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看到【街头日记]的电影推荐,背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情,种族歧视,街头火拼......生活混乱,生存艰难。
那是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威尔森高中的故事,背景起源于1992年洛杉矶暴动后,各种族之间暴徒械斗一触即发的时代。
一个满腔热血的菜鸟老师艾琳,接管了各种种族的问题少年,成为了他们的班主任,但一开始的教学生涯并不美好,学生组成自己的小帮派,移动桌椅坐在一起,而且不同种族的帮派之间老是会发生矛盾,上课期间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也会因为校园内的帮派斗争而在上课时间就冲出教室,打架斗殴;甚至还有人携带枪支上学......
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崩溃吧,虽然艾琳也会因为种种困难而伤心难过,但她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在想法设法的教导他们。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一幅关于嘲笑黑人的画,艾琳看到了非常愤怒,她决定为他们的价值观上一课,从黑人的歧视问题衍生出犹太人大屠杀,告诉他们占领几个街头不算什么,告诉他们种族,肤色也不影响别人尊重。
但长久的种族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各个街头因为肤色,种族,地盘等问题比比皆是,学生觉得她根本不了解他们,不能体会他们生存的挣扎,场面一度非常激烈。
这时,有人问了一句大屠杀是什么,她非常震惊,竟然90%的学生不了解大屠杀。
所以她决定做些什么。
她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游戏,从浅入深,探索他们内心的世界,之后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写日记,学生们写完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选择要不要给艾琳看。
而从日记中艾琳了解了他们,有人因为家暴失去母亲;有人因为肤色问题看着自己的好朋友被枪杀,有人因为生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那是一个新世界,肮脏,混乱,生存就要用全部力气,他们生活在地域里。
如果没有人拉他们一把,他们即使死去,灵魂也将污染。
艾琳找了《安妮日记》等具有激励意义的书让他们回去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学校不给新书,就自己掏钱,钱不够,就去做兼职,艾琳是一个好老师。
她还带他们去了犹太人大屠杀馆,一开始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孩子的照片,然后参观结束后才能知道这个孩子有没有活下来,那是一场很震撼的参展,我想他们每个人心里对生命都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虽然他们也见过不少死亡,但是一定没有哪一场比战争来的更震撼!
除此之外,她还给学生们找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庇护过安妮的女士给他们讲述当年的事情。
他们慢慢的被改变。
主动扔掉的枪械,退出帮派回归家庭......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为学生们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学生们开始喜欢上他,并开始接受知识。
但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丈夫忍受不了她对家庭的忽视,提出了离婚。
即使如此,她还是依然坚持做一个好老师,做她能付出的一切,竭尽全力。
当学生知道她只能带他们到高二后,非常不舍。
虽然她争取了,但在各种规章制度等面前,依然颁败下阵来,她给学生布置了最后一个作业,用他们写的日记编辑成书,并出版,但没想到此举引起了教育局的震惊与重视,可能是惊叹她有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能力,也可能是想让这些不同种族的学生融合的更好吧,同意了她继续带他们到高中毕业的请求。
最后的最后,他们都顺利毕业了,还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学。
而艾琳,也把她的教育理念延续了下去,带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中,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普通人,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气微弱的灯光,历经磨难,不向生活低头,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引用其中一篇日记中的话“当我走进教室就觉得...生活的一切问题都不再重要,我回到家了”。
五星级好电影! 影片刚开始时,呈现的是真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混乱的街头、枪击案、毒品、种族歧视……我甚至要怀疑:这真的是现代社会吗?
真的是美国吗?
真的是学校吗?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也正是古老师即将要面对的,从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青少年,即将成为她接下来四年朝夕相处的学生。
满口粗话、拉帮结派、满怀敌意,是学生们原本的样子,他们无心学习,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在帮派斗争中活过18岁,相信面对这样的场面,即使再积极热心的老师也会产生挫败感。
但是古老师自信地说:"这一切只是暂时的!" 她理解学生,在与学生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又不失尊严。
将自己的身份定位明确。
不是"母亲",更不是"保姆"。
在通过日记形式了解学生的处境后,她没有停留在同情和自我感动的层面上,而是将关爱与信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故事的结局,203班的全体学生已不再是一群军心涣散、相互敌视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相互关爱、凝成一股绳的大家庭! 整部影片看下来,我脑海中冒出几句话: 只要我愿意,挑战就是机遇! 痛苦终将过去,前途一片光明!
《街头日记》又名《自由作家》,在知道是真实故事改编之后眼泪更没有停下过。
这是一个和张桂梅老师类似的故事,平凡又普通的英雄的故事。
一个菜鸟新手老师,带着所有预设的美好来到学校,她希望能通过课堂来拯救青少年。
她笑的明媚,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将她打倒。
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背景,全年级最差的班,所有棘手的问题摆在她的眼前。
她不知所措,但没有想过放弃。
自费给学生买《安妮日记》,带他们去参观纪念馆,找到《安妮日记》的原型来学校做演讲,因为学生而疏忽了爱人放弃了家庭,她每一次的决定都让我泪流满面,可她笑起来真的太美了。
做超人好难啊,但信仰真伟大啊,即使在成为超人的道路上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但最终她做到了,她让学生们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中的英雄,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光。
真好,原来真的有英雄,原来英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自由作家 (2007)8.62007 / 美国 德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 希拉里·斯万克 帕特里克·德姆西
虽然看之前、看之中、看之后我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部套路非常明确的《死亡诗社》式的电影,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一家人,中途家人肯定会不理解,肯定会创造些奇迹和感化。
但我还是被这电影打动了,为什么?
因为真实。
那些街头的战争,不会是假的。
那些孩子们不屑目光下带着伤痕的抗议,不会是假的。
学习电影也有些年头了,写过大大小小的影评不少,但是,由于专业的关系,大部分影评我都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去思考的,导演手法,影片立意,摄影功底,等等。
比如我之所以选择看《自由作家》这部电影,很大程度是因为女主角Hilary Swank很性感,演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难免又想到老牛仔Clint Eastwood。
比较令我惊讶的是,《自由作家》的评分在豆瓣上还比奥斯卡得主《百万》多了0.1,而国外影评网IMbd的打分则相反。
显然,国内的观众更注重剧情和情感表达,国外的观众更在意导演手法和是否俗套。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俗套的电影。
还记得我在上高中第一次写影评的片子是陆川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看此片就流泪了。
哇,怎么这么感人。
高三那个严酷的环境下,我一学期看了三遍《可可西里》,影评也充满了情感,恨不得给此片120分。
回想起那个时候,难免有些怀念。
说起那个时候——我的高中时代,也许和许多同龄人不太一样。
由于当时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被送往离上海不远的一座城市,就读于一所以军事化管理出名的私立学校。
为什么这所学校以军事化管理出名呢?
还在青春期的我当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但答案在开学之后很快就揭晓了。
学校是寄宿制,一个月回一次家,其余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都是学习。
还记得我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挨了一顿揍,这是之前的人生经验所不能告诉如何应对的局面。
当天夜里,我躺在8人宿舍的下铺准备就寝,几个荷尔蒙过剩的同学却兴奋异常,现在想来,他们也在掩饰着离开家乡的恐惧吧。
10点就该熄灯的寝室,到了半夜2点还灯火通明,他们说着我以前没听过的脏字儿,吹着自己来这里之前的“光荣事迹”,好似有用不完的精力。
可是,我真的很困了。
明天就要开始上课。
于是我从床上爬起来,无视他们轻蔑的看着我的眼神,直径过去把寝室的灯关掉,随后回到床上盖上夏天从家里带来的毯子。
不超过5秒钟,灯亮了。
之后的记忆有些模糊,我只记得那两位折腾不停的同学开始觉得我是个很有意思的“玩物”,不断的惹我这个看上去呆呆的胖子。
口香糖被黏到了屁股上,眼镜也被打落在地,寝室里的其他人自然熟视无睹,谁也不愿惹这个麻烦......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3点,或者是4点?
反正最后大家都累了,人总是要睡觉的嘛,于是带着一丝屈辱,我昏昏沉沉的合上了眼。
第二天我跑去和老师说了这事儿,老师安慰了我几句,也没有采取更多的措施。
毕竟所有学生的父母都给老师很多的希望,好的希望更好,坏的希望变乖。
从那一天开始我慢慢明白,这个世界是我从没见过的世界。
在以前的世界,我的成绩不是最好,好学生找老师告状,老师就会凶横的批评我,甚至叫家长。
但是在这个世界,即使你挨欺负了,即使我是班里学习最努力的学生,也要靠着自己去坚强的站起来。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这种教育方式,难道老师不就应该帮着好学生吗?
我每天辛辛苦苦学习,考了个好分数,而后排的大哥每到考试就问我索求小抄,眼神凶恶浑然不惧,老师给的待遇都是相同的吗?
那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忽然有一天,我仿佛明白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那就是:为更好的自己活着。
没什么理由让你周围堕落的人影响,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也不过就是脱口而出2秒钟的一句话,周围的环境不过是磨练你的意志,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好学生坏学生都是如此。
果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的成绩反而获得了上升,我慢慢琢磨到了一种称为“生存之道”的东西。
在这个学校,我惊讶的发现周围有好多好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
老师会安排调皮捣蛋,但是号召力强的同学担任班干部,而非学习最好的同学。
那些平时看似野蛮的男生在被班主任“委以重任”后,好似多了一份责任感。
他们会主动的维护课堂纪律,保护自己班的同学不受欺负,甚至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这样的用人方法,叫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手段。
确实,成绩好的学生能管住那些根本视学习为无物的男孩吗?
成绩好的学生真的会关心处于底层的学生能否考上大学吗?
别样的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个学校的老师都很关心学生,之所以他们在我被打的时候没有伸出“正义之手”,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关照,如果当时的批评能够让那俩欺负我的同学瞬间放下屠刀,老师当然会毫不犹豫的批评他们。
但是,每个人都是从那叛逆的时代过来的,想想看,批评能奏效吗?
怕是只会让他们更加反感和怨恨吧。
说了太多我自己的故事,回到电影吧。
其实《自由作家》这部影片,说的就是一个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像我们2000年前的圣贤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电影中的教学环境,肯定比我的高中时代更残酷,因为在中国最多只有械斗,枪支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美国多民族融合的独特环境下,面对这样一群自卑而又自尊心极强的学生,究竟怎样改变他们?
这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答案其实也不难,引用一句中国诗词:“润物细无声”。
我们常常将医生和老师放在一起比较。
对症下药,确实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做到的事情,老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成绩好起来,这不过的结果,就像电影一样,最后学生们成绩提升,师生关系其乐融融,这不过是电影结局,而非主题。
影片要讨论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民族与民族有着剧烈矛盾,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了被倔强伪装起来的恐惧和阴暗的情况下,如何化解他们的困惑和痛苦,让他们明白:你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习?
不过是手段罢了。
我们从小就学习,加减乘除,诗词歌赋是手段,踢球唱歌,天文地理也是手段;李白的诗,柳永的词,唐伯虎的画,徐霞客的游记,人们最终会铭记的永远是更好的你,而非照本宣科的how do you do?
明白了这些道理,也许你就可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开始授课了。
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优秀,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而已。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做的,或许就是让学生们明白一些人世间最本质的道理,比如电影中提到的《安妮日记》,生与死,人与人,自己与自己的内心的道理。
至于让他们变得更优秀的手段?
who cares?
《安妮日记》和《容斋随笔》之间的抉择,就交给那些明白自己需要变得更好的学生们去定夺吧。
即使是老师,能做的事情大多只能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我们根本没办法拯救所有学生,没办法没勇气没能力像主人公一样为了学生做那么多。
但是我们一生,能影响多少人就影响多少人,即使只影响一个人,也好过不影响。
有时候,启蒙学生会导致学生思维无法自洽,使得学生与所处环境产生疏离,反而起到反效果。
不是所有对恶劣环境的反抗都会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
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我们的人种界限文化界限没有特别清晰,这是我们没有美国种族歧视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
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矛盾成因非常复杂,他们移民美国的时间、登陆地点、从事的工作、年龄结构都对种族矛盾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认为黑人犯罪率高是因为这些人素质低,黑色皮肤性状是劣等基因,其实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各色人种犯罪率都差不多,只是黑人年龄结构偏年轻,年轻人又因为年少气盛等原因是犯罪的主力部队,这才导致黑人的犯罪率偏高。
这些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条件改变,各种族有些早已摆脱了旧的歧视标签迎来了新的标签,比如犹太人刚来美国的时候普遍智力测试得分较低,而今早已超过全美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可以参考罗永浩推荐并参与引进的一本书《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8.2[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 2015 / 中信出版社 种族之间的歧视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都是人,有着大致相等的思维水平,每个种族迁移到美国前和迁移到美国后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和人本身的优劣没有关系。
即使人天生分三六九等,这也没什么可骄傲可自卑的,这和个人的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碰巧生到了某个种族成为了某个种族的一员,运气的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当我遇到那些拿他们没有办法的孩子,总是开玩笑,假装无奈地说:“没办法,看着他们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爱学不学吧…”我从来没把这种话当过真,每个孩子都要从学校学到点什么,不然为什么法律规定而且他们或者他们的家长也愿意到学校或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
每个孩子都要也一定会学点东西的,要么考大学,要么有获取内心安宁的基本能力,成绩一般的怎么了,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啊。
反言之,成绩再好,去搞科研在人类知识边界上开疆拓土的人能有多少?
成绩一般没关系,学做人,做一个善良能共情有感情有情趣的好人就足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他们会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安宁和尊重,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不就上去了一点点么?
这些点点荧光,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希望(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不是所有人生来一定要成为伟人的,给大树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也给小草生长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大树和小草都要活的有尊严,都要有追求各自幸福的基本能力。
暗自承诺,以后我的学生,我一个都不放弃,所有学生必须在各自的提升空间里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即使我精力有限,即使我没有主人公那样的付出和勇气,力所能及地,不辜负每一个望向我的眼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女主是一所学校的高一英语新老师,而203班是个多种族的差班,善良智慧的女主没有放弃,她通过游戏、旅游、音乐、写作等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可丈夫没有支持她离她而去!
我们要始终记得并且感恩那些在我们前行路上犹如船长和航标一样指引我们走在正确航向上的导师,他们并没有改变我们,他们只是让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自己,一切的改变,都来自自身,但是再微小的力量或许就可以启发别人过另外一种人生。
我其实之前很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因为我喜欢一切有意义、可以引人深思的作品。
我讨厌那些看完就完了的玩票之作或者口水片。
我偏爱此类作品因为观看它们可以引发一系列对教育、社会问题、人生的思考。
但我今天想谈点不一样的。
我是因为这学期选了一节教育课被教授要求观看的这部电影。
而本周我们这节课探讨的主题使我第一次接触到另一个角度该如何审视这部电影。
教授让我们观看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因为本周我们讨论的主题叫做“white savior films(WSF)”,主要是说像freedom writers一类的电影无形中就传达了“白人教师救世主义思想”。
在此类电影中,往往主题都是白人教师来到城郊或城市边远地区(urban region)的公立学校。
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Low-income family)、非裔亚裔拉丁裔这些有色群体(color community)学生占大部分、他们往往都是社会严重的“问题学生”:热衷打架斗殴、帮派火拼、贩毒拉皮条杀人,因此学校放弃对他们的拯救……直到有一天一个白人教师(white savior) 的来临,他/她用爱感化了这群孩子们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etc. etc. 然而抛开这些表面,深入审视WSF题材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此类电影中,担当主角的白人教师不一定具有教育体系认证的教职资格(Uncredential),不一定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Unexperienced),他/她们只需要有颗善心和爱(Well-being)他/她们最终就能实现“感化整个'问题班级'”的伟大力量。
今天时间不够了 TBC.
影片中的老师,教育家用在她身上,是教育家的荣幸。
难以想象一个菜鸟老师,一个把粉笔灰紧张地抹在自己干净裙子上的老师,一上课就面对学生的挑衅,学生的打架,那种压力,设身处地,我觉得我在那我能教完我这门课就很不错了。
还想着去改变他们?
我真不知道从何下手,他们小时候发生的那些事,我能为他们买单吗,我能劝他们放下所有,对他们说:你们应该向前看。
我能这么要求他们吗,我做不到,因为化解仇恨,真的是唐玄奘去西天取经都没用的啊。
但是影片里的老师做到了,至于她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因为那无法用语言形容。
影片中老师的爸爸对她说:你所做的一切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为你自豪,世界上很少有父亲有我这种体会。
父亲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也想说我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荣幸听到这个故事,了解这个故事,而感到激励和开心。
我们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或许这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功劳,203所有的学生自身也很努力,他们相互努力才有了这个奇迹。
但无所谓,当世界上有这样奇迹的时候,你就会想去追逐,人,就这样被激励了。
两次要流泪:一次是学生说这个班是我的家,老师是我的希望;一次是爸爸说,为女儿骄傲,崇敬女儿。
确实有几个父亲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上次看的教育片也是外国的,上次老师是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次是写作dairy来激发问题学生。
鼓励式教育是适用的,但也更多的要求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有无比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意志等等,才能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女主的设定就是“神经质”,一旦决定好一件事,就发疯般地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无论多么艰难,她愿意付出自己的身心,心甘情愿,就算这路程中有失去,但一腔热血总不会被辜负。
离婚是没有被料到的,但也是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
有个很搞笑且讽刺的局面,一开始三人见面时,丈夫劝女主的父亲支持女主,说这样会让女主开心;后面父亲一直默默支持着女主,陪着她到最后,但丈夫半路退缩了。
“在我和学生中,你选择哪一方?
”“如果你真的爱我,不会如此问我。
”两个理想信念不一样的人,在崇高理想与信念前的选择,也终将是反方向。
教育者是伟大的 无论如何
通俗小说。
我是因为《超脱》来看的这部电影,除了都是学校题材以外,两部电影的差别巨大,《超脱》本质上还是是一部典型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换汤不换药,正如结尾讨论英雄的话题一样,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崇拜各种英雄才有了这个强大的国家。
被名字骗了,不知电影跟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 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个好片。Hilary Swank 虽然不漂亮,但有特别的魅力,只是真的没有多少女人味,希爷不是白叫的。
cliche cliche in real life~three stars for the hot chick tho.
没想到是真事。大概我老了。
还好
“正义并不意味把坏人关进监狱,只是意味着必须有人为犯罪买单。”
流水线作品
起初是冲着安妮·弗兰克去看的,结果发现其实《安妮日记》在里面只对情节起到一个推动作用。这种人生导师的电影看得挺多的,这部其实没什么意思。可能也是因为没有那种环境?
得遇良师 终生受益 想到了心灵捕手
还可以。总是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辙。。。但这五星打的有点勉强,本来该4.5的。。。为Hilary Swank加半星。
過分理想化,因關注學生導致家庭矛盾橋段太老。。但還是不錯的
在彻底对立中塑造人物善恶典型,简化现实,缺乏真实感和说服力。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师,和一个碰巧成功的故事。passion is not everything!
G老师的勇气真的让我很感动
有着某种学院气的诗意与刻意,但是总体还是很精彩
原著叫街头日记,看他们的日记,太可怕了,活着都是奇迹,感觉有点生硬,这群学生转变也太快了吧,让写日记就写日记,让回答问题就真实回答,看了几本书去了趟博物馆就把枪给丢了,要知道他们随时自身危险当中,但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可怜的非裔亚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即使将来永远被白人歧视,这很难改变,这是民族仇恨。最让人佩服的是那个法庭上供出通判的女生,太勇敢了,无异于自杀。
刚看完《自由作家》,EVA对学生与使命发自内心的热爱,最终让理想主义的种子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开开出了花。对于那些娃,EVA妥妥一大“救赎之光”哦~
Emmmm…… just_ fuck this shit.
就电影本身而言 还是有些缺乏力度 但责任感这种东西实在是太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