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三郎早慧,说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命运前定,结尾弘一站在桥上,只见一孩儿在玩鞭陀,远处母亲呼唤三郎回家,如此画了一个圆,可以想见叔同失去生母,也就一心有了遁入空门之念了,生母对叔同的影响太大,叔同作《梦》一曲悼念生母,悲痛非常。
以至于后来哪怕优美动人的日本女子也无法让深谙苦痛、深植佛根的弘一回心转意,只留下一句爱是慈悲让女子死心。
在大时代下,他看到的总比别人更多,更深,怀着大慈悲的胸怀,不容自己于个人爱恨纠缠中如年少一样荒度时光,“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从叔同到弘一,他眼前见过的苦难太深,所以只求解脱,先是出入梨园,文人聚会,再是出国留学,后回国教学,但小知不及大知,叔同是个气度宏大之人,处处可见繁华后的硝烟四起。
他早年看着黄河决堤之后追逐火车的难民,说眼前情景与佛经所说阿鼻地狱相去不远,没想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落入此等骇人听闻的苦难。
于是与佛结缘,看过生离死别,轻尝人事苍凉,一曲《送别》,淡淡作别,只有一息尚存的悲凉。
袁世凯由名伶杨翠喜引出,叔同由日本回到上海,本是形势大好,叔同气壮山河写下《满江红》,创办《太平洋报刊》,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想到不久就被复古思潮扼杀。
中西之间的交流和矛盾从儿时的琵琶、古琴、二胡和西洋钢琴中可作管中窥豹,再到后来一师的裸体画课程教学引起教育厅的警示。
可以说李叔同有超前的思想,他精通钢琴五线谱,也能搞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又对西洋人体画有自己的见地,不由让人敬佩之余有种种非议,李叔同与马一浮在谈论谭嗣同梁启超时颇有赞赏,“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智慧通达”,但维新派的改革在大背景下终究失败。
他早预见大国的保守必定会受别国的凌辱,他看透了一切却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就像是他体谅母亲侧室身份带给她的痛苦并感同身受,而他不能替他母亲承受一样,他对当时的中国存有同样的感情。
弘一入灵隐修律宗,将自己的饭分给窗边的鸟,有一片慈悲之心。
在普陀与师父吃饭,将吃完的空碗用开水冲后喝下,师父说要惜福。
不由让我想到一些在人世修为的人,像我导师,每次都要将打的饭菜吃掉,吃不完的饭用袋子装上带回家。
又如我遇到读中国思想史和美术史的女生,她们不吃荤,只吃素。
这样的自律如同在世修行,太虚法师一开始却让人觉得有些急功近利,而在弘一《三宝歌》的演绎下找回初心。
倓山寺中妙莲有心,对功名之心强烈批判,随律宗初心。
只是我觉得电影在弘一出家后的一段没有亮点。
在得病时舍己救人,反倒觉得在平常中见其胸怀宽广,此后作《大中华》,以佛宣扬道义,在中西思想交融中寻找到一条精神出路,我想此刻弘一虽然救不了天下人,但至少心能平静下来,他所做一切也都在为国为民。
最后想以弘一法师的一句话结尾,“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
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
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
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
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
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
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
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
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
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
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
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
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
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
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瑄?
是为票房考虑吗?
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
徐若瑄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
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
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
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
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
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
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
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
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
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
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
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爱是什么?
”“爱是慈悲。
”世间男女执着的情爱,究竟是该舍还是该得。
握在手中的是对方的爱,还是一个缥缈的幻觉。
承诺有时太过沉重。
能看尽世间繁华,超离浊尘,遁入空门,何等福报。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于人生低谷之时,内心苦闷压抑之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这部电影,逐渐才平静下来。
最感动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李叔同母逝,当抬棺从正门入府时,被他当时的三娘极力批判并引发不满,但是当他满怀伤痛地为母悲歌时,我们却看到一张悲戚的脸缓缓地进入灵堂,对着悲歌的李叔同小心翼翼地青请求:“叔同,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把这歌再给我唱一遍?
”当时只觉得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并且深具感染力的,它能让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让无法化解的矛盾在一瞬间就冰消雪融。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弘一去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吃完饭后印光大师用水洗饭并将之饮尽,弘一在一旁有样学样,印光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了一句:要惜福啊!
这一句瞬间戳中泪点,一下子眼泪飚出。
我们的生活要比他们当时的条件幸福太多,可是为何总感觉不到快乐与幸福,归根结底把很多都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但很少想到比我们能力差的有过得比我们更好的,比我们能力强的也有过得比我们更差的,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但却没有珍惜,到最后来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于生活中最苦闷之时有幸得到佛法的开解,是机缘巧合也好,是佛法慈悲也罢,终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并破解了痛苦的根源,就像电影中李叔同说的: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之心。
在人生中遭遇困惑之时,有佛法开解,可以获得生活的智慧。
中学时期读过一篇很长的讲李叔同的文章,就觉得这个人满满的传奇色彩,去年无意间发现有这个相关纪录片就标记了。
在今天这个因为五一假期,所以周六刚补过周二的课的周二,我成功的带成了周三的书,不过还好手语老师也表示自己连续上课很累就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补着作业观看完了这个片子由于后来我过于沉浸 导致两节课只写了两页…关于影片 濮存昕演技台词应该算中国演员第一梯队的吧 这点我从来不怀疑 不过徐若瑄那个台湾口音出来我是比较跳戏的 突然从乱世救存变成了台湾偶像剧…其他的都挺好的 那个音乐我几度想要潸然泪下…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 最后失望于这无解的乱世中国 只能投身佛法 至死那种文人、僧人心怀大众高尚气节都令人敬佩。
不过他为求出家抛妻弃子确实不对 但那个乱世 又有几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呢?
印光法师对弘一法师说:“要惜福呀!
”泪珠滚滚而下。
闻之。
《一轮明月》票房惨败,败就败在太想好。
犯了高、大、全的通病。
怎么再现弘一法师?
其实多年前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就指明了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脉络。
物质——精神——灵魂。
丰子恺说,人生的活法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学艺术,灵魂生活指宗教。
李叔同就是沿着这个楼梯一步一步成为弘一法师的。
可这片子却像流水帐似的罗列堆砌法师的求法过程,如同跑马圈地般狂奔不止。
法师苦修律宗,以求普渡众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这些在片中简直有点刻意淡化,是陈家林太根红苗正?
或是另有隐衷?
嘿,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把此片当做弘一法师求法的纪录片,入世出世前因后果表述坦白,却又加入了红尘世事。
从时空感来说,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如从高处一扫而过,空泛而层次单薄。
导演大方向的把握准确,细节处理却粗糙随意,心理层面刻画太少,这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方式对史政经或许正合适,对弘一法师这样的题材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
看片过程中多次感觉到导演如迷途羔羊几番挣扎,有心无力无的放矢。
李叔同了却尘缘,事实上的确有避世之意。
那样的时局那样的世事,悲天悯人跟无能为力的冲突苦恼煎熬,惟以佛经解心魔。
这是他的法子。
他的处世哲学跟叔本华有些类似,因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顿悟更觉悲剧。
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减孽。
他选了明义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脱。
否则恐怕他只会跟梵高一样,最后一句话:痛苦永无休止。
呃了。
所以他是勇者。
勇者才敢于直面自己。
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让人顿悟。
可惜啊,静止的力量从来都让人小觑。
点题的便是弘一法师回答妻子的那句:爱,就是慈悲。
于身边人是绝情的,也是不负责的。
可是她唯有放弃。
对弃世者而言这也是一生必须背负的罪孽。
这也是自私么?
可是无可设法,爱了就要承受。
只有被迫的婚姻没有被迫的爱,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
双生子买一送二啊,笑笑。
佛经有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
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此为三无漏学。
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
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
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律宗修戒,禅宗修定,最终目的就是有厌、无欲、见真。
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弘一法师辛苦整理的律宗经卷现在也广有流传,想必西天也是欢喜的。
*** *** ***禅宗始祖摩诃迦叶于灵山参破世尊拈花微笑,世尊遂以此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之。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大梵王问佛决疑经》“正法眼藏”亦名“涅槃妙心”。
释尊入禅宗最高三昧加持会众,并拈所献金花示众,看谁能领会其旨。
迦叶尊者,独契涅槃妙心,开出清净莲花,是真具正法眼者。
拈花幻像如如不动于袤广无极,色即是空,无不是空,空空如也,意会无言。
日本禅宗有个故事。
两个日本和尚走在路上。
他们来到一条涨水的河旁。
一个年轻漂亮的日本女郎穿着和服站在河边要过河,但是看着湍急的河水一筹莫展。
一个和尚说:“我可以帮你吗?
”女人说:“我想过河。
”和尚抱起她,把她扛在肩上,过了湍急的河流,把她放在对岸。
他和同伴就继续往庙里走。
那天晚上,他的同伴对他说:“有个事我得跟你说道说道。
作为和尚,我们已经发过誓的,对于妇人连看都不可,更不要说碰她的身体了。
今天过河的时候,你看了而且碰了。
”另一个和尚说:“老兄,我已经把她放在河对岸了,可是你还在头脑里抱着她啊。
”有佛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其实放下,对红尘纷扰中的纭纭众生而言,何其难啊?
无天,无地,无我,无心。
无不是真纯,无不是真我,无不是真天地。
唯有性空,即心即佛。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主旨为心性转变。
《六祖坛经》敦煌本慧能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不由在寺。
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
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本方。
”王朔怕是很得了此经的要义,所以才解了他自己的〈六祖坛经〉。
西西。
万事皆须专心静心,弘一用四年修编了南山律,等于写了个教学大纲,又用以后的人生当老师——当人有所学,又有济世报国之心,无论做什么学问,总是要当成老师的。
雪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精灵一般的存在,初次见面极为惊艳,身上不像受世俗所束缚的日本女子,第一次见面即为叔同做裸体模特,问他:“我美吗?
”着实是美,美的令人心动。
但是日本人看不起清国人哪。
雪子喃喃道:要是你不是中国人该多好。
随后意识到自己失言,立即脆生生的道歉。
相爱后她毅然远嫁,前世的姻缘真是天定,天赐的一对人儿。
她倚在他腿上仰起头轻轻问他“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吗?
”但是也是在杭州,她身披月光,流着泪抱着他说“你是与众不同的人,我早就化在你的怀抱里了,叔同,我早就没有自己了。
”同是在杭州,两支孤舟,她除去旗袍百褶裙,拉直中国女子时兴的烫发,重新挽上发髻,换上和服,直直地盯着青衣素衫的他,告诉他她要回国了。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是慈悲。
”她是弘一法师最难以放弃的心结。
夏丏尊两次神助攻直接将叔同送入佛门,心怀愧疚总觉得是叔同听信了他的“气话”,出家前劝他,出家中找他,给他递牙刷毛巾却被其一一拒绝,又为他配眼镜。
虽然直到最后弘一也没有舍得带过这挚友赠送的“美国金丝宝石眼镜”,被当掉换了500块钱为战火中的僧侣及避难的人换取食物了。
最后,他看到了三郎,看到了他的陀螺,一身浮华和烟火气中终显孤寂,却又头也不回地一人一舟驶入莲花深处。
虽为脱俗,终究心怀天下,教学艺术看不到希望,才追求心灵的宁静。
终究是这个时代负了他。
《从濮存昕的电影,认识弘一法师》http://www.douban.com/note/537681511/
神遊:李叔同先生樂歌小唱集9.1秘密後院 / 2012我们都知道李叔同(弘一法师)最广为流传的是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竟不知在《一轮明月》电影里,他另一曲填词的琴歌《梦》能让我泛起泪花。
这首填词作品依旧了他洋溢着那种青春无悔、游子少年的寂寥感,悠扬婉转,伴着思绪随时可以把你拉回年少时光。
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汨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弘一法师在俗时,她母亲病逝,当天夜里,他把钢琴拉到了灵堂,唱了这么一首寄托了无限哀思的歌曲,唱罢大哭,在场听者也无不动容。
其父一个姨太泪流满面地说“叔同啊,我死的时候你把这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
”李叔同暂停了指下的琴键,点了头,继续着旋律。
扮演弘一法师的濮存昕嗓音浑厚,钢琴的清脆,灵堂里的肃穆心伤,究竟交织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本着对弘一法师传奇人生的兴趣和好奇,电影《一轮明月》不久前添加到我豆瓣的“想看”里随时待命。
前段时间去了灵隐寺,弘一法师又出现在我视野中,于是打算尽快看了它。
前半生的李叔同,是艺术文化的先驱者,后半生的弘一法师,是苦修律宗的佛法弘扬者。
电影里,人物各阶段都展现得足够完整,可却感觉叙事有余,表意不足。
弘一法师在弥留之际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也让我看的“悲欣交集”。
悲欣之中到底是有悲亦有欣慰之处,濮存昕的演绎我打了满分。
我想导演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像这样一位近代写实人物,到底能用什么样艺术手法和剧情来塑造呢?
也许唯有写实,才可引着观众看李叔同一步步走向苦行僧这条路。
纵观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在吸引我们?
是他的才华还是洒脱?
前半生,风流倜傥,出身富贵世家又极度浪漫主义的李叔同竟然选择了恪守教规最严,最为苛刻的律宗出家。
在一个人创作欲最强,最成熟的年纪却选择了一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人生,究竟为何?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那一味人间暖意去了哪里,他还有深爱他的诚子,爱戴他的学生们,他的同仁……他热爱的话剧,文学,音乐,绘画,他怎忍得抛下这一切?
只看电影的人会误以为是夏丏尊送的一本禁食欲的佛学书籍影响了他,抑或他童年时父亲对他的影响。
可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的思想早已在他心中耕种多时。
时政,世局现在来看都是表象。
说到这,要讲出一个人为什么出家,这太难,太难了。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来给出解释:“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分析道,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人便待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种人生观在世间是占大多数的。
其次,高兴的或者有力走楼梯的人,便爬到二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第三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在第二层仍不满足,一定要爬到第三层楼去,物质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不能满足自己,还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财产子孙皆是身外之物,文学艺术也都是暂时的美景,他们很想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所以,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的苦痛。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而李叔同,恰恰属于第三种。
于是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发为僧。
而他与深爱的诚子一切的了结,都在那两叶扁舟上的对答。
诚子:“我就要回国了”弘一:“好”诚子:“叔同”弘一:“请叫我弘一”诚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此刻的诚子一定想,你慈悲了千千万万,却唯独没有对我慈悲,这是一幅何等凄凉的景象。
可弘一法师此时却已笃志修行,弘扬佛法。
婆罗门有四句法,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堆际必倒。
也正如,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 。
这许是他必走的路吧……关于弘一法师我还有很多想了解很多想说的东西,奈何一晚的时间无法再吸收更多,关于他个人的经历相传下来的可查询的还是有相当的资料记载。
不过,了解他另一个角度,就是从他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来感受。
他的音乐,他的书法,油画,等等……一首赵朴初为他写的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概括了他的一生。
也如他圆寂前写给夏丏尊的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这便是,一轮明月。
悲欣交集!
珍藏
凌晨三点多电影频道竟然放这个 可惜濮存昕不够神。
呵
法师是无敌的,电影是平庸的
“爱,就是慈悲。”“要惜福啊。”“我是不收徒的,我们同行吧。”似乎是很忠实地在做传记记录。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很多地方是点了一下,但又未深入和连贯。还是让人看到,日常修行方式,即便是修律宗,仍是一瓢水,一箪饭。所以仁者智者,都可以从此片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
三星半一轮明月
CCTV6看的……今天得蒙姑娘提醒,记起曾经看过这个
宛如流水账,强行将大量信息塞入100min,感觉很不好。“爱是慈悲”的弃小爱求大爱的行为让我想起电车难题,并不认同(ー_ー)。弘一法师圆寂前的风声禅语,颇有禅意。
3.5吧,中规中矩
不能对这种片子要求太高
其实是真的想哪怕冲着弘一法师也要给3星来着,但...就是拍的很高大上,但对于人们了解弘一法师这个人完全没有帮助。电影想要讲大师的一生,从出家前到出家后都面面俱到,但每件事情都只是蜻蜓点水,反而让观众看不懂不说,还觉得索然无味。
我说前面这么好看,怎么会有这么多三星两星?后面十分钟不能看。
严谨呈现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一生,像是视觉化的回忆录。首尾陀螺照应,预示了其苦行僧般的佛教生命观。视听语言乏善可陈,叙事结构流水账,但濮存昕的表演还是很有知识分子精英气,贴合人物,春柳社《茶花女》段落尤其具有文献意义。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精彩纷呈的,100分钟的电影,只寥寥几个人生片段描摹了人生梗概,得以窥见法师轮廓,法师是怎样具体的一个人,各阶段选择的心理变化与人生状态,几乎没有。濮存昕老年妆像极了弘一最后那张照片。
我瞎了 大师原来是这么号儿人
因题材而五星,但画面不够克制。
1880s生的人真是惨,中学遇甲午戊戌,大学遇八国联军急救国,壮年看到革命成功,跃跃欲试,再被战乱府败泼冷水,人到中年遇侵华,能活到建国已经古稀。引入西洋音乐美术戏剧,搞教育,四处学佛弘佛法,搞爱国自救,一辈子做这么多事,没选几件突出,要面面俱到就拍得流水账了。
虽然看的过程屡次盈出热泪,但对于一部电影的要求而言,只能给到2星了,尤其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讲佛学的电影,讲弘一法师的电影,高题材报以高标准高要求,实在太浅了。
形式大过内容,但能一瞥弘一大师一生,也算福报修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