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话,也是电影《青年马克思》的最后一句台词。
《青年马克思》是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由奥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
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个年份观看他的传记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
电影以马、恩两人友谊为主线,讲述二人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片如其名,电影聚焦的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建树足以让我们每个大学生汗颜。
他博学、正直、坚韧,以笔为武器,与腐朽的资产阶级作斗争。
他的眼界深入到哲学的深处,对大师的论著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妻子燕妮,本是贵族后裔,却同样憎恨上流社会的生活,甘愿与马克思过着清贫的生活。
而恩格斯的爸爸是工厂主,是他所抨击的压榨工人的剥削阶级。
比起马克思,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这件事上,恩格斯所做的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决定也许更加勇敢。
但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有脆弱和窘迫的时刻,正如每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样。
因为找不到工作,马克思拿不出钱补贴家用,而当局更是把他视为眼中钉,将他举家驱逐出法国。
幸而有好友恩格斯的资助与支持,马克思一家才得以渡过难关。
电影较为平实而客观地记录了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以前最重要的人生经历,那些口号、演讲、争辩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但换个角度想,对这些元素的过度使用让这部传记片更像是一部政治电影。
电影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故事的铺陈就像在赶进度,一路狂奔向起草《共产党宣言》的时刻。
对于不了解马克思生平的观众,看到眼花缭乱的事件只怕会一头雾水。
而对于熟悉他的观众,显然也不会满足于这种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塑造。
影片对友情、爱情的描绘都缺乏必要的深度,使观众无法产生共情。
这是今后再拍马克思应该注意的地方,或许也是所有传记片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而这部电影则像是“对纪念的纪念所做的纪念”,纪念的对象由马克思引申到那些事件、那个时代。
这个选择无可无不可,但故事的取舍和影像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我而言,我更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年马克思。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已逝,他抗争的对象不再是政治势力,而是自己羸弱的身体。
他在与时间赛跑,抓住每分每秒进行《资本论》的写作。
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会有遗憾吗?
我只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期望。
<青年马克思>/
看下来这片可以叫做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时间线开篇是无产者的悲惨生活。
和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和恩格斯会面
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燕妮的反抗精神:燕妮和马克思真是志同道合。
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唯物主义是人道的唯物主义:
蒲鲁东的话:
恩格斯在工人同盟会议上的演讲取得成功,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现代“工人”也被绑定在新式机器(电脑)上,自由被绑定。
影片末说资本论随批判对象的发展常读常新。
印象深的两段台词:马克思在工人集会上的一段演讲:
资产阶级可以随意得雇佣劳动力,因为劳动力不稀缺;如果打工仔将自己的劳动力变成稀缺资源,就能某得更好的薪酬;反过来说,是不是劳动力,即使是稀缺的劳动力,也只有在资本的平台上才能最大化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呢。
劳动+资产,才能有产出。
无产者也需要借助有产者的资产,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和资本家关于利润的一段争辩:
没有利润或许确实是没有经济。
没有利润就没有再投入,没有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
百余年前的工人运动,也确实为工人阶级谋得了利益,资本主义提高了劳工待遇,使得后来的工人相对不那么被“剥削”,也迫使资本从降低劳动力成本,转向技术升级的角度降低成本。
迎来技术革命。
片中还有一点,马恩最初是借助蒲鲁东的影响而成为正义者联盟的代表的。
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伟人也要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蒲鲁东,借助蒲鲁东的影响而成为正义者联盟的代表,进而建立共产主义联盟,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人家做人做事还是很灵活的。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也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克斯等革命志士所发出的抗议,更是让无数致力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人不断奋进的指向。
影片的开篇,是杀戮。
那些人,穿着破烂衣服,拖着瘦弱的身躯,不敢折断树枝,只能在地上捡拾,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扑过去,把树枝紧紧握在手里。
随着马蹄声到来,逃窜、刀光、痛哭、鲜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杀戮,罪名就是侵犯资本主义财产,荒唐可笑。
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向我们撕开了当时社会的神秘面纱,以最血腥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十九世纪欧洲的黑暗。
影片的前奏,是相逢。
何为相逢?
是两个聪明敏锐的头脑的相逢;是两个怀有相同志向的青年的相逢;是两个具有崇高思想的精神的相逢;是两个同样伟大的灵魂的相逢。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个贫困潦倒,面临生存危急,但他仍能高喊“我受够了这些软绵绵的抗争,我想要的是大刀阔斧”;一个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稳定,但他仍体会工人痛苦,书写有关工人生活的文章。
两个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却因为想要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奋斗着、前进着、拼搏着。
他们称赞彼此,欣赏彼此,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相伴的人类领路人。
影片的中心,是冲突。
在那个时代,想要做出改变不止马克思和恩格斯。
宣扬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两面派的格律恩、遭受毒打却不认输的魏特林、正义者联盟的参与者……他们同样很出色,同样为改变现在残酷冷漠的社会努力着,但所持有的观点或多或少有失偏颇。
有的将财产归为盗窃和反社会,被马克思尖锐指出“无法自圆其说”;有的模棱两可,马克思讽刺地告诉他“像你这样的两面派,应该保持沉默”;有的只想着仁慈,不想谈及暴力,被恩格斯批判“眼泪不会产生力量,资产阶级从不对我们仁慈,我们也不能用善意打败他们”……一次一次的语言冲锋,一次一次的观点对立,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很幸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和他们思想匹配的伴侣。
燕妮,一个名门望族的名媛,勇敢地放弃奢华的生活,告诉马克思“要幸福,就是要反叛”,给予了马克思无限的支持。
玛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在纺织厂为工人发声,痛斥资本家无耻的嘴脸,极力帮助工人摆脱“被捆绑在机器上”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坚固的后盾。
影片的结局,是新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被《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记录下来,为后来的无产阶级争取自我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展开了世界史全新的一页。
他们的著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接受、被继承、被传扬,而他们的灵魂也存在于浩瀚文海中,永远伟大。
写完这个之前看的电影就睡觉。
写之前先骂一顿看电影的时候喜欢完游戏的破毛病,整个人都变成了割裂的碎片,语言表达逻辑越来越破碎,人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要点,就像是一串珠子,中间的那根绳不见了,所有的珠子就散落在地上了。
需要提醒自己,虽然这个世界的真相是琐碎的,但是我们需要的仍然是连贯的逻辑。
回到青年马克思,我很惭愧,这个电影我看的很不认真,模模糊糊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很惭愧,和马克思没有关系,而是和燕妮有关系。
我清晰地记得当恩格斯称她为马克思夫人的时候,她强调叫她燕妮。
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她自身有极高的天赋和优秀的教育背景,但最后却为了马克思而服务,成为了背景板,或许可以说她依附在马克思身上,是个秘书之类的角色,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哀。
我认为女性,又或者是任何人都需要自身的热爱为首要原则,自身的独立性是人最可贵之处,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般的顺其自然罢了。
再说回马克思,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展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马克思,包括他的挣扎,困于生存和养活一家人,也想过要放弃,他的信念和信仰也在不断地重塑。
他曾经所崇拜的黑格尔,又或者是其他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发现了其理论的不完备性。
如果说大胡子的马克思还能称之为青年,我想就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过独立地思考,没有放弃过学习,他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学习经济学,这是一个很强的模式,当我们想学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更高目的为指引的,而不是为了培养方案而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轻人的特征。
当代青年的老年化,或许就在于我们习惯接受生活,接受命令,不愿意选择挑战。
而这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突然想起了正在都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一首诗,大意是伟人都是孩子,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的一面永远留给了世人。
这或许说的也正是向马克思这样永远理性永远思考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容易,他们所面临的世界是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地,他们自身的人生也是矛盾的。
这也许是人生的悲剧内核,难以解决的冲突,但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青年的动人之处,在于他们的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2018年,在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即将诞辰200周年之际,上映了一部名为《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很可惜直到今天才有机会看完,最大的感触是:即便流亡、贫病,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信念及信仰。
马克思在自己三十岁那年与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电影介绍了宣言发表之前的一段故事,分享几个我关注的细节:1. 斗士。
从电影之初,马克思所在的《莱茵报》被查封开始,他就是个斗士,冒着被逮捕的危险,也选择直白地批驳,而不是躲躲闪闪隐晦地指证资产阶级。
2. 勇士。
马克思的太太燕妮在刚刚诞下第二个女儿之际,他们在流亡之间有了一段稍许平静的生活,接到恩格斯介绍正义者同盟的信,邀请他加入,马克思虽有犹豫,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与恩格斯会合。
3. 战士。
读《共产党宣言》时,前有各个版本的序言,后有与其相关的各类文件,通过看电影,我才明白,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当场争取成为会员有资格发言,号召未曾深入了解的会员改变组织名称及口号,这需要何等的感召力及智慧?
4. “学士”。
恩格斯建议马克思学习经济学,不过是用他不熟悉的英文,马克思立即说:我可以学。
这种成长型思维对他后来撰写《资本论》有莫大的益处。
这部电影带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伟大的马克思及伟大的著作的诞生偶然又必然,即便流亡、贫病,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信念及信仰。
是他和恩格斯的坚持,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依托,并在一百七十多年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1999年在世纪之交千年更迭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出影响世界的千年风云人物评选,马克思被多家媒体推举为千年伟人,一个以批判资本主义为主的思想家,被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评为伟人,其间道理值得玩味。
她的爱人白富美燕妮,出离富裕的家庭,放弃宽裕的生活,选择无条件支持他,她直言不愿过无聊的一眼看得到头的庄园里的生活,事实证明,她和马克思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座丰碑!
看完电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我心里从书本插图上睿智的大胡子,变成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青年,也沮丧、也受挫,恩格斯生活在矛盾中,他批驳资产阶级,却又生活在资本家家庭中,是什么让他离经叛道,站在家庭的对立面?
是正义,是“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唤。
《馬克思:時代青年》(又名《年輕的卡爾馬克思》),是講述年輕時期的馬克思,面對19世紀中,整個歐洲因為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動亂,以及階級差距等經濟及社會現象,到撰寫《共產主義宣言》的過程。
整部電影拍的非常混亂,沒有章法,而且敘事手法非常枯燥,不會因為看了這部電影後,對「馬克思主義」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有別於《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僅著重在一個事件的描述,這部電影企圖用「流水帳」形式,介紹年輕時的馬克思思想的啟蒙,以及演變。
我個人還是覺得前者拍的比較好看,而且會引發我對漢娜哲學思想產生好奇和興趣。
豆瓣评分真不能信,其实这部电影拍的相当好!
既没有把马恩神像化,也没有把他们庸俗化,故事性不错,同时也展现了马恩的核心思想。
打低分的鉴定为目田,还是那种最低级的英美建制派,欧美学术界虽然不认列宁主义,但他们好歹对马克思本人评价都是相当高的。
主要说几个我非常有感触的部分。
1.恩格斯的家庭关系。
身为资本家的儿子他不可避免的与自己父亲关系糟糕,不得不对父亲做妥协,做管理工厂这样的他很讨厌的事情,因为他需要钱,他还得供养马克思。
作为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左人,这也是我必须直面的事情了。
对左人来说处理家庭关系一直是一项难题。
2.恩格斯为了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而接近他父亲工厂里的工人时,工人们一开始对他嗤之以鼻。
我要说这才是好样的,这才是工人阶级觉醒了阶级意识的表现!
就该对资产阶级嫉恶如仇!
恩格斯挨了工人阶级的铁拳后才得到他们的信任,我也不介意工人阶级一开始对我冷眼相待,或者说我甚至期盼他们这么做。
为了融入工人阶级,当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3.马克思年轻的时候脾气好冲,初生牛犊不怕虎,敢直接对那些左翼权威开火,很多人一开始都接受不了他这样的行为。
时至今日这也是左人进行宣传工作的一大难题,批判反动派还好,批判那些打着人民群众旗号的改良派总是会遇到抵触的,令人感叹。
4.革命者的生活总是颠沛流离的,马克思先被逐出德国,后又被逐出法国,流亡过程中拖家带口的,有时候妻子还要面临生产。
最喜欢影片最后写作共宣之前的那一场戏,恩格斯问马克思要不要退出,只要他们放弃革命理想,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回去过人上人生活。
但他们还是继续前进了。
革命者令人动容的伟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青年马克思》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马克思从1843年到1848年的生活经历。
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思想争论都很克制,而且对观影者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对共运史没有一点了解的话估计连记人名都困难。
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部不怎么讨喜的影片,豆瓣评分六分。
右派不会看,而左派因为“他们联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这类的台词感受到了冒犯,像我这样不左不右的人带小孩看了这部电影,想补充一点政治课以外的知识,结果却在银幕上看到马克思和燕妮为爱鼓掌,好不尴尬。
当然我不能否认这样的事情一定发生过——但我们看这部电影可不是为了这个。
马克思是在1843年6月19日同燕妮登记结婚的。
马克思的父亲同燕妮的父亲是知交,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好友。
燕妮是个才貌出众、品德高尚的少女。
她出身贵族,父亲是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官,弟弟曾经出任普鲁士总理,但她爱马克思的才华,钦佩他的抱负,勇敢地与马克思结合在了一起。
马克思为有燕妮这样的知音感到无比骄傲。
美丽的燕妮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从此他们两人同生死,共患难。
影片开始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在莱茵省的林木盜窃案中为穷人辩护。
林木盗窃案指的是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
青年马克思在笃信着黑格尔学派中关于国家和法哲学,却观照到现实中国家、法转变为基于私人利益、剥夺底层人民的工具。
这一事件让马克思将从哲学的思辨性中挣脱出来,转向对市民社会“物质利益”的考察。
但是影片没有把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讲明白。
电影着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际遇,却忽略19世纪欧洲的现实,使人不明白他们与同时期思想家们的争论到底是基于什么?
当然导演可能认为,2个小时的电影够什么用的,如果观众真的关心马克思的主义,何不去图书馆借几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呢?
不久《莱茵报》被查封,随后马克思和卢格一同前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马克思在卢格的家中偶然见到了做英国工人调研的恩格斯,初见恩格斯时,并未将其放在眼中,然而,温和的恩格斯却以礼待人,在经历了一次稍带戏剧性的小型逃亡与聊天后,马克思便迅速向温格斯打开心扉。
两人一起喝酒,夜聊,写书,改组正义者同盟。
出身资本家世家的恩格斯帮父亲经营一家纺织厂,目睹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惨酷压榨之后,开始致力于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并爱上了女工玛丽。
玛丽在第一次碰见马克思时,说了这样的话:“您对恩格斯而言非常重要,我原想您会更伟岸一些。
”而马克思回应道:“我只是个普通人。
”影片中马克思大骂《莱茵报》的同仁太软弱,出狱后马克思参加政治集会时,对蒲鲁东的质问,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性格暴烈、敢于斗争又富于思辨的青年马克思形象。
这与大多数中国人印象中的马克思大相径庭。
历史上马克思曾经因为夜间醉酒喧闹被关过一天禁闭的。
还跟同学进行过决斗。
其实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
在高傲与自信的外表之下,马克思也有着焦虑、孤独,贫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他。
片中对马克思的生活来源困扰做了不少笔墨描写,马克思不止一次谈到自己经济上的窘迫境况,强调自己需要钱养家,以供养燕妮和子女,还有不少展现马克思和燕妮伉俪情深的片段,都让人感到马克思也是个和普通人一样,为生活的窘迫而发愁,而且在意家庭的人。
马克思并不是没有先富起来的机会,他只是不屑为之,而且他为了使参加革命的流亡者在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异乡能得到一个栖身之地和一块充饥的面包,花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全家人不得不靠借贷和朋友们的资助维持生活。
债主经常登门逼债,他们只得把仅有的一点家具卖掉。
交不出房租,房东就不给他们开饭,撵他们搬家,找警察来查封他们的家什用具。
马克思常常四处奔走寻找住所,他们一再搬家,一家七口往往挤在两间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
为了全家能生活下去,马克思不得不从小店老板那里赊欠肉、蛋、面包和蔬菜。
赊欠也不容易,无钱还债就很难再欠。
全家有时一连几个星期只能吃土豆和面包,有时连这种起码的食物也很难找到。
马克思经常穷得“身无分文”,写文章没有钱买纸,文章写好了又无钱邮寄出去。
马克思经过艰苦认真的研究而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燕妮最后誊写完毕后,却“不能寄走,因为身边一分钱也没有”。
为了弄到几个便士,马克思四处奔走,设法预支稿费或向人借贷,最后当铺成了他全家求救的避难所,但是当铺的重利盘剥几乎吞噬了他的全部家当,有时甚至连出门穿的衣服和鞋子都留不下。
繁乱的生活琐事销蚀了马克思的大量时间和才智,还严重损害了他和全家人的健康。
马克思身患多种疾病,燕妮和孩子们也经常卧病不起,加上没有钱请医生和买药,常常只得忍受疾病的折磨。
从马克思的信里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妻子……分娩是顺利的,不过她现在病得厉害,与其说是体质上的原因,不如说物质上的原因多些。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一种神经热。
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
”在流亡伦敦的艰苦岁月中,燕妮始终分担着马克思的全部忧愁。
她常常去小店赊购食物,同债主周旋,遭到房东的欺凌和法院的威胁,还亲自去当铺典当衣物,亲笔写信向朋友求援。
为了让马克思有更多时间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她总是尽量一个人挑起这使人烦恼的生活重担,甚至避免向马克思谈起这些愁人的琐事。
马克思在这期间给燕妮的唯一的一封信里倾吐了对她的无限深情和感激,埋怨她不应该把什么不痛快的事都向他隐瞒起来,信中说:“如果可怜的你,不得不在实际上身受这一切的话,那么正义要求我至少在思想上同你一起经受一切痛苦。
然而,我知道你的性格非常柔软,有一点美好的希望就会使你振奋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528页。
燕妮不仅在生活上对马克思体贴入微,在科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中也是马克思的不可或缺的助手。
正是由于对人类伟大事业有着共同的信念,正是由于她具有乐观而坚韧的秉性,使她在马克思处于最艰难的时刻,默默无闻地分担了他的许多工作。
她第一个阅读马克思所写的文章,提出中肯的意见;她誊清或笔录下马克思的全部文稿,而且常常夜以继日,为的是能及早寄出以便尽快付印,像《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长篇的著作都是燕妮亲手誊抄的;她还代表马克思参加各种集会和活动,同出版商谈判出版事宜和稿酬等等。
他们共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他们也一起享受了数不完的欢乐。
在马克思家里,虽然经常笼罩着贫困的阴影,但没有失去欢乐的气氛。
马克思尽管工作紧张,又为生活操劳。
但他非常喜欢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
他是孩子们“最好的游伴”和“理想的朋友”。
女孩子们骑在父亲肩上玩“骑兵游戏”,把他套在椅子上当“公共马车”,亲昵地叫他“摩尔”、“老尼克”和“山神”。
最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是星期天的郊游。
全家人同常来的李卜克内西及其他流亡者一起,步行去伦敦郊区的汉普斯泰特荒丘。
这里山丘起伏,灌木丛生,还间有草地和水池,他们先是围坐在草地上分享琳蘅精心准备的午餐,然后小睡或谈论报纸,更多的是捉迷藏、赛跑,摔跤,比赛用石块打毛栗子,还有骑毛驴,摘野花。
愉快的郊游消除了一周来的紧张和疲劳,也带走了一切忧虑和烦恼,给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
然而马克思和燕妮遭到的最大打击莫过于在几年里失去了三个孩子。
马克思和燕妮几乎承担不了这种失去爱子的极端痛苦,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倾吐了自己的不幸:“亲爱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满生气,是家中的灵魂,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空虚了,冷清了。
简直无法形容,我们怎能没有这个孩子。
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
我感到自己完全支持不住了。
幸而从埋葬他那天起我头痛得不得了,不能想,不能听,也不能看。
”李卜克内西回忆当时的情景写道。
“母亲伏在死了的孩子身上啜泣;琳蘅站在一旁呜咽;非常激动的马克思断然拒绝任何安慰;两个女孩子低声地哭着依偎在母亲身傍……悲哀万分的母亲痉挛地抱着女孩子们,好像要把她们同自己化为一体,保护她们不再被攫去她儿子的死神夺走。
”为了减轻这种不幸所带来的痛苦,他们到曼彻斯特恩格斯那里住了一段时候。
在海边,恩格斯说服马克思认识到,如果不通过宣言这类通俗平实的读本,将思想的力量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那么写再多、再厚的书论无人理解也是徒劳,课本和画像里的马恩二人,永远是两位老年大胡子,但影片的结尾,29岁的马克思和27岁的恩格斯,这俩位年轻人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在马克思的注视下,恩格斯摘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标语,在讲台上向工人们呼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然后我就写了这篇交了上去)《青年马克思》电影看完之后,我努力想把一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电影本身乃至对现实的反思感想变成文字梳理出来。
电影带来的诸多的思绪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
“从电影中马克思对拾柴者所受迫害的心悸、恩格斯对纺织女工所受遭遇的忿忿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明确地砸烂这个旧世界,而是出于朴实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责任感,走上了革命之路。
然而,这里必然有一处结合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中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社会实验造成人道的沦丧、为什么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纷纷走向崩溃?
我的反思是:一方面,是生产力尚未达到能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说,“当一项事业——哪怕是很高尚的事业——要求众多的参与者长久地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以普遍牺牲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欲望为代价时,它就必然要走到其初衷的反面,必然导致虚伪与欺骗。
悲剧还在于一旦虚伪与欺骗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的主要手段,我们再也不能对它抱有任何的希望,期待这项事业能引领我们走向它曾经许诺的光明未来。
”但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想想没有马克思,我们都不会有双休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平等理想——却对后世的一些人们及其活动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反对变质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抗争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影响。
可惜电影人物塑造苍白,缺乏张力和转折。
青年马克思的困苦和恩格斯面对自己的阶级和理想的矛盾,都也只是一笔带过。
作为左派电影不算成功。
电影比较加分的地方在于对恩格斯学术力的肯定。
相信很多的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都只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友和赞助人,却对恩格斯本人的能力缺乏了解。
想想恩格斯24岁就写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吾辈青年相较之真是要汗颜了。
这里,不禁想到,我们青年一代真是太缺少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了,总觉得自己生活水平不错就觉得自己已经迈入小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行列。
实际上一点生产资料也不掌握的我们无非仍是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罢了。
还是回到毛主席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是应该拿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的时候了。
(最后组织嫌我这篇不够正面,不予采用)
我坚持到28分钟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睡着了
人类说到底就是一群自我物化,享乐拜金的动物罢了。打扰它们的思想者只是某些珍稀的异类。
不做风波于世上,留下余毒在人间。
我锅人民怎么得罪你了?你要那么祸祸我们?
乏善可陈。
没有评价的那么差!所谓的“无聊”恰恰是因为导言十分节制(为了严肃对待马克思?),很多地方故意不煽情,例如结尾本可以像悲惨世界一样弄成共产党宣言大合唱,结果只是倒高潮的平静的旁白念了几句,另一个优点是没有把重点放在个人生活,二人的“爱情”部分都被完整地舍弃,重在还原历史-社会语境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溢出屏幕的满满的革命之爱。另外。。第一次觉得法语不好听。
难得没有私货。
不错,就是燕妮、玛丽和莉希颜值都低,琳蘅还行
这个。。
我知道大噶都港很难看。但就是想看下August Diehl。很久没遇到1个厅就我1个人这事儿了,当然就放心睡着了。假马克思,这怎么当亲年人的导师啦!还白瞎了八月
那啥,调色挺舒服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见面,恩格斯坐到他对面说,“我读了你的书,实不相瞒,在我看来你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眼神发直,但仍装作不动声色地回复道,“想知道我对你作品的真实看法吗?”恩格斯正了正身子,略显不安地说:“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被人打击。”马克思:“你写得很出色,或者可以说,简直就是伟大。”(大意)。笑死。
以为会很深奥,其实还挺简单的故事。
时代青年相聚首,哲学博弈新局面
非常棒,马克思是伟大的
蒲鲁东:“您可不要像马丁路德一样,毁了天主教,又搞出一个一样让人受不了的新宗教。”马克思:“我烦透了小册子和宣言,现在只想写书”。。。
质感真不错。想了一下,因为这种少见的题材在我精神上的满足,加一星
马克思是个好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