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

Fish Tank,90后·少女·性起义(港),发现心节奏(台),90后突围少女,鱼缸里的青春

主演:凯蒂·贾维斯,迈克尔·法斯宾德,凯利斯顿·韦勒英,丽贝卡·格里菲斯,哈里·崔德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荷兰语言:英语年份:2009

《鱼缸》剧照

鱼缸 剧照 NO.1鱼缸 剧照 NO.2鱼缸 剧照 NO.3鱼缸 剧照 NO.4鱼缸 剧照 NO.5鱼缸 剧照 NO.6鱼缸 剧照 NO.13鱼缸 剧照 NO.14鱼缸 剧照 NO.15鱼缸 剧照 NO.16鱼缸 剧照 NO.17鱼缸 剧照 NO.18鱼缸 剧照 NO.19鱼缸 剧照 NO.20

《鱼缸》剧情介绍

鱼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岁的米娅(凯蒂·贾维斯 Katie Jarvis 饰)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的男人出现。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个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了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的美好…… 本片由在2006年凭借《红色之路》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外交风云权欲第三章第三季人鱼王子:TheBeginning狂犬病魔法少女伊莉雅:运动会的舞蹈石将军石勇兄弟,别闹!一周的朋友我们这一天第一季我的初恋是暗恋临界区域免责声明玩命速递:重启之战看见味道的你十二猴子第四季猪猪侠之囧囧危机部长和社畜的恋情令人着急无处容身地铁惊魂深海特攻队之超能晶石黑雾超细胞新人类第一季草台班子:套路奇兵堕落街传奇第二季欲望都市第三季今天也无异常第2季阿莫雷的最后一夜公私恋事多她的一生

《鱼缸》长篇影评

 1 ) Andrea Arnold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

主题没什么新鲜的,人物设置和剧情桥段也熟口熟面,毕竟青春成长的题材拍来拍去都是大同小异的,碰上情场老手大骗子更是洒狗血情节的重灾区。

但导演Andrea Arnold却处理得相当抑制和理性,迄今为止三部长片中最好的一部,其看点在于毫无煽情的真实感和恰到好处的作者风格。

她对中下阶层的描绘深得英国大师Ken Loach的真传:采用非职业演员,展现贫民窟生存环境,满嘴脏话跟母亲对骂的小女孩更是逼真得让人心惊。

嘻哈乐的引入也相当老到,跟女主角的身份地位,乃至命运转折都有着奇妙的暗合,从而更令观众领悟到影片名字的内在含义。

导演对动物隐喻的喜好再次浮现,被缚的白马,河里被捕杀的鱼,异样的角度特写反衬出的却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敏感变化。

空屋练舞时的逆光,随处可见的虚焦镜头,足以显露出导演在处理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关系之间的微妙手法。

不过归根到底,最值得一看的依旧是初登大银幕的女主角,一鸣惊人的(本色)演出让我更容易投入到她身处的那个残酷而现实的生存状态里。

不得不提,最后半小时的几场重头戏里,她充分发挥出极其自然而难忘的演技:应聘艳舞女郎、屋里撒尿报仇、绑架男主角女儿,以及最后跟母亲妹妹三人跳嘻哈舞和解。

 2 ) 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叛逆的青春,经历之后,便是成长。

影片整体风格清越,节奏流畅,剧情行进的舒缓有致,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第一次表演的凯蒂·贾维斯,她的米娅个性鲜明,生动真实,勇敢而懵懂。

另外,从片中每组构图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澎湃繁复的情绪和心绪变化,但都被导演掌控在理智的光影之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做作矫情,始终袒露着真实的感情,出色的配乐也在适时推动着人物心境变迁。

片中每个远景全景,以及景中人常常似一首心情独白,但又被笼在现实之中,仿佛青春愁绪撞上了现实的铁墙。

其中,米娅的心路历程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被梳理的细腻生动,观众仿佛能轻触到她的内心世界,感知到她的叛逆、暴力、孤独、痛苦、挣扎和喜怒哀乐。

青春期的迷惘和骚动谁都经历过。

 3 ) 最NB的是演技派的文艺小崽子!

看电影杂志MS多次介绍这个女导演,的确是挺NB。

多的也不说了,这种成长型青春片真是一个赛一个厉害,年年有佳片!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小演员,哪儿找来的。。。。

想当初Ellen Page在Hard Candy里那无比嚣张的演技 就够让我咋舌了!

还好她在Juno里收了收。

还有更古老的,以前看到过个What Alice Found, 是个手摇摄像机拍的公路片,里面个迷迷糊糊的傻丫头,也是被塑造地栩栩如生。

这片子里的90后 乃至00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女主角15岁,一脸的深刻,叛逆,怀春,迷茫,恐惧,嫉妒等等,简直是负面情绪的脸谱,然而却又表现的如此自然。

还有她那个00后妹妹,这小崽子张口闭口的Bitch,整天嘟嘟囔囔,但最后一个镜头,I Hate You 然后那一抱,这唯一煽情的一幕,却让人心也碎了,看那个小丫头后面蹦蹦跳跳地追着车,让姐姐给她短信,心里不由地念叨,这个小姑娘也是前途未卜,跟着个混账老妈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呢!

有点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要拍的克制,拍的冷静,拍的节奏顺畅,难道里面的人就一定要一个个都是Poker Face么?

英国的贫民家庭难道就一定要整天满嘴脏话,醉生梦死么。

我也不认为这个女孩通过这个夏天是种成长,这就是青春类影片最喜欢扣的帽子。

至少,我身边的90后,远比影片里的叛逆女来得成熟多了,这种来路不明的男人,用脚趾想也肯定是结了婚的。

幼稚的女人到了60岁也不会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往往在10岁前已经看得明白,成长是件很复杂的事,叛逆女孩不一定因为这个事情就成长了,这只是影响她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因为她毕竟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威尔士

 4 ) 这是赤裸裸的人文

去年跟学校一起去听讲座,鱼缸是近年的英国小型独立电影的其中之一,我看过很多影评说这是一个女孩而走向成人的割礼,我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的话,我只觉得这部电影仅仅折射了一下英国底下层社会的人,甚至我对这部电影有点厌恶。

当时在讲座上,大屏幕只播了片中的第一章节,后来一整个大讲堂里,只有四个人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并且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不会去看这个电影。

得不到大部分观众的青睐,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独立电影总是不太受欢迎的原因吧。

可能Mia的悲哀我真的不懂,因为在我看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这部电影也许真实,但也许有些夸张了。

结局是不是个happy ending我也不确定,毕竟说真的,人生只要在路上,不走到最后怎么知道是否happy。

如果站在人文价值来评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充分的表现出了英国目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划分,和英国单亲家庭的普遍性,尤其是单亲妈妈这一问题,暴露了英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且并不是政府给的那些补贴就够了,人的素质需要提高。

小女孩儿在这电影里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喊她妈妈是个bitch,好吧,我觉得在座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这么猖狂吧,除非你是脑残,不过脑残应该不会有闲情雅致来读我的影评吧,各位看官见笑了。

摆划了半天英国差劲的底层人们,来说说这个电影吧。

Mia的自尊心太强了,她试图用有些强硬并有些男孩气的举动和方式去保护柔软的自己,却完全不知道壳碎了后,自己的柔软只得暴露无遗。

但是,这个片子拍的太真实了,所以我不得不说,人呢,如果自甘堕落的话就只能如此了,Mia在努力,可她的effort却太少了,对于她想要的太少了。

Connor就是个骗子,彻头彻尾的骗子,一般骗子的方程式都是把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面,里面却坚硬的像石头一样,你摸不透他。

他在小郊区里住着宽敞的房子,享受着绿地,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这些你不继续看下去你知道吗?

Mia用了最低劣的像小偷一样的方式,翻进了Connor的家了,当看见和她有共同记忆的录像机,她找到了秘密的时候选择在地毯上撒了一泡尿,并且绑架了他的女儿几个小时。

太荒谬了,我看到这就觉得没文化没素质真可怕。

我写不下去了,我不喜欢这个电影,再写我就吐了。

 5 ) 鱼缸内的困境与嘈杂

#PCC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镜头聚焦于社会的底层,带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而其中又夹杂着个人成长,鱼缸似乎象征着他们生活的逼仄的环境,而一切过后似乎逃离成为了一个早就计划好的必选项这种呈现不咋喜欢,感觉也是跟她最近的作品《鸟》蛮不一样的。

视觉上营造出了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最突出的可能是全片大量使用的手持,还有大量特写镜头帮助呈现出角色的内心状态,不稳定的镜头增强了角色的情绪表达。

自然光实景拍摄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很多远景下的角色状态与室内的特写做对照,感觉非常明显。

色彩上的饱和度很低,而且整体色调偏冷也是增强了环境上的压抑感。

听觉上,基本上是现场收音,所以还蛮喜欢的,还有环境音的处理也是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

电影中的配乐蛮少的,基本上都是影片中播放的,尤其是跳舞的情节,不光是强化了她反叛者的角色形象还很大程度的展现了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

影片中男主说他如果有来世想当一只鹰,让都让我想到了导演的新作《鸟》,也是由于先看了导演的作品《鸟》,所以大概可以想到影片的风格,印象最深的类似风格的作品可能想到的是肯洛奇的《小孩与鹰》,而感觉这些作品也都算是厨房水槽戏剧风格的延续。

近几年还有一部《银色薄雾》感觉也是类似的题材(突然想到迈克李的作品也可以算作同样的延伸)。

这类作品我可能更喜欢对于环境的塑造空寂,而不是大量的嘈杂,这种嘈杂总感觉于内心的表达是在一个层面的堆叠。

 6 ) 少女的白马,青春的河流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回头来看,米娅一开始便失去了朋友。

尽管无从去分析对方是弥足珍贵还是可有可无,然而失去本身已是青春成长的一阵痛。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加入她的个人背景:单亲家庭,风骚母亲和粗野妹子,一个没有太多保障的困难户。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米娅想不成为一名太妹还真是难。

她的性格在前面五分钟就基本确立了,惯使粗口,冲动易怒,直接暴力,无所事事。

这样一名女孩看似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机制,可以将外界对她的刺激伤害逐一反击,然而这也注定她是落单不合群的命运。

米娅回到家,镜头扫过家里的装修摆设,普通之余更见凌乱。

边上人掉头一问,这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低保户也好不到哪去啊,我连忙点头道是,天下落难人都是一家。

米娅在家里也好不到哪去,三个人就像是扎堆的刺猬,同住在一个窝里,挨得太近得要保护自己又不得不刺伤对方。

那些被认为是下流不堪的粗口词汇被这一家人用得生动无比,完全不用虑及母女或姐妹的对象差异。

在路上的时候,米娅看到一匹被铁链拴着的白马。

老迈的白马毛色不怎么好,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活力生气,然而栅栏外的米娅结结实实被打动了,她想放它走。

为什么,不为什么。

有人说这白马未免太虚了点吧,其实更虚的是鱼缸,从头到尾只见鱼不见缸,那鱼还被活生生的穿肚破肠。

提到白马总要想起之前谢晋作品展,一到表现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或者时光美好之类,白马骏马就会适时出现,飞奔驰骋。

那么,《鱼缸》里的白马是不是起到这一功能,被囚禁与奴役的青春正在老去,最后难逃一死?

当然,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白马的出现存在只为带出米娅一朋友,就那修车的傻小伙。

如果她要恋上一个人,势必有个人得充当下垫底,让她在爱情失败时还有退步的余地。

因为以这少女的性情描述和爱情遭遇,她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

而从剧作角度上考虑,假设只有风度男(《无耻混蛋》:最后一个混蛋是迈克尔·法斯宾德)一异性角色,整部电影就会出现天然的结构失衡。

因此在与风度男交往的过程中,白马只能暂时退避。

米娅和风度男之间忽冷忽热,其实那跟见不得光没大关系,相反在一份短命的青春期爱情里,此番情况实属常见。

为了体现少女的感觉变化,《鱼缸》几次用到了听得见的呼吸喘息声,两个人肢体亲近,联系紧密。

另有当面跳舞,展现自我的一面,这些都是两个人往前一步走的象征。

有趣在于米娅自学街舞,可水平真不怎么样,然而风度男说她很棒一定会成功之类,事实证明这亦是谎言。

之前的配合捕鱼和脚上伤口都有弦外之音,如果从具体意象上入手,这鱼、脚和水都包含了私密的情感信息。

她会在黑暗中寻找对方的身影、声音和味道,又会飞跑出去、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追赶,这些都是青春热恋的外在特征。

当米娅发现了风度男的秘密,她又一次来到了青春的河流边上。

还是言语发泄和恼羞成怒,然而这次没人来教她怎么做,相反她要及时出手去搭救别人。

然而正如流水的不可逆,米娅还要提防被卷走。

黑夜里的追逐后,她再一次气喘吁吁,惊醒梦碎。

通往成人的道路上,米娅发现了真实想法与周围世界的巨大落差,有人说这是阶级不对等的必然。

她所习惯的装扮,她所喜欢的街舞,她所狂恋的男人,事实上都那么不切实际,她的勇敢和骄傲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就像哭花了的眼妆。

安德里亚·阿诺德活用了手持跟拍的技术手法,米娅有着风一样的步伐和不服输的性子。

一连串的压抑和痛苦过后,导演在结尾留下了属于女性人物的光辉闪亮。

你可以认为这是积极向善,或许这也是迫不得已的跳出去,跳出那个看不见的鱼缸人生。

【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英国90后单亲少女的“跳出去”。

  ■片名:《鱼缸》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上映日期:2009年9月11日(英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写实风格的《成长教育》,生活化的人物气息,底层边缘的成长残酷。

 7 ) 生活就是无法挣脱的鱼缸

《鱼缸》是一部反映英国问题少女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并没有用戏剧化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冲击观众的感官,而是从现实环境说起,娓娓道来。

Mia是个乖戾叛逆的15岁少女,有个同样乖戾的10岁妹妹。

她们的单亲妈妈目测也没过30岁,每天过着荒唐的生活。

周围也同样是一群毫无希望的年轻人,Mia的世界就像一个鱼缸,她想挣脱出去,强硬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挣扎。

这个鱼缸世界似乎有了转机,那就是妈妈的新男友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带着母女三人出游的时候,Mia似乎找到了父亲的所在,接着又被另一种感情取代。

另一方面,她热爱的街舞似乎得到了赏识,获得了一个面试,似乎是通向梦想的曙光。

然而这不是一部励志片,‘父亲’并不是来做父亲的,更不是真爱,面试也看中的不是她那其实很糟糕的舞姿。

一切都破灭了。

在绝望中Mia做了别人也会做的事。

闯进欺骗了自己的男人家里,在客厅里撒尿。

我甚至能理解这种行为,这只是对受到的侮辱的一种卑微的发泄和报复。

也想让伤害自己的人尝尝大的苦痛,但最后还是对无辜的人下不了手。

那只有逃离。

心理和行为的匹配非常到位。

非常现实,没有视觉冲击和起承转合,到头来却给予观众更持久的冲击。

生活就像鱼缸,我们满以为总有一天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但其实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

电影没有呼吁社会关注,也没有交代Mia远行后的结局。

这只是一段人生的横切面,它没有任何诉求,只是让你感受那鱼缸中的绝望。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8 ) 白马,以及有故事的人生

这电影让我想起卡佛的短篇,零散粗砺,深入未经美化的生活。

卡佛的《羽毛》里,写到过一只孔雀,那漂亮的大动物在庸常生活中的突然出现,是惊喜和惊喜之后的不知所措,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感。

白马很温驯,长长的睫毛,湿漉漉的眼睛,柔软的鬃毛,让女孩忍不住走近了去抚摸她。

女孩的家简陋困顿,没有父亲,母亲暴躁冷漠,妹妹任性淘气,而她辍学之后,没有朋友,男女朋友都没有。

她听重金属,喝酒,在外面游荡,跳街舞,打架。

她的生活里没有多少温暖的角落,可以进去躲一躲。

而这白马,看上去是那么无辜和美好。

关于白马,很多人分析她的象征意义,而导演说白马的出现只是一个巧合。

两次想要砸断铁链放走白马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她问男孩马去哪里了,他说他杀了她,因为她病了,她十六岁,太老了。

这时候女孩也是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尽管挨了大叔的耳光,从面试上逃走,哭了一场后,生活还是原样,没失去什么,还有以后漫长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她坐上男孩的车,脸上的表情是以前没有过的平静和坚毅。

不管代价是什么,这成长终归是好的。

跟同一年的影片《成长教育》相比,少了些唯美的画面,多了些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更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两者都很不错。

爱和伤害都是所谓的成长教育。

她想放走白马是不是因为希望自己有能力去保护更为弱小的或者处于困境中的人。

“最高的理性是能温和、理性地对待周围的每件事、每个人”,深以为然。

就像大叔知道怎样给她鼓励和信心,怎样关怀她爱护她一样,如果以后也能这样去对别人好,年少时成长的阵痛也就有了意义。

这是我希望的结局。

像85年前劳伦斯笔下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英国,鱼缸禁锢了人的自由,呼吸滞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窒息而亡。

外面的光照进来,偶尔有着美丽的折射但都幻灭。

也许没有人能够走出鱼缸,但“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自由和健康才是生命的常态。

 9 ) 可惜又是成长教育

《鱼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长教育》。

因为两部影片都提及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女与伪单身老男人的故事。

后者当然是一部极矫情的片子,我之前已为此写过影评(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开篇就显出不俗气质的《鱼缸》,却因为之后虎头蛇尾的叙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长教育》周遭。

少女米娅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她颓废风骚的母亲、叛逆野蛮的妹妹,以及然她厌恶的那些同龄女生。

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现形式对抗着这些带给她束缚感的外在因素。

米娅喜欢一个人在高楼的小屋里放着自己的CD,一遍遍练习着自己的舞。

据说,喜欢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们总有着自我展现的强烈愿望。

米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她内心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几次冒着危险,企图用石块敲碎铁链释放白马的冲动,正是自我内心想要挣脱周遭,挣脱母亲,挣脱一切束缚的写照。

这一动人的情节设计,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属于三个女人的家庭里,父亲与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

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现了,母亲的男友康纳,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对米娅与康纳的关系及两人情感的发展,描写极其细腻到位,丝丝入扣。

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开车出去兜风时那首惬意的《加州梦》,些许拉近了米娅内心与这个男人的距离。

之后一起下河抓鱼,割伤了脚,康纳背着米娅行走;于是米娅愿意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用受伤的脚,跳起自己爱的舞,这是信任与舒展的姿态,这样的情节多么自然动人。

这个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这个温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边找到了被保护、被欣赏的感动,这是一种类似父爱的光芒,暖暖的浸润了她感觉被束缚的身体和心灵。

之后米娅带着自己的小男友,来到康纳面前要零花钱买酒喝的情节,像极了小女孩之于父亲的撒娇;她还告诉他,自己想要应聘舞者却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纳的支持和鼓励。

她当然喜爱这个男人,一种带着恋父情节的异性之爱。

这种微妙的感觉很是抓人,却也着实难以把握。

我确实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们一同喝酒,康纳要米娅跳舞给自己看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继续延伸,到此为止吧。

但是影片还是把两人的关系拽到了性爱的圈子中。

有点像本可慢慢品尝、渐渐微醺的美酒,一扬脖一口喝干似的,畅快了,但却失去了美感,让人不知所措。

当然也让影片的气质骤然滑落。

其实这样的处理本也并无不可,真实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觉,以赤裸裸的样态居多。

只是这让影片情节的后续发展与品质保证成为了高难度动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编乱造。

最后创作者还是选择了与《成长教育》一样的情节收场,毫无创意却也似乎别无选择。

仿佛总是要有一个一开始充满迷人魅力,过后发现原来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来充当小萝莉成长路上磕破心灵的路障。

总之切记小女孩是惹不起大叔的。

只是原本似有若无、轻轻摇摆于父爱与爱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摇晃的清水,微微眩晕不知去向何处,突然水温骤升,杯子炸裂开来,碎片与水花四溅,满地残局。

最后米娅为了报复而绑架了康纳的小女儿,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将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

米娅对这个小女孩是充满嫉妒的,有着一种像是争夺父爱的幼稚冲动,这时我们又记起她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但是她还是及时悔过了,康纳的那记耳光,像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训,让混沌孤单的米娅清醒了自己寻找生活道路的决心。

也许导演想表现的鱼缸,是加在米娅身心的隐形束缚。

为了挣脱这一切,鱼一般的女孩不惜奋力跳脱鱼缸,却跌入了年轻的心灵无法对应与承受的无水之境。

最后还是只能与同龄男孩结伴同行,一起去远方的海洋寻找心中的自由。

 10 ) 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小萝莉

我是在看了最新的简爱之后,迷上了里面的罗切斯特,然后去找这个演员演的别的片子,偶然才发现这个片子的。

感谢简爱,让我认识法斯班德大叔。

感谢大叔, 让我看到这部电影。

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coming-of-age的片子,没有之一。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An Education相比,都是英国人在同一年拍的coming-of-age,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部要更好。

我非常赞同。

An Education的故事还是蒙在柔光镜下的,端着的,美的,把小女孩推到镜头前,演那种其实不谙世事但又偏偏自以为是的小小矜持,和泛进眼眶、最终又默默咽下的眼泪。

Fish Tank讲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凌厉、现实、全无甘美的生活。

一个伦敦郊外工业区的破乱公寓里的15岁女孩,酗酒的单亲母亲,不知道是否满了10岁但已开始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妹妹。

这个姑娘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谈什么宏大的理想,甚至一个柔软的角落。

而她俨然就出落为生活为她预想的那样,辍学、酒精、言语与身体的暴力,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

没有人对她会有洛莉塔的错觉和怜惜,虽然她只不过是洛莉塔的年龄。

在遇到大叔以前,她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对她曾和颜悦色,曾有过温暖的肯定。

大叔是她娘酗酒party上的hookup,是个气质温暖放松的好看男人,随随便便地,赤着膊地来厨房倒茶喝,看到她随着音乐跳嘻哈,笑眯眯地夸她跳的好。

少女看他的眼神很复杂,是警觉、叛逆、和犹疑的混合,为了知道他是谁,偷看他的钱包,还顺手摸了几张零钱。

再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因为那里面开始有了依恋。

每个人都是有心的,哪怕是十岁就开始酗酒和满口粗话的问题少女,只是她的心从来没有被人关照过,甚至未被她自己关照过。

得到一点温暖,她自己也由此看到了心里的一角柔软。

因为有了这一点柔软,她粗黑的眼线下的目光,开始有了一点期盼和雀跃。

无论内心的那点细腻如何被放大,生活依然还是落花流水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

大叔并不是个坏人,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蓄意的圈套。

成长的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一个女孩的成长,总是要和成为女人拉上关系。

大叔悔了,大叔走了,大叔消失了。

少女是个无畏的年纪,她顺着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走了很远,找到大叔郊外的住所,才发现他和他的妻女。

他的女儿,穿着公主纱裙,在她的眼前快乐地滑来滑去。

那一刹那的强烈感觉(愤怒?

),让她差点把这个小公主扔进河里溺死。

好在生活的残酷是不动声色而非声色俱厉的,什么灾难性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段成长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她似乎只用了一场短暂的嚎哭,就结束了转瞬即逝的希望和悲伤。

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的,她在该片在嘎纳拿到大奖之后无法出席颁奖礼,因为当时16岁的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

她果然没有试图逃脱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一种勇敢。

演大叔的fassbender,其实差不多也是本色出演。

他有种温暖的举重若轻的气质,他的身上没有阴影和陈年的伤痕,没有向年轻人贩卖的深沉,但谁知道他是否愿为生活扛起所有他应该扛起的负担。

没有谁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只在对方的生命里扮演了一个某个角度的角色。

谁又何尝知道谁的真相。

在一刹那眩目和醉心的温暖光芒里,谁又在乎谁的全部是怎样。

大叔和萝莉之间,谈什么爱情呢,成长与爱情无关,甚至与性觉醒无关,那只不过是一场希望和失望的交换,然后在尘埃落回原处的时候,令那个年轻的人对生活中绝望之平静(quiet desperation)有点新的感触,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平稳地节制地交出自己的希望,再平静地接受失望和随之而来的改变。

说白了,是一场教与学的关系,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都只是副产品。

人的一生中,能全面了解和拥有的人,不超过寥寥几个,这样的重量,不是一段成长的时光能承载的。

爱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依恋、温情和肯定,成长之前,对这些的要求只会异常强烈。

那些给予这些的人又怎能命定是谁,他可能只是个友好的过客,而你或许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他,而他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有一种在现实和内心之间优美而自信的平衡。

没有煽情,没有玫瑰色的憧憬,没有戏剧化的心碎,一切都符合我对quiet desperation之境界的想象。

我对black swan之类的片子,赤果果地把成长的实现与性觉醒挂钩在一起,非常之不以为然。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black swan里面那个猥琐教练大叔,有一种不合情理的好感。

因为我觉得性觉醒在一个少女的成长里,往往真是minor的事,而倘若她能带着感激想起他,他一定还教会了她其它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情,可能都还是不再回首最为妙吧。

还有一句无谓的心愿,那就是所有有女儿的父亲,请好好爱你们的女儿吧,其实大多数悲伤的成长故事,起因都是父爱的缺席。

《鱼缸》短评

感情是有的,可是傳達不過來。。。

2分钟前
  • kobain
  • 较差

颓废的英国九零后电影,和猜火车还是差太远。不过他们家的厨房真是太tm像爱丁堡寝室的那个了。btw,我喜欢这个ending

4分钟前
  • 小锅子
  • 还行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120 mins of time waste

8分钟前
  • 2-C
  • 较差

和鱼缸没半点关系,是一部残酷、现实、复杂、孤独的青春片,青春冷少女是可爱的也是可怕的。

13分钟前
  • susanlovesmile
  • 还行

2028fuck fuck bitch bitch T榜上这玩意儿真丢人

14分钟前
  • 临泊
  • 较差

本来是一部从头厌恶到尾的电影。不过,终于她从水中拉起了小女孩。最后跟妹妹道别也有亲情。问题少女一个。不过,这个演员才15岁?也太老了吧,屁股那么大。厌恶她的老妈,XX一个,单身妈妈也不一定要当得这么烂的吧,想让人可怜都可怜不起来。

18分钟前
  • 何亦诺诺
  • 还行

鱼缸的意象之于青春,似乎是放之四海皆准。很普通的成长电影,却还是放置了惊喜。放弃喧闹和尖锐的矛盾,对准少女时对时错举动,你能理解她,因为你也想这么干过。节奏把握的非常有气质,情绪绷得很好。敢于把所有的高潮都放在最后,也算是一种与青春的气质相符的勇气。另外,法斯宾德真的没有认出来。

19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

我就想知道一个公租房村姑如何泡到法鲨的 (no offence

23分钟前
  • 瑞安金卡会员
  • 还行

so i learn all kinds of cunt related curse..

25分钟前
  • 雯儿
  • 推荐

半大不小的妹子最难搞,姑娘舞跳得还没有YD的妈妈好,大叔就臀线迷人点儿,不如那个攒车男帅气。情节大约都猜得到,但竟然还是能一口气看到最后不厌烦,导演功力还是有。成长有时候真的是一瞬间的事。迈出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29分钟前
  • nighteye
  • 推荐

太符合90后突围少女那个二逼名字了,安妮大妈的疼痛青春系列么?理解不能啊~~~

32分钟前
  • 不急张
  • 较差

1.采用1.33:1 拍摄有什么用意吗?2. 姑娘你跳舞真难看! 3. 看到一些短评称赞英国口音好迷人,私以为Essex口音一点也不动听。

33分钟前
  • vin
  • 还行

一般般般般。成本低廉不是粗制滥造的借口。

37分钟前
  • Daisy范黛西
  • 较差

成人礼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多少人披荆斩棘鲜血淋淋才能成熟起来。摄影大赞,不仅显现在考究的构图和影调,更在于它让观者能从女孩的视角感受她身上发生的一切,毫不做作。

41分钟前
  • 未来有限事务所
  • 推荐

life is a sick horse, life is in the fish tank, life is just not that funny. life is abt leavin.

45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你渴望一个温暖的拥抱,完整的家庭,体贴的关怀。却遇上一个拖家带口却假装单身的渣男。他搞了妈又上了女儿,睡过之后噢我喝醉了。从辱骂耳光与欺骗中你理解了成长的痛楚。

50分钟前
  • 小可西
  • 较差

额,确实很难去爱这部那么多影评人大赞的片子。相较而言,成长的教育这种温和点的片子反而比较对我口味。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让女主跳的这么烂,但真心不喜欢看。满嘴都是B和F word的孩子们都有个满嘴B&F的妈。或许这就是鱼缸,游不出自己的命运。

51分钟前
  • Sibei
  • 还行

1.大叔控欲控大叔反被大叔控 2.一直努力追逐的理想 喜好的事物 心动的人 最后都通通破灭 就像鱼缸掉落地上 碎裂的如此难堪3.闹归闹 其实最后母女三人之间的感情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54分钟前
  • 李察得
  • 推荐

残酷青春里的一个耳光,一场情变,悲痛到崩溃的无言。女孩为这个成长付出了贞洁的代价,没有被谎言撕裂,终于“在路上”。 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在经历了生死爱恨,精神割礼之后,女孩离开了破碎的家,拉开了人生第二道帷幕。

59分钟前
  • Cerej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