支持的基础之上。
因此,那些不算作是女性作品,充其量不过是照猫画虎一样。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阐述女性独立的影视作品就有点意思了。
虽然没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结局,说是离婚后的女性接下来会怎样。
然而就单凭敢于离婚,这样就已经领先了很多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不知道多少段位了。
起码片中的女性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去追求什么,应该去倡导什么。
一味的委曲求全并不能将婚姻维持下去。
而这一耳光打醒了片中的女主,同时也打醒了身边的很多人。
另一方面,本片不仅仅是为了彰显女性的合法平等权利,而是给予了恋爱中或者是婚姻中的男男女女们一剂警告。
什么是恋爱,怎样才算是婚姻,婚姻和恋爱的本质是一样的。
他们的核心都是两情相悦,而不是仅仅服从于一纸证书。
恋爱中的男男女女们需要的是真实表达自己,不压抑自己的真性情。
而婚姻中的男性和女性们同样是需要坦诚和尊重。
如果没有了尊重,如果没有了真实,只是一味的委曲求全,那么维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会越来越脆弱,最终,这样的感情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恋爱中的两个人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婚姻中的两个人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
理解彼此的牺牲,尊重彼此的个性。
这才是消除性别差异的根本方法。
就这一点而言,本片领先了所谓的独立女性电影不知多少的段位。
女权的终点是谋求女性和男性一样的公平社会地位,男性可以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女性同样是可以的,这就需要一个对等关系,男性尊重女性可以独立生存的能力,女性不在经济上依附男性且可以重新选择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
而国内的伪女权们,却喜欢用一种经济上的繁荣来掩饰内心之中的脆弱。
最终,这样的女权的终点还是会走向消费主义。
这不得不使人回想起来很多国产老电影,至少在建国初期,我们的国家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是肯定的,那个时候的女性基本上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劣势。
因而诞生了很多女性工人模范。
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然而很遗憾,当女性开始被消费主义攻击的时候,这样的画面此后就再也看不见。
……你好,再见
在我看来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事,但放在离婚率只有1%的国家里,太多男人对打老婆这件事觉着毫无歉意,一个耳光不仅仅是一个耳光,还是家暴、尊严和幸福。
电影开篇女生就问道:“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我们已经订婚了,将来肯定要结婚,可我们现在就很好,你爱我,我爱你,我们在一起很高兴,为什么要在故事里平添波折,为什么呢?
”所有人都愿意把时光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候,就像阿穆丽塔,就像埃利奥,但离幸福越近离痛苦也就越近,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影里祖父在女儿结婚当天,对女婿说的一句话,不是“如果你敢欺负我女儿,你就完了”而是“如果她以后做了什么错事,原谅她吧”;老婆被当众打了一耳光,婆婆进屋来不是安慰的话语,而是:“走吧,外面还有客人,他们会怎么想”;大男子主义的贫穷男子在家心情不好,吃饭吃着吃着又打了老婆一巴掌,老婆开口问道:“你为什么打我?
”男人回道:“为什么?
我打你需要理由吗?
”这三个人正好代表三个阶级,中产阶级、富人和穷人,而这三人的态度也正是印度社会的一个缩影,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恐惧,为何老婆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但往下看我明白了,这不只是老公和父亲的原因,这还是母亲和婆婆的原因。
穷人老婆说:“我丈夫昨晚又打我了,我没跑,一旦他给我吃闭门羹,我将何去何从?
”女主妈妈说:“我从没想过会有今天,我们的女儿要离婚,我们哪里做错了吗?
女人就该学会忍耐来维系家庭,她得压抑自己的感受”女主妈妈的妈妈说:“我母亲告诉我家庭最重要,她的母亲教育她家庭是重中之重”律师女生说:“阿穆丽塔,这不寻常,仅仅一个耳光就要离婚,人们会觉着不合理“女主婆婆说:“你就算不为他着想,你也应该为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孩子不应该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长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看就连所有女性都这么对女儿说,她们教育女性要隐忍、要付出、要顾大局,她们觉着老公开心了,孩子开心了,自己也就开心了,但她们忘了,如果自己不高兴,就没法替别人高兴。
所有人都觉着一个耳光不是什么大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个耳光背后藏着多少含义,它暗示着男性对女性的家庭付出习以为常,暗示着男生对女生的不尊重,暗示着家庭生活中男性就应该占据主导,有一次就会有下一次,有下一次就会有更严重的下一次,所以阿穆丽塔才会坚决选择离婚,因为这一个耳光不仅打掉了她的自尊,也打掉了她的爱意。
虽然电影里男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选择签署离婚协议,打算重新开始追求女主,但生活可不是电影,1%离婚率的背后又上演着多少悲剧。
韩国拍出了《82年生金智英》,印度拍出了《耳光》,而离婚率逐渐高升的中国,何时才能拍出一部聚焦女性的电影?
ps:电影真长,上一部看完这么长的印度电影还是《厕所革命》
设想男主如果平时对女主很好那天打完又马上道歉女主也不会心郁难解 执意要离婚女主不过是透过一个耳光 认清现实罢了男主就是习惯性享受女主的付出对女主没有尊重和感恩所以最后我又想说任何人都别因为别人而放弃梦想除非你笃定这辈子不会后悔!
一件家庭不理智的行为,却折射出整个国家女人尴尬的家庭地位。
不幸不争是可悲的,好在女主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敢于挑战世俗默认的不公,这点颇值得敬佩。
因为一个耳光而去离婚你会认为是小题大做嘛?这个问题先放在前面。
电影前半段的情节,只是阿穆简简单单的生活,每天起床按时按掉闹钟,浇好花,做好早饭,再叫丈夫起床去上班,甚至丈夫着急去上班,阿穆还会追出去把刚做出来的煎饼喂到他的嘴边,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来女主人公阿穆过着一个本本分分的家庭主妇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阿穆也还算是幸福,然而生活的平静全被一次聚会上的一个来自丈夫的耳光打破了。
他的丈夫维克拉姆本能去伦敦工作,却被临时通知他失去了这次机会,维克拉姆气急败坏当众在聚会上去找上司理论,阿穆想拉开维克拉姆,维克拉姆却把气撒在了阿穆的身上,当着所有的人的面给了她一个耳光。
那一刻的时间仿佛静止, 所有的朋友仅是静静的看着。
后面的电影画面仿佛陷入了重复,阿穆一次一次的起床,做了一次一-次相同的事,但是可以看出阿穆的心态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的,这几天我愿看做是阿穆冷静思考的几天,在这几天里,她仅仅希望的是丈夫诚挚的道歉, 朋友关切的问候,父母以及婆婆对自己的关心,然而所有人(除了父亲)都认为这件事应该已经翻篇了,那只是一次夫妻之间的摩擦,没有人去指责维克拉姆是错的,维克拉姆也从未道歉,可见那一耳光扇在了阿穆的心上,将她对爱情对生活一颗热忱的心伤害的支离破碎,或许事情刚发生时,玻璃只是有了裂纹,然而身边人的“女人应该容忍”“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这是小题大做”“他是有原因的,你们应该好好聊聊”,所有的为维克拉姆开脱,认为这件事不以为意的想法,都让这块有了裂纹的玻璃碎的彻底。
阿穆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她说:“以前的阿穆只想要尊重和幸福,现在的阿穆也是一样”,她毅然决然在印度法律不倾向于一个离婚女人的时候选择了去离婚。
对于维克拉姆,我是失望的,对于他的失望也是对所有结婚后男人的失望,一个一心标榜自己的辛苦的男人是不会看见他的女人都做了什么的,他不认为一个女人把自己的人生完全交给他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
我相信他们之前有爱情,但是爱情在矛盾面前真的是不够消磨的维克拉姆去找阿穆回家的时候,他用的理由是离婚会让亲戚朋友笑话,他们的家族是一个有自尊心的家族,既然不是为了阿穆本人,而是为了那可笑的自尊心,我真的不明白是有什么脸面去恳求的呢?维克拉姆在向阿穆证明他在否认他们之间的爱情。
对维克拉姆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他开始的时候不想进哥哥的公司工作,而是想靠自己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想去依托权力的人,但是在对阿穆的问题上,他请律师申诉,他利用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扭曲事实,试图买到证人的“嘴”,阿穆说如果一开始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她绝对不会爱他,是维克拉姆亲手杀死了她的爱。
他们家的佣人,是一个长期被家庭暴力的女人;阿穆请的律师,是一个明明有能力却被说是依靠丈夫和公公的地位得来的女人;阿穆的一个算是朋友吧,是一个遇到了很好的丈夫但是丈夫去世不愿再婚的女人。
所以这个电影的深度真的是非常广泛的,有阿穆的父母亲爱情,有丈夫离世不愿再婚的爱情,有女人的能力不被认可,有女人的地位不被尊重,有女人遭受家......所以真的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电影,关于女性的题材。
文中我认为非常好的一段,就是给阿穆的孩子行祷告礼,阿穆对婆婆说的那一整段话,大概就是说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一开始嫁给爱情嫁给一个如此好的家庭,遇到一个很好的婆婆,但是她的婆婆作为一个母亲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不能打女人,他没有那个权力,阿穆说这是她所不能原谅婆婆的一点,她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有错,她不该认为自己的女儿受到一个耳光后应该忍气吞声,继续婚姻,以及她身边的朋友们没有人关心阿穆作为阿穆本人受到的委屈,所有人在乎的都只是维克拉姆的妻子阿穆,而不是阿穆她说她本不是喜欢蓝色的,她明明喜欢的是黄色。
还有一段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就是阿穆离.婚成功了,长期被家暴的女仆也对自己的丈夫进行了反击,有能力的女律师也离开了自以为是不断否定自己能力的丈夫,婆婆也找到了自己愿意去做的事,这些女性都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因为一个耳光而去选择离婚是小题大做嘛?我的答案是:不。
维克拉姆的上司的一句话非常能够说出我内心的想法,他说维克拉姆和上司吵架从来没有扇过他们耳光,那么为了撒气他为什么能够给自己无辜的妻子一个耳光呢?因为维克拉姆把能够打她看作了自己的权力。
所以,这个婚,如果是我,我也离,去你妈的容忍,忍耐从来不是美德。
整个电影让我羡慕的就是阿穆的父亲,他真的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他说:孩子的母亲如果幸福,孩子生出来也会非常幸福,所以他对自己的妻子也好,对自己的女儿也好,在所有人不理解阿穆因为一个耳光离婚的时候只有父亲关心她,理解她,站在她的一边,告诉她只要是她想好之后做的决定那就是正确的,他毫不犹豫的教训自己的儿子,当阿穆的弟弟也不理解自己姐姐的作为,甚至对自己的女朋友做出同样的事时,父亲让他道歉不然就滚出去。
一个好丈夫同时也是一个好父亲。
这部电影在印度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豆瓣上也拿到了7.5分的不错成绩。
编剧以一记看似寻常的耳光,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女性自我意识。
01阿穆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美丽女孩,大学毕业后经父母介绍,嫁给了出身富裕家庭的维克拉姆。
婚后为了全心全意地照顾家庭,她便顺应趋势,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
在外人眼中,她和丈夫维克拉姆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对方长相帅气,在一家大公司担任要职,性格温和,与她相处和睦;婆媳关系融洽,家里还为不会做饭的她专门请了女佣。
阿穆很爱维克拉姆,并相信他也很爱她,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完美。
直到有一天,幸福的生活因为一记耳光被打碎了。
这天,维克拉姆的公司通知他即将升职去伦敦担任主管,一家人都很开心,特地举办一场派对来庆祝。
派对上,杯觥交错,宾客云集,大家尽情地狂欢,阿穆作为女主人也兴奋地跳起了舞蹈,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然而派对进行到一半时,维克拉姆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得知自己即将到手的高管职位被一个白人取代了,想去伦敦就只能在其手下干活,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他一下子变得怒不可遏,当场就和上司吵了起来。
听到争吵声的阿穆闻声赶来劝架,只想把暴怒的丈夫拉走以免生出事端,而盛怒之下的维克拉姆却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抬手扇了她一个耳光 !
顿时所有人都愣住了,阿穆也被打懵了,站在那里像一个小丑,气氛顿时变得无比尴尬。
时间仿佛凝固了,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来安慰,似乎在大家看来,妻子被丈夫打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受了委屈的阿穆躲到房间里哭泣,这时婆婆走过来,本以为她会好心安慰一番,结果却指责阿穆:快点出来,外面还有好多客人,别人会怎么想。
从那以后,阿穆的脸上就再也不见了笑容,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元气,原本活泼开朗的姑娘成了一朵枯萎的花。
而维克拉姆和婆婆却完全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大家一致认为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应该赶紧翻篇。
可是,这件所谓的“小事”,可以就这样翻篇吗?
02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一直很高。
外人眼中舒适安逸的婚姻生活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
为了扮演好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阿穆放弃了曾经的舞蹈家梦想,一头扎进了琐碎的家务活中。
每天凌晨起床取牛奶和报纸,浇花,煮茶,为丈夫准备早餐和工作资料,还要给婆婆测量血糖,一件都不能少。
担心丈夫没空吃早餐对身体不好,她可以手捧早餐一直追到门外。
而丈夫维克拉姆简直就是一个巨婴:网断了要喊妻子修理;
打印机出了故障也要喊妻子来处理。
仿佛离开了阿穆,他的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了。
而他也认为阿穆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从未表达过感激。
“耳光事件”之后,他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妻子闷闷不乐,直男思维只知道带她去餐厅吃饭,给她送礼物。
好不容易聊到正题,他的话听起来却只有吐槽和抱怨,丝毫没有顾及妻子的感受。
很明显,他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自始至终保持着大男子主义的态度,没有一句真诚的道歉。
而其他人也觉得阿穆有些小题大做,不仅亲生母亲劝她要学会忍耐,就连接手她离婚诉求的女律师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为了一个耳光就要闹离婚?!
在阿穆看来,这一记耳光,是家暴的开端。
而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这次忍耐了,很可能就会有下次。
耳光确实不算大事,但真正令她失望的,是丈夫和周围人的态度。
周围的人都在劝她,忍一忍就过去了,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
就连自己的娘家人也一致认为不应该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为此已经订婚了的阿穆的弟弟和准弟媳还闹得不太愉快。
阿穆的母亲年轻时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放弃了心爱的歌唱事业,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被她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女人就是要为家庭而活着。
而阿穆真正想要的,不是礼物也不是伦敦的生活,而是来自丈夫的尊重。
03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印度一定榜上有名。
这个国家的家暴极其普遍,每天都会发生不少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而离婚率却只有1%。
在印度,不仅童婚现象屡见不鲜,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很低,很多女性没有收入来源,必须依附于男人,这也是她们不被丈夫尊重的原因。
《耳光》一片中刻画了来自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
除了来自中产阶级的阿穆,还有她家的女佣和她聘请的女律师。
女佣来自社会底层,虽然每天辛苦工作养家,却因为生不出孩子,经常遭遇丈夫的拳打脚踢。
被打之后女佣偶尔会质问丈夫为什么打她,而丈夫会气势汹汹地回答:打你还需要理由吗?
在家暴的男人看来,打老婆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根本不需要理由。
而女律师外表光鲜靓丽,实则也有难言之隐。
即使她作为女权律师能力出众,却一直被丈夫讥讽是靠着公公的地位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无论她在外面打赢了多么难的官司,回到家总会被强势的丈夫要求做个小女人。
这种普遍存在于亚洲地区的以男性为主的传统观念,不仅印度有,其他国家也有。
去年大热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也是因为照顾家庭而当了全职主妇。
当她因女儿哭闹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时,旁人却嘲讽她是带不好孩子的妈妈。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相敬如宾”,意思是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敬爱,像对待宾客一样。
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夫妻相处时需要礼貌客气,更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尊重才是维护幸福婚姻的秘诀。
每个女孩婚前都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少女,婚后为了所谓的爱情和家庭,才会甘愿洗手作羹汤。
片中阿穆坚决要离婚,是因为丈夫的这一耳光彻底打掉了她对丈夫和这个家的爱。
如果她接受了这个耳光,就意味着接受了耳光背后的不公平。
那么就意味着曾经美丽骄傲的舞蹈家,将沦为一个可以随意被打骂的女人。
如果不能让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意识到这一点,那这场婚姻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所以她明白反抗家暴的意义,在于当它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必须坚决遏制,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底线,并捍卫自己的尊严。
对于已婚者来说,家,是幸福的港湾,而不是施暴的场所。
而对于女性来说,为爱可以牺牲一切,但这种牺牲必须被尊重,必须是为值得的人。
爱你时,我可以为你赴汤蹈火;不爱你了,我也可以潇洒地走开。
很久没打五星了,但这部电影真的有戳到我。
一个家庭好像永远需要一个放弃自己的人,而家庭价值正是被整个社会所忽视的。
张校长对着大山飞出的家庭主妇女学生说滚出去,日本医学院不招女学生,这个社会在歌颂女性伟大的时候,在享受家庭服务的时候,又残忍地贬低着一个女性对于家庭的价值。
有人说家庭妇女是工贼,是压垮职业女性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女性回归家庭,她的丈夫可以义无反顾投身007,进一步挤压职场女性的生存空间,进而加剧性别歧视。
家庭妇女得到了什么?
每月按时发放的支票,以及扮演好一个完美的工具人。
她是孩子的母亲,是丈夫的妻子,是好女儿好媳妇,唯独不是她自己。
而面对职场的女性,人们又会咄咄逼人:你工作这么忙,你家里孩子怎么照顾?
你的丈夫吃什么?
仿佛有野心,是一件丢人而不正常的现象,倒逼女性回归家庭。
我希望的性别平等,是我有不当家庭主妇的选择,是我能有同样机会的权利。
你有当家庭主妇的选择,但更要有不当家庭主妇的权利。
当我有一天想靠自己拼出一条路时,不会有人挡在你我面前,高喊着get out of here!
不会有人对着你说三道四,所谓别人的女儿也是这样过来的,恭顺谦卑温柔体贴,冲好咖啡泡好茶,照顾好孩子服务好丈夫,当一个最完美的主妇。
Sorry,I can't do it.我希望我未来的女儿,我的母亲,我自己,都有选择说不的权利。
愿世间所有女性都能被人温柔以待。
至于是否用力过猛不真实,我相信不同国家国情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印度电影对于自己国家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改革,从电影这种叙事媒体开始入手,就是很有勇气和谋略,用民意反推改革的事情,同样精彩的还有韩国,甚至通过电影来推动立法(熔炉法)中国曾经也有一部电影药神,推动了社保对抗癌药物的范围改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真相和民意还需要更有效的表达途径
“Orange Candy" 作为”Mcguffin“ 串联了5对伴侣的出场,随后主角夫妻进入主轴视角。
故事情节也类似“造一面完璧的镜子,然后用一个锐物击碎,暴露问题”的方式展开。
相比“82年生的金智英”来说,铺垫太过用力,冲突太过直白。
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前者——“当你还没意识到问题发生时,问题已经发生了”的手法。
相比直接炸裂,一层一层撕剥,更能让人不适、自省。
观念—— 当然我不排除印度人由于教育、习俗等原因,大部分人已经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没办法看到这头“房间里的大象”。
用尼采的话来说“一切高尚的道德均来自于一种胜利般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一开始就对【外在】、【他者】、【非我】加以否定。
”简单来说,观念一旦成为多数,惯性的枷锁便形成了。
婚姻—— 女律师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的——"所有婚姻都是一场交易,伴侣之间的契约,爱不是婚姻的法定要素"。
诚然,婚姻很难成为爱情纯粹的最高公式。
它更适合当做一场交易,去置换财富、虚荣、安全感、仪式感等等。
没有婚姻这道”insurance“的结果将会是大部分纯粹的爱都遇到了保质期问题,要么另寻新欢,要么单边沉沦,这是不利于社会机器运转的,所以需要”道德“链条的控制。
最后—— 我希望大家看问题的时候可以把性别忽略。
所有的男权、女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学会正确估值,或许杂音就不会纷扰了。
[cp]昨晚看完印度电影《耳光》,结局是电影里的女性或多或少都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真好啊,我拍手叫绝。
我一开始看别人推荐的时候以为结局是没有离成婚,所谓的“圆满大结局”,然后就不打算看。
然后不是哦,印度女性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很低的,然而在一个离婚成功率只有1%的地方,一个对女性充满偏见的地方,最后还是离婚成功,并且是一个看起来不像理由的理由“一个耳光”,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存在方方面面,人们厌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习以为常的不公平被认为历来如此,从不反省。
女主出生于一个开明的家庭,嫁给了一个中上层男性,她的境遇尚且如此,依然遭到不公,并且男主周围所有人都认为这算什么。
更何况那些更加贫穷的女性呢?
印度的编剧已经在电影里思考女性主义了,国内的编剧什么时候能学学!!
不要在“和解”了!
不要“圆满大结局”!
和解你马呢!
[/cp]
剧情其实很细腻,褪色的知觉,我们会问橙色冰淇淋是什么,酸酸甜甜高愉悦的爱情,但有没有人曾问过结婚后的的爱情是什么味道?
女性就应该忍耐,为家庭要妥协一切,,一代一代泼出去的不是水,而是“默”水;现代公平的教育让女性更有墨水,女主,女律师,女助理,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加入女律师的偷情故事线,一个是为了讽刺在牧师见证下成婚,在律师互泼脏水下离婚;另一个就是作为律师,辩论高手,能言善“编”确陷入无法判断“偷”情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但回顾她的选择,女佣人就更极端,不,这才是真实常态,没有选择权,可怜的只剩下“乐观”,这种乐观,不理解的人看来是病态的“疯子”,残酷的这才是她扔掉冰淇淋的“苦”子;失去知觉了,怎么能感受到耳光的刺痛呢?
3.5
夫妻感情好 物质生活富裕 妻子不用工作 有佣人做家务 没有抚养下一代的负担 也没有婆媳矛盾 丈夫更没有挥拳家暴 只是劝架时的误伤 综合这个背景下 女主有点矫情了 其实大可以还一耳光了事妻子说自己甘愿做丈夫背后的妻子 却又怨恨丈夫不理解自己的心情 其实又不沟通 而是用冷战希望丈夫注意到自己丈夫大男子主义和妻子钻牛角尖导致的矛盾 婚姻需要理解和包容不是退让和忍耐 没有人是完美的 要求他人完美会让自己过得很痛苦
女主还是不饿
为什么那么小题大做 确实矫情了一些。
完美 居然是印度电影,灰常nice!!!
在中国老婆肯定会甩回去的,即使自己不还手,也会当场哭蹲下了,一群人围过来,她老爸必定给她抽回去,所以广大中国女权就不要借题发挥了
佣人就像被家长打皮了的孩子一样,反正我行我素你打吧。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男主打一开始就没重视一个耳光的严重性,根本就没有表示出诚意来道歉,他不是不爱她,只是太自我太自私,所以女主就像秋菊打官司一样想要个说法,还有律师们之间的博弈。佣人打他老公的时候太逗了,给沉重的电影带来了一丝丝喜感。。。
导演想要讨论的东西也是理解的,但是我还是有点困惑,这种无意的行为算家暴么,虽然后期男主有些处理确实显得不在意女主,至于说什么印度女权觉醒的,可以洗洗睡了。
因为这一耳光认识到了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 并且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忍受这些不公平
cc
从不适的关系中立刻抽身绝对是明智选择。记住,刀子嘴永远是刀子心,有刀子心就会产生感情霸凌行为暴力的主犯。
因为一个耳光引发的离婚事件,沉闷无聊的紧。
*_你为什么打我?_我打你还需要理由吗?滚!(这样的男人可以直接拿去火化吗?家暴男最可恨,没有之一!没有之一!)*印度电影里面都会出现完全不搭的bgm😂真的很违和*「女人应该学会忍耐来维系家庭」...just cut the fucking bullshit*女人的所有东西都是不重要的,她的成就、她的感受、她的自尊、她的意愿...*这主要还是一部爽片吧,女主至少有一个开明的爸爸、supportive的弟媳、最后肯认错的老公,现实中有多少女人能够这么幸运...不过印度能由男导演拍出这部电影,也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了吧,不管质量如何,初衷就很值得鼓掌。而我们呢,九十年代还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现在呢?不是正能量不拍?
不爱真是得果断 一有家暴苗头就得扼杀在摇篮里 但殊不知很多人其实是做不到的
这么好的爸爸和婆婆剧情推动加成外,片尾太过理想
I don't believe this crap!这个BGM是什么鬼,导演不行,编剧也不行,一切都刻意得不行不行的
能理解。你以为你们是不同的,你经营得很好,你们可以走进一个不同的境界,直到一耳光打醒你。那一耳光之前一切都很好,是因为除婚姻以外的其他条件都没出过问题。对女人来说,婚姻美满如同家中的炉灶,不可缺少。而对男人来说,婚姻美满不过是美甲店的涂油贴钻服务,有了很美观,可工资一下调,美甲就第一个从支出中被剪掉了。
支持真正的女权👍,但本片太刻意、太做作。男的打人肯定不对,但后来这女的的做法,也太膈应…(又臭又长的无聊电影)
印度究竟是怎么在宗教保守的政治界和自由解放的文艺界共同崛起的。现在印度的电影,在女权、平等等问题上,确实高屋建瓴独树一帜,让人恍惚间看到了文艺界要带领印度进入现代化。但这种努力能够成真吗?割裂和误解,需要慢慢弥补和融化。一个耳光,给自己的家庭、律师的家庭、保姆的家庭,都来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觉醒,最后片子回归温情,丈夫辞去国外心念已久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乡重新追求前妻,感觉这个转折有点太理想化了,但印度需要理性的态度。
不爽就打回去啊,自己生闷气有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