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侍叔叔瑞安雷诺兹连续上的第二部新片,有意思的是在昨天的《幻体》中他演的是肉身的供体,而在今天的《超脑》中他演的是记忆的提供者,因此如同前一部中的本金斯利老爷子一样,他在本片中也是个酱油,本片真正主角是凯文科斯特纳饰演的杰瑞科。
故事讲述一位荷兰少年无意间发现了美国军方控制系统的一个漏洞,通过漏洞他制造了一款后台软件可以直接控制美国的每一颗核弹的发射,他在网上发表了他的发现并希望得到美国护照、钱、以及政治庇护——自然坏蛋发现了这种事是肯定不会错过的,一位西班牙无政府主义者(而且很有钱)也想要获得他的研究成果,而美国CIA的一位探员本来和荷兰少年已经谈好了一切准备带着钱去迎接他,没想到被坏蛋的人在半路截获并残忍杀死(不知道图啥)该探员是全世界唯一知道把荷兰少年安置在哪里的人,因此为了找到他,CIA高层们找到了该探员的尸体企图将他脑中的记忆移植到另一人脑中——这个人就是被关在监狱中的杰瑞科,因为他小时候头部受过重击前额叶仍未发育,符合移植记忆医生的条件。
但是,他是个超级大混蛋。
后来嘛就不剧透更多了,相较于幻体,本片少了那些冗长的家庭温情段落,而将重点放在了特工片悬疑片的部分,中文译名自作聪明加上了“48小时”,其实影片中对于48小时这个时限的体现并不够深,对于时间感的处理并不够突出,观众很难感受到那种步步紧逼的压迫感,而为了渲染气氛的核弹也终究没引爆,导致后半段本该逐步紧张的情绪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而且也终究逃不过添加进一些家庭温情段落——好在只是功能性的,并不太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最后杰瑞科大叔为了救探员的妻女一路飙车狂撞,干脆利落杀坏蛋这几场戏,有一种“我就只在乎我的妻子女儿,至于别的人I don't give a shit”的混蛋劲,而这恰好是杰瑞科原本的混蛋人格和探员为妻女着想的心理混合在一起的结果,看起来有种莫名的爽感——看啊,我们才不在意要不要政治不正确还是不能伤害平民,我们告诉你了这个大叔是个混蛋的啊!
最后嘛当然是观众满意的大团圆结局,爆米花套路怎么可能给观众喂屎。
本片大体就是如此,并不多好看,但可能稍微比幻体好那么一点点,或者说本片和幻体算是同一题材的两个发展方向(有没有想到当年一个月内沦陷两次的白宫?
)如果对这类题材感兴趣的话,本片显然比幻体更值得一看——至少有足够的动作戏,追车,爆炸,我想大概不会有人想要去这种片子里找温情吧?
虽然归于爆米花的套路还是该塞一些进去的。
本片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死侍瑞安雷诺兹,戈登探长加里欧德曼,超人老爸凯文科斯特纳,神奇女侠盖尔加朵,还有很像发胖的万磁王的汤米李大叔(误!
)这么多超级英雄/超级英雄身边的人参演的作品作为一部流水线爆米花也并非完全没有可看性,至少还是能找到一些爽点的,不是吗?
打分<图片1>惯例二维码
《超脑48小时》:73分。
人脑可移植,情感能否同步移植?
近期有两部讨论换脑的电影,《超脑48小时》是同步引进的一部分账片,相对可看性更高些。
打分73分,不好不坏随便看看,建议优先看《美队3》。
一、故事引人思考:一个没啥感情的流氓移植了优秀已婚已死特工的大脑,会不会变得正能量?
会不会爱上特工的妻子和孩子?
会不会变得有维护国家利益的觉悟?
影片给的剧情是:会的。
A温情的记忆渐渐地主导了B的大脑,让B从一个“冷血的混蛋”变成了心中充满爱的“父亲和丈夫”。
为了拯救“A的妻女”,B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坚持着“即便全世界都被炸毁,我仍然要让你们活着”的决心深入敌营,最终拯救了“家人”。
二、叙事略显拖沓:没拍成科幻片,而是一部标准的警匪片,换脑只是个噱头(换个特工继续干活而已)。
片中包含飞车、大桥追逐、跳河、实验室爆炸等各种动作桥段。
动作戏拍的不错,但文武戏间的连接显得拖沓,剧情推进不够快,节奏像文艺片多过科幻动作片。
另外,全片充斥暴力成分(比较血腥的爆头和击毙场面随处可见),不太提倡。
总之,导演和剪辑离优质好片有一定距离,但已经完全及格了。
三、演员整体表现出色,美女众多:1、我还真未认出来这个痞气十足的流氓竟然是《与狼共舞》的凯文·科斯特纳!
2、再一次爱上正义女神盖尔·加朵,刚演完女超人,一转眼又看到了她的另外一种人妻风格,这女人太赞了。
一袭白裙在海边的场景,美得不可方物。
3、《死侍》主演瑞安·雷诺兹在片中出演牺牲的特工,前15分钟是主角,然后牺牲,被换脑,领盒饭去了。
4、片中出现的美女还真不少,颜值都还不错。
结束语:如果你的记忆留在了别人的身体,我是否可以爱上这个别人,当做你?
影城今日有场媒体的首映。
2D影片。
从没写过影评,第一次。
过去看电影前,都会在豆瓣上找一下评分,来做为参考是否有去电影院看的必要性的很大因素。
这次写,比较单纯,不想误导,也非水军,只是简单写写观影感受。
具体剧情,我尽量不会透露太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看电影的标准,是否值得去,还是自己来思考。
以下我尽量客观来写。
关于演员,大家已经看到了。
主演的话,不用说,影迷比我清楚。
实力派比较多。
针对这个片子来说,演技的话。
每个演员的表现也足够撑得起每个角色。
本人觉得OK。
这部影片,广告植入很少,也算是良心制作。
影片涉及内容也是很广:有打斗场景、有飙车场景、有枪机场景,以2d来表现的话,视觉效果的话,可以给4分(毕竟在到处充斥3d效果下,动作效果已经很难做到更震撼的程度了);有在植入另外特工记忆后迷途知返;有亲情亦有爱情。
整个故事比较饱满。
而大的逻辑性也比较强。
个人觉得,是个及格的作品。
以上为比较中立的观点。
以下为个人对该电影的评价。
如果给该电影评分,我大概会打在七分左右吧。
现在只通过预告打到8以上,我觉得,大部分是看演员来评的。
如果单纯从故事本身的话,个人觉得,也许明年回想今年的印象深刻的片子,这个基本不会出现在名单里。
很简单。
内容完整饱满,却缺少意外惊喜。
我们看电影前都会看一下简介或者预告片。
看完以后,我们大概会理一个思路出来。
好的片子是什么?
就是即使你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主线内容,但是你看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他不会按照你大脑通过简介或者预告片所形成的思路来走,甚至是完全是相反的,亦或者这个思路是通过一种你想象不到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这就是一个好的电影。
就是即使你知道讲的什么故事,依旧可以发现很多惊喜部分。
然而超脑48小时这部电影,你看完完全不会有惊喜。
就是一个原本是位行为不受控制的犯人被植入特工记忆后,因为时常会回忆起亲情爱情片段,而选择最终做个更好的人。
当然这个主线还是围绕那名特工生前的任务。
然而就是,亲情感化,迷途知返,更坏的人自作自受,犯人代替死去的特工,任务完美完成。
有点TVB那种总是大团圆的结局。
实在没有让人可以期待更多。
就是说这种片子看的太多,甚至看了开头知道了结尾,甚至过程都没什么意外的一部片子。
如果说要再看一遍,基本可能性比较小。
关于里面里面的两个细节,个人觉得实在是接的有些仓促。
第一点:是开篇导致特工死去的重要原因。
(不好意思,会有场景剧透)总部给该特工乘坐的出租车司机手机上发了要集合的位置上去,司机进行导航。
幕后boss用电脑改了导航航线,于是偏离预期要去的地方,所以总部那边在规定的地址一直等不到该特工,又定位了那位司机的位置,才发现错误,到了以后该特工已经停止呼吸………光看文字,估计大家已经发现问题了。
既然可以定位该车的GPRS,为什么没有在联系以后就一直定位?
这样司机一旦偏离轨道就可以联系上,也不至于在规定的地方等了半天没人才发现问题……这也太解释不通了,既然这么重要,怎么可能都不追踪该车辆…………第二点:总部的一名女员工,其实也算是路人甲的身份。
没什么重要的,倒是总部领导每次有任务她都会在身边。
好吧。
如果说可以有一些作用也好。
在最后她和男主一辆车,结果被拦,然后互相枪战。
如果没啥作用,直接死了,也可以默许。
只不过她中弹了以后,默默地说了句:我中弹了……然后把枪给了男主。
好吧,如果他俩一起合作冲出重围也好。
不过给完枪就死了。。
就感觉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尴尬……好吧,我有时候细节看的比较多。
在我这种有些吹毛求疵的前提下,其他细节在我看都处理的还不错。
至少都很饱满。
如果有可以对上述两个细节觉得有另外解释的,或者觉得我这边有些太严谨了,大家也可以说一说总体还是标题的感受。
内容完整饱满,却缺少意外惊喜。
虽是超脑,却不烧脑。
老少皆宜,故事完整性很强,或许能有续?
以犯人前身,加入特工记忆,变成正牌特工。
获得前特工的亲情和爱情?
觉得有些牵强。
及时真是有这样的,也不会期待更多。
三位年龄加起来接近两百岁的爷爷辈演员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你,这分明是一部九十年代动作片。
瞧瞧这些经典的套路:带有一点点科幻色彩的人格植入手术,特工与罪犯的双重身份,变态极端的反派阴谋,还有一件杀伤力极大的秘密武器——怎能不叫人相信这部电影是从二十多年前穿越而来。
经典要素一应俱全,特别还有那个年代比较崇尚的温情元素,甚至于整部电影到最后就只剩下了温情。
男主角的感情线太过强大,把本片定性成爱情片也不为过。
仔细审视从八九十年代发展过来的动作系列片,哪一个没有那些典型的符号呢,就算有新世纪以谍影重重为首的不同风格产生,但都没有九十年代动作片那么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作为一部在2016年上映的电影,类似题材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换脸、换脑、换记忆、换人格等等,就说国外的电影了,连国内的电影电视剧都早已玩腻,更别提今年同档期还有一部同题材影片撞车,竟然连演员都有一样的。
在影片前半段大部分时候,剧情推进的节奏缓慢,主要是男主角在被植入人格之后,不断闪回的记忆造成他对自我身份的认知错乱以及性格重塑。
因此电影很难保持影片一开场的快节奏,基本上是断断续续的发展,观众也跟着男主角在出逃后四处晃悠。
两重人格的设定截然不同,一个是毫无人类情感的天生恶徒,另一个却是珍爱妻女的尽责特工,当恶徒被植入特工人格之后,却意外的以特工为主人格,竟然开始重塑本来的恶徒人格的性格特征,到最后他便果不其然的成为了那一个人。
当主角遇见特工人格的妻女后,两个人格的地位便逐渐确立,而后影片就慢慢进入高潮部分,这位本毫不相干的恶徒却不得不继续完成特工生前的工作。
逃脱、行凶、遇敌、追车、绑架、枪战都干净利索。
为了符合恶徒与特工的双重身份,动作戏略微暴力,血浆略微挥洒,既不夸张,也不拖泥带水故意拉长影片时间,只有那两枚飞弹能让人见着点九十年代动作片的浮夸火爆风格。
不得不提一句,如果要统计电影中最乐极生悲的反派,本片这位必须算一个,不过考虑到细节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暗示,故当最后一刻来临的时候,笔者也并不感到意外。
电影配乐对影片的影响力巨大。
讲真,本片的配乐并不怎么好听,但是却制造了十足的紧张氛围,在听觉上带动了急促的节奏,很有感染力。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影片前半段情节推进较慢,全片大量闪回打碎了影片的节奏,但是耳边听到的却是这种急促的旋律,叫人哭笑不得。
加朵真是走到哪里都最闪耀的一枝花,本片中她同拥有自己死亡丈夫人格的恶徒的感情戏占据了全片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并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最重要线索。
然而正是因为不断插入的感情戏,造成节奏上的割裂。
影片中但凡是完成特工任务部分的情节,节奏明快;而只要一回到这条情感线上,节奏便又放慢下来。
不过这种缓急交替的节奏,倒也不会让人觉得累或者闷。
另外,凯文科斯特纳,汤姆李琼斯,加里奥德曼演技真是没得挑。
按照现在的大众喜好,本片如果能够在人格植入的科幻概念、反派性格塑造或者极端哲学这些方面多做一些挖掘,大作主角因双重人格而形成的自我矛盾与认知错乱的文章,可能就会形成一部不错的具有现代审美的“深刻”的科幻色彩动作片。
但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部,以科幻开头、动作过渡、温情结尾的,不过不失的,只能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的老牌动作电影。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史歌2016年5月14日子时
影片中,凯文科斯特纳是一个坏蛋。
他没有恐惧感、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同情心。
极其危险。
按照医学上的解释,这是因为他小时候受过脑伤,大脑前额叶没有被开发出来,这一部分是掌管爱、同情心的。
“组织”里有一个执行关键任务的特工死了,于是组织找了一家医学公司,把特工的最后的记忆植入这个家伙,刚好他的前额叶缺陷被开发出来作为受体。
“组织”在他被移植了他人记忆后,迫不及待只想知道到底关键任务里的信息,不惜牺牲任何人,连特工的老婆,都是可以牺牲。
而此时,这个坏蛋的记忆力有了爱和同情,当人感受到爱之后,故事才真正开始……我觉得很感动。
无情的是组织,有情的是人。
整天看黑帮片,武侠片,喜欢那里面的道义、兄弟情,从来没有感受过。
直到有一年,我被“寻恤滋事”(事情不便详谈,但是肯定是无罪入狱,在你国,真不新鲜),在号子里的最难过的东西,并不是受苦,而是信息不对称。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怎样?
出来后还会不会有人管你。
在我出号子的时候,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个朋友,也不知道从哪里借来一辆宝马车,在门口很拉风地等着我。
他自己是一辆普通的车,为了让我感受到有面子,他特意借来他能借到最贵的一辆宝马车,为我接风洗尘。
后来我才知道,他为了我的事情,一个月到处奔忙,差点和好几个朋友闹翻。
他还准备像《美国往事》那样,给后备箱弄一个裸体美女呢,因为我小弟弟在,只好作罢。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兄弟”。
“我知道有江湖兄弟情这件事,但是我从来没有感受过。
”直到感受到了,才觉得真的很美。
时过境迁,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导演,蜚声国际的凯文·科斯特纳如今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不再是《与狼共舞》和《保镖》,而是“那个超人爸比”。
高龄帅比和前帅比的为数不多的转型方式之一,就是不修边幅刷脸秀资历,但显然并不适合还有些想法追求的凯文·科斯特纳——2016年的《超脑48小时》就是他的又一次尝试,虽然结果可能并不会比同样饰演反面角色的、2001年和库尔特·拉塞尔合作的《惊天骇地》好到哪里去。
抛下这个“一句话剧透到底”的中文译名不谈,《超脑48小时》还是很好地洗刷了科斯特纳本人近年来的萎靡不振霉气影响,如《三日刺杀》和没蹦跶起来的杰克·莱恩《一触即发》。
除了在DCEU中令人影响深刻的后爹形象,科斯特纳的电影作品早已被当下的大多数观众所彻底遗忘。
当然,这也并不都是他的错:自90年代中后期的《未来水世界》和《邮差》两大重磅哑弹惨案之后,这位老牌影星虽不至一蹶不振,但很难再接到更适合他的电影了。
从《侠盗罗宾汉》《刺杀肯尼迪》《谍海军魂》到《瓶中信》《惊爆十三天》《关键投票》《麦克法兰》《选秀日》《布鲁克斯先生》(是的,我喜欢《布鲁克斯先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斯特纳在两个不同阶段主动或被动选择的电影题材之间的差异,甚至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和这些作品相比,《超脑48小时》是那种你绝对不会记住的科斯特纳电影,但这部浮夸做作偶尔 有趣的记忆交换电影还是对某些人群有着值得一看的理由的。
异国情调的伦敦设定,以及汤米·李·琼斯、加里·奥德曼、盖尔·加朵和瑞安·雷诺兹的豪华主演名单(DC前任和现役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死侍》风光无限的瑞安·雷诺兹在本片中的戏份寥寥,如果是粉丝的话,还是不要报什么期望的好。
而更有趣的一点,是瑞安·雷诺兹大约在一年前,与本·金斯利合演了另一部获得别人记忆的科幻电影《幻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雷诺兹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和《超脑48小时》中完全颠倒过来了——而坊间评价也是和《超脑48小时》一样地低。
《超脑48小时》的故事架构,大致就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个高科技满天飞、霸气而又荒谬的动作电影鼎盛时期才会诞生出来的B级大作。
这部电影有一些很好的动作场面,但情节相当奇葩而又错综复杂,考虑到参与其中的这些男女演员们的表演实力,这是一件很难原谅的事情。
当优秀的演员遇到错误的剧本,就会留下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印象。
《超脑48小时》成功地在中老年版的《谍影重重》里放进了一个双重记忆的推车老汉,利用荒谬的情节和可笑的对话,让这帮黄金演员们一路跑偏,尤其是加里·奥德曼(算上去年的《44号孩子》,大叔的确需要跟经纪人好好谈谈了)。
<图片1>揣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良素材,做杂和做砸了一盘名料理的,就是资历尚浅的掌勺人阿里尔·弗罗门。
2012年拍摄并与次年5月上映的《冰人》是一部很有想法、但是执行上问题不少的犯罪电影,片子节奏缓慢单调,但由于群星之中有着正值表演旺季的迈克尔·珊农(本文中第三个来自DCEU的角色)挑大梁,使得沉闷中沾染了一丝宿命和绝望气息。
然而,同样的风格并不适合《超脑48小时》。
我们看到动作片的基因在尽力扭转这种气质,但是最终还是显得冗长、慵懒和无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导演最近两部电影在口碑上有着类似的分数分布,但2012年《冰人》投资1千万,最终票房不抵2千万;2016年的《超脑48小时》的制作费用上升到了3千万美元以上,北美首周却仅仅收得1千万,全球范围能否实现数字上的收支相抵,还要打个问号。
但是9成以上是个句号。
作为千禧年影业和狮门影业年内放出的无数中小成本炮灰电影之一,乏善可陈的宣传似乎在暗示就连狮门方面也没有报什么太大期望。
而大洋另一边,两天内连续引进两部瑞安·雷诺兹的套路片子(在本片中甚至仅仅是酱油),却纷纷大张旗鼓地打着无法引进的《死侍》的旗号做宣传,真是令人哑口无言。
和《冰人》的复古风相比,《超脑48小时》的沉闷几乎可以归类到化石风。
两位编剧道格拉斯·库克和大卫·维斯伯格的上一部电影作品,是1999年的《致命追缉令》,再往前,就是卖拷贝的《勇闯夺命岛》了。
所以理所应当地,《超脑48小时》几乎就是上世纪90年代越拍越离谱的动作片的死灰复燃,20多年过去了,除了核心概念从“变脸”成了“换记忆”,几乎无所长进。
情节依旧漏洞百出,动作戏依旧难以打起精神。
即使电影不屑于在“记忆=人?
”的哲学问题上做思考,但在道德层面上依旧留了大坑:主人公是个暴力犯,下手毒辣凶狠,难道干了特工的活就能干脆洗白,让那几个可怜的押送警察白白送命了吗?
这种刻意模糊和撇开不谈的道德问题,正是现在的动作电影中所不屑于讨论,甚至扭转黑白的地方。
一周后即将上映的《美国队长3》,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难道有名人作保,前犯罪者的犯罪事实就能一笔勾销了?
对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不追究了?
显然不行。
但是被惯坏的影迷们才不care。
他们只想看到基和爽。
当然,除了这些不可解的死局,演员在表演方面还是没有出什么岔子。
瑞安·雷诺兹几乎是刷了个脸就退场了,除了证明他能够饰演严肃角色之外,对整个故事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比本片还要早一天上映的、同样无聊的《幻体》几乎可以拿来当个前传或者续集来看。
加里·奥德曼扮演的角色透露出近期少见的不淡定,但是单调得没什么嚼头。
同样定位尴尬的还有汤米·李·琼斯,看得出在这场马戏中不只有加里·奥德曼不知所措。
两个月内就有3部电影上映的神奇女侠同志正在攻城略地,用演技扫清对盖尔·加朵的一切质疑——虽然比不上在奥斯卡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路易斯·莲恩,但在《超脑48小时》中,她还是为角色带来了一些不错的情感深度。
作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者,凯文·科斯特纳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和严肃,极度善于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诠释角色内心变化。
他在电影中的角色从电影开场时的狂躁易怒,逐渐转向冷静内里,科斯特纳很好地平衡和调整了他的角色的情绪状态。
和《布鲁克斯先生》中的书生气连环杀人犯相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图片2>所谓春季档多烂片,《超脑48小时》赶在春季档的尾巴上,当然也未能免俗。
电影的情节非常牵强,尤其是Happy Ending更是大跌眼镜。
和前几个月上映的《伦敦陷落》和《九九九》等片相比,《超脑48小时》更加无趣和落后,只有零星几个动作场面能让人提其精神。
这是一部适合那些在碟片和点播市场上无聊浏览的中年男人们打发午后的美好时光的片子,既没有精巧到成为酒后谈资,也不至于让人立刻起身就走。
这种电影你我都见过不少,至于要不要买票去资磁一下——家里电视收不到中央六么?
<图片3>
个人能给到7分以上,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看。
剧情线单薄的确是最大的不足,几方势力纠缠不清:阴暗男vs暴躁男从一个荷兰人手里争夺一个所谓的“漏洞”的掌握权,然而几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实力交代不清,并且好几个人物下线速度极快,这让人看得很困惑。
然而没想到,大脑记忆植入这个概念在该电影上映近十年后的今天仍旧无比吸引我,两个陌生人记忆的混乱与交织必然为剧情带来起起落落和起承转合,这是绝对的看点。
这尤其在后半部分的情感线有所体现,即盖尔加朵和凯文科斯特纳的对手戏,点缀了整个电影剧情。
比利的记忆为冷漠无情的杰里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情绪的感知力,赋予其崭新的感受力,并最终左右了他的行为与决策。
当比利和杰里科融为一体时,当比利的影子投射在杰里科的身上时,吉尔的情绪也由戒备转为接纳。
整体人物情绪转变或递进,甚至是人格的转变的呈现,我个人都觉得不错。
六一儿童节,孩子放假,不大不小的半拉小子,对包围影院的什么爱丽丝小鸟直接无视,左挑右选,看着片名选了这部超脑,当然悬疑的题材也为选片增了分。
电影英国制作,3D播放,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位知悉国家机密的特工比利·波普意外身亡,在弗兰克斯博士的协助下将其记忆与技能植入了一位极度危险且无正常人类情感的罪犯杰里科·斯图尔特身上,而探员贵格·威尔斯必须靠这位不定时炸弹来摧毁企图攫取国家机密的犯罪组织。
杰里科·斯图尔特这位混蛋英雄换脑后具有双重人格,在善与恶之间徘徊挣扎,并无意走进了比利·波普的生活,爱上了比利·波普的妻子,在不惑之年初次体尝人性的温暖,而这种情感却令比利·波普的妻子和孩子陷入险境,因此不得不在48小时的时间里,与犯罪组织展开殊死搏斗。
<图片1>电影时长113分钟,正好两次尿点的间隔时间,不长不短,不疾不徐,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看到片名分时候,我本来心里还有有点纠结,超脑,超脑,肯定悬念十足,线索繁多缠绕,可能到了电影结束才会恍然大悟,甚至有可能出场了还云里雾里的,说实话,我并部喜欢这样烧脑的桥段。
所幸的是,这部名为超脑的电影故事情节它一点不烧脑,就是讲述了一位CIA探员意外身亡,神经学家将他记忆与技能移植到一位囚犯身上,使囚犯从一个混蛋变身为一位优秀卓越的CIA特工的故事。
而且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即交代了故事诞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走向,留出的仅仅是这个混蛋他真的能变成完全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常人吗?
变成正常人之后他的超脑记忆到底能维持多久?
这样普遍大众又使人充满期待的悬念,问题提得正常又理所当然,这对我这种普通的观影人群来说足够引起一探究竟跟着影片节奏继续走下去的兴趣了。
再来看看故事的价值观的引向,影片最后主角人格上已经弃恶从善,洗心革面,为了救“家人”而愿意做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导向光明温暖,主打温情牌,极力弘扬人性的优良与美好,这对于我这样温和人格的来说也是完全赞赏举双手赞成的。
<图片2>至于结尾电影的处理颇为暧昧,并没有明确表示女一是因为共同的记忆而完全接纳他并对他坠入爱河,或因为是处于感激他是一个拼死护救母女的“好”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三人是否组成新家庭?
答案在观众自己的判断中,一切皆有可能!
简单又意味深长!
<图片3>
看起来强壮又危险的罪犯,其实却是个从来没被爱过的小孩,而代表正义与勇敢的特工组长,实则是一个气急败坏践踏情感言而无信的空心人。
忽略那些血腥暴力的场面,这是一个关于爱和救赎的电影。
爱玛的童真,已死父亲关于爱的记忆和人格,医生的关怀,一点点将“坏人”引向正途。
其实恶人不是生来就恶,只是从没感受到过爱的样子。
因为“恶”而鄙弃他们,忽略他们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尊重和情感,才是身为“正常人”最大恶行。
在亚特兰大扫网红Southern Food餐厅的同时,也顺手扫了Waffle House这个连锁。
Waffle一半蘸糖浆、奶油,一半蘸肉沫Gravy,配Hash Brown和粗劣却无可挑剔的咖啡,给游客一个肠胃油腻而头脑清醒的美式上午。
邻近的坐地户们,看着报纸,时不时偷瞄我一眼,可能是在观察这背着旅行包的外国游客会不会吃美国的早餐,次序和搭配是否道地。
也有可能没那么天真,他们只是在给所歧视的有色人种一些包装得稍好的dirty look。
食物的Texture这个维度是很奇妙的,一样的味道,做成不同的质感、甚至不同的形状,能给食客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满足以及附带的期待。
中餐色香味形中的形,之前没细琢磨,以为指的只是虚头巴脑的萝卜花摆件、孔雀开屏造型,现在想觉得,应该也指酥不酥、糯不糯这些内部分子排列,以及能在入口时能刺激不同位置味蕾的食物外型,比如同一款澄面点心配方做出的小刺猬和小兔子。
waffle和pancake的味道在我看来差不多,都没什么吸引力,之所以对waffle略有好感,而对pancake毫不留恋,完全就是因为texture上的差异,waffle因为薄所以脆,因为凹凸所以有兴致。
类比一下,就是薄脆和油饼,有人因为喜欢艮而爱油饼,有人应为不喜欢艮而爱薄脆。
2016年电影criminal 中,男主凯文科斯特纳回忆起与妻子的美好过往,有句台词是夫对妻说“You do chicken, I do waffles”。
这台词是激发我点评美国快餐的主要诱因之一,因为在炸鸡与华夫的对话表义背后,我多心地悟出了男主“挑简单的做”的日常小鸡贼,结合物是人非,令人动容,这正是写字儿顾左右而言他的乐趣。
同时,这台词也是我第一次知道Waffle可以配肉吃的地方,很大思维跳跃。
思维跳跃更大的,是当年第一次听说火烧夹油饼为一“套”的跳跃,那是脱离了尝试搭配不同食材、进化到尝试搭配同质食材不同texture的一种高段位探究。
后来听说并见到意大利面裹在面包里的吃法,也是同一性质的高段位的探究。
不过仔细又一想,这种探究比比皆是,比如豆腐蘸大酱,酱油炒豆芽,可劲折腾人家大豆,也没什么特别新奇的。
后注一笔的是,炸鸡配华夫,网上说也是南方菜、灵魂菜的基因。
在南方,以为只是随便拔棵草,却正好拔了一棵南方草。
再后注的一笔是,Waffle House巧了正是亚特兰大起家。
有的东西比任务重要 就是我在乎的人命
浪费一帮好演员,什么剧本嘛!四分之三的时间主角都是出于一脸懵逼的混沌状态,CIA更是智商频繁掉线且毫无人性!亏得凯文科斯特纳真是老当益壮的硬汉,动作戏只要一上来,效果还是不错。拜托!这类谍战/警匪动作片是越早进入追逐反追逐的动作戏才会越好看啊!
我也想拥有高嘎朵是老婆的回忆(*/∇\*)
一般般,我觉得都还没有老汤米李琼斯演的好。
海报里的老公那么大的形象,居然就演了开头5分钟。。。而且本片跟老公的续命游戏是孪生兄弟么。。。。没意思。。
Ryan才刚在Self/less换了脑又客串打酱油继续换脑...Kevin验证岁月是把杀猪刀...Gary老人和更老的Tommy Lee...养眼花瓶Gal Gadot...美俄争夺超级黑客Dutchman的爱情故事...
谁特么告诉我好看的?在朋友圈说这部片的好看的朋友都要拉黑!一开始以为男主角就是它,结果开篇没多久就死了!!死的硬硬的,后面直接给换了一个又糙又丑的老男人来做男主,还跟女主调情,真是受不了!
外国的也不是部部都好看啊!
再多大佬也救不了这片
绝大部分时候乌漆麻黑的
A monster is not born to bite.
就两首插曲还不错,Foals 的 Late Night,Lola Marsh/Madsonik 的 Drift and Fall Again…
I like the kid
大概我真是期待太低,竟然觉得不错。没想到还有迈克尔皮特,总之一堆熟脸。大脑植入这个概念我一直挺喜欢的,植入记忆与本体的纠结,这部分我觉得是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到了结尾么就是一贯的老套路。盖尔加朵真是美,期待神奇女侠。
本来能打三星,但是看到那个CIA老大跟傻逼似的就知道摇J的脑袋,真尼玛想抽死他,难道他生孩子时候医生没告诉他甭管孩子怎么哭都不能摇晃孩子吗?
不现实暴力狂【3.5颗星】
一堆实力派演员,一个很狗血但是也很有看点的故事,可以预计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但是导演毁了一切。这个导演根本不会讲故事,故事的几大要素渴望,障碍,行动,结局没有一个地方及格。这个导演怎么混进圈里的?
有趣,有爱
一个没有感觉的人通过手术移植了特工的记忆,从暴力蛮横无礼转变到知道感情分辨好坏的人。帅哥美女,很多老戏骨参演。另外感情线挺好
有种当年的高考作文终于在这个周末发扬光大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