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不舍说再见,从1996年2025年,30年的奔跑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谢谢你,阿汤哥,你让我懂得了“相信自己,停止疑虑,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生已60余载,他度过了常人难以拥有的最精彩的一生。
Tom Cruise无惧生死的勇气和信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和各个行业的从业者。
当熟悉的主题旋律响起,63岁的阿汤哥再次在银幕上狂奔,感觉自己的青春回忆也在跟着心跳加速。
作为横跨近30年的碟中谍系列最终章,《碟中谍8:最终清算》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封写给粉丝的情书,彩蛋回忆杀,让人想二刷。
1、从1996年第一部起就在伊森身边的“技术大神”卢瑟,是碟中谍系列除了阿汤哥唯一全程参与八部电影的灵魂人物。
而这一次卢瑟也随着电影一同终结,最终以守护队友的方式壮烈退场。
卢瑟那句“这次换我掩护你”,更是为他与伊森30年的战友情画上了最戳心的句号。
2、凡妮莎·柯比饰演的“黑市女王”白寡妇,这次在《碟8》中轻描淡写提了一句母亲“麦克斯”,这个麦克斯不是别人,正是《碟中谍1》的军火商女魔头。
从妈妈卖军火到女儿周旋AI密钥,女承母业,这家族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3、片中伊森濒死之际,眼前闪过伊尔莎、茱莉亚、班吉的脸;连《碟1》的中情局特工唐洛也惊喜露脸,他曾因伊森入室盗窃而丢了工作,这一次让两位老友再度相见,甚至巧妙,营造出过往恩怨就此两清的终结感……全员回忆杀,简直不要太好哭TT
4、奔跑吧,伊森!
每部必有的“阿汤哥冲刺”画面,这次也不例外,六旬靓汤在核爆倒计时中狂奔。
镜头特意放慢,白衬衫被风吹满的瞬间,仿佛和《碟1》雨夜逃亡的身影重叠交织,跑过青春,亦跑向终点,有始有终,这该死的仪式感!
5、 《碟8》连BGM都暗藏彩蛋,经典主旋律这次有了花式变奏:营救戏用钢琴轻柔铺底,决斗时变交响乐炸场,卢瑟牺牲后转为单簧管哀鸣……一首曲子串起30年悲欢,听得人心潮起伏,恋恋不舍。
6、 叫醒耳朵的还有那自毁时的滴滴声,任务简报在录音机播放的倒计时音效,和《碟1》中光盘自毁的“滴滴”声一模一样,细节与情怀拉满,经典声声不息!
此外,AI大反派“恶灵”的源头叫“兔子脚”,应该是致敬《碟3》的神秘武器;片中出现的日期“1996.5.22”正是《碟1》上映的日子……还有太多彩蛋没有梳理完,感觉要二刷眼睛才跟得上,看片时一度觉得《碟8》不是一部简单的片子,更像是一场主创埋了30年的伏笔回收计划。
彩蛋是献给影迷的礼物,是来自特工伊森·亨特的终极浪漫,谢谢你,陪了我们三十年
三十年老IP落下帷幕,六十岁阿汤哥完美退场,作为系列终章,够带劲,存硬气,格局玩得超大,命全豁出去了。
上得了青天,下得了深海,无防护潜水,徒手扒飞机,伊森已经超出了特工的范畴,升到了超人的实力。
这倒也呼应了Mission: Impossible的片名,AI占领全球核武器库,全人类性命押在一人身上,100毫秒,决定是小偷还是神偷,是囚犯还是特工。
科技元素外,还暗含美俄边海交锋、政府内部分裂等现实议题,但编剧掌控不了这么大而丰富的故事,AI到后头沦为摆设,政治线也空洞得可怕,为了让伊森成神而设计了这么一个任务,为了这盘醋包了这顿饺子。
煽得略高,台词略装,反而情绪感染不到,不过观感不差,上天入海刺激满分,回忆穿插打情怀牌,阿汤哥打了一个时代,也确实该休息了。
碟中谍8:最终清算 (2025)7.72025 /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 汤姆·克鲁斯 海莉·阿特维尔
too much explaining, not enough action,有一半时间都不需要看荧幕的电影 我为啥要来影院男人急奔。
无奖问答:主角在这三小时内一共被电击了几次?
给铁肺超人人工呼吸时非常刻意的福利镜头,试图跟对象同步复刻但遗憾被拒男人再次急奔。
无奖问答二: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几个定时炸弹?
“你猜我要做什么“你猜我猜你要做什么“你不会要……“包的兄弟(此处添加白毛女法语duolingo time)“你难道……“yes, exactly what you think“你到底具体要做什么“you just have to trust me(此处再添加几个法语单词)“你不能这样 你会死“对 我就要这样原来这是个粉丝向自嗨电影,误入老登回忆录真是不好意思This 影评 will self 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海莉·阿特维尔饰演神偷格蕾丝,比起裙装更适合衬衫长裤的造型,格外干脆利落的气质。
衬衫质地很柔软,领口的扣子随意地解开,布料垂落的弧度都呈现得无比完美。
她有一张聪明狡黠的脸,出其不意地反击自以为胜券在握得意洋洋的对手,还有种随时可以变得强硬,作为骨干支撑起一方天空的可靠感。
这种印象也许是从佩姬·卡特沿袭下来的,最早漫威系列电影的配角,很端庄稳重的美丽,再到剧版《特工卡特》,很难不喜欢这个作风硬朗的角色。
■西蒙·佩吉饰演班吉,系列常驻角色,很萌的一位,也是各种电影的配角加客串专业户。
《头号玩家》留下遗产的“老爷爷”,《黑袍纠察队》没想到是男主休伊的父亲,年龄有那么大吗,眼睛看着总觉得很年轻。
很好看的一部小人物犯罪片《微不足道》,他演的男二加斯,已经忘了情节。
有段时间很喜欢他,去看了他主演的电影《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非常有趣,对上脑波之后会觉得特别好玩儿的两部作品,冷冷的幽默到后来还有点莫名其妙的感动。
就是那种明明不帅,但是看到他出现在电影里会觉得很有意思,观众能自动从脸上解读出额外的故事感,天然适合电影的面孔。
■庞·克莱门捷夫饰演帕丽斯,超级超级超级帅!!!
写这篇可以说就是想写她,必须抒发一下对她的喜爱。
其实上一部里都没这么帅,好像在搞Cosplay有点中二的反派打手,被男主击败要杀的时候看到她眼神里闪过的恐惧而放过,又因为这份恩情被反派boss怀疑她的忠诚,被反派捅刀转到主角阵营给出关键帮助,一条经典款欲扬先抑弃暗投明的配角线。
看见一个杀手内心未被完全涂黑的纯白角落,近乎愚蠢的忠诚投射错了人,加持知恩必报的原则,可以被纠正重新托付这份忠诚。
抛开我特别不感冒的什么男主救人感化,这条线路本身就好萌好萌啊,而帕丽斯就更是一款看似桀骜不驯实则忠心不二的狼犬。
到了第八部换了造型,出场就是银发!
短背心!
劲瘦腰身!
冷峻侧脸!
烟熏眼线!!
我发誓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烟熏全包眼线,被押运的重犯走出一种T台的气场,被制止开枪的反应也超好味,一句话不说冷冷的,充满警惕和不习惯信任他人的眼神,但又僵硬地克制住长期养成的暴虐习性,很明显看出她的不情愿,暂停的行动完全出于对救下她性命的人的服从。
这种服从里又藏有随时会暴走的意味,对她的驯化每一步都在走钢丝,必须选对每一个分支细节选项,但你知道她本质又终究会对那一丁点善心在意的,谁的话都不会令她冷静,除了幸运地与她结下羁绊的特别之人。
有她在的片段很少,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效出场啊,每一个镜头都好帅,身在主角阵营一群心性正直善良的好人里(嗯格蕾丝好像也不算守序善良,神偷比较没杀气但也是灰色人物),披着淡淡的灰色调,有种微妙的游离和孤独感,也是最不吝使用残酷手段的那位。
可惜没有cp狂磕一口,男主算了,新加入的另一个特工德加好像有点苗头,但是不行不行猛摇头,不太适配异性恋,等我摸摸有没有同人吧……感觉很适合写原创女主x帕丽斯。
还有再感叹一下演员的可塑性,她也是银护里的螳螂女,但这个角色就不会觉得帅(特效妆造型问题!
),只觉得脱线搞笑,脑电波和常人不一样,很符合人类对外星人的刻板印象,有古古怪怪的奇思妙想。
哦可爱。
(首发公众号:剔青)
开篇和007一样,碟中谍8作为系列的终片充满着致敬,而不同的是最终清算几乎把之前所有的系列片串联到一起,不仅仅是人物更是伊森完成的不可能任务,正如开篇那段5秒销毁的录像带所言“所有的所作所为,最终把你引导了这里。
” 史诗般的宿命感映衬这阿汤哥深邃的眼神,没有了早期几部的自信,也蜕去了之后的潇洒和狐疑,取而代之的则是责任和一点点迷茫,一点点力不从心……前半段介绍世界观因为需要串联前作,又考虑到尽可能不成为粉丝向的终片,所以不免有些冗长。
极具跳跃感和切割感的画面会略微让人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接下来简短介绍剧情:剧情解析[任务]:既要防止实体(失控的人工智能)掌控全球,又要阻止实体利用9个核武国家摧毁世界。
[三个阵营]:伊森团队、美国政府、盖布瑞尔团队。
[四个关键物]:十字钥匙、沉没核潜艇中的智能芯片、卢瑟制作的电子毒药、卢瑟制作的5D存储器。
[两个关键地点]:白令海的潜艇沉船点、南非仓库。
[简述剧情]:人工智能威胁伊森三天之内将核潜艇中的智能芯片送到南非仓库,否则夺取9个核武国家的核武毁灭世界,因为实体算到智能芯片是他夺取世界失败的关键之一。
伊森的技术员卢瑟制作出电子毒药,可以附着在智能芯片上破坏实体的辨别能力并计划将计就计,在实体掌握核武的一瞬间利用电子毒药产生100毫秒间隔将实体抓到5D中。
盖布瑞尔想要利用实体达到霸权目的,在电影初期杀死卢瑟抢到电子毒药。
伊森在美国政府暗中帮助下用十字钥匙得到智能芯片之后抢过毒药并在团队配合下将实体抓获,阻止世界毁灭。
经典致敬影片中特别致敬了碟中谍1和碟中谍3,这两部应该是我个人心目中在5之下的top2和top3。
1. 碟中谍1中那个倒霉的拉肚子程序员在8里摇身一变成为关键,看着即陌生又熟悉的脸庞然后突然被闪回点醒,“哦,原来是他啊!
”只能有点感叹物是人非。
2. 美国干员是碟中谍1中害自己小队全灭的间谍父亲的儿子,8中和伊森放下杀父之仇冰释前嫌。
3. 碟中谍3中兔头在8中的解释不再是生化武器,而是失控人工智能的主体。
4. 百看不厌的变脸5. 阿汤哥永远帅气的奔跑。
一跑在狭小的监狱巷子,二跑在大马路,三跑在南非丛林,总之看上去真的好快6. 徒手扒飞机。
不过是盖布瑞尔操控下做空中表演的升级版,这真的是63岁吗?
7. 碟女郎经典起死回生能力。
这一段影响特别深的有碟中谍3中朱丽娅在伊森心率被电停之后除颤仪和捶胸。
8. 美国政府官员被伊森的impressive履历震惊了,这一段直接回顾了莫斯科爆炸,毒气会议室等。
9. 任务完成后经典广场互相对视,可能有人觉得很尬但这是一个传承吧,而我到这时候总会会心一笑。
一点吐槽1. 这是63岁?
2. 我和同学都一致认为就连美国队长都不可能在白令海5000英尺的海底无氧气罐无潜水服赤身裸体游到冰面上获救。
可能的死法有窒息死、冷死、在海底被压强压死、上升过程爆炸而死……总之这一段太超现实了(虽然潜艇翻滚挺震撼的)3. 伊森是怎么打开鱼雷仓门的?
压强差难以想象4. 其实美国政府没什么好纠结的,因为俄罗斯中国都有机会作出同样的事情:摧毁其他国家的核武发射基地。
而俄罗斯中国都没这样做,说明他们都选择了将谁生谁死交给天意。
5. 班吉你是不是对南非仓库内的设计过于熟悉了呢?
很怀疑你是那个人工智能6. 如果,我是说如果,盖布瑞尔不把那个飞机贴你头上让你登机,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7. 我看到了三个博尔特结语非常完美的句号(至少对于粉丝的我来说)。
170分钟前半段有点乏味,但那个潜艇开始翻滚之后就没有喘息机会了,各个要素拉满的同时最后自圆其说得合情合理。
只是最后在任务完成后伊森没有说出Mission accomplished! 这是因为伊森甚至都不在任务第一现场,完成后眼神中的迷茫不安大概也预示着自己年轻不再,需要大部分依靠团队而非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应该是唯一一个未致敬的大彩蛋吧。
很高兴成长的过程中有碟中谍系列陪伴,这个系列从我妈的青春开始,一直到我的青春结束,希望我学习到伊森的智慧和坚韧,而不是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秒才完成。
PS:今天这场电影过后我和NTU小伙伴正式各奔东西了,是碟中谍的终片也是我和你们在新加坡的终点。
谢谢你们陪伴我在NTU短暂而快乐的时光,愿我们之后的道路再次交集,永远的五小只!
#碟中谍8##碟中谍8最终清算# (B+)我感觉第三幕很精彩,基本上保持了之前系列的水准,并且最终对过去30年Ethan Hunt 的事迹做了回顾,算是满意的结局吧。
是不是真的完结我也还是不确定,因为他即使60多岁了,还是跑得很快,依然可以做出很多惊人的特效内容,看不出来有退休的意思。
虽然第三幕精彩但前面铺垫很久,对话很多,一直在营造“世界末日”的危机感,感觉需要耐心。
影院里前一个多小时很多人进进出出,我旁边一个男的居然出去了三次!!!
他的女伴也出去了两次!
我心想,你俩如此坐不住吗?
通常来说,如果观众如此频繁出入说明电影节奏慢,无聊。
但是到了第三幕终于令人不想离开了,出现不少紧张的情节。
我旁边这位男士也终于坐住了。
我不知道他错过前面那么多“铺垫”是否看得明白,但其实就算前面都不知道情节,只要知道世界陷入危机,阿汤哥在努力于最后一秒化解危机就可以了。
每次都是这个情节。
本片试图让人感觉这次发生的情况更加严峻,也确实危机不断,光倒数计时器就出现了三次!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不断出现倒数计时器。
还有的时候计时即使没有出现在银幕上,角色也会说:“你只有XX的时间完成”这类话,反正就是一直在争分夺秒但每次都到最后一秒才化解危机,这种把戏玩了30年了,说不俗套不太可能,观众估计也不太在乎这些计时器、导弹之类的内容了,但在一些动作戏中,确实因为难度很大、状况百出,看时还是不由得会为角色捏把汗。
几个配角也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并都有高光时刻,依然非常注重集体的努力和配合。
女性角色也依然很多,这些都是这个系列一直以来的优势,都继续保持到最后。
总体来说本片让我们看到了阿汤哥30年来为这个系列付出的心血,看着他一点点变老,但还是跑得那么快(没错,又奔跑了很多次)还是那么拼命,最终不管是否喜欢剧情安排,都依然会不由得心生敬佩的。
对于很多男士来说,是不是有飞机,你们就爱看啊?
我感觉阿汤哥对此已经很了解,所以他玩命在飞机上做各种特技。
片中两架飞机都被他折腾废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会有观众认为这不是系列最佳,但它保持了系列的各种传统,也依然做到了情节复杂,营造出了危机感,如果是最后一集,也算是令人满意的结局。
PS:总统居然又是Angela Bassett演的!
估计当初Kamala Harris宣布竞选总统之后,Angela Bassett接到了很多好莱坞电话让她出演女总统。
虽然Kamala没有能胜出,但真正的赢家是Angela Bassett!
她算是成为了好莱坞创造的宇宙里总统的美好愿景。
本片也再次强调了,这类具有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引起世界大战权力的人最好还是找一个有良知且靠谱的人更好,如果让疯子拥有这种权力,哪天一嗨就随便乱按,真的比任何事都吓人lol。
而且总统这个按钮,在电影里设计得都如出一辙,就是一个红色的按钮,还特别大,让人一看就很想按的感觉。。。
还没有倒计时。。。
Ethan Hunt 也阻止不了。
这才是这个系列最终要告诉大家的:光有英雄不行,领导者也得靠谱才行。
也许是因为预期已经拉得足够低,除了主题音乐响起时的生理性感动,我竟然真的有些喜欢这部最终章。
阿汤用一整部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碟中谍》这个系列彻底划上了等号——第一部时,那时候的阿汤还嫩得出水,像个帅而不自知的少年,演出完全为剧情服务;到了第二部,他据说对请来的吴宇森只有一个要求:把他拍得更帅。
这种“风格大于内容”的尝试,让影片风格化到几乎脱离系列基调,也成了最不被影迷买账的一部。
(这部一直在闪回之前几部的片段,但是好像第二部的镜头基本就没有,可以说完全游离在系列之外了)慢慢地,阿汤找到了自己的“捷径”——搏命、实拍,这一搏,就是将近30年。
终于,靓汤不再靓。
岁月不饶人,他的面部状态已经很难撑起当年那种“靓汤”滤镜,大多数时候也做不到随心所欲地搏了。
这从影片开场就能看出来——当伊森和格蕾丝终于解开绳索,镜头却迅速切换到格蕾丝脸上。
往常这个节奏下,肯定还有一场硬碰硬的打斗;这次却换成了“客观视角”:伊森满脸是血、战斗已经结束。
我一度以为,阿汤是真的打不动了,整部影片是不是都要靠这种“偷懒式”镜头来交代?
然后,这个老头就去“冬泳”了。
一开始从直升机跳海只是个伏笔,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他独自潜入那艘废弃的深海潜艇,与幽暗的环境和冰冷的深海作战。
这段接近半小时的戏,在我看来甚至比片尾的飞机大战更能代表这部电影的精髓。
为什么这么说?
一来,在《碟6》里,阿汤已经和超人玩过一次飞机肉搏了;“扒飞机”的桥段也早在《碟5》中封神。
二来,现在的伊森/阿汤,最紧迫的任务不再是打倒某个反派,而是独自战斗,并且超越自己。
而这种从动作美学到角色命运的转变,也和戏外的现实互为镜像——原定2021、2022年连发的七、八两部不断推迟,背靠背拍摄的计划被迫取消,剧本几度重写。
时间不等人,阿汤要趁还能打,抓紧完结这个系列。
戏里,这段深海探险不仅是情节高潮,在动作体验上也和系列其他桥段截然不同——我从未在这个系列里有过这么强烈的生理性不适体验。
以前也有飞跃高楼被卡腰、骑摩托被撞再甩出的戏码,但这次的窒息感像被故意拉长,那种孤独与绝望,前所未有。
阿汤仿佛在故意消耗自己,让人不由得心疼。
当然,这也带来了整部影片最明显的问题:情绪铺得太满。
配乐时时提醒你“这是告别”,非得悲壮、非得煽情,像是一道命题作文——我要谢幕了,请你感动。
不管这个系列是否会继续,碟中谍已经是电影史上的一段传奇。
夕阳是什么样的?
不耀眼,用一种缓慢的速度消失在山的另一头,让人格外珍惜最后的那一点温度。
这个时候的太阳,不刺眼,不炙热,不让人躁动,却让人期待挽留,我们终于能在最后一刻,看清楚太阳的样子。
如果说《碟中谍8》真的是最后一部,那么整个167分钟的电影,便是很应景夕阳之于我们的感觉。
不同于成龙式的真刀真枪,阿汤哥惯用抗争于人类的巨大造物或者大自然的伟力中,用一种渺小和顽强作为特技的卖点有力有未逮,但也有超新星爆发般的闪耀;有旧时光、故人音容的回荡,有面对曾经辉煌的怅惘,也有意外的成长和雄风依旧的顽强;我们能看到有人离去,也能看到曾经的人事物的回归。
这位是首部里在保密机房的那个倒霉蛋,他在最后一部里回归了直到笔者写完本文之后,我依旧认为《碟中谍4》是本片不可逾越的巅峰,而这部最新作的整体水平,只能说在系列里排在中游。
再说一个有趣的事,本片虽然从剧情上看联系1和3很多,但是从故事上,以核危机为背景,则是与系列最佳的第四部有着灵魂上的联系,甚至本作的大反派智体的生存主义理论也和四部反派那个俄国博士如出一辙,差点以为那个俄国人的脑子电子化了呢另外本片对于美国政府高层,难得做了正面刻画,最后总统放弃核打击决定一个戏份就是《惊天核网》的翻版。
《碟中谍8》虽称不上最好,不过它带给我的感受,想说的话,却是最多的,因为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中老年男人对曾经的感慨,也可以说是碎碎念。
的确,想当年,当伊森亨特还在《碟中谍4》里,攀爬哈利法塔的时候,影片自始至终让人多巴胺旺盛,戏里戏外,银幕内外,谁会有心思去想啥,念叨啥?
幽灵协议这部,真是特效和剧本双优只是享受着感官的愉悦就可以了。
本片在多个镜头里,去回溯了层级几代碟中谍的经典镜头和阿汤哥的现象——看到30年前的白白嫩嫩的汤姆克鲁斯,和现在的略显发福的阿汤哥一比,谁都得发出感慨吧。
这种感慨也是随着这167分钟的经过,逐渐发出的。
影片前俩小时有多无聊后一小时就有多精彩。
这部电影开头80分钟和最后5分钟,就像个退休老大爷在公园里遇到了后生,回忆往昔,探讨人生,兀自催催念叨了一部电影的时长。
当你准备哈欠连天的时候,影片很讨巧的掐着了这个时间点,把你代入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冒险,让你的哈欠瞬间被肾上腺素所取代。
但是当你意犹未尽的时候,它又开始了,碎碎叨叨……也许会有人说,为什么不多一个小时的动作戏,不,30分钟,多20分钟也好啊!
可以理解,创作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影片中伊森亨特已经下海上天,几乎把人类的身体极限全部展现给了观众,那些可能的,不可能的,都给观众实现了。
再加一个小时?
那就是另一部电影的故事了。
当动作戏达到极限的时候,为了凑时长,只能靠文戏和嘴炮来撑台面了。
其结果就是前七部没有的主旋律情怀,这部生生靠台词给烘托出来了——爱人类,神圣使命,为天下苍生,你就是救世主……甚至电影基本上把观众真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了,好多地方生怕观众搞不懂,于是编了大段宛如说明书一样的对话,让观众知道,奥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XXXX,我下面就要这么做了。
其实吧,大部分观众都能明白的,或者不在乎这些东西。
我记得罗杰伊伯特曾经说过:伟大的电影人只解释那些应该解释的。
我们说了很多影片里那些暮气,那些唏嘘。
但是我这里要强调一点,不要被我误导——《碟中谍8》仍然是后疫情时代最好的动作电影!
窒息,炸裂,惊艳,人类想象力的顶点。
用这些形容词毫不为过。
这里就要说一说碟中谍系列的独到之处了。
在本片里,除了剧情杀死了三个人以外,主角团杀的人屈指可数,而且作为一个160分钟的长片,格斗枪战戏估计也就20分钟到头了。
杀人和血浆打斗就不是碟中谍的卖点,它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是影片中占据一小时以上时长的卖点,这个卖点直接就写在了这个系列的英文名字上——Mission: Impossible展现那些不可能的,让它们变成可能,在大银幕上实现。
首先,是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生存,以及如何把不可能的人体极限用非科幻非玄幻的方式体现在大银幕上。
本片中几个重点特技片段,诸如深海高压环境下的肉体极限、在倒塌的巨型鱼雷中穿梭躲避、敞仓式双翼飞机机翼上的辗转腾挪。
人家潜艇里挺亮的......对吧,林导其次,就是主人公会在每部电影里都设计一个或几个看似不可能的计划和骗局,在遭遇众多波折后,计划在最后的最后一刻成功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和兴奋,简直能让观众疯狂!
第一部里的最经典的吊绳潜入、第四部里双楼层诡局,我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范例。
特别喜欢《碟中谍4》里的高潮,伊森亨特最后一瞬间按下了暂停键,已经即将命中的核弹没有引爆。
那一刻的紧张感,我至今记忆犹新。
总之碟中谍系列给观众的感官刺激,不是血浆刺激,而是类似于看杂技时带给我们的惊险感觉。
伊森亨特,或者说阿汤哥,从某方面看,是捍卫了电影最初的理念。
比起讲故事,让画面动起来,让大家看到平面银幕上的魔术!
跃动的人物和画面才是电影的本质。
必须动起来,在千米深海,在万尺高空。
我这辈子,只能在大银幕上来体验了。
汤姆·克鲁斯应该没少看《奥本海默》,真把伊森·亨特当成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了。
实际上伊森就是那个打开潘多拉魔盒之人,碟78就是个大型擦屁股现场,我甚至有点同情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人,都被伊森变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动作戏层面是将《碟中谍5》的两场重头戏:徒手扒飞机、无装备潜水的加强版移植了过来,文戏层面则有意向冷战氛围靠拢,无非是将敌人从苏联,变成了智体。
结尾的处理更令我感到困惑,伊森甚至在众人期许的目光中,得到比核武器更具威慑力事物的掌控权,你能想象奥本海默能够自由驱使核武器吗,但是伊森显然可以。
于我而言,伊森更像是刘德华在《拆弹专家2》里的那个角色,用过即弃是吧,别逼我不客气,确实有点突破道德底线了。
作为终结篇实在是烂得不行,放在全系列里面也属于“质量最低”的有力竞争者。节奏把控竟然能比7还要糟糕,我本来以为7的拖沓和无聊程度由于疫情还有罢工等等不可抗力还算情有可原,到终结篇无论如何也有余力拨乱反正了,结果前半部的时间全都浪费在了继续展开和承接7的无聊设定上面,大段大段的文戏真的让人昏昏欲睡——拜托你是最终篇哎,你系列每部开头必然会有一个重头的动作戏的,这部开头连个打戏都不敢直接放只能切女主表情特写?诚然从潜艇戏开始节奏就抓回来了,但铺陈那么多潜水相关危险性的设定到最后男主纯靠肉身速升百米是不是有点……就像讲了很多智斗游戏规则最后玩家是靠拳头莽过去的一样。飞机戏在我看来也是对6的拙劣模仿,最大的抱怨还是没有肉搏戏吧,6的肉搏和各种大场面特技配合得真的很好,可能也是六旬老汉真的打不动了吧。
可能是所有动作大片的尴尬,汤姆克鲁斯和他的团队要完成的任务越代价昂贵,就越不容失败。所以,激进的动作想象反倒催生出了保守的镜头选择和剧本设置。如果坚持要用电影里的结果论来定成败的话,那帕尔玛的伟大遗产也只能面临最终清算。整个地球都被智体做局了,将面壁者身份交给伊森亨特,我只能说,资本你赢了(摊手
Pom KELMENTIEFF太帅了吧!!!好飒好利落,我爱姐我不爱汤!!!!!!
想到个笑话:Nate问学员是否愿意对Ethan Hunt实施fielder method,学员欣然同意,他人知道后,“actors, huh"...
两星给阿汤哥的特技表演,一星给螳螂女的打戏。除此以外,反派可以说毫无魅力可言,极其单薄的ai设定。完全与人物无关的文戏基本沦为连环任务的介绍文本和过场动画。这系列场面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失去精心策划的灵巧
阿汤哥还是放不下大男主…btw,女主长得太像向左了!!
在法语看才发现整个剧本的宗教指涉这么强。一旦不可能性可被预期,奇迹可以被重复(“我们有10秒的时间逃出去”、“必须在200毫秒之内剪断”...)不可能性就变成不可能了,转而跟一种通俗神学合谋,用注定发生的神迹反抗“一切都是注定”的机械神谕。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停留在上世纪末。
谁家好人荣誉退休PPT做三个小时长啊🥺
7/10。锈蚀的俄罗斯核潜艇既是冷战幽灵的实体化,又是孕育智体的技术子宫,当伊森以肉体凡胎躲过潜艇螺旋浆产生的湍流,潜入它驶向深渊的舱壁,以新生儿姿态上浮至冰面逃生时,讲述的不过是肉身对抗钢铁巨兽的过时英雄主义。各国核武发射中心相继被智体控制的地图,反思着人类被装备竞赛的迷思推向毁灭,但解决失控的大国博弈/军事遗产的方案,仅仅是插入病毒光驱的简化的技术思维。文戏彻底沦为了堆砌怀旧情节的工具,前半部分冗长的回忆杀、多线程对话让叙事支离破碎,彰显政治正确的少数族裔角色也被边缘化,地下铁牢内卢瑟的拆弹牺牲被草率处理为煽情筹码;北极监测站站长的因纽特人妻子,被抹去了姓名和文化背景;而格蕾丝破冰勇救伊森的坚毅行为,后续只是供男主温暖肉体,成为男主在高空搏命、老式双翼飞机上翻滚的英雄主义气概的一个补充。
这就是经典IP尾大不掉的终极结局,要把局设置得这么复杂以至于前一个小时都在口播游戏规则让整个故事毫无娱乐性可言,而且越复杂bug越多,我都不知道前几场队友集结戏码剧情有多离谱,道德砝码越加越高,反正就是一句话阿汤哥天选之子摩西为他开道上帝为他铺路就因为只有他能拯救世界,而且前一个小时一直在闪回恶劣程度不亚于冯小刚的非诚勿扰3,由于阿汤哥的老态是电影重点,于是两场打斗戏都bbc纪录片似的反高潮突出一种自然主义的惊险感which不能细想因为多角度实拍加慢镜头谁在掌镜本来就是做作摆拍的,于是全场就是一个雄风不再的老男人先花一个小时回溯当年勇,再很努力的完成动作他阳痿得近乎真诚,你无法责备他也无从获得任何快感,还要配合表演为他survive而鼓掌但是暗自窃喜这是最后一次了不用再目睹阳痿灾难现场了
@ Pathe Schouwburgplein // 我爱螳螂女但她的每句台词都像过年的时候被亲戚问“听说你会法语?说两句来给我听听”
本来第7部就已经有点下坡路了,但起码还有俩养眼女主+布满蜡烛的美丽米兰夜跑。而这部的取景包括伦敦大本钟、俄罗斯冰天雪地、刚果雨林……然后为了搞情怀,还强行和前面几部一些不搭噶的剧情串联起来。我看老汤拍水戏和空戏都蛮辛苦的,但真的有必要给出这么久的特写时长吗,看得我觉得每分每秒都无比漫长,最精彩的反而是他们3组交叉剪辑的肉搏打戏。还有水下150米居然还产生了光膀子游水这种反物理的剧情(好吧老汤开心就好)。以及还有2分钟都要爆炸了,不忙着拆炸弹还忙着说些煽情的废话,真的是无语了。本来老汤也就靠这个IP长红,结果不仅不爱惜羽毛,反而跟大如传一样沦为了剧情为明星便利服务的残次品,还好现在的观众都不是傻子。
BGM一起,我就知道麦奎里,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催眠大师,又回来了。
邪恶人工智能,你按照市值排名前几的科技公司来入侵,瘫痪他们的服务,对世界的威胁都比核武大
作为最终篇质量上略有失望,文戏乏味冗长,武戏毫于创新。但当了结尾处,还是颇让人动容,那种解除危机后镜头又落在每个个体身上,连总统也是第一时间拥抱了家人,还有那些皆隐于世的特工们,太喜欢这个结尾了,希望未来还能看到碟中谍系列。
想学爬飞机技术哪家强?
甫一开场便不停渲染的完结气氛加上大量来自前作中的闪回使得故事中充斥着完全的生造与硬点,去营造那本不必要的怀旧感,用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逻辑告诉观众伊森·亨特就是天命所归,终究有点一厢情愿般的愚蠢;但回到整个系列引以为豪的奇观场面还是足够震感,长达20分钟的水下孤胆作业和最后的螺旋桨飞机肉搏以革新和延续两种方式对待传统,留下新回忆。
故事和动作的降级已经可以预见,但是连情怀都卖得差劲实在匪夷所思。死去的每个角色都被阿汤找到了莞莞类卿的下位平替,“汤女郎”这个概念确实不存在了,因为已经扩建成世界民族大融合的青楼了。潜水、人工呼吸一场戏不仅是对前作设计的简单重复,《碟中谍》也是有了自己的柯哀之吻,现已加入豪华NTR套餐。
用0.75x拍摄的特工歌剧
剧情最弱的一集。五星全给敬业的阿汤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