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人

Fellow Travelers,同路旅人

主演:马特·波莫,乔纳森·贝利,威尔·伯瑞,诺亚·J·里基茨,安迪·米尔恩,简·莫凡特,艾琳·诺伊芙,迈克·泰勒,大卫·汤姆林森,艾蒂安·凯利奇,本·桑德斯,蒂根·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同路人》剧照

同路人 剧照 NO.1同路人 剧照 NO.2同路人 剧照 NO.3同路人 剧照 NO.4同路人 剧照 NO.5同路人 剧照 NO.6同路人 剧照 NO.13同路人 剧照 NO.14同路人 剧照 NO.15同路人 剧照 NO.16同路人 剧照 NO.17同路人 剧照 NO.18同路人 剧照 NO.19同路人 剧照 NO.20

《同路人》剧情介绍

同路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改编自Thomas Mallon的同名小说,包含爱情故事及政治惊悚元素,记录了在麦卡锡时代华盛顿的阴影下,两个截然不同的男子结识后,他们之间变化无常的浪漫史。 Hawkins Fuller是一个帅气、魅力非凡的男子,他在政治圈里保持着一份收入不凡的幕后工作。Hawkins向来避免陷入情感纠葛,直至他认识了Tim Laughlin,一个满心理想主义和宗教信仰的年轻人。两人恋情开始之际,恰逢约瑟夫·麦卡锡和罗依·科恩向“颠覆分子”和“性变态者”宣战,开启了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在40年的时间里,Hawkins和Tim在各种场合产生交集——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抗议活动、1970年代由毒品引发的迪斯科享乐主义,以及1980年代的艾滋病危机,与此同时,他们面对着来自世界和自身的重重阻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炸弹惊慌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毒中毒异变者摇滚新乐团Jimmy~二货般的真实故事~玫瑰骑士二狗返乡记不能没有娘侠探锦毛鼠之真假白玉堂杀人依赖酒业风云反击第二季机动战士高达SEEDHD重制静静的白桦林洛奇6:永远的拳王浮生六相寻觅之境闹婚记故宫里的大怪兽之莫奈何的谜题新扎老师极道鲜师2我们的故事之隐身女友艾薇和豆豆冬暖花会开手足之争鲨口逃生女子监狱第一季失常黑猫

《同路人》长篇影评

 1 ) 彻底交付自己,还是只寻找框架之内的幸福?

其实这个标题是一个比较拙劣的翻译,英语是something beyond measure和happiness within reason。

前者是Tim说的,他一直在寻找能将自己完全交付、投入的东西,不管是事还是人,理想或是爱情。

后者是Hawk,婚后第一次和Tim见面,妻子正在怀孕,Tim说你看起来很幸福,Hawk不以为然说了一句happy within reason,但这正是Hawk赖以生存的关键。

这种追求的差别,在时代背景之外,让他们必然相爱,但也是他们悲剧的根源。

Hawk第一次带Tim去餐厅吃饭,以叔侄的名义,暧昧的灯光,Hawk开始对Tim讲自己光鲜的履历,宾大毕业,战争英雄,没有特定的政治立场,会说三国语言,再加上左右逢源擅长伪装与交际,品味也好,所以舒舒服服做了这么多年官僚,之所以不想做驻外大使,是因为那样就会失去他最在意的,完全的个人自由。

他理所当然、不无得意地说出这些,没有换来Tim同样轻巧的应和,却是一句反问:你是说你不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任何事或者任何人?

又讥讽地问他,Lucy Smith,那个你打算结婚的女人会怎么想?

Hawk果然被激怒。

就在这个时候,手风琴传来一首歌的旋律,Tim假装对着旁边一对浓情蜜意的情侣开始唱这首Perhaps, Perhaps, Perhaps,其实是对Hawk说,if you really love me, say yes; but if you don't dear, confess。

非常喜欢这句歌词,如果你爱我,就答应我,答应我什么呢?

说出这句话已默认我本来就爱你,如果你爱我,就牵起我的手吧,而如果你不爱我,就认罪,confess在英语里是坦白认罪的意思,你不爱我对全心爱着你的我来说是一种罪恶,即使如此,你也承认吧,断了我的念想,不要让我再伤心。

Hawk带着一贯的伪装,对周围人示意他们只是在起哄,Tim一转头却看到那对男女已经情不自禁在接吻,如此光明正大的爱的表达,而他对面那个人还在假装这首歌不是唱给他的,他们甚至得隐藏他们真实的关系才能在第一次在外面一起吃饭。

Tim再也忍不住情绪和眼泪,起身跑出了餐厅。

Tim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停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定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他自然而然就将自己完全地交付,给理想,给信仰,给事业,也给Hawk,就算一路摸爬滚打甚至粉身碎骨,他也只有一句不悔,这就是他说的,beyond measure。

先是anti-communism,他热忱地对第一次见面的Hawk说the threat is real,Hawk一边嘲笑他想工作的地方是Making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Department,一边也带着欣赏和爱意说他很罕见,这样满腔热情,为自己坚信的事情所努力的可爱的男孩。

当麦卡锡的形象在Tim心中崩塌,Hawk的怀抱也拒绝了他,甚至Hawk在这个时候要结婚了,Tim选择去参军,当然是service his country,走Hawk走过的路,也是为了过上一种严苛的、残酷的、能将人填满的生活,从而摆脱他从Hawk那里渴望的一切他所不能拥有的。

退伍后他又想为the Hungarian refugees做点什么,却因为Hawk的举报永远失去了在federal government工作的可能。

本来满腔的怨恨和愤怒,冲去医院想要和Hawk对峙,却在看到他刚出生的儿子那一刻烟消云散,泪流满面。

Tim没有放弃,不能去public service,他就从其他渠道开始为了反战努力,也因此获罪。

Hawk求他让自己帮他脱罪,并且提出两个人在小木屋见面,他动摇了,他也想弥补这几年分离的思念。

他偷偷在半夜跑去Hawk的乡间别墅外,远远看着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这就是他离开我的目的吗?

这就是他离开我之后所建立的生活吗?

他拒绝了Hawk,自首,接受了12年的监狱生活,即使监狱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无异于人间地狱。

他当然是为了保全Hawk的家庭责任,但也是因为他相信,这是为自己的事业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反对一项政策或法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违背它并接受相应惩罚,这样大家才能看到其恶劣之处。

出狱后的他来到三藩,又开始为同性权益工作,生命也终结于此。

虽然他对Hawk的感情也参与进他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可以说是关键诱因,但几乎每次这种转折的发生也是因为他选择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理想和信念,他主动献祭了人生,因为忘不掉对Hawk的爱,他也献祭了人生。

Tim是这么勇敢的一个人,勇敢永远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相比来说,Hawk就复杂得多,但也更有意思,可能是东亚人更能共情的一个角色。

他说democracy,religion,the holy war against communism,都只是一些宏大的理念,却能让实实在在的人失去生命。

他没有Tim那样的热情,却也真心欣赏Tim,他和参议员Smith观点也不是完全一样,但他敬爱这个父亲一样的人物,Smith不激进,相信美国建国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Free Speech,更温和,但也勇敢和他认为错误的事情对抗。

很喜欢Hawk和Tim第二次见面,坐在公园的长椅,Tim向他吐露着自己的political passion,告诉他自己还在努力找一份理想的工作,Hawk翘着腿抽着烟,好整以暇地看着他,他肯定觉得果然还是年轻人,有的是横冲直撞的热情,他一边调情,一边打算帮他,却也没忘记嘲讽他,那一刻的Hawk真是充满魅力。

后面参议员Smith因为黑暗又肮脏的political battle自杀,请求他照顾女儿Lucy,Hawk是一个遵守信义的人,他为了报答议员,当然这桩婚姻对自己伪装的人生也是百利无一害,所以他顺水推舟结了婚,开始扮演好丈夫,成为好父亲,为了保全家庭,甚至不惜举报Tim,掐断他实现理想的可能。

Hawk给自己的人生有很严格的框定,就像Tim说的,他干什么都不会太投入,不会交付自己,永远留有余地,他结婚生孩子,但他不会放弃自己,甚至多次希望将Tim留在自己的生活里,但又只能接受最隐秘最边缘的关系,当他警觉Tim的越界,就会立刻采取行动将Tim推开,即使他知道这样会伤害Tim,不曾想Tim每次离开他,参军,禁欲,入狱,几乎都扒了自己一层皮。

他爱Tim,留恋和Tim真正的感情,但他也需要婚姻的伪装,需要过上正常的生活,所以他也拥有了30年混乱、压抑,却也看起来温馨、圆满的家庭生活,以及成功的事业。

直到最后Lucy终于无法再忍受决定离开,他也只会挽留。

其实他有时候在婚姻里装都不装,对Tim更是残忍,但他又希望他们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留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就是他追求的,happiness within reason。

到底哪个更值得追求呢?

看起来拥有正常生活的Hawk,的确在世俗眼光里过得更好,他身体健康,有贤惠的妻子,真心理解他的女儿,可爱的孙子孙女,漂亮的大房子,很多资产,一院子的所谓朋友,一起庆祝他终于要被派驻米兰,他最想要的工作。

将自己套入这个本身就被用来定义幸福的框架,那么他就是幸福的,所有人也都会觉得他是幸福的。

另一面,总是豁出去将自己交付给理想、事业、爱情的Tim,却看起来那么落魄,潦倒,身染重病,还是住在小公寓里,唯一拥有过的爱情那样短暂,生命即将结束。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选择,看起来我们都应该追求happiness within reason,是这样吗?

最后的Tim,说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爱上帝,爱Hawk,拥有这样的爱,这样献祭自己,他不后悔,他也终于在那一刻得到了Hawk完整的爱。

在这一刻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不用思考的问题。

会选择为理想献祭人生的人,自然就会选择,不需要鼓励也不需要思考,如果他没有,那他就不会,他不是Tim这样的人。

同样,会选择在框架内过正常的幸福生活的人,不管怎样他也肯定会走上这样的路,有意或无意。

这样的两个人相爱,他们的爱情只会是悲剧收尾,因为自由和爱情,和幸福生活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2 ) 字数限制了!

俺了个老天…好多思绪反而在看完结局之后烟消云散了。

很多时候我羡慕西方的开放和包容,但也许那不属于我们,那并不是我们抗争来的。

历史的滚轮会碾死很多人,无论立场,无论时机。

我们不知道这是前进还是在后退,但总有人站出来发声,为了自己,为了印证自己的爱无罪,为了证明自己的肤色无罪,这些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站出来了,而只要站出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界定一个人是好是坏其实是一件特别主观的事情,Hawk一直是掌握者吗,他在Jackson od之后有求死的心,Tim在自己的理念信仰甚至自己的爱被戏弄扭转,仍然拄着拐杖在人群中高喊。

不同期的同频才能算得上是fellow traveler吧,我猜。

Lucy这个时期的女人是可悲的,被社会规训的,我们不能批判什么,因为时代就是如此。

女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牺牲品,政界也好婚姻也好,并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没有谁心甘情愿因为想做自己而被惩罚,求之不得只会变成一种执念,至死方休。

(又阴阳两隔了,是想杀了我吗😇😇,我想不到更好的结局了,美满的结局未免太落俗,事实必定是更加残忍的,却更落定了少之又少的荡气回肠感情。

(personally还是不爱看政界的那些纠纷,如果说宫斗是女人的限定词那么政界就是男人叙事下的自我伟大满足,掌握大权的是最会牺牲和压迫女性的。

 3 ) 终其一生,他没能学会「不爱」

看完《同路人》太上头了,倾诉欲望简直要撑破胸口Matt在《平常心》里饰演的Felix有这样一段台词: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They learn not to.但Skippy一生都没有学会「不爱」

前方大量剧透预警!!!!

单纯、真挚、热忱的Tim Laughlin一生都囿于爱,但他从不吝啬表达爱,哪怕经历彻骨的伤痛,他也无法放弃爱的能力,就像他无法隐藏真实的自己。

他不是不知道还有别的路可走,他只是不屑,也不愿去选。

哪怕这条心之所向的羊肠小径too damn hard,他也永远是那句“我不后悔。

”剧中Tim有四段关于爱与信仰的表达,四场戏拼凑了他的人生四季。

跟Hawk蜜月期的Skippy,被爱涤净

逐渐发现真实Hawk的Skippy,对爱感到幻灭

Hawk结婚后离开他的Skippy,挣扎在人性和规训的洪流中

当生命走到最后一程,Tim已经找回了自己。

他说:I spent most of my life waiting for God to love me.And then I realized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is I love God

而在e6里,Tim也跟Hawk说过这段话

Tim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信仰,一个是上帝,一个是对Hawk的爱。

对照着再来看两人最后一场对话,其寓意让我回味了好久。

Tim无法阻止自己去爱,他这样对Hawk,也这样对待LGBT平权事业。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爱,或者说去爱,就是Tim Laughlin一生的意义同路人从第一集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插叙中往日的幸福美好都只是昙花一现,时代的铁蹄势不可挡,每一个为角色的爱情心动的瞬间都笼罩在阴霾之下,因为我们都知道结局是注定的,残酷的命运迟早会碾碎每一个人。

但也正因如此,Skippy如飞蛾扑火般的「去爱」,才更加打动人心刀都是Hawk捅的,糖都是Skippy给的私以为,Hawk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的是时代的重量,他代表着一个人对世情的妥协、让步,代表着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

导演借Hawk展现压迫,展现无奈,展现扭曲,展现堕落,展现一个向现实屈服了的可悲“懦夫”。

而Skippy正相反,他是不屈,是勇气,是愤怒,是呐喊。

他是Hawk的反面,是Hawk不敢承认的渴望。

剧中Tim也不止一次质疑Hawk,所以两个人只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做短暂的同路人,不断彼此吸引,又再次分离

编剧(或原作者)把Skippy写得太好了,太可爱了,他不是学不会掩饰和所谓成熟,他就是不想妥协。

他要去感受,去体会,他生来就跟Hawk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乔贝贝的演绎也是超绝,不同人生阶段的Tim是如此分明。

我最喜欢从军队回来的Skippy,曾经的男孩成长了,被军队打磨出了一丝冷酷从容高不可攀的味道,让Hawk更加欲罢不能深深沦陷。

他的脸上写着NO,眼睛和肢体却是赤裸裸的调情,是Hawk最想要的那种独立、自我、随时都能抽身而去两不相欠的完美情人。

但Skippy还是那个Skippy,赤诚炙热怀抱满腔爱意。

其实只要他假装自己没有爱上Hawk,假装自己不那么在意,随时都能抽离,那么他就能拥有Hawk。

但是他不愿意演戏,也真的演不了太久的戏。

他的所有技法都是那么拙劣和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想向Hawk证明自己已经成熟了,不再会成为累赘,但也太快暴露了自己的爱和对两个人未来的向往。

只可惜,Hawk选择的未来不是他最心疼的一幕就是Tim跑去医院想找Hawk当面对峙,然后他看见了Hawk的头生子Jackson时的那种冲击。

导演似乎就着Skippy红肿的双眼和悲伤而释然的表情告诉观众,Hawk举报他的boy,他的爱人,将对方赶出自己的生活甚至断了后路,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Tim在那个瞬间会是那样的表情,因为他也明白了Hawk选择了家庭,而家庭,是每个LGBT内心最渴求但可能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

几年以后当他见到Jackson,一下就认出了他。

他对Jackson的关怀仿佛一种对成全Hawk的移情,充满了怜惜和喜爱。

Jackson就像一枚小小的种子,代表了某种朦胧而美好的希冀和未来同路人的剧情有30年的跨度,导演用互文的手法去呈现角色命运的变化第一次在Skippy公寓楼下,Hawk请求上楼;而后在Hawk公寓楼下,请求的人变成了Skippy,但Hawk拒绝了他

得知Hawk即将结婚转身离开的Skippy张开双手的样子,亦如他们公路旅行时Hawk给他拍照的时候

入伍前夕,Skippy要Hawk承诺不会写信给他,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抑制思念和爱,如果Hawk联系他,他将无法自持;而结尾,变成Hawk要Skippy不要写信,因为他知道这次即是永别,这也是全剧唯一一次Hawk在Skippy面前袒露爱意,哪怕如此隐晦。

直到Skippy死后,他才终于在国家广场吐出那颗迟到的真心:“He was man I loved.”

Skippy的爱是那么浓烈炙热,以至于虽然剧情真的超级刀,但看完仍然有被甜到,因为他的爱是如此坚定,如此完满这部剧真的值得N刷,肯定会发现更多值得细品的细节孔雀和乔贝贝精湛的演出令这部剧大放异彩,颜狗狂喜简直我都夸累了And,我爱Skippy的白袜子,他太可爱了!

Tim一生都在不能说爱的时代中高声呼喊而Hawk,他活到了可以说爱的时代

 4 ) 三本书、20世纪美国诗歌以及同路人的爱情

《同路人》出现了三本书《天使,望故乡》《七重山》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无数20世纪美国诗歌相关的剧情,这些意向都跟Hawk和Tim的爱情紧密相关。

本文是过度解读,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几乎不可能想这么多隐喻和关联。

解读是二次创作找巧合的过程,文学史上这些璀璨明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令人会心一笑的巧合,确实让我爱不释手。

《天使,望故乡》——失落的心灵故土第一集的《天使,望故乡(Homeward, Angle)》,这是Tim送给Hawk的第一件礼物,几乎暗示了整个剧集的走向。

甚至Mary还要特意说一句:“沃尔夫是个好作家。

”书名来自弥尔顿(Milton)的诗歌《利西达斯(Lycidas)》。

“Look homeward Angel now, and melt with ruth.(天使啊,如今回望故乡,融化于悲悯。

)”先说弥尔顿,作为英国最负盛名的诗人,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精神的反叛者。

他最著名的诗歌作品是《失乐园(Paradise lost)》,虽然提起这个名字东方的读者可能大多想到的是渡边淳一的作品,但是在西方文学中,这首长诗是可以与《荷马史诗》比肩的。

第一集中Tim送的礼物,后来成为有心之人举报Hawk的理由弥尔顿人生经历的后半部分其实和Tim有一些相似性。

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弥尔顿毅然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在1644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出版自由》。

他也在英国政府中担任文书工作,并因工作疲惫而最终双目失明。

1660年,英国封建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

剧情里Tim在反对越战的抗议中被捕入狱,虽然影片没有明说,但是结尾大闹州长晚宴的反歧视艾滋抗议估计结果也会是入狱。

讽刺的是,写出了《论出版自由》的大作家,在释放后只能用隐喻的方法写作,继续他的讽刺。

虽然是教徒,但弥尔顿笔下的上帝是个暴君,而撒旦才是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

还记得第一集中Tim谈及自己的信仰虔诚的初恋,这位神父犯下同性恋的“罪行”,他认为上帝会原谅他,但他却不会原谅上帝把他生成错误的样子。

联想一下弥尔顿笔下狭隘武断的上帝,就会知道第六集虔诚的Tim在告解的时候,为什么会认为爱并不是一种罪行或错误。

弥尔顿死后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他的墓志铭非常无趣,只是简单写了一下筑像过程,不符合大众一直以来的期待——诗人约翰·德莱顿为弥尔顿写的诗。

这首诗简直是对一个西方诗人最崇高的评价和赞美,直接把弥尔顿跟和荷马和维吉尔相提并论。

“三位诗人,出生于相距遥远的时代,/ 希腊、意大利和英格兰都倍极尊奉;/ 第一位思想超卓,/ 第二位雄伟壮丽,第三位两者兼具。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过这样,/ 前两者的结合造就了最后一位。

”米尔顿的半身塑像旁边是嘴里叼着苹果的蛇雕塑,简直就是Hawk和Tim的欲望写照,清澈的心灵在刻意的引诱面前毫无抵抗能力。

“善在恶的面前如果只是一个出世未久的幼童,只是因为不知道恶诱惑堕落者所允诺的最大好处而抛弃了恶,那便是一种无知的善,而不是一种真纯的善。

”Tim的信仰也也是这样的变化,他从不知道何为恶的麦卡锡主义者,变成了即使经历磨难,也依旧燃尽生命的自由捍卫者,这就是从无知的善变成了真纯的善良。

Tim从一个信徒变为天使,也正是Hawk在精神上越发深爱他的原因。

第六集在军队的告解,爱不是一种罪作为挖掘了迷惘一代最具代表性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天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对书名的把控能力无与伦比。

沃尔夫原本为《天使,望故乡》起名《啊,迷茫(O Lost)》,不知道这位文风啰嗦臃肿的作家在起名上怎么会如此“黔驴技穷”。

说一句题外话,在铂金斯的坚持下和帮助下,菲茨杰拉德把《在灰烬堆与百万富翁之中(Among the Ash-Heaps and Millionaires)》改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把《戴弗医生的假日:一部罗曼史(Dr.Diver's Holiday: A Romance)》改成了《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简直是起死回生式的改名。

作为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天使,望故乡》描写了主人公尤金从出生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家庭生活和人生经历。

尤金的大家庭里充满了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他生活的小镇阿尔泰蒙像一个牢笼,尤金是家庭中的局外人,故乡里的异乡人。

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痛苦和失落,他的生命究竟能和谁产生共鸣,何处才是他灵魂的故乡。

最后,尤金选择了“出走”,离开偏狭的小镇,去哈佛深造,希冀到一种新的解答。

用一首英国的田园挽歌作为标题,深情凝望回不去的故乡,言简意赅又充满了悲伤的美感。

这本小说非常长,600多页的篇幅即使读起来也觉得很吃力,想读推荐乔志高先生的译本,但我从来没读完过。

如果只是想了解沃尔夫,其实可以看Colin Firth和Jude Law的电影《天才捕手》,或者是《天才的编辑: 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第二集立刻就呼应了这种思乡之情,在家庭里作为异类的Hawk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被临死的父亲嘲讽,而他的母亲也只是一个想过“easy life”被锁在笼中的金丝雀。

“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

有谁探索过他父亲的内心?

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

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所以他也如同尤金一样,缺乏父爱和交流,最终只能逃离了物理意义上的家,来到了Tim的身边,并说出了I’m home now. Tim是他的精神家园,无论多少次远离,他没办法摆脱故乡的羁绊,一次次回望Look Homeward。

如果要我选择HT爱情的起点,Hawk这句I’m home now与I love you无异。

这句话一出,HT的关系就走上了一种悲剧性的纠缠。

I‘m home now找到了精神家园的Hawk从未离开华盛顿,一直是成功的精英政客。

反而是真正的Angel Tim一次次漂泊出走。

第一次是离开家乡纽约去华盛顿想要成为政府公职人员;第二次因Hawk结婚,参军而离开;第三次因被举报丢掉了工作;第四次因抗议越战入狱;第五次因为Hawk的召唤离开旧金山去到了Burning Island。

一次次的失落和出走,一次次的打碎重塑。

在《天使,望故乡》之后,沃尔夫还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这对于一个表达欲旺盛,动辄就是一大箱手稿的作家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失落的男孩(The Los boy)》讲述了《天使,望故乡》中未及讲述的格罗弗的故事。

格罗弗是尤金早夭的哥哥,正是因为他的去世,母亲心灰意冷,一家人才最终留在了小城。

有书评人这样评价这篇小说:“我们甚至可以说,自‘五月花号’开始,寻父的、不可归乡的、永恒失落的故事,便是美国历史的全部。

”这也是Tim爱情的全部,寻找的,不可安居的,永恒失落的故事。

这可能也是第二集末尾,忏悔时Tim一改常态,在神父询问他是否悔过的时候,挣扎着说出Yes的原因。

唯一一次对自己的爱情感到负罪《七重山》——皈依自我的救赎第二集在去Mary家开Party之前,Tim就在自己家里看这本托马斯·默顿的《七重山》。

这部可能是20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灵性自传,其标题来源于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

作为天主教徒的Tim会看这本书简直再正常不过。

在书中,默顿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叙了自己向上帝靠近的旅程,从背离到虔敬的地狱之旅:“本性自由,带着上帝的形象,但我却是我自己的暴力和自私的囚徒,带着我生而进入其中的世界的形象。

这个世界是地狱的图像,充满了和我一样的人:爱上帝却又恨他;生下来是为了爱他,却在恐惧和无望的、自相矛盾的饥饿中生活。

”但丁的神曲讲述了他在诗人维吉尔(就是前文在描述弥尔顿的时候说到的著名意大利诗人)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天堂的过程。

只有历经九层地狱、七层炼狱和十层天堂,但丁才能回家。

但丁在《神曲》中描述的炼狱山分为七级,分别洗涤傲慢、嫉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七种人类罪过。

这七宗罪Hawk估计占到了好几种,在剧集中最典型的就是贪色。

但丁本人据说也贪色(没有历史依据,当个谣言听一下),他认为爱情是人的本能欲望,对人的自然爱欲做了肯定,在《神曲》中他把爱情看成一种自然的不可遏止的感情。

这也是默顿和Tim对爱的赞扬和虔诚。

但丁在35岁时就被选为执政官,但是党派纷争让他漂泊无定,最后56岁就死在了流放地。

确实跟年纪轻轻就在也没办法进入联邦政府工作,又因病早逝的Tim有些类似。

七重山第一次出现默顿的一生,亲人相继离世,在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切断了这个世界的所有血缘联系,死亡带给他的是永恒的孤独。

默顿放弃了成为大学教授的美好前程而进入修院,穷其一生思考上帝、世界与人生。

这一时刻,其实Tim已经对Hawk反复无常的爱有了怀疑,他在华盛顿产生了孤独。

这也是放下书后他下定决心要去参加Mary的Party,找到他的族群的原因。

他爱Hawk,但是在价值观层面,他们从来都不是同路人,Tim的精神层级的成长速度太快,Hawk难以望其项背。

而在60s,Tim也去读了神学院,并且第一次说出了Beyond Measure这个概念。

很多字幕组纠结怎么翻译,其实HT二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致的,从Hawk对儿子说I love you beyond measure就知道这应该是超越一切的爱。

这也和Tim的信仰是相符的。

I love you beyond measure第七集结尾,Tim在医院癫痫发作,再一次被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甚至之后被社工建议考虑签署放弃抢救同意书。

Hawk深夜去到医院,镜头扫过《七重山》,在后续镜头中这本书出现在两人的中间,Hawk越过《七重山》亲吻了Tim的额头。

默顿年轻的时候沉迷享乐,说是花花公子也毫不为过,在这一刻,类似年轻默顿的Hawk真正开启了赎罪和皈依的旅程。

60s的包庇是对举报的愧疚,70s在药品放纵时给Tim的邀请信是一种深渊中的求助,80s在死亡面前,他终于稍微跟上Tim的步伐,开始理解了欲望之外的爱。

第二次出现《七重山》

构图上书本在两人的中间

越过书本亲吻在默顿看来,皈依从来不是一瞬间的顿悟,凤凰涅槃不会出现在普通人身上;皈依是披荆斩棘、长途跋涉,是在怀疑、挣扎和痛苦中找到坚韧、勇气和信仰,在爱中走向自由。

这一艰难的旅程并非取决于个人的英雄般的意志,而是对爱的顺服:“基督教的爱的根源不是爱的意志,而是一个人被爱的信念。

一个人得到上帝的爱的信念。

”这一段话跟Tim最后的剖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Tim则更加神圣。

爱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被爱,爱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本能和圣洁伟大的皈依,爱这件事本身就足够重要。

爱的本身就完成了皈依的旅程在这种观念下,爱跟自己同性别的人完全不是什么违反自然的事情。

而那些为了职业利益而掩盖自己的人,不承认自己爱的人,才是不自然,才是违反天性。

第六集Tim给Hawk送的情书才格外让人感动,他是如此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

Hawk在最后几乎失去一切的时候,在华盛顿看到Beyond Measure的被子,不知道是否也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才最终说出了“这是我爱的男人”这样迟来的悔过和表白。

信仰的力量

对爱的大胆剖白《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具体的人第八集Mary问Tim有没有看过,Tim摇头的时候我还非常惊讶,毕竟50s的Tim应该还是一个Adorable Catholic Boy。

作为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在美国读者心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很多青少年更是将其奉为圭臬。

十六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学校开除后由于怕父母责骂,在外流浪三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

在“迷惘一代”占据美国文坛的50s,霍尔顿是一种对意义的回归。

不知道是不是军队没有这本书书名中的Catcher这个词其实不应该翻译成守望者,因为这个词语只有一个释义:In baseball, the player who catches the ball if the batter fails to hit it。

就是棒球运动中的接球手。

在作品中,一开始霍尔顿非常鄙视将“出人头地”和“买一辆混账的凯迪拉克”作为学生培育目标的潘西中学,同时也痛恨将“人生”等同于“球赛”的绥摩校长。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Tim就像是Hawk的守望者(Catcher)。

在他的守护下,孩子们可以在麦田里疯跑,这是最大的自由,他也给了Hawk这样任意做决定而不用担心他彻底离开的溺爱。

在他的守护下,孩子们可以不会掉下悬崖,这是最大的安心,每一次Hawk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时候,都是Tim无私地敞开房门和心门,将他抓住,让他怀有一点点的希望。

坦白与真诚的时代追问战后经济繁荣的美国,每个人都是Hawk,追求着“凯迪拉克”所代表的光鲜体面,但本质却是贪婪的欲望、浮躁的心态和虚伪的面具。

Hawk想要追求的财富、美满家庭、社会地位,不正也是他的“凯迪拉克”。

这是霍尔顿所鄙夷且迫不及待逃脱的,他讨厌一切假模假式的东西,他对善良、纯真和精神家园有着执着的守护欲。

霍尔顿最后的解脱和释怀在于看到自己天真无邪、快乐纯真的妹妹菲苾在旋转木马上快乐地玩耍,在那一刻霍尔顿知道了自己应该守护什么。

爱具体的人,爱能够消融不同,爱能够让人自由。

所以这就是在举报事件后,Tim绝不原谅Hawk的原因;这也是在医院看到婴儿Jackson的一刻,他理解了责任和守护的原因。

到了剧集末尾,Tim究竟还爱不爱Hawk,又亦或是只是爱着自己的三十多年的爱和奉献,爱着这个因为他的牺牲而需要被守护的小生命Jackson,也需要打上问号。

这一段演得太好了

对新生命的震惊、怜悯与疼爱澎湃对小说中霍尔顿精神和追寻内涵的这一段评价非常到位。

“‘守望精神’的内涵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对他者的否定与排斥,并妄图借助逃离来实现自我的精神圆满,而是应该持一种谦和、宽容的“平常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

如果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中,世界上所有的“是非善恶”便都会化为乌有,处处都是“美”的显现。

”在将身体交给军队,精神交给宗教都失败后,Tim也停止了逃离,他会在Hawk需要的时候来到Burning Island,也会80s坦然接受Hawk的陪伴,在生命最后理解自己有更重要的事业而让Hawk离开。

他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整本书都是关于人应该追求什么

后面第七集还有呼应

塞林格十有八九会同意而塞林格的人生在同时代的美国作家当中,也可以算得上平平无奇。

他从军校毕业后于二战期间入伍,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后来在巴黎结识海明威。

凭借《麦田里的守望者》名声大噪、吸金无数之后,他真的实现了小说中霍尔顿的梦想——搬到乡下去。

他买了一片土地,过上了长达五十年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按照剧中的时间线,Mary不知道塞林格后续的人生走向,但编剧一定知道,所以Mary说出如果当初跟爱人远离华盛顿,去乡下做两个怪老太婆的幻想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编剧对塞林格的致敬。

而在Mary说出幻想的这一刻,Tim是否也想到了跟Hawk搬到乡下的这种可能呢?

而当两个人真正在60s住进乡下小木屋的时候,关系却已今非昔比,在宁静的乡下,有两人关系最为剑拔弩张的时刻。

这是对田园诗幻想的打碎和解构,世间从来都没有什么瓦尔登湖。

没有桃花源,世间处处是现实这里在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

塞林格的“守望精神”当中有非常明显的东方哲学痕迹,而《天使,望故乡》的沃尔夫的续作《时间与河流》当中,有这么一段话:“耶稣说,生活中最伟大的东西是爱。

佛陀说,生活中最伟大的东西是人类精神的光芒。

苏格拉底发现,人类最崇高的责任是服从于自己国家的法律。

孔子在权衡了生命与死亡孰轻孰重之后,发现人类生存的唯一理由是尽可能多地保持社会的风俗习惯。

”似乎美国人迷茫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历史更久远,更兼容并包的东方去寻找答案。

直接引用——爱情和自由第三集Hawk要带Tim“私奔”去公路旅行之前求和,引用的这首How Do I Love Thee? (Sonnet 43)(《我是怎样地爱你?》)在英美诗歌中的地位更是无可比拟,往往直接跟在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onnet 18) (《我能否将你比做夏天?

》)一起学习。

勃朗宁夫人为丈夫写了非常多在英美文学史上声名赫赫的情诗,勃朗宁先生甚至夸赞“莎士比亚后以来最出色的十四行诗”。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本人的爱情简直就是Hawk和Tim爱情的反面。

她从小瘫痪,但是关于她的瘫痪以后两种说法,一是小时候骑马坠落,二是鸦片治疗治病的神经失调副作用。

后来她遇到了丈夫,同为诗人罗伯特·勃朗宁,两人的爱情受到勃朗宁夫人父亲的反对,随后二人私奔到意大利。

在爱情召唤和丈夫的照顾下,的这份爱情使她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

勃朗宁夫妇相濡以沫十五年,从未分离,可以说是浪漫爱情的典范。

而HT两人在50年代末期因举报事件“决裂”后,可能也就因不可抗力见了三面(反越抗议入狱、Jackson意外死亡、Tim病入膏肓)。

甚至到了生命最后,Tim和Lucy对谈的时候,说Hawk陪伴了Lucy大半辈子,而他们的相聚相爱不过是短短的几个瞬间。

How do I love thee勃朗宁夫人这首十四行诗的每一句几乎都很巧合的与本片形成互文。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就像日光和烛焰下,那每天不用说得的需要)。

两个人在50s和70s都有过海滩的谈心。

一次是50s谈掩盖,要掩盖的不是我们和谁睡觉,而是我们选择爱谁。

另一次是70s谈父亲和儿子的关系(虽然是在泳池边)。

导演也给了日光下的海滩追逐镜头,和米尔克事件后Burning Island的烛光纪念活动镜头。

It‘s who we love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我不加思虑地爱你,就像男子们为正义而斗争)。

英美文学中的爱和荣誉、斗争,最经典的句子来自Richard Lovelace的To Lucasta, Going to the Wars。

里面有一句I could not love thee (Dear) so much, / Lov’d I not Honour more.(若不是我更爱荣誉,亲爱的,我也不会如此爱你)Tim之后积极投身平权事业,成为一名斗士,甚至向虔诚的家里人出柜,这些都是因为他爱着为人的尊严,他所做的就是在为自己的爱和其他人的爱争取站在阳光下的机会。

为正义斗争,除了是他的理想和信仰,更是他爱Hawk的一种方式。

大闹州长晚宴With my lost saints, -- 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 ---and, if God choose, /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而消逝的爱慕——我爱你以我终生的呼吸,微笑和泪珠——假使是上帝的意志,那么我死后还要更加爱你。

)虽然是Hawk的引用,但真正做到的是Tim。

配合Tim在第八集临别前的这段台词就非常绝妙。

这样伟大的爱情,也难怪Hawk在最后收获了勃朗宁先生的勇气,最终向女儿说出了实情。

迟来的忏悔说一句题外话,《洛基》第二季的大结局里,已经掌握时空溜脱和停止的Loki面对着一次次被Sylvie杀死的Who He Remains(遗留康),也玩了诗歌梗,不经意引用了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诗,We die with the dying / We’re born with the dead,这句跟剧情的关联更加紧密。

美国演员波莫引英国诗人,英国演员抖森引美国诗人,很巧合,也很有意思。

另外一处直接引用出现在Frankie和Marcus的爱情里。

第二集两人在Cozy Corner调情,就直接用了被誉为“哈莱姆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的《死去的孩子(Kids Who Die)》。

在3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奔腾涌流的时候,这位无产阶级诗人写出了非常多革命情绪饱满的诗歌。

休斯的文学地位自然无法与惠特曼、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这些姓名振聋发聩的大诗人相提并论,但他对于非裔美国人持之以恒的关注,后期作品中对街头歌曲、当代爵士乐节奏和衬字托腔的吸纳非常别具一格。

左翼诗人对底层同胞深刻的同情再一次出现是在第六集Frankie上门找Marcus的情节里。

其实休斯一生从贫困中成长,大半辈子一贫如洗。

在勉强依靠写作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依旧慷慨地接济更穷的人。

休斯有一种对生活非常纯粹的热爱与希望,又有一种铁骨铮铮的战斗精神,这可能是编剧想要塑造的Frankie的形象——一个左翼的进步者,一个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的斗士。

这也无怪乎会时时刻刻与休斯的诗歌形成共鸣,也无怪乎被评价为“Always the stronger one”。

永远作为斗士的美国少数族裔诗人代表当然,这里借用一下《20世纪美国诗歌史》对休斯的评价,作为一个对自己的种族有强烈认同感的诗人,他对诗歌史做得最大贡献就是融合,而非艾略特那样的现代化创新。

“(休斯)吸取了在全国占主导地位的白人规范英语,为他的诗歌普及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节奏形式的选取上,在诗歌的气韵上,更多地表现出与非裔美国人传统文化的认可,始终保持了非裔美国诗歌的雄健、苍凉、浑厚、激越、幽默的品格,特别是他自觉纯熟地把握非裔美国民歌和音乐的艺术形式,并成功地运用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之中。

”间接描绘——20世纪美国诗歌剧中Hawk的儿子Jackson出生在50s后期,文化历史学家乔纳森·庞特尔将出生于1954年至1965年之间的一群人称为琼斯一代(Generation Jones)。

·庞特尔是这么评价的:“It’s a lost or forgotten generation in the sense that a lot of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and then there was a whole Gen X babble-palooza that started in the early 1990s.”这是夹在婴儿潮和轰轰烈烈的X世代中间,迷惘或被遗忘的一代人。

根据MBN的信息,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刚经历了flower power(下方照片,反越战的标志)、嬉皮士、披头士,他们普遍更加愤世嫉俗。

这也跟Jackson的性格和诗歌相关。

名震海内外的新闻图片flower powerJackson写道:He takes a step on the frozen snow. / without a trace of winter glow. / The less of two, with no where to go. / 。

这首诗隐隐约约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的风格,尤其像勃莱诗集《雪野里的寂静(Silence in the Snowy Fields)》。

And slowly leap on the gray sky / And past them, the snowy fields(在灰色的天空中慢慢跳跃——经过它们,是雪野)值得一提的是,勃莱曾经和朋友有大卫·雷(David Ray)一起建立“美国反越战作家”联盟组织。

snow意象的使用非常70s美国诗人

带着迷惘一代的余辉作为一战老兵的Hawk自然没办法理解儿子这种细腻的情感,Jackson与其说是他的儿子,不如说是Tim的儿子更贴切。

第八集的看到Jackson的这一刻,Tim从一个可爱的天主教男孩变成了父亲;第七集跟Tim分享自己诗歌的这一刻,Jackson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父亲。

Jackson为代表的这一代人,恰恰好反对的就是Hawk代表的虚伪、奢靡、有毒的父权等等标签。

就算最后Jackson没有因为Drug Abuse猝死,他和Hawk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改善。

Jackson和Tim是Hawk情感的亲情和爱情的相互映照,这两个人都深爱这Hawk,深受其害,同时又以其死亡为Hawk带来了成长。

题外话,儿子是诗人的这个设定跟去年大热的《漫长的季节》里班宇写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个响指吧,他说 /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其实细究Jackson和《漫长的季节》的王阳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父亲具有绝对权威的家庭和一个变化却难以适应的时代,“with no where to go”和“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都展现了他们的迷失和痛苦,这种痛苦都不被身边人所理解。

能够理解Jackson的是仅有一面之缘的精神父亲Tim,而Tim再也没能回到他的身边。

能够理解王阳痛苦的是同样痛苦的沈墨,而沈墨最终帮助死神终结了王阳的生命。

父亲们都不知道儿子们是诗人

肤浅的认可在70s和80s Tim搬到了旧金山居住。

旧金山的诗歌的文艺复兴在20世纪前中期简直是如火如荼。

旧金山诗人主要受欧洲现代主义以及东方宗教和文学的影响,艾略特和新批评派的诗风非常反感,他们的诗歌常常是自白式。

他们的诗歌也受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白色恐怖所造成的普遍忧虑、抱怨乃至抗议的情绪影响,以反主流文化著称。

可以说旧金山就是一个先锋实验的大本营,这也为Tim之后投身平权事业,从传统中抽身寻找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栖居地。

20世纪美国诗人,被称为美国诗坛五巨擘的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伊兹拉·庞德(1885-1972),T.S.艾略特(1888-1965),W.C.威廉斯(1883-1963),沃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

这五位在剧中大量谈论诗人的70s之前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创作,也奠定了美国现代诗歌蓬勃的生命力。

所以第七集中Tim说自己的新男友是个诗人,真是很符合旧金山的社会思潮同时也很符合他作为Jackson精神父亲的品位和身份。

可惜的是这里Hawk还没意识到,自己死去的儿子也是个优秀的诗人,只是在笑Tim找了个“不务正业”的男朋友。

这也更加证明了他和Jackson的父子关系只能是相互折磨,永远不可能相互理解。

找个诗人做男友最后要说的是,《同路人》这部剧集真的很喜欢埋伏笔和暗线,很喜欢前后对照。

大家都津津乐道的Promise you won’t write不说,说两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点。

第一集事后,Tim分享自己的家族相册,说每家都有个无可救药的酒鬼,Hawk最后就变成了自己家里那个无可救药的酒鬼。

是否也是一种预言第三集,从Road Trip这张Tim回望的相片到80s Hawk回望,镜头语言绝妙,相似的姿势,但是爱情中的权利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次次离开又愿意一次次回头的人是权利关系中的弱者,弱者从50s的Tim变成了80s的Hawk。

50s Tim回望

80s Hawk回望所以,即使是牵强附会的解读和二次创作,我也要引用Tim在第一集的经典语录。

所有对文学的解读都是纯洁的,如果有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太喜欢这一幕了!

 5 ) Tim:首先忠于自我,然后忠于爱欲

e5上头,乱写有些人会觉得无性恋是病,但我常自嘲地说,爱欲才是一种大病。

尤其在这个以理性追求自我工具化、可计量化、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时代,艺术是幼稚的游戏,爱情是缺心眼的大病。

几天前和友人聊东亚教育,我剖析自己如何无意识中把优绩主义勤奋至上内化于心,并对自己施加无微不至的规训。

这种“爱即大病”的心态显然也是自我规训、要求自我效能最大化的一个体现。

hawk就特别适合这套规则。

他挤掉了老议员的亲儿子,鸠占鹊巢;对同为同性恋的议员之子,hawk有伸出援手,但不多:起初想帮他向他父亲隐瞒,儿子要被送进“治疗”院的时候他也犹豫了。

但当儿子怀疑hawk是同性恋并且扬言要向父亲揭发hawk时,hawk却说出极为虚伪又恶毒的话:1你认为我是同纯粹是你“病态扭曲肮脏”的意淫;2就算你说了,你觉得你父亲是信你还是信我。

字字诛心hawk就是这种人,你要是敢威胁他挑战他,他就把你往死里搞。

他是个高功能控制狂,对他人如此,对自己亦然。

猎男无数的他竟然抗住了对他性取向与性经历的审问,骗过了测谎仪。

hawk也知道自己什么德性,他恐惧爱情和亲密,因为他知道他会伤人。

很难说“爱上”一词是主动语态还是被动。

爱上一个人就是在移交主动权,这是hawk不能接受的,他宁可流连酒吧也不去找为他辗转反侧、心碎肠断、宗教和政治信仰都受到拷打的tim。

剧对hawk没有丑化、神化、妖魔化,这样一类人真实存在,在这个绩效考评的社会中我们被引导去崇拜的这一类人。

tim政治信仰崩塌,辞职后想让hawk陪陪他,结果hawk说:我要向lucy求婚了,我不希望你是从报纸上读到的。

可是tim参军,入伍之前hawk又登门造访(我:破口大骂),要带tim去什么地方:又是这样。

上次,二人冷战,可hawk轻飘飘一句“我的车在楼下十五分钟后出发”,tim就请了假跟来了。

没有哪次hawk想要tim要不到,而tim总是被丢下、被晾着、被忽视、被指责又被哄好。

hawk对tim有绝对的掌控,他们两个都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这是hawk能够爱tim的前提,而tim不去考验他的爱。

tim连甄嬛的欲擒故纵都不玩,他对爱情和对其它一切一样,毫无谋略和城府。

可转念一想,他们两个都完成了某种实现。

“西方文化选读”课上,老师问,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中哲学和政治的冲突,我论述,哲学和政治都按各自的逻辑完成了自我实现。

tim也是一样,他有伟大的天主教灵魂,像基督一样宽恕了hawk的爱无能这一根本性缺陷,并平静地为此忍受痛苦。

我常觉得人被他人吸引往往是因为自身缺陷,这归根结底又是追求效能最大化的绩效社会逻辑:要最大程度提高自己的效能,就要强化对自我的管理和掌控,这与爱欲是对抗的。

我笔下和心中的必读书目(首字母),总是被抽象、碎片化的欲望驱动着,而在tim和hawk身上我看到了无比鲜活、完整的景象。

我常觉得必读书目的下位者在自轻自贱中得到强烈的快感,这种快感多半源自不配得感带来的恐惧与羞耻。

可我在tim身上看不到不配得感:他会表达情感,直言诉求,不会因怕被讨厌而假装不在意、扮演hawk喜欢的样子;正相反,他能气冲冲地对着让他生畏的hawk说you are the coward,他一次又一次不合时宜地追问hawk会不会和lucy结婚,而最精彩的莫过于那次——you want me to be rough trade?hit me他迫使hawk承认了他tim不需要扮演hawk“钟爱”的那种在厕所里酒吧里满足他欲望的男孩,进而迫使hawk承认,他其实渴望的不只是酒吧流连。

他以被动的姿态完成了主动的自我证明。

tim是那样笃定hawk会作何反应。

然而tim是在撩拨hawk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吗?

还是真心渴望自己的不忠得到惩罚?

他们的必读书目关系颇为微妙。

那四个字母指示着一种内涵丰富的游戏,不见得需要手考和皮便,不必然冠以主奴的称呼。

鉴于那四个字母可能带来的偏见与恐慌,我们在讨论tim与hawk之间主被动关系的时候也可以不引入这一词,尽管忝足、绑手已点明。

我们容易忽视这个被hawk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男孩其实首先忠于自我,然后才忠于爱欲。

tim作为看似被动的下位者,其乐趣却并非来自受虎与受控,而是来自崇拜与奉献——这是极具主动性的活动。

hawk的心力来自无耻,tim的心力来自无愧。

一个攫取者,一个献身者,似乎天生一对,中间却横着无法逾越的深沟,跨越最遥远的距离禁忌地相恋。

 6 ) “同路人”派拉蒙多伦多首映

今天即将上线的Showtime新剧“同路人”Fellow Travelers在昨晚先于TIFF lightbox举行了首映仪式,派拉蒙也是投足了钱来做宣发,不仅和本地的InsideOut酷儿电影节合作,还在映后举行了带open bar的酒会。

现场还有新剧主题的photobooth (图二)以及第一集中出现很重要的道具(图三)。

虽然因为罢工主演均未到场,然而这么重视本剧,再结合目前的热度,证明派拉蒙是十分重视这部改编自Thomas Mallon的limited series的。

关于新剧首映的一些repo:1. 首映放了今天即将放出的第一集,大家的猜测没有错,“孔雀”Matt Bomer和Jonathan Bailey都献上了各自职业生涯中可以写上一笔的大尺度表演。

而根据第一集的走向,麦卡锡主义下的意识形态对抗,对于少数群体更加压抑的社会环境,两位主角的爱情是在高压环境下欲望与试探的碰撞,而海报上的“love is dangerous”大概也道破了这一点。

2.电影质感的摄影与配乐营造的是时代质感,而这点也可以在场景设计和色调中看到。

然而本剧大胆而毫无避讳的homoeroticism,可能让我们可以在几个月前发行的“RWRB"之后,进一步见证same sex scene在荧屏上呈现的常规化和多样性,而非某种通过顺直视角的奇观或意淫。

3.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很足,而目前来看本剧是要塑造很多边缘人物在时代变迁下的群体画像。

首映上饰演Matt Bomer在剧中女儿的小演员作为观众和我坐到了一排(本剧在多伦多拍摄),然而尴尬的是本剧尺度真的很大,而小女孩可能也就十岁上下,放到中间她也被妈妈带了出去(虽然后来又回来了)。

4. Thomas Wolfe在1929年出版的半自传小说“Look Homeward, Angel”应该是故事的隐藏线索,然而首映现场只有书皮还原,里面实际是哪本书呢?

大家可以猜一猜。

"同路人" Fellow Travelers将会于今日首先上线Paramount+流媒体,之后每周五放出一集,共八集。

 7 ) 同路人E03:Jonny

与孔雀日益醇熟、圆润无痕的演技相比,藏在黑框眼镜后的Jonny胜在各种微表情的精准把握,把Tim渴望爱却爱而不得、想要戒掉这爱却又被其深深吸引、理智上要远离情感上却越靠越近、愤怒抓狂却又为感受到的一点点的温存而小鹿乱跳的“小心思”展露无遗,让人隔着屏幕都想怜惜他宠溺他,又被屏幕挡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爱情的深渊万劫不复。

 8 ) 除了尺度,还剩什么?

LGBTQ+麦卡锡主义+平权运动+反越战+disco与毒品的享乐主义+aids crisis+同妻+赤身裸体的大尺度...集齐这些元素的美剧,也不一定好看的。

把《同路人》的这些元素剥离,得到的是一个如此寡淡的故事。

1. 混乱的时间穿插,是最大败笔,交叉的时间线之间缺乏精心取舍与编排的、堆叠戏剧张力的互文,想跳哪年就跳哪年。

(多时空叙述做得最好的是《王冠》。

)2. 他们真的是《同路人》么,感觉更像是《欺负人》。

我没有看到一份真挚的爱情,而是算计与被算计。

Hawk是一个体制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谎成性,大部份时候都在take advantage of others,而Tim则是一个极易被操控、不知自己想要什么、缺乏稳定价值体系的盲目青年,从宗教、到麦卡锡主义、到激进主义、到爱,他满腔热情,却轻易成为牺牲品,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嘴上嚷嚷已对xx祛魅,不再worship false idols,转头又开始飞蛾扑火,说“我不后悔”。

Hawk最过分的情节在于,一是举报了Tim,让Tim永远无法做公务员,这是背叛;二是明知Tim临终虚弱、不想见他,还硬闯进别人最后的生活,去满足自己的救赎,这是disrespect。

Hawk和Tim都是时代的受害者,但Hawk本身也在扮演一名对Tim和亲人的施害者。

结尾,他对着已经去世的Tim的锦旗含泪说出“He was the man I loved.”,真的毛骨悚然,“生死同路人”的讽刺拉满。

3. 讲述这样一份横跨40年的体制内外的酷儿之“爱”的意义是什么呢?

以小见大讲述一份大时代之下无奈的爱?

以小爱带出动荡的平权历史?

讲述酷儿因肉欲而起、即使一生若即若离、也完成生命线交织的感动?

讲述背叛与忠诚?

讲述平权到来前妻儿如何被牺牲?

讲述个人体系内真实欲望与外来信仰的矛盾与妥协?

这些议题,似乎都有触及,但又浅尝辄止,没有取舍,缺乏精准的叙事力度,拎不出一条价值主线,只剩下多条时间线里的流水账。

4. 肌肉与表演。

肌肉、尺度、容貌确实让人当下眼前一亮,但一直这样也堆叠不了高潮。

而且肌肉也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已经成为爷爷、满脸老人斑的Hawk还一身腱子肉,为什么已经病危的Tim还如此强壮,演员们舍不得(也或许是导演要求)放弃银幕里强健的自己,自然也无法贡献出最恰如其分的表演。

Hawk在演绎精于算计的公务员/政客时还算妥帖,但在与妻子的感情戏、与儿子的亲子戏里则缺乏真实的情感流动。

Tim强扭的美国口音让人出戏,在忏悔室里一边困惑一边中气十足地瞪眼说话,在临终前还可以上台用胸声摇旗呐喊,也让人出戏。

5. 音乐。

我爱Paul Leonard-Morgan,他的音乐自《环形物语》后在我心中已与风雪、凛冽、离别捆绑,但《同路人》里貌合神离的表演没有“接”住他的音乐,所以音乐和画面其实也貌合神离。

6. Frankie一出场好像Prince!

妖媚又强壮,雌雄同体的魅力。

他的表演相对有说服力。

7. 非常不喜欢Tim喜欢喝牛奶的设定,圈内人应该都明白牛奶代表什么,以及是什么角色的人喝牛奶。

贯穿始终的牛奶,一方面点出了Tim在这段关系中所处的被动位置,而Hawk作为一个上位者,掌握关系节奏的人,可以随时启动、中断、重启、再中断这段关系,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另一方面,则隐喻了Tim被动的、被牺牲的、被爱情信仰微言大义时代命运所裹挟的一生。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当然需要同路人,但有没有想过,最重要的同路人是自己。

只有自我掌控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

8. 可以当科普看。

 9 ) 勇敢追求爱的人更要爱自己

看完更新到的第六集,迫不及待的想写观后感。

好看!

太好看了!

欧美的同志片总是这么有深意,上次看到感动的爱情故事是《最后生还者》的第三集,这一次我仿佛回到十年前看《拉字至上》与《同志亦凡人》时在探索自己懵懂性取向,除了有尺度的床戏,更让人深思的是爱,如何爱,以及如何放手。

故事的背景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同性恋和共产主义一样被打压。

长久以来活在东亚的世界里,看到的尽是美国的性开放与性自由,很难想象原来他们也曾经历过性向恐怖时期,爱和欲望要隐藏,这不是出不出柜勇不勇敢的问题,这是被发现就要丢工作丢性命的。

不过短短几十年,别人已经进化到合法与平等,而咱老中就...。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你想获得什么就要去争取什么, 否则只会是无谓的呐喊与永远的妥协。

Tim真的是喜欢男生的么?

还是人的性取向会受到你爱的第一个人的性别影响?

在我看来,Tim最开始是懵懂且纯洁,像一只小白兔,他信奉上帝,理想是成为牧师,好像他都不知道爱情为何物,更加没有情欲的需求。

但遇到Hawk,他的一生发生了改变。

其实怎么看怎么觉得Hawk是宇宙无敌大渣男,诱拐直男小白兔,爱了又退缩,爱情永远排在后面,若即若离欲情故纵,为了事业自己可以回到直人世界,娶妻生子事业有成。

虽然这个代价是失去一生挚爱,听起来是很难过但依然可以婚后有同性伴侣,话说男同真的是可以有性无爱,性爱分离么?

只能说孔雀太好看了,这么一个渣男角色换做其他人,我肯定要破口大骂,但孔雀的脸、身子、演技完全抵消了,看完直呼我是Tim我也愿意沉沦。

爱,尤其是同性之爱,真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勇敢的人获得爱。

但如果爱有天断崖式结束,被剥夺爱的人真的也会被剥夺爱人的能力,以亲身经历来看最起码短时期是丧失的,并且会怀疑自己曾经的勇敢,下次也许会变成一个畏畏缩缩不敢爱的人。

虽然每个人都会撒谎,但我真心希望那些勇敢去爱的人可以少一点被欺骗的伤害,因为赤子之心最难能可贵。

伤害一个勇敢去爱的人是简单的,而成为一个勇于百分百投入爱的人可不是一点点勇气一点点激情就可以的。

 10 ) 《同路人》final:物伤其类。

《同路人》播完已有一段时间了。

最初我说,很想看看 LGBTQ+ 题材的影视作品近 20 年已经有如此多珠玉在前的前提下,2023 年的剧还能找到什么角度来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说,《同路人》是非常成功的。

在安德鲁·海格已经拍出《周末时光》《寻》系列从而将男同的生活从政治化的领域拉回日常的同性生活的细节展演,从而获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口碑——从剧作创作的角度来论述同志生活的日常与正常,从而使其脱离光怪陆离的他者或脱轨式视角的预先设定。

但 2020 年到 2023 年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事件又再度提醒我们,一切都是政治化的,所谓的日常、正常在脱离了政治化的框架之后都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圈地自萌,我们事实上并且从来都处于政治化的恐惧框架的生存框架之下,身处东亚的所谓现代化语境之下,这一切的论述都在此刻非常成立。

媒介化的日常与正常只是一种媒介化的呈现与想象,从日常生活的运作逻辑而言,每个人都无法逃离权力运作的奴役与压抑,在如今又如此成为日常与寻常的同志亚文化展演的真实图景。

不知原著小说是否就是这样来设定的,剧里对 Hawk 这个角色的设定特别有意思。

如果让我来描述一下他,那他就是在公共场景中那个闪闪发光的甚至有点遥不可及的人,但在私人领域,他一直都是一个沉默的人。

那种沉默似乎是一种自觉,无法与公共领域的形象简单融合,反而有点格格不入,却非常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成功人士那样,他们往往在台前都是好战主义的、笑容可掬且像偶像氏的,但在私人领域,他们都很沉默。

首先在家庭里,我们看到他都几乎一言不发地躲在书房,那当然是一种异性恋世界的刻板模式的复制,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人可以在家庭领域内一言不发,但在关键事件的决策中拥有沉默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甚至在他和同性爱人的相处中也是如此,他很闪谈及自己,他高高在上的拥有不谈论自己的权力,甚至当 Skippy 问他的成长历史以及不可见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他也采用一些迂回的闪躲战略。

在中年时代的「梦之岛屿」的同志群居生活中亦然如此,他不谈论自己,更加不会露出自己的伤痛,从而获得某种秘密的权威感。

确然如此,他像是他世界里的绝对权力的拥有者。

如果看过一些对古代皇帝的较为深入的描摹,就会发现皇帝往往是如此的个性,他们首先会形容自己是孤独的,因为绝对权力的处境让他们孤独,然而更加因为他们对周遭与世界的不信任,他们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

但同时你又为 Hawk 心疼。

那种孤独,每逢遇到大事只能靠自己非常自觉地脱离所有人的舔舐伤口又能周全妥帖的安排一切。

确实,在精神上,他是无比孤独的,那种孤独事实上也是一种策略性的安全选择,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有最后一丝的对于自身存在性的确认。

因为他相信和认同既有世界的秩序,他事实上不相信世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运作规则。

所以他成为了既有秩序的捍卫者和同谋者。

从私人感情上他伤害了他的妻子和他一生的爱人,同时某种终身的恐惧和遗憾也同利刃一样一直插在他身体里不曾拔出,而且终身献血直流。

他选择了这样的存在方式,因为他感到恐惧,同时他也认同恐惧,从而臣服于恐惧,并且变成了恐惧的代言人与化身。

他在世俗层面想的很开,从不曾在肉体上亏待自己,但是从情感上他一直在压抑自己。

看到结尾,我的感受是他从不曾认为在 Skippy 退伍之后将其举报导致他终身无法在政府获得工作机会,从而导致两个人一生的裂痕而无法弥合是遗憾,他也不曾认为无法陪伴以及和真心所爱的男人共度一生是遗憾,他真正的终身之憾是他儿子的去世。

那种痛彻心扉,并且在面对伤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同孩童般的痛苦是绝无仅有的。

其余时间,他都游刃有余于不同的世界之间,并且他认为那是他要付出的代价,并且他在那种游刃有余的空间里取得了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以及自由,对他而言是一种褒奖和自信的来源。

所以看到最后一集的结尾处他抱着 Skippy 的遗物潸然泪下会觉得有点无语,觉得他丫真的就是一内啥,眼泪也是为了感动自己的廉价,无法对他真的感到同情,但像之前说的,同时又觉得他挺惨的,事实上也是一个受害者。

我想这就是《同路人》这部剧的意义。

让我们看到一个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无法意识到自身错误和遗憾,即使他拥有了成功者的上帝视角或者到了生命的终结,他也不曾真的获得表面上超越了世俗的约束然而却一直深陷传统与权力的世俗缠斗,从未实现自由的那种悲哀。

当然这也是在 2023 年世界又燃起战火、新的冷战格局正在生成的大背景下,向人们讲述麦卡锡和他创造的「薰衣草恐慌」的意义。

作为对比文本,演员孔雀和贝利在新世纪拥有了向公众表明自己,同时通过才华与努力获得了被世界认可的机会,同时也在私人情感上创建了无与伦比的幸福。

我想孔雀本人其实是和剧中的黑人 Marcus 更像,他因为内心认同的生活与价值观念在事业盛极一时之时向世界出柜因而事业受阻,但长时间的沉淀之后,他化身制作人来制作这么一部剧,尽管他在盛放之时失去了很多工作的机会,但他却在演员之外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身份。

如果 Hawk 可以在新世纪的西方世界生活,他会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

我想用「物伤其类」来作为终章的标题还因为,在「薰衣草」发生之时,虽然存在权力方对少数群体的打压和伤害这件事,但在这个事件得以运作的最重要机制事实上是同类对同类的出卖。

在最后一集,在事业上已经获得了相当成功的 Mary 作为另一个「遗憾代言人」来表述她在薰衣草发生时由于 Hawk 导演、Skippy 和 Mary 导致的 Caroline 和她分开并离开 DC 的这种遗憾。

作为所谓的获利者与成功者,她在看着 Caroline 寄来的小孩的照片的时候也在想象平行世界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如果当时她不眷恋名利而随爱人离去的另一种人生可能性。

所谓成功者在做这种想象的时候语气总是遗憾的,总是在用这种诉苦的文本来构建一种自身悲惨的处境,但这也没什么好同情的。

和 Hawk 一样,事实上在当时她也并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她事实上选择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了爱人以及她们的爱情。

因为同类更加了解同类的身份、处境甚至气息、和内心底里真正的易碎和恐惧,所以从毛细血管末端的运作机制来说,是同类掀了同类的老底,大家互相伤害。

这是我觉得最悲哀之其一。

其二就是作为旁观者的同类对同类的汉语本身意义上的「狐死兔悲,物伤其类」。

但更加伤感的是,我们虽然身处中文世界,但已经熟读了西方世界的种种文本以及经验,以及如此多的遗憾,但我们仍旧只能重复这种恐惧而自抑同时伤害更多无辜的人,却仍旧随波逐流。

像是看得清清楚楚,却仍旧像在观看一种与我们无关的世界,只在媒介化的世界里流泪和遗憾,面对现实生活时,仍旧在重复一种注定「狐死兔悲」式的清白与哀婉,感动完自己关了视频之后,又回到了觉得自己无比正确的行动轨道里,继续「物伤其类」。

《同路人》短评

《美国恐tong故事》。Mary的女友被举报,为了自保Mary假装和tim恋爱并向某组织供出女友性向,男铜虐恋里的拉拉故事虐得毫无声息。

7分钟前
  • 礼拜六的两脚兽
  • 推荐

插叙 倒叙 看的人晕头转向,再加上一群老头子,不知道看啥!上世纪艾滋病爆发就是从美国开始,政府冷漠不管,然后同志平权,这个题材电影电视剧都有,没啥新意。麦卡锡主义今天都是美国人的恶梦吧!

9分钟前
  • lioleo
  • 较差

这部拍得好😭第一集就好多场景充满张力,竞选夜的挑逗,419后的对话,被逮朋友以及出卖eddie,政策发布夜的人心惶惶,lucy的冷静,去找tim时窗外的阳光灿烂色彩斑斓。。。

14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力荐

一般般,同志身份,政治斗争,黑人平权,美苏冷战,剧里元素很多,除了两个男主之间的情感纠葛外,其它都部分更像是故事所处的社会背景,问题是两个男主的感情不但无法打动观众,反而看着很扭曲,一个善于伪装的政治老手,一个初进社会的小白,从一开始就知道结果,依然纠缠不清,可能这是当时的现实,但没人喜欢看这种一眼知道结尾,每个人只根据所处的位置选择过自己生活的故事,这种爱情缺少说服力。

17分钟前
  • lvstefanie
  • 还行

Lucy实惨... 第一次看完同性题材影视感到崆峒...

21分钟前
  • 宴空山
  • 较差

真的很无聊

25分钟前
  • 乔乔
  • 很差

我为tim的不值得怒打一星

30分钟前
  • 很二很二你
  • 很差

可以感受到他们都爱得太真了但遗憾的是hawk太会说谎连自己都骗了…越看越觉得像拿破仑索罗啊哈哈哈哈从头到尾越来越感觉tim比hawk要正派要勇敢的多 hawk甚至到tim去世以后才敢说他曾经是他的爱人……这公务员真有点太窝囊了 但是结合当时各种背景情况也确实让人觉得很无力 想要流泪 tim真是天使 他是毫无保留地付出爱的人……时代的悲剧是虚无的 它永远都是通过碾碎和摧毁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才获得了实体的 所以为什么爱会是一种罪呢?

34分钟前
  • Mrbikong
  • 还行

Matt真是演什么不像什么,空有一副好皮囊

38分钟前
  • Tou
  • 较差

同志文学我真来不了

41分钟前
  • 怦然心塞
  • 还行

美国样板戏,难以容忍地无聊。

42分钟前
  • 荞麦
  • 很差

如果不是同性元素,大概不会有这么多人看这部剧,但最值得看的是故事的历史背景,从两个情陷禁忌之恋的体制内公务员视角写了麦卡锡主义,正面写了麦卡锡本人,堪称精彩的听证会还原历史真实了吧。麦卡锡之后的越战、嬉皮士、黑人平权,米尔克事件、反艾滋歧视虽然都让人物命运变化,有点儿刻意,但是普及美帝的左派运动史。看下来,理解了美帝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不管国内左右派斗成啥样子,乱成啥样子,这个国家始终没有崩溃,甚至没有停止过领先于世界。包括这部大尺度性场面和有正史野心的电视剧可以拍出来。今年美剧限定剧里,本剧编、导、演,摄、录、美综合水平最佳之作。

47分钟前
  • 楚心明月
  • 力荐

到底是哪些通讯录在打五星😅

50分钟前
  • Reboel
  • 还行

艳情但无聊。

51分钟前
  • 一滴九
  • 较差

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没讲好:麦卡锡主义、反战、艾滋病大流行,甚至主角之间的感情都经常显得深厚得没有根基;化妆更是大灾难,二十多不像二十多,三十多不像三十多,五十多不像五十多,六十多不像六十多,酗酒的中老年男人和重病患者还一身完美肌肉;有些桥段queer-baity得令人想笑

56分钟前
  • Pearciac
  • 还行

野心太大但执行乏力!本片硬把政治惊悚和同性虐恋拧成一股散沙——叙事支离破碎(时间线跳得人头晕),角色扁平如工具人(Hawk的利己主义=面瘫操控,Tim的理想主义=无脑牺牲),历史厚重感全靠台词硬凹,老年妆造更是敷衍到像随手糊了层面粉。全程苦情戏码重复堆砌,最后只剩「为虐而虐」的疲惫,白瞎了好题材!

1小时前
  • Bruce Wayne
  • 较差

好家伙,这画质,这尺度,这背景,这题材,这个个完美的身材,还有啥说的,必须5星追啊……又涨分了 见证9–9.1–9.2

1小时前
  • 海寶貝
  • 力荐

"Don't you need me, Skippy?" "I have you."

1小时前
  • Février
  • 还行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除了色情、背叛外几乎空无一物的剧,看完只会让你觉得这个圈子没有正常的爱情,只有恋爱脑与PUA。斯坦纳曾言:“性关系是(或应是)我们隐私的一个堡垒,是我们必须得到允许的夜间栖息地,在那里,我们收拾遭受侵扰的意识碎片,恢复某种不可侵犯的秩序和安宁。只有在性体验中,一个人,或者两个努力达到完全交流的两个人,才能够发现自我独特的爱好。在那里,在经历了坎坷的奋斗和屡次的挫败之后,我们或许会找到那些让我们热血奔涌的语词、姿势和精神意象。在惊奇不断出现的黑暗中,我们必须摸索,但光明也必将属于我们。新生代色情作家颠覆了这一最后的、重要的隐私。他们代替了我们的想像。他们带走了夜语,把它们放在屋顶上大吼,使它们变得空洞。我们在做爱时的形象,我们恋人间的絮语,都预先打包。”用来评价此剧很恰当。

1小时前
  • En
  • 较差

很套路的人设,一眼猜得到结局,他们俩绝对不是同路人

1小时前
  • 格言不是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