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临时兴起打开了淘票票,便看到了这部《教授与疯子》,于是就买了张票,我相信这是一种缘分。
“真实事件改编”六个字让我想起两三年前和Icebear一起看的《天才捕手》、《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还有更早一些自己坐在电脑前看的《模仿游戏》、《万物理论》、《美丽心灵》。
原来传记类电影才是最合我口味的!
回到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编纂牛津词典故事。
主编James Murray是一个14岁就辍学打工、却精通多种语言和方言的人,他有一个爱他支持他的妻子Ada和几个可爱的孩子;William Minor是一个美军上尉和外科医生,因精神分裂错杀无辜路人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电影开篇是Minor拿着枪在街上,因为错认而射杀了一个路人,那个可怜的男人留下了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Eliza和六个失去父亲的孩子。
Minor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说到精分我会想起John Nash,但他俩最大的不同在于Minor杀人了。
对于精神病患者杀人我一直抱有消极态度,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精神病人伤人、伤人的事件,我始终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受害者何其无辜,他的家人何其不幸,犯人及其监护人就该受到谴责和惩罚!
可今天,当我站在Minor的视角,我会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认识到自己犯下的无可弥补的错误时应该都会痛苦万分吧。
在Minor初见Eliza的时候,他显得怯懦而痛苦,我觉得他罪有应得。
当他说起自己的一切都应属于Eliza的时候,当他得知Eliza的情意而陷入疯狂之时,当他认识到自己在Eliza心里又把她的丈夫杀死了一次而崩溃到自宫时,我会心疼他。
或许今天以后的我再看见精神病人伤人,我会有一些新的看法。
害人者与被害者、家属之间是否还应该继续交流,后者应该选择原谅还是继续憎恨。
这一切目前对我来说都很遥远,我也不敢替任何一方下结论。
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应该是Eliza第二次给Minor送书,当Minor让她读一段时Eliza扭头便走了。
我理所当然地理解成Eliza还没有原谅Minor,并不想和他有过多交流。
这就体现出我的肤浅了,Minor看出原来Eliza不识字,还主动提出教她认字,让她教孩子们认字。
他说: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
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
阅读时是我在追逐,追寻上帝的脚步。
I fly out of this place on the backs of books. I’ve got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on the wings of words. When I read, no one is after me. When I read, I’m the one who’s chasing.Chasing after God. 害,听君一席话,我也要开始读书!
再讲本片另一位男主James Murray。
我觉得Murray是一个强迫症,他想把英语所有的词汇及其来源、演变都收录进词典,但这样会严重拖慢进度,不过换我我也想这么做!
但是我没有Murray的毅力和勤劳,每次想完美地做好一些事往往是草草收场——难怪Murray能成为牛津词典的主编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
看到Murray的助手因为找不到使用“approve”一词的17、18世纪的文献陷入崩溃,我又看到了那个立下“宏大目标”却总是被小挫折击败的我。
或许我只是缺少一位partner和supporter(不,明明就是懒!
Minor的来信无疑给Murray带去了希望,Murray甚至将他称为奇迹。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让我十分喜欢的一幕: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能将单词划分到对方恰恰想要的地方。
这就是所谓的soulmate吧!
这让我想起了鹌鹑,自从认识了鹌鹑我的思维开始变得天马行空,除了鹌鹑没人能秒懂,两个人凑在一起总有笑不完的话题,能相互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再愉快不过的聊天了。
看到Murray力排众议要将Monor加入词典第一卷的感谢名单,以及他为了让Minor离开精神病院重获自由想尽办法,甚至去了唐宁街找到温斯顿·丘吉尔面前(当然我觉得放在现在并不太现实,领导人哪是那么好见到的)。
而Minor在走出精神病院前拍照时紧紧握住Murray的手生怕他离开。
我被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打动,真好!
我又想起《BJ单身日记》第二部,Colin演的达西先生为了证明女主Jones的清白而跑遍了全世界,最终Jones离开了关押她的地方,而Darcy却对自己的付出闭口不谈。
感情伟大就伟大在,我可以默默无闻地为你做一切事情,只因为我爱你。
放到Murray和Minor身上,就应该是高山流水一般的惺惺相惜吧。
呜呜呜这太好哭了😭再说说精神病院院长,开始他对Minor一直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尽量满足Minor的需求,密切关注他的病情。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对病人始终抱有希望不放弃。
但后来为什么他就成了一个反面角色,只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当令Minor陷入僵硬,但这也是事先得到Minor同意的呀!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支持医生的,无论是对Minor进行治疗,还是不愿释放Minor担心他伤害他人,在我看来都是一个医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最后想说Murray的妻子Ada。
因为Murray要参加编纂牛津词典,他们一家人不得不放弃在苏格兰的安逸生活搬去牛津,Ada始终对Murray给予支持和信任。
在她听说Murray因Minor之事要辞去主编一职时,她站出来对代表团们说:“请求你们不要因为人性而惩罚他们。
”再看看《天才捕手》里的Aline,会因为作家男友Thomas和编辑Max走得太近而心生嫉妒,就可以对比出Ada的心胸豁达了。
总觉得怪怪的,虽然两人的想法我都可以理解,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种人。
但我很佩服那些心甘情愿支持丈夫去帮助好友的妻子,就比如邓颖超和周恩来,邓对周数年用收入补贴亲弟弟一家的行为始终没有抱怨过一个字。
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码字码了近两小时。
我也分不清这是读后感还是剧情复述(我有毒),但最近的我总是沉迷于写字。
可能和昨天翻lofter翻得感慨万分有关吧,不知道几年后的我再看今天写的文字会是什么感受呢?
2019.12.24
首先必须要夸一夸饰演“疯子”的老戏骨西恩·潘。
潘叔的神仙演技完美诠释了这个精神分裂的角色,从弥补寡妇的自我救赎到寡妇由恨生爱的痛彻心扉的绝望。
随着电影情节的起伏,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越发生动,也不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必有一死的追逐战。
“疯子”这时候还不是特别“疯”(手动滑稽),错手开枪杀死了一个家庭的丈夫。
伴随一声惊天枪声,人妻米莉特成了寡妇,孩子们失去了父亲,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电影也以插叙的方式向我们解释着这位“疯子”是一个经历了战争的善良、有才干的医生。
而通过“善良医生杀人”的冲击事件,暗示了迈纳医生患有精神分裂。
另一位主角,默里博士,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社会成功人士。
但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领导编委会进行新版本的《牛津英语字典》的编辑,由于当时人力科技水平的局限,要想完成一整本《牛津英语字典》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无法计算,为了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他辞去了体面的工作。
当然,伟大的男人背后少不了深藏功与名的女人,太太的理解和包容也是驱使他前进的原因之一。
默里豪迈地说:“我们将开启一场语言学最伟大的冒险。
” 两位主角的交集,源于默里博士向社会各界读者征集有关于字典中各个单词的起源与出处。
迈纳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这立刻引起了默里博士的注意,这样的人才必须要结识呀!
果不其然,通过笔信来往,默里博士发现这位迈纳医生简直就是自己的知音,他萌生了与其见面的想法,他想会一会这位了不起的医生。
与此同时,错手杀人的迈纳医生沉浸在自己的过错中,他请求狱警传达自己想要弥补米莉特一家,无论以什么方式。
在狱警的帮助下,米莉特终于愿意见迈纳,一来二去她也开始了解到迈纳医生的真正为人,而迈纳医生开始教她识字。
渐渐的,仇恨从米莉特的心中褪去,迈纳医生的病情也开始好转,仿佛获得了救赎...... 而在这期间,迈纳医生与默里博士的见面了,默里绝不在乎迈纳的身份,两个大胡子,头发都近半花白。
两个人谈书籍、对词语,一见如故。
默里说:“你可能无法想象你援助的有力和及时性。
”迈纳说:“我已经太久沉浸在黑暗中了,谢谢你接过我的火炬,我们将携手传递光明,直至再无黑暗。
” 当我觉得整个电影开始往暖色调发展的时候,米莉特的“爱”和编委会的“质疑”突然把节奏打乱,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电影发展到这里,开始变得阴郁、灰暗起来,迈纳医生的病情突然就开始恶化,因为他根本承受不了米莉特的这份“爱”,他是杀了她丈夫的凶手啊!
她怎么能爱他?!
他对自己的憎恨无以复加:“我从死者那里偷走了她。
”而另一边,编委会发现了迈纳医生杀人的事实,对默里博士施加压力:杀人凶手怎么能加入我们编委会,成为这伟大事业的一员呢?!
他只是个“杀人犯”罢了!
双重的压力使得迈纳医生的身体日渐僵硬,他动不了,更开不了口......但是默里博士不愿意放弃他,哪怕连自己的太太也开始质疑自己。
默里博士用尽了办法,找到狱警、找到米莉特,甚至找到首相丘吉尔,一次次的用爱治愈他已脆弱不堪的灵魂。
而更伟大的默里太太,挺身而出去编委会为自己的丈夫、迈纳医生辩解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刚好有两个人找到了彼此,我丈夫和他那疯狂的杀人犯朋友,他们一起,给了我们伟大非凡的东西,人性不该被惩罚,请求你们不要为了人性而惩罚他们。
” 迈纳最终被驱逐出境,回到美国,于1920年去世。
默里博士最终以字母T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于1915年离世。
《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版全部完成,距离首次构思编写,过去了70年。
而教授与疯子之间这份友谊却仍在流传着...... 影片结束后,仍让我回味无穷,这样一份特别的友谊令人为之动容,而《牛津英语词典》在这份爱的救赎下被衬出更为浓厚的色彩。
“我们其实在退步,语言的发展比我们的进度快多了。
我们这门伟大的语言,已经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它磨亮了武器,亮出了刺刀,向我们宣称它永远不会被驯服。
我们不厌其烦地争论词语的范围语气和意义,结果只能让我们败倒在它面前。
我们现在一败涂地。
”“一切都由我定义。
”“像这么多,才能撑起一门语言。
”“每一个单词的存在都有其根据,古词或新词,过时词或常用词,本土词或外来词,词典必须收录每个单词。
每个单词的细微区别,词源的每次变迁,以及每个英语作家写过的说明性引用,要么全写,要么不写,那意味着要阅读所有材料,引用跟那个单词演变历史相关的一切表述。
”“呼吁英国,美国和各殖民地,说英语和读英语的人们,阅读书籍,摘取章句,编纂一部配得上英语的新词典。
我们生活在今天,知道地球的起源,了解人类和动物的由来。
我们知道沸水有多热,一码有多长。
我们的船长知道如何精确地测量纬度和经度,但我们却没有海图和指南针指引我们穿过广阔的语言之海。
现在是时候给予这门伟大的语言应有的尊重和敬意了。
如同对其他科学标准那样。
将你找到的单词寄到牛津,让我们所有人一起加入这场伟大的征程,通过巨大的邮政网络连接彼此。
”“这是漫长的征程,但我们能托起这门语言。
你们这些志愿者,就好像梯子上的横档,让我们得以把英语托到天堂的门口。
”“一个这么有教养的人,怎么会退化成一头野兽呢?
”“医生,我不是因为有勇气才来的。
”“医生,我会好起来的。
...我会好起来的。
”“每一个我们使用的单词都因自身的含义而变得美丽。
”“我累了。
我的初衷是想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作品,梳理词汇系统,让世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他们,对此我发誓不会做出任何让步。
事到如今,此时此刻,我的决心比以往都更加坚定。
”“让能帮上忙的人在词汇的汪洋中广撒渔网。
我愿抛出钓线,为您钓取遍寻不见的相关引文,只要您一声召唤。
您真挚的朋友,威廉 迈纳。
”“让我们用笔墨代替本身沟通吧,直到有一天我们有幸相会。
”“在思考Art这个单词时,我想到我们这个时代一位伟人说过的话:一切伟大而美妙的艺术作品,都源于第一次凝视黑暗,却没有缩回黑暗。
”“我们将驱散黑暗,直至世间只剩光明。
”“让我教您吧,这是自由,梅里特太太。
站在书脊上,我能飞出围墙。
乘着文字之翼,我去过天涯海角。
我阅读时,才没有人追赶我。
在阅读时,我才是那个,追逐的人,追逐上帝的脚步。
我恳求您,和我一起追逐吧。
”“她是谁?
”“不能爱的人。
”“越是不能爱,越是爱得深。
”“我的心病入膏肓。
”“根据我对爱的了解,心病往往成为解药。
”“头脑,比天空辽阔,因为把它们放在一起,前者能轻松包容后者,还能包容身边的你。
头脑,上帝同重。
如果把他们称一称,一磅对一磅。
它们如果有区别,就像音节不同于声响。
”“就让我这个疯子活在妄想里吧。
”“Leave! Leave! Leave! Leave! Leave!
”“这里是牛津,我们不能失败。
”“正义的代价会非常高,宽恕很便宜,但不得人心。
”“我们还可以最后一搏,James,但你最好准备,赌上一切。
”“幸运的是,那些可恶的家伙,坚信君权至上,如果他们不遵守那些愚蠢复杂的规则,那么他们整个世界都会崩塌。
所以我们利用这点来对付他们。
”“多少新词取代了旧词,多少新词伴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新事物一起出现。
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James,任何源自生活的语言都会改变。
你已经赋予了它的心脏,后来者会继续这项事业,因为你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但是它永远无法完成。
”
音乐和台词都很美,被Murray 夫人的发言深深打动:My husband has this silly little parchment,on that,he engraved,“Only a most diligent life”. Diligence,constant and earnest efforts to accomplish what’s undertaken. Persistency,application,but also toil and pain. Some of you think my husband a fool,obstinate,naive,driven to what he is by a fear of what awaits us all on the other side. But he hasn't. He sees the world, all of it,with its myriad choices. And he choses to be what he is. Yet,two such men found each other in our time. My husband and his friend,the murderous madman. Together,they have given us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I’m here to ask you to give exception to our prevailing natures. I’m here to ask you not to punish for it.
一直很喜欢语言文字或者词典诞生的故事,特别是这类"编词典系"和"疯子天才"的电影没有抵抗力。
更何况是牛津词典,我最喜欢的英语词典 虽然现在朗文 柯林斯 韦氏什么的很多优秀的词典但是最喜欢最初的牛津最舒服。
语言真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密码很神奇,每种语言都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随着学的语言多了 就越来越有体会。
像热门短评说的,这类重要事件电影确实意义重大,很多人不感兴趣但是拍出来还是很必要。
希望大家也可以来影院支持,见证伟大的诞生 一段被封禁过的传奇…“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我在看电影时也正是这样的感受啊!!
教授和疯子两个人见面对话的单词我一个也不认识…俩人演技太好了西恩潘演的着实让人心疼。
整个故事太感动…我真是太容易哭了T﹏T,友情 惺惺相惜 好感人!
If love, then love. 监护让人感动,詹姆斯莫里博士的妻子的理解也感动。
100年后真相才被世人得知。
本想写个短评,越搞越多,我怎么话这么多。
1955年,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开篇写道:“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adness, starving hysterical naked……)。
怀着无比痛切的心情,金斯堡用诗歌为那一代被摧残殆尽的精英们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悲嚎。
在较为温和的意义上,《教授与疯子》也包含了这样的痛苦,尤其是关于迈纳医生的部分。
和金斯堡类似的是,他的疯狂和极度的痛苦并非问题的起因,而是结果,一种远比其自身更为疯狂的制度和人性之扭曲的结果。
当我看到他因为无法调和内心的救赎渴望(这种渴望由于得到伊莉莎的宽恕和爱而变得空前强烈)和同样强烈的负罪感的剧烈冲突而采取极端的自残手段的时候,我禁不住一阵心悸的感觉。
这样的痛苦正是金斯堡们不惜投身于毒品和纵欲的深渊去逃避的痛苦。
好在影片不只是呈现了这样的痛苦,还同时给出了救渡的可能。
这救渡来自于默里、伊莉莎和其他所有以各自的方式继续坚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悲悯的那些人,也来自于影片故事的缘起:编撰一部前所未有的英语辞典的事业,它代表着记录、保存和传承文明的努力。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
阅读时,我是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这追寻的脚步无法被毁灭。
因此希望永存。
你喝酸奶,舔盖吗?
酸奶这东西,无论你喝袋装的、杯装的、瓶装的、桶装的,用吸管还是用勺,总是喝不光的。
因为酸奶的液体粘稠度就决定了,它一定是有损耗的,也就是100%有残留在容器中的酸奶,你喝不到,被垃圾堆或者上帝喝了。
茫茫人海中,一个坚定的酸奶舔盖派,突然遇见了另一个也坚持了一辈子舔盖的酸奶同行者,那种知音的感觉,同志的幸福,酸甜的满足。
嗯,哎,啊,你喝酸奶也舔盖?!
如果你是酸奶舔盖派中最坚定的舌尖派,也就是用舌头尖儿舔干净一切可以舔到的酸奶,那你就可以看我推荐的这部电影《教授与疯子》。
西恩·潘,这个演员特别偏爱“人性与偶然性”的题材。
人性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到只用分“好人、坏人”两类标签,复杂到全世界找不出两个人性完全一样的人类,哪怕是同卵双胞胎都能一个天使,另一个白痴。
看西恩·潘的电影,你要是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舔酸奶盖的那份理智和爱心,趁早放弃。
2001年《誓死追缉令》这部电影中的人性和偶然性是,1.偶然性:一名睿智的警察已经营造好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抓捕陷阱,但是那个凶手开车超速在到达现场的前一个路口,翻车死了。
2.人性:你怎么能让一个无辜的小女孩冒着被变态杀手虐杀的风险,来达到你破案的目的呢?
2005年《翻译风波》这部电影中的人性和偶然性是,1.偶然性:一个翻译偶然听到的一句家乡话,让她有机会亲手报血海深仇,但是最后一刹那,她放下了枪。
2.人性:放下仇恨真的是报仇的最高境界吗?
2019年《教授与疯子》这部电影中的人性和偶然性是,1.偶然性:一名凶手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可以赎罪,还能名列史册。
2.人性:站在被害人的大女儿立场上,那个凶手毁了我们全家,父亲惨死,母亲沦为妓女,他却还能扬名天下,公道何在?
为什么给一名凶手树碑立传?
普通人的痛苦,你只能自己写日记。
英雄的痛苦,会有别人给你写传记。
英雄是一种社会评价,得分高低,在对社会的贡献。
你为女朋友清空了双十一的购物车,你就是你女朋友的英雄,如果你女朋友是个在朋友圈晒幸福的,那条购物车的朋友圈,就是写给你这个英雄的传记。
同样,你为家庭做出了牺牲,你就是家庭的英雄。
你为咱们村做了贡献,你就是村英雄。
你为大英帝国做了一件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称得上“伟大”的小事。
那就是值得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来纪念的英雄事迹。
因为,一位自学成才没有文凭的教授,一个身份是疯子的杀人犯,共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英语大词典(牛津词典)。
两个永不言弃的Loser,为世界确立了一种新秩序。
这个事实,足以再次证明,众生既渺小又伟大,从平凡到非凡你只需要坚持走完十步。
第一步,生;第二步,活;第三步,随便第四步,随便第五步,随便关键是第六步,获得友谊。
友谊是上帝之手。
任何质疑“上帝之手”的神奇,请去问问阿根廷英雄马拉多纳的感受,当然,也可以去问英格兰球迷的愤怒。
说实话,我既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教授与疯子》,也没有读过原著《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这么卖力地推荐,你猜是为什么?
答案:保持更新。
顺便,相信爱情,赞美友谊。
备注:《教授与疯子》 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2019)《翻译风波》 The Interpreter (2005)《誓死追缉令》 The Pledge (2001)
8.3这部片中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赎》的影子,也有很多经典的闪现出现在脑海里。
它像是传统的传记片,又没那么乏闷。
史诗般的沉重感吸引着观众一页页的翻阅下去。
像字典的密集,追溯着发生过的曾经。
说实话,故事相当有吸引力,可惜导演的把控棋差一招。
出现了非常多的人物,有些并没有表现得很出众,甚至你不会觉得精神病院的医生是个坏人。
不会觉得牛津大学里的老学究们固步自封又玩弄权贵有多么可恶。
只记得,默里深邃的眼眸中有悠远的归途和无比的坚定。
迈纳PTSD后内心的挣扎矛盾和内疚。
伊莉莎大女儿的那一巴掌有多疼。
历史长河中的有些人,或许和结果无缘,却用自己的生命给远方的人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一、《牛津英语辞典》第一版编纂过程1.理查德·特伦奇(RichardTrench)与“众源方式”1857年,特伦奇提出《新英语词典》的编纂设想,在特伦奇的号召下,语言学会正式启动了“阅读计划”,号召义务读者通过阅读已有英文文献来记录“非同寻常”的词汇。
到年底时,已有76位志愿者完成了121本著作的阅读和引语摘录。
语文学会正式通过了《语文学会对出版〈新英语词典〉的建议》,将文献阅读范围限定于18、19世纪主要作家以及更早期所有作家的作品。
2.赫尔伯特·柯尔律治(HerbertColeridge)与“众源方式”他起草了《编纂语文学会的新英语词典时应遵循的规则》,奠定了大词典的编纂基础。
他将“阅读计划”中所涉及的书籍分为三部分:(1)1250年到1526年第一本英译《新约全书》问世期间出版的书籍;(2)1526年到1647年弥尔顿去世期间出版的书籍;(3)1647年到1858年该词典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出版的书籍。
这三个时期在他看来分别代表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3. 弗雷德里克·弗尼瓦尔( Frederick Furnivall) 与“众源方式”(1)他排除了只重古典作家的偏见,将报刊出版物纳入“阅读计划”的书目,认为报刊同样是有价值的语料来源。
(2)于1864 年建立的早期英语文稿学会( Early English Text Society) ,旨在为大词典提供早 期和中古英语的文献作品。
4. 詹姆斯·默里( James Murray) 与“众源方式”(1)起草了对整个“阅读计划”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请求广大英语使用者为语文学会的新词典阅读书籍和选取摘录的呼吁书》。
《呼吁书》附上了须查阅书目的清单,统一了选词标准,规范了卡片的体例和引证的格式,使得资料收集工作有了质的改变。
(2)默里对分编者和次分编者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 前者主要负责将引文卡按字母顺序排列,将同一词条按不同词性分类,对引语例证进行初步的语义分类; 由于新的卡片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分编分类安排好引文卡片后,次分编负责评估新卡片信息并对原有的安排进行适度调整。
二、感悟1. 众源方式与计算机检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总的来说,字典的编纂工作可以分为上层和下层。
上层是对于方向的把控,如,那些词汇能够被收录进词典当中?
词汇来源应从哪些著作中寻找?
应该如何对词汇进行提取、分类和编纂等等。
下层是一些“机械劳动”,凭借全民投入的优势,暴力地进行书籍覆盖、提取。
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是也很有可能存在重复操作的问题,但是只要人基数够大,不同水平的人够多,基本能实现覆盖,在没有计算机、大数据的时代,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2. 众源方式与百度百科条目编写有异曲同工之处。
百度词条等编纂,允许每个人自创词条,再由工作人员审核,允许每个人进行更新修改,随着时间的累计与修改人数的增加,一个庞大的知识库便建立起来了。
3. 电影情节中默里与迈纳医生的呈现与传统史学研究有相似度。
以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例,在计算机并未发达,计量、大数据、e考据方法并未产生的时候,传统学者通常会进行史书的阅读,如《资治通鉴》、《新唐书》等等,他们往往凭借超群的记忆力,将书中内容牢牢印在脑海里,留待研究时候的提取。
疯子一开始通过收集词条来连接自己与外界,教寡妇来弥补过失,本来是一个正向的救赎。
后面爱上寡妇,因为愧疚选择了相信理智,逐渐身体容不下灵魂而选择自我阉割,直到把友情和爱情清出了自己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彻底失联。
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用极端治疗方式去在理性世界里找存在感,但其实又有那种感情方面求助的幻想,来回自我挣扎,这种混乱可能也加重了折磨最后导致了种种行为。
这是他的心路历程,但其他人可能认为感情是刺激源而不让他见,不确定性很大还不如求稳,直到后面他的状态实在不行了。
大多数人都各自利益牵扯但还是有基本人性的,可能是因为一些私欲+没见过这种共同造成的。
一开始没看懂结尾获得救赎的方式,求助于权力出乎意料。
但在身体承受不了灵魂,物是人非难以通过感情再度治愈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获救的可能——用自由拯救了他的灵魂,就是完全换一个生存的支点,也不必去纠结过去那些了。
英版“编舟记”,救赎与原谅,奉献与爱。3.5
史诗版的“一部字典的诞生”。柔和的光影处理加上钟楼、马车、庄园、青草地和议事厅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元素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别致的优雅与气质,画面的精细程度可以媲美《至暗时刻》,教授与军医的情谊可以看作是架构在人类文明视角下升级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对“疯子”的试验性“治疗”与字典编纂过程两条线一明一暗,情节很饱满,两个人的惺惺相惜实在美好,这个过程中带有些许的当年日不落帝国那种小傲娇显得特别可爱。至于军医的“疯”应该是现代医学上的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囿于时代发展水平被当成疯子,可惜。中间受害者的妻子与军医和解的部分的歌剧很加分,以及超级好听的英音和一个新词zymurgy(酿造学),推荐。
字典这个题材最近拍了不少,这个侧重于人物了,也就是写字典的人,而非字典本身。
维多利亚女王后期为了扩大大英帝国在海外殖民地的文化影响 动员英语地区知识分子群策群力编纂词典 老实说这片子最硬的还是两大实力派梅尔吉布森和西恩潘的演技比拼 人物塑造真的绝了 但说到内核我对英国官僚既要装点门面又暗搓搓釜底抽薪的鸡贼心理真的挺恶心的 盛世修书是国力象征没毛病 很想看解缙担纲主持永乐大典的编辑过程 谁能拍?
这电影简直狗屁不通,叙事缺少交代,故事起承转折毫无逻辑,一个杀人犯为什么会迎来善意、友谊和忠诚?仅仅因为天赋异禀?因为有价值所以需要同理心?真实事件改编不是见微知著,而是用更宏观的角度去理顺故事。
从《词典》《编舟记》到这部讲述OED的编辑“传奇”,对这路电影真的很没抵抗力。在大时代的喧嚣纷扰背后,让负载着国族传统的词典不再束之高阁,穿透世代乡愁、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是否还会为一纸馨香所感动?当然在荧幕上着力呈现的,是那些被人淡忘甚或无人知晓的参编者,他们的皓首与执着,抗争或沉默,在今天的语境中更像是一曲演绎“旧世界”文明薪尽火传的抒情挽歌,调子里始终回旋着那句“It lives on”吧。又不由想到陆老神仙和那本《英汉大词典》,以及那些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的编词典的人了。
导演编剧毁阵容系列,开年就看了那么个大烂片
功过不是简单的相抵,个人是很讨厌这种精神病杀了人就可以网开一面的做法,更不要说电影的主基调是同情他,赞美他
有些电影会让你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Then Love.天呐我居然猜中了这终极答案!一开始想到了编舟记,我对这种匠人题材总是抵抗不能,但没想到越往后看越明白这不仅仅是关于一部世纪著作的艰辛编纂,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是尊重和救赎。多次提到的上帝和信仰甚至让我以为这是梅尔吉普森自己导演的,这部作品里有很多闪着人性光辉的角色,弗雷迪真的是一个可靠值得信赖的朋友,还有教授的好妻子。两位主演都太棒了,尤其是西恩潘的表演太触动了,一直在担心他下一秒会不会自杀,没想到他对自己用了更狠的惩罚。。有才华的人不该被埋没,付出的人应得他的贡献。It lives on.
很容易被这个电影名字给错过,其实电影讲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牛津英语词典》是如何编撰而成的,你难道不想知道吗?
本以为聚焦于词典的编纂过程,没想到半路跑偏开始了教授的救赎之路?都怪公众号推荐时把重点都放在牛津大辞典的编纂上。开场时路人甲被误杀,镜头一转,他的老婆居然是小玫瑰,心里就在疑惑这种酱油角色小玫瑰也接吗,直到后面她出场越来越频繁甚至一跃成为主角的暗恋对象,才发现导演套路真多,就是有点不太能接受,毕竟你老公被主角枪杀了啊;教授的老婆是BBC版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伊丽莎白,难怪眼熟;院长是二鹿
马克思与俾斯麦
想起另一部日本的词典编纂电影《编舟记》,渴望,何时我国也能有人拍摄出,真正让事物沉淀的故事!
编字典真的太苦了。
1. 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在黑暗之中。2.站在书脊之上,我飞跃眼前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拜托,我恳求你,与我一同追寻。3. 有时候当我们推开,正是我们需要被抵抗之时。4. If love,then what ?→ If love,then love.
原来陪伴了我高中三年的红皮《牛津英语词典》的前身拥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从1857年开始编纂,直到1928年才完成,是一项庞大且艰巨的学术工程。詹姆斯·穆雷是这一项目的主要编辑,而W.C.迈纳作为一名业余贡献者,为词典提供了大量的词条和引用。现行的红皮《牛津英语词典》是基于第一版不断修订和扩展的结果。”故事很好,只是讲得不够好。有点喜欢西恩潘了。
行为感天动地,电影感动自己。完全不如典籍里的中国好看!
反正洋人永远都是正能量满满,中国人只要是正能量的,都被打的一无是处。
英国词典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