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SIFF第二部。
一部关于电影拍摄的电影。
戏里戏外,虚实交错,看过很多这种被束缚要挣脱的主题,但这部多线并举相互呼应的结构确实精妙而有力。
导演被限制出境,在靠近边境的村子里遥控执导在边境另一边的小镇现场拍摄的电影,在能够且即将越过边境时返身而归。
电影的主角是一对不堪政治迫害逃出国境的情侣,被困在异国小镇,回不去也走不掉,女主绝望之下投海。
村子里一对相爱的情侣,要被传统习俗拆散(因为女孩出生时脐带因另一个男孩的名字而剪断,所以她必须嫁给那个男孩),毅然决然冒险跨境出走,却被双双射杀在边境线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困境里煎熬,或忍耐或放弃或突围,也都有了自己的结局此外,身为城市精英的导演,与村民之间无法沟通理解的隔阂,因一张照片升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和矛盾,又卷入了一场凸显都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冲突的困境……困境像俄罗斯套娃,一层一层,但并不相通
可能是因为研二选修了一门多文化建筑的课,接触到伊朗的建筑和文化,所以一直对伊朗非常感兴趣。
看过一次别离和我在伊朗长大,被种草了很久随风而逝却一直没机会看,阴差阳错在上影节看了这部无熊之境。
导演被政府禁止拍摄+禁止出境,或许只有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表达才能在世界被看到,但依旧是部不错的电影。
有两个点非常触动我。
一是誓言厅里村长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是村中长者 青年,对面是孩子们,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来学习传统仪式,未来将由他们守护。
影片中村民数次说过,传统对他们非常重要。
在稳定不变的环境里,传统由世世代代言传身教,这种维系稳定又强大。
这些曾身处高位、西化的精英们在这种有庞大群众基础且坚固的力量面前显得不解且无力。
有趣的是,他没有按传统对着古兰经发誓,而是要求用自己的方式:用摄影机录下来,给每个人一份拷贝,从而达到誓言的真实性和不可推翻性。
并且还安排了当事人对誓言与处理结果不满,公然反抗传统权威的情节。
他作为从大城市来到边境山村的入侵者,动摇了传统的力量。
但终究入侵者被驱逐,反叛者在穿越边境时被枪杀。
第二个是Why should I leave?
借由Zara之口说出,实则是导演自己的呐喊。
为什么不能在我出生、父母朋友亲人都在的地方得到合理的权力和自由的发展,而不得不选择出走呢?
导演来到边境,眺望远方灯火,得知自己已经踩在边境线上,又马上退回去的那几步让我好难过。
故土滋养着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离开就意味着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
故土难离,纵使自由却孤独若浮萍。
最好玩的是点题的那段对话。
被村民吓唬说前面有熊出没,进来喝杯茶稍后结伴一起走。
在茶馆被好言相劝,“在我们这里,你只要发个誓,所有的矛盾都会平息。
”又悄悄附耳道:就算发的誓是谎言也没关系!
在传统的高压下,是形式主义的一场表演罢了。
既被传统驯服,又玩弄传统于股掌之上!
Our fear empowers others,No bears! 熊不会出没,而恐惧会。
ps 以安全带提示音为结尾真的绝了啊,伴随着片尾字幕出现,让人不安的滴声仍在继续。
第一场戏后接着的那个镜头,便是从片场拉到被放逐的导演,从城市拉到乡村的空间,预兆着本片将要讨论的摄影机与传统势力的主题。
先是遥控片场,再是遥控村民,帕纳西在戏中戏的结构中又完成了一次控上控。
面对着不说谎的摄影机,演员们被直视的角度与仿佛从天上传来的不在场的导演声音,形成了某种似乎在与上帝对话的感觉。
而在坦白室那场戏中,古兰经与摄影机的互相置换,更是表示了摄影机有着某种宗教般的权力。
就像夫妇演员最后对摄影机的质疑那般,现代文明面对乡村的那些传统权力结构也总会不适。
而在本地保守势力眼中,引入外来资源进行发展,和保持自己的价值观之间也总会产生矛盾。
仿似《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所表达的,对于他们来说真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游戏规则。
这又使得传统与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排外情绪,总是存在着共生关系。
面对着戏中的排外压力与现实中的公权压力,片中帕纳西所拍摄的戏中戏的润与不润,与现实帕纳西的润与不润,形成了如同那部《阮玲玉》的元镜像结构那般多重意义上的奇妙张力。
导演正在拍一部纪录片,展示一对情侣想尽办法拿到假护照去往欧洲的故事,而因为被限制不能出境,导演并不能在拍摄现场指导拍摄。
为了方便沟通,导演选择在边陲的小镇上隐居指导,也因为敏感的身份卷入了当地的一场婚姻纠纷里,从而见证了当地村民的传统与闭塞;另一边的拍摄也因男子对女人的欺骗而无法进行,最终以女人投海告终。
与此同时,导演因身份问题也要离开这个村子。
本片是基于真实情况下以伪纪录片和片中片的形式去表现导演想要观众看到的伊朗的样子。
导演在片中就是导演,被限制出境限制拍摄,一边记录身边发生一边远程指导拍摄。
也正因为导演的真实性才使得整个片子亦真亦假。
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在导演的安排下的表演是交给观众来感受和思考的。
两个部分以导演本人作为串联,所展示的内容是残酷的,我想这也是导演被限制的主要原因吧。
里面关于各方敏感问题的讨论,制度下的关于信仰,信任,社区,女性等等议题的展示都让人在一个平静的电影中感到了窒息。
我看完之后几乎是汗毛倒竖。
影片中并没有残忍的镜头和压迫的展示,但整个气氛就是压抑和残忍,这些展示在大家对镜头的恐惧,虚伪的笑容,紧锁的眉头中,也流露在各方的语言里。
客气的表象下的所呈现的理所应当的约束和折磨更为致命。
这就是无熊之境这个题目所要展示的:这里没有熊,这是一个用于震慑的谎言。
大家利用了恐惧编造了一个本不存在的熊,让所有人远离被困住的人,形成了一个围城。
电影也利用了这一点,用平静的表现和戏剧,谎言般的造了一只熊。
而熊在哪儿呢?
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导演有没有拍下照片呢?
在这里真相不重要。
导演拍摄的情侣有没有拿到护照呢?
这里真相又很重要。
导演的镜头的纪录是原罪吗?
是错误的诱因吗?
很可能,但又不全是。
记录本身本没错,但拍到了本不存在的熊,戳破了脆弱的谎,就无论如何都不对了。
如果不是帕纳西“扮演”的导演,跑到伊朗的边境小村,远程操控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土耳其小镇拍摄电影,又怎么会发生两起死亡事故呢?
不仅拍摄电影里的女演员跳海自杀,连他呆的村庄那对“亡命鸳鸯”也在偷渡时被枪打死。
这一切可都是帕纳西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执意拍摄政治向电影酿成的灾祸。
虽然都是虚构,《无熊之境》好似也在反思导演这一角色可能有的伦理困境。
本身,帕纳西构想这部电影,设计电影中的电影,就是为了表现伊朗严苛的政治环境:为什么人甘冒生命危险偷渡边境,因为自由价更高。
同时,他还在电影中置入了自己的现实处境:由于此前偷拍电影并在国外参展,帕纳西被限制出境,也不能在国内拍电影,因此想出一条权宜之计——跑到国内的边境小村,通过网络远程监督彼国的拍摄进程——既没出境,也拍成了电影。
帕纳西作为导演,当然有着他自己的创作私心,这种私心就是要反映伊朗的社会现实,完成自己的政治表达。
但这个意图无法靠他一人完成,还得建立在演员的表演上(一种牺牲行为)。
跳海的女人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电影中途做出的修改——引入走私犯的角色,让男人和她一起逃亡,男人拿到的却是假护照——这意味着男人走不了,电影呈现了虚假的内容,与她原初接受的拍摄协定不合。
在此,作为虚构角色之一的导演帕纳西要负全责,因为是他将虚构引入了真实(当然电影中的电影本身就是虚构),从而让演员无法分辨虚实。
同样,边境村落的情侣被悲催打死,帕纳西也有责任。
他拍下两人的合影,被女孩原定的未婚夫获悉——一种奇怪的习俗,剪下女孩脐带的男人就将成为她的丈夫——事实上,两人并没有感情。
这张照片如果公开,不仅会对未婚夫的名声造成损害,同时影响整个村子的声誉。
男人、村长以及村里年长的男性都给帕纳西发来了“通牒”——必须交出照片,并且删除。
帕纳西到底有没有拍到这张合影呢?
应该是有的,但他对此作了否认,既为了避免麻烦,也为了成全真心相爱的情侣。
但他没想到的是,事情越闹越大,情侣最后双双殒命,他自己也不清楚能否从中脱身。
电影很好地探讨了影像具有的欺骗性。
首先,让真人在一部虚构的电影中扮演自身,营造出纪录片式的真实幻觉:这是作为导演的帕纳西到真实的边境小村,指导在另一个国家的工作人员拍摄电影,电影里的演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素人,并且扮演自己。
其次,在电影虚构的框架内再置入虚构的拍摄,所谓电影中的电影:一对情侣在土耳其边境小镇偷渡的故事。
虚构的再虚构,事实上让第一层虚构变得真实,帕纳西不再是扮演叫帕纳西的导演,而就是他自己,他确实在指导境外拍摄,而整部电影是对他此次拍摄过程的记录。
再次,是现实走入了虚构,真实的走私犯出现在拍摄的电影中,变成角色,引出男女演员间的情感矛盾。
当女演员在拍摄中途突然对着摄影机向导演喊话,第二层虚构打破了——类似此前《谁能带我回家》里小女孩的突然“罢演”,戳破电影的虚假之幕——让观众恍然间醒悟其实没有演员,他们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从而制造出《闭幕》中“现实是虚构之虚构的再虚构”的概念。
帕纳西对着相机发誓:他没有拍下照片,相机在此成为现实的见证。
而村民之所以畏惧照片,也是因为照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呈现,具有呈堂证供的效用。
不按《可兰经》,而是对着相机发誓,说明了现代技术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如果说按《可兰经》发誓是作为观念的宗教至上,那么面对相机起誓是否称得上科学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全面胜利?
可惜的是,村民都被骗了。
对擅长通过“造假”来惑人眼球的帕纳西来说,相机记录的永远不会是真实,因此他可以对着摄影机撒谎。
如果对着《可兰经》撒谎,他就必须承受良心的谴责,很可能是做不到的。
摄影机救了他,也助他迷惑了村民,就像他用摄影机迷惑观众那样。
这真的是一则关于影像真实性的寓言:眼见不为实,相机不可信,那什么是真实的?
一部有趣的片子,帕纳西在被禁止拍摄之后弄出来的片子都有一种魔力,一种观众无法分辨它是剧本编排还是真实记录的魔力,它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边界。
这部片子照例是他本人主演,结尾的一个个悲剧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他自己在反省,他所做的事是真的在帮助这个国家吗?
或许正如片中所展示的,他的出现只会为这个村子增加矛盾,引来警察。
这个片子里还是讨论了很多内容,与标题无熊之境最契合的可能就是恐惧是他人的力量,因为某种恐惧,所以导演拒绝离开伊朗,因为某种恐惧所以村子的传统得以延续。
他们因为恐惧一张虚无的照片而反复逼问导演,就像伊朗恐惧电影的力量而禁止导演拍片。
同时还讨论了谎话的边界,一边村民说为了和平撒谎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另一边却因为一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而迫使女主跳河。
片中当然有比较诙谐的部分,比如那段忘记停拍,而拍下的怀疑是间谍的言论,但是这个结尾让整个片子的气场还是相当低沉。
结尾好像让人看不见希望,仿佛事情每每接近好转,却又会崩坏,对美好结局的期待只会加剧悲剧的程度。
但另一个角度,正如女主所说,他们有为何要逃离,和爱的人在一起和自由的生活相比到底哪个更重要。
这部片子还比较有趣的是拍我们看到的镜头的摄影机是完全消失于故事的。
最后结尾的刹车声可能也是导演想给自己按下刹车。
2023-6-11看
看完还是很难说出“熊”大概指什么,也不能保证完全意会了导演要表达什么。
最表层上来看,两个故事同时进行着,一段是导演在边陲小村庄远程指导着剧组拍戏,另一段则是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剧组拍戏的画面。
所谓的打破了第四面墙就是戏中戏片段观众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小村庄的居民看似欢迎导演的暂居,实则是千方百计的想要赶跑外来的人。
而导演的相机拍下的真的是真相吗?
或者相机拍下了什么都不重要,村民只想要把外来人都赶出去。
但这些行为会把不仅是外来人,同时读过书的青年人一起赶走。
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希望从别人口中说出一些符合传统的话,因为只要面对着古兰经,所说的话变成了“真理”。
就像村长亲口所说的一样,“夜深了村子的另一边有熊出没,很危险。
这都是我们编的,我们需要运用权力去制造一些恐惧,让他们信服。
”村民一方面说着读过书为什么还不懂得尊重传统,希望读过书的人能够继续维持、加强所谓传统的统治,但这是不可能的。
青年人最终是打破了传统,越境,被枪杀,死在了传统地方。
导演也离开了村庄。
另一方面戏中戏,打破第四面墙是很爽啦,但是我始终是没看懂。。
就先不评价了缺点也很明显,大部分平摇的镜头加上日常又冗长的对话看得让人真的很犯困啊。
或许是因为地域宗教的敏感性,伊朗地区的作品很少会听过。
借一些短评“他举起相机就需要无比的勇气。
” 看完我反倒是有些理解了为什么国外一些电影节特别偏爱中国导演拍的有关底层人民的片子……可能理解方向不对。
但我想说,就伊朗这创作环境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也不能说什么“中国电影已死”的话。
毕竟就这部片子,你拿给伊朗人民看那就是一部禁片,只是放映地点需要变化一下罢了。
看过《出租车》之后很喜欢导演的风格,所以一直很期待这部电影,今天看完真的受到了新的震撼与冲击。
当影片随着导演的刹车声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反而开始飞扬。
这又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有我最爱的戏中戏,可它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却远不止于光影世界。
影片呈现的现实与虚构、真实世界中的现实与影片中的虚构,多层次的虚与实嵌套在一起,混而不乱,针砭时弊的政治意味更加浓厚,也引发出人们对于电影本身真实性与欺骗性、镜头本身的价值判断和正义与否的伦理思考。
“离开”与“留下”首先针对影片所呈现的这一虚构故事,我最想说的是我发现不论是影片中的导演、演员还是之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或其他关于伊朗的电影,“离开”这一概念是如此深刻而重大,仿佛融入了人的骨血里一样——不论是想要离开这个国度的那对城市情侣,还是想要私奔逃出村庄的那对亡命鸳鸯,以及想要踏出边境线而不得的导演自己,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挣脱禁锢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可现实的结局却往往十分惨烈。
能够奋力飞出牢笼的鸟、或是努力挣脱渔网的鱼,是无比幸运的,却总是少数。
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出生天,永远被困在那片无熊之境。
当然,我想这不仅仅只存在于一时一地,更不只限于伊朗这一个国家。
任何被束缚被压迫的人们都在不懈追求着真正的“离开”。
但总有人选择“留下”,总有人会选择固守着流传下来的所谓传统,捍卫着令人不解又似乎无可辩驳的历史习俗,就像是影片中那个边境村庄里的村民们一样。
“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我们有个传统,你要当着村民的面发誓,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我们有一个忏悔室,你向真////主发誓你说的是实话”“我们和城里人不一样,你只需要发个誓就好”——这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正是“留下”的人们所“留下”并代代相传的至高无上的信条。
由于宗教与历史知识背景的匮乏和见识的短浅,我没有资格去评判某个国家或民族的任何东西,所以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尊重祝福”。
所幸影片通过一位村民之口说出了在其中的生存之道——“只要是出于和平的目的,就算是在发誓时撒谎也是可以接受的。
”啊,原来他们的虔诚和也是弹性制的,原来他们要的不是绝对的真相,他们只需要你遵守他们所留下的传统。
只要你不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过程中耍点小手段也是可以的,即使这个规则是否正确本身就存在争议。
他们不在乎,他们只要你听话的遵从就好。
而这又让我想起另一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即使有村民偷偷告诉导演,就算撒谎也没关系,他还是在忏悔仪式上找了借口逃避了对《古兰经》发誓这件事,因为他自己内心也一定在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传统”,因为他的确拍了那张照片、因为他面对村民的声讨时的确撒了谎,所以对《古兰经》发誓将会违背他的良心与信仰。
就如同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他的助手要带他深夜跨过边境线偷渡出去,他明明已经踩在边境线上了却由转身离开,回到那个小村庄里。
他逃离了德黑兰,却没有逃离伊朗。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画地为牢的意味,却恰恰表现了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而不论是哪种选择,我们最终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提起发誓的时候能不能撒谎这段,就让我又想对片子里所呈现的“真实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说道两句。
其实主要就是两个谎言——一个是关于假护照的谎言,一个是关于照片的谎言。
前者是导演和团队为了让素人演员把纪录片拍好而制造的谎言,用假护照来骗女演员让她以为男的能和她一起走,实际上只有她能够离开。
似乎是非正义的。
而后者则是导演为了保护一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不被拆散,拯救一个受到愚昧传统迫害的少女而做出的谎言。
似乎是正义的。
可两个谎言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死亡”这一结局。
尤其是后者这个看似正义的谎言,却间接地引发了这对年轻情侣的死亡。
最终他们倒在血泊里,倒在私奔的路上,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幕,所以带来的冲击更为强烈。
我作为导演镜头的忠实跟随者,跟着他拍下那张照片、跟着他与村民对峙、跟着他撒下了正义的谎言、跟着他驱车离开村庄、也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对年轻人的死亡,所以也跟着他一起陷入了错愕与迷茫。
然后再反思:我们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们所坚持的正义,真的是正确的吗?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好心办坏事”,而是对于“真实/谎言”和“正义/非正义”之间关系的朴素思考。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村民找导演要照片的时候,找来了一个当时同样在现场并被拍过照片的小孩来做证人,一群人在“案发地点”还还原了当时的经过,小孩子有些怯懦却又认真老实地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
小男孩无疑是诚实的,而导演这样的大人却撒了谎,这场对峙对于这个小孩子未来的人生是否会有深刻而绵长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在侧面和细节上再次点题、再次呼应导演自己对于电影影像的欺骗性和对现实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的伦理反思与拷问。
最后还有什么没写到的地方,就以下图的台词代表了吧——其实我想我们或许都活在无熊之境。
(最最后还是忍不住吐槽一句:关于前文提到过的“当一个女孩出生时,脐带是以她未来丈夫的名义剪断的”这个事,毫不夸张的说,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眼球都要爆出来,我还点了暂停反复读了几遍确认我没看错。
虽然说了我没资格审判别人什么,但我还是要骂一句这是什么鬼东西啊??????????????????
算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懒得写了。
)
siff📍曹楊影城“Our fear empowers others. No bears, just paper bears.”好像盡頭還有光,好像我們還有機會逃離。
「我忍受了無數酷刑與監禁,為了保持我心中的信念。
可為了一本護照,為了離開這裡,我需要非法偷竊另一個女人的身份,偷竊了她的人生,這背叛了她也背叛了我自己。
」Memory stick的上繳、導演當著村民們的面的多次自證,比不上在Quran 的「神」與代表村莊聲名與權威的「村長」面前的一句起誓。
「只要在起誓室裡發過誓,就算真的犯錯大家也會相信你(沒犯錯)。
」導演用他的攝像機替代了古蘭經,這是他對傳統教法、保守封建制度的無聲反對與抵抗。
古蘭經裡有村民們信仰的無上的神,攝像機前是導演用言說和行動堅持表達的真實。
Gozal 和Solduz 死在逃往邊境的路上,Zara 放棄出逃投河自盡,未繫安全帶的警示音滴滴作響,敲在每一個觀眾的耳邊。
突如其來的劇終,銀幕畫面轉黑,影院在黑暗中陷入一片寂靜,片尾最後一條字幕亮起,底下掌聲一片。
No bears, no fear.
今年早些时候,贾法尔·帕纳西被判6年监禁,他制作了一部电影,让人觉得这部电影预示了当前女性的抗议活动。
看看伊朗传奇导演贾法尔·帕纳西(Jafar Panahi)在他的新电影《无熊之境》(No Bears)开场时使用的精湛技巧吧。
在一个不知名的土耳其小镇,街头小贩纵横交错;最后我们选定了一位女服务员;毫无疑问,她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在几秒钟内上演。
然后咒语就被打破了。
一名助理在演员面前徘徊。
他对着镜头说:“怎么样?”这个问题交给了帕纳西本人,他也是这部电影中的电影的导演,他坐在另一个国家的笔记本电脑前。
这些都伴随着现实的味道。
帕纳西被伊朗政府禁止拍摄电影,《无熊之境》是他自2010年这一禁令以来非法拍摄的第五部电影。
和其他作品一样,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行为,是一位仍在工作的异见艺术家的元虚构肖像。
它也有自己的味道:一个复杂的内疚和怀疑的蛋糕,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导演的伟大镜头也是一个可疑的设计。
《无熊之境》的帕纳西的总部离他在土耳其的住所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流亡在伊朗边境的一个村庄里。
但这里的气氛很轻松。
滔滔不绝的房东很乐意招待他;一位慷慨的邻居正在准备他的午餐。
当邻居的孩子们摆姿势拍照时,这一幕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某种田园诗。
准备好情绪会凝固,摄像机也会受到牵连。
很快,谣言开始传播,帕纳西还拍摄了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关系违反了当地的习俗。
当地人不再友好了。
由于这个村庄是厌恶女性的传统的巢穴,《无熊之境》感觉预示了最近席卷伊朗城市的女性抗议活动。
这也是帕纳西自身处境恶化的一个预兆:就在影片完成几周后,他于7月被判处6年监禁。
自2010年以来,这位导演的电影必然要求他成为自己的明星,永远苦笑而平静。
然而,在这里,即使是帕纳西——至少在电影中是这样——也变得焦躁不安,因为他离边境太近,村民们越来越敌视他。
但这位被追捕的大师只是故事的一半。
帕纳西在土耳其代理制作的电影《无熊之境》也回归了,这是另一个关于两个希望穿越边境的恋人的故事。
世界可能倾向于关注这位导演不朽的职业生涯,并简单地赞美这位伟大的电影之神。
帕纳西本人则提供了一个更黑暗的线索——似乎在控诉在暴政中讲故事的行为。
这是这部勇敢而精彩的电影中众多令人不安的观点之一,它提醒我们要珍视真相高于一切。
2.5 抗争的力量盖过所有
2023上影节
这是纪录片吗?
我觉得贾法帕纳西有超越自己,现实和影像真实的融合有阿巴斯的影子了,即使把许多内容很直白的写在台词里的做法太用力,但逃离还是留下,恐惧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的叩问仍然很动人。愚昧的底层,绝望的青年,无谓的牺牲,两段内容的互文也做的很好
4.1 开局就白眼,拍摄小孩那里可以直接和《随风而逝》对比,看看什么是谦逊而又自然的拍摄,主角像是在此处游离的野魂。帕纳西在处理这种关系总会代入一种不对等的视点以及不真诚的镜头
看过后细想才发现本片不仅以城市中产和农村人口两条线交叉展示了导演、演员、村民、传统和自由的无路可走,更是直接以导演本人身份混淆剧情和纪录的边界。破除地域文本,该片是所有类似体制的国家独立制片人应当学习的对象乃至殉道者。人生而不平等,在威尼斯和在上海观看本片的观众各自抱的又是什么心态呢?
真的非常无聊
TIFF 2022|观影14|感觉确实不够金狮,但是双线叙事和主题还是犀利的,想到电影人,每个人,城市人和村民都一样,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熊,但是熊无处不在。太绝望了,希望导演早日自由身,自由创作
D+/ emmmmm挺密实的。
#FNC# 某种对于“房间里大象”的正反双向指射,关于莫须有的罪名与荒诞的审判,片中片双线结构让我们更进一步感受着作者的呼吸;事实上,帕纳西的叙述语气中不乏诙谐,但还是越看越难过,就仿佛听见他说:“我们也许能用电影创造美好的结局,可现实呢?”
帕纳西的相机对准了自己。在边境的苟且,对电影的决心,成为了他难逃的宿命。眼中之熊尚可被誓言蒙蔽,心中之熊却是那无声呐喊。
三星半。镜头拍摄导演开车转悠,然后进入纪实与虚构莫辨的故事,帕纳西已经不止一次这么做了,可以说已经类型化。当然现实还是得到了反映
A- 非常有趣和巧妙的戏中戏和两个世界交替。而帕纳西却用自己的真实来缝合两个差异巨大的世界。随时打破观众视角的藩篱来直接对话拷问一番也格外有力量。两对情侣看似不一样的阶层和出身,却被困在了不一样的局面中,无法动弹。乡土穆斯林的传统束缚爱情的选择,政治穷途束缚自由的奔赴,最后都导向一个死亡的悲剧,而试图在期间斡旋和挽救的导演却无力改变什么。车子停下来的那一刻是结束,但帕纳西的命运却永远结束不了。同一年帕纳西父子带来了两部佳作,同入选我的十佳,可算非常神奇。都是寓言体,都以车为载体,故事和风格上其实更喜欢儿子的同车异路,老子玩得则更复杂更精巧,但似乎母体却有着相似之处,一片故土,划定了出不去的困境。
真是挺真的但是就是有点假,对符号的运用甚至有些美国式的猎奇,以伊朗学派的标准而言,此片并不合格,过于刻意的去表演了。高压之下的现状可以理解,但电影终究不是政治宣传,哪怕真的用电影去宣传也不能这样自砸招牌,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内里只留技法的外壳,那不就成了讲波斯语的法国电影了吗?
关于border as intertextual device,戏中戏不仅仅是为了打破所谓的“墙”,而是再一次强调现实荒诞本质的一体统一。Jafar Panahi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展现了他是怎样出色的storyteller, 而“熊的幽灵”是另一种形态的self-policing/sanctioning,在这样的premise下,“离开的恋人们”仿佛注定走向悲剧的终点。我们为什么要离开?而离开又意味着什么?关于leaving的母题放在我们熟悉的语境里,竟也是同样的严肃而残酷。
透过电影看态度,导演真是不遗余力地在黑同胞的信仰。
构想太棒了,成片太粗糙。前半段我打瞌睡,后半段旁边姑娘直叹气。会再看。
帕纳西自编自导自演,打造电影中的电影。先是把真实经历融入到剧情当中,帕纳西曾被限制出境,也不能在国内拍电影,于是便塑造出一个导演形象,在国内远程指挥拍摄外国电影,两全其美。再者将虚构引入真实当中,假护照的出现让恪守真实的演员无所适从,导演的指挥间接地导致演员的死亡。除去拍戏之外,还有另外一条关于情侣照片的线索。拍照片与拍戏都是看似真实,实则可能带来灾难的行为。选择不交出照片,希望保护情侣的帕纳西对摄影机发誓,肯定了摄影机忠实记录客观影像的功能,但同时也利用其欺骗了所有人。最终无熊之境,却通过熊的谎言,堆砌出一座围城。长镜头偏多,开头就是一段特别华丽的,通过电脑屏幕从戏内衔接到戏外的丢手长镜头,同时利用手持摄影不仅增强了纪实效果,还有一种被凝视感。不过对这类题材实在兴趣不大,看的过程频频走神。
评论都是学院派的吧,我是指电影学院的老师要求看的电影,然后学生把写影评的作业直接发在这里了。我直接说吧,不好看!拍点反自己国家反社会的内容,舔一下西方观众的屁眼在西方放映,西方评委给点名誉就觉得自己有多牛逼了,那不是靠出卖民族和宗教尊严来换取的吗?一部电影好不好,难道不是首先本国本民族的观众认可才是可以的吗?作为西方培植的文化打手,在伊朗拍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波斯国家穆斯林文化的糟粕证据呈现给敌对国家,这不就是波奸吗?包括给本片打高分的人,也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难怪国产片都是垃圾,学校培育的都是什么人渣~
报看。难看。看不进去。balabala的对话听得脑子疼。帕纳西的反抗精神很欣赏,但是这种毫无美感、抛弃艺术性、直白枯燥的片子我真的欣赏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