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艺术从业者——画家、作家、音乐家、诗人等等——都在借他们的作品向世界说:请记住我!
哈金说,短篇小说家的终极雄心是有一两篇作品能进入最优秀的选集,这样自己的作品就可以长存,并拥有长久的、一代代的读者。
每一代人中,如果幸运的话,会有五六个长篇留存下来,这样的长篇小说就是里程碑式的著作,每一位有雄心的长篇小说家都渴望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独自立在文学的景地上。
某流行歌手:一个歌手得有五首爆款红歌才能站得稳,我现在才有三首,还不够。
其实用不着五首。
非凡的作品,一首足矣,对早逝的咪咪·芮普顿来说,只要有那首Loving You,她就永远会被提起,被倾听,被一代代听歌的人们记住。
此即“不朽”。
这部电影里的家德“歌神”库斯,以他最著名的作品《记住我》实现了被万千歌迷记住的艺术家终极梦想。
该歌曲第一次完整展示即歌神的现场版,他像蛋糕上的樱桃一样出现在多层舞台顶端,以兴高采烈的尖声大笑开场,在伴舞女郎的众星捧月中,用迷人声线高唱“记住我”,整首歌技巧纷呈,气氛也宏大阔绰。
那不是向亲爱的人的倾诉,而是大明星向粉丝的喊话,他是如此胸有成竹,他唱出的“记住我”仅有一种表演性质的恳切。
他像一个对自己魅力极度自信的英俊浪子,得意洋洋,向痴迷望着他的姑娘挥手,心知她们一定会傻傻铭记他的一切。
他已经在提前庆祝他的成功与胜利。
那些欢快轻浮的情绪,犹如油花飘在水面上发亮。
当时在影院看到这一幕,觉得又失望又诧异。
这就是片子主推的歌曲?
完全不动人啊!
想想Zootopia主题曲Try Everything在朱迪乘火车时第一次出现,那是何等令人深吸一口气的惊艳……后来明白,那种不动人是故意的。
直要等到在亡灵埃克托的回忆中,剥掉矫饰和假惺惺,洗去油脂,这首歌才显出它惊人的美。
当那位父亲在斗室之中弹拨琴弦,唱着为女儿写的睡前曲,他心里想的不是全世界,只是他的可可。
他并没想要用这首歌去赢得世界的记住。
他只看着那一双圆而大的眼睛,只想要在那眼睛后面的小小头脑里刻下永恒的印记。
他心中流淌出的落寞凄苦的歌声,无尽温柔,无限留恋,如羽毛和宝石的溪流,如银河,闪闪发光,流转在彼此凝视造就的寰宇中。
没有女歌手的集体和声,只有女儿嫩芽似的童音在最后两句时加进来,跟父亲合唱完成整只歌子。
而这首并不为名利而写的歌却获得了最大成功,广为传唱,变成歌神德拉库斯生涯的代表作。
有时在艺术之中,最私人的反而具有最普世的价值。
忽然想起《老友记》里的菲比。
她也有一个自幼遗弃她的父亲,后来这位父亲出现了,羞愧忸怩地希求她的接纳,两人在中央公园咖啡馆见面了,父女两人坐在那条长沙发的两头,菲比冷着脸不肯开口。
为了找话题,父亲期期艾艾地说起他跟婴儿菲比的往事:你哭闹得厉害的时候,我会给你唱歌。
菲比问,什么样的歌?
父亲便小声哼唱:困倦的女儿,困倦的女儿(Sleepy girl, sleepy girl)……那就是菲比长大后成名曲“臭臭猫”(smelly cat, smelly cat)的调子。
菲比一低头,偷偷微笑。
她们心底从未忘记父亲的歌。
刚刚看完,速来评价,感动的一塌糊涂,庆幸是个温暖的大结局,动画片的世界,色彩明丽,营造出家人温馨之感,充满想象力,剧情衔接非常到位,到后面感人至极,看题目以为会在追梦上进行大规模刻画,后来追着剧情走,原来是围绕,家人要永永远远相亲相爱在一起为主题,时不时让我想起啦自己的家人,是啊,你伤害的都是爱你的人,永远不要对家人说狠话,今生在一起就要彼此珍惜哦。
也令我看到社会黑暗的一面,那就是,有些功成名就之人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光纤,兴许,他背后也坐着不为人知的勾当,足以证明,不要过分崇拜迷恋自己不熟悉的人,因为,兴许那都是表面功夫做的好而已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个世界的真和假到底是什么呢。
看预告片的时候,以为迪士尼和皮克斯合拍的这部电影是类似《摇滚藏獒》《欢乐好声音》之类情节简单的音乐追梦题材。
看了之后才明白,追寻梦想只不过是一条牵引线,这更多是一部探讨亲情,同时也涉及到了死亡这类永恒主题的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墨西哥亡灵节的动画片。
亡灵节是墨西哥人特别注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他们认为离世的人并没有真正死去,会还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着,在亡灵节这天,这些离世的人就会来到现实世界里和亲人欢聚。
所以在一天全国都要隆重庆祝,人们在剪纸上裁出骷髅,制作骷髅零食,带上骷髅面具,载歌载舞,到处游玩,没有半点悲伤的意思。
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亡灵节这一天一夜里。
这一天发生很多怪事,小男孩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满满都是骷髅人的奇异世界。
一直怀有音乐家梦想的他便在这个世界里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寻找已经死去的音乐偶像,而各种匪夷所思又妙趣横生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不过故事并不算新颖,福克斯就曾拍过以墨西哥亡灵节为背景素材的动画《生命之书》,主角同样带着吉他;类似《僵死新娘》《圣诞夜惊魂》之类的骷髅梗也早已司空见惯;把音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追梦主人公我们也看到很多;以及对主角的音乐梦想各种阻挠的家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人,更是屡见不鲜;另外,还有如同《疯狂动物城》一样构建恢弘的世界,像《精灵旅社》般的鬼怪派对狂欢,通往现实世界的万寿菊之桥也让人想到《月神》里同样金黄炫目的星星;还有打败大boss完成终极使命等等,你看,都是些常见的用过的套路。
可就是这些老掉牙的套路,皮克斯就是有办法让你陶醉其中,感动得热泪盈眶。
2011年到现在,创作团队花了6年的时间,跑去墨西哥采风,住到当地人家里,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几乎对一切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音乐,色彩,剧情,场景以及角色塑造,花了超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把这些充满真实细节的画面:五颜六色的剪纸、金灿灿的万寿菊、灰溜溜的无毛狗、像长版粽子的传统食物、家族式鞋坊、娱乐广场、本土乐器等等,琳琅满目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死亡之地那些垂直高耸的建筑,则查阅和借鉴了大量墨西哥历史资料,从底部到顶部分别是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此类种种可见皮克斯的用心之处,这也是其动画片为何总能够带给我们无限惊喜的原因之一。
亲情和音乐是这部电影的两大重要元素。
所以在音乐上,皮克斯也是花足了心思,里面有很多非常好听的原创音乐。
歌曲洋溢着拉丁风情,旋律极富感染力,邀请50多名音乐人演奏,用到不少墨西哥本土乐器,充分呈现了这片音乐乐土的风采。
小男孩弹吉他的各种和弦指法及演奏细节也被准确完美地呈现出来。
可见他们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情感非常之多。
最吸引和触动我的是曾曾祖母在舞台上边唱歌,边躲开反派以防止对方拿到照片的片段,以及最后也既本片的高潮,小男孩和曾祖母一起唱Remember Me的那段,都很喜欢。
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剧透了。
但我还是要忍不住为动画师疯狂打call,曾祖母满脸皱纹和慈祥的样子,实在太逼真和可爱了。
在这些稀松平常的细节上认真打磨,才是电影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寻梦环游记》英文片名是《CoCo》,Coco是曾祖母的名字,这命名法似乎在提醒我们谁才是这部动画的真正主角,就像《菊次郎的夏天》一样,真正的男一号不是小男孩,而是北野武这个怪大叔。
电影本身是欢乐的,但可能是基于死亡这个悲伤的内核的原因,它没有做到让人爆笑,仅仅让人会心一笑,但已足够。
能让人打从心里感到开心愉悦的同时,还能让你流下感动的眼泪,那就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喜剧作品。
这样的电影不同于毫无营养的刻意搞笑,也不是一味地渲染苦难,它是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值得观赏的价值。
如同欧亨利式结尾一样,前面一个半小时各种绚烂热闹轰炸你,却在最后短短的几分钟,用最简单平淡朴实的方法打动你。
措手不及毫无防备,就这样掉进导演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圈套里,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我记得在观影到这个片段的那一刻,影院出奇地安静,大家屏息凝气,注视着电影银幕,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能感受到大家沉浸在爱和思念的情绪里的那种美好。
煽情而不滥情,只讲述不说教,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喜欢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提醒和告知绝大多数人他们存在于世的意义。
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
有人记得你,你心里也仍有牵挂,这便是活着的莫大幸福和意义。
中肯地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片,墓地、花瓣桥、亡灵之地等景色非常美。
今年刚去过西班牙的我对影片中出现的“hola”、“gracias”等西语词汇感到亲切。
整体虽然套路得毫无惊喜,但作为老少皆宜的商业片也无可厚非。
让我感到不适的是影片中的两条设定:①必须有人在阳世供奉亡灵照片,否则亡灵不可通过花瓣桥返回阳世。
②如果阳世没有人记得亡灵,亡灵将在阴间灰飞烟灭。
根据设定,如果想在阴间生存得尽量长久,要么像歌神一样声名远播,要么被自己的家族作为祖先而供奉。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很难流芳百世,这条路的可行性较低。
那么只好依靠子孙后代,不然单靠亲朋好友的记忆,大概在阴间撑个几十年到头了。
想到这里,一些丁克、同性恋、独身主义者们心中一凛。
我也想到这里了,但还不仅如此。
如果我生育了,但孩子不幸夭折了呢?
做一个极端一些的假设:我独自生下私生女,但她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除了我,没人记得她曾来过这世上。
我一直供奉她的照片,希望她能在每年的亡灵节回来,多看看这个她还来不及熟悉的世界。
终于有一天,我阳寿将尽,我好想去阴间看看我的女儿,问问她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每年回家开不开心。
可是我是这世上最后一个记得她的人,当我在阳世死掉时,她也将在阴间化为灰烬。
死生不复相见啊!
太惨了!
由此可见,记忆就像击鼓传花的那朵花,只要能传递下去都好说,一旦传递的链条断了,花砸在自己手里,下场就会非常悲惨。
我再做一个更极端的假设:我是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人。
我独自一人苦苦支撑,努力记得所有我认识的人,供奉他们的照片,想象着他们每年可以热热闹闹地结伴回来看望我。
可当我死去的那一刻,他们也将在阴间消失。
我走进亡灵之地,华灯璀璨,酒尚温,只是一片死寂。
我想哭,想喊,却发现喉咙里发不出声音,因为我的身体正在慢慢变成透明……是不是更惨了?
还温馨吗?
还治愈吗?
好吧,不做这样极端的假设,我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孤独着的人。
我遵纪守法,我工作、纳税,我还贷款、交物业费。
我只是不善社交,选择与流浪猫为伴。
我孤独地深爱着这个世界,却因为猫不会摆照片而没机会在死后回去看她一眼。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误)……我知道这部影片的主旨是亲情,我会努力记住过世的长辈和朋友,就像他们仍然活着一样。
可是我无法避免把自己代入孤魂野鬼的角色,并感受到歧视: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有错,为什么不让我回去?
为什么要灰飞烟灭?
也许没有道理可言,设定就是设定,那么我只能尽量在化灰时假装镇定,或许哼一支《寄生草》——“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影片中的细节有一点我记得很清楚,一位骷髅女职员,具体在影片哪里忘记了,用的电脑是初代mac,上面还有苹果以前的标志,就是那个彩色的苹果,哈哈哈没错我是果粉,可能有点跑题,不过作为一个果粉兼皮克斯粉,在电影中能看到这个,内心是真的激动哎呀非要写够140字吗,好吧还不够,够了没,竟然还不够,我的天,140字这么难凑吗哈哈哈终于够了
正文Adrian Molina,本动画的副导演在与Vanity Fair的采访中谈到,在这部动画的剧情展开之初,有一个听上去简单、但执行起来很难的片段。
Molina说:男主冲自己的家人喊叫,跑了出去,然后他冲进了一个房间,进而到了死者的世界,他为了寻找这位无处寻觅的人,为了实现自己关于音乐的梦想。
于此同时,如果观众没有意识到,男主角的生活里处处都“充满了音乐”(music is in the air),观众坐在影院里就会不明所以。
所以,在《Coco》早期版本中的有这样一个片段:男主Miguel会通过语言来表达他对音乐的渴望;然而这一版本在试映的时候非常不成功: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自我主义地说“音乐是我的灵魂,我必须要有音乐,它是我的一部分”?
Molina于是重新构思,最终有了现在的版本——Miguel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身边放满了de la Cruz的纪念品,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弹一小段。
Miguel在阁楼这个片段虽然短小,但是在片中起了承上启下、交代背景和人物心理的多重作用。
Pixar是如何将这个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片段构建起来?
创作这个片段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又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并且不落入前人的俗套之中?
下面我来谈谈几个重要的灵感元素和手法。
秘密房间为了让Miguel能够成功发声,《coco》的创作团队设计了一个小阁楼,这个主意来自《小美人鱼》的秘密藏宝室。
“如果你想要唱出自己的音乐梦想,你需要一个私密的地方”。
Dean Kelly,团队里的设计师,为Miguel设计了de la Cruz的小阁楼。
爱丽儿在藏宝室里歌唱
而引入Miguel的偶像Ernesto de la Cruz的录像这个主意,来自Molina自己的童年回忆。
Molina小的时候会把迪士尼电视台的《The Wonderful of Disney》节目录下来,以便认真研究动画的技巧。
之后的改动是让de la Cruz说出音乐和梦想的格言,而Miguel在此刻受到了启发。
这一细节又来源于接下来的灵感。
“斯皮尔伯格式特写”在创作《Coco》的过程中,团队看了很多关于逐梦少年的经典电影,比如2002的新西兰故事《鲸骑士》和2000英国的《跳出我天地》。
《跳出我天地》讲述了来自煤矿城市的男孩想要跳舞的故事。
其中有一幕“少年出现在不喜欢的拳击课上,却心里渴望着芭蕾舞课。
他心中万千滋味飘过。
男孩抱着沙袋,精疲力竭,而镜头特写告诉你他无所适从。
镜头慢慢推近,然而你听见隔壁传来声音,是女孩们跳舞的指导。
舞蹈老师说,抬起头。
这是电影的意义、力量和美。
而完全不需要作为主人公的男孩说什么。
”Molina如此描述这一镜头。
《跳出我天地》由Matt Patches在2011年写的关于“斯皮尔伯格特写”的介绍同时给雷Kevin B. Lee灵感。
一个“斯皮尔伯格式特写”是 “ 睁开眼,无言而渴望的凝视,而此时时间停住了。
于此之上,观众也如孩童一般固定在这一刻,观众们的凝视反应了荧幕上人物的凝视。
”
斯皮尔伯格式特写
斯皮尔伯格式特写《Coco》的这幕还有一个因素:Miguel望着的电视。
这一幕在皮克斯的其他作品里也有出现:《Wall-E》和《料理鼠王》都曾在发光的屏幕里看见了自己的梦想。
《Wall-E》
《料理鼠王》
《Coco》至此,这一幕就完美地呈现出来了。
预告片的开头便是这一个片段。
(=========>>>豆瓣的预告片页,或从爱奇艺观看:)《寻梦环游记》 台湾先行版 「中文字幕」后记:《Coco》与迪士尼传统的抗争皮克斯的创作团队一直在避免《Coco》成为迪士尼传统下的一部音乐剧。
皮克斯的故事大师Andrew Stanton(参与过玩具总动员和Wall-E的制作)在2012的一场TED Talk中指明了皮克斯动画和迪士尼传统有什么不同。
——没有歌唱——没有“I want”这一刻——没有快乐小村庄——没有爱情故事——没有大反派当然,在《Wall-E》中Stanton自己率先打破了这些规则。
而在《Coco》这一幕的早期版本中也有Miguel唱着爱丽儿的《I Want》那样一首歌的版本。
最终,《Coco》的制作团队没有让Miguel成为一个迪士尼式的男主,来张口唱出情感,而采用了上面的方案。
更多内容:《寻梦环游记》的原画手稿的展览。
皮克斯三十周年展表情包。。。
为什么还没人批评《Coco》?
2017最恐怖的电影。
这种全家自私总动员电影,把阴阳间秩序统一世俗化,用贫富/阶级差异的痛苦追得你做鬼也不能解脱,更别说童话式处理大家庭凌驾个人的偏见,贴点韩剧烂桥段敷衍拼接的爱情,假装观众都看不到全程bug使劲载歌载舞。
生者在死者阴影里,死者被困在生者记忆里。
生前身后名,身不由己,庸人自扰。
处处俗套、处处功能性角色掩埋恶之花。
剧情全在意料之中。
所有人都毫无性格,但都擅长情感绑架……不信看完噩梦连连的只有我,整晚都在阴间逃跑,挣脱邪教一般的原生大家庭,被神雕侠侣追杀,渴求所有人忘了我,一身白骨了还因为贫穷的延续泪流成河,被困在裘千尺天坑里干嚎。
如果阴间只是阳间的延续,旧日种种依然紧紧抓住你,那真是无间地狱了。
有些人还能继续勇敢活着,就是因为知道随时都还有死亡这个解脱选项。
好聚好散,干干净净,就这点期望。
狗爱舔骨头这个巨型bug事后拍了个短片就当圆上了,打发也太轻松了。
毕竟没办法,但丁这个角色在好多地方强行推动情节,编剧完全是利用狗的性格短板,那些事情猫或者其他动物都做不了。
还有,埃克托照着Adrien Brody画的吧?
凭什么这么多年了还觉得Adrien Brody一张音乐家的脸?
偏见。
歌不算顶好听,过得去,但字幕部分来个极端pop黏腻男声版是怎么会是?
吐了,出戏。
诶,皮克斯技术真是当世最强啊。
那些喜欢这个片子的,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是什么样的经济结构让 音乐家 这个职位需要到处奔波,不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二十一世纪了,艺术家还应该像跑马戏团那样赚钱生活么?
这种 音乐家肯定又穷又注孤 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
2. 是什么政治或认识论力量让墨西哥裔人成为 大家庭、小手工业者、重视传统、疯狂热爱音乐 等等这些内容的一个标签?
是什么政治力量让主人公奶奶认为 做鞋子 是他的“好出路”?
(这个片子换个套子就是:美国华裔,福建人,爸妈开中餐馆,然后孩子拼命爱数学想当数学家,然后爸妈死活不答应,非要孩子学着开中餐馆。
孩子阴间走一趟,得出了“家庭最重要”的结论,回来开中餐馆了,业余做做数学题目。
想想你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个片子什么感受。
)3. 那么一部动画片,在有大量儿童观众的情况下,直接出这种 stereotype 意味着什么?
4. 那些父母让你考公务员你觉得被压迫,但是看到小男孩在音乐梦想面前退让、抱着他老奶奶骨头说 “家庭最重要”的时候被感动到痛哭流涕的人,你不分裂吗?
5. 这个故事的世界观设定是,如果没有 后代 记着你,即使你死了,还要灰飞烟灭再死一次。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生孩子,多生,然后死了就能比别人活得好。
当你给这片子五星却对你妈的催婚催生短信撇嘴的时候,你再想想,你不分裂吗?
6. 2007年皮克斯出的片子是料理鼠王,讲自由恋爱的。
2008年瓦力,更激进,讲连话都不会说的机器人自由恋爱的。
十年过去了,2016年皮克斯出的片子是海底总动员2,回归核心家庭建设。
2017年,核心家庭也不够了,甚至不是折衷家庭,要搞大家庭了。
这是为什么?
评分好高。
作为一个郁郁寡话的创作者,时常会思考为什么皮克斯能把最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极致,其实我们都清楚皮克斯动画善于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不论什么包装成什么样的题材,皮克斯动画的核心主题都非常的简单,无外乎成长、友谊、亲情三大类,但这也基本上是全人类最共通的情感了,这是皮克斯制霸全球的核心武器,但其实任何优秀作品都拥有这样的“普遍性”。
一、全球化的“问题”: 不论是《寻梦环游记》还是皮克斯之前的一些作品,追逐梦想都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出身普通的主角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一路上遇到种种困境(三种障碍:他人障碍、世界障碍、自我障碍),最终实现梦想,并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完成成长。
回到《寻梦环游记》,主角面临的困境完全可以被三种障碍分解,他人障碍由亲人们对音乐的排斥造成,世界障碍来自主角音乐能力的受认可度,自我障碍来自主人公成长的内驱障碍:追梦与亲情的选择。
随着全球普遍的城市化进程,有太多太多人选择背景离乡来到更大的世界去打拼、追梦,而这个过程中大多伴随着和家人的分离,大量背井离乡的人需要从影像中得到情感的慰藉,而皮克斯非常善于用最古老的情感(比如亲情)去慰藉现代人的内心,从这点上来说,皮克斯在某种层面上真是功德无量。
《寻梦环游记》就是典型的例子,主人公的内生困境就是追梦与亲情的选择,虽然核心是家庭第一,但是不论再怎么虚张声势,皮克斯也绝不会残忍到非要二选一,它最终会给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双优选择。
二、根基于最古老的情感: 虽然常常包裹着美式的价值观,但是皮克斯作品最内核的精神往往提炼自全人类最古老且共通的情感, 它一点都不复杂,大多是源于爱情、亲情、友谊三类,这种普世的精神内核可以穿透国界、种族、争端,击中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最大范围共鸣。
三、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 时常看皮克斯动画的朋友们会知道,皮克斯动画片里的坏人其实非常脸谱化,而且他们再坏也坏不到哪去,而皮克斯动画常见的一干配角,不论多蠢萌、多傲娇,他们的内心都是无比善良的。
回到《寻梦环游记》中,无论是主角的奶奶,身边的小狗,帮助他的各种鬼魂,内心都无比善良,发自心底的善良绝对是皮克斯最最宝贵的财富。
四、反“反套路”: 皮克斯的动画作品作品常常有令人五体投地的视效和设定创意(前作《头脑特工队》设定创意实在太厉害了),但是从剧情编排上而言,基本上遵循的是好莱坞三幕剧的标准,大量情节其实都是常见的套路,但是这种套路安排反而顺应了观众的内心诉求,皮克斯最后一定会给观众想要的东西。
就像《寻梦环游记》一样,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早就知道了结果,但是这种顺应观众内心戏的编排一定程度上反而会让观众感觉到舒服。
流泪吧,没什么可丢人的,电影院那么黑,就是为了让你流泪的时候不用在乎周围的目光。
但看标题,一直以为是一部追求梦想的电影,像《了不起的菲丽西》那样。
再加上上映的那段时间比较忙,所以虽然周围人评价很好,也没有去电影院看。
今天终于抽空看完啦。
还挺喜欢这个电影的。
看到中间就知道追求梦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影片最重要的还是亲情的部分。
开头用剪纸讲述了米格一家的历史故事,挺有意思的,看其他影评了解到这种剪纸墨西哥街头很常见,很漂亮。
相对于《寻梦环游记》这个名字,我更喜欢《COCO》(不过应该是必须要翻译?
)。
虽然没看的时候会不明白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但看完电影就会知道,COCO可以算是影片的灵魂人物。
被撕掉的照片,埃克托想尽办法也要回去的原因,那首催人泪下的《Remember me》时,都是围绕着COCO来的。
虽然都是纪念死去的亲人,感觉西方的节日像狂欢一样,特别热闹,很中国的太不一样了。
没人会记得猪皮哥的吉他
比《inside out》差远了。老套的剧情,廉价的泪水,画风精美但比不上《生命之书》。阴阳两界想起《僵尸新娘》也不算特别。但还是很喜欢“人们靠记忆而存在”的设定。想念我温柔美丽又大方的墨西哥室友Raquel.
1.剧作工整扎实,以对抗家庭始,通过反转终至完成追梦与家庭的想象性和解,虽被煽到但未被真正打动。2.墨西哥元素精美细致,弗里达乱入。3.亡灵城与万寿菊桥视效很赞。4.被钟砸死的设定有意味,但对时间与记忆的探讨新意不足。5.骷髅部分设计契同于[僵尸新娘]。6.死后世界还是最爱[可爱的骨头]。(8.0/10)
遗忘,才是死亡的终点。
流水线作业
咽气的时候不算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遗忘的时候才是
浪费设定,刻意的泪点,歌曲难听,迪克斯无药可救
太棒了!应该就是明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了吧。关于梦想,关于亲情,关于爱,听起来不新鲜,但创作者们就是围绕着这些经典主题,贡献了一部格外精彩、动人的影片。设定有趣,故事也不辜负这个设定,剧情的编排,细节的前后呼应,都很让人满意。画面也棒,亡灵世界神奇、理想又震撼。以及音乐,太赞了!
因为是家人,就有权干涉你的人生、你的梦想,理由是“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片中家人所做的事,跟那些大家憎恶的逼婚家长没有区别,本质都是基于一种逻辑:前者是如果你做什么,我就不爱你;后者是如果你不做什么,我就不爱你——以爱为名的控制和捆绑,全都是家人or爱人实施的。幸好片尾解锁成功了。
因为是皮克斯,所以可以少给一颗星么?或许因为评分太高所以失望好大。跟闺蜜一路猜剧情,无一失误,简直套路到底。当然开头的剪纸很创意,吓掉下巴也很搞笑,小男孩杀马特造型也很可爱,可这是皮克斯啊,太敷衍了吧。不懂周围哭抽了的人们,现在大家泪点都这么低?还是最爱从没上映过的好恐龙。
Up的一体两面,成长的代价与偶像的崩塌,但墨西哥元素揉的实在太巧妙,煽情起来也依旧让我难以招架。
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科技,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音乐、诗歌、梦想、情感,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可能越来越冷的天气以及一个个残酷事件的刷屏让人容易变得感伤:当看到热情洋溢的拉丁文化被这部动画完美的捕捉,还有加西亚可爱的配音,找到了温暖和慰藉(真的很久没给动画片五星)。想起了Gina在金球奖说papa总教她‘dream big’,不知道我们的七月半能够拍得这般激励、暖心和感动吗?
精致平庸。对这种模式化的故事实在是倦怠了。看了这么多迪士尼的,永远都是在拍同一个事情。
”环球影迷大会”上,答应影迷去看这部高受赞誉的动画片。虽没有想象的那么催泪、惊艳,但是创作者能根据墨西哥民族“亡灵节”的风俗,发展起来这样一部美好的作品,确实不错。好莱坞的大片即广采各国各民族文化特色,又结合娱乐通俗大片电影的精巧技能,难怪老少咸宜,风靡全球!
鬼妈妈,僵尸新娘,各种套路抄袭。话痨
翻译的什么破名字
强推!又一次在电影院哭到无法自已。
抱歉我對家庭愛理解不能,觀影期間無時不刻都在眉頭緊皺,看見相擁的家人就忍不住要反胃。
亡灵节的一切都非常美,煽情套路也很圆熟,但价值观(家庭高于一切+必须爱完全不认同你的家人+必须原谅你并不想原谅的家人)我真是完全don’t give a shit。人生最大的价值是被家人记住?虽然也没啥不对,但我忍不住觉得这很path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