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关于少年天才的童话故事,也不是什么年轻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它只是一个无法被逃避的悲伤的现实被接受的过程。
电影中的景色很美,很开阔,让人沉醉,一家子各有各的怪癖,可是也还是会坐在一张桌子上吃早餐,这样的氛围是一种假象。
因为在天才的T.S脑海中时常会出现的那个带着牛仔帽的小男孩。
他在某一天的意外去世终结了这一个家庭的和谐平静。
尽管没有人会提起,那一天发生的事情,但是在T.S的心中,其实深刻的意识到是因为自己,可是他不敢提,也不愿意回想,因为这是以他的年纪没有办法承受的事实。
得到贝尔德奖只是一个开端,他早就想要逃离这样的不能接受他的环境,以及他自我谴责的心理,让他需要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证明自己。
当他坐在火车上,留着眼泪,思念亲人,幻想着带着牛仔帽的弟弟跟自己一起经历这一场逃脱的时候,他开始慢慢意识到,逃避永远不可能终结,他想要的不会是站在领奖台上成为一个傀儡,不会是被白宫接见,成为教育系统的楷模,当然也不会是被人利用,失去自由。
他只是需要一个在众人面前,将自己埋在心底很久的话说出来的机会。
关于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他对于弟弟的死抱有着的无限的悔意。
当然,他只是一个孩子,他没有办法去阻止有些人将这件事情变成卖点,变成炒作,这个时候,就需要他的母亲,那个将丧子之痛一味的用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替代的女博士的出场。
在这样的悲伤的事情发生之后,每个人都会深陷入强烈的自我谴责中,而没有力气去考虑关心别人的感受,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家庭如同一盘散沙,当正视了过去之后,互相谅解,互相宽慰,才能够化解疑虑,重新感觉到亲情的力量。
即便是再不堪回首的过去,也还是得面对。
因为它存在着,必定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如跟过去正式告别,珍惜身边人,用心的生活下去。
让-皮埃尔·热内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另一个是蒂姆 波顿)。
热内比较奇幻童话,但是相较于蒂姆,更温馨治愈。
其实我觉得斯派维这个电影,他更多的还是倾向于一种治愈吧。
就虽然, Spivet 他一路都很坚强,一个人很孤独地去经历了这些冒险。
但是在冒险的途中,他都是在不断地回想他和他弟弟发生的事故,然后这都是他的一个创伤的根源嘛。
然后他就会想他的母亲,他看了他妈妈的日记,然后想他的爸爸,喝酒看电视,玩儿牛仔的东西。
然后最后他达到了终点,他做了他想做的事情,但最后把整个的故事给完满了,其实是他爸爸背他回家,然后他们一家人最后一个团圆的温馨的结局。
所以更多的其实是,嗯,我觉得导演想传达的还是一个家庭,最后温情的一个治愈。
所以我觉得更倾向于把导演看成他,虽然觉得这个事情,像您说的那样可能会很残酷,然后小天才 Spivet ,他自己在一个人孤独地对抗这个世界。
但他其实虽然外表很坚强,但他的内里是非常的柔软和脆弱的,而且最后也是像这种家庭和亲人的温馨来让他内在更充盈。
而让他从内到外给坚强起来的。
所以我觉得导演他虽然很现实,他用一种奇幻的方法来表达,但是他导演内心还是比较向往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当然了,这个电影里面就表现的是作为家庭之间的这种温情和父母对小孩的关爱,夫妻之间的爱。
但是算出来的话,其实导演还是一个比较... 额...就他虽然...就是他理智上知道这个世界的残酷,但是他感性上面还是一个比较向善向人之间的感情的。
希望人和人之间有温情,能够去充盈每一个人,能够去治愈每一个孤独的人的这样一种比较向善,比较温暖的一个向往。
我们上一次不是聊了《剪刀手爱德华》嘛,其实从两部电影来看的话,两部电影虽然我们都可以把它说成是讲一个怪胎或者是异于常人的人的一个处境的话,但是两部电影的结局是非常不一样的。
你看爱德华最后是一个人躲进了古堡,所以他的结局是非常的遗憾的,凄美的,凄婉的。
它其实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是像 Spivet 最后小麻雀不管一个人飞了再远,但是最后都是由父母,但是最是都是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父母,是找到了家庭这个大树作为支撑点的。
所以 Spivet 这个电影,哪怕你过程中觉得他可能很孤独,但是最后给你的感觉就会是很踏实,很温暖的,就这样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个小天才,一个小麻雀,他无论飞再远,但是他最后都有一个家庭这个大树作为他的依靠。
所以我觉得 Spivet 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喜剧电影,它的结局是非常的正面、温暖、有力量的。
今天坐动车离家回杭了,站票,于是放倒自己的行李箱,坐在地上看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看累了就看看窗外,一开始是数不清的山洞,是阴天,后来是太阳,阳光很亮很亮,足以让我忽略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外面还有大片大片的绿,有一整面浮光跃金的大河……我偶尔抬头看看,这样的场景真实到不真实,就如同假期从未有过,而我那浓浓的不舍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点点隐去,又或者,留在了列车与空气交汇而成的风中。
列车快速行驶造成耳朵打结,风声仿佛还封存在耳中。
因为T.S拉着行李箱的这张海报,我随机挑选了这部影片,影片中T.S在夜晚的火车里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只是逃避一些事情,他脆弱的眼神让我想到了自己,我舍不得父母,我也不愿面对繁琐耗神的工作,我在灿烂的阳光中驶向未知的变数还有虚伪的世界。
无法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多大的情绪起伏,就像我迎着凉凉的秋风回到了房屋一样。
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和温暖的过客以及导演喜剧化的拍摄淡化了亲人去世的悲痛,哀而不伤,只要我们还是孩子,父母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What happened,just happened,一切归于平淡,生活仍将继续,偶有惊喜,偶有意外,偶有收获,偶有失去,就让一切随风而去吧,下一站的终点依旧是那个站台!
记得当初暑假看电影之前放的预告片里,突然闪进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熟悉的颜色,美的不像话的画面,巧妙的小想法,以及让人过耳不忘的配乐,脑里奔出来,“一定是Jean-Pierre Jeunet的作品!
”果不其然。
想来Jean-Pierre Jeunet应该算是法国真人电影导演里,最具有全球票房潜质的90年代导演。
而他出片速度基本是几年才出一部的精工细作,从Micmacs à tire-larigot到这部T.S. Spivet,中间已然隔了四年。
这部是他第一部真人3D电影。
想来,法国除了动漫导演外,真人电影方面,唯有Jeunet的电影场景,颜色,格局,构图,是最适合做成3D电影的。
早期作品如黑店狂想曲,童梦失魂夜,皆具有作为3D电影的潜质。
而作为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制片,拍的是英文电影,想来是为了全球票房考虑,毕竟3D的成本较其他法国文艺片来说,完全是泰坦尼克号与小帆船的区别。
好吧,开始小小剧透。
故事情节呢,基本如预告片里一样,T.S 有一对像日与夜一样的父母,父亲是个牛仔,用T.S的话来说,他的父亲活着超过了一百岁,过着完全是18世纪末的生活,骑着马放牧,拿枪打猎,还有开着那个可能是福特牌的皮卡。
而他最喜欢的时刻是--晚上在自己的客厅里,靠在沙发上,把巧克力掰成两半,一半夹在脚上,让家里的狗狗舔着吃。
然后,一边每隔45秒喝着威士忌。
他的妈妈,海伦娜,(好吧,鉴于海姐一向是演什么像什么,)是醉心于制作各种昆虫标本的昆虫学家。
T.S有个喜欢演戏剧,梦想去参加MISS USA的姐姐,而姐姐呢,总是最喜欢吐槽T.S,就跟每个技术宅都会有一个Drama Queen的姐妹般。
最重要的是,T.S还有个异卵双胞胎的哥哥Layton。
Layton是个小牛仔,身上继承了他父亲所有的优点,勇敢,好动,还有喜欢玩枪。
也因为这点,Layton,在他们10岁的时候,在家里的马场里,不小心擦枪走火,死于事故。
而这使得同样只有10岁,醉心与科学创造的羞涩技术宅的T.S藏在心里的伤痛。
预告片里一大部分是关于T.S如何逃上了货车,然后躲过检查,成功克服一切困难到达华盛顿。
但在电影里,这只是电影的大概1/4-1/5左右。
(这种以孩子为主角的片子,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拍成了小鬼当家系列片之一。
)既然是出自Jeunet之手,就如他之前在艾米丽和漫长的婚约里一样,整个故事,其实简单的如同条直线,但是不断的在故事主线里,闪回过去的故事,和父母,和兄弟,和姐姐之间的小故事。
就好像,在一个平面里,原来只有一条直线,在直线慢慢向远处延伸时,好多射线加入进,逐渐地构建了一个三维的故事。
我们看到T.S晶莹的眼珠里,总有波痕。
为什么一个10岁的孩子,身上会带着忧伤?
导演很巧妙的,把Layton的死一笔带过,而一个孩子的缺位,放佛对这个规律的家庭没有什么影响?
他们还是互相爱着对方?
为什么T.S不告诉家人,自己去华盛顿领奖,而自己一个上路?
为什么他在领奖前,对学院里,对媒体宣称自己孤儿?
这些正常逻辑里的疑问,电影在不断插叙中,缓缓地把一个又一个问题,轻巧地解开。
同时,也解开了小天才的心结。
整个故事的核心观念来说,走的可不是法国电影的路子,而是非常美国主流价值,关于“家庭”与“爱”。
在看电影的前半段的时候,看着IMAX里漂亮的美国西部风光,还有Jeunet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配乐,就好像一封法国导演写给美国西部的情书。
但是,心里总有疑问,法国人可从来不会真心爱上美国。
即便吃着麦当劳,喝着星巴克,看着美国大片,总不忘边看边往嘴里塞爆米花。
但,终究心里从来没爱过美国。
在电影后半段,也就是在T.S获奖前,那群上流社会对10岁孩子的献媚;看似友爱关心T.S的秘书,在众人前强调这个科学奖不设置年龄限制,而现实原本又是如何呢?
于是,电影开始往嘲讽媒体炒作与宣传的方向走。
甚至还大涮特涮了一把美国的科学研究院和美国的Talk Show。
结尾父母和T.S合好如初,始终还是家人最好,最关心自己的。
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只会在法国上映,还是之后会在美国上映,觉得国内基本没戏了吧。
如果,有可能的话,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尽量选择看IMAX,才会体会导演选择用3D呈现美国西部美丽风光的良苦用心。
正如Jeunet一贯在电影里用暖色调的画面去承载故事般,本片即便带着一丝忧伤,却挡不住故事里盈溢的温暖,以及小小背影里的坚强与承载的能量。
当科学终结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想像么?
纽约爱宅男,宅男引领新潮流。
有些东西生来就是要灭绝的。
“傻瓜”的定义是:一个将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变成大笑话的人。
你在科学观察方面的天赋本可以用在更好的地方,比如用在早上选双合适的袜子上。
似乎家里每个人最后都要离开这里。
从那天起,所有的树木都在冬天掉光叶子,除了松树,因为它救了麻雀。
我无法否认,我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漂泊者,我只是个离家出走的10岁小孩。
如果两人有了孩子,那就说明他们相爱了,不是么?
我也不晓得你要去哪里,但你一定会找到你的栖木的,伙计。
你真可笑。
你自个儿穿越半个美国,来到这里当小白鼠?
只有两件事是无穷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
——爱因斯坦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
但对人类来说,情况却完全相反。
人呀,就是爱看热闹。
这笔记本的颜色不对,我从不在绿色笔记本上记事。
你没事才是最重要的。
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从名字上看,很多人都以为这会是一部类似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甚至在有的宣传语中,它还被说成是《少年派》的“陆地版”。
但实际上,这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没有那么魔幻,它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现实题材,只不过有些细节透露着导演天然的古灵精怪和天马行空。
毕竟这部影片的导演兼编剧之一是让-皮埃尔-热内,曾经导演过经典的《天使爱美丽》。
这样,你就不难想象,这部片子会有多少闪光的细节了。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有着家庭电影的恬淡、“在路上”题材的历险、西部片的风光和充满批判视角的对世俗的嘲讽。
在这一系列的混搭之后,不但没有互相冲淡,反而让电影透露着更加醇厚的生活味道。
10岁男孩斯派维羞涩而聪明,热爱科学和发明。
他们一家住在农场里,父亲是个性格坚毅的牛仔,母亲是有些神经质的昆虫学家,青春期的姐姐每天想的是如何逃出这个封闭的村子去大城市参加选美,弟弟雷顿最大的爱好是用气枪打动物。
斯派维每天研究各种奇妙的机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显然,父亲更爱斯派维的弟弟雷顿,因为这个脑瓜不太好使的小子更像个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汉”。
但有一天,鲁莽的雷顿在谷仓里玩弄一支卡壳的枪,最终害死了自己,而斯派维当时就在他身边想用仪器记录枪声的声波。
从此,家人再不谈论雷顿的死亡,只是都陷入到更深的沉默和疏离之中。
此时,斯派维被通知,他发明的“永动机”获得了一项极高的科学奖项。
他担心别人如果知道自己只有10岁会不再相信自己,决定独自一人出发,去往华盛顿领奖。
一路饥饿劳顿,扒火车搭便车,终于抵达华府。
显然,这是一部透过儿童视角观察周遭的影片。
在早熟且聪慧的斯派维眼中反射出的世界充满各种或荒诞或温暖的人和事,众多自以为是的“正常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洋洋自得其实蠢得要命,有些人不被常人理解的流浪汉和怪蜀黍却有着美好温柔的内心。
这样的设定配合着有抽离感的旁白以及叠加在电影画面上漫画般的特效,共同营造着童话和魔幻的气息。
更何况出演斯派维母亲的是著名影星海伦娜•伯翰•卡特,这个在《搏击俱乐部》中出演怪异女友,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扮演红桃皇后的女人有着与生俱来的神秘和诡异气质,更让影片产生了一种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微妙状态。
从类型上讲,这是一部很难一句话说清的影片,有着家庭电影的大多数特质,家人之间的疏远和亲昵,拌嘴与和解,琐碎无解的日常以及它带来的温暖,同时,它也有着公路片的精髓,孩子独自上路,历尽人事,一次次面对苦难的现实,一次次遇到善良的路人,彼此经过彼此温暖,最终走向成熟。
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想表达的心绪很多,但并不纷乱,他把这些都笼罩在一个家庭、一条路和一个孩子身上,奇妙的是,引发这一切的是一个其实并不可能存在的发明“永动机”,这个“不存在之物”成为了一种混沌的、高于现实生活的象征,牵引着着孩子独自上路探索,又引领着一个已经走向冷漠和疏远的家庭重新拥抱在一起。
作为导演,让-皮埃尔-热内也在影片中嘲讽了很多人和事,但他的视角基本上都是报以悲悯和宽容,而对于少年斯派维在路上遇到的人,也都在帮助这个孩子,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不仅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难得的有童心的电影。
导演宁浩曾说,西方的公路电影都有一个个天使来帮助你,中国的公路电影中都充斥着一个个坏人。
似乎真的如此,一部如此恬淡的电影能够打动人,不仅只靠风光与孩子,更要有能让你相信的善良的环境与心境。
电影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着周围的世界,虽然非专业人士,但依然还是觉得中间有些叙述手法和拍摄角度还是挺带感的,虽然故事整体来说比较简单,但全片看下来还是比较充实。
故事描述的小男孩从最开始想逃离自己的家庭到回归家庭,转变或许就是从那个旅程开始的。
学校里老师的不理解,感觉确实父母的关爱,怀揣着对弟弟去世的负罪感以及无法像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牛仔让他想寻找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认可他的世界。
但最终,一趟由乡村到DC的旅程让他开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看着妈妈的日记,发现了母亲并未表现出来的一面——对子女对家庭的思考。
在短暂的逃离之后也开始希望自己只是在家里的卧室中被吵醒的那个小男孩。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行,游必有方。
很多时候我们开始幻想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认为只要踏上旅程,所有的束缚都将得到解脱,所有的烦恼都留在了原地,但其实不然。
相反,旅行的意义或许应该是回归,换个视角的重新回归。
ps:感觉片名有点弱,搞得我以为是科幻片
最开始看这部影片是源于公路电影的标签,貌似还比较喜欢看公路电影。
于是网上搜索了公路电影的定义。
“公路电影:或称为公路片,是一种将故事主题或背景设定在公路上的电影类型,剧中的主角往往是为了某些原因而展开一段公路旅行,并在公路旅行的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
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主人公的路程不完全在公路上,某种意义而言,更像旅行电影,估计没这个定义,姑且这么理解吧。
影片一开始是比较轻松的色调,天才少年T.S发明了永动机,获得世界科学大奖贝尔德奖,并受邀去华盛顿参加颁奖典礼。
少年独自一人出发前往华盛顿,正常情况下,一个10岁的孩子不应该独自去领奖。
随着故事的展开,原来一家人都沉浸在双胞胎弟弟意外死亡的痛苦中,每个人都用不正常的方式逃避至亲死亡的痛苦。
少年T.S的内心承受了莫大的自责,认为弟弟的死亡是自己造成的。
少年说:“如果我呆在这里,我只会原地打转。
”所以,他毅然决定离家出走,远赴华盛顿参加颁奖典礼。
他潜意识明白,必需打破某种僵局。
就像T.S的父母及姐姐在意识到孩子失踪后,才恍然发现这一年来忽略了T.S,失去后才会明白拥有的重要性。
痛苦如果掩藏在平静下,只会日益腐烂,只有让它暴露于阳光下,才有可能愈合。
为什么喜欢公路电影?
大概是因为,我也希望通过脱离某种常态,去找到意外的那份不确定。
原地不动,始终不会有改变,打破它,才有可能走出去。
就像电影里面说的:“我不晓得你在找什么,但你不要忘了,路在脚下。
”
看了评论这个导演拍的天使爱美丽,喜欢这个导演拍的女人,很怪很有个性但又不装的那种,结局母亲抽眼镜女的一巴掌很cool,斯派维虽然是天才,但他的苦恼也很多,父亲喜欢弟弟,母亲专注自己的研究,让他性格敏感,因为跟弟弟玩枪,结果枪支走火导致弟弟去世,父母痛苦但从不提这件事,对斯派维也逐渐变得不关心,因此斯派维心里的话说不出来,所有的情绪发泄不出来,父母的忽视也让他认为父母在怨他,让他产生自责的心理负担,同时又因为这种负担对父母产生怨念,这些情绪随着一通电话的到来而爆发,他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他觉得自己很开心,直到他走出去,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个离家出走的小孩,因为这些情绪并没有因为离开家而消失,反而让他更加难过。
最后母亲反思错的其实是父母,让孩子碰到枪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斯派维也是一个孩子,这场出走说出了彼此的心声,让父母反思,最终和解,但我还是挺讨厌斯派维父亲明目张胆的偏心眼儿,弟弟去世前,斯派维这种敏感的性格已经被他养成。
很厌恶,最该反思的是他的父亲。
雙生兄弟在眼前中彈,血肉飛濺,一定是太不忍睹的畫面,而自己身處幾乎約等於殺人兇手的尷尬地位更爲這件事蒙上陰影,所有人緘口不談的默契簡直是這片黑暗上的厚厚一層油膩,撥不開擦不掉,矇住眼和心。
他依然過着天才少年本就不怎麼被人理解的生活,做奇怪的實驗,蹭老教授的課,發表了不得的文章,隨手得了個不得了的獎,被姐姐嫌棄。
他敏感地感知父母的異動,但對外界的觀照無非源於自己內心的耿耿於懷。
促使他決定受邀赴東部領獎的契機似乎並不具體,雖然不斷重複說一定會回來,卻好像並沒能說服自己相信。
東部實在不是什麼好地方,滿世界虛僞的人,但他不過需要一次去往任何方向都可以的逃離,所以初上路的時候他終於快樂起來,對着太陽唸詩,路過一個盪鞦韆的少女,吃上熱狗。
在路途上也遇到驚懼,躲避車站的巡視員,度過孤獨的暗夜,被警察追趕弄傷了肋骨弄壞了指南針和護身符,這些時候他會想念自己的家,希望回到被轟隆聲吵醒的牀上,而不是身處駛向未知的火車裏。
終究沒有回去,甚至吝惜到不肯去一個電話,因爲他還沒能原諒自己。
作爲公路片的部分持續了並不很長的時間,遇上一個講故事請吃飯的老船長和一個愛自拍當過兵的嬉皮士就成功到達了目的地,後三分之一的故事開始講他怎麼回家。
旁人的眼淚雖不值什麼,但終於能夠當衆談論這件事了,這是個好的開始。
沒來得及有太多迷茫的機會,爸媽就來接他了,折返的契機是母親的傾訴和父親的帽子。
雖然越過了半個美國,但生命中的這個大坎跨過得算是順利,得以返屋企,繼續做奇葩父母的天才兒子。
小男孩看着車窗上的雨珠,說水滴總會找阻力最小的道路而人恰相反,我想起藍莓之夜裏尋一條最長的綫路過街。
T.S.要大老遠去到衆人面前,家裏那條老狗也要翻個山看一晚上星星,但即使是彎路也不妨走走,只要你最終能過去就算數,不要像媽媽一樣挑了Hard模式去找一隻不存在的蟲。
想想很是企羨,自己沒有這麼幸運,一些其實也許不大的裂痕,始終沒能跨過去,成了心上的一道道口子,像電影裏那架斷橋,即使斷兩根骨頭也該趁早跳過去,不然就只能在河的這岸嘆息。
一如既往法国片的做作,接个电话都要进行一番残酷的思想斗争,到底走那条路好一些。不能理解评分为何如此之高?
很不喜欢热内特的这部,导演跟那些节目录制组与史密森学院的snob们扮演着同一类角色,用天真可爱的儿童与温馨和美的亲情作为卖点来博取眼球,缺乏热内其他电影中那些新奇怪异而天马行空的遐思,大概是在实用主义的美国幻想也失去起飞的可能了吧。T.S.离家出走时的种种渴望与恐惧我能感同身受,那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体验,非小时候干过类似蠢事的人不能体会到。
画面真美,配色真赞,小男孩真灵。
7/10。热内越来越像韦斯了,基本的故事都以一个破碎或异样的家庭圈子为焦点,往往是性格早熟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踏上受各种怪人帮助的逃家之旅,最终回归亲情和解。漫画元素和恰到好处的萌点冷幽默不怕画面控和韦斯迷不吃这套,改编儿童文学技巧挺扎实无功无过,继续重复自我没有很深的风格印记。 @2014-05-11 05:37:31
剧情比较平庸 亲情部分略感人 画面很美 男女可爱 声音好好听~
通篇充斥着童趣俏皮,同时也伴有成长的无奈与无助。一流的画面与配乐,亲情友情爱情一个都没少。成人的世界是那么的虚伪荒诞自以为是,人类改造了自然,而永动机的原理就在最基本的电子结构上。。导演果然是神神叨叨的天使爱美丽的导演。。。最喜欢小达芬奇接受永动机挑战和男猪演讲这两段。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表面上讲的一个天才少年的出走,一场冒险,一场旅行,实则指向是社会对天才儿童的态度,来自父母、教育体系与社会
十岁怎么就少年啦…难道不是儿童吗😂蛮有意思的儿童家庭剧。但是不能提倡这种“通过离家出走发现爸爸妈妈其实很爱我”的行为…
原来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难怪又臭又长,一星给高了
5⭐,再聪明的天才,也只是个孩子。
大概是早期观影过程中,《天使艾米丽》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总觉得这片有些生硬。《漫长的婚约》和《尽情游戏》也比这个好看。
都是译名给恶心的
不进脑子又顺风顺水的一部,性别和角色设置也看得不舒服,我现在真是看不得男性天才主角的片子了,很讨厌因此鄙视女角色个人追求的设置…最后还用又怀孕了体现父母相爱,6
「如果直到科学终结的时候想象才会开始,那些超越科学极限的人,难道不能叫他们诗人吗?」
超一般
热内的新作,关键词是家庭,公路,愧疚与美国东西部的巨大差异。画风还是一如既往的色彩鲜艳、清新明快,OST十分耐听,片中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和隽永的旁白,小演员的表演也能萌化治愈系电影粉丝们。即使剧本稍显平庸和缺乏张力,观影过程仍旧如宁静午后独品香茗般韵味绵长。(8.0/10)
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人类而言,情况刚刚相反。
想起WA的大吉岭。一个充满猎奇点子的脑洞,一段风景绚丽的冒险,一个略带忧伤又温情的故事【人类创造出那么多的直角,却为什么行为如此复杂又荒谬呢
单就故事来讲真的好难看啊
这算不算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