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众人的撺掇之下,巴塞尔懵懵懂懂地走上前去打开冰箱的冷藏柜,一个姑娘正把自己揉成一团摆在里面!
她冲他做了个鬼脸,施施然地走出冰箱,如天鹅般舒展开身体,怪异而优雅。
好啦,现在大家都知道他们会相爱,那不妨,来一份「让-皮埃尔·热内式」的爱情甜点吧。
然而没有。
他们爱得很速配,就仿佛因为童话故事里王子遇到了公主就必须相爱,他们相爱的唯一理由似乎就是因为剧本里这么写了,起初没有缘由,后来没有波折,就算童话里也得 有个大魔王横刀夺爱啊!
②而电影最大的问题也在这里,一切都太顺利太想当然,以至于除了开局10分钟我们的男主巴塞尔落魄到极点之外,一旦他下定决心开展复仇,形式便立即逆转——所谓的足以操纵国际局势的两大军火商,在这群怪咖垃圾佬面前,简直毫无还手之力,被尽情地戏弄到底。
没有被压抑的暴虐戾气,没有惊险的搏杀和以身涉险,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一出苦大仇深的复仇戏拍成一场轻灵滑稽的恶作剧。
似乎只需按下播放键,在流淌的香颂里,一切就都能如马卡龙般甜腻。
③热内的电影总有种朴素的空想社会主义情结,在这里,唯有劳动人民可爱而精彩,他们靠双手维持生计,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切面,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却又纷纷沦落至此,仿佛只为等命运安排好戏一场,好帮帮那个脑袋里藏着颗子弹的可怜流浪汉。
20180617
三星半。
这是一个一堆垃圾佬帮一个倒霉蛋报复两个军火商的故事。
倒霉蛋不幸卷入了枪战,并悲催地脑袋中弹。
幸运的是子弹没要他的命;不幸的是子弹取不出来,他从此患上了脑壳疼的毛病,工作和房子也都丢了。
在流落街头时他遇到了一堆热心肠的垃圾佬,于是入伙。
偶然间他找到了子弹制造商的线索——两个当对门邻居的军火制造商。
在熟悉两个军火商Boss的面孔且沟通无果后,他决定报复,介入军火商的交易。
于是两条本来毫无关联的交易纠缠在了一起:Boss1斯文人与政变武装的暗中交易,以及Boss2收藏家与身体古董贩卖者的古董交易。
在垃圾帮的运作下,斯文人和收藏家的交易对象都变成了垃圾帮,交易内容都是军火。
在两邻居军火商的不同代表赶到车站交易时,垃圾帮声东击西,拿走了两个装着军火武器的手提箱,留下这对代表大眼瞪小眼,为两邻居军火商的冲突埋下伏笔。
在垃圾帮的推波助澜中,冲突一次次发生、加强,Boss间的误解矛盾也愈来愈深,开始报复对方。
虽然后来Boss间的误会解开,并抓住了倒霉蛋,但折磨还没开始,他们就被垃圾佬一窝端了,两Boss也被抓住。
最后在垃圾帮的设计下,两Boss承认了自己贩卖军火挑动战争、政变与资助恐怖组织的罪行,而这一切都被摄像机录下,上传到了Youtube。
结果是斯文人面临15年牢狱之灾,收藏家跑路,而倒霉蛋大仇得报不说,还收获了甜甜的爱情。
看完后的感受就是:原来这真是一部喜剧片呀,白费了我这么多脑细胞和担忧。
反派们集体降智,垃圾佬们运用各种垃圾和奇思妙想,化身高级间谍,大显神通:潜伏,栽赃,伪装,潜入,强袭,破坏,心理战……放心吧,垃圾佬们不仅不会遇到危险,连惊吓都没有。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就算被俘,半路上就被救了出来,还完成了一窝端的成就。
所以,当无脑喜剧片看就完事啦。
对了,歌很好听哦。
Larrons En Foire|网易云音乐
刚看到影片的开头一直以为自己看错了,这哪是一部喜剧啊?
反复确认以免自己看的电影和片名不符。
从来没有想到男主角这样的人生开头,他还可以一直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实在不易!
电影从侧面反思现在人类发明的武器实际带给很多的家庭不是和平,而是伤害。
让我们看到很多人通过这种武器自己却赚得钵满盆满,而很多无辜的人们却称为受害者。
也让我们反思人类进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但是影片让我们庆幸的是,男主人公并没有因为这么多的不公就自暴自弃,放弃生活的权利,虽然脑门上有颗子弹随时都可能要了他的生命,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追求活下去的自由。
影片也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很多的边缘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各样的能力,但是似乎与整体社会格格不入,生活在自己的“洞”里。
而影片中让我们高兴的是,最终他们凭借自己团队协作和他们的聪明智慧,他们打败了坏人,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丝光明。
在现实中,电影之外,也许我们很难做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呼求公义彰显在社会上,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丝希望,而不是带来更多的毁灭。
更加丰富而灵动的镜头语言让热内的整体表达流畅许多。
父亲被炸死、自己被子弹打头而随时可能死亡的,联合一群奇怪朋友,冒充起义军挑拨了维吉兰特武器公司(生产炸死父亲地雷的公司)和奥贝维利耶军工厂(生产打入自己头部的子弹的公司)的关系。
中间事情败露,但神队友转危为安。
最后,众人诈出两老板罪恶,使二人网络社死。
小花絮:30分钟处有与《黑店狂想曲》的联动,该处出现了小丑锯琴与店老板女儿大提琴的合奏。
尽情游戏 (2009)7.92009 / 法国 / 喜剧 犯罪 / 让-皮埃尔·热内 / 丹尼·伯恩 安德烈·杜索里埃属于“我们”的童话三部电影让我发现我并不是单纯的喜欢天使爱美丽,更为的集中的是热内导演的视听效果。
风格化的低亮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尤其是基本上每个镜头都会出现的深绿色(深绿色的手术台、深绿色的邮筒、深绿色的挂墙木屑板、深绿色的路边商店的门牌、深绿色的皮卡、深绿色的河边栏杆,甚至深绿色的雕像铜锈等等等等)与深红色(深红色的电影租赁店墙壁、深红色的前台、深红色的女装、深红色的博物馆横幅、深红色的街头景观等等等等)这些颜色打破了常规电影中的情绪渲染的一般用途、而是属于这位导演独特的风格,导演在用这些颜色与滤镜提醒我们,他呈现给我们的,是童话式的浪漫,是梦寐般的真实。
回收品小队的火焰,比起军火商家中的那灼烧的、生成讨厌的烟雾的壁炉真火,反而更加热烈,甚至染红了背景,染红了天空。
仅属于主角们的童话故事中,便出现了这热烈但不暴力的梦幻般的火焰。
这些颜色主要出现在主人公及其各有特点的神经质团体的行动中,这层童话的自觉便自然而然地,是这帮各有各的奇怪的回收品们:随时可能因脑内的子弹死去的随时随地提词器主角、熟知各种谚语的角色扮演专业老黑、人体圆规的精测学霸女(眼镜娘好爱)、因人体导弹致伤而替换钛合金颈椎的倔强小老头、能做出各种奇妙发明甚至让衣架带着裙子衣裙舞蹈的天才老顽童、能够以各种方式弯曲身体的潜行女,以及各有故事的温暖回收站的大爷大妈。
绿色的背景、红色的上衣、可爱的小丑帽,回收站的童话世界每当我看到热内导演电影里的这些角色,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集中地、不能自拔地热爱那个神经质的爱美丽呢?
因为这位一般人看来过于神经质的女主角有着善良的本质、童话般的世界观,最重要的,她拥有着或多或少都有些怪癖的非常人最普遍的特质:束手无策、与生俱来的孤独,以及从不急于填补,反而享受这份孤独的决心。
即是这份共有的想象使得爱美丽获得了来自全世界的拥趸。
在圣马丁运河打水漂的爱美丽,一份属于每个古怪的我们的精神享受。
孤独固然是我们的集中体现,然而并不是每个我们,都会像爱美丽一样在圣马丁河边打水漂、去Grocery’s 只买一颗无花果哥三粒榛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古怪”之处。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会看到更多归属于“我们”的神奇群里。
我们行为古怪、谈吐很难称得上清晰,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个人的心都栖息在荒凉的大人社会的破铜烂铁之中那片独属于少数人的桃源世界。
温暖的、童话式的世界总是被热内导演轻而易举地构建出来,让我们在荧幕之中找到了这种类似于归属的温柔。
这便是我爱上了热内导演电影的原因吧。
打光与暖色调营造出的温馨感,对比冷色调军火商的豪宅,我们打心底地明白哪里是属于“我们”的桃源。
如果有人没有搞清,电影中的反派到底谋划了些什么,第一次看时说实话我也没有能够完全理解。
细细想来,导演并没有像有顺序地逐个厘清每个主角团成员的性格与特点那样,同样有耐心地将这部分信息细细地讲给我们。
在我看来,导演也觉得那些信息对于欣赏本片并不大。
我们只需要注意到,他们生活在富丽堂皇的、极其宽大却空旷的大房子里,他们所在的场景里几乎没有出现那些风格化的童话配色,便可以从心里明确导演对他们的态度了。
这部电影,标题是“尽情游戏”,导演让我们跟随着他奇幻的想象,在电影世界里同样尽情地游戏,仿佛自己在扮演每一个角色一般。
归根究底,这种童话式的叙述深深吸引了我。
对于已经看了无数遍的我最爱的电影《天使爱美丽》,后面我会专门写一篇感想。
如果你喜欢《童梦失魂夜》或者《黑店狂想曲》,你应该会喜欢这部片子。
《尽情游戏》具备了热内所有的特点:依旧爆棚的想象力、夸张的金黄色调、不露声色的法式幽默、奇幻的人物和故事设定、暖融融的镜头语言、干净利落的剪辑、小品式的完美配乐,每一帧都很精致有趣。
105分钟看下来,几乎让人应接不暇。
热内把这部奇幻的影片拍成了真人动画,影片所传达的童话式爱憎分明的态度,然而又没有《童梦失魂夜》的残酷和cult劲儿,显得十分温柔。
如果非要挑个毛病,大概就是用力过猛,有了点说教的意思。
特别喜欢热内电影里的小细节,这部片子里,讨喜的点更是多:爆炸时墙上的挂历被冲击波翻了一页又一页,从封面的衣着整齐的梦露翻到了底,赫然出现半裸的梦露。
梦露停留在荧幕上半秒钟,带着她特有的经典表情。
这一处让人只想拍手称妙。
还有一波捣蛋鬼人物设定,主人公的心理蒙太奇,以及分镜头运用,都有很萌的童话色彩。
就连片尾的演员表的出现方式也那么用心,喜欢热内的理由就不用再多说啦。
看完这部电影,其中情节让我想到了童话故事里,一个少年带领六个还是七个各具天赋的怪人,和国王斗智的故事。
一个穿着铅鞋的飞毛腿,一个神枪手,一个大力士…本片开头是悲催的,主人公的父亲战场上牺牲,20年后,自己又阴差阳错地被流弹击中!
唉…倒霉竟然也有遗传。
变成残疾人后的悲催主人公,捡拾垃圾为生,奇遇一帮各具天赋的神人帮!
再次遇到“仇人”,主人公偷窥得知惊天秘密,一群奇人精心策划,精心布局,终于大胜军火巨头!
这就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道理!
这就是人不可貌相!
这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奇才的励志故事!
也奉劝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有钱人有权人老老实实,不要嚣张跋扈…
喜剧犯罪片,讲述一位企图捣毁一起军火交易的绅士,中了一枪,大难不死后联合了一帮奇奇怪怪的朋友,准备迎头痛击敌人的故事。
色彩构图音乐都超棒,尤其让人赞叹的是洋溢在影片中的想象力,一干难友的类蒸汽朋克风格的小窝好温馨。
法国人的脑洞如此大,想象力加黑色幽默加快节奏。
每一个场景都美如画,色调就是加油彩的铜版画?
华尔兹三拍子的配乐,加上铁器晃荡的声音,犹如武器在交锋,戏谑的感觉淋漓尽致,节奏张力十足。
简直享受。
对于了解法国人来说就是在炒冷饭,对于不太了解法国的人可以作为一个引子,能让你了解到法国人独有的思想,再看看国内市场上主流的产品或者文化, "Fabriqué en France" 在国内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等你过几年片荒时在二刷或者三刷时会深刻的认识到 "Fabriqué en France"不是最好的但会是值得回味的。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而让-皮埃尔·热内则是一个远比吕克·贝松更具法国味道的导演。
香槟色的镜头滤镜,古灵精怪的角色们,轻灵顽皮的配乐,一直是他的三大法宝,也是许多人对于法国电影最直白的印象。
他其实很像蒂姆·波顿,二者都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怪诞的视觉风格作为个人作品强烈的印记。
不同的是前者擅长荒诞与浪漫结合的超现实的超现实题材,后者则是擅长哥特风格下诡秘的童话。
在热内的电影中,大多数是带有强烈的起现实主义印痕,比如《黑店狂想曲》那个阴暗潮湿的虚构世界,《童梦失魂夜》里捕捉孩子梦境的机器,就连在好莱坞商业模式下的《异形4》都以昏黄色调和扭曲环境取代了这个系列一贯冷冰冰的金属气息。
进入了新世纪之后,热内更多的采用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去延伸自己超现实的个人印记。
比如《天使爱美丽》里在法国大街小巷里的彰显出的夸张情趣与飞扬依旧的浪漫情怀,《漫长的婚约》中在忠贞爱情的风铃中设置下残酷的战争狂霜。
包括这部《尽情游戏》,导演再次把出发点立足于现实,却让整个故事在天马行空的超现实风格中再次脱缰。
本片比起让-皮埃尔·热内的其他电影来说,剧情十分通俗,故事结构也不再晦涩。
电影讲述了一个头部中枪大难不死的人在一帮身怀绝技的流浪汉帮助下复仇军火商的故事。
如果单看故事简介,很容易将其与好莱坞商业划等号,比如《十一罗汉》。
但剧情的简化并不意味着热内对个人风格的摈弃和和对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献媚,《异形4》的票房惨败证明欧洲导演在好莱坞游戏规则中如两条平行线的走向,永无叠合。
《尽情游戏》不同于《十一罗汉》那样大众化的商业电影,虽说电影里也有精巧的故事情节,偷天换日计谋设计,甚至也有主人公在行动中点缀的爱情戏,但几乎同样的故事结构的情节,作为热内独特意识流的产物,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从内到外还是那么的个性鲜明。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父亲死于排雷,自己头部中枪,子弹还一直留在里面的流浪汉,事业与家庭两手空空,而且随时可能死亡。
与其为伍的只有一帮生活在垃圾堆中的失意者,电影把目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士,这样的剧情设计如果换做旁人,一定是一出现实题材的苦大仇深悲剧,但在法国乐观而又浪漫的情调下,这帮整日与垃圾为伍的“破烂王”童趣般的生活方式反倒于那些整日郁郁寡欢、道貌岸然的社会上层人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破烂王中,主人公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除了脑洞奇大,大到经常短路(热内把短路的过程也被影像化了,令人眼前一亮)之外并无长处,只是作为整个事件的发起者和经历者,而那些形形色色的配角们就不一般了,其中有身体柔韧的杂耍女士,喜欢玩文字游戏的黑人作家(如果没有字幕注释的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人整天说鸟语),擅长用垃圾做一些小玩意的怪力发明家小老头,总是挑战另类极限的大叔,一个被叫做人体计算机的内向眼镜女,还有在监狱了呆了大半辈子的老头当领导。
这些五花八门的异能人士要比马戏团里的杂耍小丑更加多才多艺。
有了这些搞怪的人物与主角站在一起,也就不难理解下面的故事情节发展走向了,典型的热内风格。
电影的精华是破烂王们对军火商的复仇,与其说是复仇,不如算是戏弄,就像本片的片名一样,在对两个军火商的戏弄肆虐的过程中,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死人(军火商自相残杀那几个不算),充满了快意的童趣,就连军火库爆炸后在爆炸中心的二位也只是留下面面相觑的尴尬。
实话实说,电影中诸如调换皮包,秘密潜入这些整蛊桥段并不新鲜甚至算是俗套,但在表现方式上却是独具匠心,所以丝毫不会令人感到被糊弄。
比如那段码头抢劫弹药集装箱的情节中,破烂王们用发明家设计的蜜蜂“炸弹”混乱现场,又在远处架起了人间大炮,将活人发射到对岸,趁乱夺取装炮弹的卡车。
这样匪夷所思的设计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绝对在现实的基础上超脱于现实,原本严谨紧张的大劫案变成了生动有趣戏说部分,这也代表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夸张而又活泼,又兼具了现实感。
电影把一个小人物复仇的故事包装成了具市井味和平民化的闹剧,有爱情,有阴谋,同时它也有正义,有邪恶,只是所有这些商业片的基本元素在这里变得是那样的可爱。
一般来说用“旧瓶装新酒”来形容一部模式下的电影的新意,而本片则是酒还是原来的老酒,只不过将瓶子回炉再造,重新出现的则是一个装着老酒的工艺品。
电影的结局还是那种恶有恶报的套路,而主人公也没有因为脑中随时会要其小命的子弹而失魂落魄。
《尽情游戏》有一个无比圆满的结局,尽管这些破烂王的随后的生活不会发生变化,他们只是充当了一次幕后英雄的角色,但就在整部电影轻松氛围中,片中人物与观众一同享受了这个充满童趣的故事。
影片最后,发明家的那件连衣裙在 Raphaël Beau 那唯美轻灵的BGM下翩翩起舞,每每想起此景,心中都涌出《浮生六记》般的闲适与自娱自乐。
在让-皮埃尔·热内斑驳的影像风格中,处处显示出了法兰西浪漫主义情调。
他的电影早已远离了痛苦哲学家的晦涩,给予生活和生命以希望,令人心甚向往。
足球赛场埋地雷、咬文嚼字的黑人、“为什么想找的地方总在地图册的折痕处?”、不是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看到Youtube的、发现Jeunet叔的审美是黑发大眼的眼镜妹
小人物的悲哀
配乐画面方面没得说,但是剧本太过理想化充满了童话的氛围着实不讨我喜欢……姑且不论皮埃尔的电影风格,里面有些情节的设置虽然很合理但是又略显突兀了些没有之前处理的那么圆滑哩……
太刻意了,杂技女是最大的败笔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风格独特而有味儿 没有太多的回味却是在观影过程中乐趣无穷 拍的就是一个玩笑 表达的也是玩笑 但是认真了玩笑好像就不只是玩笑这么简单了 片风把握的很到位 色调昏黄 慵懒而意味儿 玩味而悠长
法国电影为什么都给我一种很文艺的感觉……
天馬行空的生活,總讓生活更有樂趣,不理解的一邊去,我有我快樂。任何的生活,總有有趣的一面,做個大大的小朋友,忘記其他,只看這一面,別人不懂也罷,我最多不和你一起玩而已,能一起玩的,才能繼續這上天賦予的無限樂趣。
法国流浪汉是被允许的,优雅的反义词是诙谐跳跃的卓别林,每一个民族的电影都反应乐集体人格的阴影,典型如日本
如果说法国人浪漫是徒有其表, 那么Jean Pierre Jeunet的电影则对此说法回甩一耳光. 他的胶卷上充斥着各式古灵精怪的道具与细节特写, 法式幽默的基础上带着些浪漫情怀, 总是从小人物的视野放眼世界, 让人充满认同感.
这个片最好看的一段是最后,那个爱因斯坦一样的老头看着那个裙摆跳舞。其余的,挺工整的,既然就是一个商业欢乐喜剧,那么严肃的探讨情节,想必也是多余的。顺便一提的是,这个片子有很多的镜头都非常艺考,总体中规中矩。
确实不知道这个片子,好笑在哪里,好在哪里?法国人这种幽默确实有点欣赏不来~
喜欢让-皮埃尔·热内 电影的音乐和充满幻想的色调,小细节让人回味,子弹头紧张时的小幻想,艺术家做的小玩意,计算器精确的报数……还有对于政治和投机者的反讽
虽然最结尾是浪漫美好的,但是总体叙事我还是要给较差,3-4分。
故事一般,但是细节处仍旧让人会心一笑。很时尚...很潮流...
看到最后才发现应该是youtube的广告片,法国人太有想象力了,应该算作是法国版的十一罗汉吧,只是没有了高科技和大智慧,却充满了小人物的小聪明和小感动。果然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看起来确实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究竟是哪里不对?剧情很热内 、画面很热内、 桥段很热内 ,都那么热内, 既然这些都没错 ,错的就是热内吧
怎么总这几个演员。。。
原来是反战片.....呜呜呜呜有爱死了,配乐赞
冷死你妹……
让-皮埃尔·热内江郎才尽了? 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Ps:第二个烟囱,惊艳《黑店狂想曲》桥段,虽然穿越,但很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