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小女孩有个男孩名字,叫本尼。
她的本名其实叫伯纳黛特,但她不喜欢,就改成了本尼。
本尼长得白净乖巧,安静的时候看起来是个小天使。
但她其实是个令所有人头疼的“系统破坏者”,因为狂躁易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破坏力极强,发起飙来秒变恶魔。
她无法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也让多家儿童收容机构和家庭闻之色变。
电影《系统破坏者》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女孩的故事——德国运转良好的儿童福利系统,找不到一个属于她的容身之所。
本尼的悲剧起源于她的母亲。
那是个根本算不上成年人的女人,接连交往各种不靠谱、甚至暴力倾向的男朋友,不会照顾自己更别说照顾孩子。
本尼甚至在妈妈怀孕的时候还要照顾她,弟妹出生后会照顾弟妹。
本尼很爱妈妈,她无数次想要回到家里和妈妈一起生活。
妈妈也并不是不爱她,但妈妈无法承担抚养这样问题孩子的责任,而且令人悲伤的是,妈妈也同时在害怕她。
所以她只好进入了“系统”,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破坏者。
系统里所有人的初衷都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但本尼发狂时的状态让所有人吃尽了苦头。
所以最终本尼沦落到地区内没有任何收养机构愿意接受她,这些需要抚养众多孩子的地方也实在没有能力控制她。
由于年龄不满12岁,封闭治疗的场所也没有办法接收她。
于是她就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破坏中,变得流离失所。
本尼的内心深处无比渴望一个普通平凡的家。
本尼的陪读,反暴力教练迈克尔带着她在林中小屋与世隔绝单独教养,让本尼对他产生了如对父亲般的依恋。
就在他们离开林间小屋回到城市的时候,本尼不愿意离开迈克尔,迈克尔不得已就把她带回了自己家。
迈克尔有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第二个宝宝也马上就要出生了。
也许是家的氛围太诱人了,本尼问迈克尔能不能做她的爸爸。
协调员巴法内老师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本尼,尽管本尼的母亲不尽责,收容院也实在没有本尼的容身之所,巴法内老师还是一次又一次努力帮本尼找个家。
可惜没有人能给本尼一个家。
妈妈在商量好接她回家后又临时变卦。
迈克尔感觉自己带本尼回家,让她问出是否能做自己父亲的行为越界了,所以准备渐渐从项目中抽身。
医疗机构的临时收容所的医生担心她过于依恋这里后,一旦产生新的刺激会更加不可收拾。
本尼需要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却在流离失所中损耗掉了过多的温暖。
每当本尼有一点点朝着趋于正常孩子的生活方向前进,就意味着有人在系统中“失去专业距离”了,于是他们只好止步于此,然后看着本尼再次流失掉温暖,回到自己一个人。
本尼的愤怒界限很突然也很脆弱,对所有爱她的人来说这也是一枚定时炸弹。
她在迈克尔拒绝收养她的时候说要杀掉他的妻儿独占他。
在偷跑出来再次来到迈克尔家的时候,不肯把怀里的婴儿还给迈克尔的妻子,最后把自己所在屋子里跳窗逃跑了。
她暴躁易怒,尖叫挣扎,习惯靠拳头解决所有问题,经常把自己和“对手”都搞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本尼并不是坏孩子,她内心深处无比温暖善良,在被妈妈拒绝带回家后,还在安慰替她伤心的巴法内老师。
但可惜的是,并没有人能完全读懂本尼,所以人们爱她,也怕她。
怕她突然的愤怒,也怕她需要的源源不断的爱会让人们精疲力尽。
他们用“专业度”在系统中严格保持着和本尼的“安全距离”,一次又一次止步,后退,把她送去下一个地方。
在系统框好的界限中,本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撞了个头破血流,最终依然无家可归。
于是本尼只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系统破坏者,在被送往非洲的飞机起飞前,继续转身逃跑,自由飞翔。
电影《系统破坏者》并没有把所有问题直白浅显的摊在表面上,而是给了很多留白让观众自己思考。
它用很多动人的时刻,演员们完美的演绎,交织出了一部本尼的悲剧。
如果只是解读成一个熊孩子搞破坏的故事,大概就完全背离了看电影这件事本身的初衷。
在这出悲剧中,有着值得我们思考的更深刻的社会问题。
没有任何事能简单规划对错,即便是所有人都向着能更好的方向在努力,也依然拯救不了所有碎裂的灵魂。
我们找不到所有苦难的源头,有些问题即便找到了来源,也最终没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从简单的故事中照射出的复杂性,正是一部优秀电影应该具有的轮廓样貌。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没想到这还是一部柏林电影节提名的电影,以前很少看德国电影,这几乎是少有的一部,也是被推荐的。
整体看来其实看完之后有点压抑,它不是传统意义上讲道德的高度提升到爱与被爱,坚持不放弃,等等等等。
更像是阐述一种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一种无力感。
至少我对这部电影的题材觉得很无力。
电影的女主角本尼小朋友,从开始到结尾都有一种让别人想要放弃,会想说这样的小孩干嘛还要去拯救,明明就讨厌的要命,无礼,自私,所以说可能是有精神的疾病,但是他人的关怀却得不到任何的回报,这样真的值得吗?
首先要说的是电影中本尼小朋友,却是让我对孩子完全完全的失去了兴趣,就是想象中最不喜欢孩子的样子,吵闹任性,自私无礼,虽然觉得他们因为缺少爱值得同情,但是周围的人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艰辛和耐心之后,依然得不到任何的回报,甚至是说将情况变得更糟。
这样的孩子还值得被拯救吗?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各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
问题产生肯定是有各式各样的原因,但解决问题往往难度更大,成功或失败并不是一定的。
这部电影可以看出我是周围的人说过,对于本尼其实付出了很大的耐心,很多的关怀,试图将情况变好,但是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结果,一个不受控的孩子,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神经以及被消磨的耐性。
不是说谁不对,而是说问题本身就难以去克服。
这这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就是不像网上那些电影,虽然不受控的小孩开始很讨厌,但是因为被身边人感化,或者被某一个人特别的对待,而变得善良温顺当然这是最好的结局,但现实往往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结局,就像少年感化院并没有把所有失足的少年编好,他们依然会成为成年的犯罪分子。
其实里面米夏的角色我觉得不够,值得深思。
应该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德国的社工,记得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提过社会工作者是不可以和暗中产生情感的,这种情况不是说爱情,还包括同情。
拥有了情感之后,就很难容理性的和专业的角度去对待这样一个彼此的关系也就失去了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意义。
要要明白的一点是,这不是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就怕有人会觉得米夏为什么不收养本尼?
那样本尼也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如果这样觉得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了。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或者说他的义务是处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矛盾问题,以便达成更好的相互关系,以促进安卓的更好发展。
如如果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因为同情,因为爱情和个体发生了联系之后,那么他将注定在这样一份工作中失去客观的理性地位没错,让本尼住在米夏家一晚没有什么大不了,和米夏睡在同一张床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对本尼来说,米夏只是他的临时避风港,却不会对他未来的道路有任何的好处。
因为本尼依然学不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依然学不会怎样与社会相处。
再说本尼的母亲吧。
问题产生的原因各式各样,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独立生活的单身母亲,确实很难再有精力去应付本尼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和暴躁的破坏能力。
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对现实无能为力。
这就是现实,现实中母亲不全是贞洁烈女的圣母,将自己的孩子含辛茹苦的抚养长大。
任何人都有被现实击垮的可能。
其实看完电影,我真的不太明白导演想要表述的是什么,对现实的无奈?
对人性的讨论?
还是对爱与悲哀的论证?
就连结尾处,本尼依然没有改变。
问题的矛盾也依然存在着,把把你冲向天空的一,是一个孩子对于自由和爱的向往吗?
是冲破牢笼和束缚,追求内心真实自我的表现吗?
不知道这部电影算不算是一部很冷门的电影,反正在我看来,更讨厌小孩的是真的因为有的小孩确实真的不可爱,值得同情,但和喜欢是两码事。
(短评字超了...😂)我当然也算不上喜欢这个孩子,易怒、随时失控、擅长破坏,就像身边放着炸弹一样。
但是,虽然电影未明言,问题不在她的精神疾病,而是她总被抛弃吧,然后就是排挤与敌对。
作为一个孩子,怎么做得到掌握分寸呢,妥协或者也不存于其字典。
她表现极端,最终想找到的是完全接纳吧。
她也有可爱啊,孝顺啊,体贴照顾人啊,可是妈妈抛弃,她视之如父者其家人视之如贼,那还有何处可去呢?除了荒野。
还有何地可容身呢?
除了死亡。
而且人之成长需要时间,修正自我、认识社会,都需要时间。
哪怕不通过教育,时间也有此魔力,尤其对孩子而言。
可这个时间,终究没有给予到她。
野营回来以后,其实她有很大改观的。
校卫要送走她,她再不乐意,也只是自戕,换以前她会怎样做?妈妈抛弃,收容机构阿姨绝望而哀伤,她去拥抱,换以前她会怎样做?滑冰场事件,若不是那个孩子去捂其口鼻,引起她创伤应激反应,也不至于失控?照顾婴儿如此拿手,以前应该也做过吧?
被人如此误解,也只是伤心,离开,未对婴儿泄愤,换以前她会怎样做?btw,想我小时,最受不得的就是被冤枉。
那种情况,那个年纪,我是有可能失控的,她其实并没有...逃入荒野,视之如父者终究还是止步,曾经深夜也要找到她的人哪里去了呢?
所以她的世界终究还是破灭了,狗有其窝,人不如狗...所以,我当然也算不上喜欢这个孩子。
但有无限同情。
我们都曾是这样的小孩子,只是她再不能长大。
我讨厌的人是她的母亲,生而不养,才会人不如狗。
其他人皆可谅解,哪怕没有太大的现实压力,毕竟对人性、道德、制度不能期望过高。
母亲不可谅解,哪怕口诉天大的困难,终究是自私过度,枉视责任。
也许当我为人父母后观念会转变?也许。
我可能不对。
但我更希望不出现此境遇,并无需转变。
11月15日,在北京百老汇艺术中心放映完德国电影节开幕影片《系统破坏者》后,几位嘉宾对于电影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提问问题的观众中也来了一位系统破坏者,在台上表演行为艺术被保安追着满影厅跑,控诉之前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希望这两位系统破坏者的问题都可以从源头得到解决。
德国电影节中国大使王景春· WANG Jingchun
书本记者拿到的签名手册
第七届德国电影节《系统破坏者》映后谈映后嘉宾:·西蒙娜·鲍曼 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杨洋 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宣传推广副总监·苏德中 YoKID创始人兼CEO、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主持人:我们今天有一个特别的嘉宾,我当时与主办方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必须要请一个专业人士,因为我们都是搞电影看电影的,对于这个片子它的主题实在太特别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我们自己的知识来去解读它,所以我们专门邀请了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也是YoKID的创始人和CEO苏中德先生。
Q1:《系统破坏者》这个片子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获得了艺术贡献奖,也将作为今年德国推选的明年202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申奥片,在开幕式的时候鲍曼女士也提到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比较年轻,是第一次拍片,这个题材其实也是蛮有争议的,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在德国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所以想请鲍曼女士先跟我们讲一讲当时的情况,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推选为申奥片,以及说它作为一个艺术片,适合在小范围的艺术影院去放映的这样一个电影,在德国的电影界或是德国的社会引发了怎样的讨论。
鲍曼:影片的风格故事确实是非常的特殊。
为拍这部影片的筹资就花了两年的时间,首先是向电视频道推荐,希望能筹资把它拍成电视片,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德国的电影基金会也拒绝了给他提供资金的支持。
它确实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凡是观影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脚本写得非常的好,从制作来讲的话,它也有非常大的力度,我觉得这些加起来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秘密。
他所受到的好评不仅仅是在电影节上,其实是在普通电影院里面也获得非常大的好评,这是可以从观众回到家以后又会把它推荐给家人、朋友等看出,因此它会有的非常好的一种传播效应。
至于说为什么会推选它去参加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这是因为这部影片确实是今年在德国的最佳影片。
以往的年头我们都会去推选一些较为大众熟悉的题材,大家比较看习惯的故事的类型。
但是今年评选委员决定去选一种非常清新的风格,一个新导演的一个影片,也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是故意这么做,让大家看到这就是我们德国的电影,我们就是与众不同。
Q2: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可能会有很深刻的这样一个感受,影片有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每当本尼或者是狂躁或者是狂喜的时候,不管是从音乐还是声音的设计,还是剪辑的节奏上,导演都会有意地想让大家进入相应的一个世界,去体验可以说是一个病人的视角。
与此同时这样子的一个病人,他的世界一定给我们的感受是不舒服的,这可能就是艺术电影它要做的一件事情。
我之前跟沙丹聊过,他们电影资料馆还负责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的选片工作,这部电影他很早看过了,当时也是把这个片子推荐给了艺联。
第2个问题想请沙丹先生谈谈:这样一部用这样特别的艺术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去符合观众的欣赏水平,甚至接受水平可能都达不到,即便是喜欢艺术电影的观众,所以你觉得这样一个新导演的特殊社会议题的特殊艺术手法的电影,你觉得在艺联推广的前景会怎样?
沙丹:我是今年6月份的时候,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看到这个影片,影片从柏林电影节拿了奖之后,我就听到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对这片影的赞赏,尤其对于电影当中小女孩非常精湛的,令人震撼的表演,都交口称赞,甚至说小女孩是不是有机会可以拿到柏林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后!
但是这个电影我在上海第一次看了之后,会觉得说既震撼,同时心里非常的难受,如果让我再看第二遍的话,其实我不是那么愿意,但是我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们作为电影这行的工作者,实际上很应该用合理的合适的方法给大家去推荐好看的电影,让他们被电影观众知道。
在电影节中主要是有两类电影,这种电影跟好莱坞电影有很大的不一样,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所代表的这种艺术电影的体系当中,主要有两类电影我们去会特别地去注意,一类是走所谓的美学的建构,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像毕赣的片子《地球最后的夜晚》,像刁亦男今年的新片《南方车站的聚会》。
而另外很大的一类是走议题化的作品。
像今天的这个作品,它实际上是讲社会机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作品,这样电影其实是属于是典型的,在电影节当中会特别受喜欢的作品,它虽然非常小众,但是它代表了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这种影片也总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就进入到中国电影中国观众的视野当中来的。
所以我并不觉得观众对于它的欣赏会存在障碍,而我们作为影评人,我们应该更好的对这个电影当中的尤其是电影化的方法,怎么去拍摄影片等,做一些更良心的推荐和引导。
Q3:我们可以从片名【系统破化者(System Crasher)】聊一下,这样一个词是不是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存在,他指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群?
苏博士:在主角的人际关系的系统中,她不是以是非对错黑白来做这个系统的准则,它是以爱与恨和她内心的心理的状态为准则的。
她觉得对方对于自己有关怀就是爱,而没有或者吵起来了就是恨。
刚才主持人会用到患者、病人这样的词汇描述本尼,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会给一个定义叫做受害者。
我们看到在德国,其实我们也知道,德国在全世界福利的系统其很健全。
在那么健全的系统,在影片的第一句话说安全玻璃是不会破的情况下,都有那么大的漏洞。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源头在家庭系统中出现问题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我以前读本科的香港中文大学也好,或者在剑桥也好,我们是很需要这种的电影去讲,反映心理学的内涵,如果让我讲的话,可能讲三个小时都不够,感谢导演,也感谢大家对这个议题有兴趣,把它提升到一个社会会关注,小孩子最纯真但是也可以有最黑暗的行为的一个价值的命题。
Q4:我看完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出路在哪里?
最后甚至我会觉得这样这个片子的结尾与其它说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不如说导演甚至有一点点迷失和失控在里面,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苏博士:我非常理解导演在最后用open ending 因为导演的确是解决不了,因为我们都解决不了,所以导演是不可能解决的。
这个影片中,对小孩子进行了很多方法的治疗,有心理引导和吃药。
从我的个人的角度来说,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解决家庭的温暖的源头,解决不了这个事情。
本尼这个女孩百分百是不幸的,但是在两个小时里面,她已经不停的遇到一些很幸运的人。
遗憾的是这些人不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是落荒而逃的。
最后我们发现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本身。
如果真正要有一个出路的话,可能从家庭教育着手,会去比我们去想怎么样治好她的病,更为重要。
沙丹:这个电影我们其实看到有很多次机会,这电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很多次大家好像都看到了希望,如果每次希望就那个时候结束的话,这电影可能就是一个情节剧,就是一个通俗剧,但它因为最后没有变成一个通俗剧,而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的结尾的话,这电影就成了艺术电影。
我非常同意苏教授的苏博士士的观点,这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结局。
包括这个女孩现在可能送到非洲去,再过一两年的话,等到14岁之后,马上可能就要最后就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这是他必然的一个结局,我似乎感觉到。
所以我觉得这个影片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两难的一个议题,给咱们的观众也好,或者给政府也好,或者给咱们社会救助机构。
Q5:对于这部电影他有很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很主观的呈现,那么我们如何去评价一部艺术电影好不好呢?
沙丹:电影都是没有文法的,一个电影说好不好说,还是在说喜不喜欢,还是说这电影当中有没有真正打动你自己的心。
这个电影当中导演其实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系统,做一个感官性的演示,感官的延伸。
总而言之我觉得处理这样的一种方法,电影语言其实非常多的种类,至于您说它好不好的话,我觉得说你自己如果喜欢它的话,它就是好的,因为文学评论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对错的,只要适合您的话,我觉得就可以。
书本短评悠长假期:《系统破坏者》带着我们走近了PTSD患者,并用很多主观镜头带我们进入本尼的世界。
作为一个新导演,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冲突效果都很不错,但缺少了叙事及镜头的简洁性,以至于除了影片题材的原因,观众也并不希望再去看第二次。
影片中本尼虽然并没有得到救赎,但是能给观看电影的人带来一种更关注自己感受,更注意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力量。
胡丹:观感跟《杀人回忆》相似,压抑而理解。
这个更让人思考怎么去帮助所谓的问题儿童,我觉得社会意义甚远。
整理:周梓薇 编辑:刘青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看完第一遍时,总有种说不清楚的困惑感。
不知道是因为国情风俗习惯不同还是圣母心作祟觉得她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
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看了第二遍,大致了解了我困惑的原因: 1.“系统破坏者”的称呼。
从对9岁小孩的称呼中就能感知到人们对她危险性的认知,以及人们想要疏离她治疗她而不是在关怀的角度去治愈她。
(当然,不是人人都会对陌生人有关怀之心的,影片中也特意说明了需要与治疗者保持距离,不能太过深入。
)这与平时看到了日韩大陆电影的价值观很不一样,所以不太习惯。
我甚至觉得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用这个称呼很残忍,这标签式的称呼把她和其他人远远隔开,十分冰冷,更何况,她并没有故意犯过重刑。
2.奇怪的机构“构设”。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不在她做错事时严肃指出,有种养而不教的感觉。
9岁的儿童的人格还未稳定,欧美人又十分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那为什么不在做的好时给予赞扬,在做的不好时说明道理并指出错误,适当惩罚呢?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在圆桌会议时各个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为小朋友考虑未来。
也许母亲可以这么主观,但是一个机构这样,是正确的吗?
孩子太小不能强制入院却可以强制去那么远的非洲。
明知道她的脸不能碰,却任其和孩子们在一起而不加任何措施。
孩子们在一起磕磕碰碰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么对待,无疑让她的伤一再撕裂。
3.看似关心她的看护、机构人员J。
他们一再先报着同情的心,想要治好她的心靠近她,和她在一起、培养了熟悉与感情,然后又因为种种的原因,放弃了她。
这对于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她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脆弱不堪的神经上再度重重撕扯。
她奔向小树林里时回头望,看护停下了,眼神中透露出了放弃,我看的都觉得很绝望,不知道她的感受。
在去非洲的机场里过安检时,明知她的状况却不是贴身看护、也不和安检人员报备说明情况,直至她毅然再一次出逃。
前者,如果是父母任其小孩进森林,无疑是遗弃罪。
9岁小孩在森林里,是很容易受伤死亡的。
后者,她那一跃,如果是飞向楼下,也许也是死亡。
小女孩明显对他们和对其他人是不同的,她愿意和他们亲近,碰了脸也不做出过激的反应,这需要多么的信任啊。
当然,也有小女孩的移情作用,他们也有他们的缘由,只是,心疼这个原本可以是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妈妈的小天使。
4.生而不养的妈妈。
她说她怕Benni,说她怕弟弟妹妹变得和Benni一样。
但是事实时,Benni从婴儿时期就受到了虐待导致需要进精神病院治疗;Benni从小就会照顾妈妈(给她炸鱼干),照顾弟弟妹妹(看她给看护孩子泡奶粉的熟练程度),过度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哪怕用吵闹的声音、夸张的动作表情、偷包、刻意表现的乖巧听话。。。。。。
B的妈妈,却是一个恋爱脑,为了男人可以舍弃孩子的那种。
这种妈妈很多,苦的总是孩子。
孩子要么忍辱偷生长大成人,要么和B一样被世人嫌弃。
她给了B巨大的希望,又把她重新丢了回去。
她那么残忍,却觉得自己很可怜,她没办法,她甚至不愿意亲自告诉B,一个又一个的谎话,不告别的离去,只会让没有安全感的B越发奔溃。
很多人做父母,是不考虑很多的,想生就生了。
5.Benni,一个矛盾的受伤的天使。
饰演Benni的小女孩演的好好,已经不是说演的很有层次很立体来评价了。
看过很多成年精神病的电影,也看过幼年就极端、精神分裂的电影,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每天努力活着的不断要求爱、要求安全的很少见。
碰到不好的家庭,小朋友要么突然成熟、要么黑化、要么精神分裂、而最后一种,B仍然随心地要求着爱,真像一个天真的天使。
她有着孩童美好纯真的一面,特别是她叫着妈妈,有什么事让她开心的时候。
另一面,则是尿床后、被碰脸、被告知无法和母亲在一起时。
她抱着看护孩子时,让小小的婴儿触摸了她的脸。
她一脸的宠溺的放心,并没有发作。
这是不是暗示着,她并不是没药救的,不是吗?
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全然的归属感,而不是一再的不让她产生感情、让她不断地感受分离、遗弃、放弃啊。
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她感受到全然的爱。
也许就像老话说的,这个世界上能给予你全然爱的只有父母。
但是当父母都不给的时候,你就真的成为了孤岛。
Benni不懂,她只想要妈妈。
让人心疼。
当然即使很努力,Benni依然有可能会生病,仍然有可能治不好她的病,仍然有可能是那个令人头疼的系统破坏者。
但是,没有被好好对待的B,每次像小兽般尖叫的时候,都仿佛看到了一个破碎灵魂在被扯碎,太令人心疼了。
她在求救,她在害怕,她在要妈妈啊。
希望在做父母前可以有培训思考甚至于考试,希望生而不养的父母再也生不出宝宝(那些宝宝会去到好父母的身边),希望针对这类案例的相关机构可以更完善。
希望很多,言语很苍白。
2024.10.5标记想看——看过那个拽拽的小孩的剧照,太好奇了。
▶说看就看,已看:我哭啊。
非常好看,而且片尾曲太太太加分了,Nina Simone(那个一直以来的奇异巧合又出现了:电影看到一半我去听歌了,正好包括Nina Simone弹唱的Stars/Feelings,结果看完电影居然又遇到她!
)。
奇怪,这一次我没有带入到剧情里审判剧情。
我在心里问过:这帮有监护职责的人是怎么能够做到让事情变成这样的??
不过完全能够抑制得住,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我相对更能体谅。
在这种事情上我懂得尊重的重要。
我甚至期待一个大团圆结局(也许只是想求得一个心理安慰),电影没有给,但让我感觉它更好看了。
hhh。
电影虽然没针对这个小孩的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解决办法和最终的结局,但是我认为电影还是引发了很多思考啊。
我不认为“未尖锐指明和批判问题背后的责任方”是这部电影的败笔之处。
这个小孩面临的问题,有责任的各方都有在电影里头涉及到啊,父母,学校,医院,制度,社会/他人,孩童个人的“病情”,原因和责任已经很明显了吧?
观众难道还会被蒙在鼓里吗❓而且我并没有感觉到这部电影刻意特写这个不合群的孩子所散发的负面情绪以及她造成的破坏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额,是想要一个叙事电影多深刻。。
我觉得编剧导演做得挺好的,既让我们关注这(样的)孩子,也引导我们去反思背后的原因,一个也没落下。
💐本尼需要被看见。
我们只有看见她,才可能更好地面对问题不是吗?
这个社会、这个系统就应该先认真地看见他们。
一些细节:①我仍然不知道米夏当时在楼下一边打电话一边骂的是什么,还以为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噢!
想起他说他有拯救情结,也许是他以前救助的儿童,由于他越过了职责界限,现在犯了事还是找上他吧。
祝一切都好。
② 只有妈妈能碰Benni的脸,后来她也让小婴儿碰她的脸了耶。
是整个系统没有从一开始减轻对她的伤害,加上很多巧合(就是这么巧她妈找的对象是个虐待婴儿的人,就是这么巧由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规则,救助站只能保持距离地帮助儿童,educator如果给他们爱,那将是违反职业伦理的,就是这么巧,一步一步她变成了有精神问题的暴躁儿童)。
不能只怪罪于她不符合这个系统。
电影展示那么多她骂脏话、打砸东西、打人的片段,不正是给我时间思考的么。
当然,她抢人家婴儿的片段很可怕,还有她问educator能不能收养她,对方回答不能,她说如果我把你妻子和孩子杀了呢?
包括用头撞车窗,在滑冰场打人,没有生存能力但是仍然决绝出走,易怒的问题必须超儿童剂量用药等等。
她不是一个真正让我们害怕的孩子。
她自己也很害怕。
希望她有足够的爱、被全然地信任、有真正的自由。
她会好的。
每一个越过了职业伦理爱着这个孩子的救助者都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
③还想说在我心里她不是一个天生反社会的破坏者。
她爱妈妈,想见妈妈想和妈妈联系,给妈妈唱歌,由于婴儿时期被虐待所以无法忍受妈妈的现男友,但是并不伤害弟弟妹妹。
educator对她好,她也会爱屋及乌和米夏的妻儿友好相处,在救助阿姨为她伤心而流着眼泪坐下来的时候她也能安抚对她好的阿姨。
就算不喜欢上学,也许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系统”对她的异样目光,在教育员的爱护下她也能在教室里读完自己写的作文。
我觉得她并不是没有可能融入系统,需要爱来促成她的社会化。
但可惜这个社会、这个系统不一定能给她足够的爱来帮她实现她的社会化:一个高度体系化的系统对边缘人很冷漠,很讲究保持距离。
一切只不过是各种偶然的组合。
要么不被救助机构接受,要么对救助机构产生了依赖感就不得不被要求离开,个人领养者甚至可能不如救助机构的老师了解她,因此她也很难有被领养的机会;救助机构的老师真心关爱她,却因为职业伦理不能给她更多、更好的爱。
这个系统,能给她提供她需要的爱和依赖吗?
好像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看到她的脸因为大剂量吃药而在玻璃窗里面抽搐的时候,好难过。
④一个小孩子兴奋地纵身一跃。
如果你就这样解脱了,为你开心;如果你不幸又被救上来了——既然你大冬天逃跑到雪地里差点冻死都能被救回来——祝福你在肯尼亚有一个重新幸福的开始,也许一个没有那么死板冷漠的系统会允许你更加自由地拥有被爱的机会。
如果对这样不幸福的你说一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会不会太轻飘飘、太讽刺、太何不食肉糜?
但你有试探如何更好地生存的权利,可以不在庞大冷漠的系统里生活,也可以试图摸索融入系统的方法,希望有更多幸福的“偶然”遇见你。
不论是什么结局,你的生命都因为你本身而有意义。
————————————————————————就像片尾曲《Ain't Got No, I Got Life (Live)》:Ain't got no home, Ain't got no shoes,Ain't got no money, Ain't got no class,Ain't got no skirts, Ain't got no sweaters,Ain't got no perfume,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faith,I ain't got no culture,Ain't got no mother, Ain't got no father,Ain't got no brother, Ain't got no children,Ain't got no aunts, Ain't got no uncles,Ain't got no love, Ain't got no mind,I ain't got no country, Ain't got no schooling,Ain't got no friends, Ain't got no nothing,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air,Ain't got no smokes, Ain't got no ticket,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air,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wine, Ain't got no money,Ain't got no faith,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love.And what have I got?那我拥有什么?
Why am I alive anyway?为什么我还活着?
Yeah, hell,What have I got nobody can take away?我有什么是没人能拿走的?
I got my hair, Got my head,Got my brain,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I got myself.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I've got life,I've got lives,I've got headaches, and tootaches and bad times too like you.I got my hair on my head,Got my brains,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 I got my smile.I've got my tongue, Got my chin,Got my neck, Got my boobies,Got my heart, Got my soul,Got my back, I got my sex.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我还有满腔热血,I've got life,我还拥有生命,I've got my freedom,我还拥有我的自由,Ohhh I've got life!哦!
我还有生命!
然后电影彻底结束,live音频里众人的鼓掌声音洪亮地响起。
好喜欢这部电影。
色彩搭配好看,剧情有意义,画面吸引人,配乐特别新颖,小演员特别出彩。
赞一下小姑娘的演技,从系统破坏者到世界新闻,表现不俗。
这是一部值得体味和思考的电影。
benni的人生路究竟在何方,也许导演和编剧自己也没有答案,所以安排了开放式的结局。
一次次让人看到希望,一次次又突然戛然而止,退回原点甚至更糟。
作为家长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如何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如何真正给予他能够体会到的温暖关爱,如何在冲突中给予孩子引导而不伤害他…benni的疾病更多的是心理的,有些伤害也许再也没法抚平。
在这套看似完备的儿童救助体系中,她被一群善意的人包围着,其中不乏真心实意爱护她心疼她的人,但他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只是帮他缝合伤口后不等它愈合又迫不及待的狠狠撕开。
当然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但就在这一次次的被抛弃中,benni不断的放大着自己的歇斯底里来表达喜悦或愤怒,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
而这却恰恰在既想帮助他又怕惹麻烦的人眼中,似乎他的“病情”已经无可救药甚至越来越重。
benni的病情和别人对她的抗拒也在这种螺旋纠缠中互相上升。
故事没有结局,只是带来思考。
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试着放低身姿,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事情。
在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人的时候,如果能从中得到一丝感悟,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电影刚看完时的感受并不太好,但是仔细回想过后不禁大为惊叹,从而深深地被打动。
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故事长片处女座,展现了很高的导演天赋,这种天赋是电影语言上的,类似于贾樟柯当年在《小武》中展现出的那种开山辟路的天才之处。
所有的电影语汇都意在营造一种不安定的氛围,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以及人类所搭建的社会体系的失望,这种对人类的绝望很是枝裕和——这也是乍看之下令人感到不适的原因。
首先,镜头运动时不稳定的。
影片中几乎没有固定镜头,但是这与娄烨惯用的那种手持不一样,而是将不安定感融于每一个种类的镜头之中。
被摄主体快速运动时,镜头也会剧烈的摇动,甚至会产生些许的眩晕感,横移和摇镜头也是不流畅的;就连在拍摄不移动的正反打时,镜头也在微微的颤动,并且这种颤动有别于增添自然感的呼吸镜头。
其次,炸裂的声音、断裂的音桥和配乐。
开篇第一场戏就是贝尼在声嘶力竭地尖叫,资料馆的混音音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尖叫的声音极为刺耳,我听过之后都忍不住揉了揉耳朵。
镜头间连接的音桥常常配合跳接镜头出现断裂的情况。
配乐之间的主题联系也是如此,运动场面的快节奏动感音乐与平时的现实主义配乐存在一定割裂感。
虽然这里是否是导演控制力出现问题依然存疑,但我认为这一点同样服务于主题。
最后,紧凑和混乱的构图。
影片室内戏居多,构图紧凑,拍摄人物时大多采取中近景(贝尼确实长得很可爱)。
镜头设计也是如此,贝尼坐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那一场戏,景深拉开,可以看到路边的大树一直在不安地摇晃着。
所有这些电影语言都是一个目的——让观众体验与贝尼相同的感受。
影片的表意体系是精密的,但是叙事是混乱而缺乏重心的,这也与所有的电影技法一起,将观众置于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自身无法控制,他人无法依赖。
观众在镜头的驱使下被肆意驱赶,就像贝尼被这个社会到处丢弃,前一秒满怀欣喜地以为能和妈妈回家,后一秒又被抛弃。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贝尼脸上大大的笑容,我也接收到了导演所要传达的那一种无力感。
首先说说个人对这个结尾部分的理解。
我认为,贝尼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过那片森林,那一段贝尼在森林中迷失,最后和狗一起在狗窝中安眠的部分,现实与环境交杂。
在现实的部分,导演其实给出了贝尼被包上塑料袋抬走的画面——这是对死尸的处理方法。
而最后贝尼醒来见到母亲,之后被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的那一段,其实是导演的一段表意段落。
理解这个结局,首先要理解全篇要探讨的话题。
导演拍摄这部电影同时也在做一个关于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
本片也是一样,讲述一个异类被遗弃的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社会严密的儿童保护体系,即使像本尼这样的孩子,仍然有三十多个儿童中心可以辗转,还有愿意接纳她的家庭。
但是同时,导演也通过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来讲述了,人类社会所建立的根基是自我保护。
本尼患有的是所谓的PTSD,创伤被激起之后的狂躁反应是她无法控制的。
大家都深知这一点,同时也因为这一点而怜悯她,但是这种怜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先保证自己的生活正常运转。
这种创伤从何而来,原生家庭和社会问题先不予探讨。
重点是这种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如何面对,导演所展示的结局就是抛弃。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病发时的本尼是非常善良可爱的,她渴求爱甚至到了小心翼翼去讨好的程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孩子在被伤害之后,又再次遭到了“系统化的”遗弃。
本尼从米夏家出逃后,跑到一片狂野上,米夏追出来后,看着本尼的背影渐渐停了下来,这时本尼回头看着停止追逐自己的米夏,她心里渐渐明白,此时的米夏希望她逃走,希望她从这个世界消失。
这时米夏个人对她的抛弃。
之后本尼被决定送往国外进行强化治疗,则是一种社会性的抛弃。
米夏在片中曾提到一个叫“拯救幻觉”的概念,心理学上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这种心理功能系统利用有敌意的全能幻想来防御无助感。
治疗师拯救孩子的幻想中包含着对父母的潜意识敌意,可能是对父母的防御性敌意的反应性因素,而这加剧了工作的困难。
”这个是针对儿童工作者的,提醒他们产生这种心理会对治疗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概念在片中显得和其虚伪。
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无条件的爱,这也是她决定做电影的原因。
或许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恐怕也是如此。
如果说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
一句“你这么大人了跟孩子计较啥”,“他还是个孩子”,让这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种之一了。
《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本尼就是这么一个终极的熊孩子。
一个九岁小女孩能熊到什么程度呢?
不光是万人嫌,就连她妈妈都受不了,抑郁到以泪洗面,最终只能选择抛弃她。
和别的孩子打架说脏话那都不在话下,脸不红心不跳的从商店偷走皮包,后面转手送给自己的妈妈说是自己用钱买的,盗窃加说谎一气呵成。
她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了尖刺的刺猬,刺痛任何接近她身边的人。
因为无法管教她,妈妈将本尼送进了政府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她却总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崩溃,精力和破坏力简直堪称核能,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组织愿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顾一切的违反规则,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她的母亲身边。
她的母亲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还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妹妹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却只能被送走。
而当本尼朝着妈妈的男友发怒,被不小心按到脸,触发她的狂躁,甚至将妈妈打伤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原因。
本尼小时候受过创伤,在被触碰到脸的时候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尖叫暴力无法控制,最终还得警察出马带她到医院打镇定剂才能和缓。
本尼的妈妈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女儿,更害怕其他两个孩子也被本尼带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将女儿送走之外毫无办法,甚至选择不告而别,面对困难的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养机构里面,不过好在她遇见了能够拯救她的人。
专门治疗问题儿童的护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据以往经验,他带着本尼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森林。
也许是森林里太过于孤独,又或许是本尼感受到了护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渐渐的变得不再那么疯狂。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本尼再度失控了……“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
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
他们怎么办?
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
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
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
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
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
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
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
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
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
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
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
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
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
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
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
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
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
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
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
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养娃劝退片。主演小姑娘(德国)演技太可怕了看完很不喜欢她(不能这样代入)。有这样的小精神病在身边正常人还是远离好,就像远离成年黑洞人,感谢导演三观正常:这种用爱治不好的病人在现实中没有理想结果才是正常。当然原生家庭有很大责任,如果感觉自己像女主母亲这样还是生娃劝退的好,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惜她没有,家里的小儿眼看也有问题(不得不说遗传基因值得考虑)。男主优秀,努力过并克制失控,懂得及时止损。最后定格在女孩满机场乱跑的灿烂笑容画面,只想说:笑,你还有脸笑。
内部完全失控,外界无从依赖,在数次被亲妈 被患有拯救情结的人们给予希望后又被残酷遗弃,就问谁被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保证义自己不愤恨 不发疯?系统永远是自我保护的,所谓破坏者其实无从破坏,反而被束手束脚 被去心留冰 被破坏。她想要的不过是母亲那样无条件的爱,和你 和我一样啊。Ps.小女主演得真好 PPs.很喜欢片尾曲,找了半天,终于,分享给同样也喜欢的你 —— NINA SIMONE 《Ain't Got No - I Got Life》
系统破坏者的片名有些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做到了情绪的爆发,但内省空间明显不足,全程只是展示了烫手山芋是如何烫手,回到对整个大环境的质疑上又有些力所不及,所以结尾只能用短暂的逃离来中和彻骨的悲剧。女孩儿的表演足够有力,但过于密集且重复的暴力展示暴露出了创作者在控制力上的欠缺,观众看得也很疲惫,优点在于视听上有些小花样,以及用粉红色这样的可爱颜色制造出了一种反差感。
一星给题材,一星给小演员。每一秒都是折磨,我本身就非常讨厌小孩,看完后听院里子有小孩在叫真的心跟着一紧,然后条件反射般地反胃……
7.0
如果抛弃这个奇怪的病,可不可以看成儿童/青少年成长片呢?本尼或许极端一些,但是未尝还不是一个儿童,只是成长的比其他儿童更加艰难,而让这种艰难凸显出来,或许怪责的是她的病,或许是其他的。
简直是带娃式观影,感觉身边一群熊孩子在吵吵闹闹。导演有立场表达的不清楚,直接将这一边缘人物他者化。粉色、红色、猫头鹰都这些元素运用的相当糟糕。梦境部分很差,比蜂巢幽灵低了不知多少个档次……离家出逃的行为拍的算是我看过的最差的。
给我太多感受,很刺激的电影。她受到创伤后一直未愈,不断被触发的过程后,她尚未长成正常的社会人格,所以不受规训也不能自我控制。好一言难尽,各个方面,你承认她处境的合理性,又因其行为怀疑人生。
#LIFF 整个观影过程简直是一种折磨。大部分时间用她发病的样子刺激观众感官,剩下的时间就是看无辜的人受苦。从头到尾我只能看到一次次地尝试,但丝毫没有好转,道理我懂,但对观众情感体验上来讲势必会带来一种疲惫与挫败。到最后想说啥呢?多关注问题儿童吗?我只感到annoyed.
影片完全利用观众对于小女孩嘶吼,发狂的敏感情绪对抗去影片并未建立起来的社会背景板。以及,不论如何都不应该给小女孩的暴力行为做出可能的合理性解释。
喜欢,在一种极端狂躁的情境中立起了人物,试听上的大胆处理,以一种压迫观众的方式直视每个人的内心,却在镜头拉近时闪烁的瞳仁里觉察出隐藏的温柔。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整丰富,虽有套路的情节模式,但仍走出了一条生猛且独立的路径。野兽的宿命是不被驯化,憎恨是最有效的成长教育。
小演员神表现。这是一个从狂暴症孩子推敲现代文明“生病”的现实题材。孩子是白纸,表现出的是环境纵容的结果。本尼身上的表现,在现实里我联系想到的是“无所畏惧的吉娃娃”,它会对任何体型大过自己的咆哮,这是反自然的。就像本尼所以为的:“他们全都害怕我”,甚至连母亲都害怕,所有诱导教育全然失效。这是真实的,越现代越文明,人的行为越脱离自然。反倒是在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的自然淘汰倾向依然存在,它还在执行纠正反自然行为的效力。但在片尾,小女孩又表露出一种自然倾向,拒绝了社会提供的“虚伪”救助。这又是一层意义,一个反自然生长的孩子,最终选择了逃脱现代樊笼的自杀式行为,突出一个思索目下现代弊症的主题。
所有的人物没有半点成长,看完了整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他想让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吧,毫无头绪;他让我们关注人物吧,人物也不立体,思想都不会进步;不过是让观众知道自己坐在座位上不可以离场,感受时间的流逝,随之紧张难受。你说他是个爽片吧,他还装文艺?WTF,现在对于全片手持的电影越来越受不了了,装什么伪文艺!要不就用设计好的定镜头展示影像空间,要不就用手持突出影像动作好不好。最可怕的是,借用儿童的视角,让人对他滥用的暴力完全批判不起来,因为你批判吧你就是王八犊子不懂得正视并理解问题孩童。可电影制作者们你们理解么”q
加一星给片尾nina的歌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以及用人物性格发展引出复杂的家庭环境父母影响力和棘手的社会议题。不够完善的是影像表现力和节奏感问题,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后面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结尾相当拖沓,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虽然小女孩演技很好但是真的吵得我头疼 片尾曲好好听
小女孩演得太好了,儿童狂暴症应该也是精神病的一种,现在这么高的医疗条件也没法医这个病吗?
三星半。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