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士兵突击热播的两年后,忽然发现这片还行,起码可以给我这颓废青年打打鸡血.一女友非常不耻国产剧,更不耻国产军事战争片,推荐了这片.信仰,我认为这是一神圣的词.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造就一群特定的人.战争就是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残酷而不可少,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只是,只是,人,显得如此不值得一提.
很多人都记得美军15年前入侵阿富汗,却忘了30多年前苏军发动的阿富汗战争。
1988年,他们怀着"帮助阿富汗人民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荒缪理想来到了阿富汗,当他们在无名高地上流尽了血,得到长官的答复却是我们不需要那块高地,我们已经撤军了。
作为底层士兵,那些鲜活的小伙子从来都是莫斯科那些老头子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两年后,随着三色旗插在了克里姆林宫,他们流过的血,阵亡的兄弟,以及为了国家为之拼搏的一切,连同那场荒缪的战争,都被遗忘在了那片遥远的高地,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一万五千多娃娃兵躺进了锌皮棺材运回国内,随后不久那只伟大的军队和他们为之奋斗过的国家转眼烟消云散,被人遗忘,而老兵却要继续生活,这恐怕是那场战争最大的悲哀。
优秀的战争片是反战的,在这部电影里,根本没有正义邪恶之分,从头至尾透漏着一种深沉的无奈,困守高地的苏军第九连,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死守的高地究竟有何意义。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阿富汗人甚至小孩子都要用刺刀和子弹对付他们。
当苏军用125毫米冰雹火箭弹砸向无辜的村落时,目睹这一切时阿富汗老人无神麻木的双眼,他只是阿富汗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缩影。
不禁使人疑惑,这一切到底为什么,政治家们发动战争,最终的结果只是底层士兵和底层老百姓无尽的苦难。
回到当下,如今阴云密布的朝鲜半岛,孤注一掷的韩国政府,仿佛忘了六十多年前那场血的教训,一场从三八线打到三八线的战争,最终带来的只是埋骨他乡的万千忠魂。
如今更先进的武器密布朝韩双方,惟愿半岛各方理智克制,六十年前血的教训告诫世人,战争一旦开始,便再也无法回头。
谨以此片向和平致敬!
自从国内DVD市场活跃起来以后较早出现的俄罗斯战争片。
整个影片情节比较简单,基本是训练+战斗的美式越战片风格。
几个细节,诸如和平时期年轻人要走向随时可能死亡的战场等表现的不错。
对机场阿富汗游击队用毒刺导弹偷袭运输机一段印象尤其深刻。
《第九突击队》有很多战争片的影子,因为它们都是战争片。
但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它是俄罗斯的战争片。
直到现在,自己最喜欢的战争片仍旧是那部制作粗糙,画面粗粝,影像非常像纪录片,但内容却相当震撼的俄罗斯战争电影《炼狱》,没有任何视角,只有尽量还原。
试想,电影又能还原真实场面几分?
可想真实战场的惨烈。
《第九突击队》仍旧表现了俄罗斯战争电影独特的影像品格,像美国战争片,但娱乐性不足,但电影拍出了让人想流泪的影像思考,并且思考是在非常简单粗暴的镜头中表现,俄罗斯人对战争的理解就像理解列巴一样,逐渐接近骨髓。
电影一开始就有一点很值得关注,就是十分炽热的影像,沙漠被太阳炙烤的蒸腾,画面的颜色被调的色温很高。
之后转入了一个新兵蛋子的视角,然后就是军营训练,和正常没什么两样。
只是没想到前面铺垫了这么长,就是为了最后毁灭的非常彻底。
还注意到了一个镜头是训练他们的军官因为不能上战场很失意,在一片花丛中神伤。
看的很有意思,如此粗粝的大兵在这么漂亮的花丛中,这个想法真的不错。
心里首先想到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彪悍的外表下,细腻且无处安放的情感用这么一片花海表现,好“粗暴”!
电影表达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爹妈生的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普通士兵在冷血无情的子弹、迫击炮下的状态。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是入侵战争,苏联在与美国夺阵地。
但所有的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打仗都是要人去打,死的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
《第九突击队》中最后士兵的死亡没有像我国抗日神剧中,慢动作煽情一下,死就是死,哪容得你去思考。
回过头来喊一句“敌袭”,就被爆头。
拉手榴弹,首先表现的不是爱国的怒吼,而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或者是乱枪打死,也没有特别的镜头,不管是谁,都不重要,死亡都很平等。
还有电影火箭炮的镜头好牛逼,毛子玩爆炸真的强,直接轰平了一个小村子,火浪滔天。
最后阵地战迫击炮密集轰炸,视觉效果还是很强的。
当我们还靠虚假剧情的战争片来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的时候,俄罗斯的战争电影已经可以博得我的沉思和泪水了,我觉得《第九突击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网上的影评很多都在批评电影没有了苏联电影的乐观和英雄主义精神了。
可是,什么是这种精神呢?
我们的电影也曾有过这种精神——就是忽悠人去打仗,去死的精神。
“战争就是老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年轻人去死的一种游戏”。
没有什么高贵,没有什么荣誉,只有死亡而屠戮,只有伤害和残酷。
然而,这战争伤害和残酷到然后一部电影都从来没有表现过的,片子从头着墨描写的最大的男主角,那位有着画家气质,射击天赋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第一号男主角,在最后一场战斗的开始就被敌人开的第二枪放倒,以至于他只来得及喊一句话:同志们,敌人!
然后就是血腥的战斗,杀人和被杀,混乱和紧张到已经忘掉了谁是这个片子的主角,只知道和主角一起来到阿富汗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倒下,甚至连特写镜头都没有,只有一个人被子弹打断了双腿不愿被阿富汗俘虏而拉响手雷自爆。
最后我都忘记了这片子还有多长时间,只希望快点结束,因为这些年轻人实在已经承受不了不怕死的穆斯林的一次又一次地冲锋了,当他们终于看到友军的时候,剩下的七个人也只有一个人活下来了——那个最无厘头和捣蛋的人——或许只因为,他得到了前辈的护身符。
而他们全连牺牲至一个人所换来胜利,对于上级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苏联已经从阿富汗撤军。
但是,军人,他们没有问为什么,服从命令,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结局的仅仅两分钟,却道出了一代人的悲剧: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两年后就不复存在了。
唯一的幸存者的心已经死去,他的叙述所能记得的,还是过去他的长官,他的兄弟,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两年但是却永远倒在异国他乡的战友。
是否还记得,那些战士,勇敢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政客,用生命来博取政客的功绩,而随着历史被一笔带过,他们有什么过错呢?
是啊,他们有什么错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因为现在的这个新的国家,还有电影人记得他们,以优秀的影片讲述着真实的故事,感动着年轻人,也创造了收益。
ps:各种下载到的这部电影都是德文字幕的,最后一段的说明没有翻译:“本电影改编自1989年1月8发生在阿富汗Khost省3234高地的真实故事”,然后是大大的:“为了纪念我的父亲”。
或许导演的父亲也真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吧,战争,破碎了15000多个家庭,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这种战争,即便有什么精神,应该是我们宣扬的吗?
无论你是俄国士兵还是美国士兵冷酷无情的训练思念亲人的长夜偶尔的放纵引人疯狂的战斗为国家利益将自己的青春化做硝烟弥漫的噩梦如果说新兵还是个人的话老兵基本就是完美的战斗机器战争将他们锻炼的冷漠、高效、准确且韧劲十足
很多人都记得美军15年前入侵阿富汗,却忘了30多年前苏军发动的阿富汗战争。
这部影片就是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表现那段历史,从参军到集训到入境到冲突。
可惜情节比较拖沓,情绪上并没有代入感。
因为我以为这是一部热血的战争片,但通篇只有暴躁的情绪,狂飙的荷尔蒙还有尘烟四起的村庄。
观影50分钟还脸盲着不知道谁是谁,我对战斗民族男人长相真是分不清楚,只记住两个颜值出众的,主角的眼睛好美。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个披着战争外衣的反战片,没有火力全开的大场面,就是枯竭、重复和疲惫,还有不情愿与不得已。
战斗民族拍摄阿富汗战争非常的耐人寻味,结尾更是彻底的否定了这场战争。
影片情节交代的不清楚,没有来龙去脉,最后不知道哪出来数不清的黑衣人把九连碾压了,画面就像抢滩登陆单机版。
困兽犹斗,弹尽粮绝,在九连即将灭团之际,触发主线剧情,空中出来两架直升机,黑衣人瞬间消失,出现盛装NPC(面目冷峻,翻毛军大衣),进入CG画面,告诉幸存者Missions All Cleared。
结尾仓促到不忍直视。
而男主(我心中的男主)死于第二场围攻,作战中,战士们脸上的血污让我再一次脸盲。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很多硬伤,节奏太慢,细节处理很突兀。
整体上只能说剧情不够颜值凑。
很多人觉得俄罗斯人拍的战争片要远远强于美国的大片。
可是我觉得俄罗斯战争片不够燃。
就连《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
不是我的菜。
一场伏击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出其不意,强势攻击,快速移动。
(来自国家地理频道《CQB 近距离战斗》。
) 现代战争中常常使用这套战术伏击车队。
主要策略是:第一,使用IED简易爆炸装置,或者路障瘫痪第一辆汽车。
第二,对车队用强势火力压制,快速移动展开进攻。
最后,结束后,集合队伍,清点人数迅速撤退。
因为敌人会派出追踪部队。
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里也有一场伏击战——当地游击队利用山地地形伏击苏军运输队。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是这方面的老手。
第一,当地游击队利用峡谷作为天然障碍,这不仅能够压制敌人,同时也有利于撤退。
他们以RPG火力瘫痪运输队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并且火力非常强大。
虽然,第九连展开了还击,但是没有什么用。
‘
游击队用RPG火力瘫痪第一辆车作为进攻信号
游击队的火力快速,强大,准确第二,因为游击队使用的是“打了就跑的策略”,所以整个进攻时间非常短。
苏军很快派出了追踪部队。
可是山上到处是利于隐藏的洞穴。
(有的是人工挖掘的,为的就是开展这样的伏击战。
)有时候在撤退的过程中,敌人还会使用地雷,诡雷,催泪瓦斯,支援火力来作为掩护。
游击队在撤退的过程中非常迅速整场战斗当地游击队使用了出其不意的技巧瘫痪了苏军运输队,并且进攻火力非常凶悍。
最后利用山地地形撤退时非常迅速。
这些全都满足CQB近战三原则。
说到战争片,大家都想到什么?
是战士的武勇,厮杀的惨烈,还是男子汉之间真挚的情谊?
是军旅的铁血,正义的宏愿,还是洋溢全身的爱国主义自豪感?
但是我现在介绍的这部战争片——俄罗斯的《第九突击队》(又译《第九连》)——却能给你带来绝对不一样的观感。
这部电影的导演叫邦达尔丘克,是我国老一辈人熟知的苏联影人邦达尔丘克的儿子。
真是虎父无犬子。
电影没有刻意为之的负能量,也没有一般商业动作片的浅薄,只有震撼人心的真实,充溢着对战争及其背后社会现状的揭露、批判与反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令人观后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内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苏阿战争。
一九七九年,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得到印度洋入海口的夙愿而突然入侵阿富汗,本以为凭靠世界两极之一的强大可以速胜,却事与愿违。
不仅折损了大量军费与军人生命,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
一九八零年主办的莫斯科奥运会遭遇了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一致扺制,因为苏联的战争行为违背了奥运精神追求和平的核心。
奥运会闭幕式上吉祥物小熊米沙的眼泪,被视为苏联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转眼九个年头过去了,战局依然胶着。
电影由此开始,描述了一群苏联年轻人从入伍到战殁的全过程。
电影一开始,就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不正常的氛围:入伍的新兵们如同荷尔蒙居高不下的牛马,失心疯一般创造各种粗野出格的劣迹。
他们对爱情与婚姻的虔诚与神圣全然不晓也不在乎,反而自鸣得意地大谈特谈与性有关的下流话题。
他们在重要的武器教学课上把老师示范用的炸药捏成了阴茎的形状,并相互传阅。
他们有人酗酒后抢夺战友的家信,引发老拳相向。
更有甚者,为了逃避训练及战死的重压,他们竟然用夜里聚众乱交的方式来宣泄。
这斑斑种种,已然不能用“年轻人涉世未深”等等的理由来搪塞了,因为其践踏了军人最基本的尊严与荣誉,是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代接班人跨掉的证明。
为什么会这样?
事在下边,根子总在上面。
除了入伍前的社会因素,学校与家庭教育欠缺以外,军队的规范管理也要负上相当的责任。
战局失利,士气低落,令当时的苏军从军官到老兵都压力山大,不得不对新兵进行很非人道的职权欺凌来树立权威,纾解焦虑。
其代表人物是新兵们的训练教官,因为战伤毁容还有屡次申请重返前线被拒,他心灵扭曲,变成一个虐待狂式的变态。
不仅平时训练时对新兵非打即骂,极尽侮辱尊严之能事;
甚至煽动交情甚好的士兵进行互殴,用这种法西斯式的方法锻炼所谓勇气。
在新兵们即将开拔的前夜,最需要好好休息的时候,他却控制不住自己个,酗了酒以后跑进宿舍里大打大闹,大喊大叫,给了战士们一个特别难忘的告别礼物。
这位教官是当时苏联军人的缩影。
他们进行着不义的战争,有着强大太多的资源、武器以及不愿承认但确实过于腐朽的政治体制,因此久久无法取胜。
在狂热但虚妄的信仰热血烧熄之后,他们无法成为勇毅报国的英雄,也不能成为百死逃生的哀兵,甚至成不了冷酷无情的杀戮机器,精神因为万分空虚与迷惘而垮掉,粗狂的外表之下只剩外强中干的虚弱。
接下来是奔赴前线,至此主人公们和观众才知道,训练基地只是小小的苦境,阿富汗战场才是真正的地狱。
一下飞机,他们就见证了一场悲剧: 一位即将回国的老兵在新兵之中找到了一位同乡,十分兴奋地把自己的贴身之物相赠,并要他回国时如法炮制,加以传承。
两人深情相拥,依依惜别。
热乎劲儿还没过去,老兵乘坐的飞机刚上天就被阿富汗军的火箭弹打了下来,坠毁爆炸,无人生还。
在那个机场里,战机坦克,大炮钢枪,堂堂军势,熠熠利器,全然无用。
新兵们在内的许多人,从脚底凉到头发根,因为他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宿命:我等自认强,无以返故乡。
到了驻地,他们编入了第九连,开始一步又一步地直面战争的残酷与可悲: 领取武器,只有死人用坏的机枪;
进攻受阻,不得不通知炮兵将目标村庄包括平民彻底毁灭方告结束;
给养耗尽,不得不抢友军的物资;
新年来临,唯一的娱乐是听完最高领袖的扯蛋演讲后,酗酒狂舞(狗:我招谁惹谁了!
)。
以乐景写哀情啊。
还有上级,第九连的连长也是一个在战争中搞坏脑子的疯子。
他不仅冷酷颠狂,靠大晚上白费弹药跟敌人互射来取乐;
而且自私卑鄙,临战了命令手底下人给他找火柴抽烟,当那小兵回来又为了在上级面前保住自己面子而将他嘲骂一顿。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有这样的兵头将尾,整个连队好得了吗?
此人毕竟是历史了,我们在对此痛骂泄愤之后,还得好好想一想,是谁和什么,把他造就成了那个样子?
今时今日,如何防治诸如此类的害群之马死而复生?
还有死亡。
有主动的:一个苏联小兵偶遇了一个正在方便的阿富汗兵,两人毕竟无冤无仇,紧张过后聊了一会,相互谈及恋人时还笑了笑,然而苏联兵突然走了一火,将对方射杀。
随后他脸上既没有杀敌的兴奋,也没有幸存的欣喜,只有害怕与震惊,还有迷惘:同为良善人,奈何相厮杀?
也有被动的:有一个苏联新兵原本是学美术的高材生,尽管在军营里多次受到同伴和上级的戏弄与批评,他依然没有放下画笔,那在他心中是文明的希望。
有一天,他早起写生去,正为异国的壮丽山色慷慨万分之时,恰遇敌人突击,他仅来得及喊一声敌袭就被射杀,仅剩鲜血飞溅画板上。
多好的一个年轻人,他的爱、他的美。
他的热情一瞬间失去了意义,凄凉地死在异国,为那秀丽河山的主人以正义之名所杀,难道这是他该有的结局吗?
还有一个苏联新兵,一直软弱可欺,突然遭遇敌袭,他狂吼着拉开手雷与敌同归于尽,当时他的脸上全无勇气,只有惊恐,是精神被折磨到极致,已然癫狂的一种解脱的释放。
二战临末,日人叫嚣一亿玉碎,仍无法挽回侵略败局。
二者之间,谁比谁强多少呢?
还有敌人。
尽管是敌人,但电影没有故意丑化阿富汗人的形象,而是通过不多的着墨,画龙点睛似地表达了对他们的某种认同,即他们不是青面獠牙的魔鬼,嗜血成性的狂徒,而是跟苏联人一样的,热爱祖国,不畏牺牲,坚强勇敢,有血有肉的可敬的人。
他们可以设计巧妙的伏击,也会进行无畏的冲锋。
哪怕一个孩子,也敢端起枪向侵略者射去仇恨的子弹。
相比之下,苏联人张牙舞爪下的恐惧与混乱是难以掩饰的,除了上面那个走火杀人的小兵,还有另一个给长官买火柴的小兵,他在一间密闭无光的房子里见到了一个盲目的阿富汗老人,尽管对他毫无威胁,依旧恐惧不已。
美国人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跟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其实苏阿战争又何尝不是?
苏联所遇上的,是最难缠的坚韧不拔的对手。
侵略战争不义,畸形内政致使社会倒退,即使将士奋勇,又何有不败之理?
还有电影的结尾,极具讽刺意义:第九连与进攻驻地的敌军鏖战多时,弹尽粮绝,行将覆灭之际,他们苦苦期盼的援军终于到了。
没想到增援的方式则是武装直升机重火力扫射,把地面上双方的军人通通干掉。
之后,阵地上仅存的一个苏联小兵强压悲痛,向飞机上下来的长官汇报战况。
对方却告诉他:战争结束了。
战争结束了?
我们却没赢,那就是……输了。
可是我们明明是赢了,第九连与敌人,哪怕幸存者是一比零,胜利还是在我们这边!
第九连赢了,可是祖国输了。
那么我和我的战友们,我们的英勇、他们的消逝,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长久以来,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罪,又是为的什么!
年轻的小兵潸然泪下。
他想不明白,还未能明白,便终于退伍返故乡。
然后不到一年,由于经济和政治形势的突然恶化(其实在此前的多年就一直在恶化),他的祖国轰然倒下,分崩离析。
随后他和他的队伍的真实故事,日复一日地不为人所知。
有人在主动地制造忘却,有人在无知地拥抱忘却。
直到那位勇敢的导演加以揭露,我们才如梦方醒般知晓:在那个强权引申为爱国主义的时代,有一群乃至无数天真热血的年轻人,被故意地蒙蔽了民主、平等、自由、公平为何物,成为了狂热政治的炮灰、牺牲品,血与火埋葬了他们的青春。
其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且鉴之,方使后人无复再哀后人矣。
通篇都很压抑,一帮小伙子从陌生到熟悉,从嬉笑打闹到战火纷飞中被支离……他们最终是胜利了,虽然他们的阵地被忘记了……突然发现,冯小刚的《集结号》是不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的?
这还是俄罗斯片么
挽歌的意义,在于以严峻的语气狂笑,军人保卫的是社会心理而非政治生态,政权即便剧变,胜利也属于他们。充满时代意识及对历史环境的感受,关注女人时装,没人听政治演说。特殊的生命眼光引进了对军妓的崇拜。战争美学争论。失意老兵画像,战争与爱情皆失颇多痛楚。本片表演动人肺腑。
《第九连》《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布列斯特要塞》......从红军兵士到白军将领,近年的俄罗斯大制作看似已走出意识形态的桎梏,实则仍沉浸于帝国往昔的虚幻荣光中,并不具备理性层面上的反思。
好电影啊,引起了对战争的反思,反观中国战争电影,都是主旋律
很惨烈,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况。里面有一个培训讲到:穆斯林在等着我们,帮他们完成使命(死亡将不朽)。片子最后的守卫战绝对是共产主义的视角,不过最终的结尾,还是突破了过去的禁忌,讲到了前苏联的解体以及诸多遗憾。
一个帝国的陨落与很多人的一生。
文不成,武不就,都差那么点意思。
战争片果然得有大场面哈。。。精彩
最后林志炫活了下来,画画的小哥好帅
惨惨惨
Muslims and Russians cancelled each other out, good
苏联有很多史诗般的曾经。阿富汗,帝国坟场。
苏联的E连,只是他们的结局很悲剧,也很没意义。不要去pps上看德语配音的中文字幕版。。
罕见的苏阿战争题材,极具震撼力!
俄版的《全金属外壳》,但是珠玉在前都能拍的这么没有主旨贯穿整部电影,我也是服了。
为了高地。。。
【苏联入侵阿富汗-323高地之战】疤面教官在野花丛中哭泣的画面是典型的俄式浪漫,阿富汗老爷爷的特写镜头不错。
前面一个小时完全就是超级无聊的剧情.浓缩到二十分钟足够了;一个小时后才进入主题-大部分观众都要骂娘了
不义之战,炮灰的故事
太墨迹了,不过战争场面很真实,不太习惯毛子的电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