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怪兽》这个文题不符的电影名字,我更宁愿选择《异兽禁区》《异形封锁线》作为翻译,但如果有机会,我觉得翻译成《封锁异化》,因为影片更多的在阐述的是观念、科技这两者带给人的异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从影片开始分析。
开场交代六年前的背景,然后向观众展示了克苏鲁式的章鱼异兽在墨西哥袭击。
画面一转,男主角出场并且前往医院找到了故事的女主角,十分简洁,而且开门见山,主线也十分简单纯粹,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拯救人类,按照其他科幻怪兽电影的套路,非得是男女主前往险地找到异兽的关键基因破解,亦或者是护送终结武器诸如此类的大场面下的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套路。
因为被名字误导,我也带着点刻板印象去看女主受伤包扎左胳膊,给人一种她把异兽藏在里面的感觉,结果只是戒指?
而通电话和她爸说到未婚夫约翰的时候,按照一贯的套路肯定会掰然后和男主产生爱情。
暂定的计划是坐火车到达港口,在两天后封锁港口前,搭乘最后一班轮船离开。
无巧不成书,这种返程一定不顺利。
果然,莫名前方无法通行,火车返航,而男主选择下车,从居民口中得知怪物只会在晚上出没,似乎感染区就意味着这是可以感染人类的,包括电视里也提醒群众带防毒面具。
男女主的这次对话,问道记者是否如医生一样需要病患生病,男主回应到没有制造悲剧只是记录下来。
反倒是让我想起了——凯文·卡特拍摄的《苏丹的饥饿》展示了饥荒中枯瘦的孩子与守候的秃鹫,引发全球关注与争议:当灾难发生时,摄影记者应该是冷静的记录者,还是立刻投入救援的行动者?
卡特的选择,让他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不幸的是,卡特没有能够承受住他的工作给他带来的心理影响,他并于1994年7月自杀身亡。
他的照片,虽然唤起了世界对苏丹人民苦难的关注,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记录变成观看,同情变成旁观,人性的边界在哪里?
卡特的内心,无疑也在这场辩论中受到了撕扯。
他的自杀,让人不禁反思,那些被摄影师镜头捕捉的瞬间,对于他们自己,又意味着什么?
在捕捉苦难的同时,他们的心灵是否也承受着难以言说的重负?
《苏丹的饥饿》不仅是一张照片,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国家的悲歌,也是对人类道德和良知的深刻拷问。
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一次灵魂的触碰,每一张图像的背后,都是生命的重量。
同样的,男主在这里说了一句深刻的拷问:“你父亲愿意花五千美元买一张外星怪物杀人类小孩的照片,但要是我拍一张小孩的笑脸?
一个子儿也赚不到。
”尤为讽刺。
在深陷苦难但不失热情和善良的墨西哥人帮助下,男女主更加了解了怪物,这里也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内容:如果遇见了怪兽不要动就没事,所以晚上他们都会躲在家里不出去。
包括后来就连男主使用相机这一小小的科技设备也会激怒异兽。
也是在墨西哥人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男女主到达了港口,面对危机中的逃离工具,商家坐地起价要求五千美金,在交涉无果后,男女主无奈忍痛买了天价船票,并在夜晚游玩,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再分别之际,明显男女主的情感有些许变化,或许是美国人的过于开放,让我有些不理解,又觉得他俩已经处于越界的边缘,要不是女主有未婚夫以及对男主还不太了解所持有的防备,可能当晚就得发生点什么。
男主也很明显想要与女主有所发生,但是被拒之门外后,就迎来了最操蛋的剧情转折——逆天的男主一夜情丢了钱包和护照,然后被迫陆路穿越感染区,还是女主脱下戒指换来了票,还是被坑蒙拐骗出发上路,不出意外的话路上要出意外,在晚上遇到怪兽。
果不其然,先是得知怪物会在海里交配,后在树上产卵,再孵化下河入海,反复渲染和见过树上的卵后,在这里,其实异兽变得没那么像异兽,他们也如地球上的生物进行着有规律的繁衍。
再加上,他们的对话里在质疑科技,在质疑美国投放的化学攻击,在质疑攻击异兽是否正确。
虽然最后并没有得出什么实质性的答案,正当晚上大家步入梦乡,收到电报,产生了电影的又一个强行推动剧情的槽点,那就是在明知夜晚行动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作死出发,好巧不巧遭遇了章鱼,再匪夷所思地选择了下车开枪,惹怒了异兽。
紧接着就是最狗血的主角光环,使得男女主成了唯二幸存,最为嘲讽的应该是遇到了抢走男主东西的女妓,以及一些在港口看到的无辜群众惨死在林中。
男女主只能两个人徒步上路,当女主上厕所时见到了高耸的石阶,招呼男主一同前去查看,于是两个人又一次进行了对话,影片中那庞大的隔离大坝似乎就是一种阻断,美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将自己和危险隔离开来,却让痛苦和悲伤在隔离区内蔓延。
从外看美国的这段话题,更是让我想到了美国看似包容他国移民实际上一直排外,筑城高墙垒砌,将一切罪恶归诸于墙外的世界,但事实上城墙并不阻挡外面的一切,也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只会蒙骗墙中人,阻挡墙内的生长,直至灭亡。
当男女主走到美国边境,小镇早已毁坏,男主秉持着职业素养继续拍摄,看不到任何人,唯一遇到的是个疯婆子,除了荒凉还是荒凉,只有些许飞机飞过的轰鸣证明着这个世界还在运转,逐渐开始思考政府的做法和自己的先前的认识。
这种充满末世气息的存在,似乎预示着对抗的未来。
更是让人觉得墙究竟有何作用,不过是围了一道形同虚设的栅栏。
万幸的是男女主在和黑夜中找到了一个加油站,一方面寻得了避风港,甚至可以打救援电话,另一方面显而易见地光亮是有概率会遇到异兽。
当接线员问到衣服的时候,我甚至还在怀疑是否感染和异兽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表象一个能指,而所指的真相是被异化的人们,所有人看不到真正的怪物,又会看到来自内心的“怪物”,可能是政客们的宣传,例如美国在发起战争时宣扬的其他种族的罪无可赦,有可能是自我的异化、社会的异化或者就只是与常人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收银台说着孩子模仿父母。
两个人又一次互相问到明天要做什么,不难看出他们对明天的希望的丧失,即使在电话中不断安慰对方,可他俩就像是在太平洋上漂泊并不断下沉的孤舟。
雷声骤起,章鱼异兽显露出峥嵘,触手逐渐伸进屋内,女主后知后觉,当触手在空中感触着室内,女主看到了它在不断吸收着电视机的“能量”或者是“信息”,当女主关掉电视,章鱼异兽在室外遇到了另外一只,两只异兽交错缠绵,在交换了能量与信息之后又隐入黑暗,带走了电闪雷鸣。
它们的纠缠与爱恋似乎影响了男女主,两人似乎不愿意回到过去的牢笼,相视过后也碰撞亲吻,却又被姗姗来迟的救援队拉走,影片戛然而止。
其实在最后的这段异兽表演中,我觉得女主看到的是异兽与科技的一体化,异兽会从科技中汲取养分,不论是阴谋论认为异兽是人类研发出来的,还是单纯的作为意象统一体的两面都是可以接受的。
也回扣了之前说的美国进行生化攻击以及异兽攻击了各种飞机、高科技产物,也是在控诉滥用科技以及强调异兽的进攻性更多的源自于先进科技对它的招惹。
同时,还有一个方面则是异兽的交配是生存的必经之路,也象征着生存,他们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因为相互交配产下子嗣,而人类渺小的如同蚂蚁,它们可能也就是意外地踩死了一些,更多的都是人类主动去招惹、打扰它们。
何尝不是在暗示人类在科技高速发展后对自然的破坏,对其他生物的漠视与残害,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是像异兽一般去践踏。
所以,女主在最后理解了男主,也产生了爱情,也不想回到美国而是想要回归自然,但是事与愿违,被分开带走,当然,看起来还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在大多数人喜欢看大场面、爆米花以及拯救世界的环境下,很难得地,导演是想和《第九区》一样展现科技、人性在外星生物与末世下的考验,顺带多表达一些爱情。
整体我认为可以评的上四星,但是由于剧情中有一些十分逆天的桥段我不能理解,表现的方式不能让人接受。
我可以赞叹它的低成本,它对于人类异化、科技异化的思考,但是无法苟同其中的爱情价值观念。
因此,三星半,豆瓣打不了,那就三星了,如果有喜欢有些小清新的科幻作品的朋友,那还是值得一看的。
此片可以作为本人本年度佳片之一。
为什么呢?
一般独立电影都喜欢玩点什么漂亮的定景啊、特种镜头啊之类的,但是剧情剪接就非常一般了。
有的时候节奏还慢得要死。
看完前20分钟就想睡觉了。
可这时候那些片子的预告偏又往往是劲爆无比的那种。
可是此片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GC有些地方看起来很假,但是音效很到家。
气氛渲染得很好,残岩断壁,尸骨残骸,怪兽在背景的嚎叫声,路牌,街头涂鸦,乍一看挺是有趣,认真想一想,设计这么多种路牌绝非一日之功,导演下了苦功夫,在此敬礼!
正如本人短评里面说的:此片就是一部披着怪兽片皮的人性片。
怪兽高百米,完全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基本原则。
除了听到飞机引擎声会有些过敏症状之外,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和平的生物。
好吧,废话少说了开始吐槽+观察:1. 这些生物貌似可以直接从电视里面获取信息。
2. 片头美国士兵哼的是瓦格纳歌剧《武女神》之武女神降临。
3. 中文字幕很傻屄!!
对不起,如果有字幕组的人在这里逛的话。
“富二代”啊,“不要照我素颜”什么的,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4. 大墙和monster,可以认为是对美国移民政策的某种讽刺。
5. 男女主应该都挂了,女主在被袭击的时候就掐不住了。
男主抱着女主没有赶上撤离中的悍马车。
至于谁是这部片子里面怪物。
给为朋友请自行想象吧……
人类自私的把它们从外星掠夺来 又没掠夺好结果坠机了小章鱼们只能在异星地球上谋求生路 还没有适应好环境 没有处理好想家的心情 人类就不愿意丫的在这求生了 飞机加枪赶尽杀绝 能怎么办呢?
反抗啊 于是人类恐惧了 小章鱼们成了邪恶残暴的代表如果有人刚见面就拿着枪口对着你 啊不对 是刚见面就对你开枪 你还友好的起来吗?
片尾那俩小章鱼不知道是在缠绵还是干什么 看得俩主角泪奔了 想起来紫光灯灭蚊器了 类似的东西也许正扰乱着小章鱼们的寻偶吧 所以它们才对光源那么敏感。
整部片子看下来 就觉得以上这些还算可取之处了 这俩主角真不是我的菜 一个愚蠢的男人 一个短发的女人 无休无止的调情 OH MY CAT!
最后祝福小章鱼们在地球顺利安家 世代繁荣。
本片大部分地方都在浪费观众的时间。
当你在看一部名为“怪物”的电影时,发现自己看了几十分钟还没有看清楚怪物的模样你就该明白这部电影的主打牌肯定不是alien之类的东西。
是的,这部片子是在通过monster这个主题探索一些另外的东西,事实上在一部怪物出现时间累积不到10分钟的怪物电影中,它确实有大把的时间来表达他们想要的主题,可惜他们没有。
从片中男女主人公所透漏出的生活细节中,你根本无法了解他们在最后看到怪物在一起的那种感动,别说那样了,连他们的相爱我都无法了解,单从片子看那个男的有什么好爱的?
无论是实质上的怪物,还是企图塑造的心灵上的怪物本片都无法令人满意。
怪兽是史上最坑爹的怪兽电影,我以为我会被怪兽吓倒,但没有,整个电影我被吓到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船发动时的配乐一个是另外一个莫名其妙的配乐,怪兽倒像跑龙套的。
真正起到恐怖作用的是神秘的配乐人。
本来想打低分的,后来看到知道内幕的人的吐槽才知道这部电影是低成本的大制作。
拍出这种效果着实不错。
不过很多场面和道具,很难相信20万后来又改成50万的成本能拍得出来。
摄影很美,像一部风景旅游画。
音效也一流,恐怖效果就靠他坑爹了。
剧本很白痴,依白痴如我看来,确实是这样,不知道要讲什么,这东西必须看完就上豆瓣才不浪费啊。
综合以上的因素,这电影讲了一个貌似很人文的故事。
细腻的情感,心灵的悸动,政治的影射,也许什么时候去旅游,会无聊到也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或者想起这部电影也不一定。
为了显得自己不是很白痴,给4星
今年一部来至英国的低成本软科幻片《怪兽》让人眼前一亮。
大家把它和《科洛佛档案》《第九区》《月球》归为一类。
可最终豆瓣上的分数只有5.8分。
只能算是一部中下水平的电影的评分。
在初看完本片后,内心并未有太多的波澜,亮点似乎不多。
可就在随后一次次的拉动片子,一点点的欣赏一些细节后,还是感受到了导演的那份诚意和用心。
科幻怪兽类影片的主流类型是如《哥斯拉》《异型》《独立日》《铁血战士》等位代表的对抗激斗类。
片中往往有大量的破坏,追逐,表现外星怪物的强大和人类的反抗,并最终战胜入侵者。
当然也有类似《第三类接触》《K星异客》为代表的软科幻,或温情或营造神秘感,多为表现人类与外星生物间的交流,而不是对抗。
这类电影通过发展演进,出现了类似《K星异客》《月球》等风格的更为深层次探讨人类自我的科幻类型,主题更加的厚重而深沉。
对于看惯了硬派科幻的人来说,要一下子接受这类不痛不痒,不刺激不给力的科幻类型时肯定会有不适应。
当年《科洛佛档案》出现时,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片子融合了科幻片的几种风格。
特别是拍摄上,全程的DV跟拍,晃的天昏地暗,用这有一种刻意粗糙的记录风格来营造真实感,动用网络媒体进行独特的宣传,增加影片的真实与互动性,获得了成功。
后来的《第九区》,第一次将人类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让外星人成为人类反省自我的参照。
打破了传统科幻片中外星人的形象,同样取得了成功。
《月球》更是获得好评,这部充满孤独与人性批判的电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道德伦理高度包裹下的思考让影片注定成为经典。
好了,轮到我们今天要谈的《怪兽》了,首先不得不承认,不看影片内容,就这个名字来看,《怪兽》是被完败了。
因为让人很顺利的想到了奥特曼和某些娱乐性质强的怪兽片。
更让人郁闷的是,明明是叫怪兽,但整个影片中外星怪兽的出场仅有大约4次,而且还有一次是个尸体。
即使开始有心理准备将本片作为一种软科幻,但仍感觉很失落。
同时,也没有强烈的惊悚感,没有怪兽追逐,没有直接的对抗。
影片的重点落在了男女主人公的旅程,因此该片也被惯上了科幻公路片的头衔。
有些朋友评价说电影太散,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都没有力度,是男女主人公间的微妙爱情?
是反战?
是对第三世界的关怀?
似乎是不明确的。
但我几遍观察下来,发现,其实导演一直是用心良苦,一直在很真诚的企图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观众。
首先,影片开始已经将外星人作为既定的事实,是早已存在在墨西哥境内的。
而且我们的男女主角也不是去拯救人类,与外星怪物作战。
而是男主角被老板要求带女主角离开墨西哥返回美国。
于是怪兽就被置于了一个次要的构成,是一个大的背景存在罢了。
影片的力度在营造一个有着怪兽存在的一个社会环境。
不是惊悚和恐惧的环境,而是非常真实的生活环境,影片中,有大量的标志有危险,警告等告示的路标,地图。
还有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怪兽存在的痕迹,到处因为交战而留下的残垣断痕,萧条的村庄和坚强生存在此的人们。
男女主人公的返程之旅便是一次见证和观察之旅。
处处有怪兽的标志但我们又几乎看不到怪兽,代替的是时而飞啸而过的战斗机,和低空盘旋的直升机。
这场景在伊拉克能找到原型,他们也站在丛林中的古代遗迹上望着远处国境边上美国人为防止怪兽进入美国而建立的巨大的坝体,类似以色列的隔离墙。
总的一个表述就是:与怪兽的对抗仍在进行,当地居民在顽强的生存着。
其次,作为公路片,男女主人公穿梭于村庄,码头,河流,丛林一点点的接近美国境内。
这也是两人彼此逐渐了解对方,逐渐交流的过程。
当并不是说爱情在理所当然的萌芽,而是一种相互的认识,是人与人间的相互了解。
从开始的互不相识,仅仅因为某种金钱和被迫而联系起来的两人,在路途中开始交换看法,交换自己的生活,交换自己性情,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一点点的对怪兽有所了解,从护送人的口中,从周围的环境中,从自己的亲眼所见。
影片最后在荒芜的旷野上,两只怪兽彼此交流(或者理解为交配)的情景,导演运用了非常震撼的视角,充满灵性的音乐等来营造气氛。
男女主角为此惊叹,并没有上演血腥的追杀,而仅仅是在荒原中两只怪兽相遇,或为了对方而出现,然后又彼此孤独地继续在这片荒原中游荡。
男女主人公顿时深化了对怪兽的认识,女主角说出了:“我不想回家了。
”似乎是体会到了那种孤独的感觉,或是产生了同情。
但也就在此刻,营救他们的大兵们却又讽刺般的让他们陷入了绝境,影片到此结束。
结合以上的两点,导演或许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出来了。
依然是一种反思。
反思我们对待所谓怪兽的行为,反思人类对待自己家园的行为等等。
人类的思维模式里,巨大的,丑陋的,未知的物种就会毫无疑问的称之为“怪兽”,但这一切都是在我们其实根本不了解这种生物的前提下。
我们理所当然的用对抗来回应这些生物。
但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生物散布在森林里的蘑菇状幼体,在河流中男女主角也遭遇了怪兽,但它并没有攻击他们,但在森林中,怪兽杀死了那帮护送他们的持武器的人员。
后来我们也发现,这些所谓的怪兽,并不是那么的富有攻击性,但他们对人类的武器非常敏感,会发起进攻。
其实这只是他们的自卫手段而已。
我们想象,这样一种本不属于地球的生物,被美国人给带到地球,并偶然坠落在墨西哥境内,他们更像是惊恐的异乡人,他们为了生存,开始适应这样的环境,但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他们使用武力。
这种对抗从它们降落在地球的第一秒开始就注定了。
他们只是外来的不幸闯入者,游荡在墨西哥的森林和荒芜的平原上,他们也在努力的生存,这跟影片中表现的当地居民一样。
它们穿越荒漠寻找自己的同伴,彼此交流后又各自孤独的离去,而人类的武力随时都在搜寻,扰乱它们的生存。
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其实给当地人们带来痛苦更多的是军方,或者说是美国军方,导演并没有表现怪兽破坏的场面,代之的是到处存在的军队,在那个夜晚观看居民在墓地前祈祷的片段更是说明了这点。
微弱的蜡烛,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失去的亲人祈福,点点的烛光,渺茫的希望,人们悲怆的眼神,男女主角穿梭在人群中,沉默着。
此时,一架军队直升机飞过,吹灭了蜡烛的微光。。
这一镜头便是一个隐喻:人类自己的武力其实才是造成这一切的关键,我们在自我摧毁。
后来,在古遗址上,男女主人公望着远处的隔离大坝,谈论自己回到美国后都将如何如何,女主角说自己或许会忘记这一切。
而他们从影片开始就制定好的回国之旅,也更具有象征意义,返回美利坚,那里象征安全,自由和和谐的生活。
那庞大的隔离大坝似乎就是一种阻断,美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将自己和危险隔离开来,却让痛苦和悲伤在隔离区内蔓延。
典型的对美国的控诉。
当男女主角走在早已变为废墟的小镇上,惊叹之余也逐渐开始思考政府的做法和自己的先前的认识。
这种充满末世气息的存在,似乎预示着对抗的未来。
但导演也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希望,这就通过男女主角间微妙的关系来表现的,虽然有各种的不理解和困难,但最终男女主角还是认同了对方,也接受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吻,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人类的理解和相互认可的表达。
也就是说人类其实本可以成功的交流,人类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但对外星怪兽却失去这样的能力,最后两只怪兽荒原的交流似乎便是对人类的畸形态度的回应。
于是我们看到了女主角最终的对怪兽的几分理解或者自我的觉醒。
说出了:“我不想回家了。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的棒,配合着这段旅程,音乐中融合着空灵、苍凉和幽怨感,导演将镜头对着当地普通的居民的脸,车站的小女孩,带着防毒面具拍照的人们,各种路标,墙上的涂鸦,小孩的尸体等等。
荒漠怪兽交流时的音乐,震撼而富有悠远的感觉。
如同《摩托日志》中,切格瓦拉通过旅行,认识到了美洲的真实,认识到了人民的生存状态,从而实现觉醒,只是本片并不是那么强烈的将这种对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觉醒刻画的太明显。
但在最后片尾曲响起时,似乎也在让我们自己去探讨答案,探讨未来。
最后的结局。
若是他们顺利回到美国,便失去了先前奠定下来的荒凉和绝望感。
而悲剧,更能为导演的主题化上一个满意的句号。
一个即将觉醒认识自己的人,却因为同类的存在而失去了生命。
这便是悲剧带给人的震撼,也是本片严肃和深刻意义的诠释。
于是我们在看完影片后,也开始反思。
因此我们若将重点放在交流和反思上来观看本片,或许更能给此片一个合理的评价。
看片子的开头,就感觉是一个小成本的片子,不走寻常路的片子,但感觉会是一部好片子。
需要你耐着性子慢慢看下去的。
那个呢喃般的背景音乐,那种肃穆、阴冷的的气氛,确实很好的衬托了整个片子。
镜头的拍摄,也很有摄影的感觉,有些镜头拍得相当的漂亮。
这确实是一部好片子。
像前面很多兄弟说的,有第九区+公路片+灾难片的感觉。
但这又是一个很个人的视角,不是以往那种大视角、大场面。
从第九区的视角,我觉得里面一个是在讽刺美国的那种自大的精神。
其实片子里的外星怪物并没有什么做过什么大恶,它们只是平常的动物而已,看到的都是它们在迁徙,在求偶,结尾处那两只甚至可以称之为可爱,只是它们如此大体形,怪异的外表,就给标签为有害,要消灭,是多么的可笑呀。
还有那些寄生在树上的,就更没有什么伤害了。
而那些爽朗的墨西哥人,它们也对美国人很不满,就因为美国人要消灭怪物,把他们的家园变成了战场,对于他们来说,美国人更甚于怪物!
两个主角在高高的围墙下那段对话,更是说出了心声,美国总是以自己美好、自由的生活标榜,总说要去帮助别人,其实又总以无形、有形的围墙把自己保护了起来,不知道谁才更可悲些。
最后这样的围墙也是徒劳,一样被怪物入侵了。
公路片的视角,那就是一个两个人的冒险故事,一路的走下去,人性得到了展示。
其实不喜欢男主角,他一开始就表现得像个混蛋,老是色迷迷地想打女主角的主意。
最后女主角爱上他,其实也有些勉强,只是没有更好的而已。
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他那么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而她的未婚夫,其实她心里就一直在逃避了。
灾难片的感觉,其实也没太多了。
要说没有大场面,那么多坦克,飞机,废墟,也还是动用了不少,怪物的特技也还做得不错,不比那些大片差。
好片,看了能有很多的思考!
强烈推荐!
因为想吃饭的时候看点东西,随便从b站上点开了这个片子,科幻打头的片子从来都不会放过。
觉得影片不错,一个半小时的片子楞让我觉得看了两个半小时,节奏虽然慢,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和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不过仍有一些小东西很有意思,这些小东西能好好展现出来就不错了。
并不是宏大叙事的东西才是牛逼的。
小东西1,男女主角爱情线。
不知道这段感情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第一次注意到时男主角看到女主角的戒指之后失望的表情。
然后男主角在借宿的人家里说自己单身。
之后两人逛夜市吃好吃的烤玉米,开心,看受难者纪念区,感动,喝酒,为微醺。
就在一切都为发生关系准备好的时候,女主角因为责任拒绝了。
后来男主角约炮被发现,两人关系进入冰点。
之后又一起走,因为翻译而开始交流,因为听到奇怪的声音而一起害怕,看到奇怪的东西一起震惊,晚上跟雇佣兵聊天,看到了感染的树,一起获得了经验和理解的成长,解绷带,调情,爱情就慢慢铺垫开来。
然后经历了外星人袭击的生死关头,生还后男主角看到受害的小女孩第一反应不再是拍照而是为其盖上衣服,男主角放下了职业习惯与女主角一起直面生命。
最后,男女主角看到巨大生物的交配,感受到某种生命的美丽和伟大,爱情终于产生。
然后回到片头,女主就挂了。
小东西2,怪兽的攻击动机。
人们不知道怪兽的动机,只是因为怪兽袭击人类,人类就复仇。
而其实怪兽的目的,只是“光”,它们看到光,以为是异性,然后跑来交配,翻来翻去什么都没找到。
就在翻的过程中,人被折腾死了。
首先,是女主角在宾馆听到的那个关于外星生物的报告上,有对外星生物交配的说明。
一方面为后面埋下知识伏笔,另一方面用交配来对比女主角对男主角稍有爱慕。
其次,在孵化怪物的树上,怪物的卵对灯光有反应。
再次,是男女主角受袭时的遭遇。
我不知道雇佣兵为什么戴防毒面具,难道是为了让怪兽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
总之戴了的都挂了,男女主角没戴活下来了。
开灯的车被扔到树上,男主角关灯之后两人在车上安然无恙。
再次,女主角在方圆几公里唯一有光的加油站,怪兽就来了,而且开始用触角接触电视,然后发出交配的光。
而女主角切断电视电源的瞬间,触手就离开了。
最后,在明亮的地方,两个怪物交配,发出艳丽的光芒。
而怪物本来已经离开,军队的车灯又讲它们吸引过来。
顺便一提,方圆几公里内只有一个疯子活着,为什么他能活着?
我猜是因为他晚上不开灯。
他唱的歌里也提到“三只瞎老鼠”,不知道是不是暗示。
因此,人们如临大敌,精神紧张,严阵以待,其实只是因为干扰了另一种生物的交配。
小东西3,男女主角最后在感动什么。
不仅仅是最后,男女主角的感动点可能也是片子的感动之处。
那到底是什么让人感动?
首先,是不同的人对怪物的理解。
不了解的美国军队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没有信心的时候,就用自己的行动和强硬的语言来弥补。
最后说得自己那么牛逼,事情还不是闹大了。
对比之下,墨西哥人的态度就很有趣。
那生活在不安全地带的司机会说,我们只能生活在这里,只能祈求不要摊上自己。
售票员和偷运者会把这当一个商机。
仓库里小孩的挥手阐释着,这些发难财的人不是坏人。
雇佣兵会把怪兽当成一种自然现象, 还玩树上的卵。
也有人认为是人类自己在破坏人类,可能炸弹炸死的人比外星人袭击的人还多,封锁的国界看起来多磨愚蠢和自大。
其次,是对失去的生命的切身感受和震惊,以此唤起的生命思考。
再次,是外星人带来的感动。
有谜题的解开带来的感动。
两人没有在寻求知识,但一起经历了知识,就像一个新的世界观同时刷新了两人。
有美丽与巨大带来的感动。
巨大的事物总让人震惊,又能闪闪发亮,那真是吊炸天了。
有注定要分离的伤感,但因为两人并没有发生关系,所以所谓的分离又显得不那么名正言顺。。。
小东西4,有个有点诡异的地方。
科幻片拍得像纪录片。
有一个小漏洞,纪录片让原有的东西以细节的方式感动人。
但放在一个科幻片的背景下就很奇怪。
男主角面对受难者的尸体。
如果他们因为战争而死,那值得感动,因为真实生活中有这个可能;如果因为歹徒袭击而死,那值得感动,因为真实生活中有不法之徒,如果因疾病而死,那也值得感动,因为真实生活中有各种疾病。
但因为怪兽袭击而死。。。
现实中没有怪兽啊。。。
在一个没什么深度的科幻设定中进行一种社会角度的人性观察,感觉就像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论证x战警里的镭射眼没有理由作为一个普通的生命体能够无限制地发射能量一样。
有点滑稽总之,是个好片。。。
看片90分钟,写评论60分钟。。。
果然如开头所讲,是两个半小时
看這部電影,不能不談談它的成本。
網路傳說:這電影的成本只有15,000美元,15K,低得難以置信。
上網一查,果然誤傳。
15K只是硬體器材的成本。
如果加上演員報酬、職員薪水,跟其他雜支,導演Gareth Edwards自己評估全部成本50萬美元封頂。
(http://movies.msn.com/movies/article.aspx?news=606493&affid=100055)。
IMDB估得更寬裕一點,算它80萬美元,800K。
或許500K只算到後製結束,行銷宣傳費沒算上。
但就算800K還是低得可怕啊。
怎麼辦到的?
關鍵在於導演Gareth Edwards乃是搞電腦影像CG出身。
都說他是導演、編劇、攝影和特效一人全包,可關鍵還是特效。
多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成天編故事夢想拍怪物電影,但我們可沒辦法在電腦上畫出3D觸手怪,更預估不了心中構思的怪物食量多大會吃掉多少預算啊。
Gareth Edwards畫的觸手怪究竟何方來歷?
電影只用字卡混過去,說是NASA太空船弄來地球的。
依我看,這怪物根本就是從電影預算書中演化生長出來的。
再難想像在這座造價50萬美元的叢林裏還能有別的怪物比牠更適應更如魚得水了。
怎麼說呢?
首先,觸手怪乃是「駭人度-成本」比最高的科幻生物,選擇觸手怪作主角,已是棋高一著。
西方自古以來就有大海怪Kraken的傳說,牠正是觸手怪。
恐懼觸手看來是人類天性。
說觸手怪成本低,則是想當然耳之理,畫一隻主觸手足矣,其餘複製即可。
此怪只低聲吼叫,不會說話也無智能,造價能高到哪去?
還不只如此,正好像神龍要見首不見尾才算厲害,觸手怪越是只見觸手不見頭,就越可怕。
西方人傳說的Kraken究竟是大章魚還是大烏賊還是別的沒人說得清楚,原因大概也是光瞧見觸手亂抓就嚇壞了,顧不了其他。
因此,畫觸手怪真可以名正言順的只在觸手上下工夫,頭身其他部位湊和湊和便是,真是省到家了。
其次,光天化日之下作怪則動畫成本提高,而恐懼黑暗恰好是另一項人類本能,此兩者都是盡人皆知的常識,搭在一起就決定了本片的觸手怪會演化成一種夜行性動物,專揀黑燈瞎火嚇人。
第三,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導演又參考了深海烏賊的趨光性,使觸手怪進一步演化成會接近乃至反擊一切閃爍與移動的發光源。
簡單說,一聽見觸手怪接近了,你最好把燈關了別亂動,好好和電影院黑箱子裏的我們一同享受黑暗、享受自虐就是了。
大家都不開燈,當然節能減碳。
導演似乎深怕觀眾觀察不到這怪物的習性,還特別在墨西哥邊境小旅館裏播放了一部深海烏賊科普片作解說,真是用心周到。
第四,既然觸手怪故事的傳統就是遮遮掩掩,那麼全片幾乎都採用男主角一人敘事觀點,也就順理成章,一人之觀點所見者窄,佈景道具都簡單了,當然省錢。
也正因為觸手怪遮遮掩掩的作風累積了八十幾分鐘的能量,故事最後兩隻怪物現身交會,才會那麼令人期待,像epiphany一樣的那麼詩意、那麼禪意。
我猜那50萬美元裏頭,會不會有10分之1就花在最後一幕。
本片還有談情說愛的部分,本片的觸手怪在這方面也非常捧場,真是近年所見最適合當做談戀愛背景使用的怪物了。
為什麼?
因為牠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You don’t bother them; they don’t bother you.),雖然外貌醜大,但是本性和諧,絕不主動抓人害人。
說到底,跟個野生動物園裏的睡獅犀牛差不多。
戀愛中的男女需要的正是這種驚嚇度高但危險度低的主題樂園。
這樣一種怪物當然也同時省錢;不然你想想:若是把故事改成觸手怪上蹦下竄張牙舞爪到處拿人,男女主角狂奔逃命,那得花多少錢!
妙的是,導演還不忘藉男主角之口賦予了(這部)低成本科幻片一頂人道主義的光環。
我們想想,就憑男主角一個糙老爺們兒,怎能在一部電影的時間裏征服富二代美女呢?
還不因為他有人道精神、有人文關懷?
男主角說:我要是能拍一張怪物吃(人類)小孩的照片,你老爸賞我5,000大洋,我要是拍一張小孩傻笑的照片,一個子兒也沒有。
可我就愛拍孩子傻笑。
仔細想想,這哪是男主角在說話,根本就是導演現身說法了。
那背後的意思豈不是說:導演他老兄當然也知道把怪物拍得上竄下跳吃人拿人能賺錢、也知道宣揚老美要和Aliens和平共存不賺錢,但他就愛宣揚和平共存,就愛批評美帝、就愛與拉美兄弟站到一邊。
男主角是個freelancer自由投稿攝影家,和導演一樣靠鏡頭吃飯,怎能不是導演的代言人。
女主角是媒體大亨的掌上明珠,怎能不象徵了我們這些傻乎乎的觀眾。
總而言之,看這部電影的最大收穫是在兔年開頭得了一個啟示:有志於電影乃至於一切影像藝術的青年,該學學CG了。
CG當然會越來越方便,越來越便宜,但你可不能等到那個萬人競逐的時候。
要在邊際效益曲線下殺之前搶進市場,才能趁早收割。
很久没有心思来写东西了。
科幻电影为什么非要血肉横飞,悲天悯人一番才算过瘾?
异形们走在天上,我和你走在地上。
看过太多僵尸片子,其实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当有天真正有异形或僵尸来袭,我们怎么应对?
更多的是绝境边缘的抗争,但要知道,还有一种可能,国家和世界的军队在抗争,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但也在外面。
于是我和你走在地上,漫无边际的讨论一些存在,生命的意义。
甚至这些都不会有,我们还是和正常时候一样,我们还是有权利去享受有点浪漫和舒缓的暧昧,还是有权利去发现美,还是有权利不去谈正义的意义,就只是坐在路边上,看着天上直升机隆隆飞过,和身边的你或者你或者是你,还是在正常的生活。
就像结尾时两个生灵在加油站的邂逅,之后分开,并与前来救援的美国大兵展开激战,但之前,我们不想离开的那个点,我们还是在享受着。
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缓慢,享受着没有目的。
并不是有异形的世界就要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都还是一样能享受宁静。
我也想趁乱开始长途的迁徙,开始世界环游,查看路边风景,感受壮丽的自然,我不想离开,我想,就是如此。
下一秒或许我会怎样,或许我会在这个环境里死掉,但就在下一秒,我不想离开,就是如此。
很高兴有这样一部片子揭开我的疑惑。
就算世界烂掉,我们一样有权利寻找午夜之吻,感受自杀者天堂,或者忘掉monsters。
我不想离开。
这年头,千万不能相信预告片,要不然,骗死你
Gareth Edwards
烂片
怪兽肆虐时期的爱情
何必取个这样的名字,来哄骗我这种肤浅的人。
谋杀我的时间啊
没有想像中糟糕。但并不出彩。你准备好和怪物共生了吗?
你要当科幻片看,那就是烂片,当普通片看还能凑活。
果然很独立~
低成本小制作,故事单薄,叙述节奏失调,好在寓意不错,有深度。至少帮导演获得了执导今夏大作[哥斯拉]的机会。
【怪兽】有种太监调情的感觉,导演一直在挑逗你,怪兽的叫声不知不觉就在观众的耳边响起,总让人觉得危难要来了。就在你一直以为接下里要发生点什么的时候,导演开始了新一轮的挑逗,这么轮番下来,等到看客们都开始情欲高涨了,导演却自己满足的掩面跑开了,观众这才想起,原来太监没那能力啊!★★★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美国安全区……是公路片
导演要有多大的自制力,才能在这部长94分的电影里,直到第84分钟才让怪兽露面啊……观众要有多大的忍耐力,才能不被沉闷缓慢的剧情给催眠啊!!!
欢迎来隔离区观光装B拍照泡妞围观打酱油的怪兽
bad replica of colverfield
要什么没什么。。。。。
世界尽头与末世画卷的交相辉映。零零星星的配乐很好,摄影醉心,末尾的怪兽很猛。女主角一句“我不想回家”,引发着延伸的续集想像。不比《第九区》差的低成本科幻电影
啥啊这叫,那怪物做的太丑了,对这种披着科幻皮的文艺片接受不能
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伪装在科幻灾难片下的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