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复仇三部曲》,对于韩国影片一些极端的作态我一直心存反感。
诚然憋屈不是好事,但展露过多与社会道德背离的东西难免令人不适。
我想大多数普通观众希图从电影中寻找一种希望的力量,这也是商业片得以成型的原因。
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仇视或者对人生的无助感,拿艺术当幌子,就很容易给人以厌烦感,当然还是会有人从中体会人生的残酷无望或社会的不公等等。
我比较中意的朴赞旭,是《共同警备区》的导演,虽然让四个主要觉得两个死亡一个昏迷,但大部分时间让人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韩国片,当然也有很多可赞许之处,虽然有些类型片的框架感,但着实优秀。
朴赞旭在镜头把握上的优秀,主要是体现在一些比较普通的场景上:比如开场的猫头鹰,以及翻开供词时随书页切换到回忆部分的场景,都可谓流畅至极。
节奏方面,也进行的相当稳妥,有大气,结构上异常紧凑。
部分画面引人赞叹:比如大雁飞过的镜头虽然仅仅数秒却漂亮已极;地雷爆炸时也估计了恰如其分的视觉美感。
而诸如从亭子切换到雨伞的戏虽然屡见不鲜,却也极好地对位到了情节之中。
影片最后的画面对照相当俗套,但也相当令人动容。
这部109分钟长,上映于2000年的电影。
是反映半岛战争的韩国电影的由头之一,谈不上有不可逾越的艺术成就,但是一部商业片,应该有自身的格调,显然《共同警备区》做到了。
38°的军事分界线成为了世界上最剑拔弩张的地方,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焦点,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世界上军队最多的地方,也因为同一个民族因为一道线而分开的悲伤。
原本因为不小心越界的韩国士兵踩中地雷,好心的朝鲜士兵救了他,而引发了政治悲剧,这无不令人唏嘘,无关政治,无关主义,可能他们会成为最好的朋友。
就像主人公自己说的跨越50年屈辱,可以让两国走向友好统一的行为。
却还是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电影全篇有两种色彩,一种以极度压抑的黑暗感把朝韩边界的风起云涌展现的淋漓尽致,另一种用欢快温情的快乐展现两国士兵的纯真友谊,交叉相错形成对比蒙太奇,用幸福的友谊,展现政治的黑暗,对最后好友枪杀彼此做了铺垫,讽刺了人性,这种先扬后抑的手法,给观众带了深深的思考。
一张照片表现朝韩关系
朝韩不过是旗子,透过现象看本质朝韩问题是冷战遗留问题,也是新冷战格局的冲突点,这也正是朝韩问题最困难的地方。
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讲述4名士兵相遇到知己的友情线。
另一条是枪战发生后,中立国介入调查的政治线。
两条线相互交叉,叙事的复杂程度仅次于半岛关系。
电影通常用到中心环绕镜头,来表现四人关系,4个士兵围坐一起,就像双方领导会谈一样,可是与此同时,朝韩两国剑拔弩张,4个士兵却谈笑风生,这也是导演的反讽手法,且4个士兵全部用到特写镜头,极具张力,也为之后的边境冲突埋下伏笔。
影片开头的猫头鹰其实是一个点睛之笔,猫头鹰是在黑夜中看清真想的隐喻,可是,去只能在黑夜的庇佑下看清真相,这不就更说明朝韩问题的虚伪嘛!
影片的片尾
仿佛再说,这是我们半岛内政,外国不要干预4个兄弟唯一的一张合影,竟然是一个帽子飞起来的外国游客造成的,注意,根据影片的花絮,这里真的的板门店,朝韩双方共同在这里拍摄了本片,也暗示了导演的目的朝鲜半岛一定要走向统一。
世界的对峙本质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可是,在这里面女主的父亲却哪一个也没有选择,或许是看见了战争的肮脏,选择去和平的地方,这不光是父亲的想法,是每一个热爱美好生活的人类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2018.10.26朝韩领导人在板门店会晤
这是历史,也是每一个人的心愿电影最后用韩国士兵跳楼来结束这次政治悲剧,索性今天的半岛不在像以前一样剑拔弩张,也希望以后都不要再剑拔弩张。
世界仍不稳定,但好在我们生在稳定的国家,朝韩的统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世界的和平是人人的携手努力。
朴赞郁在《共同警备区》上映时37岁,今年我也37岁,刚看过这部电影,在大约十几年前就有机会看此片,可阴差阳错一直就那么无缘无故的错过,甚至在前两年看韩片最上瘾的时候,也没想起来把这片刷一遍,不过,今天看完,我第一感觉是幸亏到了此时世界观的我才看这片,大概是因为我不会得出大众化的观感结论吧?
前七十分钟,我基本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冲突事件的大概轮廓,只是不确定最终事件的真实具象化的行为发生时情景,这种故事不能追究合理性,所表现的不过就是本是同族相煎何急,穿的军装不同,代表的国家意志就不同,可具体缩小到个体,救命恩人与国家敌人比较起来,在感情上谁重谁轻?
这就是感情纠葛的地方了。
我所喜欢的这部电影,是往后的三十多分钟,把李英爱的身世一晾,朝鲜战争停战后,那76名战俘做出的选择是无国籍者,这才是震撼的地方,我近年来的思想偏向人本无国,是国强调族,家这种概念,国更偏向后天教育的产物。
比如一栋楼房,里面住着各种族,自然同民族在基因相似相近上有更多的亲昵度,可一个民族就一定是一家吗?
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这个一家跟其他族的另一家走的近的?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都会出现不同族把自己族的另一家联合起来给灭了的事情发生,这些在历史上都证明过。
话题拉回到朝韩双方,同一民族不否认,但今天已经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人群,片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价值观,可这种区别才是这两国渐行渐远不可调和的国家利益所在,个体的人是可以因某些原因包容另外个体的人,甚至大家都刻意的回避这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那种话题,成为朋友后,内心是排斥这种隔阂的,这个在照相那段表现的很有意思,那绝对不仅仅是背景刺眼的照片,还有最后没有进入相片的军帽。
李英爱的父亲为什么没有选择任何一方阵营?
当人自身的属性减弱,变成国家工具属性强势时,又亲身经历过那种身心合一的撕咬后,宁愿远走他乡,置身度外似乎也要好过油锅煎熬,再从精神上完全投身于一种封闭的世界观来寻求精神世界的不失衡。
我理解他们两个韩国军人都要自杀,那是个人感情上的兄弟厮杀后与国家整体价值观扭曲后,精神上的崩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理论支点精神平衡,像某种信仰的崩塌,一泻千里,浮萍般找不到根系,我想这跟很多自杀者一样的心态吧?
瞬间的秒沉。
这对于人来说扛起国家利益的大旗,太过沉重,也因他们太年轻,这种两年半的兵役制跟朝鲜那个老油条13年身经百战的精神世界构成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一句如果是我也许我也会先动手,是逃避还是自欺欺人,至少这种心理自愈疗法对于个人精神创伤帮助极大,人真正脆弱的就是思维进入无法闭合的领域又非要想出说服自己的办法,那等于自寻死路,所以在这条路上西方思想会出现上帝,而朝鲜军官把非正常变成正常算是一种解脱。
总体而言,这部片还是反战题材,可战争的实质永远不是基层意志,上层强权不放弃部份权力,就会以国的名义国的形式存在战争的可能,美国南北战争和朝鲜南北双方为何选择结果不同呢?
我想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一个话题。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好莱坞有个定律,如果一位导演接连三部影片票房惨败的话,他基本可以离开这行了。
按照这个定律来看,2000年对朴赞旭来说俨然是决定命运的一年。
在此之前,他的《月亮……太阳之梦》,《三人组》由于成本低廉题材另类而不被人看好。
明电影(朴赞旭所在电影公司)按捺不住,接连枪毙朴赞旭交上来的数个剧本,干脆摊牌要求他接拍一部商业片。
处于事业关隘的朴赞旭权衡再三,最终接受提议。
这种建议对一位追求艺术理想的导演是莫大屈辱,历史上有很多导演拒绝为自己这样的影片署名,他们将其视为艺术生涯的污点。
但朴赞旭并未因此感到压抑羞愧,毕竟过硬的剧本吸引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JSA共同警备区》的剧本改编自小说,故事由一起枪击事件引起,从而探讨朝韩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
朴赞旭运用类似向《罗生门》致敬似的多视角拍摄手法,从朝韩两国军人不同信仰与价值观入手,穿过扑朔迷离亦真亦假的回忆,直逼他们血浓于水的不争事实。
影片可以说应运而生,军人政府倒台兼电影分级制度的推行为这部再早几年甚为敏感的政治影片大开绿灯。
并且1999年已有姜帝圭的《生死谍变》证明了朝韩政治题材影片具有的雄厚市场前景,而且该影片首次不再妖魔化朝鲜政府。
种种大胆尝试兼机遇为《JSA》的诞生铺平道路,即使朴赞旭更加直接地指责韩国政府,《JSA》与生俱来的帝王相也不因此减损分毫。
对于这部决定命运的作品,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演员方面请来了实力派的宋康昊和申河钧,以及偶像派的李英爱和李秉宪,这群人通力合作,为影片增色不少。
他们的精湛演出使自己无一例外成为朴赞旭随后影片的御用班底。
在拍摄手法上,朴赞旭大胆尝试了之前不曾使用过的商业片拍摄手段,同时也克制了自己惯用的手法。
这种妥协在《我要复仇》、《老男孩》和《割》中虽然遭到颠覆,但不可否认仍有相当一部分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被其称为“高成本B级片”的《老男孩》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人日后批评朴赞旭是一位平庸的导演,《老男孩》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漫画原作的出色。
而《JSA共同警备区》又得益于众多明星出色的演技和制作公司干净利落的剪辑(公司名字忘了)。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作为韩国最善于讲故事的导演,朴赞旭除了把故事仔细讲给观众听外,更重要的是他把感情剥离的无比真实和纯粹。
也正是故事中这些真实撼动了每一颗麻木的心。
《JSA》结尾的那张黑白照片,四个同民族但分属两个国家的军人,他们各异的表情足以触动每一位观者。
原来民族可以撕裂成这样,仅仅一米之隔,一边可以坦然微笑,而另一边竟如此紧张肃穆。
对一个民族来说,这是不可饶恕的悲哀。
后续:周末这两天看了两遍《JSA》,还看了美国战地摄影师拍的《朝鲜战争风云录》。
他从美国人的视角评论了这次战争,美国大兵一反咱们抗美援朝影片中的丑陋形象,变得生气而充满人性。
当然就像《JSA》中,宋康昊和李秉宪眼中的事件总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这部纪录片对战争的定性和结局自有他们的看法。
什么保卫人权与自由,什么为了和平而考虑谈判,说的道貌岸然。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几个不是道貌岸然的呢?
作为我所喜欢的两位韩国导演,金基德和朴赞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一个写意,一个写实。
拿类似题材的《海岸线》和《JSA》比较,前者固然有政府施压的原因,导致影片中的军服完全不属于韩国任何一个兵种。
而后者中朴赞旭事无巨细,对朝韩两国的军服和配备做了详细考证。
从影片风格上来看,金基德更强调灵魂层面的刻画,很多道具其实更多起到象征的意义。
如《漂流欲室》中的鱼,《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无墙之门,《空房间》中的球杆。
他不讲究故事的合理性,一切服务于个人理念。
到了朴赞旭这里,他便将万般情感溶于故事本身,大块鲜艳的色块囿于精细的线条之中,计算准确,不差分毫。
后来我想,是不是他们的风格跟早年的经历有关?
金基德是学画的,朴赞旭是学哲学的,我看有点儿道理。
互为敌人的朋友,最温情的杀戮。
应当说,这个故事是感人的。
板门店长年无战事,二韩二朝四守卫交上了朋友,肝胆相照,白天连影子都不能过界,夜里却聚在朝境一边狂欢。
几个月后被朝军官发现,现场发生枪战,混乱中出了两起命案,朝方两死一伤,韩方二人逃回韩界,此案变悬案……………………………………【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与《实尾岛》颇为相似,都是以南北朝鲜之间的战争为故事的背景,都是那种使人感觉压抑的画面效果,都是悲剧的结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南北朝鲜士兵之间的友谊。
共同警备区JSA位于板门店附近,它的两侧分别由南北朝鲜双方共同警戒。
某日,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一名南韩的士兵在北朝警戒的区域内造成两名朝鲜官兵死亡,一人受伤,事件最终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枪战。
南北朝鲜之间的关系登时变得非常紧张,一触即发。
由瑞士、瑞典的军人组成的中立国监督委员会,派出瑞士少尉军官索菲调查此事始末。
调查进行得并不顺利,南北双方各持一词,幸存的两个当事人一个缄默不语另一个情绪激动。
但在索菲的不懈努力之下,所有问题被一一解开,整个事件的真实面目被揭开。
南韩兵长李秀赫在执行认为的时候不幸踩到地雷,在没有同伴支援的无助时刻,幸得北朝中士吴敬必救助才得以活命,从此应该敌对的两个人结下了生死之交。
后来,吴敬必、李秀赫以及他们各自的战友郑于真、南升植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虽然迈出第一步对于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异常困难的。
他们在夜深,一起喝酒一起谈心一起游戏……虽然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共同警备区上方,子弹的暴雨随时可能被射向对方的阵地,但是在四个好朋友的眼中,它俨然成为一个世外桃源。
但好景不长,郑于真的生日的那天晚上,他们正在互赠礼物分享喜悦的时候,北朝的一位军官刚巧进入看到这一幕。
五个人愣在当场,当他们意识到面对的不是朋友而是战场上的敌人时,随即拔枪相向。
鲜血飞溅得到处都是,转眼之间天堂变地狱。
……具有韩国特色的悲惨结局,却不刻意。
忽然想到一段评论,说安徒生的童话有着美好的发展,却通常都逃不出一个悲伤的结局(海的女儿化作泡沫,快乐的王子被送进熔炉),它表现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共同警备区》不是童话,却是给人相同感受。
当提到硝烟四起的战场时,我们经常会赞美战友之间的友情,然而《共同警备区》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敌人”之间萌生友谊的故事。
战争并非出于本意,他们会将亲人的照片放在贴近胸口的口袋中,他们会在哨所中饲养一只小狗,他们会把素描的本子和铅笔带在身边……而此时,他们只不过是权力手下的一枚棋子,任其摆布。
索菲在调查过程中,因为双方都不肯说出事实的真相,只得将当事人李秀赫与吴敬必约在一起当面对质。
他们分别坐在桌子的两侧,站在他们身后的是各自的支持力量。
索菲拿出模型重现案件,人型木偶代表当时在场的人物,随后又在他们的面前播放南升植跳窗自尽的录像。
吴敬必看到李秀赫动摇的表情,突然推开桌子,一拳打倒李秀赫,高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万岁!
”。
现场登时变得火药味十足,桌子被掀翻模型散落在地,作为支持的军官拔出手枪,踏在人型木偶上,木偶嘎然而断……而军人,他们就像是那些被捻得粉碎的木偶一样。
虽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共同警备区》只包含了一段枪战场面。
我一贯不喜欢无剧情的打斗和血腥场面,对于这一段感触颇多。
镜头快速地切换着。
难以忘记南升植在大雨中飞奔着跨越了边界回到哨所,全身湿透地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大哭。
子弹从他身边飞过,玻璃和屋内的器物粉碎一地;难以忘记吴敬必焦急地张望,确认着李秀赫是否已经回到对面;难以忘记李秀赫跛着伤腿,在全力向边界的另外一边跑去的时候,摔倒在地。
他仰面向天,雨水借机同泪水混在一起。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北朝哨所里煞费苦心地调整照相角度;比如值勤时玩笑着互吐口水;比如一阵风吹过时引起的小小恐慌;比如在电影的结尾处的那张黑白照片……我对南北朝鲜的历史知之甚少,不禁疑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愿和平能够属于爱好和平的人,只可惜美好的理想总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
南成植俯下身把小郑的皮靴擦得锃亮快枪手失去理智化身嗜血的杀人机器年轻的朝鲜士兵在生日当夜殒命永远不会被打开的崭新颜料悠悠哨声随着烟团吐出被书信打破的玻璃窗美国制造在红旗下闪着锐利的银光说着相同的话,流着相同的血,长达一年的地下朋友,却因身上的制服不同而举枪相向卡壳的子弹没有击杀第三条人命,却把其他一切都打碎了扳机扣动的瞬间所有情谊都已归零,伴着鲜血一同死去那些北方听不到的歌,看不到的书,都在枪炮下,火光中,随逝水滚滚流走那条地雷螺栓或许真的在保护李秀赫不受侵扰,于是他只能饮弹自绝走过桥后,没有人能再回首,所以骄傲的军士选择永远沉睡在桥头十月的雨夜,岗亭里他们交换军帽相互依靠,紧贴的肩膀把背后的元首肖像遮挡得严严实实彼时素不相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不约而同地微笑,终于拥有了四个人的合照
人物: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电影中以李秉宪为口吻叙述的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
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
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和真相有出入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
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爆头的一枪。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以及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
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真相是第二枪和第三枪的开枪人是对调的。
其实电影中有2-3次的提示战场上快不是重要的,冷静理智才是第一位。
其实仔细想想第二枪朝鲜二等兵就被爆头了,他怎么会再射击 李秉宪的腿,哪里来的第三枪李秉宪打中了朝鲜二等兵的手,这都是李秉宪的记忆错觉。
《共同警备区》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相信的,而不是真相!
一个被活生生撕裂的民族,互为伤口的两边,却只能用力的推开对方,嘲笑对手身上留下的鲜血。
而当伤口艰难的被那一丝本能愈合时,周遭荒谬的环境会立即将其再次撕开,周而复始,流血不止!
最可怕的是,身在其中的大多数人宁愿相信受伤的只有对方!
看完更觉得这应该是部恐怖片,人,无论是天真无邪还是老谋深算,在特殊的历史、命运面前总会扭曲变形,而这种变化是不可预测的!
影片从头到尾透着那股苍白的无力感,越是欢快的片段越是显得悲凉!
好片,8分!
ps:结构上的设置和细节的处理给影片加分了!
首先我很喜欢这个影片,多次观看,感慨万千!
以下进入正文。
很多人都说这是在《朝鲜上映的第一个韩国影片》。
带政治色彩的影片怎么能在朝鲜上映?!
出于疑惑和震撼我查遍了中国和韩国的网络,都没有查到这一新闻。
可以明确的是:在朝鲜“上映”的第一个电影是“阿里郎”,发布会在朝鲜平壤举行(2002,2003年)。
第二个是“黃眞伊”,只看到了在2007年左右韩国努力推进在朝鲜上映的工作,到现在没有结果。
“黃眞伊”是朝鲜作家写的剧本,而且是历史剧,不带任何政治色彩。
连这种影片上映都这么困难,更别提这个影片了!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传出这个消息的,希望自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个电影在朝鲜上映的概率跟描述“Tian An door 事件”的影片在北京上映的概率一样大。
个人评分8.6/10【A】第一部朴赞郁。剪辑调度和叙事把控当然是高水准,所以兄弟情深和影像表达才会如此打动人心。因为情感一直被影像不断凝聚,芦苇丛的摆动便是证明,打破隔阂的开始,也是人物思想表现最大化的高光时刻。 但单纯的友谊却总是被ZZ所控制,巧克力的那段戏不知“叫醒”了多少观众,警戒线上两个“对立”的人互吐口水又不知让多少观众深思/沉默。 直到最后的枪战戏和全彩转向黑白的合照,观众才终于明白,蒙太奇运用,罗生门叙事,还是略显累赘的第三方介入(不必要的戏份总是打断观影情绪),都是在强调人性的软弱和无力改变的现实。 他们没有选择,没有后悔药,而观众的情绪也在那张全彩转向黑白的合照彻底爆发,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朝韩半岛的统一问题和我们海峡两岸真的不太一样。就算是极度艺术加工 我们也可以看到(知道)他们的人民是真心接纳朝鲜 同样的民族同样的语言因为政治而分离 走不一样的道路 真是可惜。
这不是电影,这是舞台剧或者说是话剧。大量的室内场景和特写镜头不提,服化道差到电视剧水平。整个故事立意先行,细节完全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扁平,行为缺乏逻辑;整部影片透露出浓厚的说教气息。
在人心面前,国家更像是一道障碍。
朴赞郁居然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炫他的拍摄手法,但是这个电影又是他执导影片里面豆瓣评分最高的,可见人类普世价值观的确是人类普世价值点
呵呵,剧情还能再无脑一点吗?
幸而最后的大反转升华了主题,不然片子就平庸了;另外,同觉得开枪杀友的动机铺垫得不够,不过在这个残酷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东西真的没办法解释。
影片是一個與家族世仇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的結構相類似的寓言:地下室幽會頗有偷情的快感,片尾兩名韓國士兵為保守秘密和友情而相繼自殺,則類似殉情,影片以此集中提供了持反戰立場的韓國人對半島雙邊關係和朝鮮人形象的想像性刻畫。與《竊聽風暴》類似,影片提出了一個人性的立場,以個人情感被現實政治碾碎的方式申訴政治訴求,其中也包含了對歷史和政治的高度簡化,尤對朝方的立場和信仰極度疏離、也不願了解。影片暗示人性能夠超越戰爭和政治的衝擊而永存,事實上人性本身就應該理解為一種歷史的產物,就像本片作為一種敘述歷史的方式,提供了以人性、愛、善良等處理半島歷史和意識形態衝突的普世主義思路,這本身也是意識形態和教育的後果,因而也應作歷史化的看待。2020年5月16日深夜於海甸島家庭影院,疫情家庭展映季場次五十八。
政治对立和民族分裂的主题已经彻底沦为消费对象了,这也没什么,电影的娱乐属性嘛。但是叙事技巧的自以为是,剧情的突兀耸动,人在极端情景下的不合理反应,使它作为一部娱乐电影也是不合格的。
日本一个字"装", 韩国一个字"假", 立意不错但这么狗血的故事.
被豆瓣骗的一次经典案例
韩国的这种大胆还是可以学习的。。不过也可以说是小国心态。。
又名: 共同警备区 / 共同警戒区 / JSA安全地带 / Joint Security Area导演: 朴赞郁 (Chan-wook Park)主演: 李英爱 / 宋康昊 / 李秉宪上映年度: 2000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imdb链接: tt0260991
韩国、朝鲜、38线&板门店。对于军人来讲,感情和立场,到底哪个更重要...
没有人觉得很做作吗
还是南北韩那点事,无趣的很,太磨叽了,两个国家的四个人虽然成为了地下朋友,但是因为立场不同,政治观念不一,最终引发了这场悲剧
5星的题材被李英爱的演技和南二兵这个SB人物给毁了
有些场景处理真是赞啊。片子入口极小,切面又极大,好看。兄弟情意没得说了,希望全世界的人们能放下成见,真正的和平相处(这是不可能的
有点真诚有半点矫情,放在个体没毛病,升到地图狗屁。真想睡金太佑啊啊啊啊啊
完全没感觉,不喜欢这种南北题材的电影。。。。奇怪的是,韩国导演对此似乎热衷得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