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电影能让我看完之后如此别扭。
虽然前两天才刚刚看完韩国的【回家的路】,但是对于不同题材的电影,表现相似感情基调后,我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
以至于在关上电脑后,少有的靠在床头,在夜晚闷热的气息中发呆。
纵观现在主流电影市场,以好莱坞为主,个人主义的英雄电影似乎已经是票房的保证,各大电影公司靠着一众不愁吃穿,不缺妹子的肌肉型男在全球市场上大肆掠夺影迷日益空扁下去的腰包。
然后再让几个拧巴的导演拍几部文艺电影,捞上几个奖项,ok,一年就这样结束了。
所以当看到有normal heart这样的电影出现时,在拥有这样演员阵容时,我深深的猜到了,这是一部为了得奖而出现的电影。
对于这类电影来说,我们不能去强求影片剧情有多么的精彩,而往往就是这种过于写实的情节累计,随着观看的继续,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变回不断的发酵,升温,直到影片片尾字幕出现时,达到的那种失望之情已经足够让我们眼眶发湿。
回到主题,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
必然不是像阿黛尔的生活那样,窥探女女之间的性交场面,相信每个直男在看到两人滚床单时,都会心生怨念。
介于本人看片前的习惯,坚决不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和评论,所以,在影片的前半段,始终云里雾里的猜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直到艾玛对病人说你的免疫系统已经几乎崩溃了,才明白这就是艾滋病。
也就是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才从一个猎奇观看同志电影的心态转换到对于艾滋病历史的沉重心态。
其实说到这类题材,我们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达拉斯买家加俱乐部,同样是讲述艾滋病的故事,前者是更加开放,激励的斗争,而这部则选择了在沉默中不断的呻吟。
前者发生在后艾滋时代,世人已经知道了艾滋病的可怕,但是在官方,还是采用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
而这部电影则发生在艾滋病发现的前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机构,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个问题,无论这是否与同性恋有关。
至此,影片的两大矛盾出现了,同性恋和艾滋病,两个如此让人忌讳的话题同时出现在了一起,足够在任何时候都去刺痛人们心底的暗角。
从断背山开始,同性题材的电影逐渐走出了小众,猎奇的心理,敢于用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观众。
影片也都不再纠结同性是否正确,而是让同志们走出故事,回到每个人身边,去表演故事。
平常的心更是注重这个环节的描述。
每个人,无论是内德的哥哥,菲尼克斯,布鲁斯的退缩,汤米的帮助,都是因为背负着同性的自卑上。
而人物之间的争吵也常常归罪于自己是同性恋,而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重视。
换言之,在那个时代,身为同性恋的自己都感到内疚好无耻。
也正是这种心态的存在,才让每个人都如此的生动。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内德,这个在整部影片中不断呐喊和发飙的男子,更是在白宫里喊出了最脆弱的疾呼。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去看看演员阵容, 马克·鲁弗洛,曾经的绿巨人,以至于每次内德发怒时,都害怕他变身。
这次选择誓言这样一个颠覆性的角色,显然他是准备获奖的节奏啊。
马修·波莫,猫鼠游戏里的神偷,更重要的是,这货确实一名同志,更是为了这部电影,疯狂减肥,有点当年机械师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味道。
吉姆·帕森斯,不用多说了,伟大和可爱的谢耳朵,说实话,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他,总是害怕他有说错哪句话,当然,谢耳朵是gay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至于 朱莉娅·罗伯茨,有影后坐镇,各大电影节是不是要给点面子啊?
分析完演员阵容,发现,这是一部如此用心用力的电影,获奖的目标如此明确,获奖的实力更是如此的雄厚。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在经历的大片,英雄们的轮番轰炸后,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和思考一步电影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用心去拍。
我们是否可以用敏感的话题去吸引观众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话题引用的得当。
再去讨论一下片中的一些细节。
内德的哥哥不愿意出面帮助自己的弟弟,甚至当内德问:你承认,你我是一样的。
哥哥也艰难的否定了。
市长虽然是同性恋,但是却不愿意出面声援。
白宫接待的参谋更是问出了是不是只有同性恋之间才传染,至于招妓,异性恋没事。
显然,对于外人来说,这是一种对于同性恋的惩罚,我们不用去管他,直到健康委员会的每个人都渐渐认同了这个看法之后,大家也逐渐出现了退缩的态势。
影片发生在1981年,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束,就算是在电影结尾,我们也只看到了汤米默默的接完电话,从自己的名片夹上拿下菲尼克斯的名片。
对于那个时代的那群人,他们能选择的也许跟汤米一样,默默承受,纵使身边有人在呐喊疾呼,但是,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只是徒劳。
对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很多,能说的却很少,也许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灵的电影才有这样的功效吧。
写到结尾,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志朋友,也许在中国,2014年的今天又和1981年的那天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自欺欺人的自信和真实的自卑外,剩下的就是大众的漠视吧。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也许看的只是身边的他们吧
不知道为什么,这篇影评最近突然多了好多人看。
这应该是我将近10年前写的了吧,之前有太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内容,现在看起来真的好羞耻。
虽然现在删掉了,但如果之前有看过,觉得有冒犯或者说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哈!
分割线—————————————————先说点题外话吧。
从高中开始身边就有很多要好的朋友是弯的,平常接触起来也没什么不同,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会谈之色变讷?
老早知道了这部片的卡司,一个个全是我喜欢的。
Sheldon,绿巨人,孔雀…之前还跟别人说过,如果孔雀来,一定能掰弯我,哈哈!
开头尽管有些伤感的离别,但总体还是欢快的。
看到孔雀出场的一瞬间简直惊艳了啊!
刚觉得他最近胖了一点没那么好看了呢。
实在是…太风骚,对,想不到别的词形容他了。
看着他们这样腻在一起,看着孔雀那小鸟依人般的表情,看着马克说,“you are too good to be true”, 连我这个直男都开始羡慕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难过的呢,应该是从市长婉转地告诉他们不愿意帮忙,从谢耳朵在葬礼上的那番讲话开始的吧。
看看时间,刚好是过半。
说实话从Jim一出场开始,只要听着他的声音就让我十分出戏,然后到了葬礼那场,看着他声泪俱下,终于把出戏的我拉了回来。
什么叫演技啊!
真的是那种,“今天我们为他们立碑,但是明天谁为我们刻字”的悲痛、无奈和恐惧。
那句无奈的,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忙?
“they just don’t like us”真的是…不知说什么好了也许有人觉得,作为一部有关gay以及政治题材的电影,剧情来说并不出彩,泪点也有点俗。
对我来说吧,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多,整部电影我的泪点是两个,一是他们两人的爱情,二就是那些恐同者的无动于衷。
他们两个,才甜了半个小时左右。
看到孔雀染病开始日渐消瘦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曾经如此炫目的他,到最后还是给疾病折磨成了这样。
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敬业,听说他为了这戏减了差不多40斤,为了不让孩子担心,那段时间还不敢住在家里,好莱坞的演员就是赞。
看到最后,看到他哥终于认同他了,看到他们在病房里结婚,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 I do, I do, I do…看到他穿着他曾穿过的外套去耶鲁大学的 gay week,把自己2个月前的承诺兑现了,真的又是流泪。
谁规定了直男,就不能为这种爱情感动呢?
至于最最最受不了的,还是里面各种恐同者的反应。
飞机上那场戏,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掉眼泪了。
(当然,美剧不算)。
因为歧视艾滋病人飞行员甚至不愿意起飞?
人家都病成那样了,没人去想着帮忙?
看到飞机上其他乘客的表情,看到病人最后死了以后都不能有个好归宿,只能用垃圾袋装走,真的是绝望了。
这部片赞,很大一部分是要感谢演员。
每一个主演都有一段show自己演技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就是茱莉亚罗伯茨说服上面资助自己对艾滋病的研究。
整部电影,就两个女生。
主角的话就是只有她一个女的。
看着她独自一人为同性恋团体争取权益,简直心痛。
多的,我也真的不太会说了,肯定有更多更有阅历或者更学术的人能写出更有深度的东西。
想说的就是,有力的故事,绝佳的演技,铸成了这部年度催泪大戏。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要恐同呢?
还是说…我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gay怎么了?
他们好看,爱干净,有品位,又不会吃了你,有什么好怕的。
我就很想看到电影拍这个,可惜没有。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是同性恋群体的病,于是恐同者无动于衷,等到第一个异性恋被感染的时候,大家会是什么反应呢?
我们只能自己猜测了。
我还记得断背山,(应该差不多年代吧?
)记得那个时候同性恋是要给打死的。
好在现在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明星出柜,越来越多腐女,嚷着“烧死那对异性恋”啥的…不过我想说的是,电影的名字叫平常心,我觉得应该就是平等对待gay吧,现在这样,还不能叫平等。
我的梦想就是,当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喊,“我是gay”的时候,大家不是像以前那样恐惧,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欢呼支持,而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哦”,那才是他们gay需要的社会,那才是真正做到了 the normal heart。
再补充一句吧。
看到一句话也是说得很有道理。
什么时候,涉及同性的电影,不再死人,而是尽力表现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最庸常的烦恼,那宽容的,平等的一天才算是真正到来了。
《The Normal Heart》将背景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艾滋病刚出现的时期,以一个同性恋社群为切入点,展现他们的抗争和生活。
尽管是虚构的剧本,但仍然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人物事件,电影改成这样也不容易,给我感觉用词要缓和很多,可能是为了让大众更易于接受。
从《Queer As Folk》、《The New Normal》到《The Normal Heart》,这些作品从标题上就想让人们意识到,同性恋不是什么会长翅膀还能喷火的恶魔,或者手指会发光的ET,而是普通人,主要的原因,是LGBT群体一直以来被边缘化,过着并不普通的生活。
大概四五岁,当我的眼睛总往男孩身上瞄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也没那么不一样,爱玩游戏,不喜欢上的课就逃学、睡觉,偶尔打篮球,和几个玩得好的哥们都比较调皮,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脾气有时候很爆,没人问过我是不是gay,我一直知道答案。
所以我还是一个演员...工作时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全年无休。
有人觉得我话少,有人觉得我话多,有人觉得我很凶,有人觉得我很乖,除了有必要接触的人之外,我基本不理,他们觉得我很酷。
新手演员演技差是正常的,小学时电脑坏了,我爸找懂这个的表叔来修,结果发现我硬盘里的“你懂的”影片后,跟我说那是不对的,当然我肯定死活不认那是我下的,我装无辜说是电脑里本来就有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小时候智商堪忧)...虽然最终他也没多讲,不过从那以后我就切断了和他们一家人的往来。
我并不是羞耻我的性取向,也不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是人都本能趋利避害,谁会想把自己的人生搞砸?
从那以后电脑上锁,房间上锁,心也上了锁,事情变得简单,也变得复杂。
所以我明白Ben为什么不为Ned出面,为什么Bruce不愿意上电视,为什么Felix会选择和女人结婚,我也明白Ned为什么对他们发火,怒其不争,他有个有钱又爱他的大哥,过着抽版税的生活,想买房随时可以买,他不在乎后果,因为压根没有后果,其他人可没那么幸运...当你有一个工作,你依赖于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又依赖于别人的决定的时候,在法律没保护你前,你最好老实演戏,这个时候我是Bruce。
当有人觉得网上几乎一边倒的政治正确,同性恋就该闭嘴了,好像突然间世界就大好了,说我们在搞“反向歧视”“弱势群体暴力”,说同性恋不该允许结婚,而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时候我是Ned。
随着十几年不间断地练习,我演得越来越好,外在并不需要改变什么,眼睛别乱瞄手别乱摸就行,主要是说的话要过一遍脑子,一开始会刻意回避,后来发现适当放开反而能以真乱假,为了观察观众的反应,以前同寝室的小哥说虽然不歧视,但不能理解同性恋,我说我就是,他不信说我不像,不可能的巴拉巴拉...我没接他这个话题,继续玩游戏。
工作后去了一个地方实习,被领导安排跟着一个大叔学,聊到私人生活,我问他结婚了没,他回答已结婚生孩子,我记得他回答的方式,那种规避的意图,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被蒙过去了...这个单位还有一位中层管理人物眼镜男,这位经常打小领结的要显眼的多,但这里的多数人应该不知情。
某天,组织去吃烧烤,不知怎么的大家突然起哄俩直男亲吻,结果他们真亲了,女领导顺势表达了一下观点,说她不介意同性恋,觉得只要是真爱都很好。
我猜她对眼镜男心里有数,说给他听的,但包括我在场的三位专业演员,不约而同开启表演模式:我在演愣头青吃牛肉串顺带仰望星空,眼镜男在演微信飞机太好玩你们刚才说啥,结婚大叔在演尿频尿急你们先聊我上个厕所。
这就是异性恋看得到,却没意识到的同性恋日常生活。
在看不到的另一面,像影片里一样,同性恋有着复杂的性关系,但不是所有人。
在舞台剧里有一段台词,描述了这种性关系,当Emma想让Ned叫所有同性恋停止性生活,Ned觉得很荒谬,Emma:Are you saying you guys can't relate to each other in a nonsexual way?Ned:It'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For a lot of guys it's not easy to meet each other in any other way. It's a way of connecting — which becomes an addiction. And then they're caught in the web of peer pressure to perform and perform.从联系同类到成瘾,究其根源只有俩字:孤独。
我相信很多同性恋都感同身受,大部分人依然渴望爱情,即便不渴望,来了也不会拒绝,但在一个不能结婚的国家,一个官方谈同性恋还很敏感的国家,很难有什么结果。
朋友A作为我最早认识的一个,毕业就选择了和女同闺蜜形婚;朋友B觉得还可以再混几年,到时候再找个喜欢他的女人结婚;朋友C没什么计划,和男朋友先谈着,走一步算一步;至于我,谈过的都以对方要找或已经有女友而告终,所以出国会是我的选择。
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They learn not to.Felix这个角色恐怕是和观众最有共鸣的一个,始终在生活中挣扎,对待感情认真,有过一段很长的感情,但因为对方想找个更年轻的把他甩了,曾妥协和女人结婚,离婚后连自己孩子也不能见,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纽约时报记者,在大家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在用他的方式寻找爱。
他是喜欢Ned的,至少是喜欢他的外在,不然之前也不会跟着他进小房间,在接触后,发现Ned也喜欢自己,至少喜欢自己的外在,还和自己有共同的喜好,这才有了床上哭的那段,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他决定在Ned身上赌一把,也许这会是他一直想要的。
影片一直在谈艾滋病,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借着与艾滋病的抗争谈性解放、歧视、漠视、平权、感情等方面,展现同性恋所生活的环境。
因为怕受伤,我们学会不去爱,可也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对的人,享受平凡的浪漫。
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每天都在寻找明天的出路,一个人守着秘密坚强着,终究不过是颗平常的玻璃心,摔了也会碎一地。
海报To win a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 本身就不是一个平常心的心态。
看过电影,眼泪中包含了气愤、悲伤、无奈...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除了看到sheldon就出戏,Dr.Cooper太深入人心了^^)看过诸多影评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只从一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心情,毫无批判之意,不当之处请见谅。
“平常心”所意味的似乎不仅仅是异性恋对于同性恋包容和理解,不仅仅是政府与社会的正视和平等对待。
更应该包括同性恋自己——以一个“平常心”去面对自己的身份、取向,甚至疾病。
“促成二战胜利的人,是一位公开出柜的英国人。
他叫阿兰·图灵。
是他拦截了德国人的密码。
战争结束后他自杀了,因为身为同志他受到了无尽的歧视。
他们怎么不在学校教教这些?
多亏了一位同性恋才赢得了二战。
要是他们这么做了,也许他就不会自杀。
你们也不会如此惧怕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我想被大家这样记住,带领大家赢得战争的人。
”——NedWeeks片中不止一次的明示了Bruce对于自己取向的恐惧,在他内心深处认为“我已经被人讨厌了,我不能做出更刺激公众的举动,这样委曲求全才能赢得[可能]的资助”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这种心态既是社会现状造成的,也是自身造成的。
苏格拉底的命题“认识你自己”就是让我们正视自己的身份、性格、品德、缺陷。
“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铭言。
试问:无论是同性恋、异性恋,每一个个体都曾经问过自己“我到底是谁”吗?
放眼望去,社会的歧视不仅仅存在于同志问题,而是无处不在——地域、出身、财力甚至长相,如果我们总是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去控诉社会的不公、祈求他人的怜悯,那么永远得不到你想拥有的尊重和理解。
Ned的可贵之处,是他可以为了自己和群体的利益光明正大的,要求平等的对待。
他强调自己的取向,鼓励众人去展现自己,不去唯唯诺诺的应允。
其实可以看出,起初他对自己是不够自信的,这些都通过细节一一体现:身材——解开衬衫,看到肌肉男之后又小心的系上。
跳舞——众人邀请却一味躲闪性或者说是爱——想爱却不敢爱,只求一时的快活但内心仍然渴望(邪恶的括号:群X)但这一切都因为Felix的出现和之后的遭遇改变了,他不得不去认识自己,为自己抗争,表露自己的愤怒、对爱人的不舍、对亲情理解的渴望。
片中有两处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平时自己都是控制,深呼吸:Bruce处理伴侣遗体的时候在医院以及一个莫名的地方遭到敲诈,那种愤恨、无奈和悲伤是无法抑制的。
(抱歉用了“处理”这个词,实在想不出了。
)最后Ned与Felix心酸的婚礼,两人的不舍不能不让人动容。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年迈的父亲待到妻子离世才说出自己的取向,希望能和自己的partner了此残生,儿子万万不能理解,断绝父子关系。
父亲已经为了你隐忍一生,为何不能让父亲在尽头将至时为自己活一回。
人与人之间哪怕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也会少许多人间悲剧。
经过很多事,我也多少能正视自己一些,不在为自己的取向辩白,因为生活是自己主宰的,态度是自己掌控的。
肆意的宣泄爱恨情仇,自由的展现自我,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这才是平常心。
今日,同性权益在美国进行的如火如荼,从去年奥斯卡的《达拉斯卖家俱乐部》到这部HBO制作的《平常的心》,都是反映20世纪80年代同志权益初期的艰难处境。
正如影片宣传的那样,如果想要赢得一场战争,首先就要发起一场战争。
少数人群想要为自己争得权益,首先要让大众听到他们的声音。
同志群体中的一些现象确实令人无奈。
要说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一起游玩,倒是玩的很开心,一提到同志权益就变的讳莫如深,还是安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即使要偷偷的交男朋友,即使要经常面对家人朋友的压力,却怎么也不会想起去为自己的权利去呐喊,哪怕是发出一点小小的声音,哪怕是和身边的人正名同志。
那些挣够了同志经济的同志商家,也销声匿迹,不见他们的慈善,不见他们的努力,也许挣够了钱自己一个人到国外做回自己了。
也许绿巨人的性格是有点火爆,有点冲动,也不适合当一个领导者,但他的精神是震撼人心的,勇敢的去fight,为自己所爱的人fight。
他和孔雀的爱情也很感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一起走下去,即使有争吵有泪水。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但这些改变都是由昨天的一点一滴的行动所铸就的。
朋友推荐了HBO的电视电影“平常的心”,讲的是纽约八十年代初的男同性恋组织就艾滋议题和政府斗争的故事。
电影虽然远远谈不上完美,但还挺好看的。
斗争总是从比较边缘的人物开始的。
故事的男主,Ned Weeks,是个性格孤傲的作家gay,男同聚会大家脱得差不多了跳舞的时候他要负责看衣服的那种。
Emma是个因为小儿麻痹症而瘫痪的女医生,81年左右开始大量接触感染艾滋的男同志,向Ned求助,让后者向公众反映这一情况。
目睹自己的好基友们一个接着一个感染,Ned从不问政事摇身一变成了斗士,开始组建男同志健康危机组织,希望政府能够关注疫情。
在此过程中他碰到了纽时记者Felix。
两人坠入爱河。
男同组织的事业当然进行得相当不顺利。
Felix又感染了。
基友们一个接一个的挂了。
而Ned行事风格过于偏激导致组织内讧,又被踢出局了。
最后Felix也挂了。
电影剧本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而舞台剧剧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剧作者Larry Kramer就是男主Ned的原型。
“男同志健康危机”(Gay Men's Health Crisis,现在通常叫GMHC)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帮助艾滋感染者的民间组织。
内讧也确实存在。
事实上Kramer写这个剧本的导火索就是83年因为在GMHC与同事意见不合而被赶走。
当时他自己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作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简称ACT UP。
和GMHC相比,ACT UP在政治上更为激进。
Kramer离开GMHC首先是因为不满意其官僚作风。
其次他认为艾滋病大面积传播是个政治问题,需要政府介入,投入资源;而GMHC当时主要致力于给感染的男同志们提供一些社会服务、临终关爱。
第三是因为他经常在未经和组织成员商量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发表激进的言论。
第四可能跟他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当时的情况是艾滋病刚开始大规模爆发,人们对于其传播途径并不清楚。
有医生建议男同志们为避免感染先不要睡了。
Kramer认为GMHC应该把这个讯息传递给大家。
可在八十年代,性解放也就才一二十年,同志斗争也刚刚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
好多人都认为尽情地睡是自己的权利,是表达自我,以及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产生连接的一种方式。
他们认为Kramer小题大做。
被GMHC开除之后Kramer去了一次欧洲,参观了达豪集中营。
这个集中营1933年就已建立。
他惊讶于历史上那么多人都曾对此默不作声。
回来以后写了“平常的心”的剧本,抨击政府和政客对于人民健康权的不闻不问,同时抨击同志群体对于艾滋问题的冷漠,以及民间组织在政治倡导中的无力。
当然他为了平衡剧本的情感色彩,有意把男主Ned写成一个看起来有点讨厌的人:男同组织的成员们忍辱负重好久,好不容易弄到一个和政府官员对话的机会,被Ned一个大嘴式攻击给搞没了;平日里颇为自负,说话很少考虑别人的情感,哪怕是对着爱人,恨其不争的话也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约会的饭桌上大谈政治观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做个斗士——谈的还就是达豪集中营的事。
但结合历史情境,你又会觉得Ned的偏激挺情有可原的。
疫情爆发,政府不愿意面对,也不投钱给科研和医疗。
电影里有一段抹黑式描述。
Ned在白宫和总统的顾问谈话。
后者关上门悄悄问他,这病是不是只传给gay,直男们平时和妓女睡一下要不要紧,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异性恋感染的记录。
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身在其中的人们要是不愿意等死恐怕也就只有挣扎与呐喊了。
对此影片里也有描述:一个GMHC的志愿者在工作极度疲劳的时候精神崩溃,哭着说有可能艾滋真的是政府搞出来的阴谋,目的就是把我们这些人都给灭了。
而真实的情况是,80年代Kramer那些极度偏执的行为确实增加了媒体曝光度,逼着不愿正视问题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稍微了解和接触过一点国内的艾滋运动和同志运动,因此很多片子里的人物关系看着都觉得好熟悉。
激进与保守之争,政策倡导与“关怀”之争,在国内几个著名的艾滋病组织里,也是有过的。
不一样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
在纽约是男同志们先自己组织起来,通过不断抗争逼着政府正视问题。
而在中国,民间呼吁政府要关注艾滋病问题的声音虽然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但最后政府开始下决心投入资源,主要还是因为非典导致的那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危机。
而很多男同志的组织恰恰是在政府投入资源之后作为疾控的一个切入点而浮出水面。
这个背景也导致中国的男同性恋组织天然和政府的关系更紧密一点。
而女同性恋组织因为捞不到和卫生部官员握手的机会,转而向草根发展,同时和各种女权议题结合,在婚姻等问题上反而比男同志们表现得更激进一些。
两伙人之间颇多龃龉。
不知道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如果将来会有某种形式的危机的话),会不会有电影里描绘的那种女同志们纷纷去GMHC做义工支持男同志的感人场景。
影片总体氛围压抑,为数不多的几抹亮色:Ned和Felix之间的爱。
Felix很爱Ned。
他容忍了性格暴躁的Ned,同时还看出了Ned内心深处的恐惧。
最后他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Ned,还跟后者说要找个机会继续斗争。
Felix长得也很好看。
总之这就是个完美的爱人。
现实中八十年代的Kramer因为搞抗争运动和自己的伴侣分手了。
在那之前他曾经写过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Faggots,男主也是以自己为原型,寻求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不得,并为此痛苦。
大概他是在剧本里圆一场找到真爱的梦吧。
最后病房里的婚礼拍得非常温馨感人。
大嘴茱饰演的瘫痪女医生Emma。
冷静、勇敢,一直都很克制,直到最后听证会上爆发。
这里面比较有趣但是始终都没有点透的其实是她和Ned之间的关系。
电影里她最早察觉问题,并且最早到男同聚会上让大家cool down。
(然后被骂“坐轮椅的婊子”。
)她好像也有一点点被Ned吸引,拄着拐杖投向后者的怀抱。
但是马上又说,快把我放回到轮椅上吧。
创造这么一个近乎asexual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和Kramer当时对于性的态度也有关。
谢耳朵饰演的GMHC工作人员Tommy。
一个很温柔但一直在坚持斗争的人,总试图调和性情暴躁的Ned和根本都还没出柜却在做组织领导者的Bruce。
他好像安慰和拥抱了电影里的所有人。
片子里几个地方暗示其实他也喜欢Ned。
(啊,为什么所有人都喜欢这个长得也不太好看性格也不太好的男主。
)如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已经搞明白了。
虽然还没有发现根治的方法和疫苗,控制病情的方法算是很成熟了。
“不用死了。
”我接触过的一个艾滋组织活动家这么跟我说,“如果一定要得一种慢性病,那宁愿是艾滋病,也不要是心脏病、糖尿病什么的。
”现实世界里的斗争,结局比电影里来得光明。
只是在得知这个剧本并非尘埃落定时的“马后炮”,而是在八十年代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已经上演,还巡演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心里稍微颤了那么一下。
可能期望值太高了,前半部分略失望,过多情况冲突出现了但只是出现了,部分甚至只用言语在冲突发生后把起因概括下,冲突的力度一下小了许多。
当然,也可能是时间线本身过长,导演没调节好具体冲突的选择,不温不火地让事情发生了,剩些无声的镜头才让人屏息,后半部分倒是快了许多,比如大嘴茱发飙,不得不倒回去多看几次。
可惜结尾只能戛然而止。
肯定片子的好意与努力,但还可以再给力些。
因为马特·波莫才看的影片,看完觉得确实值得。
他真的不只是长的帅气,也真的很有才华。
之前很多人说他因为公开性取向(虽然丈夫是好莱坞著名的PR公司CEO)少了很多机会,之前还有换角的事件,单从这部影片贡献的演技来说他值得。
每一种疾病得到重视,都是因为有无数人的死亡和少数人的坚持,抗争,才能被重视。
有一些人很幸运,坚持到了看到希望的那一天,同样就有很多的不幸,他们为这件事的结果牺牲了。
其实本来Felix和Ned应该是很辛福的一对,他们爱生活,爱彼此,勇敢,可是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当看到Felix生病的整个过程都很难受,Ned没有放弃他离开他。
最难受的有2个地方,1个是Felix生病后期有一次在家里摔倒,2个人爆发一次激烈的争吵,他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治疗,他看不到希望想放弃了。
Ned因为一直不想面对,所以面对Felix想放弃的时候,他崩溃了,他把买回来的东西都摔倒了Felix身上,他说,你想死,你去啊……可是他明明知道Felix有多么你难受,有多么想活着,有多么想跟他在一起一辈子。
但是他会难过,会难看,因为失禁而难堪,在Ned帮Felix洗澡的时候,他看着镜子里满身斑点的自己,"God help me" 那一刻,我真的看到了他的绝望与不舍。
还有一幕就是最后Felix去世之前,他们在Emma医生和哥哥的注视下宣誓结婚。
马特·波莫为这部戏减重14公斤,在一次颁奖典礼上CEO看着他满眼心疼和骄傲的说。
在现实世界里,他很幸福,有爱他的丈夫,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上的成功,2个人还有3个孩子。
这可能就是他出演的这部电影里的Ned和Felix想要的生活,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坚持不懈抗争的意义所在。
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
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
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
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
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
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
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
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
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
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
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
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
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
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
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
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
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
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
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
我却不喜欢他。
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
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
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
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
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
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
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
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
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
收敛?
“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
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
哭得我差点断气。
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
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若这世间没有疾病、没有生离、没有死别、没有无知、没有歧视,那便是我渴求的平常心,那便是我期盼的安乐岛。
影片从美丽的海岛开始,阳光、海岸、沙滩、狂欢,放纵的笑容和热情的舞蹈,还有那个审视一切的人,他说他从未爱过,朋友告诉他,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到的自由,要去享受。
1981年,那是一个甚至在美国都还没有完全将同性恋公开曝光化的年代,可是疾病却不会因此而消停。
同志们为自己的尊严和选择获得了该有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应得的自由,混乱而放纵,是好是坏?
悄无声息感染的奇怪病变让那个执着强硬的女医生警觉地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要在同志圈里引起注意了,而人们从最初的不屑和抗议,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亲友逝去,开始变为恐惧和无助。
勇敢而直言的作家急切想让公众、想让世界都注目和警惕这个群体、这个病变,雷厉风行的他用激烈的言辞大声愤怒地向外界叫嚣,只为了争取到公平的对待。
在这个过程里,他也终于邂逅了他的恋情,一份他曾经擦肩而过的缘分。
坠入爱河的他多么珍惜身边的那个人,也多么明白如今的他、他们更需要一份平常的生活,一个被平等对待的社会。
随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因病离世,一群志愿者们开始自我组织起来,了解更多的资料和消息,传播有益的讯息,而作家作为激进分子更是当仁不让的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
可现实是那么残酷,政府的冷漠和无视,同伴们的胆怯与无力,都让一切的一切如此艰难。
而恋人也患上疾病让作家彻底疯狂了,亲人的不理解,朋友们的无为,都让他痛苦让他愤怒,他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捉住每一丝希望,却怎么也看不到阳光,歇斯底里..... 整部电影用平淡的叙事风格伴随着压抑的情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但狂欢的海岛、恋人们相拥的舞池、爱人枕边耳畔的温柔呢喃,还有那些英俊甜美的迷人笑容都点缀着画面,多么平常的人与事,不是吗?
有些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终于作家的爱人还是因疾病永远离开了,他们在病房里面,亲友面前,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我有一颗平常心,但我愿意将它永远交给你。
政府终于开始重视这个疾病——如今它被称为“HIV艾滋病”,这个群体,但给予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
最后的最后,洁白的雪地,耶鲁大学的小礼堂里,同志周的晚会上,悠扬浪漫的音乐里是相依相偎的恋人们起舞的对对身影,而烛光璀璨的壁炉面前坐着孤单的作家,那个相约的舞伴已经永远失约了,泪光闪烁的他望着校友们却笑了,其实他们都一样,只有一颗平常心。
跨越一周,断续看了三次才看完。鲁弗洛演这种有点躁郁的执着人物还是很吃戏的,演员整体都不错,尤其罗伯茨也到位,吼叫那场倒没什么,亮点是鲁弗洛抱她那场,眼神给的很好。剧本在人物层面雕刻的也很好,虽然个别台词写的过于直露。故事整体就比较散了,不断有同行者病死,反复渲染这个就失了节奏
冷峻与温情并举。
只要跟搞基相关的,都容易拿高分
好片,但看不进去
我认识你,我爱了你很多年。满怀感动。可轻松愉快的开头就急转到沉重忧伤氛围全篇直至结尾,妈的,为什么没有高潮?虎头蛇尾既视感。
Jim Parsons真是没救了演什么都有Sheldon即视感。大概因为很多基佬演员本色出演的缘故,感情流露很自然很丰富,但是作为电影似乎用力过猛
这些阴郁的电影啊真是让我越发情绪化。不喜欢Mark Ruffalo的台词语气,连声音都不喜欢。难道他不明白yelling at other is never a solution. 孔雀是真美好。Aunty Julia 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了->酷似犹太人的德国人。
看多了乏了,难免觉得矫情。同性恋还在卖弄少数派的可怜,乐于自我矮化。所以,说是the normal heart,对所有人来说(无论直弯),却是求之不得。
想了半天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mark演得很好,沒有綠巨人上身,呵呵。一切苦難都會過去的。2014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也还好吧。乔乔有点可惜。恩。【演员们都是认真努力的好演员】。Only live and born in New York. Sign. 【6000+ newly infected daily还是挺可怕的QQQAQQQ【又是布拉德皮特做制片。_(:з」∠)_。大发。_(:з」∠)_
居然看哭了……
再次确认一件事,不管谁演了什么感天动地的故事,我真的只是纯颜控
泪崩了,想起了某个人某些事。演员们都很用力,每个人都在用120%的努力完成这部电影。再也没有比把完美的孔雀摧残到不忍直视更令人心疼的故事了。触目惊心,导演做到了。希望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的怒吼都能唤起一些人的思考和警醒
中后段少了开篇的魄力。
还是缺力量,没太多惊喜,一直在喊口号,由于是舞台剧改编,台词密度过高,留白太少,加上糟糕的剪辑,如果没有这帮好演员,谁会去看!关于艾滋病,无论谁对谁错,但确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愿,一切会越来越好。
太平常了 平常到矫揉造作
太用力了感觉
为争取同志与常人同等权益搏政府一瞥,口号争吵大嚷倒是不少,说服力却是不强。不过这个题材要说好挺不容易,还行。
AIDS
出国的时候刚好电视台在播,看了半天没看出个吸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