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
Po strnisti bos
导演:扬·斯维拉克
主演:扬·特日斯卡,奥德里奇·凯瑟,Tereza Ramba,翁德雷·维特希,Alois Grec,佩特拉·斯贝尔克瓦,海尼克·塞马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Viera Pavlíková,苏珊娜·斯狄沃诺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语言:捷克语年份:2017
简介:八岁的艾达和父母在城市过着安逸的生活,由于父亲拒绝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纳粹军队往来,全家人被迫搬到了父亲的乡下老家。二战对成人来说意味着痛苦与死亡,而在艾达和他的朋友们眼中,战争似乎距离他们很远。随着军队入侵乡村,艾达全家有了面对战争的勇气,成人和孩子的世界由此交织在一起。详细 >
用如此温柔的视角去看待这么尖锐的问题,痛和恨还在,但爱更多了。表达非常老练高级。
对这类题材毫无抵抗力,本片虽然没有很深刻的主题,但乡村日常的生活和一些细节表现的很好,有几处场景光线也一如既往的漂亮。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Svěrák父子俩合拍的电影一直都很有爱,这部儿童+战争主题的电影也不例外。不过,我觉得要是把奶奶/爷爷/叔叔的故事弄成黑白,把“我”的故事弄成彩色,会不会比全彩/全黑白更有意思更意味深长呢?
完美童年,和我的一样
生活流的见证,重温成长印记的隽永。孩童的好奇与探索欲在战争阴影中不甘心地蹦跳和游弋,摄影机暗暗捕捉二战时期的捷克乡村生活中艾达敏感的惆怅和喜乐。孩童视角独有的隐秘,构建了与新环境、与他人新的关系,经历冲突、惩罚、挑战,体会友谊、倔强、生死。母亲和“狼”叔叔的角色性格相对复杂,也给了艾达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坚持带着十字帽的男孩,仿佛在捷克乡村过了一个暑假;苏联人来了,但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
用小孩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这一大家子人二战时期在捷克农村度过的时光。影片叙事松散没有着重点,看着让人昏昏欲睡。又是一部催眠神器。2.5
为了写论文又重看了两遍,加一颗星。读了老爹的小说原著才后知后觉为什么叫《赤脚》。战争阴霾下的童年就像光着脚踩在麦茬上,不是不痛,是习惯了。
照片上的马呼呼喘气,纸币上的人眨眼睛,目前看过的最轻松的战争片。
可爱又难过
公映版+导演剪辑版|更喜欢公映版,彩色更能体现Eda眼中的世界,故事平凡却不平淡,这是年轻人视界里带个我的享受。
4.5。生活高于战争,活着的细节才能见人的存在,散文的每一段都由细致的行动构成。大人们在背景中劳作,孩子们在土地间玩耍,这两者都处于一种和实在的物件打交道的日常之中,在对“工具”的应用之间彰显“在世之在”。(在匮乏时代)人与物料的繁复关系决定着生活样态,而非取决于意识形态,也才有政治和权力入侵生活时的真实危机感,就像红军收走吸尘器,生活的“在手性”被扭转和破坏;相反,孩子们诓骗德军偷走储油罐,也是对德军远离“在手性”而军事组织化一切价值的嘲讽(军队对生活流动的破坏),在这一刻,孩童逻辑越过正统规范(大人绝对不会这样做),远远高于了战争的逻辑。在斯维拉克的创作者眼里(以及以其为代表的那群中东欧作家),历经唯物史观下的“匮乏”时代后,与生活打交道的模态便是一切人性/欲望/悲喜剧成型的中心
儿童的世界远比成人单纯
孩子的故事,一直都很美
克制的悲伤,真诚的童心,无比优美的画面,色调到构图,都没得挑。小男孩有一点罗圈腿,却反而显得真实可爱。画面真得太美了,避开了很多话题,轻巧也依然沉重。有一幕孩子学大人擤鼻涕,甩路边,擦身上,全场大笑,细节很动人。
这一部几乎没有战争的恐惧,这是不是接近于捷克在二战时候的真实感受呢;才知道海德堡有导演剪辑版,可惜是黑白的,感觉这个电影看黑白的可惜了啊,里面的演员都这么漂亮而且画面完全是数字化的没有胶片感,而且黑白电影不应该是拍的时候就拍成黑白的吗,彩色转黑白有点蠢,花絮没有字幕可惜了
画面、色彩、构图、配乐,还有剧情时不时的小诙谐都不错,即使在整个战时的阴霾下也会有天真快乐的童年,但实在是有点形散而神散,节奏感不好,重点不突出。
6.5分。
艾达童年时光的经历可以算是面面俱到,但重点不够突出,什么都讲到但什么都没讲好。尤其叔叔这条线,根本就不完整。孩子挺可爱,十字小帽挺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