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第三季

The Crown Season 3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托比亚斯·门基斯,海伦娜·伯翰·卡特,乔什·奥康纳,本·丹尼尔斯,查尔斯·丹斯,科林·摩根,德里克·雅各比,杰拉丁·卓别林,埃默拉尔德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王冠第三季》剧照

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2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3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4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5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6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3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4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5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6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7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8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19王冠第三季 剧照 NO.20

《王冠第三季》长篇影评

 1 ) 十一种孤独

看完《王冠》第三季第五集其实就有点感慨了,英雄迟暮的蒙巴顿勋爵深情朗诵吉卜林《曼德勒之路》,在高度民主化政体下几乎不可能的一次军事政变的假想破灭……到了第六集,查尔斯体会到普通家庭的温情之后迈向母亲房间的一次尝试,结果换来的是更深的失望……最广受好评的第七集,菲利普深夜一个人看登月的激动,对人类共同体面向未知世界迈向一小步的感慨,对宇航员的无限崇拜在和他们的会面中发现对方也是如自己这些傀儡一样按部就班例行公事的普通人之后而灰飞烟灭。

科学与信仰,亲王的中年危机等话题被一种普遍的迷失与孤独感奇妙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一部讲述英国王室、历史、政治的英剧竟然从三个身居高位,身处老年、青年、中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刻画出人类深刻而普遍的孤独。

看到豆瓣上都在感同身受的讨论第七集,也算是一种宽慰。

(第四集巴腾堡的爱丽丝公主那集也相当不错)摘抄第六集中的台词:“一位国王之血肉做成的头颅上面箍著一顶空洞的王冠就在那王冠之中死神设立了他的朝廷小丑就坐在那里对著他的威仪嘲弄对著他的排场狞笑准许他一个短暂的时期一个小小的场面,让他称孤道寡受人畏惧,以脸色杀人给他灌输自私自负的幻想使他生起妄念,以为这血肉之躯乃铜墙铁壁一般牢不可破国王这样胡思乱想之际,死神终于到来用一根小针,在那铜墙铁壁上戳一个孔就算完了戴上你们的帽子不要用这么恭敬的样子来讥笑一个血肉做的人抛弃恭敬 惯例 仪式和礼节你们是一直错认了我我和你们一样 吃面包为生同样感觉贫穷 苦痛 需要朋友有此种种你们如何可以对我说我是一位国王呢?” ——节选自《理查三世》

 2 ) 人性的角度

英国女王去世了,在接见了新上任的女首相之后短短两天,她终于完成了史诗性一生的全部职责,终结了一个时代,留下了无数的话题。

去年秋天,我偶然间被一部展现女王生平的美剧《王冠》(The Crown)深深吸引,在两月里看完了已经播出的全部四季剧情。

接着还看了奥斯卡获奖电影《女王》(The Queen),有关女王的记录片和两部传记。

甚至还延伸看了有关曾经女王身边的重要人物,如以撒切尔夫人和丘吉尔等为主角的经典电影(《铁娘子》,《至暗时刻》,《国王的演讲》)。

我这个从小对英语世界文化无感的人,终于开始填补一些认知的空白。

《王冠》电视剧里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对女王说:所有人都是过眼云烟,而只有你屹立不倒。

当时女王刚登基25年,之后到现在又过了45年。

刚辞任的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说:她给人恒久感和令人赞叹,以至于我们曾像孩子一样以为她会一直健在走下去。

今年英国举行了一系列庆祝女王登基70周年的活动,而又不能不面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的急转直下和安静的离去。

女王在位的70年,是英国和世界疾风骤雨的70年。

二战,反殖民运动,大英帝国瓦解,冷战,欧洲共同体,马岛战争,英国脱欧,新冠疫情,俄乌战争。

女王作为英国的国家元首,在这么多风雨中和她的国民一起走了过来,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

这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位国家元首,能在世界范围内有如此的影响力,空前而绝后的。

从二战动员的广播讲话到面对新冠疫情的电视讲话,她的声音横跨世纪,感染和激励了太多人。

这位面相慈祥的老奶奶不仅是英国王室的大家长,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大家长,她为这两个家庭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英国一半的媒体新闻来自王室。

从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开始,她一直在面对处理王室成员的各种婚姻情感问题和丑闻。

《王冠》中有一集讲到女王面对四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发现他们都有各自明显的问题,而感到自责。

她的母亲和丈夫安慰她:你已经是个完美的母亲,并且你是整个国家的母亲。

女王是英语世界的一个象征,也是打开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

看美剧《王冠》和电影《女王》,我看到的不是女王的什么丰功伟绩,也不是什么宫廷秘闻和权谋争斗,而是在创作者眼里的女王这个独特的角色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她在戴上王冠那一刻以后,除了要维持君主制的体系,配合首相的工作,还要作为母亲,姐姐,妻子,婆婆和周围角色所产生的微妙而精彩的戏剧冲突。

电视剧的每一集和电影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深刻而耐人寻味。

所以这样的剧情使得神秘和威严的女王变成了一个能让观众共情的一个戏剧角色,能感受到她和她身边的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玛格丽特,丘吉尔,撒切尔等每个人的人生困扰和人性光辉。

像海伦米伦主演的电影《女王》,其实整部戏就是围绕一个戏剧矛盾来展开叙述,那就是女王如何去处理戴安娜王妃的车祸死亡事件。

女王面对自己的颜面,王室的体面,民众的情绪,内阁的压力,家人的悲痛,种种复杂的冲击面前,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最后发表了一个特殊的电视演讲。

也许中国人看来这个电影有点平平无奇,但却是奥斯卡的经典电影。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也许还不能完全概括这两部影视作品的思想主题。

像女王和她妹妹玛格丽特这对姐妹花的个性和命运的对比,会让人想起英国的文学名著的题目《理智和情感》。

菲利普亲王所经历的思想情感变化,会让人对照起每个普通男人都会面临的中年危机问题。

查尔斯王子的软弱和作为储君的精神压力,电视剧把他和苏格兰在英国内部的尴尬地位相对照,也把他和那位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前国王相对照,挖掘出了很深的文学意味。

反观中国的帝王和宫廷戏,往往不是江山社稷,纵横捭阖就是宫廷内斗,争风吃醋,显少有更深刻地从人性去展开。

看完了《王冠》,我又去看了一遍电影《末代皇帝》。

那是一部西方导演的中国剧情电影。

影片的结构线索和精神内核都是写了溥仪作为一个人一直被禁锢的大半生,那是完全一种西方人的视角。

影片中溥仪在北京面对紫禁城高高的红墙下紧闭的大门,在东北追着精神失常被送出伪满皇宫的王后婉容,最后只能目睹着大门朝他紧闭而夫妻相隔的情景,很是震撼。

而让我形成联想对照的是,在《王冠》第一季某一集的最后,女王独自一人背对镜头,在偌大富丽堂皇的白金汉宫里走过一个又一个门廊,没有回头。

那背影是多么坚定而优雅。

因为她完全不同与溥仪,她把王位作为一生的职责。

她就这么坚定而优雅地戴着王冠走完了整整七十年。

 3 ) 第三季分集笔记(完结)

第一季1-4集: https://www.douban.com/note/776267910/第一季5-7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76379910/第一季8-10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76499794/第二季1-2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9247829/第二季第3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9233790/第二季4-5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9335206/第二季6-7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9688369/第二季8-10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90100773/第四季1-2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4157363/第四季3-4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4273232/第四季5-7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4289626/第四季8-10集:https://www.douban.com/note/784409293/第一集 Olding好棒的新一季开始。

昨天刚看了本剧编剧Peter Morgan2006年的作品《女王》。

一些台词在本集中重现,比如女王称中年的自己为“old bat”,给人的感觉是从容应对老去,有自嘲的成分。

而在《女王》中这句台词出自当时的首相布莱尔的一个跟班,相当恶毒,不过片中布莱尔听到后对跟班一顿臭骂,挺解气的。

还有威尔逊首相觐见女王之前受到的一番礼仪教导:第一次称她老人家your majesty,之后为Ma'am,不要发音成ham。

同《女王》中布莱尔听到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布莱尔被告知不要发音成farm。

很高兴看到女王和亲王两个人秀恩爱。

当亲王告知藏画鉴定师回避时,还不知道他是要去亲吻老婆。

两个人很甜很温馨。

这可能预示着本季不会像前两季那样把两人的关系当成剧情的一个重点,而是会更侧重于社会变迁和政治上遭遇的一些困境。

作为导师一般存在的丘吉尔去世。

而人民的代表哈罗德-威尔逊上台。

女王从各种渠道听到这位首相的传闻:亲王说这个人当选会把我们枭首;丘吉尔说从威尔逊年轻时就特别注意他,因为他曾要求去俄罗斯,是第一批走到铁幕那边的西方政客之一;丘吉尔的葬礼上女王亲眼看到威尔逊与俄罗斯代表亲切交谈。

种种一切,造成了女王的错误印象。

所以当军情五处前来汇报时,闹出了不大不小的误会。

藏画鉴定师安东尼-布朗特对两幅画的解说暗含了自己的间谍身份:安尼巴莱-卡拉奇的《真理和时间的寓言》里,“时间”从“黑暗”中拯救自己的女儿“真理”,而“真理”将“欺骗”踩在脚下——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要有耐心,真理终会显现;伦勃朗《穿军装的男人》,是一幅肖像上面覆盖了另一肖像,布朗特说这是“一个人的两个不同版本”。

为了脸面不得不吞下的又一只苍蝇。

女王在仪式前说:I would choke on my words.若是译成“我会被自己的话噎死”更戏剧化些,官方字幕说是“语塞”。

两首爵士风格的歌曲:From a Jack to a King / Ned Miller,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 Frank Sinatra。

第二集 Margaretology两姐妹从小性格就迥然不同。

用亲王的话,每个乔治六世,搭配一个爱德华八世;而每个莉莉贝特,则有一个玛格丽特。

做自己,可能会一次两次偶然赢得胜利,但是责任和担当却更要求稳定和持重。

新一季玛格丽特公主的扮演者是Helena Bonham Carter,上周刚看过她参演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

本剧也充分利用了她的演唱才华,第一集和第二集都有公主高歌一曲的情节。

的确不同凡响。

女王也有凡人的一面。

看着妹妹在美国大出风头,极受欢迎。

女王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I'm a queen, not a saint.姐妹之间又亲密又有暗暗角力的那种感觉,演得非常到位。

林登-约翰逊做了肯尼迪三年的副手,最后当上总统是顺位上台,而不是普选(后面连任是大选)。

意外地与玛格丽特公主的阴影不谋而合,一生只能处于配角的位置,永远协助,永远支持。

所以尽管女王千叮咛万嘱咐,玛格丽特还是把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一做全:直抒胸臆,把肯尼迪形容为一个无趣的人;狂喝酒,说段子(off courlor),且歌且舞。

美国人喜欢这样自由奔放的人,“看着她,就像从黑白影像进入到彩色的世界”。

有的时候,做自己的效果远胜过循规蹈矩。

公主与驸马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不可调和。

为下面的离婚埋下伏笔。

两首歌:Astral Cloud / Chris Pauline,When You're Smiling (The Whole World Smiles With You) / Billie Holiday,后者与玛格丽特的美国风光荣耀之旅,真是相得益彰,太扣题了。

还有一段纯乐器的"Comin' Home Baby",仿佛在呼唤玛格丽特回英格兰似的。

前两集都有的一个细节:女王接见首相时两人的坐姿,贵族在坐下时后背与椅子背是不能接触的,平民首相则坐得非常舒服。

第三集 Aberfan伴随着庄严美妙的宗教合唱歌曲“Jesu, Lover of My Soul”,女王终于流下了眼泪。

这个镜头太考验演技,但显然Olivia Coleman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应对危机”这个主题和故事的day-by-day讲述方式几乎是完全照搬2006年电影《女王》。

但两个故事的背景所产生的震撼力完全不同。

在《女王》中,戴安娜因为八卦不幸离世,我反而更同情那里被大众消费的女王。

而本集因为有116名孩子死去,所以对女王开始表现出的冷漠,更多地感到这样做不应该。

当然女王也许并不是冷漠,不只一次,因为君主的到来,反而影响现场人们的工作。

而这次又恰好是大难之后紧急的救援。

这样说自然有道理。

但作为吉祥物般存在的英国王室,在那里和不在那里,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

本集先以玛格丽特丈夫和菲利普亲王的角度描述现场的惨烈。

这样写更多的还是想造成女王在情感反应上的与众不同,使两个男子泪下的场景,女王却毫无反应。

而她最后居然是对首相承认的这一点:I dabbed a bone dry eye and luckily no one noticed.震惊的首相也说了实话:作为工党领袖的他,一天体力劳动都没做过,不喜欢啤酒,喜欢雪茄多过烟斗,而前者恰是资产阶级的象征。

但竞选时他会表现出亲民的一面。

As leaders, we have to make ourselves more approachable.另一方面,首相觉得女王的“情感障碍”好处多于坏处,“没人需要一个歇斯底里的领袖”。

两人的关系进入了比较和谐的阶段。

根据最后的信息,女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灾后多次到访Aberfan。

一个知错就改的女王。

第四集 Bubbikins开始得相当欢乐。

白金汉宫的许多工作人员都听到菲利普亲王在到处喊甜心。

女王秘书前来询问示下,女王很明确:我不是甜心,我是“椰菜头”。

这个外号在电影《女王》和前几集都出现过,据说来自真实生活。

细想一想,这个外号还挺贴切的,从形象上。

而且挺可爱的,不管是起外号的人,还是被叫“椰菜头”的那个人。

然后话题就开始沉重起来。

爱丽丝公主本人的故事就可以拍一个系列了,她的出生,成长,希腊实现共和之后被驱逐出境,她的信仰和虔诚。

菲利普亲王一直以为女儿是挽救王室的法宝,没想到自己的母亲更是天使。

在他向母亲道歉时,爱丽丝公主反过来为菲利普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而悲伤。

纪录片其实不是个坏主意,将王室拉下神坛,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在镜头前木讷,不知道说些什么。

非常真实。

随着时代前进,王室的观念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记者约翰-阿姆斯特朗就像在网上到处攻击别人的黑子。

不过攻击那些地位比你高、比你有钱有权的人,需要相当的勇气。

如果是攻击正常发言的普通人,就没那么可爱了。

还以为他会和安妮公主发展一段小儿女之间的感情呢。

第五集 Coup蒙巴顿爵士登场,由权游迷们熟悉的泰温-兰尼斯特扮演。

蒙巴顿是菲利普亲王的舅舅,上集出场的爱丽丝公主的弟弟。

蒙巴顿对菲利普是父亲一样的形象,是菲利普和查尔斯王子的精神导师。

在温莎家族中是很重要的人物。

也是传奇了,能独自撑起一个系列。

这场军事政变的企图,在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过,只是被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女王总是化危机于无形,举重若轻。

虽然研究赛马,每天在牧场忙活,再带着她的狗狗们,更适合她的天性。

波切上一季就成功引起过亲王殿下的嫉妒,这一集更是两人感情的催化剂。

结尾女王芳心大悦。

作为军事家,发动政变与银行家确有不同。

先观察了其他诸国发生政变的军力和结果,配合大英国情。

得出结论不可能。

一线希望在女王身上。

可是堂堂海军元帅,国防参谋长,“被一个小女孩儿给训斥了”。

最后回归家庭,本集结尾不错。

历史上的蒙巴顿死于北爱尔兰武装组织的炸弹刺杀,虽然得到了继丘吉尔以来的第二豪华国葬,仍是一声叹息。

第六集 Tywysog Cymru分集标题是威尔士语,意为“威尔士王子”。

聚焦查尔斯王子在加冕为威尔士王子之前,学习威尔士语的一段时间。

如片中所言,查尔斯王子的处境就像大不列颠的威尔士一样,不被重视,不被听到。

查尔斯王子一直以来都是负面的存在,因为戴安娜的缘故。

生在帝王家,他可以算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小孩子了,看到教授和夫人一起哄孩子去睡觉,他那个表情,是羡慕,还是震惊?

教授夫人说他快要崩溃了。

所以结束了威尔士的四天访问后,回到家想在睡前见一见自己的母亲吧。

然而又以争吵结束。

根本没有人想听你说的话。

没有人。

女王本身克制,感情不外露,菲利普亲王小时候也没有家庭的温暖,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有爱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孤独是难免的。

虽然妹妹安妮公主和他一样,但毕竟是女孩子,没有继承大统的重担。

不是替他洗白,总觉得他和戴安娜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年龄差异,地位上的不同,查尔斯王子喜欢乡村生活,远足骑马打猎钓鱼;而戴安娜是个城市女子(city girl)。

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共同生活的基础。

物质富足,精神孤独,查尔斯需要的就是一个灵魂伴侣。

这是题外话了。

这一集听到很稀奇古怪的威尔士语,稍微了解了一点点威尔士历史。

为了给利物浦提供饮用水淹没了最后一个完全说威尔士语的村庄,让人震惊。

民族独立的问题在彼国也有,但文艺作品中并没有避讳。

结束时查尔斯演的戏剧是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第三场第二幕。

这段台词说的特别悲伤。

即使身为王子,其实和别的灵魂一样,渴望关爱。

两首歌都说出了查尔斯王子的心声:Hallelujah / Deep Purple和Rescue Me / Fontella Bass。

(一天狂追十几集的年龄真的过去了,今天到此为止)(睡饱饱充好电的我又来了,现在是北美太平洋时间11月18日早上9点5分,刚看完第七集。

今天更新的《无耻之徒》和《菜鸟老警》只得先靠后了。

)第七集 Moondust现在看,我七月写的《王冠》第三季小预测有三分之二都预测到了。

只是想不到,威尔士王子加冕那一集写得那样悲情。

而关于阿波罗登月的这集与菲利普亲王的信仰危机,把科学与宗教联系了起来。

这集中菲利普亲王用到了perspective(视角)这个词,我感觉《王冠》编剧的视角很独特,剧本写得很棒。

菲利普亲王以一个普通的影迷或歌迷的心情那样,激动又紧张地等着见宇航员们,airman to airman, pilot to pilot。

没想到一见之下,发现他们也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人:他们去了月球,完好无损地回到地球,然而访问伦敦,却都得了感冒;你以为他们站到了月球之上,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感慨和见解,然而他们只是严格按照程序和步骤操作;你以 为他们是巨人,他们却像普通人一样对神秘的英国王宫有无数的问题;他们像小孩子一样在王宫的楼梯上比赛,像普通游客一样留影,感觉不好时还要“再来一张”。

月亮上面没有迷人的风景,只是尘土(dust)。

还是女王看得更透彻些,正是这样的品质,他们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任务,他们的内在可以让他们从容应对危机。

其实从本质上,女王本人其实与宇航员们是同样的人,内敛、严格遵守程序、不招摇、加倍地注意安全,不会突发奇想突然去做一些奇怪的事。

比如这一集的亲王,驾驶飞机时硬要突破飞行高度,向着月亮的方向前进,只是为了到云层上面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景,“Live a moment”。

性格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有些能做到彼此互补、相濡以沫,而有些只能鱼死网破。

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即使不是王室贵族,他们的人生也可以作为榜样来思考,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奇迹或指引。

这一季特别喜欢两位老人家之间的互动。

女王要说宇航员来访的事情,亲王在抱怨又吃鹿肉吃得头上要长出鹿角了。

女王嗔怪:你听没听我说话啊?

亲王:听着呢听着呢,竖着我又小又棕毛茸茸的耳朵呢(with my little, brown, furry ears)。

还有开场处的教堂,牧师在上面大讲,亲王在下面小声发牢骚,女王不断地shhh他。

有点像小谢尔顿一家人在教堂时的样子。

最后亲王与新牧师成了一生的好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火花,完全可以超越物质或肉体,达到某种境界。

而很多所谓的危机,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内心去体察,去解决。

女王看着亲王欣慰地微笑,这一集的两人,更多的是亲情。

第八集 Dangling ManAlex Jennings退下,温莎公爵也换演员了。

一代帝王终归尘土,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了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的初相见。

查尔斯王子和温莎公爵,确实在某些地方挺像的,尤其是查尔斯对卡米拉的痴迷。

基因的强大啊。

对温莎公爵,一方面,完全可以认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辛普森夫人不顾一切,甩手一走改变了其他人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他是真正地活过了一生,为爱痴狂,一生只爱一个人。

就像裕仁与温莎见面之后,裕仁说:你能想象这样的生活吗?

一辈子流亡海外,还不如自杀。

而身后的辛普森夫人看着离开的天皇则说:你能想象一生都困在一个岛(日本)上吗?

对很多事、很多人都可以这样从两方面去看。

温莎接着辛普森夫人的话很伤感:那个岛(英格兰)是他的故乡。

此处忽然想起上一季温莎对着家乡的方向吹风笛的样子,泪流满面。

卡米拉与前男友Andrew,后来结婚了;一度分手时,安妮公主和Andrew有过一段;查尔斯与卡米拉初见面时,两人还都是单身。

反正这段看得有点震惊,尤其是一直不声不响的安妮公主如此豪放。

贵圈多少有点乱啊。

不过查尔斯与卡米拉的相处还是蛮舒服的,卡米拉在恶作剧后并不气恼,也没害怕,而是哈哈大笑,换作戴安娜不知如何反应。

而且卡米拉比较擅长聊天,一直注意倾听,并不断地提问题。

甚至把索尔-贝娄说成索洛-贝尔也不尴尬,并不会把天聊死,谈话总能进行下去。

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卡米拉来王宫见查尔斯,是一首欢快的Beggin',by Madcon。

分集标题原来是索尔-贝娄的一部书,Dangling Man,用来形容温莎公爵和查尔斯王子,都挺适合的。

Existing in a timeless and slightly ridiculous abyss.女王与温莎冰释前嫌,并称他为自己最喜欢的uncle。

温莎拼尽最后一口气换上正装迎接女王,挺让人心疼。

不过如他所说,两人换个位置,女王也会有同样的举动。

查尔斯写的信到了女王的手里。

迟迟不能放心让位,信里的话也是原因之一吧,我猜。

第九集 Imbroglio这一集有两个人说了同样的台词:当菲利普谈到卡米拉时,说这样的女孩不适合结婚,只适合玩,for a little bit of fun;他的女儿Anne向几们长辈坦白与安德鲁的关系时,也用了fun。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

蒙巴顿更损,说卡米拉这样的女人就是给处男去去火。

不知道现实中的卡米拉听到这话会有什么感想。

安妮公主独自开车时随着音响哼唱的歌儿是著名的David Bowie:Starman。

若是只写这个故事,未免流于香艳。

于是编剧加入了煤矿工人罢工的情节。

分集标题Imbroglio,意大利语,意为“纠葛”。

不但指情感上的,也有政治上的。

点了蜡烛的王宫一刹那穿越回了维多利亚时代。

女王也不得不穿着皮袄办公。

强硬的首相也是来自不那么富裕的人家。

但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两件事都是。

查尔斯痛苦难当,卡米拉似乎也不是无情之人,但事情就走成了这个样子。

首相承诺了八周的煤炭储存量,最后输给了自己的傲慢自负。

本集结束于女王25周年婚庆的演讲,结合本集剧情,听上去多少有些讽刺。

以女王的声音为背景,卡米拉与安德鲁结婚,查尔斯一人在加勒比海的军事基地黯然神伤。

第十集 Cri de Coeur与首相Wilson的关系首尾响应。

最初是紧张的,因为Wilson是工党领袖,代表人民。

菲利普甚至说过他会把我们送上绞刑台之类的话。

结尾时Wilson说,是啊!

你以为我会对你很粗暴。

看看我,现在成了一个婆婆妈妈的老保皇派。

女王因为他胜过希思,还发出过不符合宪法的欢呼——unconstitutional cheer,因为女王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

最后女王给了Wilson仅有丘吉尔才有过的荣耀,这也是一种肯定吧。

但不得不承认,女王也得到了首相的喜爱和尊敬。

玛格丽特问姐姐她有过多少任首相了。

“我们都是过眼烟云,只有她,goes on and on。

”终于还是走到了离婚,上集女王发表结婚25周年演讲时就特意给了玛格丽特夫妇一个特写镜头。

自从亨利八世与第二个安妮王后,还没有王室成员离过婚呢。

就连爱德华八世也没有。

即使是找了另一个男人,也还是丈夫的替代品,苍白、红发、威尔士人。

可见爱还在的。

这个Roddy,没找到演员名字,他是不是权游里的西恩啊?

王太后反应激烈,不过女王本人倒是很镇定,有一种阅尽千帆的感觉,可以接受,而且似乎也有信心可以处理得很好。

No shock lasts longer than 48 hours.尤其是玛格丽特自杀未遂之后,女王说她不能没有这个妹妹。

这一季第二次看到女王的泪水。

整季看来水准依旧,感觉最后两集有点稍弱。

可能是我更喜欢看世事,不喜欢看艳情故事的缘故。

 4 ) 新卡司真的很难说

这是我第一次对一部剧的卡司这么难以接受。

新的女王无论演什么场景都像在生气在迷茫,完全看不明白她的内心情绪。

永远怒目圆睁,眼睛空洞无神,好像不是已经当了二十多年女王而是昨天突然被通知要继承王位了。

面部表情一直像听不明白你们在说什么但是要装作理解了的样子,王室的高傲不能破,刻意垂下眼帘仿佛在思考演戏痕迹太重。

年轻的女王还演出了继承王位时那种忐忑和不自信,演出了发现丈夫有二心时那种愤怒又克制,演出了对妹妹既嫉妒又愧疚的复杂内心,有温柔有稳重有坚毅。

如果不是期待剧情发展真的要看不下去了!!!

 5 ) 中年女王越来越活成国家象征

E1虽然换了演员,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与上季都还有几分神似,而玛格丽特公主是彻底换了人,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

丘吉尔在至暗时刻里就让人觉得年纪很大,没想到战后还活了好些年。

天下河仁不通贡。

看起来像kgb 的大概率不是kgb ,他只是比较进步。

e4黄是要在现代泯煮社会里生存确实举步维艰。

纳税人不想养吃白食的。

还是地至好。

剧本写得很好,基本每集都有两条线,这集就是黄是的主动公关与菲利普亲王的母子和解。

如果我们能恢复黄地的称号,搞菌煮利献,还正于泯,相互放过,也未尝不可,我们人多,财富总量大,供养黄是是养得起的,中国人也习惯有个黄尚。

e5中年女王多了许多庄重和无趣,人生可能就是如此。

把战争英雄开了怎么会是挽回政府颜面的方式。

女王正在美国农场面对自己的中年危机,蒙巴顿勋爵致电献策实施违现郑便,70岁了,确实不该碍大家的事。

泰温兰尼斯特这张脸一看就不好对付。

e6女王任上迄今四位首相,感觉这位学者出身的最不讨女王喜欢,当然也有可能是女王年长了,不那么喜形于色。

他不是统治者,但做的挺好,有机会成为好的统治者。

如果是作为统治者,说这些话挺好。

但如果只是个国家象征,就不太合适。

君主立宪的内涵把握得很好,想得深。

E7好像是在讲菲利普亲王对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向往,其实是讲他的中年危机。

信仰部份没看懂。

E8泰温兰尼斯特确有地王之相,查尔斯能从他身上学到如何做个国王。

查尔斯是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但我不知道编剧是否被允许把他写成不讨喜的年轻人。

恋爱关系还隔代传承了,查尔斯和卡米拉就像温莎公爵夫妇。

他当然更亲近像个平凡人的温莎公爵。

E9除了被畔国家这个污点很难原谅之外(人虽然都会犯错但国王这个角色不允许犯这种错),温莎公爵是个挺好的人,不像女王和他父亲一样,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成为王冠本身(但这又是国家之幸)。

被弩钉死在墙上、在脱了裤子拉屎时,是对泰温兰尼斯特这类人物最大的侮辱。

祖父母辈对孙子辈的恋情搞小动作不那么寻常,通常都是父母辈做这些事。

这家族确实有破坏适婚人群恋爱关系的传统。

即使不横加干预,查尔斯的恋情最后可能也是一样的结果,但长辈的干预让这恋情成了童年禁果,在多年后开启了新的篇章。

还别说他是王子,普通年轻人刚失恋就被派驻远方当兵,需要在长期航海中流泪,这都是很残忍的。

e10菲利普亲王的那张嘴真是不得了,让他做黄尚好了。

中年版玛格丽特最让人别扭的还是与青年版身高起码差了十公分。

感觉玛格丽特是真不聪明。

确实在丘吉尔之后,这位经济学家首相比较讨人喜欢。

 6 ) 我们粉饰太平,我们不能崩坏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王冠》第三季,水准一如既往在线,海伦娜原来演的不是女王,而是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啊,人物性格上更合适了(特立独行,魅力十足同时又过于有个性)。

最后一集女王银禧(登基25周年)纪念仪式在即,姐妹俩的对话太真相了:君主制就是这样,他们要做的就是粉饰太平,他们不能崩坏,否则就是一整个塌陷。

女王在剧里的形象就是稳重克己,默默承受一切,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层面,国家层面一方面当好道具工具人,一方面在政府(也总是濒临崩溃)需要的时候做支持;家庭层面,默默给那些喜欢动不动搞事情的家庭成员收拾残局(什么叔叔为了女人放弃王位导致父王走后小小年纪的她就要扛大旗啦,什么丈夫的情人风波啦,什么妹妹过于调皮捣蛋啦,什么表亲要篡政夺权啦,什么儿子过于软弱要步叔叔后尘啦等等等)。

到第三季结尾,首相威尔逊因阿尔兹海默要退位了,那已经是伊丽莎白二世历经的第七任首相(搓搓小手等待女王和Iron Lady同屏),真是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啊。

女王去世之后,不知道这一集结尾的话会不会一语成谶[并不简单],但是绝对算得上一个大的历史节点了,这几年真是天天见证历史。

 7 ) 一个追剧过程中内心os的整理

不是正经剧评 就是个追剧过程中碎碎念合集)这一季的故事都好好啊E1是皇家鉴画人被挖出特工身份却依然安然退休。

E2是玛格丽特公主的“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日经问题。

E3是艾凡伯矿难和不流泪的女王。

和电影女王表现了类似的limitation of monarchy但又不尽相同。

首相说也许这是一件幸事,不能同意更多了。

最后静止的镜头拍那一滴泪,拍出了后来数年“据亲信所说”女王无尽的遗憾。

E4是Royal Saint爱丽丝公主。

雅典战火里妈妈要卖掉蓝宝石,白金汉宫里儿子忙着镁光灯下展现“价值”。

女王和首相说,Ceremony&mystery是为了让皇室在无尽的曝光之下得以生存,唯有如此才会继续相信。

所以卫报记者会用“皇室圣徒”作为标题,人们希望的是an ideal can be a faith。

所以圣徒本人和儿子说,faithlessness is dangerous faith is more than help faith is everything。

讨论区有个朋友说,爱丽丝公主听着自己儿子朗读报纸上记述的内容,那一幕「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所以哪有什么saint,无非生命经历了更多的苦难。

所以对王室的信任还是很飘摇啊很飘摇。

(菲利普全宫殿广播找安妮真的太搞笑了,伊丽莎白:sweetie不是找我的,darling或者cabbage才是我,笑死)E5 Doing nothing is exactly what we should do. 帮女王祖父和父亲搞赛马的,和镜报领头搞政变的,都叫Cecil。

这里的Cecil被调侃“怕是有150岁了”,那里的Cecil在谋划揭竿而起,interesting。

菲利普好可爱欧。

E6 查尔斯本人就和威尔士这片土地一样。

没想到剧最后也点明了这一点。

E7 菲利普:我房子塌了。

菲利普看着登月宇航员,满眼都是羡慕啊羡慕。

E8 看着爱八给女王那一沓子信,我脑子里居然冒出四个字:其心可诛()。

E9 父子俩对比一下,菲利普魅力四射(。

)E10 玛格丽特是真的惨,有人说她个人性格不好,我想这个皇室里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不太正常吧。

Tony虽狠,却也说对了这个年下小奶狗根本just a boy。

 8 ) 第五集:请编剧出书

第五集,想给一百颗星,想知道中间关于政变的五个条件是编剧自己总结出来的吗?

感觉好有道理的样子!

真的一集好剧不需要太多台词就表达出来太多内容,关于那个年代全世界都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上的形势,女王这个没有政治实权但是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无论是被胁迫还是出于对民主体制的信心,是如何左右英国局势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并且这种情况为什么能且仅能发生在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关于无论是从爱丽丝公主多年的颠沛流离,还是蒙巴顿爵士对英国的效忠,或是之前菲利普为王室录纪录片,都是国破家亡的王室成员如何立足于世,特别是最后爱丽丝和迪基的会面,悲怆似乎都要镜头里冒出来,关于女王本身像每个人一样也向往着自己梦想着的却永远也不可能过上的生活,女王单独和波切在一起时表现出的无奈,但也是最后和菲利普的吻过后甜甜笑的像少女一样,许多年前选择的婚姻如今仍然深爱着的坚定。

这一集五十分钟虽然台词很少但表达的内容太充实了,女王身为国家形象身负的使命,身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向往与无奈,还有当时整个世界的变革与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被战争和自身固有的政治体制一点点消磨的不可逆转的衰退都表达的分毫不差。

真是值一百颗星的一集。

 9 ) 角色换血太容易跳戏,看了剧情感叹嘴脸对上了性格

第一季是女王政权的建立,第二季是政权的巩固和婚姻的维持,那第三季就是王权君主的意义和价值,内涵一下子拔高和广阔了很多。

本是气质高雅的女王,时髦高挑的妹妹,女王比妹妹矮和胖一点,到中年完全反过来了?

女王的面相失去了大气,剩下的是小家子气,像是暴发户,或是刁钻女人嫁入豪门的样子,不免让人出戏。

在煤矿塌陷,女王拒绝去慰问的事不关己的冷漠样子,和第二集女王开始嫉妒妹妹的成就时,不禁感叹,选角面相完全体现了女性的尖酸刻薄和嫉妒,而前两季的女王往往是更包容宽容的那一个,无论是否能履行诺言,但永远答应妹妹在先。

第五集主题是coup政变,一开始还兴奋可以看到内部斗争的竞争画面,结果却是家族内部劝说后很轻而易举的化解,未免太含糊,可能因为政府机密保护吧。

因此,整部剧是重王室生活,轻政治,重要转折点也不是事事提及的,包括如何丢失殖民地,如何加入欧盟等等,对经济危机只是概要提及,更关键的是看对王室的影响,和王室怎么应对(挥霍)的。

 10 ) 我亦是行人

被本季第七集完全击中了,非常能理解菲利普亲王觉得自己困在牢笼中的心情: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并没有兴趣的事务,看上去似乎永无止境,却又没有逃脱这个系统的方法。

这样的苦闷,当然会对登月英雄产生崇敬和憧憬的心情。

但实际接触之后,却发现心目中的英雄一样关心自己不以为然的琐事,完全缺乏滤镜中给对方强加的品质。

祛魅的过程是痛苦的。

只有真正强大和成熟的灵魂,才能坦然接受祛魅带来的幻灭。

但如果设身处地,其实剧中的奥尔德林才道出了真相:宇航员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开创性和想象力,完成任务需要的是可靠、谦虚、按规章办事。

也许只有菲利普亲王才能在飞行时突破那么多规章而不受惩罚,但他自己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这一点倒和剧中其子查尔斯很像。

他们所厌恶的牢笼,其实给他们提供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特权和优待。

这一点又倒映在如今的哈里王子身上,甚至可以说有了一点一语成谶的味道。

话虽如此,还是狠狠地共情了剧中的菲利普亲王,我有多少时候也在感慨自己手上的自由是那么的少,而受到的束缚是那么的多,甚至有了“一眼望到头”的想法。

我当然可以评判剧中的亲王最终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寄托是一种愚昧;不得不和困住自己的枷锁和解是一种不那么英勇也不那么睿智的行为。

但我自己选择相信“谁知道今后会怎么样呢”这种先验式的执念,又比宗教好到哪里去呢?

或许人在安逸的环境中就是会萌生许多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像登月英雄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才能获得比较多的幸福和快乐——对他们来说,能在白金汉宫合影就已经此行不虚了。

但人一旦有了多余的想法,就很难割除,这不是一条可以回头的坦途。

已经来到了这个心境,就只能在这条陌路上勉强前行,看看到底能通到什么地方去。

《王冠》这部剧实在是内涵太深邃了,它祛魅的不仅是神秘笼罩的王权、君主制和等级制度,现在还有宗教和英雄主义。

或许只有将这饱受赞美和歌颂的一切都剥离,才能真正地思考人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是否存在这样的“应该”呢。

《王冠第三季》短评

第七集神回。

6分钟前
  • TheFlash振魏泽
  • 还行

剧本还是保持了水准,克制低气压。就是看女主总是会出戏,还停留在宠儿的状态里。

7分钟前
  • 暖秋
  • 力荐

祝女王千岁千岁千千岁,让这剧能拍到下个世纪🙈

9分钟前
  • 蔓鱼蒲烧
  • 力荐

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着重塑造女王作为一个人之后,第三季开始探讨女王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一个风云变换的时代中。第一集便以丘吉尔逝世威尔逊上台拉开序幕,联想到如今混乱的英国政坛,主创借古讽今的意图很难不让人发觉,但是看历史剧的人很容易沉湎在于旧日的辉煌,但愿走到第三季已是中年的「女王」能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启示。

1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创作者似乎喜欢搞双故事线平行隐喻,一边是宫外时政,一边是宫内春秋,往往前者隐喻后者(比如登月与菲利普亲王的人生价值危机),或者互相隐喻(比如查尔斯去威尔士读书那集的威尔士-英国与母-子关系)。故事一鱼多吃既高效,又能以相似性揭示些许特征;但若控制不好,隐喻就会被解释成某种荒谬的因果性,比如反威尔逊阴谋集,蒙巴顿勋爵参与政变阴谋就差点被解释为因“不服老”而欲有为

12分钟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推荐

不是很喜欢第三季的风格,节奏完全变了…演技浮夸…

13分钟前
  • 退秋
  • 还行

看似尽享荣华的个体们处在特定位置上身不由己的挣扎与悲哀,与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无法避免的衰败历程互为表里。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第9集开始实在扛不住开始快进,第10集快进一半多点实在看不进去了……全是些小肚鸡肠的事,正经事儿又提一嘴儿就没了,几季了整天就是看着几个王室巨婴脆弱得像过家家一样疯狂发癫……没意思啊……/还有,演员实在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了,特别是看到查尔斯妹妹,一秒钟都忍不住赶紧快进佛了

18分钟前
  • ちはやふる
  • 很差

不喜欢新的演员....没感觉

19分钟前
  • 多多莫言
  • 较差

女王换了演员不太习惯,剧情也比较拖沓无聊,边看边玩手机了。这一季开始就突出王室无情了,这个女王让人喜欢不起来。

20分钟前
  • stefanie
  • 还行

新的演员真的不太喜欢

22分钟前
  • Veronica
  • 还行

大概是自己的心境完全不同了,一路看得有点生气。我们去讲述普通人或名人的故事,无论他们的困境、挣扎或奇情是不是普世的,其实观众都是以共情的方式来获得情感体验。可是这个家庭,他们这么普通甚至平庸,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这个变态的、不合时宜的存在本身,那为什么还不去打破它、不去放过所有人?叙事也很有问题,二战后的党派之争、矿难、矿业罢工种种事情,不是说提过就有分量,处理上显得王室在其中只是过客,也毫不在意。几年前看《女王召见》觉得勉强理解了点monarchy的意义,可其实是建立在存在不可打破又天生荒谬上强扭的意义。只能理解为总要有些为之团结的意义吧,对于大不列颠人来说就是女王。Helena演Margaret真的太差,何况珠玉在前。

23分钟前
  • 懿千叶
  • 还行

女王的唯一一次动容落泪竟然是为了玛格丽特公主的自杀,人类的血浓于水与害怕失去,是一模一样的。

2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比较出彩的几个人物:安妮公主,泰温版蒙巴顿公爵,这版菲利普也感觉比之前的更好,女王无功无过,和之前形象比较一致,查尔斯和卡米拉愣是被洗白了?而且这俩演员比原型也好看太多了吧。。。

31分钟前
  • kallen
  • 推荐

Olivia and Helena are great but do not quite fit the roles. Really unfortunate tho.

35分钟前
  • 穿波点裤衩的僧
  • 还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7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还行

演员挑得很好,无论是前两季的青年版还是第三季的中年版,演员都和本尊出奇得相似,服化道也相当还原,但我还是看得昏昏欲睡,因为我压根没看到这群皇室的人有啥职责或者重担,不过是一群没有实权的人处理鸡毛蒜皮的琐事

38分钟前
  • Victory
  • 还行

3.5

39分钟前
  • ⓷ 𝐏𝐀𝐏𝐄𝐑𝐒
  • 还行

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炒冷饭,越到后面越碎,不过O’Connor演的查尔斯可圈可点

43分钟前
  • 夏晓光Pe
  • 还行

202002,习惯了更换主角之后就进入状态,毕竟是演技很好的老演员。这一季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女王要熬死儿子?

44分钟前
  • Super Ne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