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太多了:1.男主在去实验室拿防护服的路上,看到路上有防护服为什么不直接拿这件,后面才想着拿;2.为什么追着男女主的狗能活着,没因烟雾毙命;3.好不容易到了实验室,明明有两个装防护服的箱子为什么只拿一个;4.路上扔着好多交通工具,为什么到影片最后才想着用!
如此种种非常迷惑。
感觉他们浪费了好多氧气在外面走来走去,看得我着急。
女主太淡定,演技感受不到她很担心女儿,怎么女儿的防护舱只剩5%了才想着去换电,不过她最后为了换电牺牲自己还是挺让人唏嘘。
她丈夫安慰女儿:“她知道她自己在做什么”,这句话让我印象挺深,难道一对夫妻有了孩子,就会用尽全力保护孩子的性命不惜放弃自己的性命吗,我现在还不能理解,我还是挺惜命的。
楼顶这对老邻居倒是挺让我触动的,这位老爷爷真的很爱他的妻子,老年痴呆的老奶奶完全不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生命的最后她一直和爱他的丈夫一起度过。
以及老爷爷的慷慨赴死,夫妻俩躺在床上,妻子浑然不知危险只是依偎在丈夫怀里入睡,丈夫看着窗外致命的烟雾逼近,闭上双眼。
他说他这辈子很幸福。
泪目555。
最大的无语是片子的结尾。
女儿原来根本不需要防护,这烟雾对她有利,她可以自由进出。
一下子让我觉得前面的牺牲,宏大的生命的悲壮都成了笑话。
在评论中看到一位网友mlcoffee清奇的角度: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讲亲子关系的“家庭伦理剧”。
这解读太厉害了。
我们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根本就没必要,也不需要,到底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本来就想写个评论的,字数超了变影评了,不会起题目,写的也一般,不喜勿喷。
刚看完,一家人去看的,结尾我妈说了句“这就结束了?
莫名其妙的。
”我反倒觉得主题挺深刻的,你看到的是全片在歌颂母爱?
我看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父母过度的保护往往孩子并不需要”。
开头三个小孩说自己是观赏金鱼,结局翻转,父亲变成了观赏金鱼,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主导角色的转变,女儿在隔离仓代表的是父母赡养子女的阶段,主导者是父母,父亲在隔离仓在我看来是现实中人老去后的状态,当然法国电影可能法国导演不是这么想的,但在我这个中国人眼里看来这里就是子女赡养老人的状态,主导角色换成女儿,父母赡养子女的时候可以一心扑在子女身上,但当需要子女赡养老人的时候她可能得忙着恋爱(也有可能是子女或者别的东西),所以最后镜头只有父亲看不到女儿,父亲在呼唤女儿的时候电影结束。
当然了里面还有一些探讨末日中人性的表现,老夫妻部分也非常感人,骗我眼泪,作为一个女生非常向往这种感情,我爸觉得这作为一部灾难片不够刺激惊险,确实如此,不过我个人反而会觉得有点纪录片的调调,更真实的感觉。
巧合之下看了一部电影 和大多数灾难片一样 努力奔跑🏃♀️ 努力生存 为了生存不牺伤害别人 题材并没有多特别 看的时候也没有很紧张 感觉都可以猜到的剧情发展母爱的伟大往往都体现在孩子身上 尽管明白自己不一定能够活 也要努力尽可能的让孩子活下去 还有影片中的老夫妻 倘若是自己一把年纪了可能也会和爱人在无望的人生里选择一起离开吧
影片的创意很有新意,对于喜欢看灾难片的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但是,仔细看完片子后,我感觉剧本写得并不好,正常人能想到的剧中人没有几点想到了。
豆瓣6分感觉还算是比较符合的吧,如果剧本完善一下,感觉完全可以是个8分左右的好片。
首先,在这种情况下,氧气应该是最稀有的资源了,应该能省就省,但是主角全片没有一种珍惜这种资源的。
比如:1.自己家就在楼下,去换电池就没有必要用氧气,从妈妈最后去换氧气就能看出开,多一口气就没事,男主在有氧气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出去找一个长的水管之类的东西呼吸,再不济找个大点的塑料袋都可以。
2.去给女儿找太空服,这事需要两个人一起去么?
要知道他们只有那两罐氧气了。
然后被一只不知道哪儿来的狗追的跑来跑去浪费了大量氧气。
3.男主在途中就看见车祸的车上的防化服了,却依然要去拿太空服,是觉得自己氧气是无限的么?
4.两个人居然步行去拿东西,这是出事的第一天,车和摩托都能开的啊,再不济不是还有个自行车店呢么?
还有就是一些剧情点有点太牵强,所有的冲突都是剧中的一个角色非要做某件事,然后遇到的。
比如:1.女儿非要父母去找她男朋友,结果在男朋友家门口遇到了追他们的那条狗。
2.拿太空服妈妈突然要换路,结果遇到了爆炸。
3.男主掉河里只换了外套,里面的衣服还是湿的,肚子却被爆炸的气浪灼伤了。
还有就是最后的神反转,就是说之前本片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全都瞎折腾了,她老妈拼了命的换电池变的毫无意义(虽然说是蠢死的白送命吧),这是要闹哪样。。。
这是一个坏事连连的年份,也可以视为一个好事多磨的年份,对于电影观众,熬过了大半年只能憋在家里看小屏的日子之后,随着影院的复工和复苏,终于回到了大银幕前。
一大批好看又有趣的电影已经把观影日程排到了春节,这其中就包括来自法国,由丹尼尔·罗比导演,罗曼·杜里斯、欧嘉·柯瑞兰寇、芳汀·阿杜安主演的灾难片《呼吸》。
影片剧情设定非常新颖。
平静中欧洲突然发生地震,一股来历不明的毒雾迅速扩散,席卷了大街小巷,很多人和动物因此死去,病毒无坚不摧,唯一的罩门就是“恐高”,不能登上巴黎最高层的建筑,生活在低层的主人公和妻子不得不抛下正在氧气舱里女儿,奔上高层逃生,而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与装备,与幻化无形的毒雾作战,把女儿救出来。
由这样的设定不难看出,影片故事主线就是灾难片惯用的亲情营救,天降奇劫、烧脑情奇,时间紧迫,绝境逆袭,亲情爆发,好看的类型片元素应有尽有。
而除这些看点,本片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看点,那就是当大家看片的时候会发现,它竟然对今年的疫情做出了神预言。
倒不是片中“病毒”和现实中的病毒有多相似,一个是因为气象灾害带来的病毒未下,一个是生物之间互相传染的病毒,但这形似上的差别,并不能阻止因高度神似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共情,因为不管是毒雾还是病毒,其本质来自于环境对人类最基本的呼吸(生存)产生的危害,而这种局面除了大自然的不可预知性,一部分也来自文明高速发展,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反噬,具有强烈的忧思。
影片中出现的情况,更像是对未来的寓言,有太多情节细思极恐,比如以主人公家女孩为代表的新一代孩子生来就面临不能“呼吸”的危险,生活在单独隔离的氧气舱中,与家人只能用对讲机,隔着玻璃交流。
不难想象,假如欧美患病率继续恶化,这样的情况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人们必戴上面罩装备才能重返地面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口罩的升级版,防毒面具,呼吸机,或许真能在数年之后,成为走入千家万户的必备生活用品。
虽然现在国内已经非常乐观,但是真的只能说尚未成功,大家仍需努力,任何松懈和麻痹,都有可能迎来像《呼吸》这样的灭顶之灾,在这样一个时刻,引进这样一部病毒题材的灾难片,就显现出幕后推动者的良苦用心,这绝非是应景或投机,而是行业人的责任心体现所在,越是在危难时刻,更需要这样的作品,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给观众带来警示,潜移默化中让所有人能更了解、关注我们的处境,为早日战而胜之取得信念。
影片中灾难当前,老年夫妇对主人公的无私帮助,主人公为了亲情而激发的斗志,都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信念,让人看过之后非常鼓舞和感动。
所以推荐大家都走进电影,看看这样既惊险好看又振奋人心的电影。
2018年,科幻灾难电影《呼吸 | Dans la brume》法国灾难片,灾难中都透露着深情与浪漫还有四处洋溢的爱。。
多余的矫情和煽情也是比比皆是。。
当然他们缺乏想象力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的雾霾,看看我们大天朝,生存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这个电影看的还是很巧的,赶上大首都雾霾爆发,当然似乎很多地区都飚到500+了,再加上看这个电影也是颇有感触。
电影剧情设计也是脑洞比较大,从使用的一些科技产品来看,科技水平还是普遍高于我们正常认知的,但是很多别的设备却又比较老旧。
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判断。。
难道是文化差异?
这里更多的是表现的爱,在人性方面的讨论非常的少,楼下层层雾霾,远处暴乱四起,但是家里,依旧温馨,天空依旧湛蓝。。
很奇特。。
嗯嗯 巴黎的屋顶也是很美丽的。。。
(唉?
跑题了吧)结尾也不难猜到,片中多次有镜头暗示,我这里也就不剧透了,其实大部分人都应该能猜到了。
但是最后的最后的画面,产生了一种反差感,但是感觉是已经跑远了的主题,一下子又拽回来的生硬。。
让人颇感不适。
-我是雾霾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不论天灾人祸,我们依旧彼此相爱。
新锐导演丹尼尔·罗比执导,卢米埃奖影帝罗曼·杜里斯、邦女郎欧嘉·柯瑞兰寇出演的3D灾难电影《呼吸》,今日正式登陆全国院线。
该片在海外上映后于各大电影节斩获四项大奖,被媒体评为“逼真到像末日预言!
”电影《呼吸》讲述了未知迷雾蔓延全城,幸存者寥寥,城市陷入恐慌。
女儿萨拉(芳汀·阿杜安饰)因患怪病只能生活在氧气仓里,马蒂厄(罗曼·杜里斯饰)和妻子安娜(欧嘉·科瑞兰蔻饰)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女儿争取存活空间。
谁料迷雾不断上升,全城停电,女儿危在旦夕。
夫妻俩必须离开安全地带,屏住呼吸末日跑毒,在绝境中寻求一线生机的故事。
看点一:全新设定,身临其境体验窒息感受电影《呼吸》从生存之本——空气作为切入点,直面“窒息”感受,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当每天生活的城市被未知且致命的烟雾淹没时,除了狂奔没有任何办法。
未知烟雾每天都在蔓延,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和空间被剥夺。
影片所呈现的窒息感配合逼真的环境音效,深深扼住了观众口鼻。
影片雾气弥漫的拍摄现场,连演员呼吸也受到阻碍,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挑战。
女主角欧嘉·科瑞兰蔻表示:“尽管戴着面具,我仍觉得自己氧气不足!在戏里又跑又跳,而现场施放的烟雾让我好几次都呛到连吃NG,几次拍下来都害怕自己会窒息晕过去。
”看点二:感官盛宴,3D展现毒雾逼真视效影片的3D效果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让毒雾迸发的视觉效果极为真实。
从毒雾冒出、扩散,到将整座城市全部污染,恐慌感与紧迫感感扑面而来,让观众真切感受毒雾遍布时的惊心动魄。
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考虑到如果影片全部用后期特效制作完成,影片将失去质感,所以采用了“真雾”加“特效”结合的拍摄手法。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经过后期制作慢慢调整,摄制组终于找到了在特效与真实之间最完美的呈现方式。
影片打造出寂寥宁静中危机四伏的视觉美学,使人如入真境般感受到雾气弥漫的窒息感,借此斩获加拿大影视奖和魁北克影视奖最佳视效大奖。
看点三:高楼跑酷,实景还原巴黎街景为把末日巴黎做到极致,导演更是大手笔造城。
剧组在棚内打造了一座长达一公里长的巴黎街道,把近百辆汽车和公车挪到棚内,一比一高度还原了整个巴黎街区景况。
男主角罗曼·杜里斯表示,自己一开始被毒霾淹没的巴黎场景深深吸引,但当他站上超过五层楼高的屋顶拍摄时却深感后悔。
让他崩溃的是,导演除了一开始让他连续跳楼跳了10次,后来更加码让他学在高楼攀爬、在屋顶上行走,脚下就是难辨空间的浓雾。
罗曼苦笑着说:”我只能把自己想像成蜘蛛人,想像他如何在高楼摆荡。
”看点四:高潮迭起,剧情紧凑线索密布毫无尿点电影一开始便展现出被致命浓雾疯狂侵城的惊心动魄感,给影片定下扣人心弦的基调。
影片导演丹尼尔·罗比曾获加拿大金尼奖最佳新导演奖,擅长讲述起伏跌宕、反转不停的故事。
在他的细心铺排下,全片毫无冷场,高潮迭起,剧情紧凑。
最关键的是,导演把观众置身其中,与男女主角共同面对绝境当下迷惘绝望的惊惧──究竟这毒气是什么?
它从哪儿来?
有没有救援队帮忙?
断电及氧气罐用尽后如何支撑下去?
这些都是必须随着剧情深入,抽丝剥茧而一探其秘辛的冒险。
而且,影片还精心埋下了诸多伏笔,等待观众一一发现。
不少乍看令人困惑不解的细节,看到后面会发现原来背后隐藏着震惊世人的真相,增加了观影乐趣。
对此,有观众惊叹:“原来导演下了这么大一盘棋,实在是太能铺排设计了。
”看点五:即使未来艰难险阻,唯有爱一往无前在剧情人物的设定上,《呼吸》以无言的行动,展现相互依赖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
影片没有浓重笔墨表现父母子女之间的羁绊,也没有高谈阔论、海誓山盟的叙说爱情;而是随着剧情推进,把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感动深深根植于观众心中。
马蒂厄夫妇为拯救危在旦夕的女儿,不惜以身犯险进入迷雾。
一路上躲避疯狗,逃离爆炸现场,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换取女儿生存机会。
片中一对相濡以沫愿生死相随的老年夫妻,则贡献出电影最大泪点。
两人携手躺在床上的画面,被誉为催泪度不亚于《泰坦尼克号》,令爱成为贯穿全片的信念,成为惨烈末日人们内心唯一的慰藉,温暖着银幕下的观众。
看点六:超强阵容,冲破迷雾拯救你电影两位主演均是有口皆碑的颜值加演技派演员。
饰演安娜的欧嘉·科瑞兰蔻,曾凭借电影处女作《无名指》获得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后因《007:大破量子危机》中邦女郎一角被内地观众熟知和喜爱。
而曾获法国“金球奖”卢米埃尔奖影帝的男主角罗曼·杜里斯,是欧容、雅克·欧迪亚等文艺大导爱将,主演的《西班牙公寓》、《只爱陌生人》、《危险青年》等作品在豆瓣电影均获得8分以上的成绩,多次提名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在去年国内上映的《金钱世界》中也奉献了绝佳演技,实力不可小觑。
此次二人携手演绎一对夫妻,两大演技派的激烈碰撞,委实令人期待。
男主的女儿是个生活在隔离舱里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她的人际交流都是在线上和他的病友们视频聊天,后面看得出来是个傻白甜的小圣母,生存技能为0。
男主夫妇一直操心着治好女儿的病。
接着灾难袭来,不知名的黄色烟雾从地底涌来,不由得让人想起末日审判。
男主夫妇逃上顶楼的老人家,走到阳台,外面犹如仙境,但却是致命的,仙气般的雾中人们倒毙街头。
其实电影从谈话中的只言片语知道这个世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很久了,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有基因缺陷,男主女儿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给女儿隔离仓续电池,妈妈丧命于烟雾中。
其实影片中让人感动的是亲情和爱情,吕西安夫妇就像是泰坦尼克号里最终相拥而死的老夫妇一样,就像曾经参加二战抵抗运动一样,勇敢地相伴躺在床上走向死亡。
父亲强打精神,一次次在毒烟中奔走,为女儿找防护服。
结果没有想到女儿和她的小男朋友因祸得福,原本有呼吸道疾病的他们在毒烟中反而能生存下去,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上帝的选民。
最后原本作为正常人的男主要进隔离舱生活,过起了原本女儿的生活,而女儿可以自由地在外行动,如果郊外的向日葵地还在的话,她就可以像男主一直想象的那样自由的奔跑了。
到这一刻应该是编导们的一种讽刺暗喻吧,如果人们还不重视环保的话,总有一天就像被关进动物园大猩猩一样进隔离舱生活。
仍然是欧洲白左们的环保宣传片,拍得很无聊,只能说欧洲人民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灾难,还比不上美国那些战斗力彪悍的红脖子们,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末日情节不算个坏事,最起码也算居安思危吧,灾难真的降临,总有些人能有一定的战斗力。
老人吕西安就像已经远去的法国精神,早已逝去的戴高乐先生一样,无论曾经怎样的勇敢强大,最终也只能走向末日,眼睁睁看自己的心爱的孩子走向死亡也无能为力。
曾经的邦女郎欧嘉柯瑞兰蔻也老的不成样了。
巴黎圣母院2019年烧没了,怎么还有啊?
我最无语的就是母女俩最后的通话,明明电池都快没了,居然还在那有心思谈自己那点小情小爱。
而且妈妈的结局设计实在让人觉得糟心,她根本没有必要给女儿换电池的,可是真放在现实中,男主夫妇又怎么敢去赌呢?
披着灾难片的家庭伦理剧情片,法国片都有种独特的感觉,就是遇事不慌,很温和不暴力,与好莱坞完全不一样,与中国的团结抗灾也不一样。
单纯讲伦理家庭,母亲为了救女儿死了,女儿自责,父亲说这是母亲的选择和你无关。
而后就是结尾,原本正常的父亲被关在密封舱里,患病的女儿却自由了。
很嘲讽?
我不明白那对老夫妻是真的坦然。
然后来讲讲真实一点的,首先那么多人去哪了?
楼顶住户都不在家么?
远处高楼林立市中心应该有很多人,可能因为故事发生在矮楼的住宅区,重点不是灾难。
那不讲周边环境,就讲讲这对父母,首先不知道雾气什么特质跑上楼是ok的,但是男主后面直接用手摸就过分了,不知道有没有腐蚀性。
起码也得小心翼翼用手指轻轻点一下试试吧。
然后去楼下找氧气瓶,不能砸了窗再上来换口气再下去么?
然后就是氧气罐作为最重要的呼吸资源,没有详细规划使用频率和尽量平缓呼吸延长使用时间。
而且还是去帮女儿换电池的重要工具。
不知道没了之后就不能去换电池了吗?
说到这又有个方法,你搞跟管子长长的水管,一头放楼上不就能一直呼吸下去换电池了嘛。
然后就是去实验室拿防护服,明明有两套,都拿了还可以去救女儿的小伙伴啊,就拿一套。
然后实验室没有氧气瓶和面罩的吗?
实验室诶!
物资丰富的地方,不搜刮干净再走?
爆炸了上楼没检查箱子是否完好。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他们竟然全程靠走,路边那么多摩托车自行车,比你走路节约时间多了啊。
说到这就扯到军队了,法国军队运输直升机都去哪了?
士兵都死了吗?
卡车开不进来不能装甲车撞开么?
都什么时候了。
对讲机只有两个么?
两人出门不各自拿一个以防走散?
在自行车行碰到一条狗,我还以为是变异丧尸狗呢,后来以为是动物园跑出来的狼,结果就是一条狼狗。
旁边那么多汽车,钻进去关门不就咬不到了?
留条缝用榔头敲死。
我还以为到了车行会骑车去实验室呢。
实验室起火也是神奇了,消防喷淋停电也是能用的,实验室消防这么渣么?
实验室所有的门没有锁的,停电就能全打开?
实验室没有单独备用发电机?
氧气瓶医院肯定有,可能住的社区没医院,医院在城区高楼那边。
男主在停车场看到有人被杀竟然没有危机意识,主动大喊有人吗,这不是找死行为么?
不应该悄悄进去,没人拿了悄悄走随时留意有没有人回来。
好在反应快。
特意捡了枪后面也没用。
楼顶间距很短的,找个梯子就能上能下能搭桥。
完全没有食物储备,都没去超市便利店洗劫物资。
没有想办法搞一点雾气研究成分。
我记得韩国拍过一部类似的有毒雾气灾难片,一样沉在几层。
那里面就生存元素很多。
全片最正常的是那个警察,搜集物资,找个地方苟,可惜没注意到雾气会缓慢上升,那个停车场呆不久,搜集氧气瓶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是我是男主,前面肯定是一样,从到顶楼开始,先找根管子,去楼下砸窗然后一头让女主在窗边拿着一边找氧气瓶,长度不够就放在窗边,没事吸一口,当然要找东西堵住管口防止雾气进入管子。
然后上楼观察雾气看看会不会升高,整理生存物资。
背着氧气罐出门找商铺寻找有用物资,氧气瓶难找但是水管应该简单,梯子,绳索。
考虑楼顶移动。
然后用水管呼吸下楼找物资。
遇到军队要的氧气罐回去能不用就不用。
发现雾气升高,找个摩托自行车也行,找根棒球棒高尔夫球杆弩武士刀一类的武器平底锅简单防御出门,去实验室,搜刮物资重点氧气瓶。
看看实验室能否从屋顶来回。
去警局看看能不能搞到装备。
去医院和潜水店看看氧气瓶。
尽量不要遇到其他生还者。
规划好路线,带足氧气瓶,找辆大的suv装上物资带着人离开市区往高的地方去。
人类本能的会对不确定和尚未理解的事物产生恐惧,同时习惯在固定的思考模式或行为模式下寻找答案,而这种寻找往往带来的是答案可遇不可求,结果总会出奇意料。
恰巧在这一场让人产生不确定恐惧感的疫情中,在只有两个带着口罩的姑娘的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在这种时间背景下,其实被这部电影触动到一些点。
不要太在意很多细节的话,这算得上是一部比较清新的灾难片,恐怕也只有法国人能拍出如此人文和辩证的灾难片,没有美式灾难片的英雄主义和宏大场面,更多的是思考一些社会和人性层面的问题。
说在前面,这不能算是一篇对电影故事情节或内容的赞许或者评论,只是借这部电影对近期思考问题的一种总结和应用。
也因为这是在中国国内第一次在Alliance Française以外的普通院线影院看到法国电影,所以多打一星。
第一个有趣的思考点是,政权和政府的意义,大部分的灾难片还是会表现执政者在灾难下的抉择,而这部电影有趣的是它构想了政府失效即无政府状态的景象。
暂且不谈政府表象的利益分配功能和隐藏的阶级统治功能,普遍认同的政府意义在于秩序的维持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一作用的体现很多时候未必是出于该本意,而是作为其他某些功能的工具,但是在灾难或危机发生时,这一功能能够最纯粹的表现其意义,不妨想想疫情下各国政府的处理。
遗憾的是,这就如同全民一起买份大额保险,这份保险在必要时还有强制力,但保险毕竟是保险,无法生效的情况也是有的,电影中就表现了这种可能性,突发的人口损失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和政府的架构将彻底崩塌,那么秩序就一定会无法维持了么?
电影中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从现实社会中的例子来看,有两种情况下未必如此。
一种是我们大多考虑的是一个本来有政府的社会架构突然政府失效,但是世界上不乏尚未有政府的群体,仍可以一种自发的形式维持一定秩序,这也是无政府主义者们赞同的主动性秩序的合理性。
另一种情况是,即便突然政府失效,不同社会风格和教育背景的群体可能会出现不同反应,在此不好明说哪些国家在这种情况的确有做到自发维持秩序的案例,只能说在一个国家的政府很好的体现其服务价值和公共意义的情况下,大抵在失效时公民尚可主动自发的维持一定秩序,那么如果公民的社会观念已经发展到这一水平了,其实政府的权威和保险价值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
所以,一起买份大额保险在什么样的背景和情况下是有意义的呢,或者说从个人的角度下,是否有可能我不买任何一份保险,独立于任何一种构架下呢?
下一个有趣的思考点是,普通的老夫妇最终选择一起终结生命。
这其实是一个很感人很煽情的情节,但单从人性思考层面上来看,人恐怕是唯一知道自己会死,对这一事实会产生恐惧感的同时,却也能靠自我意识选择结束生命的生物。
重点在于人可以从意识出发自发选择终结自己的意识。
当然很多时候,人做出这一选择是因为这从生物趋利性来讲对别的人或生物更有意义。
电影中的老夫妇是因为人生已经不再有意义而选择到此为止,只有人类中才不乏做出这种选择的情况,追寻意义是意识所趋,而反问意义有那么重要么,为什么人一定要赋予某种意义,这不正是叔本华口中的“意志之毒”么,人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意识”自己。
人类是否有可能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彻底抛弃寻找任何意义?
最后私以为很有意思的点是结尾,虽然看到不少人诟病于此。
这是一个很法式思考的结尾,并不突兀,却显得很有哲学味道。
在人类有局限性的意识和思考中,其实未必能预料到情况的反转,不确定和不理解的结尾是开放性的,如同一切事物并无孰是孰非,一切事情对所有人来讲也并非一定非利即害。
人类就是如此渺小和无力,甚至答案都是碰运气得出的,今天的自由之身明天就变成了缸中游鱼也未尝不可。
换个有趣的角度看,这也可能是高于人类的智能开启的一场新的自然选择。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很多比较不科学的情节,比如在女儿接近死亡的90秒内还顾得上谈论女儿的情窦初开有点浪漫的过于反人性,以我曾在法和多年认识的法国人们的经验来看,也不大可能,以及对现象的解释不充分等等。
但毕竟这部电影的意义或许不是在探讨科幻和环境问题,而是激发观影者思考社会和人性,作为一种警示,也提供一种思考角度。
法国电影看得多了,没想到连灾难片也玩这手:眼看结尾要悲剧收场,突然来个莫名其妙地转折,一切都解决了。这部更是夸张,之前一切的努力和牺牲都白费了。
一个设定拍到黑,一点进展变化都没有,这编剧也太好干了,就是个点子公司编剧的吧
创意不错,结局出乎意料。你的缺陷不一定是缺陷,反而可能扭转为优势。
还有点感人呢
本来想搜Melanie Laurent导的同名片来重温来着,误打误撞了属于是。评分不高但somehow我觉得不难看,末世片或许不该用现世的眼光来评判。
非常不错
看过介绍视频就是看过系列
一个蛮有趣的社会寓言,看似是毒雾,其实是疾病衰老和死亡,没有人能逃脱,所以也无法组织救灾。当年孩子在温室里,后来孩子长大了,就变成老人在温室里被养着了。逃难剧情里有很多硬伤,完全可以编得更圆一些。比如,既然你动保国不能在电影里打狗,那就不要安排疯狗出现嘛,没意义。又比如,既然雾很固定,扰动也没事,那直接一根巨长的呼吸管,或者随身带几大包新鲜空气,不就无限续了么,就像游泳一样嘛~想想还挺刺激的,一种非常新奇的《刺客信条》,主要在楼顶上跑,万一信仰之跃掉下去了,也不会死,而是有一段呼吸保护期,哈哈哈。
父母和儿女,互为彼此的呼吸。
法国编剧也死干净了么?这个结尾也太缺乏想象力了
老妈死得太冤枉了——个人觉得,老妈换了电池之后,应该立刻进入女儿的密闭室内呼吸一口空气,或者就留在密闭室内等待救援。这样,就不用发生后面的悲剧了。但是,这太美式了,不够法式
CCTV6
屋里屋外
雾霾来袭,底层死,高层活,新老代更迭 创意不错,没法细看,-_-||杀人时那么果断,看到狗却像躲异形一样…
是睿智吧?我们天天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咋了?少见多怪!
这片子还是挺有意思的吧,面对末日的时候还是浪漫一点吧
没有评分显示的这么差。最后的反转引人深思,思考疾病是什么,进化是什么?很多默以为本质性的东西,外部环境一改变,才晓得不过是沙上楼阁。疾病的本质是不适应,而非错误。
蒙馬特暴亂隱喻了穆斯林難民。 陸軍是好人警察是混蛋,說明編導是法右。
冲着两个主演看的,看完基本确定导演主演和特效都没到北京吸过霾体验过生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