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只有丈夫一个人吗?!
贪慕虚荣,不给钱就不让这位正在给自己建房子的大女婿(男主)吃饭,明知大女婿跟自己的二女儿关系不正当还假装不知道的女主乡下父母是不是凶手?!
畸形的家庭社会关系,跟自己姐夫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二妹”是不是凶手?!
同样贪慕虚荣,在姐姐被家暴回深圳找她们时候,带姐姐去夜店,并说“姐夫待你不错”的“三妹”是不是凶手?!
敷衍了事,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社工是不是凶手?!
严重渎职的“我们警察是破案的”而向这种潜在危险根本不不重视,不管不顾的警察是不是凶手?!
自己也贪慕虚荣,明知男主有老婆还插足生子结婚,婚前放荡,婚后隐忍的女主自己是不是凶手?!
并不是为杀人凶手(丈夫)开脱,他固然是最可恶的最不可饶恕的,但,他之外的这些人难道真的就不是促成这是可悲案件的凶手了吗??
《天水围的夜与雾》。
7分。
许鞍华导演,任达华、张静初主演作品。
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许鞍华导演将目光伸向了天水围更深刻的犯罪,事实上,大陆妹在香港的故事,也是很多导演和作家关注的焦点。
张静初饰演的川椒妹晓玲本是站街女,任达华饰演的港人李森因性生爱,在拿到一笔不小的装修款后毅然抛弃前妻和晓玲在一起。
他不但展示了大气与真爱,也将自己禽兽的本性施展到了极致,用晓玲的话说,李森喜欢找熟人下手——比如晓玲的二妹,比如自己的一双儿女。
故事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惨无人道,毫无人性。
这个故事非常恶,也非常毒,但它并没有完全触动我,一则张静秋的表演过于表面,没有人物背景的延展,也没有性格的表达,二则任达华的表演在不少桥段里竟然看到了很多早年情色片的影子。
我以为是许鞍华去年的片子重映今早才知道原来那一部叫做天水围的日与夜而这一次则是夜与雾我以为天水围是在上水附近电影散场后Y和K拿出交通地图指给我才知道是在元朗的北边隔条河就是深圳屏幕上的天水围蛮美的 空气污染也不是很严重的样子可是据Y讲这里又被叫做the cursed place新移民和一些港人住在新盖在这里的公屋里面由于没有什么谋生资本 又远离城市主要街区生活颇为坎坷新移民中有被叫做北姑或是开埠新娘的从内地嫁来的大陆女子家境多为贫寒 丈夫会是老弱病残的香港男人Eric上课也说 有些内地女人嫁给的香港男人往往非老即丑又有 我不卖身我卖子宫 里面嫁了年老的丈夫 没多久就变寡妇的内地女子张静初的角色即为一个从四川某地移民来香港的年轻女子丈夫由任达华饰演认识的时候任达华在香港还有个大婆后来张静初有孕 任达华即离婚又娶了她任达华以前是个室内装潢工(师)年老后干脆靠每月8000块的政府援助张静初依然年轻 在茶餐厅里面做招待很多在一开始就已经显示征兆的矛盾开始激化一边是老无聊赖 游手好闲的老公一边是年轻美貌 期待独立的老婆外加一对需要金钱养育的孪生女天水围的夜里 弥漫的不仅仅是争吵一开始男人就已经从枕下抽出刀女人双手被俘同时忍受婚内强奸和家庭暴力再后来是用来博取旁人信任的歇斯底里的自残和悔过夜幕低垂 殴打和血痕又重新上演到最后终于是手刃妻子女儿 外加意外的自杀空间不只是局限在天水围简单的公屋里 小河边也有中环妇女援救中心还有罗湖以北的深圳更北的四川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机构轮番上阵幼稚的专业社工 不耐烦的警察 穷困的父母 拉皮条的前妻之子 充满欲望的妹妹惨绝人寰的结局一环套一环 早已是定数孤零零的天水围 这类的事情也不是稀奇的存在而被家暴的北姑 张静初的角色哪怕连第1000个都排不上以前内地的那个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家暴的原因完全是由于男人的变态心理决定这一场戏 却如给洋葱去皮一样一层层揭出这个社会看似合理的那些现象的畸形走出山沟 挣大钱 盖房子 嫁个有钱人 做个香港人北上勾女 游手好闲 却整日念白“没有我 哪有你今日”社工警署 相互推诿 人命关天的事情却当错是程式化办公中不得不机械应付的对象。。。。。。
一场戏一群人去看 唯有我来自中国 K则是香港出生他观罢连连表示 不是所有香港男人都是这样的我则不断想起我在上海街 钵兰街见到的那些年轻的妓女北姑 性工作者还是妻子 背后的问题远远不是经济 政治 性别这么简单中国女人 中国男人 香港女人 香港男人其实都在为这个故事做编剧K说香港这个地方 表面上看起来歌舞升平其实内里的伤疤创洞 人们只是装作看不见其实何止是香港艾晓明纪录片里晃过的北京上访村何尝不是一个人为的盲点人的同情心大概都是有限的吧许鞍华被2004年见报的这一则惨闻吸引几年后终于努力以影像再现我们呢 则用38元港币 买一张学生票跑去大剧院 在黑暗中屏气凝神2个多小时剧终时候 连连鼓掌之后呢 散场 议论 不平然后钻进自己的小车 或是涌进港铁回到安全而盲目的生活中去了这更是畸形的一部分吧消费着别人的苦难 娱乐着一种痛苦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許鞍華 香港這是我近幾個月來看的最令我窒息的一部電影,告訴你底層社會的黑暗及扭曲,家庭的失格導致人格的失格。
李森一個前半生毫無路用的男人,在嫖娼的道路上尋找存在感,嫖娼就算了現在姑娘為了他孩子要生要拿都可以,把他視為人生唯一,他倒好了彷彿人生轉運馬上跟老婆離婚與曉玲回到四川大山裡,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們一家人尤其那對父母就是吞噬者,用吞噬自己女兒的方式吞噬他,他以為的美好世界崩潰了,再次回到香港,但有什麼用?
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男人沒有生存能力透過綜援領個8千港幣,就以為自己有錢的跟李嘉誠一樣,這種男人反觀到現在不就滿大街都是嗎?
無能的男人碰上愚昧的女人這樣的社會問題天天都在發生,但這也是永遠無解的答案。
曉玲的父母真的沒用到極點,讓自己女兒這麼小在外面打拼然後自己在老家一事無成也沒有想著去奮鬥,來了個浮木就拼命抓,自己女兒被欺負還要求忍,家裡大大小小靠女兒那要這做父母的幹嘛?
還眼睜睜看著女兒被欺負也就為貪圖那幾毛錢自私自利,都沒有一個好人,反過來說男主也是欺善怕惡的壞人,女主一家原本很服他但錢不到位依舊不搭理他,他的世界崩裂,一個無用殘暴的男人碰上一個懦弱愚昧的女人能不毀滅嗎?
警察、社工(男的)每一個人看似在幫忙但都是幫兇,女人站起來自立自強靠別人沒用要靠自己。
<夜深,不能眠>夜深,打算入眠,于是把电脑整在床前,想像往常一样看一部应该很乏味的电影来催眠,鉴于之前那部观看天水围的日与夜经验,我选择了这部,没想到却陪着它看了凌晨三点,却还依然因为之前的种种画面让我亢奋不能眠。
<雨>上海,窗外下着雨,雨点打在窗台上的声音,躺在床上的我却听的很清晰;得益于到来的冷空气,最近气温骤降。
然而这样的温度和天气确很适合看这部电影,虽然电影里的季节是夏季。
也许再加上孤单的一人在午夜躺在床上抱着无望的心态看这电影,就完美了。
时、地、人丿电影完全契合在一起,看起电影来,比在其他的时段、其他的地点、抱着其他心态看更有意境,更能感受到电影本身的凉意,虽然这种凉意在冬日里显得不很适宜。
也许再入戏点,你也许能感受到阿玲死吿魂魄在你身旁那冰冷的气息。
因为就像电影里阿玲的父母所说的,阿玲每次回来都会下着大雨。
<你的叫什么名字,我的老公姓李>电影里,我记得有两次他人问起阿玲的名字,阿玲本能似地这样回答到.一个是邻居欧太太,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小区内一群无聊的太太们在早晨跳起康乐舞,年轻的阿玲刚刚走入镜头,在这群人前驻足,脸上透露着是丿她年龄很不相称的羡慕之情.在年轻貌美的她之前,这群太太显得是如此黯淡无光,以至于在电影的开头我相信,这位李太太生活应该还算是幸福的,虽然连叫那50块钱的入会费也要询问一下她的老公.所以,可以想象,我越往下看,越落默的心情.......关于这点不说也罢.欧太太对于阿玲那句"我先生姓李"的回答很满意,也没再深究她自己的姓氏,也许这些居住在天水围的太太们早以麻木了用先生的姓氏来定位自己,习惯了彼此间称呼'李太太''刘太太''欧太太''陈太太'了....第二次是在避难所的a女问的,a女当听到阿玲那句"我的先生姓李"的回答,显得不高兴,提醒她不要生活在丈夫的影子下面,于是阿玲另一句回答"叫我阿玲好了".'阿玲'这个也只是一个小名昵称,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更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但对a女来讲,阿玲这个答案就够了,至少阿玲这个称呼是属于阿玲她自己,于是也没再深究.阿玲对于自己称呼的回答,无论那句'我的先生姓李',还是那句'叫我阿玲就好了',她都回答的如此犹豫,不自信.姓名的问题应该是本能反应性的回答,而她回答时却要思考.是因为,她是一个四川乡村来到香港才几个月的外来人吗?也许她顾虑的更多......<下一站,会是终点站吗?
>避难所,一群女人聊开了,有小孩,有像阿玲一样年轻的少妇,有的却已是老妪“是暂时的是暂时的”,一女的说。
“是呀,暂时的,是中途站,我们等转车”,另一个女的说。
“坏在我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阿玲拿着那个成天想着不停的电话,目光放空地说道。
她自己无法想到自己的终点站居然是天水围的小房子里,丿她的孩子一起....我自己常跟自己说一句话'在哪都是漂泊,生活永远在别处',那是我回想起之前读的(生活在别处)心里暗自琢磨出的一句话,每次想一遍,读一遍都感觉有不同的意思......看完,写完已是凌晨4点多了,准备8点起床,继续等待戈多
比剧情更魔幻的是弹幕。
1.女主在打工的餐厅被客人污言秽语,弹幕:为什么要穿这么透的衬衫您有事儿吗?
您不说我都没发现她衬衫透,隔着个大围裙还能看见衬衫透你视力是有多好?
2.女主被老公绑着手qj,弹幕:都生过孩子了还叫成这样就是矫情???
人言否?
3.女主被家暴赶出门,弹幕:不怪别人只怪她自己选错男人,活该希望你遭遇所有不幸时也都这么反省自己哦4.剧情走到女主老公是二婚娶的女主,弹幕:这女的是小三活该有这个下场你是懂王?
5.女主老公和前妻的儿子骂女主是“川椒鸡养不熟”(女主四川人),弹幕:川椒鸡养不熟说得倒是真的2021年了还有人地域黑把女性侮辱为🐔不是吧???
6.女主逃回深圳后有个镜头戴了项链,弹幕:戴金链了,说明回深圳勾引别的男人了你全家首饰都是这么来的吗所以家学渊源火眼金睛?
7.男主拿着刀上门逼女主回香港,完了在公交上哭,弹幕:其实他是爱女主的,只是用错了方法/能说他不爱女主吗?
肯定爱啊,只是有些偏激祝你这辈子一定要和这样的爱情结婚哦8.各种炫耀“我老公从不打我”、“我老公还好只是摔东西没打过我”、“我老公从没打过我就是吼几声”你们是什么受虐狂?
不打人也能算优点了?
法律是做人的底线,家暴违法,什么时候不违法也能当优点了???
9.“这个男人变成这样,女人也有责任”、“归根结底就是女人太漂亮,男人没有安全感才会这样”、“以前老婆应该对他也有影响”……所以性别为男就可以一辈子巨婴全社会都要为他负责给他当妈是吗?
10.男的盯上女主妹妹,镜头只是给到了女主妹妹背影营造出被盯上的视角,弹幕:肯定妹妹勾引了姐夫你是不是大街上见个人不管同性异性都觉得别人在勾引你?
11.弹幕有人说自己也被家暴的,男人弹幕:又是恐婚的一天,弹幕女人怨气真大???
有事吗?
12.女主朋友义愤填膺地控诉“这不是家庭纠纷这是家庭暴力”,弹幕:家庭暴力怪谁咯?
这女的自己愿意啊哦,你遇到任何不幸也肯定都是你自己愿意啊,不然为啥你会遇到呢?
12.女主被杀,弹幕:肯定是有伤害男人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杀她啊你哪天死了肯定是因为孽造太多了
有些人演戏一辈子一张面孔一个表情。
男推刘德华,女数刘嘉玲。
有些人却真的可以面目全非至惊到我。
第一次被罗慧娟吓到是《喜乐会》,她演一个已婚妇女,俗辣至死。
我要看了好几集才认出她。
天!
好歹当年也是演过《玉面飞狐》的美女啊!
这一次《天水围的夜与雾》里,我又没把她认出来。
我以为是刘玉翠、梅小惠……总之可以是任何所谓实力派,怎么会是她呢。
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连个提名都没有,想必评审们也没有把她给认出来……
《天水围的夜与雾》:灭门惨案背后的价值落差范典/文此前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不难理解她会拍此题材的影片,邻里杂碎,家长里短,仿佛又回到《女人四十》的年代。
在充满竞争的城市一隅,永远有一双温情脉脉的眼睛,关注着平民生活。
她总是想要挖掘一些属于这个社会根基的东西,尽管多数以反映女性命运为主。
到了《天水围的夜与雾》,仿佛能咂摸出一点她早期电影《疯劫》里的惊悚气味,但显然,那种态度是体贴而怜恤的。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最早是渔塘,后在长江实业集团和政府的集资规划下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新市镇,然而正因为居住此地的民众多为文化不高的贫民、新移民,再加上政府行政规划不到位,一些问题出现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发生几件不幸的人间惨剧。
本片题材取自2004年的一桩真实新闻事件,无业老汉砍死自己年轻的妻子和一双幼女后自杀身亡。
许鞍华早有打算拍这故事,可惜资金不到位,不得已先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再拍了一部温情主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在王晶支持下才总算拍就该片。
影片叙述节奏缓慢,点点滴滴、娓娓而道。
家庭暴力的一波接一波,使得王晓玲一次次在社区安排下住进收容所,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源起于丈夫李森疑其红杏出墙,本已无业,靠领救济金和仰仗少妻端盘洗碗来抚养一双幼女,作为男人的家庭责任感勾起他的道德底线的崩坍,唯有施之以暴力才能挽回些尊严——不想,老婆以逃避示为抵抗,更激起他无比的暴怒,最后只有杀妻杀女自毙来消灭存在于世的虚无感。
导演处于一种关怀的角度对女性受到性和暴力侵害加以同情,老夫少妻、大陆妹与港民的搭配,突显了生存价值的落差。
片中有一细节,当王晓玲受暴后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却劝其放弃离婚的念头,说她的老公好,替自己家盖了新房——这俨然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十分具有讽刺意味;还有一处,回忆段落:李森跟王晓玲回到四川农村老家,吃饭时,电视新闻在播中国发生特大洪灾的场景,话外音说到香港同胞捐款事宜——很普通的一个政府捐款行为,被借用为“香港人”即“有钱人”的隐指。
然而很快李森的底子就倾出来了,加上他的好色贪念,不久便被女方家人嫌恶。
有一幕蛮打麻袋里的土狗的镜头十分血腥、暴力,为此后他血弑妻女的暴行作了很惊心的铺垫。
话说回来,其实惨案的发生,两者均有一定的错失,但导演为弱者申辨、为天水围所居的弱者申辨,而杀人行为固然大错,却也有指向社区、政府办事不力之处。
她将这类特定人群的命运,归咎于社会的责任,百姓的生活靠一天天的柴米油盐堆积,矛盾也是与日渐增,只是他们谁都不知矛盾从何而来,以致落得杀人自戕的下场——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令人同情的,当命运落入一个圈套,路只会越走越窄,总有一天会导致灯枯油尽的后果。
导演明晰这一点,所以点滴中显示,掩掩藏藏,求观众自解。
比以前作品更委婉些,镜头衔接、电脑效果的自然体现使影片透射出冷静、哀惋的气息,案审中几人的叙述也是层次分明,不刻意追求惊悚、悬疑套路,而只是尽力表现两人生前价值观的落差和生活的无奈感。
看完令人徒添郁闷。
香港需要天水围——一部电视电影的胜利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发自香港 2009-04-22 17:46:10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彭浩翔:先得知道什么是天水围 2008年度电影: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 温情版“天水围”是影评人攻击视觉奇观电影、讽刺资本电影市场的武器 再也不拍张爱玲了 1978年,许鞍华从伦敦回来,发现了张爱玲,看她的《倾城之恋》,还有《第一炉香》,许鞍华大吃一惊:“怎么搞的?
讲香港讲得那么好。
”她赶紧找了张爱玲其他小说来看,陆陆续续看了《连环套》、《惘然记》、《半生缘》。
1984年,许鞍华开拍《倾城之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好多香港文化人都喜欢张爱玲,听到自己要拍《倾城之恋》,他们都很兴奋。
许鞍华是把《倾城之恋》当成才子佳人的浪漫小说来看的,后来宋淇跟许鞍华见面,提醒她:这是一对狗男女的故事。
许鞍华表面应付着,心里完全不同意,她认定这是一个非常颠覆的、恋爱伟大到倾城的爱情故事,她决定要拍出张爱玲的“精髓”。
直到影片公映,许鞍华坐在戏院,越看越觉得不对,这好像不是自己从书上看到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对《倾城之恋》进行自我解剖: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
许鞍华终于明白自己错大了:范柳原和白流苏虽然不至于是狗男女,但最多只是饮食男女在互相较劲。
《倾城之恋》滑铁卢之后,许鞍华又拍了《半生缘》。
《倾城之恋》的挫败让她有点不服气;《半生缘》是她最喜欢的张爱玲作品;又能回到内地拍戏,许鞍华决定“试试看”。
“我不能说《半生缘》是成功的,至少不像《倾城之恋》搞错那么多。
”“如果我是聪明的,就不会再拍张爱玲;因为我不聪明,我才会拍了两次。
”许鞍华赌咒发誓不会再拍张爱玲,这个誓言终于被粉碎,今年4月2日,许鞍华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金锁记》公演。
排演《金锁记》是因为香港焦媛实验剧团的邀请,这个剧团一直以探索女性剧场为己任,他们最著名的剧目是《阴道独白》。
“舞台我不熟悉,至少我熟悉张爱玲。
”许鞍华“两害取其轻”,挑的又是张爱玲作品里最好排的《金锁记》。
《金锁记》有现成的剧本,王安忆编剧、黄蜀芹执导过的。
《金锁记》也没有得到喝彩,人们对她的关注显然不在张爱玲上,而是她代表香港本土电影回归的力作《天水围的日与夜》。
“天水围”其实有两部电影,一部温情脉脉的“吃饭片”,叫《天水围的日与夜》,讲一个香港普通单亲妈妈和儿子、邻居间生活的故事,影片最重要的情节就是母子每天的晚餐。
另一部是暴力版的“杀人片”,全名《天水围的夜与雾》,除了“天水围”的名称、导演和投资方相同外,跟上一部没有什么关系。
“夜与雾”改编自香港2004年一个真实的家庭暴力案件,刚刚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公映。
在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前一天,南方周末记者在香港怡东酒店负一层对许鞍华进行了专访,地址是许鞍华挑的,因为这里是香港为数不多还能在室内吸烟的地方。
许鞍华觉得,暴力版“天水围”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把任达华饰演的李森说成一个疯子,也许有些人看不下去,所以她想办法把他弄得比较有人性一点 请勿拍摄灭门惨案“没什么事我不愿意再去天水围了。
”许鞍华觉得拍过“夜与雾”之后,那里的人应该很不欢迎她了。
2004年4月,许鞍华拍完了《玉观音》,正在跟编剧思考下一部电影。
一天,两人见面,不约而同谈起了当天报纸的头条新闻:天水围灭门惨案。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天水围公共屋邨住着大量内地新移民,由于公共交通费用相对昂贵,这些低收入的新移民无力承担每日外出打工交通费用,不少家庭长期倚赖失业综援。
2004年元朗领取综援个案近3万宗,天水围占了一半;天水围的自杀率也是全港最高。
2004年4月11日,天恒邨无业男子李柏森,用刀砍死了比自己小很多的内地妻子金淑英以及两个亲生女儿,继而自杀,是震惊全港的天水围灭门惨案。
惨案发生后,香港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增加了对该地区的社会援助,但收效甚微。
天水围又被称为“悲情新市镇”。
许鞍华和编剧决定去天水围,看看是否将惨案能拍成一部纪录片。
那是许鞍华第二次去天水围,第一次是2002年,她监制了一部鬼片《幽灵人间》,要找一个鬼出现和跳楼的场景,有人推荐了天水围。
许鞍华当时对天水围的印象是:特别空旷,刚建起房子没人住,像一个模仿得很好的城市。
再次去,居民已经陆续搬进了天水围。
天水围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1993年建的,建筑基本上是黄色和咖啡色等暖色调组成,很有生活感,“日与夜”就是在这里拍的;天水围北是粉绿跟粉蓝的,非常童话的感觉。
这里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悲情市镇,更像一个规划得很清楚、更近代化、被漫画的都市。
这里离深圳很近,居民可以买到深圳便宜的A货,最新的球鞋,他们戴时髦的墨镜、耳环,染头发,“也可能那天我碰到的都比较新潮”。
许鞍华带着机器去天水围采访了一两个月,拉拉杂杂采访了十多个人,包括遇害者家人、邻居、社区成员,最终还是决定拍摄剧情片。
2004年底,详细的分镜头剧本做好了。
2005年3月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这个剧本成了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28个资助计划之一,还获得大奖,得了10万块钱。
许鞍华拿这笔钱先付了编剧一点工资。
许鞍华带着剧本找投资,一些海外发行人彬彬有礼地告诉她,如果拍好了他们愿意看片,如果拍得好也可以发行——但不会投资。
“那就等于是没有投资。
”许鞍华笑着说。
2005年,《无间道》系列已经拍完了第三集,整个香港电影圈都在寻找深挖“无间道”潜力的办法。
这一年,香港电影开始惨淡,全年一共只有47部电影产生,票房只有4亿港币,“无间道”神话已经榨不出来任何油水,人人都在寄希望一炮而红的大片,没有人会去考虑香港精神,更没有人愿意投资这个凄惨、邪门的故事”。
“人人都觉得不应该拍,大家生活都那么苦,还要拍一个那么惨的东西;还有这家人死得太惨了,有点在抹黑天水围。
”许鞍华最终没找到钱,她顺势回了内地,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去就是三年。
等许鞍华回到香港,有投资者找来,他们觉得许鞍华应该有很多温情的女性题材电影可拍,没想到许鞍华又拿出了灭门惨案,还是没人愿意接招。
2007年,天水围再次发生灭门惨案:一个领取综援的家庭,丈夫因癌症在医院救治,患有精神病的妻子将两个子女捆绑从24楼扔下,自己随后跳楼,3人当场死亡。
天水围的社会问题被认为是香港政府的耻辱。
电影节就是瞎了眼睛2007年,商业导演王晶也是来找许鞍华谈新电影的投资者之一。
许鞍华终于想起了另外一个沉寂很久的剧本,这就是后来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0年,她收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一个叫吕筱华的学生寄来的剧本: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孩子在荃湾屋邨生活的故事。
“我一直被这个剧本惊讶着。
”许鞍华说,她以为两母子的关系是不好的,结果他们关系不错;她以为妈妈的弟弟是看不起他们,原来不是;以为男孩子是单恋女教师,也不是;以为祖母死了,结果死的是另外一个老人……“它的情节全部都是在反高潮,但很让人有追看性。
”2000年的香港电影已经开始滑落,观众跪等的是高潮澎湃的视觉奇观,剧本一放就是七八年。
“很淡很淡。
”重口味的王晶看了剧本,还是选择了投资。
2007年,王晶已经是汉传媒和影王朝的CEO了,拍了很多喜剧商业片之后,王晶也希望能在文化上有所贡献,“让公司健康发展”。
“健康”的付出很小,120万港币——甚至比不上今年金像奖红地毯的花费。
王晶对影片的定位是电视电影——这是许鞍华的老本行,1979年,谭家明、徐克、许鞍华、严浩等年轻人,从无线电视台拍电视电影起家,掀起了香港著名的新浪潮运动。
在香港,120万差不多刚好请一个明星,而且只能托关系找演技派。
许鞍华首先想到的是鲍起静,她是亚视签约女演员,父亲是著名演员鲍方,弟弟是著名摄影师鲍德熹。
“其实鲍起静比较文雅、比较女性化,她知道要演单亲妈妈,有一点刻意模仿我,显得粗壮一点。
”许鞍华对剧本最大的改动,就是把故事放在了她已经比较熟悉的天水围。
影片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吃饭,“每一场吃饭都是刻意安排的,因为没别的东西安排了”。
每场吃什么菜都是编剧写明的,剧本里面,全部吃的都是鸡蛋,鸡蛋必须要看起来很好吃,而且有很多变化,就有了蒸蛋、荷包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这些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法。
”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
有两个菜是必备的:豆腐蒸碎肉,番茄炒鸡蛋。
香菇是影片里很关键的一道菜——阿婆送给贵姨一包香菇,贵姨没有用任何配菜,做了一道香菇,饭桌上,儿子和她几次赞美香菇“好味”。
香菇在香港人家里,是过年过节才吃的主菜,许鞍华小时候的印象,逢年过节一定要买白切鸡、烧肉或者烧鸭三个菜来拜,拜完后加一大盘肥猪肉煮香菇,肉是配菜,香菇是主菜。
“有钱人家里吃什么我不知道,我们家庭算是中等吧,中低下层,到中上层,到了中上层就不太吃这些菜了。
”2008年4月,这部吃饭片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公映,看过电影的人如获至宝,不惜笔墨赞扬这部影片。
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舒琪说:“我不以为《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简单的电影。
它展现的不独是一份气度与情怀,还有无比的信念与勇气。
电影节没有给它开幕电影的荣誉,就是瞎了眼睛。
”7月18日,影片在百老汇电影术中心一个影厅上映了近一个月,最后只回收到8万多港币票房。
大部分影评人是通过DVD看到“日与夜”,并开始口耳相传的。
《天水围的日与夜》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影作品,它成了影评人攻击、讽刺电影资本市场的武器。
由于成本低,许鞍华没钱请剧照师,导致全片只有几张剧照反复使用——这也成为了舆论歌颂和赞美的例子。
杀老婆的就是我“我是在许鞍华拍‘日与夜’的时候,知道她还有一个天水围灭门惨案的剧本。
”投资人王晶看到“日与夜”的口碑效应,开始主打“天水围”的概念,他用十倍的价格投资许鞍华开拍《天水围的夜与雾》——这一回许鞍华请得起明星了。
任达华饰演的失意装修商原型叫李柏森,长得高高大大,蒙住眼睛跟任达华很相似。
张静初扮演的内地妻子,原型长得更像杨采妮。
出事后,女方家长来领遗体,许鞍华和他们在深圳见面,“你以为她家里人很惨,他们当然也都很悲哀,但是他们都很正常,可能比你和我现在都还要正常。
”有人知道许鞍华要拍这个灭门惨案,会主动跟她聊自己的感受。
有一天,许鞍华接到一个男士打来的电话,说:“要不是我给别人挡住,杀老婆的就是我。
那个男人是一个四十多岁来往内地香港的货车司机,娶了一个二十多岁的湖南新娘,很漂亮,还生了两个女儿——一切都跟电影剧情一样。
许鞍华和编剧,坐在男人窄小的房间里,听他说自己怎么跟老婆分开,他怎么砍老婆……一边说自己其实再娶一个不成问题,一边煮绿豆汤,一边说自己再娶,一不小心把绿豆汤给打翻了。
“我突然觉得好好笑,是真的觉得很有趣,他自己那么窝囊,还要挑选别人。
”许鞍华至今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她发现,社会上真的有大把类似的人,穿得很时髦,思想却停留在清朝,想着纳妾。
“其实他很好,对我们也很好,就是对老婆不好。
”这些都被许鞍华放进了影片。
天水围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内地女孩以为自己嫁去香港做少奶奶,结了婚到了香港,才发现嫁的就是普通的香港司机、搬运工、修理工,住在远离市区的天水围。
老夫少妻,家贫百事哀,矛盾没有出口,最后就变成一个个家庭悲剧。
天水围2004年惨案,引发了舆论对政府的追问,认为政府对规划天水围时的社会福利服务有严重漏洞,政府不得不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如何防范天水围家庭暴力惨案。
“夜与雾”还原了女方报警,却没有引起警方足够重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过程:“我不愿意把责任推给社工、警察或者制度,这不是问责的事情。
”许鞍华说,她不想讨论究竟谁对谁错,甚至不想讨论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这件事情吸引她的,是“一个很现代,同时又很古典的故事”。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7331
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在金像獎獲多個獎項並二度上演,許鞍華拍攝的「天水圍二部曲」,《天水圍的夜與霧》(下稱《夜》)登場。
影片以轟動一時的2004年金淑英一家滅門慘案為題材,延續許鞍華歷來對社會現象的女性關懷。
香港近年家暴問題日趨嚴重,問題到了清楚浮上水面、無法漠視的社會危機層次,家暴支援更成為2009年整體縮減開支的財政預算案中少數得到增撥的項目之一——當然是否足夠又是外話。
《夜》中近鏡特寫麗姐(羅慧娟飾)在錄口供過程中拍案怒吼「這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糾紛!
」,可見影片也著意敦促各方注意家暴問題。
家暴之恐怖由於有現實基礎,影片的調子非常沉重;有網上影評稱片子到後段顯得節奏拖沓,筆者個人則在影片開始半小時已感到緩慢的重壓。
影片從慘劇發生開始倒敘(第一個事發屋邨樓房出現的鏡頭還伴著慘叫聲)——結局不但在片中被預告,慘劇發生後曾佔據各大報章多日頭條,港人更是記憶猶新——然後是鄰居憶述兇手李森(任達華飾)本來慈愛有禮,更有李森載著兩個孿生女身騎單車的輕快鏡頭。
而曉玲(張靜初)初出場是飽受虐待如驚弓之鳥的初來港妻子,再接以又有相戀時李森為曉玲洗頭的親密片段。
全片在類似的一鬆一緊結構中推進,兩種境況懸殊如天堂地獄,觀眾表面上是可以在輕鬆的環節裡透一透氣,但想深一層更恐怖的是,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如何從這樣的甜蜜珍愛,走上滅門之路?
那個拒之不得、始終要沉重(暴力及生命威脅)而緩慢(鋪展到各個方面)同時是急轉直下(由「逃出慘案」的可能對照出來)地迎來的結局,可以讓沒有體會過家暴之苦的觀眾,理解家庭暴力的傷害為何這樣大:雖然與其它暴力一樣包含身體上的傷害,然而家庭暴力最恐怖之處是,無處可逃。
當「家」這個一向被視為避風塘、獲取最後及最重要支持的地方,一旦成為暴力的源頭,受害人便會失去棲身之所——許多受害人啞忍,無非是沒有信心能夠自己獨立於天地間。
因此,影片「冗長」、「拖沓」的感覺,不妨被視為導演讓觀眾體驗家暴籠罩在受害者頭上的無盡陰霾。
「無處可逃」一般香港女性可能不太能理解,要走就走回娘家見朋友唱k乜都好啦?
但新來港婦女所體驗到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在來港後,以前溫柔體貼的丈夫突然變了樣子,而她身上無錢、家裡有孩子、人生路不熟、家鄉都以為她嫁了好人家,這才是無處可逃。
香港「經濟去勢」後的魔鬼一面根據官方統計,在過去二十年,中港婚姻佔香港婚姻總數超過一半。
有書籍記錄《是她也是你和我——準來港女性訪談錄》外,最近亦有《同根‧同天空──遇上新來港婦女》出版,裡面頗有看得人驚訝動容的實例,這些女性的遭遇,比電視劇情更離奇悲苦。
盧卡奇(Georg Luacs)的「典型人物」理論,是指在特定的時候,在一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政治、經濟、歷史的各種動力之匯集動向。
《夜》中曉玲是令人同情的角色,片末鏡頭在少年曉玲外出打工的山路上淡出,也寄託許鞍華在《日與夜》中對勞動婦女的禮讚。
然而曉玲是想像的弱勢他者;如果在香港電影的脈絡來看,更具典型人物潛質的是李森,也更具爭議。
根據學者葉蔭聰在《今天.香港十年》的訪談中指出,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相對於鄰近地區包括國內的經濟優勢不再,這動搖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自豪感。
李森象徵的就是香港「經濟去勢」後的中年一代。
結構性轉型令他失業、致要領取綜援,同時想在內地妻子(包括其家人)身上享受「皇帝」般的統治感,去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現在愈來愈多港男為避港女到內地結婚,無非是覺得內地女性溫柔聽話;然而這種「要聽話」的要求,會不會導致更多悲劇發生?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內地女性對香港和丈夫的經濟有著過多憧憬,香港男性對內地的「千依百順」,何嘗不是過多憧憬?
李森在鄰居眼中是彬彬有禮的中年男人,與兒子對答親近抵死,甚至與女兒感情甚篤;唯是對於來自內地的妻子,李森顯得毫無人性,以刀威嚇強要行房、在回鄉時垂涎曉玲妹妹、甚至因無飯食而將曉玲的家狗活活打死。
影片指向這樣一種觀察:李森代表的香港男性,對待香港妻兒人事時毫無異樣,卻視內地的人為次等、動物甚或物件,把自己的沮喪和無力感,暴虐地發洩在更弱勢的內地女性身上。
影片是濃縮、集中地表現了這種觀察,但這種觀察是一種直指人心的洞察,還是太早下定論的「即時聯想」?
也許需要時間來證明。
兇手的放大與消失我認為影片對李森的處理有點搖擺不定。
李森身上體現具普遍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動力,而在妻女離家後,他百無聊賴在屋邨石凳上坐整個下午,透視出中年失業男性的苦悶(其實有沒有工作的香港人生活也許都是超悶的),這也是和缺乏社區設施的天水圍社區規劃有關的普遍性因素。
在這些環節,觀眾可能會對李森產生同情,因為大環境的因素不是個人能夠輕易超越的。
而影片另一些對李森個人性情的著墨,如他給女兒弄單車、給曉玲洗頭、宣稱要和曉玲結婚、到深圳找曉玲時以西瓜刀劃破自己胸腹等,也可能會令觀眾對李森產生好感。
但李森的性格是支離破碎的,例如某些大男人的有趣粗豪小節,到後期全然消失。
在往四川一段開始,李森就失去常性、好色貪心、嗜血殘忍,後來還有一個低角度陰暗背光暗示「入魔」的鏡頭。
影片陷入兩難:殘忍必須是超越常理的,否則不足以對應其滅門的「獸行」;但如果殘忍超越了情節的合理性,觀眾就很難從理性上理解李森的所為。
「兇手」在感官上的形象被放大,但同時在知性意義上消失了,我們無法理解兇手,也就難以防止悲劇重演。
影片在這些環節,可能受到了煽動感官情緒的媒體報導影響。
但這實在也是批判電影的兩難:「有乖倫常」的殘忍可以引發公眾興趣,但事件若從一個普遍性的危機,縮減為個別「獸父」的特殊例子,會減弱社會批判、要求政府正視的論證力量。
事實上,許鞍華安排曉玲悲劇發生時麗姐因為遊行而無暇照顧曉玲,也是一個有趣的搖擺——對於以社會壓力來向政府爭取改善,許鞍華究竟有多相信呢?
影片中對女性情誼的著墨、對勞動女性的歌頌,許鞍華都是手到拿來信心十足。
但在處理李森這個理應是盧卡奇意義上的「典型人物」時,卻顯得拿捏不當。
因此吾友熊一豆提出一個犀利觀察:在電影中,真正缺席的是男性、父親。
也就是說,經濟去勢後抑壓孤獨的香港男性,心裡究竟想著什麼,也許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無法知道的,是拼圖裡關鍵的碎片。
(見六月號《香港電影》)
片子很写实,张静初总找这样的剧本来演,真惨。本以为让张家辉演这种神经质应该挺出彩的,毕竟他是香港屈指可数的神经质影帝。达叔应该不太适应演这种片子,不过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出了一个杀人魔王。
恐怖
男人的病态和女人的轻信,这种题材到了许鞍华手里,不忍卒读。她特意让人预知了结局,再用一贯波澜不惊的语气,讲完了整个悲剧。任达华的表演与她的叙事手法形成的强烈反差,绝对是全片的亮点。许并没有失去水准,只是这次的成品是命题作文。她的悲天悯人,她的艺术坚持,谁也抹不去其中的社会价值。
任达华是变态专业户
这类就发生在周围的故事 看上去很亲切
苍白无解的罪案,像极了某类满身怨气又走不出来的人群。
尽责的指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但并没有明确的态度。看似是为女性而拍的故事,但却并未给女性角色注入很多灵魂,她可以独立生活,却未有过尊严,这才是悲剧的来源。他所谓的爱,其实与占有并无二异,但为何他的性格会转变得如此极端,这是个例,还是社会造成的普遍现象?都没有给出一个想法
男人的变态和女人的愚蠢都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但从主观来说,有这种男人在,世界真是他娘的好精彩。许鞍华拍得极为冷静和客观,没有带太多的主观同情,这一点真好
20091122:太过阴暗,不喜欢;
太惨了~
女性主义关怀的影片。在强调女性受害的情景下,导演力图去说明那个男性的问题,但是,就因为在处理“问题”上的缺失,而将任达华出演的李森削弱了些许角色性格的交待,使得人物行为在观众心里的摇摆感,捉不住。
任达华简直就是演这类角色的鼻祖
喜欢看许鞍华讲故事,任达华真的老了。。。
这部的水平和上一部怎么差那么多
我觉得演员不充分也是导演的责任
不喜欢
对女主角的命运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生活是残酷的,而残酷的生活拍成电影之后,让人看了真的是心情不好!给个二星,是不想挺的太高而有更多的人来看这个残酷的电影了。
两颗星给电影,两颗星给变态任达华,半颗星给张静初,她真是什么语言都要学,虽然带点口音,半颗星给片尾出品人居然是王晶
先赞下任达华的演技,由于某些原因,对这类人的状态,我实在是太了解,任达华的情绪都准确。这绝对是上一部“天水围”的逆转,用恐怖与狰狞挑战原来的美好与平静。只是我是先看的这部,再看的美好,多少可以疗伤。片子到最后,我甚至找到了日本变态片的感觉。许鞍华拍到这种程度,实在不简单。
暂时的中转站,我们在等转车,可问题是,就怕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住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看有变态的片子,总归是揪心的,是什么,让好端端的由性生爱变成了玉石共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双胞胎长得好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