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

She Said,她有话要说(台)

主演:凯瑞·穆里根,佐伊·卡赞,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安德鲁·布劳尔,詹妮弗·艾莉,安杰拉·耶奥,马伦·赫伊,肖恩·卡伦,阿纳斯塔西娅·巴兹,凯莉麦奎尔,希拉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她说》剧照

她说 剧照 NO.1她说 剧照 NO.2她说 剧照 NO.3她说 剧照 NO.4她说 剧照 NO.5她说 剧照 NO.6她说 剧照 NO.13她说 剧照 NO.14她说 剧照 NO.15她说 剧照 NO.16她说 剧照 NO.17她说 剧照 NO.18她说 剧照 NO.19她说 剧照 NO.20

《她说》剧情介绍

她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聚焦《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托尔(佐伊·卡赞 饰)与梅根·吐赫(凯瑞·穆里根 饰),她们联手撰写了这个世代最重要的一篇报道,进而引发#MeToo运动,不但揭发了好莱坞数十年来默许的性侵真相,也永远改变了美国文化。 影片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画魔人奇葩男女窈窕舞妓神盾局特工第六季一梦枕星河深宵闪避球灼人秘密芳草满天涯神马风云支离破碎山女日记2SP前篇去秋山节吧常念岳命运之夜——天之杯Ⅰ:恶兆之花我的麻烦老友异星战境天鹅湖我是间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戴夫银行凡人烦恼忘了我记得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太行山上圣所镇:女巫传说做局父亲的胸怀我的妄想症男友蔷薇少女序曲王牌调酒师潘多拉的果实~科学犯罪搜查档案~遥远时空中~紫阳花物语

《她说》长篇影评

 1 ) 「她说」,一件不需负责刺激性与性刺激的武器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倒下,已是五年前的事情。

根据同名原著改编,重现《纽约时报》点火「MeToo」运动的《她说》在年末正式亮相,意味着电影终于正面杠上电影的昔日神明与永恒恶魔。

据说外媒此前有过统计,韦恩斯坦在奥斯卡上被感谢的次数,比上帝还多。

至少能够肯定的是,身为巨擘,他的权势确实巨大无比,手下项目光是奥斯卡奖项就拿了差不多80个,就连李连杰、周润发、成龙以及《无极》《英雄》《少林足球》等等华语电影,走到国际也少不了他的操作。

在近乎只手遮天的影响力下,即便是想要谋求一定合理利益的电影、演员,也难免牵涉魔鬼的交易,而日渐直白的潜规则,又左右了性别、资历、手腕偏低一方对韦恩斯坦的忌惮与服从。

具有声量的影视红星、州长老婆,在长时间内也无从有效发声,何况其他。

事实上,能被听到且产生作用的时候,许多当事人已经跨入中年。

像是最先揭发的艾什莉·贾德,在2017年已经将近50岁,即使地位如此,她在决定牵头时,也犹豫良久。

贾德客串《她说》格温妮斯·帕特洛作为另一位先遣,早在跟布拉德·皮特交往的1994至1997年间,就指控韦恩斯坦性骚扰,只是收效甚微。

而跟皮特相处了十二年的后任安吉丽娜·朱莉,同样控诉过他在自己职业生涯早期的侵犯,自从二人没有任何合作。

不过,哪怕知晓这些禽兽行为,影坛地位甚高的皮特,还是在2009年主演了由韦恩斯坦监制、发行的《无耻混蛋》,三年过后,他还主动请求韦恩斯坦制作《温柔杀戮》,这让朱莉倍感受伤。

《无耻混蛋》里的皮特特别值得玩味的三个后续,一是皮特跟朱莉分开后,聘任了韦恩斯坦之前的律师兼危机公关马修·希尔齐克,这个人早在2004年,就助力压下《纽约时报》关于韦恩斯坦相关指控的报道。

报社前记者莎朗·韦克斯曼在「MeToo」运动爆发后,明确指出当年韦恩斯坦登门造访,然后报道被撤。

《她说》的记者乔迪·坎托尔报出选题后,上司第一反应是,他几年前就被指控过,对应的正是这个背景。

而这选题之所以能够通过,也跟当初撤掉所有负面报道的文化版编辑乔纳森·兰德曼离职有关。

这又牵涉到NBC、《纽约杂志》《纽约时报》以及其他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几十年来「纵容」韦恩斯坦性侵的问题。

第二个后续是,坎托尔与同事梅根·吐赫在撰写出引燃「MeToo」运动的文章过后,出版了回溯事件始末的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而买下版权的是皮特,联合监制电影《她说》的,也是皮特。

晚了十年不止的「报仇」,大概与君子不那么相关。

还有就是,十月底,韦恩斯坦性侵案的第一周听证会上,法官顺从韦恩斯坦律师要求,禁止陪审团成员观看将于次月上映的《她说》预告,以免影响判断。

最终电影背靠与韦恩斯坦合作多次的制片公司,冲向韦恩斯坦留下超强神话以及顽固污渍的奥斯卡,某种急于洗白的举动,又把「戏外」引到另一段与电影主旨背反的名利之争去。

就目前看来,《她说》冲奖的前哨战打得并不漂亮,只能位于第二梯队,而总被政治正确的是与否裹挟的奥斯卡,又不仅是办得越来越黏糊。

最终电影的历史会如何应和文化与思潮的历史,恐怕难免也有好些慨叹空间。

那么,拨开前后纷扰,回到电影本身,《她说》算不算一部好的作品?

个人觉得,它是好的,而且要比不少申奥种子选手好。

即便不能复制《聚焦》《华盛顿邮报》这类新闻调查题材电影的成绩,它也绝不是纯粹依靠意义来掩盖艺术缺陷的电影,毕竟二者已经相互镶嵌,更重要的是,所谓「缺陷」,不过是有意为之的白描手法、克制风格。

伍迪·艾伦与米娅·法罗的儿子罗南·法罗早前在HBO,出过一部纪录片剧集《播客大追杀:好莱坞性丑闻录》,稍晚的同题材电影《她说》,则有更多女性班底的参与与呈现,也更有「她说」的角度和表达。

片名与原著书名里的「她说」,主体是「她」。

「她」所代表的群体,首要的自然是韦恩斯坦的受害者。

他在猥亵之前常拿这么一句话进行劝说,「她们都这样做」。

「她们」是指此前不得不屈从他的女性,也指千百年来不得不屈从男性与传统、权力的女性,这性别代称,就有了一种前仆后继的惨烈。

韦恩斯坦轻飘飘的一句话,之所以有沉甸甸的压力,正是因为站在高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性侵犯同化、简化甚至合理化了。

用他手下兰尼的辩解来说,这就是所谓老一辈权贵的做派,男女对「你情我愿」的定义不甚相同罢了。

长期压迫的龌龊要被模糊调停为「一个关于男人进化的故事」,兰尼面对《纽约时报》三位女性的狡辩表演,以自己也并不相信的圆滑,在镜头下勾出历史与现状的多重滑稽。

奈何滑稽再荒谬,也是男性与权力彼此攀附的现实。

《她说》始终在透过女性,尤其是乔迪与梅根,她们的眼和耳,来捕捉我们隐约知晓却未清晰辨认的残酷。

演员和电影工作者,就在韦恩斯坦隐秘魔爪暂且兼顾不了的角落,怀着创伤式的谨慎,袒露那些年大同小异却不减苦痛的经历。

年岁跨过去了,地位与阅历予以屠杀恶龙者的,不过是无声环境里的一点点勇气。

电影不断重复叙述女性遭遇这种困境的恒久与崩溃,每个当事人的闪烁犹疑、怨憎恼恨,成为统一的多声部,达成无需分贝加持也能直插人心的冲击。

而这些外化的深层情绪,又会在她们独有的追悔、反思里,对照韦恩斯坦匮缺的歉意,碰出极不是滋味的悲凉。

女性被剥削,不只是在名利场,也并不只是在性方面。

《她说》透过琐碎的故事拼贴,汇聚出承载共同苦难的性别形象,又通过母亲、妻子等家庭身份以及职业牵涉的社会身份,来反复印证并强化性别倾轧。

梅根在投身韦恩斯坦报道之前,主导特朗普桃色新闻的揭露。

她遭到即将成为总统的掌权者肆意谩骂,也接到陌生人猥琐而具体的恐吓。

连带着线人遭受的侮辱、威胁,短短几个镜头就已经营造出这些身份在男权之下的脆弱,以及坚持真相与正义的极其可贵。

在职业抑郁、政治抑郁之外,产后抑郁,甚或是具有更大指涉的女性抑郁,在她们不被肯定与信任,更无处舒缓的压力下,释放出极为可怖的低气压。

女性对女性的体谅与帮助,在这些永恒的困境里永远值得感动。

而电影在女性主导的氛围里,也加插了不少男性的辅助,譬如相互力挺的同事与分担家务的丈夫。

在面对资本、权力、传统与结构的战争里,不盲目的性别对立给故事争取了更多理智与励志。

于是,这个「她」可以作为广义上的女性,在场与不在场的,当下与历史的,引导电影走向「说」。

「她」之所以如此痛苦,一大原因就是在背负无数不公的时候,无法「说」,遑论实现女性赋权。

很多人被禁止发声,于是也有很多人欲言又止,甚至等了25年,终于有人上门询问的时候,还是害怕诉说带来的影响。

始终在场统摄的权力支配,是电影一直强调的背后原因,但格外令人触动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说了。

「说」本身,在电影里,在事件中,都成了武器。

《她说》固然有血有泪,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女性之间低声细语的诉说,事件的恶劣和时间的沉淀不需要添油加醋,就已振聋发聩。

而在直面韦恩斯坦团队的时候,那种固守,那种周旋,是以在理,抵抗在位,无声胜有声。

因此比较特殊且有对比价值的一个场景,是梅根她们几个在外头聊案件,结果有人搭讪,而且毫不识趣地造成滋扰,最终遭到梅根爆粗伺候。

电影直接的一个情绪出口,在这过分通俗的快意里,迅速产生集体悲鸣。

一定程度上,这「说」,也成了「问」。

问的是以韦恩斯坦团队为代表的男权社会,更问历史,问当下,问一个假如,也问一个必然。

不可否认,当代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诚然会给电影无限加分。

于是不够舒张,不够刺激,不够荡气回肠,所谓被浪费题材的拍法,会引起争议。

可电影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不只是效仿《聚焦》《黑水》类新闻题材的节制、冷静与客观,而且是要在女性对话的反复、重叠中,借成稿之艰辛,凸显言说乃至反击之艰难。

最关键的,是凸显女性声音要抵达听众耳边,向来不易。

毕竟哪怕是如此恶劣的事件,大家还是更关心刺激性与性刺激。

所以电影最后大反高潮的发送、记录以及各种语言编织的「她说」,更能让那些偏颇与反诘,都构成《她说》经久不息的傲然批判。

 2 ) 调查性新闻之光

调查性新闻佳作 完整展现了前metoo时期女性话语权在纸媒和公共舆论上形成的沉默螺旋 通过一篇通讯的采写编过程解释了大多数性侵受害者为何选择和解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引出了使她们被迫保持沉默的制度性原因——因此引出了贯穿全片的对于保密协议保护的是谁的利益之问

在保障已签署保密协议的受害者权益和面临Weinstein方的威胁阻挠之间寻找新的采访突破无疑是制作这篇新闻的难点所在 好在影片也详细地再现了两名记者及其报道团队挖掘线人实地调查的全程 也没有避讳与同行媒体围绕这一议题的报道开展的时效性较量 在新闻编发之际也允许Weinstein对报道内容进行充分的回应 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客观和中立 同时也对两名女记者以及受害者的母职身份进行了延伸 暗含着性别暴力带来的痛苦在下一代终止的期待和希望

镜头语言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当屡次接到受害者拒绝采访回电的Jodi站在加州的海边 远处的海岸线水平着越过她的高度 仿佛要将她吞没 那种未见报端的执着和坚持很难不令人动容

 3 ) Listen

这仿佛不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我没有办法仅将其视作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愤怒和迷茫,以至于在看完后我没有办法抽离出来去评价它所谓的结构,或视听语言,或叙事节奏。

片尾关于这个故事在现实中的后续都不能让我释然,而只不过是让人进一步看清这团笼罩多年的乌云的全貌。

片如其名,《She said》,整部影片绝大部分的情节都是两位女记者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采访现场,与一位又一位女性艰难地交谈。

我只能跟随她们的视角,沉默又坐立不安地聆听里面大段大段破碎的回忆和陈述,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回避,有的人愤怒,有的人羞愧,但更多人痛苦,很多很多的痛苦,是跨越数十年都依然能让人在刹那疼得弓起身子的痛苦。

哪怕她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远离了那个酒店房间,远离了那个职场,远离了那个对她们说这只是工作的恶魔,但伤口依然存在,伤口还在代替她们被扼住的喉咙无声地呐喊。

记得里面一位受访者说,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家的沉默。

所有人的沉默,和那些精明到恶毒的保密协议,筑起了一道高墙,施害者被完美地保护在高墙内,而受害者在那一刹那也丢失了自己呼救的声音。

如同片里女记者说的,外面还有多少个韦恩斯坦,每天又会发生多少这样的事呢。

我很悲观地想,在性别、权力、阶级仍存在的一天,这种悲剧便永远不会消失,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们也许仍只能靠说个笑话,或者穿两条紧身裤,来尝试保护自己和摆脱困境。

但仍希望,未来她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或者让她们的声音响亮到旁观的人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4 ) IF SHE SAID

是2024年2月6日豆瓣日历的头版电影,就在书桌的左边角,一眼可见。

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是一部题材并不新颖、但亟需扩散到all walks of life的电影。

讲述大亨对女性的各种虐待,精神和肉体,电影很直接,很勇敢,用了真名,用了真实故事,讲了真话。

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MeToo”对太多人来讲都太难了,因为社会形态和个人内在的各种束缚和桎梏。

希望这世间少一些恶劣的行径,每个人管好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希望正义常常能占上风。

若是要评价这部电影的话,其实两个小时算是挺长的了,但是想要有头有尾地描述这个宏大的“犯罪故事”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很可惜,我会给电影立意10分,给平淡叙事和不够清晰的逻辑5分,给整个剧本6分好了。

看到了眼熟的演员,仔细一查,还真是熟悉的演员。

当然还是会动容,girls help girls。

两个女记者,背后有家庭,有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她们一起努力,去帮助那些同样有家庭,有孩子,但曾经被深深伤害,且一生都恐怕难以忘怀的女人。

 5 ) 爱是慈悲

nye加上今天分两部分看完了,她说。

看第一部分就觉得很惊讶,这地球是进化了多少代,才能将这些黑事说出来,说出来的如此光明正大,感觉是现代的爱恨善恶都进行了光速的迭代进化,才能够在21世纪将黑事如此平和的公开,里面的很多受害者包括MIRAMAX家抵制这件事的男性很显然出现了BPD的症状,里面一些镜头诚实的呈现了BPD脱离不了困境期时那种严重的不安全感,伴随极端的焦虑和压抑,是脑部具体的掌管情感和记忆的部分在经历损伤,很多是不可逆的,脑部损伤并不是只有儿童才会经历的,成人也会经历脑部损伤,任何正常人目睹BPD这些痛苦的情景,都很容易引发不适。

整部是实名了施害者并且有很多受害者真实出演的,非常真实,同时拷问了外界不小心目睹BPD的人,该如何处理这种他者的窘境?

他人在经历一种极端不稳定的困境时期,他人的脑部因为肉体和情绪的虐待在经历损伤,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我们是不是该伸出援手?

拍的惊人的平和,完全没有故意为之的道德高点,就是普通记者对抗一宗恶事的日常,过程也不是很顺利,其中一个记者还经历了同期的产后抑郁,她会哭会觉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最近上学有的时候压力很大,也会抱怨日子过不下去了,像我这种弱人,经常觉得自己弱的不得了,感觉人生根本无法装逼,我看我自己行运生完孩子有段时间每天可能都哭一场,就是看丈夫带婴儿的样子,每天至少大哭一场,早饭可能都是天天哭一场,因为我那段时间就是一起床一下楼,就会看到丈夫怀里有个小孩,我可能会被感动死,只是我也不会躲人我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弱久了,脸皮厚太久了,会觉得这种诚实的生活里就是挺幸福的。

这一部因为实在太平实太诚实,而自带了地界判官的画外音感,真正的高维对低维,来自对于低维魔鬼毫无介入感的强大制约,就是之前写到的佛学里的空性,是在惩罚罪人时的了无痕迹。

在惩罚一个罪孽之人时,丝毫没有的身处其中的情绪,也没有对任何腐朽文化和模式的默守,只是以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作为处理善恶的依据,谁虐待了他人的情感和身心,无论害人者用了什么所谓的道德说辞,无论她利用了谁,哪怕她利用的是她的家人,就应该是安全又强大的做事,将恶人公开审讯,并且使得其再也不敢作恶,才是惩戒者王者之位的证据,在惩戒恶人时不需要有任何的血泪,而是异常高位的像踩踏一片落叶一般,都不会真的看恶人一眼,才是该有的现代方式。

这一部展示了,面对人类黑暗面能够平和的说出来,是当事人和整个社会的最大程度的进化,就是描述黑事时都没有太多的情绪,在不被侵犯时,连愤怒都很轻微,而当恶人过度的烦自己时也能爆发出瞬间摧毁对方的强大暴力,里面女主对着贱男喊f word时,我觉得挺正常的,就像黑事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该干嘛干嘛,却也能够全然的体会真正的受害者的痛苦,并且作为他者,能够对受害者无私的伸出援手,这可能是,走在最前线的人类所最能够体现的人类最高的品质。

这一部拍的实在太寡淡了,全程竟然惊人的美,把meetoo全程几乎毫无拍摄技术的记录了下来,整部就几乎只有一个反派,就是那个harvey weinstein,非常明显的NPD自恋型精神障碍,感觉人类半个世纪在对抗一个地狱第17层的魔鬼,而这个大鬼面对一群普通记者和曝光者又是那样的渺小,他是整个NYT报社和社会公认的蠢人,所有人看不起他,NPD哪怕是芝麻绿豆的低级普通人也会故意藐视媒体,会威胁社会说,你们去曝光我啊,我不怕之类的蠢话,真正面对曝光时,其实人又如草芥般低微,NPD这类人直到铁站如山被全面曝光,前面就是一直会威胁外界会撒谎说拿别人都是污蔑他们,普通的NPD也是如此,而且他们会说都是别人威胁他们,NPD无论是什么社会地位,作恶模式都几乎相同,都是先emotional abuse或者肉体abuse他人,尝试将人吸干,让人降智,然后对方抵抗后,就实施报复,都是把黑的说成白的,给恶行打上道德的旗帜。

之前把我吓得不轻的个别健身房那位BPD,他在精神崩溃期,那种带课时的极端失控其实就是他瞎娶的NPD家内虐待他导致的,听过一段据说是他家保姆放出来的他们的吵架录音,女方侮辱他的言语之恶毒,完全是NPD才能说出来的脏话,整个对话都在美化她自己,里面有一段是道德PUA,为的是报复他,利用小孩威胁他,逼BPD说他很喜欢她,逼他录视频,但是那位BPD当时精神抑郁之严重,导致整个话语有着很严重的苦感,很多人看到都觉得很惊讶是一个男人能被威胁成那样,他整个人就像被诈干了一样,那段时间的前期就是他在BOX发疯那段时间。

他这个虐他的NPD还是没啥名气的,而且只是名利场底层,是被玩被潜的无名小咖,那个女人自己就是一路被男人玩弄,不给任何名分的人,经历了长期的陪睡史,一边被玩一边被打,还被已婚男的家属骂上过报纸,没有一个男性承认过她,这样都能因为骗到不太聪明的BPD男,能把他玩到几乎崩溃,当个健身教练,课都带不下去,多次中途崩溃,还有一次中途人直接走了,让其他教练给他带课,他只不过遇上一个被社会公认看不起的名利场小蝼蚁,那个女的狗屁都不是,他都能被玩成那样,那个女的是一己之力逼疯他全家,看他行运感觉很真实,结局离婚时那个女的把他爹妈都气疯了,于是再想想Weinstein那个NPD,从90年代虐了那么多明星,把女的搞得一个个精神失常,就能意识到NPD是什么样的存在。

NPD真的是人间之鬼,这类人完全没有情感。

他们像吸血鬼一样挑选弱者再进行各种精神和肉体虐待。

对比NPD,随便哪个正常人真的都有着很明亮的光芒。

全片气氛之平实,镜头用的很简单,比,聚焦,还要更平实,不太像电影,看起来毫无光鲜可言的记者们对抗一个电影圈的名人,其中的两个主要女记者当时还在怀孕和生孩子,养孩子,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一群普通人的福报之高,整个日常极具美感,因为是一群福报极其高的人,他们没有害怕H.这部电影再次教育了我,是提醒我,在面对他者的苦难和窘迫时,幸运的少数派人类所该有的态度,于是让我会惭愧我有段时间对于健身房那位BPD的厌恶感,我在那之前从来没意识过,BPD到底是什么,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见识BPD,我在那段时间还不懂得该如何处理眼前目睹的人类黑暗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无法升级黑暗面,我不懂该如何面对他人的阴暗和窘迫,就像我无法面对我灵魂里的黑暗和祖代在这片土地曾经受过的痛苦,而且他那宗还是社会并没有保护abuser,他那位形婚里的女人是公认的被上海观众所不齿的人,一直在被骂,是那种最直接的蔑视,是理都不想理那种,就这样,我在看到这种如此低级的丑事时,依然无法面对。

这部电影如此平实的过程竟然有点压抑并且很有爆发力,那种强大的能量来自于普通记者们对整出事件的清晰视野和明亮的三观,对比出无法睿智勇敢的看待黑暗的普通人来说,看这部就有一种很复杂的忧伤感,让我觉得如果无法升级自己对黑暗事件的态度,感觉不配来到这个星球,因为我们来到这个星球就是为了纠正自己的,而我却在很长时间无法面对人类的黑暗面,观感太容易让我想到那段时间目睹健身房那位在精神崩溃期的BPD时我的感受了,他的所有行为都很真实的露出了背后把玩和虐待他的NPD,是一种目睹人类古老黑暗面的感觉,他将人性里不开化的一面从远古带到了现代,在现代婚姻里,9成以上的人不会许可任何人格障碍者ABUSE自己的身心,假如是我,因为没什么节操,每天苦练巴西柔术,可能早就把NPD打断腿了,就是哪怕社死我也会把NPD搞死,那一位只是实在太弱了,他身上那种默许他人伤害自己的沉默感很容易吓到人,表面看起来他就像个熊孩子,实际看他就像看到一个宋朝来的鬼,BPD的自伤真的让人不寒而栗,于是有段时间目睹他的燥郁,让我觉得既压抑又痛苦又莫名的有一种人类共同体的耻辱感,导致日常被严重打搅,因为看到了人类很丑陋的部分,但是后来看到他的行运很明确的指出了他后来的婚姻非常幸福,也没有再接触前面的人和事了,他在经历后来第一轮的受到前面关系的侵扰前,其实治愈的重要阶段已经完成了,他将有能力在那个阶段保护他和他的新家,最终他和前面的每一个人都彻底断绝了关系包括前面经常被NPD拿来当作工具威胁他的小女孩,他后来的某一年后,直到去世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孩,在人生最后两个大运,整个人格之间的攻击,都被彻底治愈了,他本命带来婚灾的那个子午冲没有了,再入胎将再也不会遇到前世这宗可怕的NPD虐待事件,那些人他再也遇不到了,因为他人格里引发攻击的缺陷被治愈了,心智彻底升级了,不管最终是谁治愈的他,有可能是他儿子,反正这个人最终完成了重要阶段的净化,感觉看到这种结局,或多或少让人心里舒服了一些,遇上BPD是对外界的人何等的考验,整个过程都在映照每一个外界可以读出他人内心的人到底是谁,我们看到别人的痛苦和那些可怕的事,我们到底是谁,这个过程真的让我觉得人间很艰难。

这一部电影对话没有装逼式的煽动情绪的部分,配乐也还算正常,要操控观众的念头似乎很低,就是很平常的拍摄了一群记者的日常,就感觉福报高的人哪怕就平平常走个路,都是那么美的,而且里面两个记者的婚姻相当幸福,相比NPD和其同党还有那些不敢保护自己的沉默的固化BPD们,那些通过恶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简直是滔天罪行,自伤的人在没有获得治愈前真的让外界很受伤,而显得知道说出恶行和能够感受到他者痛苦的正常人简直伟大的像神。

实在没有什么电影的炫技,渲染气氛的部分很少,但是一路到最终黑屏,出来最终那段字幕,最终那一刻的观感,让人心里有眼泪像温泉一样在奔涌的感觉。

其中有多个偶发性BPD,很可能不是天生的BPD,是被这种困境刺激出来的,尤其是那个Miramax的会计,他想说出很多真相,又说不出来,很压抑,还有那个后来被H报复了的中国女孩,其实都在被施暴后,被NPD的emotional abuse环境导致了BPD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其实很容易辨认,是受害人身心被NPD重创,心智几乎下降到0,在最无法保护自己的时期,对外界安全世界有着很深的渴望却又不敢离开NPD的深渊,只能沉默的扮演,我没事的样子,长期经历亢奋和抑郁,里面还有几个巨星明显经历过BPD时期,印度混血那位曾经的明星,当时叫孩子上楼后,面对记者哭着欲言又止,又特别想说出来自己被NPD虐待那一段,真的很BPD,对比两位女记者作为正常人的那种果敢和睿智,可以很明显看到BPD这类困兽人格和正常人的区别,后者那种地球最高福报所承载出的智慧,那种美感,这些人面对的同样是作恶的NPD在害人时那种轻飘飘的无所谓和堂而皇之的道德说辞,而这些人没有将做恶之人毫无情感的做恶,正常化,她们是哪怕就是受害者,在第一刻被ABUSE也会说出来,他们能够看到NPD的罪恶,这是何等的人类的进化,好多人会说NPD虐待的那些人是自愿的,就像健身房那位,很多人会觉得他玩形婚他被诈他被虐很正常,我也曾经这样认为,因为他和harvey事件里被rape的明星们一样要名利啊,他当初是打着要女方给他名利的鬼心眼进入那场婚姻的,他觉得他捡到一个免费的宝,他不知道女方其实臭名昭著,属于两个贪婪的蠢人歪打正着,我也曾经觉得活该他被社会辱骂,最终才能看到这些事件里真正的核心,是虚无的权力对弱者的abuse,这些弱者因为人格不健全才会进入圈套,之后打搅到的其他无关人士,真的就应该视这些人为咎由自取吗,就像harvey事件里被性侵的明星们,真的就该说她们是咎由自取吗?

其中那个中国妞,她第一次被xing侵,辞职后因为harvey封禁了她所有工作机会,她在明显的BPD期间,不得不又回去找harvey,重获工作机会后被严重性qin,是xing虐级别的很可怕的事,其实是harvey故意报复她,其实很像被NPD家内报复过多轮之后的健身房那位BPD,那个男的是自己说过他经常离家出走的,也被爆过多次提过离婚,这种事件能不能说受害者出逃失败后重新回到NPD驯服他们的马戏团是他们的错?

我现在会觉得这样太苛刻了,因为这些人误入虐待场,之后的发病是注定的,他们不可能向正常人那样处理这种事,里面涉及太多的精神和肉体层面的虐待,当事人不可能轻易就安全的脱离这种磁场。

我在反思BPD这个主题时,终于在某个时刻懂得了宽容的意义,在很长的时期无法对BPD这类贪图小名小利而误入歧途的人有同情感,我觉得他们很愚蠢,但是我又经历了很长期对人类黑暗面和窘迫面的思考,是有些人的过错不成为他们被严重虐待的理由。

一个人弱或者蠢,是不是就该受到欺凌的原因?

很显然并不是的!

这地球的每个生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有生物都有脆弱的时期,这就像女性的产后抑郁,这就是人类的一种黑暗面,有的时候无法避免,但是在反思人类的这些窘迫时,我们所真正该使用的一种释放模式,是在我们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之下才能够安全度过的,而很多人无法顺利的获得爱无法获得安全的环境,很多人所谓的家是假的,于是在一些文化里会强迫他们必须服从,这和性别真的无关,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的被健全的人爱,这件事其实对于任何人都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多人好几世一直在充满了神经病的环境里,遇到一个健全的人简直比摸到星星还难,harvey事件里的受害者有很多是男性,他们也无法面对女性在这些事件里的被虐,健身房那位也是男性,每一个人如果误入滥用权力的场合,遇上神经病,都会经历一些脆弱的时期,甚至即使在最安全的环境也会有时脆弱,每一个人都需要家人的保护,我们都需要正常的亲密关系,我们都需要被保护,有的人在最弱的时期,依然是安全的被爱被安抚的,是因为她们不在PD的世界里,她们谨慎的选择了自己所处的婚姻和环境。

我祝所有的人都能谨慎的选择家庭和人际关系,尤其是婚姻,亲密关系里的ABUSE真的是这个星球最让人受伤的人,这地球没有任何人就该受到家庭带来的伤害,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爱,但是不被爱不意味着就可以被伤害,不爱一个人,不爱一个所谓的家人不是,一个人可以去伤害另一个人的理由,在家的环境里,虐待他人的人,是这个星球最恶毒的人,他们都会去最黑暗的地狱,这和年纪,文化,性别毫无关系,并不是拿着所谓家的概念,或者拿着一个老人或者孩子,说些老幼尊卑,打着婚姻的幌子打着家的旗帜,就能对其他人进行虐待的。

我们进化了不知道多少世,终于进化到今天这样一个爱恨都可以自由表达出来的时代,这个星球从来不存在什么谁的错不可以被说出来的事,很多人所表达自己离开伤害自己的所谓家人的时刻,其实只是摧毁了一个没有爱的体系,摧毁了自己内心用爱去破坏的旧有思维,人类的每一次被他人恶意伤害都是自己许可他人的,你的态度才是他人对待你的方式的理由,每一个人来到这个星球都是为了挥别迂腐的不爱和伤害而进入真正的人间,真正的人间其实到处都是爱,是善意是让你成长的光明境遇。

我祝所有走出了伤害的人,都能从此进入一段关系,是只因为真正的欣赏,你真的爱对方很多明确的品质,而不是因为一些虚无的名利和幻觉,你在深爱对方的过程里获得被包容和被赐予成长的力量,在没有遇到那个人时,你不和任何人轻易的说爱。

我祝这地球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一天体会到,爱是慈悲!

 6 ) 不道歉的勇气

故事讲述两个纽约时报女记者如何挖掘报道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案。

电影拍得很好,克制的叙事和15年的《Spotlight》类似,除了同样细致还原调查记者抽丝剥茧收集证据的过程,《She Said》还很好地拍出了女性面对性骚扰的“恐惧”“羞耻“和“愤怒”,一种不止存在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人的自尊,带来长久的耻感。

我也很喜欢电影里对两位女性记者的刻画,除了是勇敢的记者,她们也是普通的女性,也会有恐惧,悲伤,愤怒,沮丧的时刻,但这不影响她们的勇敢,相反,这种就算害怕也要揭露,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勇气。

也是因为最初的几个女性证人不怕被污名化,勇敢站出来实名指控,才能引起之后的八十二名受害者掀起的"me too"浪潮。

看完全片,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中间的一个小插曲,两位女记者和女总编在小酒吧讨论工作,一个无聊的男人过来不依不饶地搭讪,根本听不进直接的拒绝,直到女记者对他咆哮“Fuck Off!”,才一脸“她疯了,真的开不起玩笑”地离开。

女记者吼完人之后回头和同事说“不好意思,我最近情绪太差”,又马上回过神“我不应该为吼他道歉”。

我们不应该总是道歉。

 7 ) LFF|当电影与现实链接

昨天在LFF看完 最后屏幕显示出各种语言的她说(中文还在最中间hhh 还有大家长达一分钟的鼓掌声让我鸡皮疙瘩起一身。

伦敦看电影真的很有感觉。

我印象最深的台词是 当女性刚开始想发出声音的时候却被夺走了声音。

现实比台词更血淋淋。

整体很克制舒缓 像是散文诗 尤其是原本可以做sexy处理的画面 统一用了空镜头蒙太奇 没有做博人眼球的处理 我还是蛮喜欢的出来后在天桥上看红毯 好像电影与现实链接 多数的男性占据聚光灯(无论娱乐圈还是传媒) 而最后压轴的大魔王 无法想象是否也遭遇过电影中的事情 但最后一步步靠女性的力量爬到顶峰 就像电影里的女记者们 但这部电影总会让我觉得看了四个小时 有的时候会觉得太慢冗长 情节过于重复堆叠 类纪录片展现记者如何揭露真相(记者主题确实很燃我的热血 片中的女性记者其实也展现了女性与家庭的困境问题)ps电影里直接出现特朗普啥的哈哈哈当时觉得好敢哦在雨后漫步到伦敦桥 看到🌈 女性的世界应该会越来越好吧 然后突然就走到了大英博物馆 看到声援🇮🇷女性游行 抛开政治 仅仅谈女性权利 我居然在woman freedom的大喇叭声里默默流下眼泪来。

感谢世界还有角落还有人在发声。

ME TOO

 8 ) 故事梗概

故事聚焦《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托尔(佐伊·卡赞 饰)与梅根·吐赫(凯瑞·穆里根 饰),她们联手撰写了这个世代最重要的一篇报道,进而引发#MeToo运动,不但揭发了好莱坞数十年来默许的性侵真相,也永远改变了美国文化这是一部女性必看的影片,「她说:女性人生瞬间」是一把捍卫女性权力的尖刀,刺向那些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的人。

就像片头出现的那句话:"它想讲述的,是平凡女人的不平凡故事。

 9 ) 果然女人才能懂女人,才能互相帮助

这部电影是讲写这篇报道的经过和困难,但也不仅仅是这些,它从家庭,职场,社会多重角度来直接间接反映了女性生存之不易以及到处可见的不平等,以及变相或者说隐形的压迫。

主线略过不表了,媒体原本就难,碰到一个大家都想隐瞒的真相就更难了,女性只能忍气吞声,男性多数互相包庇或者息事宁人…想记录一些细节,比如乔伊和梅根面临出差时,乔伊很自然的说要和丈夫商量,大部分原因是要照顾孩子,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大概幼儿园一个再大一点,然后她会凌晨在国外给女儿打电话联系,也会在回来之后觉得对女儿和丈夫很抱歉,但男性碰到加班或临时出差,通知可能会有,电话可能会有,抱歉是真的很少,因为根本上来说,多数男性会觉得照顾孩子是女人的责任,即使两方都有工作,更别提家庭主妇了。

作为母亲,乔伊和梅根都曾经有产后忧郁症,那种不被全世界需要的感觉,不是轻易能摆脱的,工作让她们振作,而男性,既给不了理解,也给不了安慰。

可以理解那种一秒钟内的崩溃,压力那么大安慰基本没有,这也和育儿中女性承担绝大多数有很大的关系。

光是这些,就已经证明这是部好作品,一看导演也是女性,了然了。

主线也很精彩,题材原因很多只能是侧面描写,但真的很感人,推荐!

 10 ) 性侵大半个好莱坞,搞垮奥斯卡,这新片终于扒光淫魔真相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将你在工作中遭遇到的性别歧视、性骚扰,甚至是性侵的经历公之于众,你会选择实名发声吗?

就在上周,洛杉矶郡最高法院正式宣判前电影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包括强奸罪在内的三项性侵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24年监禁。

至此,这项给好莱坞带来大地震的性侵事件,再度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尽管早在五年前,这位在好莱坞堪比上帝一般存在的巨鳄已经轰然倒地,然而这一路以来,真相的调查与揭露却是那样的艰难。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影片,就是聚焦于该事件的始末,以电影的方式直接对抗电影背后的“恶魔”。

两位《纽约时报》的女记者,一步步揭发韦恩斯坦背后数十年来触目惊心的丑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韦恩斯坦是谁?

他不是明星,但坐拥90多座奥斯卡小金人,一手操纵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项美国电影界大奖,而这一切都是靠着他高超的公关手段。

作为当今世界电影界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TWC的老板、米拉麦克斯的创始人。

25年来,他领导的米拉麦克斯公司制作和发行了大量经典电影,也为他赢得了“现代电影的挽救者”的“美誉”。

1996年《英国病人》、1998年《莎翁情史》、2002年《芝加哥》、2003年《指环王之王者归来》、2010年《国王的演讲》和2011年《艺术家》……这些最佳影片的奖项,无不是由他一手操纵而得来的。

甚至正面对撞大热的《拯救大兵瑞恩》,《莎翁情史》也能一举夺魁。

当然同时,也收获了史上最水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演”的调侃。

他曾说:“我睡了詹妮弗·劳伦斯,所以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后。

”在好莱坞,与其说感谢上帝,不如感谢韦恩斯坦。

影片《她说》根据畅销书《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

讲述了这位“好莱坞上帝”是如何在女性团结的力量下,得到应有的惩罚。

《纽约时报》女记者乔迪·坎托尔与梅根·吐赫二人在报社主编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揭露美国,无论是政坛还是职场上的霸凌与骚扰。

收到装有排泄物的恐吓信、做完产检后接到扬言要将她“先奸后杀”的恐吓电话、穷追不舍闹到电视新闻的抹黑......然而,这一切都是为正义发声的代价。

而这一次她们将矛头对准了强大、已经约定俗成多年的好莱坞“规则”和“体系”。

揭露的对象,便是在好莱坞可以通过其高超的公关技术,在奥斯卡等多项美国电影大奖评选中呼风唤雨的哈维·韦恩斯坦。

长久以来,韦恩斯坦也曾遭受过指控,但是这些微小的声音最终都石沉大海。

起初,乔迪对曾经任职于米拉麦克斯公司,和与韦恩斯坦有过合作的女演员们进行询问。

但是她们不是冷笑着挂断电话,就是认为不会有人愿意提及此事。

这让她们的调查,在一开始就吃了闭门羹。

与此同时,怀孕的梅根也诞下了自己的孩子。

初为人母的她面临人生的新体验与工作上的不顺利,渐渐地陷入了产后抑郁。

幸得她的丈夫仍旧是体贴地细心照顾她。

一位可能提供证据的当事人罗斯,再度拒绝了乔迪的调查请求。

因为此前她的政治演讲稿被《纽约时报》刊登在了娱乐新闻板块,这让她感受到了性别歧视。

而更加令其心灰意冷的,还是曾经的正义直言,换不回任何的效果和改变。

是的,没有人愿意直面可能带来的危险和恐吓,也没有人愿意再次揭开曾经内心深处不愿再度提及的伤疤。

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转机。

罗斯再度打电话过来,告诉坎迪这种性别虐待在电影业比比皆是 ,几乎是每家制片厂的常态。

罗斯开始试图回忆那段痛苦的过去。

罗斯曾经也是一名有着光明前景的年轻女演员,直到她被韦恩斯坦所强奸。

事情终于有了突破口的坎迪心中五味杂陈。

她的直觉告诉她,罗斯的事情不是个例,应该曾经有无数的女性遭遇过同样的骚扰,而且如果她们不采取行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遭到同样的灾难。

她们没有畏惧面前的困难,依旧坚持调查,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开始说出自己的故事。

艾希莉曝光韦恩斯坦要求她提供性服务,在拒绝了他后,在事业上遭到了韦恩斯坦的报复。

她们中的大多数,不是受到侵害后把秘密藏在心底不敢说出,就是说出来后遭到了韦恩斯坦的报复。

产假结束后的梅根回到工作岗位,主编邀请她加入调查韦恩斯坦事件的团队中来。

但是之前揭露特朗普的丑闻,但其最终仍旧当选了总统,这让她很是挫败。

几番鼓起勇气,梅根也加入到了这场“战斗”中。

两人为之不断奔走,最终收集到了大量证词。

因为她们都是遭遇性侵的受害者,报社不会主动的暴露她们任何的信息。

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实名作证,则可以大大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与此同时,韦恩斯坦方也打来电话,步步紧逼。

就在全员结束与韦恩斯坦的电话会议后,坎迪的手机铃突然响起,是艾希莉!

艾希莉的决定,是巨大的突破口。

随后她们再次向相关人员致电,确认了韦恩斯坦曾经签下的和解书的数量。

她们快马加鞭地编辑着新闻。

全组的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仔细地校对着每一处细节。

屏幕上闪过每一位愿意为此事实名发声的当事人的名字,仿佛是星星之火,以成燎原之势。

最终,随着鼠标敲击发表的那一瞬间。

多年陈冤终于昭雪,无数罪恶终于公之于众。

影片本身没有过多的技巧,或是情感的铺陈。

真正令人为之颤动的是影片原型韦恩斯坦事件中由「她们」共筑的传奇。

片中坎迪问梅根,到底怎样她们才有可能实名?

梅根说,也许只有当”她”变成“她们”,是一群“她”而不只是一个“她”、一起站出来的时候。

回到现实生活中,从2017年秋天开始,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布长文报道揭露哈维·韦恩斯坦这些年来对女性员工进行性骚扰和猥亵的事件。

同时有几十名女明星站出来揭露韦恩斯坦曾经的性骚扰和性侵恶行,曾被视为好莱坞巨人的韦恩斯坦倒下,揭开了Metoo运动的序幕。

一个个的“她”,和一群群的“她们”,开始在全球各地涌现。

《她说》二字,是一个又一个曾遭遇到伤害,不愿回忆痛苦的「她」。

最终鼓起勇气,以真相之名挺身而出的「说」出真相。

Metoo运动开始作为一个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

媒体对于性骚扰的广泛报道和讨论,推动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开始使用这个标签来公开他们遭受性骚扰的经历,后来甚至演变到了游行。

在事件发生之后的短短几天里,已经有来自85个国家的230多万条MeToo话题推文。

超过2400万人参与了对话,发帖、反应和评论超过7700万次。

Metoo 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女性正确的认识到了性骚扰, 让性骚扰不再是只属于女性难以启口的经历。

是Metoo让女性意识到了,遭受这些并不是自己的错。

这篇报道,这场运动推翻的不止是韦恩斯坦一人的恶行。

它撬开了好莱坞,乃至整个全世界受到过性骚扰的受害女性、男性以及跨性别者无助而又沉默的嘴,让受害者勇于发声,让真相敢于在阳光下大白于世。

*本文作者:浅浅

《她说》短评

早期#MeToo运动不是靠煽情,而是靠反复取证。电影的平实纪录风格很像《聚焦》,但由女记者主导韦恩斯坦性侵案的报道,又增加了感性的使命感。“她说”永远是最难的,因为受害者需要站出来撕开自己结疤的伤口。结尾由全世界不同语言打在公屏上的“她说”很有冲击力。

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整体质量,过程更像一部纪录片,依靠大量对话还原事实真相,主体是受害者们,所以始终感觉采访者们的融入感不够,导致电影的力道也差了点意思。

8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还行

新闻也是近年事,运动也如雷贯耳,电影有畅销书打底——掀起一场改革运动的一次报道、一次行文,对于了解事件够了,但对于一部讲故事的电影来说不够引人入胜,问题可能出在想拿捏过多的女性议题:韦恩斯坦性侵方式;权力的破坏力;男权世界模糊女性权利边界的做法;权利之下的同谋者问题;被性侵电影女员工创伤、现实困境;产后抑郁;女性职场与母职冲突;职场合作;等等

12分钟前
  • 帽子
  • 还行

不愧有书作底子,把一个多年来所有人都知道在发生的事情如何一步步形成证据链缕得很清楚,对受害者的表现也非常克制(甚至过于克制)。有时似乎为了高效交代背景,对话显得scripted。即使回避了大量知情者(。),真相本身依然显得如此有力

16分钟前
  • 黑桃生
  • 还行

佐伊卡赞和凯瑞穆里根的组合我好爱 it was like he took my voice, thankfully they get to speak out

21分钟前
  • 妮可Gay得慢
  • 推荐

She Said很工整,片尾结束后第一个出现的是汉字的“她说”,像《聚焦》活用dolly in,dig deeper,keep talking, get together 。

23分钟前
  • Superbia
  • 力荐

很工整也特别温柔的电影,虽然拍摄得很稳,但内容意义太大,publish那一下的震撼力还是能够深刻地感受得到。

24分钟前
  • kinder23
  • 推荐

克制又温吞,太收着了,失望。maybe政治无比正确的纪实意义胜于一切了…

25分钟前
  • NatalieP
  • 较差

工整不一定是这部影片的缺点(毕竟结尾是依靠剧本的工整才翻上去的),但温吞一定是。玛丽亚·施拉德在几乎每一个小段落的结尾都试图通过加快配乐和剪辑节奏来营造危机感和速度感,但影片仍然落入了繁复对话的窠臼之中。可是言语在电影里是最缺乏力量的啊,当声、画、调度都缺席,你很难感受到受害者们的恐惧和愤怒,记者们的不忿与不甘,甚至都体会不到多少悲伤,像一拳拳打在了棉花上。这是她们的故事,可到头来,我甚至都不太了解她们。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她们正在经历些什么?她们说的话改变了什么?无论是心怀良知的记者们还是勇敢说出真相的她们,我们都很难从影片中找到答案。

26分钟前
  • el
  • 还行

免不了和《聚焦》相比,剧本没有聚焦的扎实和层层推进,更多笔墨放在如何让受害者敢于发声上,两段受害者声音+空镜头不错,双女主表演上无可挑剔,必须向勇敢的女性们说声谢谢和致敬

31分钟前
  • 树莓雪芭
  • 推荐

聚焦於引爆#metoo運動的導火線──荷里活性醜聞的揭發過程,卻不如同類型直奔金像獎的社會題材電影至少可達到的「工整」水平。同樣是性侵案,同樣是記者義無反顧對抗不公,《Spotlight》對人物形象的建立、對劇情節奏的掌控都是本片所不足的。

34分钟前
  • 较差

也算不上四平八稳吧,至少不稳……电影感有点弱,剧本也写的温吞如果是hbo的电视电影倒还说得过去,怎么感觉好莱坞连这种常规的片都拍不好了……

36分钟前
  • HAL
  • 推荐

《聚焦》《华盛顿邮报》《爆炸新闻》快要或已经形成的类型,纪实报道类电影,它要怎样才能超越当时实际产生的震撼和影响呢?

38分钟前
  • 以日以年
  • 还行

我们都知道的你一五一十拍出来(241)

42分钟前
  • HysteriafoX
  • 较差

《华盛顿邮报》的反面,意料之外的温和谦逊,不见战斗性,也不再强调道德的真理性,而去还原一种互助的本能,女性间的、记者间的、办公室内的、甚至来自敌方的。主动倾听,于是被动地诉说同样成为主动地,一段段对话既是破碎的证据链条,又是完整的伤痛体验,最终汇聚成一通电话、一篇文章、和点下“publish”按键的那一瞬间。

4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一篇影响世界的檄文是如何写出的。

51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将影像让位于语言与文字构成的“非虚构写作特稿”当然不是什么高明的创作选择,按照纯电影标准衡量的话几乎不能及格,可当每一场所谓“冗长重复且没有调度”的对话都指向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时,又怎能不被触动;与此同时,主创们对于施虐场面的“去猎奇化”留白处理也展现出了她们对受害者最基本的尊重。从戏里到戏外,电影人/记者们至少保持了对底线的恪守、对职业责任的坚持,以及对女性的真诚,所以无需多言,去看吧。(收尾部分是年度级别的)

56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很好的题材,韦恩斯坦事件,拍的太乱太散,可惜了

60分钟前
  • su
  • 还行

3和Ich bin dein Mensch一样平庸的观感,一场接一场的正反打对话戏讲故事匀速从头拖至尾。以两位记者为绝对主角但缺乏复杂的内心构建,兼顾的报社团队塑造和受害者经历闪回笔墨也不够。究其本因这个故事目前给出的主要冲突在受害者一方,与视角是错位的;而调查记者视角中,更应觉出整个体系在协助作恶,而不只是一个电话中骂骂咧咧的Weinstein。这个故事理应得到更犀利的呈现,以后再拍。

1小时前
  • Parity
  • 还行

当义愤填膺不再条件反射般进涌回响,是悲哀么

1小时前
  • 捉҉依҉茵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