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开头的剧情感觉没什么亮点,需要快进,后面看到在监狱中男主声称想杀死狱友,后面在比武场上,这狱友却救了男主一命,从此两人成为好兄弟,感觉有点意思。
这狱友充满义气,在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大家拼命逃亡中。
他为了不让那名罗马人挡住男主要去救回女主的路上,这狱友留下跟罗马人一站,最后牺牲了。
到最后男主虽然能把女主抢回来,由于两人共骑一匹马,马走不快,男主决定让女主一人骑马逃亡,女主却把把赶住,珍惜当下时光,与男主共度最后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是女主,你会如何取舍?
如果不管是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惊悚片、恐怖片,甚至是像《庞贝》这样的灾难片,不管它们的剧情多么的曲折、艰辛、山路十八弯,好莱坞都想最后一个圆满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来欺骗观众,那我看,这样的影片除了给观众制造生活原来也可以很甜蜜的错觉之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价值了,在影史上,不,在10年电影回顾上都不值一提。
虽然在电影《庞贝古城》的最后“王子”和“公主”化为了灰烬,那这依然是一部标准的“个人英雄主义至上”、“孤胆英雄杀光坏人抱得美人归”的俗套故事。
不要忘了,即使是死,两位主角也是在激烈的亲吻中死的。
看到女主角伸出舌头的一刹那,我真是难过的想戳瞎自己的双眼。
这样一个无比俗套的故事,美国人在讲,韩国人在讲,无非就是穷小子与富家女相爱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不同在于故事背景设置在了公元79年,著名的维苏埃火山的爆发地庞贝城。
维苏埃火山爆发,这是一个多么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故事背景啊:动乱的罗马、武风盛行、纸醉金迷、奢靡淫乱。
想起就让人血脉贲张、衣不蔽体。
这本是一个可以与《2012》这样史诗级灾难相提并论的故事背景。
不过以个人、而不是群像,作为描述对象,难以撑起这么宏大的故事,看了之后多少觉得缺少了什么。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有点野心,那就只有它在票房上的野心了。
好在那么一点点对票房的野心。
电影里灾难场面戏份十足,后半场基本上我都沉浸在火山爆发摧毁人类的快感当中。
我一直默默的在心中祈祷:用力、用力、再用力、天啊,就是那里,使劲!
再使劲!
喷涌而出吧!
烧死那些主角,让坏人大获全胜吧。
可是尽管火山喷发毁城灭迹的场景效果十足,一波接着一波,不过最后还是被男女主角接吻的戏毁了。
最后一场戏,男女主角接吻的青草地将灾难背景原来是后期制作的事实暴露无遗,似乎在告诉观众:前面的灾难都是假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在一起才是真的。
我真是恨不得,哪怕就那么一次,主角可以早点死。
然后我就可以被淹没在那不可一世、恣意妄为、喷涌而出、溅我一脸的火山灰中了。
故事大概是讲述发生在一个叫庞贝的城市毁灭的故事。
那里有一座火山。
故事的男一号叫米罗是凯尔特人,是天生的骑士,还会跟马说话,女一号叫珍妮,是庞贝市长的女儿。
我看到米罗的家族被大屠杀的时候,很多人被挂在树上,还有好多的人堆在一起,场面好血腥,我都想哭了。
万幸的是米罗装死躲过了。
后来米罗成了奴隶,每天会被拉出去到角斗场和别人决斗。
有一个坏蛋,喜欢珍妮,为了不让米罗和珍妮在一起,就制造了很多阴谋。
但是勇敢的米罗和男二号阿迪克斯一起,战胜了那个坏蛋。
但最后,火山爆发了。
海啸、翻船、火山的岩浆滚烫滚烫的喷出来,夹杂着一块块岩石,画面非常壮观,感觉末日来临了。
米罗和珍妮一起骑上马往南边的山上跑,但是马驼两个人跑得太慢,米罗就下马让珍妮先走,但是珍妮宁愿和米罗在一起,他们亲吻在一起,岩浆涌过来,他们变成了一幅雕像。
我就不明白,总有那么一些自以为是的大傻逼,真把自己当影评人了,你不过就是一个大傻逼,什么历史不对吧,什么这不合理,那应该怎么样,你算老几啊,你去拍根本没人看,我高估你了,你也拍不出来,也没人请你拍,其实只不过是部电影,电影懂吗,如果什么都较真那就别看电影了,有的网友说的好,不是说的有多专业,是以一个客观角度的观众说的,最起码这部片子很有诚意,导演确实想拍好,那些自以为是的请你们丫的闭嘴吧,觉得不好可以不看,没人求你看
观看《庞贝末日》这样的电影,几乎每位观众都能拥有扮演上帝的快感,毕竟大家一早就知道,无论剧中人物如何折腾,这座曾经伟大的文明城市最终也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只是大家没想到的是,或许观看电影本身,也成为了灾难的一种。
以登顶奥斯卡为里程碑,莱德利斯科特的《角斗士》将新世纪的好莱坞史诗电影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此这类题材的命运便急转直下,走入一条不断自我重复并失败的道路。
高额的投入,巨大的风险,加上市场冷淡的反应,除了华纳“300”系列剑走偏锋还原漫画神髓成功之外,古装史诗片几乎拍一部赔一部,被片商束之高阁便也成为情理之中。
从2000年到现在,时间过去十四年,宙斯的逆子、希腊的王族、罗马的将军遭遇阴谋和迫害,总还是免不了要沦为奴隶角斗士,恨不得只着一条小一号的CK内裤,就要去斗兽场贩卖肌肉,以勇气与温情感化基友,以荷尔蒙与健硕肉体勾引异性,再来点扎克施耐德式的升格镜头,血浆混合汗液,以杀戮彰显武功,成为民众英雄,更让大反派的诡计大白于天下。
这已经是一套成熟的制作模式,都算凝聚了无数经验与智慧,谈不上有多糟糕,但作为创作而言,到底是一股陈腐味道。
好莱坞电影的贩售方式,有时候与那些全球连锁快餐大同小异——炸了几十年鸡,油没换过几次,却要月月出新。
于是市场企划取代生产担纲主角,一面结合时令热点,一面在概念上大作文章。
不外乎鸡腿汉堡,换一款添加剂勾兑的酱汁,就敢打上“古法秘制”的旗号;或者从汉堡中抽出一块炸鸡单卖,便可以赋予“黄金脆皮”的浪名,铺天盖地宣传之下,还真有诸多尝鲜之士自投罗网。
这样的营销方式一玩就是几十年,吃完直呼上当的大有人在,却让商家屡试不爽。
如果古装史诗电影是那只汉堡,那么《庞贝末日》便是加入了灾难与浪漫元素的所谓新口味,还是熟悉的炸鸡,还是熟悉的汉堡,这一次,我们为你带来“罗马熔岩火山堡”,且限时供应,过期不候,请君品鉴。
要说观感的话,《庞贝末日》所散发出的就是浓浓炸鸡之味,“都教授”们的口味暂且不论,多数人而言都是一种食之无味的体验。
它介于果腹同美食之间,谈不上口味,营养也不多,但到底供给热量,吃的是标准化产业流程。
从电影开篇始,“庞贝”的每个桥段都会让观众们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主角几乎就是遵循传统剧本套路,踩着观众的心里预期往下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生怕多演出点意外来,惊吓到观众。
比如面色苍白的贵族小姐撩开窗帘眺望,便知道一身美肉的男主角必然机缘巧合地在其面前,显摆一番糙汉子的身材与气概,搞得大家闺秀春心萌动,就此埋下孽缘;看见表情凶狠却一脸路人样的小角色朝男主角耍狠,便知道下一刻又是为铺垫主角上位的尸体一具;大反派机关算尽,阴谋似乎天衣无缝,却也不过是为最后主角绝地反击所备下的佐料。
更遑论电影中那些刻意营造“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或许换作常人,足够惊心动魄,但观众们舒服地靠在躺椅上,看看时间,电影三分之一还不到,便知定然无事,甚至都懒得配合电影为主角的遭遇小小心跳一下。
这些其实都是好莱坞多数电影惯有的毛病,但《庞贝末日》却体现得异常明显。
或许是制作太过敷衍,剪辑和节奏也成问题,再加上年轻主角表情僵硬的出演,时刻都逼着观众出戏胡思乱想,然后再焦虑地盼望着,蠢蠢欲动的维苏威火山到底何时喷发?
是的,剧情一再冷场,情绪时断时续难以支撑,最好仍然要大场面的特效灾难救场。
高潮来临时,大地震颤,压抑了90分钟的火山果然开始大显神威,如同导弹一般将一颗颗“飞火流星”射入庞贝城中,砸毁了斗兽场,砸毁了民宅,砸毁了离港帆船,砸得人仰马翻、鸡飞狗跳,猛戏之下,再没人管男女主角的无聊爱情,“活火熔城”即刻成为电影最大的主角。
大反派基弗•萨瑟兰贼心不死还妄图刷些存在感,可惜他忘记自己已不再是《24小时》中的不死“鲍小强”,“琼恩雪诺”分分钟便教会了他“凛冬将至,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真理。
但都已经没有关系,所有角色在火山面前都成为微不足道的存在,大自然震怒,毁天灭地、土崩瓦解。
火山一猛再猛,射了又射,射足20分钟,射到连观众都觉得身体疲倦,男女主角才赢来生死相别一刻。
故事讲到这里,但凡留下片刻线索,以导演保罗安德森(《生化危机》)的不良作风,恐怕都会扯出个6部曲来,好在故事戛然而止,男女深情相拥,瞬间被火山灰吞噬,所有角色都淹没在无情的天罚之中,时间顿时凝固,一切都安静了。
悲剧至此,我却突然有了点解脱的快感,一部关于灾难的电影,一部电影的灾难,终于就此结束了。
就像那个没心没肺的歌德所说的:“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它带给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悦。
”古人诚不欺我也。
刚看过BBC纪录片《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后,再接着看了的这部电影,两部结合收获更多。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火山爆发的经过,不同时辰以什么样的状态,如何一步一步造成了毁灭,以几个挖掘出的人形还原的故事主线呈现景象。
这部电影,以一条爱情为主线,类似“珍珠港”的拍摄手法,虽然有灾难片中常见的英雄救美不太切实际片段,但反之想想,更为唯美浪漫不是?
更何况还有我们熟悉的“权游”帅气大男主助阵。
这部电影相比纪录片,两个最佳收获:其一,更生动地体现了那时庞贝作为大都市的繁华。
这种感受,类似看完《白鹿原》这本书后,再看其电影,最直接地就是饱了眼福和耳福,乡土风情图和民歌。
这部电影,人潮川流不息,生活气儿足,特别是斗兽场和航拍的人流和夜晚的明亮。
群众演员多了,画面感还原古城就更真实,不过究其火山的喷发过程,还是得参照纪录片。
其二,时间更长,所以背景演绎更充分,对比同时代英国首都的居住状况,不难看出,如果罗马在其所在国是今天的北京,那么庞贝的位置,应该类似上海深圳。
今天2019,在英语课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和同桌疯狂讨论剧情,感觉还不错😄班上好像还没有人写作业😀刚刚开始,讨论庞贝,疯狂翻书,嘲笑不懂地理的人。
有人性,有温度,有历史,有地理,有很多,思考良多,女主救了男主一命,男主再救,嗯,十分,一言难尽,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对当时的历史的了解不足,出现许多疑问,下次看这种片子,先了解了解历史比较好。
那啥,看这片的动机纯粹是出于崇敬历史的原因,毕竟庞贝是座太传奇的城市。
但看着看着我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太学术太正经。
总的说来,这片的整体结构是仿10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在一个真实的时间框架里插入导演编剧YY出来的爱情故事和励志故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套路了。
等男女主人公一切渐入佳境的时候,诶,开始有点角斗场情场都要得意的前兆,尼玛大地裂了。
然后就变成大家和时间赛跑拯救自己所爱。
然后后半段就完全仿照5年前的《后天》继续山寨。
其实在已有历史事件上做些适当假设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但最底线的原则是你不能篡改历史,不能忽视历史常识,也不能生搬硬套和山寨别的电影,更不能为了改动而改动,改的还很生硬。
本来谈情说爱么就没什么有新意的,还能怎么有新意啊,打动人的就是那么点质朴的情感,而男女主角应该是经验不够,爆发力还是不到位,所以也并不是很打动人。
总之就是俩人互相暗送秋波了呗好上了呗要搞一搞呗。
而且我向来对美国电影中那种速食爱情是没啥好感的,所以按我的逻辑来说感情加深是需要时间的,而俩人在相处没多少时间的前提下感情是不可能深的,所以天灾来临的时候我还是觉得中国那句老话说的对,大难临头各自飞。
而编剧让男女主角迅速地成为了至死不渝爱情的殉道者在逻辑上实在是有点牵强。
不过当时我就发现我也不是一个人。
坐我后面的老美说了句oh here goes the cliche again. 中途我曾经想过不要太较真,不要当纪录片看,谁认真谁就输了。
可看到后面灾难全面大爆发时我心里忍不住的在吐槽啊。
庞贝是临海没错啊,可也没那么近好吗。
就算你贴着海边住好了,那最后的海啸也是没影的啊。
海啸是为啥啊,是因为海底有大地震才会有海啸。
合着在编剧看来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根源是因为海底有地震,然后尼玛这火山咳嗽了还是怎么着的,这完全是扯淡好吗。
人家维苏威火山几千年以来爆发了那么多次,没听说过意大利频受海啸之苦的好吗。
有想象力是好事,但也不能恶意脑补好吗。
还有尼玛所谓的fire rain简直看的我气死了。
仿电影2012中黄石公园那一幕我就不多说了,看着就好像火山咳嗽,唾沫星子还乱喷,还居然把人给弹死了。
照你这么跟投石机一样的打,尼玛庞贝还没淹就先砸烂了行吗。
庞贝的居民死的还各式各样不带重样的,有被fire rain砸死的,有被海啸给卷走了。
导演您查不查史料?
那啥,庞贝居民死因是吸入有毒烟尘,尼玛你设计这么大一场烟花秀完全就是要炫耀主人公们死也要死一起的爱情好吗,你这是拿历史真实事件和灾难为你创造出来肉麻故事做无条件奉献和偏离事实与基本地理常识的恶意编纂,要脸不?对,还有那个角斗场,现在还立在庞贝呢,怎么在电影里就毁了呢?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在电影里庞贝的毁灭是一步步的,主人公们有很多时间来逃生啊救基友救炮友救女友,实际历史上完全不是这样,一切就是一下子,从喧嚣热闹归为彻底的死寂。
当然导演肯定也不愿意这么演,不然还拍个毛的庞贝啊。
这个电影就不该打折庞贝的旗号谈恋爱仿后天,这完全就是个电影科技展示片,让大伙看看现在电影科技多先进,我们这部电影让你值回票价,完全就是用眼花缭乱的特效砸晕你。
这样的套路其实不对。
美国电影虽说早已经开始过分利用电影特效而忽略电影本身,很多人走进电影院也不是为了看导演讲述一个多么有深度的故事,而就是坐在那里看100分钟的爆炸车战等场面,但纵观20年内的电影,如果你真的是把故事建立在真实历史上的时候,而且还以这个事件命名的时候,那你必须对这个历史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从这点在我看来导演做的非常差。
有人说那《后天》不也是胡掰,纽约都给淹了,那纽约不还好好的立着。
问题不在这,后天那片本来就是讲后果的,主旨是你人类再这么胡造世界就真成这样了,虽是灾难片但环保的立意很深,才成就了它相当出色的口碑。
庞贝不一样,那已经都是历史了你还胡改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这片不应该叫庞贝,应该叫《死也要跟你死在一起》或者《公元79》再或者叫个啥别的。
导演野心十足是肯定的,角斗士和真实历史这种元素很吸引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和历史爱好者,爱情场面又吸引少男少女,大场面特效吸引被工作逼疯需要地方宣泄的屌丝与科技爱好者,男主角把冰与火之歌的粉丝吸引来了一半,女主角的装扮也基本是为了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多占点市场啥的。
但可惜导演除了特效哪里都没做好。
所以我的三星是为了特效分(特效按说以前也看过很多次了),其余的地方以我走进电影院的动机来看,我完全是被忽悠了。
好处:大量吊炸天的特效场面(但我比较确定不会比5月的哥斯拉和年底的诺兰电影好),音乐也挺恢弘挺庞大不好:山寨了数个经典电影,如《泰坦尼克号》《2012》《角斗士》《后天》等,剧情牵强老套,脱离史实太远,缺乏基本常识的想象力
1、本片历史背景 首先,时间上,从男主角被屠族到火山爆发,经历过以下皇帝。
中国时间在东汉。
整部电影皇帝时间表 尼禄是公认的暴君,杀妻、弑母;纵火嫁祸给基督教徒; 一脚踢死了2任老婆和自己的孩子(此老婆原是奥托老婆); 阉割男人并娶了他(理由这男童跟被他踢死的老婆像); 想吞并原本是盟友的不列颠部族,迫使女王布狄卡发动战争,后者后被镇压...... 总之,这货的罪恶罄竹难书,十几页纸都不够写。
本剧的男主角(“雪诺”)米罗的父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被杀的。
后来罗马行省总督举起反尼禄的大旗,尼禄以为自己穷途末路,自杀了。
这货死得很傻X ...........................中间的皇帝对本剧不重要 省略............................... 庞贝火山爆发的时候,正是上面皇帝提图斯时期,这位皇帝是个很悲剧的皇帝。
他爹维斯帕乡出生并非贵族,当皇帝也是意外。
曾是父亲助手的他,曾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和比他大很多的犹太公主真心相爱,但他当了皇帝,想跟犹太公主结婚就不可能了(因为整个罗马社会都很反对)。
他放下了自己,担起了责任。
而后一直单身,直到庞贝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后是瘟疫,他一直奔波于救灾前线,当皇帝2年便去世,享年40岁。
他其实是个好皇帝。
2、维斯威火山 这是一座活火山,很多记住了斯巴达克斯。
斯巴达克斯是色雷斯人,维苏威火山爆发150年以前,他带领奴隶起义,逃到维苏威火山躲避,后失败。
斯巴达克斯只是个“想回家”,却不得已“被”推上风口的人。
旁边的庞贝古城兴起也是后来的事情。
考古纪录片和历史描述,这座火山其实在喷发前有征兆的,但是因为当地人习惯了。
所以真正逃离的只有1/3的人,剩下的有的被火山灰埋葬,有的死于地裂或海啸。
古城相望对岸有个军团,当时军团是带领船队去救援了的,后来没有返回。
3、奴隶制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争,因为罗马已经是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北非已经是其行省,所以出现很多黑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黑人地位并不低,例如努米比亚骑兵。
通常行省有自治权。
后来因各皇帝不同,很多行省收来自治。
行省居民一旦取得罗马公民权,是有机会成为罗马皇帝的。
如提图斯的父亲,就是祖上成为罗马公民的行省人。
到后面,连北非行省出生的也有当皇帝的。
奴隶是主人私有财产,是可以继承的。
有经营和管理等能力的,主人会给予自由,赐予家门名,叫“解放奴隶”,解放奴隶和主人的关系成为“被保护民”和大家族家长之间的关系,参考后来的黑手党 family 。
解放奴隶拥有3万第纳尔存款以及一个孩子,就可以成为合法的罗马公民,受罗马保护。
子孙承袭公民权也有成为皇帝的机会的。
奴隶也分阶级,因为很重视能力。
奴隶不用服兵役,也不缴纳税。
凯撒之前最高阶级是医生和老师(罗马人喜欢请希腊等奴隶做老师),好的老师价格比别墅还高。
奴隶最低阶级,最便宜的是小孩和无劳动能力或低廉劳动者,中间的是手工艺人等。
凯撒时期(公元前10044)的时候,最高等级老师和医生被全部授予罗马公民权。
比最低等级高一点的就是角斗士阶级,角斗士最初大量由奴隶组成,很像现在的体育竞技者,他们有选举权,但没有被选举权。
并因其可以赢得掌声和高收入,使得1/3的罗马公民也参与其中。
观众更看重的是表演性,而非杀人更快,更多为好的标准。
对奴隶来说,重点还是能力。
不过,遇到非常狡诈,恶劣的主人,或是不好的皇帝执政时期,日子水深火热也是家常便饭。
ps 有皇帝发动内战夺位的时候曾整合角斗士奴隶为战斗力,当然也允诺其得到解放。
4、庞贝 庞贝这个城市在当时算不上什么大都市,只是因为几米火山灰深度覆盖,被保存的特别好。
让我们可以完全了解罗马各阶层的文化。
虽然不是很大,但功能齐全得益于罗马人对公共设施的执著。
自来水道、竞技场、图书馆、大澡堂一应俱全。
并且发掘了色情壁画,除了很多色情场所外,很多有钱人家里的壁画也是毫无避讳的春宫图。
有很多纪录片关于庞贝古城的,可以看看。
5、回到电影 女主角的父母类似兼具“建筑承包商”的地方贵族。
他们非常疼爱女儿,所以并不想女儿嫁给元老院议员,甚至母亲还想杀掉那个议员。
那位元老院议员考瓦特带着的是皇帝的近卫军团(紫色)并非罗马军团(红色),有种狐假虎威,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的感觉。
倘若男主小时候父母遇到的皇帝是个开明的好皇帝,例如奥古斯都,大概会被当做人质送到罗马进行罗马化的学习,然后成为罗马的管理者。
很不幸,他遇到的是尼禄时代。
比较好笑的是欧美人对罗马又爱又恨的情结,使得美国、英国、德国等拍出来的关于罗马的纪录片和电影时褒时贬。
因为罗马人曾征服了他们野蛮的祖先,包括不列颠人、高卢人、日耳曼人等,把他们殖民,强势将他们变成文明人,并让他们成为罗马的主人。
丘吉尔说大英帝国的历史是从凯撒登陆多佛海峡开始的。
后来的神罗、绿萝、第三罗马,大不列颠共和国、甚至美国,无不沿着罗马文明改造试图再复制,再去改造别人。
以此往复,他们继承了罗马的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又不断变迁到今天..... —— 完 ——
作为一部商业片还是可以的,缺点是剧情比较常规,类似泰坦尼克号的公主和平民的爱情故事。
作为历史上有名城市,火山喷发灭城的灾难,给电影增添了一种悲剧氛围。
优点是动作戏挺燃的,特别是决斗场里的男主反杀戏份,是全剧亮点了。
特效不错,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挺真实壮观的,还有海啸特效都还不错。
看过斯巴达克斯就觉得剧情不大对劲 也没什么新意 Jon Snow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惊叹于庞贝古城的竞技场,火山爆发的效果做的颇逼真,还让我跟Q同时做惊奇状。
Paul W.S. Anderson不就这样嘛 有啥失望的
保罗·安德森誓要在好莱坞二流烂片这条不归路上焖头走到底么?
看画面质感还以为是老片子……看故事情节以为是老片子……结果是2014年的片子?有些人不喜欢最后全弄死的结局,但是我觉得这就是庞贝的悲剧:无论你坐船还是骑马,躲起来还是跑起来,你都逃不过命运/大自然。这个片子不值得冠以庞贝末日这个标题,应该叫“庞贝城里的角斗士们”。。。另一部更好更真实
末日、爱情,贵族少女爱上奴隶的老套剧情,一大堆工具人,完全可以写出一大堆我是XX,我慌的一批,影片中的脚斗士应该在主角一来就干掉他,要不然大家好好的,他一来全挂了。影片最后的配乐和场景让我数次想起《泰坦尼克号》,加一星
结局果然无意外
囧恩·雪诺蒙难记
特效给一星吧也就,小时候興味津々,被拍这样根本没啥看点
看完《阿喀琉斯传奇》之后再看这个,感觉好多了。至少有个不那么弱智的故事和还算紧凑的情节,特效也不是粗糙的了。
后半部毁灭城市的特效还不错,可我要看焚毁后的庞贝啊!为什么不给看!
虽然称不上史诗,但还是很震撼。
还可以;男主是John Snow有点出戏
有夠難看。Paul W.S. Anderson老是炮製這種俗濫拼湊的"大片"有意思嗎? 大雜燴劇情,還想搞成火山爆發版Titanic是吧。結果片子的品質和票房一起被火山岩漿沖毀了。兩主角Kit Harington和Emily Browning演技好糟,型也不對。前者還露個腹肌打架,後者連這點表現機會都沒有。
这种电影就是看特效,总不能用泰坦尼克的标准来要求它吧……
保罗WS安德森的导演美学我归结为胡编乱造剧情下对游戏CG级别大场面的及格运用。。。
前戏有点拖沓,剧情略弱。后部分火山爆发特效不错找到了看灾难片2012的感觉 。无人生还的结局,有点像泰坦尼克号凄美的爱情故事。女主就是不够漂亮
跑了一顿居然死了 只是想看看庞贝古城 但是整体CG效果太强 没有找到古罗马帝国的感觉 只有snow的颜 不停特写 基本是同一个呆表情下来…帅气傻儿子的感觉哈哈哈哈
動作冒險的角鬥場景是模仿羅馬競技場,公主和奴隸的愛情也沒特別突出,反而是火山爆發的場景還不錯,末日來臨大家倉皇逃脫整各街道被堵住,港口要道都是人山人海,災難特效算不錯,劇情就soso
原来“让领导先撤”存在于奴隶社会! 还不错,看到最后就成了爱情片,打斗也还算精彩,故事嘛,和好多片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