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的影评,多是强剧透,连杀人细节都公开得很彻底,很不幸我有在看电影前先瞟一眼剧透的习惯,所以看片时,被惊吓的乐趣几乎为零。
我敢保证,这篇影评里没有杀人细节揭露,只有我以纯主观的角度,对这片的观后感。
抛开艺术处理的美化手段不谈,假设电影中的一切全是真的,贞媛从相貌到体能到家庭背景都一无是处,连小学都没上完就肄业了,唯一能依靠的母亲也不幸撒手人寰,实在是可怜、可悲到了极点。
这样的丑小鸭,可怜虫,如果没有上帝现世,奇迹降临,就注定是个一辈子的失败者,即使不在某日发狂变态杀人,也会在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自杀,了结卑微惨淡的一生。
可看她成年后的样子——即使不算大美人,也不差吧,何况还会弹琴,又会酿酒,这样的女人,找个差不多的男人应该不是难事。
再仔细想想,她给警察讲的故事,和虐尸时充满仪式感和暗喻的手法,恐怖小说家未必写得出来,被自卑和残酷的生活压得抬不起头的怂学生,又怎么能想的到,又怎么有胆识去计划,去落实?
这么算,她的日子应该熬出头了,应该欢天喜地的去迎接新生活了。
好好一双手,做什么工作不能养活自己,偏偏要去杀人?
好好一张脸,笑起来别有韵味,为何要因为仇恨变得扭曲?
洁白轻盈仿如天衣的白纱裙,该是绽放在多少人心底的美好,何必要沾满血污?
整个影片看似是对老师的复仇,片中老实对幼小心灵的伤害,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大家不禁回忆起自己或身边的人在儿时的相关经历,基本不会多想,辍学后的贞媛,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又长成了一个怎样的成年人。
失败者永远会将失误归咎他人,成功者会将失误承担于自己。
贞媛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她人生最失败最绝望的时期,想起了心中最初、最深的那道伤痛,望着自己功成名就的同学们,各种羡慕嫉妒恨,于是起了杀心,顺便报复报复那个伤害了自己的老师。
她一生做的最成功的事,就目前看来,便是这个取材新颖,手法大胆的“杀人游戏”。
这次成功,甚至蒙骗了荧幕前的所有观众,让他们把议论的矛头对准老师甚至是教师这个职业,让他们因为自身曾经的痛苦经历而同情自己。
写到这里,就连我自己,也忍不住冲电脑屏幕伸出拇指:GJ,贞媛,干得漂亮。
我读高中的时候所在的班级有背景的人比较多,坐在我周围的好多同学家里还给班主任送过礼。
有一天,我身体不舒服,周围的人在课堂上吵闹,班主任不好骂他们,就把我当靶子叫起来回答问题,我回答的声音很小,而且也说我身体不舒服,他还是劈头盖脸的骂我,后来还在课堂上用很恶毒的话赶我走,我真走了。
之后的两个星期一片狼藉,那段时间我爸工作很忙,没时间管。
我妈性格懦弱,想要息事宁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家没有关系和背景,我一直是被骂的那个人,被停课之后还写了保证书在班里当众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因为这段不公平的经历直接从心理的不舒服影成了生理的不舒服,真的是很长一段时间。
为此我还找过心理咨询师做过心理咨询。
今年(大学本科毕业两年)大年初一的时候,我高中同桌在微信上反复力邀我加入高中班的微信群,因为班主任在群里发的“失联名单”里有我的名字,我看着同桌发来的截图,我只有冷笑,正如其他人给《老师的恩惠》的影评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恶狠狠的蹂躏到生不如死并且让TA长命百岁的老师。
-也许以后的某一天我会真正看开,那么我会回来删了这段影评。
我们的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注定?
还是一直在改变从未被注定?
两者兼有,我们被世界的确定性注定了,却一直被世界的不确定性改变着。
在这确定性的部分里,除了基因,恐怕就是小时候的经历了。
我很赞同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血腥了一些。
忽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概念:人生的杠杆。
是不是越小时候的经历对现在影响越大?
同样的努力,如果小学一年级时做出改变,是不是比大学一年级时改变容易得多、对人生的影响也大得多?
小学时错过的那班车,等长大了要坐着飞机去追赶。
1看完这部片,让我想起我的初中班主任来。
在我眼里有些尖酸刻薄的妇女,当着全班的面骂体形肥胖的女生是母猪,骂她拖垮班级体育平均分。
又或者是某个坐第一排的男生上课扭头看他喜欢的最后一排女生,结果坐在他后面的成绩很差的女生硬被班主任说是和男生打情骂俏,不要脸,犯贱,她说,如果我是你妈,真后悔把你生出来。
记忆犹新,如在耳畔。
当她或者说他们,以无心之失或者幸灾乐祸之举来面对某个人的时候,他们转眼就忘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在对方生命的轮盘上刻下痕迹,甚至从此以后,扭转乾坤。
也许每一个不算成功的学生,都有过被老师奚落嘲弄的经历,又或者运气够好,遇到足够耐心温和的老师,给予真正的恩。
可是在我们都还年幼的时候,一个不懂得扶正孩子们价值观的老师,一个自身情绪与判断有失偏颇的老师,即便不会将我们祸害得如同正元一样悲惨,也一定在后来的时光里想起,忍不住觉得伤心。
不知道是否应该原谅。
2也许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烦躁和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有忍不住想去伤害他人的时候,谁不喜欢乖巧的学生说讨好的话,或者有分寸的家长送有分寸的礼物。
我们却把老师当做圣贤一般去努力地爱,寻求对方的关注,记得老师手指甲的颜色,还有穿过的鞋子,裙裾的边缘。
模仿对方写字的方式,语言的使用,甚至是神情。
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像一群讨好主人的狗一样围在老师周围,但是总有那么一两只,不是被挤出去,就是被老师看不上。
有的人因此就改变了一生。
再也得不到救赎。
因为变化有的时候就像降落的飞机,一次着陆不成功,也许就没有再飞起来的机会了。
现在是临晨一点,外面月光普照万里无云,在秋风送爽,枫叶映红,硕果丰收的时节,我带着激动的心情观赏了《老师的恩惠》这部电影。
影片时而愉快时而紧张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部电影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恐怖片可以用文艺片的调调来讲述血淋淋的故事。
第二:罗生门啊罗生门。
第三:青春期性教育很重要。
第四:我再也不管坐我后面的小红叫“胖妞”了,以后我们要团结友爱,一起学习。
第五:知恩图报是传统美德,有仇必报是处世金针。
对于恐怖片,我一直都是想看又怕看,从小就如此。
其实棒子的恐怖片并不吓人,甚至可以说拍得像剧情片,这部倒让我很有感受。
我小学开始就很不喜欢班主任,初中也是,高中还好一点。
小学的时候班主任一点也不喜欢我,有几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她就当着班级所有同学的面让我理好书包,离开学校,对于小孩子来说,心理多少会很难受的,就如同影片中贞媛的初潮被同学嘲笑,老师则在旁边煽风点火,就算现在长大了,也无法忍受,何况你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教师这个职业,如果带有太多私人情感的话,是无法将工作进行好的,我学生时代的第一个绰号居然是我的数学老师给取的,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叫我,周围的同学跟着一起笑,现在想想,这样的老师能教好学生吗?
现在的老师,如果家长不给他们一些好处,你很难想象子女在学校里会受到如何的待遇,老师更多的只是在乎学生的分数会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上次回学校看一个语文老师,她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想想就觉得这话有些可笑,时代在变,学生的想法能不变吗,还指望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那些学生嘛!
怪学生不如怪自己,是自己教育的方法落后了,是自己无法与社会同步,是自己不能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好好沟通。。。。。。
其实受害的不是贞媛一个人,而是所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广大学生,是所有在这种不良社会氛围下所有的人,我们当然不会去杀人,可是我相信在我们心里,不知道已经杀老师杀了多少次了!
韩片,有三部是看了许久都没敢评的。
一是金基德的《空房间》,它曾经被译得很惹火——“空房诱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岛渚的什么什么续集;我以为它所讲述的是可能性,无数的可能性,以及沉默,沉默的温存与暴戾。
正巧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是最最难以掌控的,于是我总觉得我对于《空房间》有太多想说的,却不晓得从何说起,于是拖到现在也没说过几句。
另外两部,都是朴赞郁的,一部《老男孩》,一部《亲切的金子》,后者看了五遍,已经有看第六遍的打算;如今我是朴的铁粉,我太欣赏,他哀伤的暴力倾向。
从他开始,我明白,暴力美学绝不是在教堂里放鸽子,而是用玻璃胶黏在琴键上的手指,或者冲动的、直接爆头的枪,以及血,兜在塑料布里的、经历东方快车谋杀案式审判之后的、成分复杂的、罪人的血。
华美、优雅、智慧,都可以是暴力的内涵,当它被加工在胶片上,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行为艺术的时候。
可是怎么办呢?
与沉默、可能性一样,暴力是我的又一个盲区——尽管我在种种影像里变态得厉害。
那日我与某人说起,昨夜我又看了一部恐怖片,韩国的,特别血腥的那种。
他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鄙视:连“掐死一个新生婴儿”这样的话都听不得的人,还总说自己多么热衷于看恐怖片。
好似他拿个照妖镜照出了我的原型一般,潜台词是我这个人太习惯于拿恐怖片做Logo,以标榜自己的生猛。
我气哼哼回过去:两码事……我只爱看成年女人杀成年男人,或者成年男人杀成年男人。
其实我的意见是:恃强凌弱顶难看。
如果一个恐怖片拍的是一只蚂蚁如何杀死一只大象,那一定好看得不得了。
跑题很久了。
其实一开始我只是想提一提“昨夜我又看了”的那“一部恐怖片”——《老师的恩惠》——熬夜看的,看完之后的第二天就发了烧,39度;不了解我的人一定以为我是惊吓过度。
关于暴力,绕过朴赞郁,我倒还有些讨论的勇气。
或许《老师的恩惠》的暴力,是美式的、胆大妄为的、《电锯惊魂》的,只是在凶器的选择上,杂糅了些亚洲的矜持,我比较有印象的是圆规和订书机。
从结构上讲,《老》是个套儿,头一个场景就是医院,乱哄哄的抢救,其间有警车的哇哩哇啦,然后是女主人公愁苦的脸,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妇人,沉默,涕泪,时钟嘀嗒……然后我们同某探员一起听完了一个血腥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对那个病床上早已不能自理的老师充满仇恨,把成年之后的种种遭遇归咎于老师当年的粗暴、漠视、冷嘲热讽、嫌贫爱富。
同学会,危机四伏的同学会,平静表象下的摇晃,如同绝不偶然的数个摇镜、忽大忽小的特写。
在女主人编造的故事里,毫无意外地,人,死了个精光,死于仇恨。
别问我仇恨是怎么杀人的,我指望你自己去看,怎么可能告诉你,我只能告诉你他们死得很灿烂,夏花一样。
我们的女主人公真是个智慧型罪犯——她的智慧足够她勇闯好莱坞,只编剧,已经可以一年拍十部《人皮客栈》、《隔山有眼》。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编造——说实话,相较于后来的真相,我更喜欢她的编造。
有张力得多。
真相我也不说。
我以为真相的乏味在于:它把一种全民性的仇恨话语压缩得太个人了,俗也就俗在这儿了;我倒宁愿片子戛然而止于人统统死光的那一刻。
此等残暴,影像而已……而这种片子,是一定得十八禁的。
PS.去哪里找这种要变态自己偷着变的优秀女青年啊,十八禁,多么关心后生的成长@_@
片头横切画面告诉我们一个因为儿子是怪胎,老公受激上吊自杀而精神恍惚的老师,以及一个黑暗屋子里血腥的凶案现场。
故事由此开始。
⑴ 老师经受这番打击中后,她已郁郁寡欢,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有个叫美子的女孩一直在陪伴着她,不至于太过悲凉。
美子想找到曾经老师的学生来聚会缓解老师的心情,在老师急切和不安甚至有点惊恐的表情里,似乎在这个聚会后面似乎隐藏了什么。
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有老师格外“关爱”的腿残疾但开朗的达峰;身为情侣的恩英和世浩;整天戴着墨镜的顺姬;以及后来出现的曾经被称为“害羞鬼”的正元。
在师生见面欢欣的背后我们也读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明浩和老师不太正常的关系;因为老师而残疾的达峰;被讥笑贫穷的恩英和世浩;被抱怨太过肥胖的顺姬。
在他们的后面还有被同学一起嘲笑的老师的畸形儿子永旻和同病相脸的“害羞鬼”的正元。
不和谐的片断不断出现,世浩当众冲撞了老师,气愤于当年造成的失败。
各怀鬼胎的同学开始对老师实施心里乘积多年的报复,然而更大的复仇在他们不经意的时刻已经展开,世浩,恩英,达峰相继倒在了兔子面具的刀下。
多熟悉的儿时兔子面具,是永旻吗?
这是个完整的结局,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它只是一部普通的复仇片。
⑵美子在地下室发现了世浩,恩英,达峰尸体的血腥场面,也明白了片头开始看似乎与老师无关的那场凶杀。
而摘下眼睛的顺姬让我们知道了她加害朴老师的原因,顺姬在和美子的悬崖争执中殒命,而明浩因为童年的阴影对老师也要痛下杀手。
兔子面具又出现了,和明浩的厮杀中,兔子面具下露出了一张复仇的面孔,那竟然是“害羞鬼”的正元!
正元和永旻,何尝不是同理由的复仇。
这是个完整的结局,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它算是一部还算不错的恐怖片。
⑶故事并没有结束,前面的一切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个故事是从唯一幸存的美子讲出来的。
如果故事美子这个身份的人根本不存在?
一切真相开始变的在迷雾一般。
故事的结尾还是不要透露了,望着片尾最后荒凉的码头,看过片子的人似乎可以读出些什么了。
这是个完整的结局,电影到这里结束,它可以算是一部优秀的惊悚片了。
⑷所有人在复仇中倒下,源于“恩惠”在心灵上留下伤痕。
故事里每个人都有复仇的理由,虽然结果只有一个,其实在这三个片断里,复仇的都是合理的。
少了一个,复仇就会停止吗?
血腥的故事下却驾驭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或许有一天,那个要被复仇的,是你,是我,或者我们每一个人。
影片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兔崽子变态而有创意的杀人方法:滚烫的热水泡碎刀片,容器是石浩的嘴和肚子;恩英的眼皮被钉书钉钉烂;无数蛆虫蚂蚁爬入达峰伤口……喜爱血腥的朋友们应该会蛮激动,但却少了韩国恐怖片若隐若现地给人心灵上的恐惧。
第二个高潮则是探长发现正元是个女孩,美子其实是个不存在的人。
我曾暗暗叫好,为这一个出彩之处,但旋即发现,影片其实已经到了尾声,真相的比重未免太低了一点,与之相比,虚构的部分要精彩得多。
有人因为贫穷,有人因为接力赛摔倒,有人因为肥胖,有人却因为长相太过好看,纷纷遭受了来自老师的侵害。
于是,贫穷的人走到一起即将结婚,摔倒的孩子被体罚因此脚落下了残疾,肥胖的人终身都在忍受瘦身和整容的煎熬,被老师变态喜欢的男孩一直活在噩梦之中,以至于要不断服药……在这个心怀鬼胎的聚会上,不得志的众人纷纷在背后表达着自己的怨恨,唯有美子照顾老师。
就在观众以为一个个死去是兔崽子报仇的结果时,导演让凶手摘下面句,我们发现是正元,因为小时候大在裤子上被老师赶出教室,最爱的妈妈因此出了车祸。
就在观众期待探长将正元绳之以法时,导演又让精明的探长发现,正元是个女孩,探长的助手也恰巧发现,当年朴老师没有一个名为美子或者是正元的学生,只有一个女孩子叫贞媛……真相大白,贫穷的是她,接力赛上摔倒而被体罚的是她,肥胖的是她,好心为老师儿子捡起面具反而被骂得也是她,一个人精心策划了这场报仇,所有成功的学生都要死,身染重病大小便失禁的老师不能死,因为对她来说,活着远远比死亡痛苦。
剧情是好的,但影片拍得极不合理,甚至出现了很多bug,导演也有很多地方没交代清楚,都仅为个人一些拙见:1、为何要安排达峰、顺姬等回忆小时候被老师虐待,但老师一脸迷茫,显示出不知情或者忘记了的情节,这是贞媛的陈述,理应说一切应该如她所想像,老师应该内疚才对;2、兔崽子哪里去了?
为什么贞媛家里会有兔崽子的面具啊blablabla3、贞媛她妈按理说死了一年多,为什么尸体还没腐烂?
而且地上的水又是想带出什么信息呢?
4、出现的学生所遭受到的虐待其实都是贞媛自己的记忆,那明浩的呢?
明浩因为长得好看而被过度关爱,贞媛不会吧?
5、最后只是说贞媛逃离了医院,而不是她把老师也弄走了啊。
而且老师还在昏迷中,为什么就出现在了码头边,而且贞媛穿的衣服还是杀人时的衣服而不是病服,跳河和进医院到底谁先谁后?
6、医生说老师的精神病是怎么回事呢?诸多疑问,心里只剩堵了。
它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电影。
选择的题材也很独特:老师和学生。
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再次力荐!
身体虚弱的朴老师退休后住在海边,一直照顾她的女学生美子提议举行一个同学聚会,让老师开心一下。
班长世浩和副班长恩英由于小时候家境贫困而被朴老师说他们两个人是最般配的一对;小时候被称为是“猪小妹”的顺姬体检时的体重计坏了而被朴老师嘲讽说是她体重过重而压坏了体重计;达峰因受比赛的时候接最后一棒时不小心摔倒被朴老师的体罚右脚致残因此断送了本来很有运动天赋应该是运动员的人生;最受老教疼爱的明浩妈妈因写过请愿书而被朴老师叫做是精神病;在上课时因为不小心把大便拉在裤子里而被所有的同学嘲笑而生被老师撵出去后当天因交通事故失去妈妈,从此以后不在去上学的正元。
他们隐藏着曾经受过的伤害,表面上都带着一种感恩回来。
老师的恩惠,因为老师的教导而他们看似风光的表层下面都是一些潦倒无奈的人们反复地回望他们的人生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小学时代里的朴老师对他们那些不甚合理的处罚和嘲讽而导致了他们彻底失败的人生。
看到这我还以为,这仅仅只是一场多人的复仇行动,可约到后面,可越觉得不对劲。
前面所谓的真相都是美子一个人的叙述,难道凶手真的是那个害羞的正元吗?
影片的结尾既是出乎意料又是合情合理的,凶手是叫“正元”,不过是个女的,真媛,即那个美子。
真媛把自己小时的经历幻化成是别人的,但她要借“正元”之手杀死曾经伤害过她的人。
她是变态的,这个变态得益于她的朴老师。
最后,真媛对朴老师说: “为什么我留你活着?
一切才刚刚开始 现在杀死你还太早 对于他们来说,生 是一种幸福 而对于你我 死就是祝福 所以你要受尽折磨直到生命尽头” 真媛和朴老师从现在开始,活着就是身心饱受折磨,所以贞媛没有杀朴老师,但她自己却选择了死亡。
这种变相的折磨无疑是残忍的,当朴老师眼睁睁地看着自已心爱的学生痛苦死去,却无能为力。
最后真媛的死对她更是致命一击。
可怕的恩惠啊!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应该就是这个吧。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把老师当作神,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极其崇拜老师,所以请老师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自己不高兴就去惩罚学生,多去表扬他们。
不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残忍地划上血淋淋的伤痕。
当伤口结疤,表面上一切都在消失,但其实那些隐伤仍然存在,在心灵的某一角,永远消不去,永远。
您以为人人都能拍伊索寓言啊?
好的不是电影,是对老师恶毒的写生
大部分情节是捂着脸看完的,一直害怕看到那个畸形小孩的脸,可是没想到在些许的恐怖和极度的残忍背后,是一个这么悲伤的故事。老师们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体罚、势利眼、用刻薄的话伤孩子的自尊,这些对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也都不陌生吧,谁能说这没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呢。
老套的不行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看这部片子,可谓非常的到位
老师是都该在教师节看看这部电影。 NND,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学音乐课外班的那个因为我不肯开口唱歌而在全班面前揪我耳朵的老师……就因为这一下, 我再也没敢在人前唱过半句歌。P.S. 我觉得这片子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个搞脑子的电影, 贞媛在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那个老师最指靠的住的学生,
我现在也终于懂了,确实有些电影就应该十分钟解说看完。这电影拍的,90分钟意义不大。
最讨厌的地方就是学校
一星给结局 节奏忽快忽漫的 血腥镜头还算给力…要不是结局这故事就太平淡了
TMD 深有感触!!
挺好看的....韩国总是喜欢弄成这样风格的恐怖片...总是在最后要讲一个道理
WTF 给这部电影打三星以上的 不是因为拍的好 而是因为这电影触动了我们队小学老师的厌恶 lol哈哈哈
可看可不看
变态的地方有小震到
当时看的时候的确觉得蛮恐怖 尤其是杀人手法太恐怖了
2.5 老师学生身份天然的权力不对等关系、影片中多次强调“穷人好欺负”、老师的看人下菜 也让一个单纯的校园霸凌复仇故事 上升到社会阶层问题/若如前半部分编排:往日被老师留下心理阴影的“受害者”前来复仇、却又被以前一起霸凌的老师儿子杀害——当权力颠倒 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身份置换:整个故事会更有意思、也更有咀嚼的价值/所以 最后的反转虽然让故事完整且有说服力 但是败笔
兜兜转转,最后凶手还是猜错了
快进,消音,好怕怕……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两个想给他(她)一下的老师……
蛮会找题材的,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很难忘记老师,不好的老师确实是人生阴影
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谢师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