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

Maria Larssons eviga ögonblick,永恒时刻,玛拉拉森的永恒记忆,永恒的瞬间,刹那永恒,Everlasting Moments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阿曼达·奥慕斯,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德国语言:瑞典语,芬兰语年份:2008

《永恒记忆》剧照

永恒记忆 剧照 NO.1永恒记忆 剧照 NO.2永恒记忆 剧照 NO.3永恒记忆 剧照 NO.4永恒记忆 剧照 NO.5永恒记忆 剧照 NO.6永恒记忆 剧照 NO.13永恒记忆 剧照 NO.14永恒记忆 剧照 NO.15永恒记忆 剧照 NO.16永恒记忆 剧照 NO.17永恒记忆 剧照 NO.18永恒记忆 剧照 NO.19永恒记忆 剧照 NO.20

《永恒记忆》剧情介绍

永恒记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Maria Heiskanen 玛丽亚·海斯卡尼 饰)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一次偶然的博彩,让她中了一台相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 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他们也对照片特别满意,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经常冲印照片令玛丽亚与当地小照相馆老板佩特森(Jesper Christensen 饰)熟悉起来,他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二人产生淡淡的情愫,最终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 本片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曲大师憨媳从军骗徒奇遇记本地人保持静止大地震洛特DR1大名破产人在酒途麦克白夫人人类资金超时空罗曼史魁拔之大战元泱界幻想嘉年华第二季爱情陋室凶宅惊魂市长自白毒贩大妈灰猎犬号修正案:为美国而战要久久爱亚森·罗宾第一季代号利剑危急迫降赴汤蹈火青天衙门2直言真相第一季顶级经纪人珠江人家

《永恒记忆》长篇影评

 1 ) 黑白照片记录永恒时刻

该片记录一家二十年的生活,直到女主人公玛丽亚去世。

伟大的女性,与丈夫一起辛苦操劳抚养大七个孩子;即使丈夫酗酒、在外找女人、家暴、入狱,仍能不离不弃,信守对上帝的承诺,心系家庭,帮助丈夫改过自新;与摄影师只是保持纯真的友谊,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拍摄下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点点滴滴。

深夜当看到女主人公因为小儿子生病而歉疚自责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儿子。

打开卧室外的灯,轻轻走到床前,把他的小手放进被子,看看儿子熟睡的样子,亲亲他的小脸,闻闻他的体香,听听他的呼吸,感到温暖幸福。

黑白照片记录永恒时刻,蕴含往昔回忆和厚重深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黄起卷的老照片已不是一张相纸,而是醇醇的爱纯纯的情,如美酒,愈久弥香醉人心脾。

电脑上翻看几年前儿子的照片,突然很感动,好像理解了为什么老张同学喜欢给女儿拍黑白照片的缘由。

 2 ) 我想这就是灵魂伴侣(Soulmate)的真谛吧。

想说的很多,但变成一篇有结构有逻辑的影评,对不起,我不会了。

我想说的只能把它们变成只字片语,用我自己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我是有多么喜爱这部电影。

电影开头的欧式居家装修风格和那些美好的细节,像餐桌摆设、餐杯以及桌子上精心摆放的一瓶花,全部都很漂亮,都很有欧式风格。

在玛丽亚拿着相机给孩子们照相的进度条里,这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美好,我竟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

佩德森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多么的窘迫(大环境是在一战,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

)你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着装方面。

从(相机)镜头里,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看完这部影片的前半段,我相信你会有立刻买下一台相机的冲动。

当玛利亚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事发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拿起相机记录这些美好时刻。

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这一切并不只是简单的说说。

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没有网络。

音乐和跳舞,这些简单的事就能让人感到很快乐。

当玛利亚遇到再不开心的事,唯有冲洗照片时,得以找到快乐和自我或者的感觉。

这也就是发现自己有“爱好”这件事真实的表现吧。

佩德森与玛利亚最终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相互爱着对方,他们在摄影中找到了彼此心灵的契合,即便是如此的默契,玛利亚还是坚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我想,这就是你生命中能够遇到最好的Soulmate了吧。

他会倾听你、欣赏你、赞美你、发现你身上一切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们能够最终走到一起,那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事,如若不能,那也会在你这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3 ) 当我拿起相机,世界瞬间辽阔

“她是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她树立了自己的流派,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

然而在电影中你看不到她的传奇,你只看到一个喜欢照相的女人平凡的生活本身。

电影优美而隽永,不枝不蔓,大巧不工。

”这是一位影评人对电影《永恒记忆》(《Everlasting moments》)的赞美之词,为此,我看了这部长达131分钟的电影。

1《永恒记忆》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也是瑞典导演扬·特洛尔第二次角逐奥斯卡的倾心之作。

为了演好玛丽亚·拉森这个角色,导演选用了女演员玛丽亚-海斯卡尼,她是瑞典的实力派女星,曾在2003年荣获芬兰维拉奖的最佳女主角殊荣。

影片中她对玛丽亚的塑造沉静不留痕迹,观影时,仿佛与好友并肩散步,风和日暖,时有清风吹你襟怀。

在影片中,导演展示了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记录和去叙述的世界。

为了更好表现故事的主题,他特地将影片调成了暗黄色,用一种旧照片的色调,来追溯时光。

有趣的是,导演本人有色盲的缺陷,但不艳俗的世界十分符合他的怀旧与抒情,也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玛丽亚普普通通、不疾不徐的人生。

电影以玛丽亚大女儿的回忆开始,在她的记忆中,家里的房子很破旧,但是妈妈玛丽亚总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

玛丽亚有一台缝纫机,花了好多功夫,攒了很久的钱才买到,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玛丽亚就做各种缝补的活儿赚钱养家。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

玛丽亚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是她生活的全部,还要忍受着酗酒丈夫的暴力和拈花惹草。

2玛丽亚因为一次偶然地机会获得了一台照相机,在忙完一日的家务之后,她穿着自己最体面的一套衣服,进入了城里的一家照相馆,在那里她遇到了来自丹麦的摄影师佩德森。

佩德森让她明白了镜头下的人、事、物的美丽,并教会她使用相机。

当孩子们的影像在简陋的暗房中慢慢冲洗出来的时候,玛丽亚被这魔法般的神迹震惊了。

即使是暴躁不讲理的丈夫西格,看到四个孩子的照片,也舒缓了下来,惊喜于镜头的魔力。

她为远行去美国的家人拍照,为国王拍照,为邻居家早夭的小女孩拍照,躺在床上的小女孩,窗边泻下的一缕阳光,脸贴在窗玻璃上围观的三个小孩子。

好吧,我苍白的语言无法复制那种视觉冲击力。

她独到的极致的审美能力,让摄影师佩德森大呼有天赋。

如果不是一台相机,玛丽亚将和其他妇女一样,终日操持家务,抚养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的湮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奈中。

相机让她的人生有了一种笃定,让她可以毫不犹豫的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泥泞和平庸中,挖开一条小路,路边风景优美,蝴蝶蹁跹。

3即使玛丽亚的酒鬼丈夫,看到她深夜在暗房中冲洗照片的身影,也是欣赏和沉醉,不敢再把她当成一个生育工具或者保姆。

玛丽亚替自己记录欢乐的瞬间,也为别人抚慰悲痛的灵魂。

生活并不因此变得更好,但却变得有意义。

因为摄影,引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玛丽亚的第七个孩子得了骨髓炎,她为此难过自责悔恨。

她痛苦的说,拿起相机,我就忘记了做母亲的职责,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佩德森安慰她说,摄影是为了那些看见世界的人,既然是为他们,他们不会视而不见的。

你透过镜头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你已无路可退。

佩德森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他也是她的精神导师,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灵魂的契合而产生了淡淡的情愫,最终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

摄影这个词的词源,在希腊语里就是‘光’加上‘书写’,摄影师就是用光线来书写的人。

玛丽亚没有多少文化,不能用文字书写人生,幸好她有相机,她用光线书写她的世界。

4触动人心的作品,不是打磨光滑的浪漫情节外壳,而是人心的斑驳起伏。

当丈夫因诈骗锒铛入狱,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劝说玛丽亚和无良的爸爸离婚,说是没有爸爸他们也能过得很好,但是玛丽亚没有答应。

在最艰难的日子,她也没有把丈夫心爱的马卖了。

幸好房东看中了她的摄影技术,把她推荐给其他人拍照,以此渡过难关。

丈夫出狱后,看到马还在,她还在,感动了,或者说是震动了,他重新振作,并将他的感动付诸于行动。

他戒酒,努力赚钱买一座新房子,专门为玛丽亚造一间冲洗的暗房。

玛丽亚的选择超越了世俗的道德、也超越了普通的情感。

你可以形容玛丽亚的选择是爱,是牺牲,是义气,或者别的任何伟大理由。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玛丽亚对命运已经无所畏惧,因为只要有照相机在手,她就拥有了自我。

玛丽亚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女性中的一个,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与丈夫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这是对苦难生活最好的还击。

5我很喜欢俄国女作家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尤其是她的组诗《书桌》,诗中有她高傲的,孤苦的,永恒的,诗情澎湃的写作生涯。

如果玛丽亚也为自己的相机写一首小诗,应该是这样的:多年在一起,比爱情更清澈,我熟悉你的每一个结构,你了解我眼中的美丽,当我拿起你,世界瞬间辽阔,日常生活的潮水退却,我已踏上光影缤纷的艺术岛屿。

 4 ) 永恒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

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

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

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

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5 ) 善忘的人类

我也玩相机,有过两台单反,也有过一台胶片。

不是什么顶级配置,也更算不上厉害的摄影师。

常常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了一个美好的瞬间,当费力地掏出相机想要记录下这个时刻的时候。

往往就被它一不小心溜走了。

所以好的照片就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中一开始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是照相馆老板佩特森拿出透镜解释胶片成像的原理,薄如蝉翼的蝴蝶在暖黄的关系下显得精致又脆弱,熠熠生辉。

那一刻玛利亚估计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觉得生活其实还不那么糟糕。

我们都想抓住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哪怕是经过美化,也格外值得纪念。

而说到影片,昏黄的影片色调,平淡的叙事,颗粒状的胶片质感都为影片增色了不少。

而观众也在这样的节奏中,跟随着玛利亚一起体验了人生的沉浮。

剧情说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事。

发生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丈夫粗俗好色,滥情下流,无数次替玛利亚看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希望她立刻带着孩子卷铺盖走人的时候,却又让我看到了他抱着死去挚友悲痛的脸以及为了女主数次发红的眼眶;妻子玛利亚能干勤劳,出身贫贱也依旧没有放弃对摄影的追求。

但她也会有发狠想流掉自己的小孩,带着些许报复地去亲吻照相馆老板的时候。

孩子们可爱乖巧,但也会叛逆,自以为是地说出伤害父母的话。

眼睁睁地看着片中的人们掉入生活的漩涡,挣扎着,丑陋着,忍耐着。

但是一切过去后,大家又似乎不记仇似的,恩恩爱爱,像是浸在了蜜糖里一般。

最后曾经堕落的丈夫居然为玛利亚开了照相馆,自己也创办了公司,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

而二人仍然跳舞嬉笑,那些歇斯底里的争吵,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丑恶嘴脸居然消失的一干二净。

人类善忘,所以才有着一次次获得幸福的资格。

Ever lasting,说的是永恒的记忆。

然而照片只是一次成像,那些不管是表面还是内部的欢乐,忧伤,愤恨,痛苦都在成像的一瞬间被锁在一张胶片里。

日子还是细水长流的前进,依旧有痛苦有笑容。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永恒的,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够被抓住。

但是照片却能永恒地锁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故事,就像那只摇摇欲飞的蝴蝶。

 6 ) 超越与留守

摄影艺术在我看来一直是项文艺味道很浓的行当,而一部讲述摄影的电影,也似乎天然的会带上这种文艺的调调。

《永恒时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这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传记电影,与很多类似电影表现传主的成就或者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或者天赋异禀不同,这部电影充满了文艺的气质,却带着生活的写实;洋溢着精神上的超脱,却又表现着立足于人间的苦涩。

玛拉•拉森,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她在精神上看上去超越了同时代的女性,但是最终依然还是被时代超越,她的命运难免让人百感交集,很难对其人生盖棺定论。

这部电影的开始一段,让我想起了那部讲述法国平民画家赛哈芬妮•路易的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虽然玛拉•拉森没有赛哈芬妮•路易那种怪异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与赛哈芬妮•路易相比,她还多了一个有幸而又不幸的身份,即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不可避免的受到男人世界的束缚,在这部影片中,某种程度上切入的就是她与生命中的男人们的生活、交流和战争。

影片开场,玛拉的丈夫给人以辛勤工作支撑整个家庭的感觉,但是很快,幻象被打破,从他因为小错就用皮带狂抽孩子到酗酒后与工友互殴,进而将妻子打的头破血流眼睛浮肿开始,他身上的狂躁与大男子主义倾向就展露无疑。

接下来,玛拉•拉森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出现在银幕上,那就是她病重的父亲,面对被打肿脸的女儿,他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和安慰,而是以这是上帝的旨意,劝女儿忍耐,而非离开丈夫。

影片开始短短的30分钟,玛拉•拉森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被交代的很清楚了,这是20世纪初,是一个从父从夫的时代,是一个女权尚未唤醒的时代,作为一个底层的家庭妇女,她被时代紧紧的禁锢,感受着这份沉重,在艰难的生活和丈夫的辱骂拳脚下忍辱负重,而她的丈夫则毫无愧疚的酗酒宣泄,在外与情人风流,在他看来这天经地义,他的妻子无理也无力反抗。

而玛拉•拉森的丈夫生活的是一个劳工权利倍受压抑的年代,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下微薄的工资,面对随时的失业危险,社会意义被压迫的他,在家中对妻子施加着家庭中的压迫和暴力,暴力常常就这样在整个社会传播。

而同时,片中也交代了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当时的老公中传开,也包括了暴力反抗的熏陶,而当这些劳工们眼看似乎有了一丝寄托时,在他们的躁动不安下,玛拉•拉森却寻得了另一种宁静的寄托和思想的革命。

玛拉•拉森在去照相馆变卖一部她购买奖券偶然得到的相机时,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照相馆的老板。

在照相馆老板的劝说下,她尝试着拿起相机,从此,透过镜头,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与男人们通过暴力对现实表现不满不同,这个经受了太多家庭暴力和屈辱的女人,用镜头去寻得心灵的另一份宁静,并改变了人生深层次的轨迹。

不少社科学家都提到过工具的隐喻意义,即工具看似物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却又常常从精神层面改造个人与世界。

摄影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其它工具来的更直观,凭借摄影,时间被留住,给人以美好的回忆,更给人一种对生活控制力的自信,生活从此不是按照时间轴被推动着向前,而是可以留下一个标记,可以以这个标记勾起对那一刻的记忆。

对于玛拉•拉森来说,她长期处于对自己生活的失控状态,无法躲避拳打脚踢,无法干涉丈夫的出轨,而自从拿起了相机,她突然发现她可以控制镜头对向何方,控制审视生活的距离,控制镜头涵盖的人群,她突然发现,生活原来是可控的。

从此,她的精神实际改变了,她快乐的生活,甚至对丈夫的出轨与否都感到无所谓。

而慢慢地,社区里更多的人请她摄影更加深了她的这份自信,她的社交圈子被打开,她也充满了更多的自主性,小小的镜头让她面对的依然是这个保守的城镇,大男子主义控制下的家庭,但是又让她得以超脱这一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丈夫在影片前段看似为所欲为,掌控一切的状态后,却陷入了萎靡与困顿,革命喧嚣下,他终究面临失业困境,面对心灵的空虚,而酗酒也愈加严重。

而最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妻子不再对她“惧怕”,这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危机,他们总是期待女人对他表现出依赖,表现出敬畏,而对于出轨,他一方面不希望妻子发现,另一方面又希望妻子知道却只能忍辱负重的忍受,表现他的不可一世。

然而,玛拉•拉森却因为摄影,不再对他表现那么多的敬畏,是的,她依然要对他显得礼让三分,却在精神气质上少了那份卑贱的屈从。

所以,对于正郁闷的丈夫来说,妻子不再带上害怕的面容让他感动挫折,妻子脸上带着更多的微笑让他失落,他甚至因此对小小的照相机吃醋,带着悲愤和暴怒的语调斥责妻子,而摄影确实已经成了玛拉•拉森的生命,这种矛盾在片中激化到最后,甚至让丈夫险些失控杀了妻子。

玛拉•拉森在精神层面超越了时代,但是却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越,本片让人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惆怅正缘于这样的命运困境。

玛拉•拉森与照相店老板有着一丝暧昧的精神上的感情,儒雅温和的照相店老板给了玛拉•拉森与丈夫截然相反的感觉,当他决定离开之时,对于她却是人生一次情感的打击,两人分别一幕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片末,在雨中,伊斯特伍德带着期待的离开,希望梅尔•斯特里普能够跟上,与他一同去为爱出走。

而本片这段,同样带着一种双方的不舍与犹豫,当玛拉•拉森纠结许久追逐向精神恋人奔去的脚步时,却只能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玛拉•拉森最终如同他父亲所说的,没有离开丈夫,尽管她看上去已经有了离开的底气,在片中女儿的叙述中,也对此无法道明原因“但是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

最终,夫妻俩和孩子们继续生活,玛拉•拉森因为心脏病死去。

而生活,就如连续不断的照片组成,你总有一些或者构图、或者光线、或者表情、或者配饰不足留下遗憾的照片。

作为观众,我多么希望玛拉•拉森有个更加完美的归宿,但是在那个时代,她毕竟用相机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已经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突破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ca218dadabb0a34fa41b2.html

 7 ) 刻入岁月里的爱不会丢

#观影#《永恒记忆》每一分钟的叙事和画面,都细腻饱满,如林间潺潺溪水、啾啾鸟语。

虽深爱拍照,但不论生活是好、是坏,它都从未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或许,女人的心,永远都不会放下爱、家庭和孩子,即便梦想炙热,一切还是要“发乎情止乎礼”。

结尾,女孩问“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没有和爸爸分开?

”我想是因为,生活与生存,只要夹杂了女人生生不息的小爱大爱,原本就琐琐碎碎、难分难舍。

 8 ) 玛丽亚的困局与光

看到vasa,几百年不变的老楼,厚厚的积雪和夏天的森林,听着熟悉的tack så mycket,varsågod,看这个片子先是引起一阵对大瑞典的怀念。。。

本来期待会有一些厉害的照片可以瞻仰瞻仰,结果还都挺平实,摄影只是一个偶然的载体,更多地还是讲述作为女性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实现之路,伴随着大多数时候现实的坎坷无奈,和微弱的自我实现的理想之光。

作为女性,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普通女性只能靠打扫缝纫做工为生且没有避孕措施的时代,但也愤懑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科技发达到已经有了脑机,女性所面临的诸多原始困境依然如故,对家庭特别是孩子的责任而带来的对自身情感和需求的压抑,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对配偶的无底线退让和容忍。

看《自私的基因》,能一定程度上从生物性角度理解男女行为差异的原因,所以更坚定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什么时候男女怀孕的概率相等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男女平等。

但一直没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女性总是先于外界对自己更加挑剔,大多数女性的自我要求永远会远远高于大多数男性。

而现实最令人丧气的地方在于,优秀的男性一定200%可以找到可以陪伴一生的优秀配偶,而优秀的女性达成这一成就,则完全靠运气了……就算你有钱有脸有身材有脑子有情商有才华,但依然很可能遭遇背叛或孑然一身,虽然不是说单身就不可以有丰富而快乐的生活,但如果可以幸福,没有人会向往孤独。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优秀或者说女性的自我实现和家庭幸福是基本没有相关性甚至可能是负向的关系,而对于男性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件事情只需付出一份努力。

再说回电影本身吧,特别北欧,北欧人民的概念里,没有煽情,所有的情绪调动都显得冷静和克制,和主流电影的大收大放高潮迭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本来不是利用制造冲突来讲故事的吗?

所以这种反差让北欧风格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另类存在,你一眼就可以认出它来,也一眼就可以知道它不会有席卷之势,但是也依然会有那么一些时刻,你会想安静地享受一下这种波澜不惊带来的非pua思考。

 9 ) 向阳而生

塞巴斯蒂安心中有千言万语,刚吐露出第一句“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玛丽安便急忙打断他,逃一般转身离去——这被捆绑的一生,有这一句话就已经足够,再多一句都是画蛇添足,任何承诺或者援助都是亵渎。

他们从头至尾的肢体接触只有脸颊上的一枚轻吻,他们一生中最美的样子都在对方的镜头里。

玛丽安在家里被生活折磨得有多么苍老疲惫,来照相馆见塞巴斯蒂安的时候就有多明媚动人。

在他的照相馆里,她不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不是酒鬼的丈夫,不是跪在地上为富人整理裙边的女仆,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摄影师,是与塞巴斯蒂安彼此一生的知己。

塞巴斯蒂安心里必定也万分心疼她,但他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做一位挚友,一个坚实的心灵的支柱,一个避风塘,哪怕被玛利亚的丈夫上门以暴力威胁,在玛丽安面前他也没有吐露半个字,而是温和地问她“喝点咖啡吗?

”“烈酒的香味是你此时最需要的。

”“……让船长等一会儿吧,这是我们店最尊贵的客人之一。

”竟然有如此动人的爱情。

 10 ) 零碎想法

我记得Kierkegaard在哪部作品里说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

Maria眼前有一只蝴蝶在飞,摄影师拿一个透镜将影子折射到Maria的手心里,这是一种不真实,但是不真实又多于我们能看到的真实。

我们能看到的真实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一种低倍率的真实。

然而如果用摄影、绘画、音乐、文字将这些我们眼中的真实记录下来,展现出来的居然是一种超越物理体验的真实,不可言说的东西。

Maria还是选择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哪怕她被误解,挨打,被背叛。

她看到Sigrid抱起她的孩子的时候快哭了,因为她做了对她的孩子好的选择。

她想要放弃摄影也是因为摄影让她遗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她觉得非常危险。

她的丈夫最后和她一起开照相馆,然而一开始他很不屑她摄影。

摄影师告诉她当他们看进镜头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没有办法闭上眼睛。

看到过另一种世界的人是没有办法假装无法看到的。

酒精让Sigrid做蠢事,但是酒精对Maria来说也是一种spirit。

她没有喝过,但是她和摄影师一起喝了一小杯红酒。

Maria抬头看到挂在屋檐上的冰晶折射出彩虹色的光芒,她的女伴直接走过她。

摄影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看见”的天赋。

Sigrid参与工人罢工,Maria去拍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歌游行。

Revolution no longer exists.Ingeboug看着远处的影子,茫茫大雪盖住了她的背影。

下一个画面是三轮车载着她的尸体驶过。

我在想她看到了什么?

Maria帮她照遗相,她的眼皮好像动了一下。

Photograph brings back live.

《永恒记忆》短评

她还是爱着丈夫的,虽然他酗酒、好色还家庭暴力,但一开始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她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对此她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2分钟前
  • 数据分析后生
  • 推荐

一般般

3分钟前
  • Lolly
  • 较差

叙事算得上从容,慢慢地就把一个韩剧会拖沓几十集的故事讲完。是的,从容和拖沓不一样。@MOMA with DTM

5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题材和讲故事的方式不是我喜欢的,43分钟弃剧。

10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你享受的艺术,只是她的谋生手段或生活重负下的喘息而已。艺术向来是带着血与泪的——只不过,当它放入展架、被人抬价、众人仰视时,一切血泪也成了标榜的价格!女人,或者弱势群体或者大众,只是被消费而已——谁又不是呢?

12分钟前
  • 禾一
  • 推荐

好看。平静中有暗涌,一种在中间都觉得难过,可是看到结尾又释怀,上帝就好象她在镜中照自己那时候的狡黠灵光的笑。另,马克一记,这电影以及当下,是否有隐喻,不得而知,那么就继续走吧。

16分钟前
  • Aurora
  • 力荐

冷漠带着一股随波逐流的妥协,这样好么?放弃么?

18分钟前
  • irvin
  • 还行

人物传记, 关于家庭与摄影的题材, 其实是关乎于坚持与永恒的话题。 是不是因为这是一部讲述摄影的影片, 所以每一帧画面都如此的考究, 构图美不胜收。

19分钟前
  • eastcosta
  • 推荐

特罗尔这个颤巍巍的老头儿,拍的电影却总给人初恋之感。从未说出口的爱情,但是靠一曲重复的音调就令人怅然不已。包裹里静静躺着的一朵花,夏天绿意盎然的小树林。老头的唯美令人心醉。

20分钟前
  • ruru酱
  • 还行

有内在美的电影,淡定祥和地讲故事,说人生,论时代..人生的悲凉在于安于宿命,幸福,却是在这种麻木和无能为力中遇见那个看得见你灵魂的人.如风之于翼一般...而正是这般坚毅的女子,纵无知如白纸,却懂得用胸前相机捕捉快乐哀伤,记录人生百味....无数个永恒时刻,便是时代的不朽印记.

24分钟前
  • SummerY
  • 推荐

关于爱情,结局有种奇妙的、传统的力量。全片最感动的点在电影技法之外,即这个女性本身的美德:她的强大不仅在于摄影天赋,而是一种相信一切都有变好可能的期望,哪怕忍受过酗酒出轨家暴,也始终在内心描绘出另外的世界图景,虔诚和宽恕一如名字玛利亚所赋予的良善。女儿无法道明原因,是因为现代人在社会震荡期误入了自由的迷途,但名为克鲁泡特金的马还存留了下来,指引着人类生活的解答。生活如此不易,而苦难化又最终化解为草地上轻快的舞蹈。

28分钟前
  • 夏萝
  • 还行

太过平淡,虽然这个传记或许也就是这么淡

33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又一部老人老事的欧洲传记片,记述上世纪初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的人生故事。一战前的穷苦工人家庭,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等,都通过女主对照相术的偶然获得及迷恋的独特视角,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古典绘画式的影像,琥珀色的色调,演员精彩的表演,让电影美伦美焕。虽然是11年前的片子了,如果错过了,值得补上。

3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啊,原来是真人传记片。看的人真心压抑,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出的女人可真不一般,坚强、隐忍,有点儿像旧式中国家庭的女人,唯一的区别是玛丽亚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佩服!

39分钟前
  • Daisy cat
  • 推荐

好几次觉得妈妈快要离开爸爸了,结果除了一个个孩子的诞生,什么都没有改变。看到影片末尾,发现父亲竟然慈祥了起来,妈妈爸爸竟然恩爱起来,仿佛那几十年的打骂出轨如烟。而一直以为妈妈拿起了相机就拥有了世界,结果也只是在她苦闷的时候调剂了下生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一点安慰。既没有成为反抗的基石也没有成为追求。孩子们竟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了。

43分钟前
  • IRA
  • 推荐

蝴蝶透过反光倒映在手掌里,每一个拍动翅膀都那么奇妙。摄影能让记忆永恒,每张胶片都那么美

47分钟前
  • 蓝莓派
  • 还行

记忆的上空,飞艇掠过黑影如苍狗

4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典型的一句没听懂

51分钟前
  • Karathen
  • 较差

手掌中的蝴蝶影太美了,可惜游丝般的精神吸引总是被残酷庸俗的现实打断。20世纪瑞典的家庭妇女,要承受家暴、婚内强奸、一人拉扯7个孩子外加照料一个酗酒暴力男,打工挣钱,还有死亡威胁。如此地狱,却无法离开这男人,美名其约“爱情”。算了吧,为了成全这个词,多少女性牺牲了自己。故事讲的挺好,只是强加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男人开了公司阶级上升就能痛改前非?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出Maria的摄影天赋,应该给她的摄影更多特写和评价,不然成了家里有相机的人闲来帮拍家庭照挣外快的故事。

55分钟前
  • 兔子
  • 还行

以为是女摄影师的传记 其实是一位家庭主妇忍耐 压抑 辛苦五味杂陈的一生

56分钟前
  • Mar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