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耳机里传出未央歌的旋律,想到最近潘际銮先生逝世,心中又只有无限惘然惆怅。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让我这样回味悠长,看了还想看,错过的每一幕都要反反复复多看几遍。
看完之后,心里各种情感交错复杂。
首先肯定是敬佩,动乱不安的年代,只是为了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一群人,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创立联大。
联大是自由的,无数新的思想无数看似遥远的梦想,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联大是崇高的,艰苦环境下,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着,就永远位置而奋斗的坚持令人动容。
联大让我触动的,还有优秀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因为优秀所以报国,是因为一颗报国的心所以不断变得优秀,不断寻找自由,不被混沌的现实所围困。
其次,则是惘然,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联大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有的留在了内地,有的去了香港台湾,有的远走他乡,曾经在同一片自由天空下生活的他们,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更远的远方。
而到如今,大多数联大师长学子已经长眠,在世的联大学子们,似乎成了联大在现实世界中唯一的一点印迹,不是书籍里的联大,不是讲述里的联大,是真真实实的联大。
所以,每当最后仅剩的那点光变得更暗淡时,我总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最后,应该是遗憾吧,再也不会有联大那般的大学,再也不会有联大老师学生们那样的人们存在了。
那样纯粹,那样自由,那样有梦想,那样远大的人们与精神,从一团火慢慢慢慢变成几缕烟,消散在人海里,不会再回来。
我们能干什么呢?
哀之叹之。
在那个物质匮乏、硝烟弥漫的年代,在边陲云南这样的地方,聚集了沈从文、闻一多、冯友兰、吴大猷、朱自清、陈寅恪、华罗庚、费孝通等等时代大师,在短短八年多办学时间里,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邓稼先、汪曾祺等等影响了中国科学文明发展进程的大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无论从办学经验、管理模式、硬件设施等和如今高等院校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却能有如此成就,怎能不令人自豪,怎么能不让人为如今的学术生态感到痛心?
我最大的感受一是“纯粹”。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在纯粹地做学问,纯粹地享受求知的快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去学习去做研究并不会带来诱人的利益,尤其是西南联大那个偏远又恶劣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筛选,筛掉了那些把求知作为获取利益财富手段的人,留下了真正做学问的人,把求知作为目的的人。
而这种内心的动力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叠加上这些人本身的天赋,自然会成为领域的佼佼者。
而现在学术之路充满了弄权敛财,充满了黑幕钱潜规则,利益诱惑面前又能容得下几张耐得住寂寞的书桌?
现在社会里并不缺乏纯粹的人,也不缺乏有天赋的人,而二者兼具的人少,而兼具二者又能不被追名逐利的劣币驱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是“信念”。
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年代会激发人们心底的爱国情怀,激发人性之善,在那种带着悲壮热血的氛围里,个人的得失会让位于国家的兴亡,这种信念带来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会给人道德上极大的满足和精神上极大的振奋,由此激发的能量也是远远超过和平年代人们所能够企及的。
“爱国”、“抗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深根植于心中的信念,那是特殊时期独有的情感连结。
现在的焦虑内卷是我们面临的时代特点,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国家民族这种宏大的叙事会被消解,甚至现在大家开始怀疑婚姻的必要,连小家都顾不了,个人能好好活着已经很难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过去那种信念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三是“自由”。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之举,相比于现在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顶层设计,也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看起来都是弊端,但这些恰恰给了西南联大师生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授们不需要费时间精力去写一堆没多大意义的材料申请各项课题,写一堆注水论文去增加影响因子,更不会压榨学生去做一些琐碎烦劳的任务,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研究,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可以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师居然会亲自一字一句改一群本科生写的文章,会扎扎实实备课,为学生准备甚至亲自抄写书籍,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真是难以想象的,高校教师里能重视教学任务的不多,在大多数人眼里上课只是附带的,“做课题”才是正事,学生更像是员工,美名其曰给锻炼的机会其实无非是廉价劳动力)。
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评奖机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比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整个氛围虽然艰苦但是是自由轻松的,大家都在为自己想学有意义的东西努力,那而不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卷死对方。
现在,高校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这种完善的体现就是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制,也就是官僚体制——这并非只是政府的行政制度,而出现在每一个有管理需求的地方,学校也不例外。
这套体制铸造了“现代的牢笼”,在给管理带来高效、执行力的同时,也会让学校呈现出机器的特征,而学校中的人——老师和学生则会出现“非人化”的特征,人变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第四是“战争与和平”动荡充满危机的时代会激发人类本能中的原始冲动,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比如抗战时期高涨的民族激情和爱国热情,是面对共同敌人被激发起的群居性动物认同感归属感排外性的本能,亿万年进化里刻在DNA里的领地意识和面对恐惧的应激反应,爆发出了和平时代难以想象的力量。
特殊时期带有正义性质的显性困难和稳定时期具有内耗性质的隐性困难。
比如抗战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动荡、科研条件的艰苦等物质现实层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筛掉那些将科研作为手段谋取其它利益之人,留下真正钻研学问的纯粹之人,而这些人对真理的追求、对救亡图存的信念和在纯粹钻研时获得的满足能战胜物质上的匮乏。
而如今稳定的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学阀派系、行政事务等非学术性任务、非升即走等各类外部考评机制,还有要对抗各种诱惑等等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困难,这些困难会让一些真正想要钻研的人望而却步、被劣币驱逐或看清真相后无奈放弃,而留下了一些善于驾驭规则达成自己目的之人,坚持留下来想要做研究之人要么常年坐冷板凳,要么在与制度抗衡中消耗太多精力,很难成为大师。
在动荡时期依靠的是人,需要的是打破、创新、革命;稳定时期依靠的是制度,需要的是规范、维持和稳定。
西南联大的奇迹是由一个特殊时期,一群特殊的人共同铸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处于当下的我们,剧中那个时代的情怀、精神会感染我们, 成为我们内心的力量。
但我们也不得不认清,这个时代和当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奇迹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现在更是难上加难的奢望。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运行法则和规则,无论是选择遵循还是挑战,走主流的道路还是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都要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接受代价。
第一集 八音合奏•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 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 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 八音合奏 终和且平第二集 刚毅坚卓•1945年初冬 陆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 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 闻一多说 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 还在不在 “嘉荫永存”第三集 大学之大•透过了苍郁的古木枝条 看见天色宁静极了 晚霞 山水 花草 一切因日光而得的颜色 又都及时归还了夕阳 这醉人的一切 是昆明雨季末尾时 每晚可得的一杯美酒 为他而沉醉的人们 直到晶晶的星儿们 眯着眼来笑他的时候 才突然惊醒 摸着山径小路 跄跄踉踉地回家第四集 火的洗礼•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 查良铮将自己的从军经历写成诗句:在阴暗的树下 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 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第五集 嘉荫长留•唯我国家 亘古亘今 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 八年之抗战 已开其规模 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 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 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伟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 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终始 岂非一代之盛事 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
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日:痛南渡,辞官阙。
驻衡湘,又离别。
更长征,经峣嵲。
望中原,遍洒血。
抵绝徼,继讲说。
诗书器,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
千秋耻,终已雪。
见倭寇,如烟灭。
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
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注:一九四六年四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员,并决定在原址留碑纪念。
五月四日,西南联大师生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后,到校园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举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
这块碑由当时著名的大手笔、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国文学系闻一多教授篆刻、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教授书丹。
纪念碑碑文1100余字,简明地叙述了抗战及三校离合的经过,阐述了联大可以纪念的四个方面,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高度颂扬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取得的空前伟大的胜利,充分抒发了对"我国家"未来"旷世伟业"满怀信心的壮志豪情,气势宏伟,让人一诵难忘,被称之为"三绝碑"。
附录:罗庸教授作校歌,冯友兰教授作"引"及"勉词"、"凯歌词",张清常教授作曲。
[引]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顾同心同德而歌唱。
[校歌词](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雠寇复神京,还燕碣。
[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凯歌词]千秋耻,终已雪。
见雠寇,如烟灭。
大统一,无倾折。
中兴业,继往烈。
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碣。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在抗战时在云南临时建立的联合大学,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伶在战时共同出力建设了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开始之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破坏,达到一种毁灭的状态,在迁移云南之后,所有的学习资料和文物资料以及教学的家底都是由清华大学提供的。
在联合大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文学家、物理家、数学家…等等,尽管在战时的条件异常艰苦,时不时还要躲避日军的空中偷袭,但是丝毫没有阻挡他们对学术的热爱,反而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成为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方面的领先人物,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直至今日都能够激励我们这些学子,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5-合的一集。
从西南联大和云南走到人类学和教育,从过去走到现在和将来。
4-以前作文随便用来提高利益的“勿忘国耻”,在这时候才逐渐变得立体深刻。
查良峥的诗似乎把气息带到面前,《森林之魅》好似在扣挖我的血肉;金岳霖先生遗失70万字手稿,又转身在战火中重新写下;《国史大纲》的标题是我不敢起拟触碰的,但钱穆就是有这样的底蕴和思考去在参考书目鲜少的战火下编写完成……还有更多的无数的留在战火中的人们。
3-又哭又笑的一集。
大学之大的集名起的很准确:西南联大有大师,有好学学生,真正做到了知识和思想的凝聚及传递,刻骨铭心的燃烧岁月,这才是大学的模样。
live the most of everyday.2-一句“劳苦功高”,一句“替我看看竹子还在不在”,直接暴哭……在那样的艰苦之中仍刚毅卓绝,身处于“将来”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不去努力1-小时候在电视上无数次看过,但都是有就看没有就不看了 断断续续;现在重拾,无不为时势文人的气魄、从容和坚守所感动。
“山河穷尽处 群星闪耀时”在乱世中为国家发展而联合出现的罕见的教育巅峰。
“我们一直对于侵华敌军有着最深厚的仇恨。
很想在这些学府里学习。
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要不是ddl火烧眉毛 我都想用一个下午去看完这段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此时中国三所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决定合并迁至昆明,当时的昆明也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屡次经过思想的碰撞和磨合后成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城市。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在西南联大的群贤中,看到了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他们平日在知识和生活方面恪守着“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的优良传统,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拳拳的爱国之心,卓越的进取之心融化在血液里。
你会看到正直的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自告奋勇与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这种卓越的体现也注定了他们承担了一名精神领袖的条件。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个灿若星河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他们都是在知识领地里颇有成就的大师,如钱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和费孝通等人,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学问研究,他们身上更难得可贵的是永不妥协的勇敢和同黑暗斗争到底的坚毅。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座存在八年的学校——西南联大,它却是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教育史上的高峰。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这些以柔弱的身躯顶住炮火连天屹立于天地之间,以他们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他们最珍贵的三观“良心”、“良知”和“道义”融化在血脉里,薪火相传,愿时代的洪流不要冲击一个人所具备生存的独立和正当性、任何人无法攻破正义性事业和人际交往的兼收并蓄。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是群星璀璨的光华时代,火红芳华,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
「图在心中」
很久没静下心来看电视,也很久没有看过纪录片了,每天一集,花了一周时间,看完了《西南联大》。
一共五集,每一集的名字都能在当集中找到出处,不长,却什么都交代清楚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先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有志之士学成报国,有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也就有了西南联大;在最需要人才的时候,西南联大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或参军报国,或继续读书在各领域发展,或拿过接力棒,培养着中国最宝贵的花朵。
正因为这样的奠基,意识觉醒,知识发展,学识渊博,泱泱大国五千年,继往开来,国富民强。
看完思考,眼界的狭窄对我来说不过如此,说到抗战,我能想到的艰苦卓绝,脑子里闪过的一帧一帧的画面,全部是战争,看完了《西南联大》,突然就想知道在这时期,除了军事,我们的教育是怎么样存活的,我们的农业为国家保障,我们的工业如何艰难发展,我们的商业如何开辟新天地,我们的国家,如何在这呕心沥血的托举下,焕发新生。
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生于忧患的时代,接受火的洗礼,没有看到他们的一生,但只这几年带给的影响,便足以终生铭记了,大师云集,思想迸发,颇有古希腊的学校之意味,而若是有机会听上一两堂课,更是无比幸运了,不论是为人还是学术抑或是处世,我们能学的太多太多了,我们要学的也太多太多了。
闻一多先生死的时候,配了他的诗改变成的歌曲,几度泪目,就用这首诗做结尾吧,纪念先生们,万古长青!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著名教师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文案策划组文学功底深厚 理科生羡慕了🥰
那是最差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西南联大某校友说:“第一次那么多知识分子聚在一起,都是有独立人格的。”
8.8分
只有闻一多那段拍得特别好。其余片段都很无感。有点可惜
作为云南人大学在天津上的,熟悉昆明、天津、大连,无数次流连于南开大学及西南联大在云师大的旧址,了解谈不上深刻但还是知道一些情况的。片子刻意回避了某些历史真实,歌功成份较大,全然不提昆华农校等学校为西南联大迁移昆明所作出的牺牲,片子中说校舍“租借”,实际上是省政府下令强制搬离的,更谈不上租金,为了这所伟大名校,昆明的几所普通学校牺牲也蛮大的,不少学生没宿舍都辍学了。此外西南联大教授并非人人都是大师,伪大师也是有的,有些荒唐事还挺多。哎!逝者如斯,就不点名道姓了。
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大师辈出,一是学科新立空间极大,二是师生大多真心求学,三是政治权力相对教弱。西南联大妇孺皆知,中央大学很少见纪录片,因前者政治正确得多吧。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办教育真是令人敬佩
联大本身的更伟大的意义,不是投笔从戎,不是的,不是的,是要在战时的中国放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我记得无问西东里最感动的片段是两个,一个是雨声太大,数学课已经听不清楚,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还有一件是在轰炸中,躲在山洞里继续讲课的场景。这部片子强调了有点多的革命、牺牲等等,他们也很伟大我甚至也会热泪盈眶。但是更让人震颤的画面还是那张安静的课桌。3·5吧
缺乏深度,有点造作,总觉得在宣扬什么政治正确,可能因为之前已经看过凤凰大视野的西南联大系列纪录片了,而且后者更能打动我。今晚在火车站刷完,那么…明天见。
从来没注意过原来团委小红楼后边那个碑是西南联大纪念碑…
题材内容是一码事,而影像呈现又是另一码事了:深厚底蕴的历史不代表影像拥有高素质,至于过于主旋律与浅白的拍摄,倒是实在削弱了原有的张力
都是大人物,但我好混乱😵💫
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与其说是在讲西南联大,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时代,一段中国人的傲骨时代。着重点并不是放在那些学术大家身上,而是梳理了背景和时间线,更着重于表述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细节, 前三集极好。纪录片除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和文献影像资料之外,运用了大量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中的口吻配上精致考究的动态素描和配乐,将观众带回那个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时代。最大的惊喜来自于众多受访者——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已经八十多,九十多,还有一百岁的。在这些老人们身上现在还能看到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也许 你真的哭的太累 也许也许 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莺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 蝙蝠不要飞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嗜欲浅者天机深
史料详细,有所突破,但是似乎还是带着一种任务感。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段历史是看不厌的。
2集弃。空泛而不知所云,宣扬的点也根本都不在该事件本值得歌颂的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