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Requiem,灵界限,灵界线

主演:桑德拉·惠勒,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伊摩根·蔻格,安娜·布洛迈尔,Nicholas Reinke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6

《安魂曲》剧照

《安魂曲》剧情介绍

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蜜雪拉(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 饰)自小就体弱多病,然而即便如此,她还是决定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父亲卡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Burghart Klaußner 饰)十分支持女儿的决定,但母亲马瑞安(伊摩根·蔻格 Imogen Kogge 饰)却对此持有反对意见。 最终,蜜雪拉还是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新鲜人,在那里,她遇见了名为史蒂夫(尼古拉斯·瑞肯 Nicholas Reinke 饰)的男子,第一次,蜜雪拉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在一段平静有序的日子过去之后,蜜雪拉旧疾复发,奇怪的声音和神秘的身影频频在她周围闪现,神父兰道尔(Walter Schmidinger 饰)甚至怀疑蜜雪拉被恶魔附身了。当一位名为波切特(Jens Harzer 饰)的神父决定举行一场驱魔仪式之时,事态的发展开始失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字路口3:群众的正义秘境寻宝后宫婚奋斗大地情深灭绝不要欺负我,长瀞同学最佳拍档之寻找爱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明媚的青春2:迷失瞒天过海昆仑神宫国家宝藏:历史边缘魂狩声声不息蜡笔小新:呼风唤雨的热带雨林怪奇秀你是我的命运疯狂的契约暗算飞机和火山谢利恶女张三丰之末世凶兵秀水河子歼灭战唐伯虎飞秋香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岳飞杰克和吉尔对抗世界如此勇敢的女孩第一季身在高地

《安魂曲》长篇影评

 1 ) 冷静记录的力量

这是一部靠冷静记录的力量取胜的影片。

其格调大大超出了2005年的同题材影片。

1、一部以灵异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在开头采取了平静叙事,只到第13分钟,才出现了玫瑰花环项链灵异事件。

13,这个数字让俞二起初还以为导演开始暗示整部影片都带有神秘的不可知的宗教意味,看下去才知道这个数字完全是巧合,没有任何神秘色彩。

2、20分钟,浪漫的迷幻的忧伤的披头士音乐做为诠释女主角美好生命的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给后来她的残酷命运造成反差,使观众第一次陷入对命运的悲悯和思考。

这里给予女主角的多方位、多视角、旋转的摇镜头为全片所仅有。

3、36分钟,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影片节奏感控制很温和。

4、母亲,极为重要的角色,象征女主角悲剧的血缘家庭因素:简单、刻板、冰冷、蛮横、教条,只有唱圣歌和度宗教节日时才流露出令人厌恶的和年龄极不相称的处女般的神情。

而这一切并非宗教热情所致,而是人格扭曲。

圣诞礼物真皮皮包这个事件,将她内心的贪婪、虚伪、空虚暴露无遗。

44分钟的大衣事件,去除掉宗教故事背景,完全可以看作单纯的家庭纠纷。

导演在暗示女主角的悲剧即便从单纯的世俗生活角度来看,也有鲜明的因果。

这里再次说明本片是一部心理记录片,而绝非灵异恐怖类型片。

5、两个神父,一个平庸世故;一个空泛肤浅,夸夸其谈,他将一位圣女卡特列娜引入女主角的精神世界, 称“她所承受的痛苦使她成了被上帝选中的人。

”这个理念基本上成为了女主角认识自身悲剧的主调。

这两个角色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运中必然随着困境出现,对困境造成影响却无法造成改善的荒唐因素。

6、54分钟,“1月15日前交论文”。

代表女主角悲剧的社会原因。

焦虑的造成完全和宗教无关。

可以再次看出,导演试图去除宗教背景后对女主角做心理、人格、精神、思想这些纯粹社会学层面的分析。

7、年轻人最美好的时刻,第一次性爱却没有出现任何音乐烘托,简短平淡的镜头,没有任何煽情浪漫的成分。

高明的导演只要现实、冷酷的生命本质,摈弃小市民般的善于将情爱臆想成恶俗的温情脉脉的习惯。

一个简单的处理使影片加深了思辨色彩。

8、59分钟,主题音乐发生变奏,恬静、优美、哲理变成绝望、颓废、邪僻。

音乐做为主要表达工具独力完成了影片风格气质的重要转折。

这场疯狂使人联想到每个人命运中都会出现的现象,宿命的定局开始一步步实现,当事人有所知觉但又绝对无可奈何。

9、1时3分,矛盾激化,各种因素,家庭的、社会的交织在一起,对一个人的命运形成了干涉、介入。

10、1时12分,对于所谓灵异现象的唯一正面描述。

女主角采取有控制的表演,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人”,止于病理所认可的歇斯底里,而无任何玄异色彩。

媒体在宣传中说本片“装神弄鬼”,其实是庸俗的宣传误导,不知那些寻求刺激的观众看到这里会不会绝望透顶,大叫无趣,提前退场。

11、1时24分,片尾,浪漫的安详的主题音乐回归。

个体生命的本质在经过了狂风暴雨后终于总结显现。

以镜头语言为主的影片,这里设置的对话自然极为重要:好友:“以后会怎么样呢?

”女主角:“直到它远离我。

”好友:“啊,别这样,它不会远离你的。

因为它从来没有在你的身体里,你的身体里只有你自己,你自己。

”女主角:“发生这些事都是有原因的,是为了一些更好的事。

这是上帝给我的任务。

我必须走我的路。

你能带我回去吗?

”没有答案。

但是注意,“你能带我回去吗?

”影片还是相乐观地相信人的精神总归会有所归宿。

最差的归宿也还是归宿。

12、片尾,影片唯一一次对于女主角的特写。

影片最诗意的片断,相信用心观看的人永远不会忘记。

暮霭,天光,树影,交织变幻,流离在车窗玻璃上,映衬着女主角平静的面容。

13、值得称道的两个奖项。

最佳化妆奖:青年大学生的穿着、气质乃至发型、鬓角都处理得一丝不苟。

女主角初到阶梯教室的一幕,使所有观众不得不佩服服美、化妆的敬业和手段;最佳音效奖:如果你的耳机足够好,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来自自然的最本真的声音:冷冷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脚步下沙石颗粒的细啜、一丝风,一声远方孩子的稚语……14、本片的摄影风格大受DOGMA风格影响。

该电影美学运动的“贞操誓词”(VOW OF CHASTITY):“我以导演之名起誓,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口味。

我已不再是艺术家。

我的最大目标是要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

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此目的。

谨此宣誓。

”看看DOGMA’95十原则,本片暗合哪些:①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的话,选景时就必须找一处有该道具出现的地点。

②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

③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④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装“机顶灯”。

⑤不可使用任何过滤镜。

⑥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

⑦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⑧不可拍类型电影。

⑨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胶片。

⑩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15、《灵界限》获奖全记录荣获柏林影展「银熊奖」最佳女主角大奖荣获「柏林影展」影评人费比西奖荣获「德国奥斯卡」"银萝拉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效、最佳化妆等5项大奖荣获「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新进女主角大奖荣获「德国奥斯卡」最佳影片等11项大奖提名16、导演Hans-Christian Schmid简介德国导演汉斯史密德,与汤姆提克威《萝拉快跑》并誉为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两位新生代德国导演。

汉斯史密德的作品并不算多,却部部是经典。

他以拍纪录片起家,但第一部剧情长片《After Five in the Forest Primeval》便让他扬名德国“巴伐利亚影展”。

之后的《死亡密码 23》得到卢卡诺影展评审团特别奖,让他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第三部电影《Crazy》在德国大卖,并捧红了之后演出《英雄教育Napola》的男星汤姆希林(Tom Schilling)。

第四部电影《曙光乍泄 Distant Lights》则入围柏林影展竞赛片,并摘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受到各界的好评。

2006年的最新作品《灵界限(REQUIEM》,即本片,也是他首度担任制片的电影,不但摘下今年柏林影展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更将德国女星桑德拉惠勒捧上了柏林影后,可说是汉斯史密德迄今最令人赞叹的电影。

  严格说来,汉斯史密德算是大器晚成的导演,他向来非常坚持电影品质,所以平均每3年才会有一部电影诞生,但却是一部比一部精采,一部比一部更经典。

17、3个月连夺3后!

桑德拉惠勒Sandra Hueller《灵界限》大秀演技  如果您喜欢欧洲电影,从现在起,德国女星桑德拉惠勒,绝对是一个要紧紧牢记的名字。

今年初,桑德拉惠勒以新作《灵界限》(REQUIEM)摘下“巴伐利亚电影奖”影后,并荣登了柏林影后;之后更粉碎了《阳台前的夏天》蝉连双影后的梦想,一举夺下了“德国奥斯卡”影后大奖。

短短3个月,桑德拉惠勒连夺3项影后大奖,震撼了欧洲影坛,一跃成为今年底“欧洲奥斯卡”影后的最热门人选。

  桑德拉惠勒之前仅客串过小角色,首次挑梁演出电影《灵界限》,初试啼声即一鸣惊人。

桑德拉惠勒在《灵界限》的表现,俨然已具前“欧洲奥斯卡”影后埃米莉华森Emily Watson的接班态势了。

18、布卡克莱斯纳Burghart Klaussner《灵界限》具备德国人心中的慈父形象  在《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中饰演逃往西德的爸爸;在《替天行盗》(The Edukators)中是被小子们绑架的富商;到了《灵界限》布卡克莱斯纳变成了最支持女儿的父亲。

无论什么样的角色,布卡克莱斯纳显然是德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最佳代言人,也最具备德国人心中的慈父形象。

真实生活中的布卡,一直活跃于德国戏剧界,已有长达 18 年的演戏经历,除了电影,他还参与超过 20 部电视电影系列片的演出。

老当益壮的布卡,近年还和爵士摇摆乐团一起巡回德国,表演法国当代最伟大的男歌手查尔斯•德内 ( Charles Trenet ) 的歌曲呢!

他曾以《替天行盗》荣获德国电影奖的最佳男配角奖,此次也因《灵界限》而再次获得提名。

19、伊摩根蔻格Imogen Kogge《灵界限》扮严母获「德国电影奖」最佳女配角。

年仅49岁的德国女星伊摩根蔻格在《灵界限》明显扮老,演来丝丝入扣,有时甚至会让观众都跟着绷起神经来了。

横跨影视界的伊摩根蔻格,此次在《灵界限》中的成功演出,让她获得了毕生第一座的电影奖-“德国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20、尼可拉斯瑞肯Nicholas Reinke。

德国导演汉斯史密德果然擅于选角,他钦点26岁新人尼可拉斯瑞肯演出《灵界限》中,那位深情俊帅、略带腼腆的大学男生。

尼可拉斯在片中饰演影后桑德拉惠勒的初恋男友,他抚慰了她成长的创痛,让人看了相当感动。

体贴善良的尼可拉斯,也因为演出《灵界限》而成为许多德国女孩心目中最喜欢的男友典型。

 2 ) 灵界线

最近,哀家的生活一团糟!

身体也是。

昨天胃部在频频对我发出强烈地抗议!

用了很多方式想让它安静下来,无奈,哀家束手无策!

决定看碟,然后无视它地抗议。。。。。

随手拿出的碟是灵界线,封面上女主角地眼神让我喜爱无比。

据说这是根据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应该已经是这个故事的第三版了。。

一个患有羊癜疯、并是基督教忠实信徒的女孩。。

被几个牧师认为是魔鬼上身。。

不为她就医。。

反而企图用“上帝”的力量为她驱魔。。

她在崩溃后期对“上帝”的一系列质疑。。

还有与至亲之间的沟通无望。。

不被理解!

看的我是无比的绝望。。。。

女一号的表演真是赞。。

脆弱真实压抑令人心痛地。。

就是结局交代的不太清楚。。

她和宗教的和解/妥协来得太容易鸟!

有点像是一场关于强奸的审判,,最后判为顺奸那种尴尬和无奈。。

看到最后我到底是没明白她是否真的鬼上身了,,,但这只是我庸俗愿望。。。。

这片子已提供太多比鬼更令人绝望的东西了

 3 ) 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上个月的一天,澳洲同事带来一堆她看过的DVD 与我们分享,我随意挑选了一个德国电影《Requiem》,因为封面上用很小的字写着“based on a true story”。

我喜欢看这类有真实背景的电影,真实的东西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看了之后不禁大大震惊,原来这是与宗教和魔鬼有关的一个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米歇尔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德国小镇,16岁开始罹患癫痫病,其实是被魔鬼俯身,发病时候常能看到或听到魔鬼的声音与命令,家人和朋友偶尔会吃惊地发现她突然躺倒在地上或躲在房间的某个角落,充满恐惧的瑟瑟发抖或歇斯底里的大叫…… 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被当作癫痫病入院治疗一年,因此而不得不休学,此后重新回到学校后居然又考上了大学,入读教育学专业,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教师。

她在大学的成绩相当不错,只要不发病,她是个象其他女孩子一样正常、有着各种需要和理想的青春少女。

她在大学的party上结识了一名男生,两人很快坠入情网……然而不幸的是,魔鬼并未放过她,她后来依旧不断发病…… 米歇尔和她的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定期上教堂,也会积极参加教堂组织的一些朝圣活动。

米歇尔本人非常具有宗教情怀,她很欣赏历史上一位神圣而历经苦难的修女,很想效法她的人生道路…… 一开始她去找神父交流她所经历的有关魔鬼的事情时,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后来教会也渐渐意识到她问题的严重性,派了一位年轻的神父来帮助她。

但是祈祷的作用好像不是很大,她的问题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还是去医院接受治疗,但米歇尔晓得自己的问题是医院解决不了的,因为她已经看过无数医生。

最后她告诉自己的朋友,这是上帝给我的道路,我别无选择,只有勇敢地走下去…… 影片结束时候,米歇尔的脸映在行驶的车窗上,异常平静……我被她最后的认定和抉择深深打动,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上帝到底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女孩走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

在Requiem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一直放不下这个故事,这两天我又忍不住上网去看了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拍摄的美国版电影“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这个电影有点恐怖,因为有些镜头涉及女孩所看到的魔鬼形象;但这个版本却更加清晰地再现了女孩生命的最后过程,她被魔鬼附身时候的真实状态,以及她经历这一切的缘由,居然是为要向那些认为上帝已死的世人,证明灵界和上帝的真实存在!

而当她从圣母玛丽亚那里了解了这一使命之后,欣然选择留下,非常愿意成为这个伟大的见证,直到被附在她身上的六个魔鬼折磨致死…… 也许你到这儿已经有点读不下去了,但是确实并非虚构,如果你愿意,可以去看下面这个豆瓣链接,了解一下女孩真实故事的原型资料: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99907/ 我猜德国版的导演是个非信徒,因为他的焦点基本停留在女孩的正常生活状态上,发病时候也不是非常出格,没有任何关于灵界的镜头;但是也让人不太理解里面主人公所信仰的这位上帝,这位上帝让人感觉有些不尽人情,难以理解,琢磨不透…… 然而德国版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成功塑造了一个普通女孩的可爱形象,她虽然不时莫名其妙的遭受来自魔鬼的搅扰和攻击,却依然孜孜不倦的认真生活;积极寻求帮助,克服恐惧和各种压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到最后还在信仰里做出了同伴完全无法理解的选择,愿意甘心顺服上帝给她带领的这条道路……我真是被她震撼了!

还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在德国版的电影里,女孩的母亲异常冷酷,我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导致女孩出问题的原因之一。

当女孩兴奋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路激动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时,妈妈的眼神很冷淡,因为她的病,根本不同意她去读书,若不是爸爸极力支持和帮助她,估计她是无法读大学的;大学的第一个周末她回到家,开心地宣布自己考试考得很不错,也无意中透露了她在大学遇到后来成为她好友的中学同学汉娜,妈妈立刻很不高兴的说,原来这就是你回家晚的原因啊,我们真不该同意你去读大学!

放寒假的时候,女孩兴奋的回到家,拥抱久违的爸爸和妹妹,可是当她走进厨房想要拥抱妈妈时,妈妈却担心弄脏她而粗暴地拒绝了拥抱,妈妈的眼睛里也毫无热情……当女孩向妈妈展示自己新买的衣服时,妈妈非常不喜欢,说那不是适合她的衣服;后来妈妈居然偷偷跑到她的房间,把那套新买的漂亮衣服给扔进了外面的垃圾桶!

青春期的女孩子和父母可能会有些冲突,但是遇上一个这么跋扈专横的妈妈却是很可怕的,试想这个时不时处于魔鬼折磨下的女孩,与常人相比,她能有多少生之乐趣?

疼惜她的爸爸竭力创造条件让她开心,可到最后也受不了了,爸爸痛苦的俯在方向盘上说,为了支持女儿做她想做的事情,他受到女孩母亲的严重打击,简直是把他打入了地狱,她母亲每时每刻都在生气…… 可以想见女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长大,在这样一种高压管治下,那年轻的mind无处逃循,在极度愤怒和绝望当中时,人是会很容易受到来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的攻击…… 因为衣服事件,她气愤地指责母亲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问她这样对待自己还要多久,母亲居然二话不说,抬手就给她一个巴掌…… 后来愤怒的女孩和全家去教堂参加圣诞礼拜,她越想越气,看着身旁这个道貌岸然的母亲,居然还在装模作样地大唱圣歌,她实在忍无可忍,冲出教堂跑回家去,然后就在家里突然犯病了…… 她其实还是很爱自己的母亲的,专门给母亲买了很贵的真皮小包做圣诞礼物。

我猜她母亲估计也是爱她的,只是这种爱许多时候带来的是伤害,因为这种苛刻和强权的爱的本质是毁灭…… 我中学时候的一位历史老师,女儿也是在他们夫妻的苛刻要求下长大的,后来就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正常学习,并伴有强迫症症状……他们后来很后悔,但永远也无法挽回了。

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是交给我们托管的,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不能任意对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用合宜的态度、真正的智慧、知识和见识来教养自己的孩子,但这个真是不容易,求上帝帮助我们这些也需要管理自己情绪的年轻父母们…… 2008/12/05

 4 ) 人性还是神性

看完评论才发现,这个片子不能单独地看,而是要结合之前美国人拍的片子。

我想,这部片子的意义在于拨乱反正或者提供另一种视角,一种从人性而不是神性出发的立场。

如果你“信”有魔鬼,那么这就是一个圣女与魔鬼斗争至死、虔诚之极并且被世俗社会妄加干涉的宗教事务;如果你“不信”魔鬼,那么这就是一个平凡少女被煞有介事的宗教人士凌辱致死、一派胡言并且被属灵社会干涉过多的精神病事件。

由此可见,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就表达了一个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的重要精神问题:宗教问题取决于信仰与否,取决与观世界的角度,至于是教义论证还是理性(科学)论证,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添彩之物。

虽然没有看过美国版的片子(也许不会去看了,因为那里主要突出的惊悚元素,没意义),但是更偏向于德国版的生活化。

这更像一个普通人。

在没有足够证据在眼前时,一般人,我想不论是否为教徒,都更倾向于生活化的解读。

牵强附会在中外都绝非少见。

这个片子并没有突出魔鬼的存在,而是通过女演员发疯一样的表演来影射。

我想,它确实也没必要,因为美国版已经足够煽动和吸引眼球了。

需要的,恰恰是对生活的描写,对白云飘过时山丘的刻画。

关于人神的问题,人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只有信与不信之分。

所幸,如今足够多元,足够相容,即使道不同,亦能相谋。

更可贵的是,做事不论动机,如果有益于公益,即弥足鼓励。

 5 ) 那些声音的源头

据说,影片是从一个真实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参见豆瓣电影《艾米·罗斯的驱魔记》之评论《真实的背景材料》)。

但我不打算去考证事实与电影以及两部电影之间的联系,只是就事论事。

我想说说米歇尔。

在说米歇尔之前,对于片中的其他人物,我不置可否,就像一场过错的游戏里,所有的演绎者都是无辜的。

你能说米歇尔的妈妈是冷酷无情么?

就仅仅因为她把米歇尔的新衣服扔到垃圾桶里么?

我反而觉得,这在家庭史里再正常不过了,特别对于女孩子来说,和母亲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

我说的还不是精神分析层面的什么什么情结,而是很直接的母亲与女儿的冲突。

这个话题可以写出更多的东西来,在此先搁置不提。

再说那个助理主教,他是充满野心的么?

或者说他应该对于米歇尔的情况担负什么责任么?

都不是,我觉得这个人的野心,是在信仰范围内的野心,而不是在信仰范围之外。

也就是说,即便他没有野心,在米歇尔的情况上,他的扮演角色也是固定了的。

那个在米歇尔背后以及内心的情感架构始终没有变动:赎罪、驱魔、选民、忏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歇尔的好友汉娜,导演似乎也有意地设置了一个横向的对比:比如圣诞节一起回家,却相同地在家里遭遇了争执,甚至汉娜的情况要更糟糕,她的父亲醉酒打伤了她(?

)。

在其他的一些镜头情节里,汉娜表现出对自己家庭的不同程度反感和无趣。

如前所述,对于家庭史来说,再正常不过,因为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脱离母体的阶段,在这个脱离过程中,重新树立母体和自我认知。

那么,米歇尔无疑也是如此。

但米歇尔多了一些特殊情况。

首先,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天主教家庭,所谓的典型就体现在,没有谁有意忤逆祈祷,大家都是虔诚的。

所以当米歇尔因为妈妈扔了衣服生气而在弥撒中退场时,对于米歇尔自己来说,她是不原谅自己的。

于是她回到自己房间里,重新把妈妈送给她的项链找出来,双手痉挛般掌握着它。

我试图作出两个解释:其一,项链作为妈妈赠送给自己的礼物,它负荷了妈妈的亲切母体,米歇尔掌握着它,更像是一个心理暗示,即与母亲的和解;其二,当家人赶过来时,米歇尔依然肢体痉挛着,她说,她已经不能做祷告了,原因是,她居然在教堂里冒失地退场,她为自己当时的冲动行为忏悔不已。

在如此双重努力下,注意,是努力,积极地努力,米歇尔身体维持在痉挛里,得以在疼痛中救赎。

其次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那个助理主教对米歇尔说的,他说,你是一个特别的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

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

只是这位助理主教通过如此解释来试图说服米歇尔承受选民的身份以及命定的痛苦。

敏感并不是说容易伤感或者愤怒,而是情感在敏感的场域里,失去了场的束缚,开始自我运作、自我呼吸、自我布置,这份情感又是积极地,只在最终的表现效果里,忤逆了大家这个整体:比如米歇尔在教堂里突然起身离开这件事,再比如米歇尔第一次去上教育学的课,站在那儿回答说,我信仰上帝。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疾病”这个范畴上来。

疾病如我在以前写过的(参见《享乐:作为积极沟通的疾病》),不是说机理机体的失灵,也不是某种精神或者风貌的消极表现,而恰恰是焦灼在一起的情感范畴。

我们在精神分析上之所以称呼“疾病”,丝毫没有弱势的意思,仅仅是如此的积极,依然没有挣脱出来,纠缠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疾病了。

疾病构成身体和思索的界限,像是种子的外面一层薄皮儿一样。

那么我们再看米歇尔的话,就知道她哪里有什么邪呀、精神问题呀或者魔鬼俯身呀等等。

米歇尔一直不想去医院,原因也就是在这里,用她自己的话说,有些事情用医院的东西检查不出来。

但偏偏的,那个天主教背景又太深厚,她无以觅求另外的逃逸之线路,只得重新回到祷告、忏悔的流迹里。

当她在被驱魔时,那些大喊大叫,怕就是来源于一种焦灼挣扎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电影末尾汉娜说给米歇尔的那句话(你的身体里只有你自己),来分析那些仿佛是魔鬼在祷告中颤栗和痛苦的喊叫声。

敏感的事物具备激动的外表,它的电极纠缠在光滑的表面,稍微一触碰,就被击打。

米歇尔就是这样的人,当父母认定她精神有问题或者有魔鬼附身,在其面前祷告的时候,她大声喊叫,以此阻挡那些祷告声音对自己的入侵。

这是什么样的入侵呢?

引用那个助理主教的话,就是“给你庇护”。

对于那个只有自己居住的身体来说,获赠的庇护,就像是紧身衣。

我就是我,我还要什么其他的庇护,哪里有比让自己明晰地呈现出来更好的庇护呢?

我-们不需要保护,我-们保护自己不受任何保护。

在信仰、道德与自然律里,其实一直存有那么一个充当庇护发生器的装置,比如信仰即可得救,比如自然律里的优胜劣汰、自然竞争等等。

原来我们一直都是从别处拿取力量来维持自身,偏偏不是我-们自己。

由此联络到阿甘本在《论潜能》里对“潜能”的考察,我觉得我们并不了解自己。

电影里的米歇尔处处都表现出无比丰富的情感纠葛,甚至电影一开始,那种局促的喘息就已经开启了一种情感的节奏:摆脱/请求/祷告。

正因为此,我觉得,米歇尔的悲剧不是究竟谁迫害了谁,而是不可避免迫害,即便没有那么具体的谁和谁。

 6 ) 天使与魔鬼的催眠术

上周和大家一起在腾讯会议讨论这部影片,觉得还是要留下点什么,更多还是因为我喜欢这部作品。

我有时候看到一些电影会有一种错愕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深深被情绪笼罩。

这部《安魂曲》我看了两遍,每次看完都感觉世界在倾斜,我已不知身处何方,什么话都说不出。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长讲了一个绝望的故事,当Michael与魔鬼作斗争,与自己对抗,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应该去医院,她精神有问题,她被邪灵附体,可是没有人站在她的立场上,所有人都是看客,父母、神父、朋友、爱人都帮不了她,她只有自己。

好像常常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

当我们被认为不正常,不符合世俗规范,挑战大众常规认识,我们能否安然度过自己的这一劫?

所以你也觉得她有病吗?

还是其实我们都有病?

 7 ) Belief

Belief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dark things.--From the film

 8 )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转载)

这个女孩的一切令我们窒息 文/孙孟晋你读过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句吗?

我不是在卖弄,而是我看了关于荷尔德林的故乡——内卡河畔的一个女孩的故事。

我在昨夜看的,有一种无法承受的平静,因为一个曾经顽强抵抗癫痫病的女孩最后非常平静地选择了不归的路。

这部重拍的电影叫《安魂曲》(又译《灵界限》),德国导演史密特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变,不,应该是震惊过西方世界的“驱魔案”,两个牧师后来被判了重刑。

该死的导演拍得非常冷静,有时还用手提摄像机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当这种动荡又被克制着,我们只能绝望了。

这部电影能够刺伤每个人埋在心里面的东西。

很直白,又把人的顽强描写得那样诗意,而且你产生的共鸣绝对不会是怜悯,恶人恶事多的世界不需要怜悯。

但你一定会进入那个女孩的内心,并想拥抱她。

故事发生在德国南部城市蒂宾根,这个大学城看上去非常美,据说那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师生。

我查了一下地图,今夏我去的德国城市海德堡离它只有一个小时的火车。

荷尔德林在那里住了36年,而海塞和黑格尔也在那里念完书的。

要命的是,我大学里读的海塞的小说《在轮下》更是那里什么学校发生的,这本书里的友情故事催人泪下。

而《安魂曲》其实不骗你泪水的。

当残酷和美丽如此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的反映可能会比较相似。

有人会摸一下身体,看看有什么丢失了;也有人会喊出声来,因为他发现了压抑;更有人会沉思,那种空白的沉思。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能呼应的。

为什么在这个文章里我还是要这样说?

我想是里面的镜头叠起来了,你相信吗?

在我的窗外它们成了喷薄而出的喷泉。

射得很高,喷得很远。

人和人是靠某种无形的东西牵拉着的。

电影有一个可怕的特色,外景很多,但没有一个是有阳光的,全部是在阴天里拍的!

我一边看,一边在等着,我原以为在最后会出现一个光线很晕旋的镜头,类似于强光下的苍白与无奈。

但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女孩在车子里,只拍她坐着的一半的车子,阴天的树影倒挂在车玻璃上。

80几分钟的电影一直在讲这个女孩如何努力,去靠拢于常人的一头,她休学后又去上课,并几乎瞒着所有的同伴包括男友。

而她越想奔向正常人,越无法控制发病时的心理恐惧。

她的表情里充满了太多的常人无法叙述的东西,是隐忍的坚强,也是宁静的暴躁;是舒软的盼望,也是封闭的克制;是违抗的内心哭泣,也是无助的善良祈求……太多了,几乎能感觉那是一只下坠的花瓶,它花了80多分钟时间在下坠。

她慈祥的父亲想接住它,她可爱的妹妹想把它装在心里面,而惟一知情的大学女同学想把它带去碧绿的草地,把它埋进泥土里。

惟有一个牧师坚信花瓶里有魔鬼,她经历完人间的努力,也相信了。

关于这个真实故事的残酷结局,电影提都没提,电影旨在一点一滴地描写她所有的努力的失败。

一片辽阔的草原,她和她的同学坐在那里,草原没有接纳她。

想提一下一个上吊自杀的摇滚歌星——Ian Curtis。

他在舞台上也经常癫痫病发作,然后大家看到他做飞翔与狂舞的动作,影片里的女孩在酒吧里也做同样的动作。

后来,人们过于夸大Ian反社会的一面,Ian墓碑上写着他那首歌名——Love Will Tear Us Apart,非常地阴郁。

有机会再去德国,我一定去看看蒂宾根。

现在,我们都应该去拥抱一下阳光,为电影里的那个女孩。

 9 ) ....

我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宗教行为在我看来只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片中的女主显然是病了, 我只是猜测: - 她肢体上的行动障碍是否类似与霍金的那种病? - 依她自己的个性和她缺乏母亲的关爱, 使得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免得更多人远离她)- 她疯狂的时候是她内心里另一个面. 这一面曾经诉诸于基督和祷告,但无果, 转而变成仇视.- 周围的人在她疯狂的时候依然用祷告来'治疗'她,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巧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http://www.douban.com/note/257689272/), 里面说到:"最可怕的就是,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说,虐待你的人是爱你的。

请记住,轻易地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在制造分裂。

"我们不是无法分辨女主是否痛苦, 问题是我们坚信令她深恶痛绝的祷告最终会拯救她. 这样做真的好么?虽然结尾女主找到了理由安慰自己, 但还是让我感到悲哀和可怜. 是愚昧还是无奈?.......

 10 ) 信仰的兩面——《安魂曲》

我一向认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

在我们感到悲苦的时候,多么需要一个人,一种力量,哪怕是虚幻的也好,让我们获得一点慰籍。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徒,穆斯林等等,是幸福的。

我的奶奶也是幸福的。

她相信有菩萨。

菩萨能保佑她的子孙平安。

她在每年观音诞的时候吃素,年轻时常去庙里,帮着做事,念经。

而我什么也没有。

我被教育成一个半马克思主义者(幸好现在是一个还算言论自由的年代)。

怀疑很多东西,也认为我见不到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

唯一能说得上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神异概念。

我相信许多人都如此。

那么,有信仰的人又如何呢?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的中庸,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

比如对待信仰,我们相信神圣的无所不能者,却不能不信自己。

我们有信仰,却不能失掉自我。

《安魂曲》里的女孩蜜雪拉是一个信仰的受害者。

她出生在一个严肃的天主教家庭,每日饭前的祷告,每年的朝圣,都是必不可少的。

她患有癫痫病,却在神父的引导下走向死亡。

其实蜜雪拉不是一开始就屈服于她“体内的魔鬼”的。

她有自己的思想,却在上帝的笼罩下痛苦的挣扎。

她在休学后又努力的申请回校读书,在父亲的帮助下回到校园。

尽管有些挫折,但他总算有了第一个好朋友,也有了喜欢自己的人。

友情与爱情都来了。

跳舞,读书,逛街,取悦男友。

一切年轻女孩应该有的,应该享受的,她都努力的靠近,努力的做。

虽然妈妈还是反对,但起码不再限制她。

蜜雪拉的生活似乎有了点起色。

她还是有那么点不同。

她发病的时候一定非常痛苦。

一个并不正常的人要极力做到正常,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努力,是一种挣扎。

我希望一切好起来。

就像蜜雪拉和她男友在阳台上的亲吻一样,甜蜜和温暖。

信仰使她求助于神父A。

神父A又给她介绍了另一个神父B。

这个道貌岸然的神父B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狂热份子。

他喃喃的说,耶稣基督之爱,耶稣基督之爱。

像一句咒语,逐渐淹没蜜雪拉的生活。

她的好朋友汉娜劝她继续治疗。

尽管在这之前,她已经治疗了无数次,几乎对自己丧失信心。

不过只要我们活着,就不该放弃对生的希望不是吗?

所以,无论是求助于科学还是神学,蜜雪拉都在努力。

长年的病痛会使人精神错乱,蜜雪拉有这样的毛病,这是正常的。

汉娜一直要蜜雪拉坚持治疗,蜜雪拉也这样做了。

不过,如果上帝不放过你,你又怎能安心活下去?

真是讽刺。

神父B像各魔鬼。

他说,科学是无用的。

其实蜜雪拉找神父,不过是想发泄一下内心的痛苦,希望有人理解而已。

仅此而已。

但神父B对他说,有时候我认为用科学解释事情,其实还是解释不清的。

当一个人真的有需要的时候,科学有什么用?

多么可笑。

不是我取消信仰,而是取消神父的无知和执着。

信仰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切都依靠信仰,你认为,光存在于脑海里的东西能挽救我们于危难吗?

蜜雪拉开始不相信神父,病痛发作的时候会去吃药。

但她的偏执也开始产生。

比如她一定要在假期里完成报告,那是因为她相信有魔鬼驱使着她。

她是挣扎的,矛盾的。

她一方面相信科学,一方面又相信一些神奇的力量。

因为她是一个20世纪的大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

蜜雪拉拒绝去医院。

她认为谁也无法救她。

这是极大的无奈和无助。

只有和男朋友、和汉娜、和父亲妹妹在一起时她时快乐的,甚至看见母亲的时候也是快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家人及朋友的继续关怀和照顾下,蜜雪拉是能够活下去的。

生活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可人不是孤立的。

德国人的认真在此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父母看着蜜雪拉拒绝治疗,就找来了神父A和B。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驱魔。

多么古老的字眼。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中世纪,我们不会说什么,毕竟那是一个相对愚昧的时代。

可是这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如果周围的人都说你有病,说你中邪。

时间长了,你自己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有病,中邪。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一种成功的心理暗示。

蜜雪拉其实只是因为长期的身体病痛折磨得有点精神错乱,却被神父看作真的有魔鬼存在。

神父B对疯狂的蜜雪拉吼道,出来,从她的身体里出来!

蜜雪拉也大声吼道,不!

不!

这一切都惊心动魄。

一次次的驱魔,终于使得衰弱的蜜雪拉死亡。

片中唯一真正清醒的人是蜜雪拉的好友汉娜。

她发现蜜雪拉的病后叫她去医院治疗;她发觉蜜雪拉有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后叫蜜雪拉的男友送她去精神病院;她来到蜜雪拉家要带她走。

可只有她清醒,她怎么敌得过蜜雪拉笃信宗教的家人、软弱的的男友和固执的神父?

整个影片不是在室内,就是在阴天拍摄。

没有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色彩,一切都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

那些大片大片的田野也不能使蜜雪拉安心,无所不能的上帝也无法救她。

在影片的最后,蜜雪拉着魔似的吼叫,像极了一个魔鬼。

如果信仰已经渗入到我们的全部生活,控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那我宁愿没有信仰。

起码,我能相信我自己。

而过度的信仰,就是自我的迷失。

其实这部影片的基调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安静,阴郁和没有希望。

当你逐渐感受到蜜雪拉的挣扎和痛苦时,你也许救会认真的思考关于信仰这个东西了。

(以前寫的,寫得很匆忙,將就看了)

《安魂曲》短评

简直太差了

6分钟前
  • 年年初夏
  • 很差

社会要都和谐了,我们要天堂干吗?吃饱了撑的~~~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看完以后,久久的震惊,尤其得知这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

13分钟前
  • Burn In Blue
  • 推荐

無可置評

14分钟前
  • roxanneX
  • 还行

不管你是神还是恶魔 其实都是你一个人对吧

17分钟前
  • 碧嗅
  • 还行

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决定了一个人最后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电影很难看。

18分钟前
  • 马略卡岛民
  • 还行

很沉重的电影

22分钟前
  • mium-雅文
  • 还行

无聊!号称德版驱魔人,结果只是精神病,居然一点都不恐怖,太无聊了。。。2

25分钟前
  • 玻璃瓶里的HF
  • 较差

在病魔面前,所有的科学和信仰都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任何事情能救赎自己是多么的绝望!

27分钟前
  • Jane*
  • 还行

不知所谓

30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观看到半途,才后知后觉:本片同是改编于,1976年西德大学21岁女生Anneliese Michel驱魔事件,的德国版。另一个为人熟识的版本即2005年美国版的《驱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比较于后者围绕法庭与宗教的冲突,本片则是以当事人为

32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谁说的有意思?谁说的有意思~~~

37分钟前
  • Bifidow
  • 较差

感觉整个人下沉,下沉,下沉.......然后消失了

38分钟前
  • 努力变靠谱
  • 推荐

7 比恐怖片还恐怖,心理生理不适…观影过程胸闷气短 🙈 但总觉得少点什么

39分钟前
  • Mia
  • 还行

一部比较特别的宗教恐怖片

41分钟前
  • Fear of God
  • 还行

DOGMA’95风格的剧情片……说实话,我对这类脑筋不灵光,不明方向的弱势人群一向无同情心可言。俗话说的好,骗谁都不能骗自己。你连自个都不信自己了,还玩啥?还咋么混呀?你就等着栽跟头吧!社会要都和谐了,我们要天堂干吗?吃饱了撑的~~~

46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还行

电影隐忍,精彩地表现了细节张力。少年人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仿佛生病,坏的时候要允许它有,是开阔是某一部分。

51分钟前
  • Van
  • 推荐

这篇听力,我只能给自己三星。其中一星给可爱的妹妹,一星给沉稳的爸爸。

5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这种自己无能为力只好麻痹着跟随大流死去的事情,有多少人都在重复做着呢。

53分钟前
  • 大K
  • 力荐

纪实风。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周旋、信仰,和身不由己的家庭氛围。唯物主义者是get不到这部片的

54分钟前
  • Isabell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