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期选举刚刚结束,在水深火热的加州eBay前任总裁梅格•惠特曼豪掷1.4亿美元去选州长,还是失败了。
虽然这哥们是IT起家,心中还是有个政治家的梦想呀。
其实呢,想改变世界,有时候做你最拿手的就可以了。
这个片子是芬奇叔叔最新力作,在我看来是本年度最佳电影,没有之一,超越inception, avatar等等等等。
没有炫目的特技只有漂亮的镜头,最重要的是讲了一个真正的好故事。
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太少见了……看电影之前我想这片子跟纪录片似地有啥好看的,开头结局不都知道了吗,可是芬奇叔就是芬奇叔,故事讲的悬念迭起一波三折,实在是好看极了。
里头还有帅哥若干算是福利了……看完电影后又把原著的书accidentally billionaires找来一口气看完了,地摊小说看的就是爽。
然后上网八卦一番接着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当然跟真实的是有一段距离的。
只说电影。
有人说这片子是当代公民凯恩,讲述了创造背叛友谊孤独blabla,的确是。
可是我由衷的喜欢nerdy兮兮的Mark Zuck,那快的跟子弹似地语速让我倍感亲切,看到网上评论说这是智商高的表现,我终于为我说话快找到一个无耻的理由……在trailer里看见的mark很像传统形象的典型nerd,尤其是在被甩之后回来疯狂偷照片那一段,真是亲切不已。
我是典型的智商控……然后在trailer里sean parker说 this is our time,的时候,看看mark的眼神,已经从最开始的游移不定变得狡猾奸诈了。
这种枭雄似地神态怎能让人不爱啊,毕竟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
讲回电影本身,很多人说mark扮猪吃老虎,阴了双胞胎,Eduardo和sean parker一把,可是有很多细节也许不一样。
Mark在打官司的那一节提到过,书上讲的也多一点,他觉得双胞胎的Harvardconnection 只是个哈佛版的世纪佳缘……而在这时电影里演的比较出彩的一段,双胞胎的律师在问mark话,mark根本没理他,转过头盯着窗外寂寞的说,下雨了。
律师爷爷说do I deserve your full attention, mark很实诚的say no. 其实这里也许就是在说,他一直觉得双胞胎的主意并不值得他全部的注意力,所以他一拖再拖,至于为啥不直接就拒了他们呢,很简单,双胞胎是来自野猪俱乐部的,哈佛最高级的俱乐部,罗斯福等等都是那里混出来的,对于mark这样一个典型中产阶级犹太背景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可能进入那里,而mark一直很想摆脱自己的nerd形象,试过加入phoenix可惜不得门道,有这样一个机会,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理由不理这些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毕竟,谁不想往上走一把呢,只关注技术的nerd是geek,不会成为CEO。
至于到底有没有偷他们的主意,仁者见仁,以mark自己的经历来看,在高中的时候编的那个可以推荐给用户喜欢的音乐的软件(豆瓣电台)和后来在哈佛编的coursematch,都是典型的web2.0产物,我不会奇怪在这两者基础上的人会有创建SNS网站的想法和能力。
就算真的偷了,也没人在乎,毕竟这个世界只有winner笑到最后,何况双胞胎其实啥也没干白得6500万刀,多赚呀。
说到改变世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童年都有change the world的梦想,后来慢慢长大发现能坚持不被世界改变就好了。
回过头来看一看,也许哪天世界就在不经意间被自己改变了。
比起加州州长,facebook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要大得多。
作为一个在science领域混饭吃的人,我不得不承认technology的进步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要大的多也快的多。
(当然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可是有时候离得真的忒远)10年前我家没有电脑,10年后网络可以告诉我想要的一切(当然不能帮我发papar) 第一次接触web2.0是豆瓣猜觉得很妙,想出这个的人很聪明可是这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除了说技术,这片子既然叫social network就不能不提社交,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
Harvard这样的IVY学校其实等级很森严,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就跟什么样的人混,那些final clubs没有邀请信是进不去的,所以那里还是一个被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精英统治的地方,片中双胞胎兄弟所在的野猪俱乐部是等级最森严的地方,会员几乎都是蓝血贵族家庭出身,双胞胎的爸爸是白手起家的花街精英,所以他们也是后来才被招募。
而中产阶级的家庭孩子像mark或者Eduardo是基本没有可能混进去的,当然他们现在牛B了他们的小孩应该有机会了……phoenix这样的俱乐部他们是有机会的,也要自己相当牛逼了。
以前年少无知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很诧异为啥那些年轻人要这样自甘其辱的拼了老命的进入这样的地方,比如著名八卦电视剧gossip girl里面那些人心甘情愿的接受别人的颐指气使,后来才明白,在这个世界,connection太重要了。
对这些人来说,要想往上走,必须要付出小小的代价,雪地里罚罚站,养个鸡什么的算啥呢,生活比这残酷多了。
可是凭个人努力始终只能达到有限的地方,要突破,就要靠天才了。
Mark靠自己的天才打破了这一壁垒,他显然不再在乎phoenix或者野猪。
而片中比较搞笑的地方还有,双胞胎的哥哥反复提到他们是Harvard gentlemen,不能去告别人,刚开始说出来的时候影院一阵大笑……可是真实情况是,印度人不愿意纠缠下去了,双胞胎一命把mark zuck告到了底,并且在得到了赔偿之后,Facebook的市值在微软注资之后又涨了,他们认为facebook隐瞒了市值,要继续告下去。
所以说啊,gentlemen什么的都是虚的,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谁都是赤膊上阵。
而根据我看见的资料,电影中一脸委屈的小受样的Eduardo也不是什么善茬,当年facebook在加州辛苦打拼的时候他在纽约歌舞升平,然后还总不去签字公司发展明显受阻,估计也是惹怒了mark。
而他们两人现实中也并不是best friend. Sean parker在电影中很欠揍,实际上这哥们也挺冤枉的,用别人的话说是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该做的都做了最后被一脚踢开了……所以说呢,谁都不是无辜的。
而有趣的地方是Mark在电影里被甩了受刺激了做出来脸书,而真实生活中呢,他的女朋友一直到现在都是大二时交往的哈佛同学,一个华裔女生。
这又印证了片中的asian and jewish的组合哈哈哈。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演员都好的有如XX灵魂附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mark最后那个等待刷新的寂寞的眼神,不说了,你们都懂得。
电影的配乐很精致,镜头相当漂亮,除了公认的划船镜头,还有几个慢镜头DVD版里面没有,有一个是Erica的眼泪,我印象更深的是双胞胎跑去找校长前红领带和绿领带翻飞的镜头,太皮里春秋了。
真赞。
大卫芬奇就是大卫芬奇。
电影看得相当激动人心,再次产生不做点什么人生很遗憾的想法。
new york times上的评价很有趣,说年轻人看完都很激动,觉得天才改变世界什么的,年长的人看完都比较忧心现在年轻人的道德水准。
Thank god,我还是年轻人。
最后的最后,mark无奈的说 I was drunk, angry and stupid…and…blogging, 接下来,他就改变了世界。
这么看来,世界还是有些美好的。
表面的結構是,把過去所發生的,同聽證會所發生的進行穿插剪接,很高效地講清始末,同時還有懸念感,帶著觀眾弄清扎克伯格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但還有一個潛在結構,從開頭,扎克伯格在宿舍寫代碼,然後大學生們在外面開party(拍了很多女人的身體),這個交叉剪接,就暗示了作者想要用男女關係/男女朋友關係來講這個人物。
底下這個一個結構,用我的比喻,就好像釘了三根釘子在下面。
這三根釘子就是扎克伯格,他的有錢朋友,以及他後來遇到的互聯網小開。
塑造人物之最重要,是人物的驅動力。
這個片直到最後(他發好友申請給開頭的前女友)才真正挑明他的驅動力,即,他做這些的目的只是為了再次impress前女友。
從這一點來檢視其他兩個人。
有錢朋友,能和女朋友在一起,是利用了自己是facebook 創始人的身分,然後同她分手,也是在公司得到五十萬天使投資之際——女人,對他來說,是會隨著事業發展而不斷替換的,他在乎的是身分的匹配。
而互聯網小開,則是身邊不停出現不同的女人——女人對他來說,是快樂的來源,就好像他搞垮了唱片行業、卻不賺錢,他也很爽是一個道理。
他對Facebook也是這樣的態度。
扎克伯格和他們完全不一樣。
他把facebook做起來,是想讓前女友知道他很厲害,所以當他得知還沒擴散到波士頓大學後,他的第一反應是要繼續做到其他學校。
最後的最後,他獨孤求敗了,才將好友申請發給她。
在這個人物內心,他最想處理的就是這一件事。
所以他對打炮不感興趣,小開帶實習生去玩,他也不想去。
用流行的話來講,他沒有什麼世俗的慾望。
他的慾望只不過是想要重新和前女友開始那段關係而已。
這個驅動力使他將facebook做大,不顧CFO的反對,然後做大到無法再繼續的地步,他才能重新回去解決開頭的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幼稚,也非常笨拙的人物。
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儘管這個方式是非常莫名其妙的。
但寫到這一點,電影已經成功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人物誕生了。
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跟我一样,看完了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google一下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生平经历,看看电影有多少是事实,多少虚构。
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个在2004年创立了全球第一社交网络Facebook的哈佛天才其实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么孩子气,起码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哈佛顶级俱乐部或者报复女友才拼命编程创业的。
扎克伯格从高中起就开始写用户交流应用及游戏程序的原编码了,在尚未进入哈佛大学之前就是微软跟AOL都致力招聘的高等电脑程序技术人才。
电影将事实本身戏剧化、娱乐化是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手法,尽管与真实有所出入,但从“好看”的观众福利角度出发,倒也能算无可厚非。
一.一部极为扎实的电影 《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在我印象中是一位特别扎实的导演,每一个场景的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调度都绝对一板一眼,从不偷工减料。
MTV导演出身的他电影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每部都有种沉甸甸“重”的质感,人物性格突出,细节充盈丰满,镜头语言充满层次内涵。
但芬奇的“重”并非是伯格曼或塔可夫斯基那类基于“慢”的积累的凝重,他的叙事处理节奏很快,从不拖泥带水,影片的质感主要来自于坚实的戏剧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支撑起来的氛围构建——厚、沉,充满心理压迫感,却又同时能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疑窦丛生的逻辑发展激发观众情绪的起伏跌宕。
大卫•芬奇2009年之前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以惊悚/犯罪类型片为主。
他很能在这种题材下控制场景的视觉氛围及叙事过程的铺展节奏,细腻刻画人物的心态发展过程,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身临其境感。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其中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与结尾一幕对整个旧世界意识形态彻底颠覆同时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带来了颠覆性的巨大变革,稳健地树立了90年代经典“邪典电影”的地位。
《社交网络》是09年之后芬奇题材转换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同名短篇小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尽管没有了犯罪悬疑,故事的主要情节本身也并不那么吸引眼球,但通过芬奇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转换及干净利落的前后穿插,电影依然极具观赏性及娱乐性,信息丰富,回味无穷。
《社交网络》中最能体现芬奇才华的应该是亨利皇家划艇赛一幕:镜头从泰晤士河的远景俯瞰开始移动,随着背景音乐节奏的加快,几个逐渐加速的风景快切先调动视觉的兴奋度,然后一个稳健的水平横拉,紧接着一个沉着的垂直下移,目光的焦点自然而然地便聚集到了河面上的众赛艇队。
此时金属质感的贝司声越来越重,序曲也终于激发了主音,哈佛赛艇队从画面右侧向左驶入焦点,两位主要人物——扎克伯格的校友兼商业敌人温克沃思(Winklevoss)兄弟——也从远景变为特写。
之后,在远、中、近与人物脸部及肢体特写的反复切换中,音乐的主导作用被进一步加强,船桨整体划动的频率、敌对双方奋力出击的表情、飞溅的水花、紧绷的肌肉、破浪的船头都在继续补充一种紧迫感,直到最后的压力爆发,管弦齐鸣,胜利者的狂欢交替对比失意人的沮丧,高潮在一波波的咏叹中平息,镜头再次从快速的切换转为平拉,画面由河面垂直向上移动变作天空,以暴雨将至前浓云密布的远景收尾。
这一幕即完成了事件发展本身的线性描述,又成为了故事主线的某种隐喻,同时还视觉化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落脚点,实在精彩。
二.一个不那么扎实的混蛋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
马克的形象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
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对女友不断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都能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这样的一个高智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地先天不足。
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他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浸入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能够为了利益六亲不认。
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全部界定。
在那个幽暗空旷会议室中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这样的一个马克既让人同情,也令人不齿。
他真是个非常讨厌的混蛋么?
并非如此。
他能令人喜爱么?
我很怀疑。
在故事的整个行进中他从头到尾并未刻意做出什么坏事,充其量只能说做人不够地道;但这些不地道的事件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他人感受;做事全凭兴趣驱动、在全情投入与完全忽视的两极间剧烈摆动;不屑社会道德约束,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
(像不像我们的80后?
)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
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三.一个完全不靠谱的时代 仔细追究一下马克为什么没有朋友,原因无外乎两条:他行进的速度与朋友的节奏无法兼容。
影片中与马克保持友谊时间最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曾经不离不弃的是他大学时的好友埃德瓦多(Eduardo Saverin)。
作为CFO,埃德瓦多为Facebook网站投入了第一笔种子资金,并在马克完全不顾网站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是否能够产生正值现金回流的情况下致力于Facebook的广告业务。
尽管不像马克那样不眠不休殚精竭力地编程,他对Facebook早期成长的功效是不能否认的。
埃德瓦多的问题是一个远景及眼光的问题——他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待二人的“小创业”的,他不是马克那样的程序天才,不可能不计成本收益地一厢情愿,他对Facebook所进行的投入都是在不影响他常规职业计划前提下的保守为之。
埃德瓦多与马克的态度差异从马克受到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影响搬至加州硅谷创业起开始变得真正严峻起来,一方面埃德瓦多还不能下定决心放弃他在纽约的实习真正100%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另一方面肖恩迫切地希望将Facebook办大、办成功,迫切地引入风险投资。
肖恩介绍没见过“世面”的马克看到了成功纸醉金迷的一面,他让马克沉醉于飞速膨胀的创业节奏与“一切皆可能”的权力心态,他不断地引发着马克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带领他一步步靠近并抓住成功。
在埃德瓦多真正意识到Facebook的潜力、远景与增长模式时,半年前的“小创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复他取了。
但即使马克与埃德瓦多在观点及工作模式上无法兼容,这并不意味着二人便一定得反目成仇。
马克对待埃德瓦多的确绝情,但这却与网站的长远发展利益吻合;埃德瓦多争取权益无可厚非,但昔日好友兵戈相见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极令人遗憾。
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本身最不靠谱——虽说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但还从未有一场技术革命具有如今的速度与风险,能让一个如此年轻而缺乏涉世经验的孩子一夜成名、暴富、改变世界。
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语速超凡的天才马克和永远“一切尽在掌控”的肖恩也未必能跟得上下一波浪潮的节奏,快得完全无法预测,快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
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
你说这是酸葡萄也好,臭清高也罢,总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拿来交换,绝不。
去年有本书红的发紫,我看价格很便宜,少打一次车就买了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看完之后忍不住打给L大师说,兄弟,大事不好了,你的那套绝活被蔡康永出版了。
今年我和L大师结识整十年,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大学时期我还是个锋芒毕露,平不平都要鸣的小愤青时,L大师已经是个上善若水韬光养晦的半仙儿了,有次半夜两点多,我们俩在夏夜的月光下洗衣服和聊天时,他对我讲了说话和倾听之道。
相当时,校园广阔,而我们像两个黑点儿一样定于一隅,夜阑人静,只有哗哗的流水声和虫鸣的天籁合而为一,和谐的要命,对于大师的苦口婆心,我当然嗤之以鼻啦。
那些我嗤之以鼻的东西,曾令我深思,给我带来成熟和圆融的成分。
我看到蔡康永说话之道时,神秘如蒙娜丽萨般的微笑浮现在我脸上,没几天,我就看了《社交网络》。
大卫.分奇终于将一部校园片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同时也和他一贯故弄玄虚的风格一致,把一个好好的故事,故意讲的支离破碎。
这是对成功学最好的反讽影片,未来世界,年轻人就像上帝一般牛B,世界属于你们,八九点钟的太阳们。
年轻人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要有钱,于是就有了钱,要牛B,于是就牛B到开裂,要妞爱我,对不起,不在服务区,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我讨厌成功学,讨厌成王败寇的价值观,讨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这就是为何我一如既往的讨厌大卫.分奇的故弄玄虚却喜欢这部电影,它告诉我:神马成功学,全是扯淡,假如你想成功,你只需要把一件事情疯狂的做到极致就好了,神马懂得倾听呀,尊重别人呀,全是扯淡。
它还告诉我,追求成功就能取得成功,其它的不要奢谈,有钱不一定有妞儿,有钱有势有实力有名头,仍是恶棍一只,傻b一头。
片中生在美国中产家庭的扎克伯格,几乎无师自通的掌握了中国厚黑学的全部精髓:忍辱负重,唯目的论,阴险狡猾,心狠手辣。
这样的人在中国,是要当皇上的,最不济也是权倾一时的大富大贵。
当然,和刘邦不同的是扎克伯格还是个技术狂人,有一项扎扎实实的真才实学。
所以更加如虎添翼,迈向成功的速度不可思议。
他踩着许多人的肩膀往上爬,终于超过了所有曾帮助过他的人。
他的成功看来是不经意的结果,他自己也有些懵懂,正如上帝之手搭在他肩膀上。
他对前景的把握和嗅觉无比的灵敏,对现状的控制也超乎寻常的精准,一切都像神作,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Facebook会是个死在沙滩上的前浪还是聚沙成塔可持久的帝国雏形?
年轻人应该看这样的电影并从中得到勇气:世界属于年轻人,年轻人不需要遵循规则,需要做的是创立规则,你看,那些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哪个会有扎克伯格一般的成就?
年轻人不要有老年人的心态,伸展个性即可取得立足之地。
但同时它也在无意中告诉大家,信息时代是强盗时代,什么都要快,彬彬有礼谋定而后动的绅士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来它几乎要像个普通的电影一般落入以成败论英雄的俗套了:受了失恋的打击,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IT男建立了最赚钱的社交网络。
只要结果是成功的,过程如何龌龊都无所谓的,就对人类的进步推进作用而言,那些不堪和无良算得了什么呢?
但大卫.分奇没有这样处理,结尾处,曾给他巨大刺激的初恋女友出现了,她们都长大了,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也许还不是混蛋,但你正狂奔在通往混蛋的道路上。
扎克伯格阖上电脑,打开的网页上是初恋女友的头像,你可以征服全世界,却征服不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儿,这就是人生的遗憾。
现实中的扎克伯格的确很有头脑,天才般的深明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对技术与商业的把握也极有天分,不仅擅长技术还擅长用人,他是最喜欢挖Google的员工了,据说,连Google的厨师都被他高薪挖走了。
他的个人生活也是幸福的,童年时有个美满的家庭,现在有个深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华裔女友。
说的有点早,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凯恩》。
明年学院奖的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改编编剧奖,最佳主演,最佳配角(Justin)提名和其中至少两个奖项能够拿到,可以完全灭掉《盗梦空间》,如果年底之前没有其他好片,那么它就是大赢家。
但是如果说以上这些电影人“创造”了这个故事,实在对Mark Zuckerberg和他的social network 是不公平的——他和所有Facebook相关的人才是创造这个故事的人, 你我和其他有facebook的用户,也参与了一小手。
然后把这个故事带入文学,随之带入影像殿堂的就是《偶然的百万富翁——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的作者Ben Mezrich. 这个纪实文学已经是他第二部被好莱坞买走的故事,上一步是关于MIT 学生击败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故事,由凯文石牌西主演的《21》。
Ben 这次写书的起因其实是Eduardo Saverin, 公司创始人之一找到他诉苦。
在众多官司的烟雾中,Ben 作为一个记实作者为了确证真实性和公正性,无数次尝试想要接触Mark Zuckerberg,但屡次被拒绝,Ben只好曲线救国接触到很多其他当事人了解实情.幸运的是,作者在调研这本书的时候,那些facebook的庭外和解都没有达成,一旦达成,保密协议一签,没有人能够和作者交代实情了。
也是因为这个,2009年此书公之于众之时,在纽约新书榜上升到第四,在波士顿上到第一,但是Mark 和 facebook 公开抵制,说这是个虚构的“小说”,表示自己绝不会阅读。
这个故事从商业潜力上说:最表层, 全球有5亿人——facebook用户 都能够联系到这个故事。
进一层,这个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十亿万)的创业故事。
再进一层,这是讲人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和信任你的人的。
最深层,这是讲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
所以这本书出来的时候,一线制片人对这个故事的价值应该是信心十足的。
早在2008年,书一送到出版社就被好莱坞买了期权, 一直被制片人Scott Rudin 雪藏着 Scott Rudin 可能是好莱坞最靠谱,最重视故事的制片人了,他做的东西,无论片型,没有媚俗的,也少有失败。
从《祖蓝德》,《 南方公园》 到 《革命之路》,《血色黑金》,有娱乐,也有深度——爱电影的人,信rudin没错。
详情:http://www.imdb.com/name/nm0748784/Scott Rudin 憋到在2009年六月David Fincher 决定加盟,业界才有公开的消息放出来 Aaron Sorkin 做他编剧.所有主创一至的地方在于,一个毫无“社交能力”的天才,才会没有女人,没有社团,没有不良嗜好的打搅,从而做出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
这个矛盾是影片最核心的故事。
这个人自明清高到极点,敏感,非常争强好胜,对目标执着到忽视所有人的存在。
如果这是一个智利和洞察力差的人,可能会成为地方一霸,但是Mark是个天才的程序员——这个组合在一年(2003-2004)之内把哈佛和全美高校搅了个天翻地覆。
全部“涉案”人员,都在这一年之内,矛盾趋向白热化。
故事胜在人物刻画,简练而有力,说话恨,口味重。
如此多平行故事讲得行云流水,我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戏是两个孪生子去找Larry Summers背校训,这位哈佛前任校长是何许人也呢?
他2005当上了小布什的财政部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他和格林斯潘一红一白唱出来的。
这场戏毫无遮掩给他来了个中指。
但是原作和影片都没有把Mark 说成一个小偷,骗子——他的天才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眼界和判断也让人佩服。
但是影片最核心的东西,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这部分,留下了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社交网络能把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带给你,但是它不能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 尤其是对人的态度: 平时喜好恶语相向的人,在网络上只会变本加厉的口无遮拦, 平时心高气傲的人,也绝不会尊重其他人的想法和言论。
世界上只不过多了一个新的5亿人花时间接触新东西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facebook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天才,友情,背叛的电影。
看完电影你可以不喜欢mark这个怪胎,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天才。
有人说,伟人永远是孤独的。
电影把mrak的best friend—— Eduardo Saverin塑造成了一个没有能力的,但值得大家同情的悲剧人物。
很多人会骂mark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10倍,100倍。
片子的最后给出了一个很暧昧的解答,我们有理由怀疑甚至是确认mark背叛他最好的朋友,以及他的投资合伙人肖恩帕克因毒品被捕和他的关联。
当然为了剧情的可看性有不少情节是虚构的,mark也在演讲视频中声称自己不是那样阴险,狡猾的人。
自己就是一个脚踏实地一直在编程的宅男而已。
关于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赞誉我不多说了,目前和《国王的演讲》都是呼声很高的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热门种子选手。
有不少人说看完电影认为此片过誉了,不如期待中的好,但我想之所以美国报社广播协会给予这部电影无与伦比的至高评价也许是他们看到这部电影的“时代精神”,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个时代交友规则的改变,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叫什么,喜欢什么,长什么样,心里在想什么,但我们很多时候根本不认识这个人,现实生活中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见上一面。
我们的社交圈不再是局限在某个圈圈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在很多方面都与你十分默契的人,无论他在世界的什么角落。
如今的我们每天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SNS网站(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包括国内的人人,开心,豆瓣,时光都是这类网站的代表,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刷新这些网站里,我们关注某某好友最近在做什么工作?
去了那些地方?
我们关注某个大学同学又在人人网上秀了他第几个个女友的亲密照片。
我们关注某个名人在微薄上又和谁谁谁好上了·······sns网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注与展示。
我们可以这些社交网站上轻轻送送拥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好友”,即便我们在生活中一个朋友也没有。
当然既然你可以轻松的拥有,你也可能轻易的失去所有好友。
比如某网站突然和谐了,某个好友突然就消失了。
在生活中你虽然认识一个好友需要一定的过程,但ta突然人间蒸发的可能性不高吧。
当我们拥有并享受社交网络的乐趣后,我们会发现在网上越是热火朝天,越是丰富,激烈。
在现实中越是空虚,寂寞。
很多时候我们在现实中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更精彩的去展示而已。
所以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做好一个平衡,还是很重要的。
mark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但他的facebook上却多了几百万个好友。
一千个网上的好友和一个现实中的挚友,如果是你,会选哪个?
http://tech2ipo.com/944把互联网风生水起的 Facebook 的创业故事搬上大荧幕,好莱坞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票房收入。
然而,对于IT从业者、投资者以及Geeks, 更关注的是Facebook在现实中的发展历程。
《纽约时报》曾爆料说, Facebook高管一直在试图影响制片人和这部电影,但由于制片方并未理会,且对电影内容大幅修改,导致双方之前的合作最终以中止收场。
Facebook联合创始人之一Chris Hughes认为,这部影片的描述是“疯狂的”。
Facebook总裁Sheryl Sandberg和负责企业传讯业务的副总裁Elliot Schrage看过之后都表示十分讨厌这部电影。
不过,对 Mark Zuckerberg 而言,好消息是扮演自己的男主角外形非常讨人喜欢。
所以,他很镇定地说,即使影片内容有虚构成分,仍不失为对公司的一次宣传,让人们真正意识到这个网站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实中的 Facebook 的创业历程以及 Zuckerberg 等人的经历是否与电影所描画的一致。
并更深入地了解 Mark 等人与 Facebook 的故事。
Mark Zuckerberg是否真的从哈佛辍学?
是的。
通过真实故事的研究证实,2004年6月,在完成他的大学二年级,Mark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再也没有作为学生回到哈佛。
.Mark是否真的免费公布了他高中时的项目Synapase,而不是将它以超过1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
是的,Synapase 是一个 Winamp 播放器的插件。
是 Mark 和他的朋友 Adam为他们的 Phillips Exter Academy 决赛制作的项目。
这个软件会寻找你喜欢的音乐并推荐你可能喜欢的音乐。
尽管微软、AOL和Winamp都提供了高达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该插件,他们还是决定把 Synapase 在互联网上免费发布。
而后来,他们决定尝试进行交易,但几家公司所提供的offer已经不令他们满意。
- The Harcard Crimson.是哈佛关闭了Facemash还是网络超载导致其瘫痪?
在存活了四个小时之后,哈佛的计算机服务部门注意到了流量的激增,关闭了 Zuckerberg的网络接入。
总体而言,它的用户已经达到约450名学生,并有22000票的登陆。
- The Facebook Effect.Mark Zuckerberg 是否有女朋友?
是的。
他在2010年7月说:“事实是,在建立Facebook之前,我一直在和同一个女孩约会。
” 根据 The Facebook Effect 一书。
Mark 的女朋友 Priscilla Chan (她是华裔),并且参加了与 Sean Parker 首次的见面。
.Facebook 网站是何时上线的?
在2004年1月11日,Mark 通过 Register.com 用 $35 注册了域名 thefacebook.com。
网站从2004年2月4日开始对哈佛学生开放。
之后他们决定去掉名字中的the,并从 AboutFace 中花费 $200,000 购买了 facebook.com 的域名,于2005年9月20日首次亮相。
-The Facebook EffectMark Zuckerberg 的照片是否出现在 Facebook 最初的设计上?
并不是这样。
根据真正的故事,Ap Pacino 的照片在网站最初设计的左上角。
然而在页底的确表明 “这是 Mark Zuckerberg 的产品”。
.Eduardo Saverin 究竟给Facebook投资了多少钱?
Eduardo 为什么被推出公司?
他获得了Facebook多少的股份?
Saverin 最初用来帮助创建公司的投资是 $1000, Zuckerberg 自己也贡献了 $1000。
很快,他们一致同意每人追加 $10000的投资,以支付迅速增长的服务器维护费用。
几个月后,Eduardo 设立了一个银行账户,以支付业务费用和获取广告收入的定金。
同时他自己又追加了额外的 $10000 投资。
正如电影中所指出的,Eduardo Saverin 的确是 Zuckerberg 的密友。
同时,电影中也正确的说明了 Saverin 犯的一系列的错误。
他从未充分地相信 Facebook。
但当他被推出公司后,他看到他的所有权大幅地减少。
然而,在之后的一次问题解决中,他得到了今天公司的5%,价值约14亿美元。
(电影中忽略了这一点).Facebook 最初的工资协议是什么?
最初的协议是 Mark 和 Eduardo 的 7-3 分成。
一个月之后,Mark 的室友 Dustin Moskovits 也参与到工作中。
他从 Mark 那里的得到了 5% 分成。
当 Sean Parker 也加入后,公司进行了重新分配。
Zuckerberg 获得了 51% 的公司份额,Saverin 得到 34.4%, Moskovits 6.81%, Parker 6.47%, 其余的分配给他们的律师团队。
.Eduardo Saverin 的股份是否已经降到 0.03%?并没有。
尽管没有这么低,但他的股份仍然显著地下降了。
在公司改制并得到更多的投资后,他34.4%的公司股份被摊薄下降到10%一下,这导致了他们商务关系的终止。
.Mark 是否和 Nopster 创始人 Sean Parker 一同工作?
是的。
Sean Parker积极寻求与Mark联系,并给他发了电子邮件。
Eduardo Saverin 回应了电子邮件并安排他们在一家纽约的高档中餐馆-Tribeca 66-会面。
就像在电影中一样,这两个人一拍即合,部分原因是Parker理解Mark的观点。
然而,他们两人之后却失去了联系。
两个月后,当他们意外地在街上相遇,Mark 邀请 Sean 搬入他家居住。
搬家后不久,他成为了公司的总裁。
.Sean Parker 是否真的把 Mark 介绍给他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是的。
Parker 联系了他的朋友 Reid Hoffman-LinkedIn的创始人,并试图让他投资。
Hoffman认为由于他与LinkedIn的关系,他不应该带领投资。
但他之后为他们与 Peter Thiel-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安排了一次会面,一周之内,Peter Thiel同意为他们提供50万美元的贷款。
.Faceebook 的创始人今天在做什么?
Sean Parker 呢?
Mark Zuckerberg 仍然是 Facebook的CEO。
Dustin Moskovits 在2008年离开了 Facebook 并创立了Asane, 该公司致力于创建协同工作管理软件。
Chris Huges 于 2007 年离开了 Facebook 并为Obama网络竞选团队工作。
2010年,他推出 Jumo.com, 一个用来链接人们与非盈利组织的网站。
他的贡献在电影中被很大程度的忽略。
Eduardo Saverin 于 2009 年以未公开的金额解决了他与 Facebook 的诉讼,并再次作为共同创办人在网站上被列出。
Sean Parder 在 2005 年的一次被逮捕之后辞职。
2007年他创建了 Cuases, 一个可以让任何人创建一个宣传组并发布相关信息或筹款的网站。
最近,他投身于Chatroulette.com — 一个通过网络摄像头随机链来自全球的世界各地的用户的网站。
参考阅读:Facebook Company Timeline,Sean Parker Vanity Fair Article,Meet Eisenberg’s Cousin, Eric Fisher – TechCrunch,Moskovitz’s Take on The Social Network Movie at VentureBeat本文部分翻译自 chasingthefrog.com 一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tech2ipo
在过去的很多年,《社交网络》都是我的最佳电影。
第一次看《社交网络》是在12年,当时看完的感受是,太快了。
虽然知道是一个创业的故事,但是第一次看完并没有什么回味的地方。
但过了几年又看过一次,这次便心悦诚服的喜欢上了。
《社交网络》并不是一部一看完就印象深刻的电影。
它并没有我们在看电影中“价值”,“艺术”等层面的东西。
他满满当当地讲述了一个友情和背叛的故事,导演和编剧把自己想要的元素都放在电影中,甚至没有严严实实地照着史实来拍摄。
但《社交网络》有这么好,肯定并不是因为这些表面的元素,而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地位”。
地位感,荣誉感在电影中多次地涉及。
我觉得这是一部年轻的电影就在于此。
年轻的学生总是会想到花花绿绿的俱乐部,哪些人是掌管大局,哪些是虎视眈眈追逐上流的人。
在开头经典的酒吧聊天中,马克是一个无法让人好好聊天的人,在这段聊天中透露出他对各个社团的了解程度,他对于他考到了满分感到十分的自豪,但这不是对他能力的自豪,而是他希望有人可以赏识他,可以让他进入更符合身份的俱乐部。
聊天中艾丽卡被激怒的一句话,是“以后你做了我的女朋友,我会让你认识有头有脸的人。
”马克已经把他的对象当成了一种值得炫耀的物品,但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而对话中让马克感到生气的是,艾丽卡没有问马克:“哪个俱乐部最好?
”而是问:“哪个最好进?
”十分敏感的马克当堂反驳了她的意见,他如此地抵抗,其实正好说明了他对俱乐部的渴望。
他希望成为一个有头有面的人,他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不满,或者是,他是个自卑的人。
但很有趣的是,在电影里面,马克·扎克伯格这个角色是一个“不存在的主角”。
没有心理描写,我们观察他都是通过别人才知道。
所以用这种间接描写来描写他的性格,会让人更有吸引力去好奇,这样一个主角会走向何处?
同样,赛艇两兄弟也是这种“地位体制”下生产出来的人,但他们跟马克不同的是,他们拥有一切的荣誉。
他们赛艇拿第一名,他们品学兼优,他们有崇拜者,更关键的是,他们是有名气的俱乐部的成员。
所以当马克正在酝酿着自己的阴谋的时候,我们和两兄弟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把马克放在了坡斯廉俱乐部的自行车房,如果有看过英文字幕版的,可以发现当有钱三人组说:“我们可以借哈佛连线来恢复你的名誉。
”马克说:oh you would do that for me?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这句话曾出现过,就当马克对艾丽卡说“我会把你介绍给有头有脸的人时”,艾丽卡曾立刻甩出这句话。
如果仔细考虑这句话,里面的内涵可谓相当有意思,这句话可谓借花献佛,把被艾丽卡吞下的那口气原封不动地给吐给了赛艇兄弟。
当然他的语气之轻,不仅兄弟们没有感觉出什么怪异,连我们观众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对。
“EXCLUSIVE”(体面),在电影中出现了非常多次这个单词。
当有钱三人组发现马克偷盗了他们的创意,赛艇弟弟和印度人想要告马克的时候,大哥用了一个词,让他们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为什么?
那就是“EXCLUSIVE”。
他们是全世界最优秀大学里最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不能撕下脸皮来告别人。
这种名声在打造他们的同时,也在束缚着他们。
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派律师告马克的原因。
他们输掉了和牛津的赛艇比赛,他们被校长拒之门外,马克让他们知道了,世界上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手到擒来的。
我以前认为,让他们决心起诉的原因,是他们把这几次的不满转嫁给了马克。
但看起来新原因,恐怕是他们发现自己的“体面”并不存在,他们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高贵和优秀。
他们撕下脸皮,这才决心和马克一决高下。
另外,exclusive也做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赛艇兄弟对哈佛连线的EXCLUSIVE,也被完完整整地用在了马克和朋友爱德华多的描述中。
说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不存在的主角”,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部分,都是通过爱德华多的视角来观察的。
爱德华多也不知道马克的想法,他偶尔间才发现了赛艇兄弟的律师函,马克对他进凤凰社是开心还是嫉妒,他不知道为什么马克不喜欢犹太兄弟会,他想不懂马克为什么喜欢肖恩·帕克。
我们在爱德华多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马克,在这个故事里主角的身份和心理是空白的,在法庭上的对话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更加模糊,这也是塑造人物的教科书级别的电影了。
肖恩·帕克在电影发展到一半才出现。
他风度彬彬,英俊潇洒,能说会道,直接毁灭掉了马克和爱德华多的关系。
他用的方法也很简单,他让马克知道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他在酒吧里告知马克。
年轻人,你能主宰世界。
这让一直受到压抑的马克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成为体面人的可能性。
他将是一个CEO,他是一个真正有头有脸的人,甚至...可以让他的艾丽卡也知道这件事情。
因为他的好友眼界不高,他迷失在肖恩的创业梦中。
在肖恩的操作下,亲手抹去了爱德华多的股份。
肖恩的作用是很功能的,他存在的最大原因,就是让人知道,你的欲望,也可以是你的陷阱。
最后落脚点,又回到艾丽卡的身上。
马克打了这么多官司,写了无数条代码,只是为了证明给艾丽卡看。
在开头有一个很好笑的事情,艾丽卡在智商上完全被马克碾压,她跟不上马克的想法,而且时不时被他打断思路。
但是艾丽卡一说:we are not anymore时,马克脑子却短路了,如此自傲的人,却在那时候慌乱了。
如果看完了整部电影,很难想象马克居然是个如此纯情的人,他可能只是想向艾丽卡解释清楚,他是个很有成就的人,或者是用含蓄的方式说:“我错了,请回到我身边。
”但他没有搞懂的是,一个人有成就当然好,但是成就并不一定能产生情谊,他和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他追不到心爱的女孩,都和他的性格有关系。
所以听着那首Baby you are rich man,享受着艾伦·索金“跳跃般有节奏的台词”和大卫·芬奇强迫症似完美主义的导演风格。
好的,这次你真的有钱了。
chapter 1我不是坏人i'm not a bad guy影片大幕将落时,扎克伯格对漂亮的律师助手说:“我不是坏人。
”她回答:“我知道,我猜有85%的证词是夸大的。
”扎克伯格问:“其他15%呢?
”她说:“伪证,神话里少不了恶魔。
”我手头有一份2009年5月28日的[社交网络]剧本,与最后的上映版有九成相似,那一成的不同,就包括“我不是坏人”之后的对话。
后来加上这一段,第一反应是为了平复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可能的)怒火,但更可能,因为编剧阿伦·索尔金爱上了他的角色,才给予过分的同情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就算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句句属实,扎克伯格也依然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但在影片上映后,观众对电影的误读,反证索尔金的补救远远不够,人们对影片的关注,完全集中在“他偷了别人的点子,把朋友踢出公司,他是个bad guy”上面但事实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的,“i'm not a bad guy”至少,他不是个贪财的人,“马克不在乎钱,他需要被保护起来。
”这话是爱德华多说得,就是后来被踢出公司的,扎克伯格的好友好吧,天真善良的爱德华多被老谋深算的扎克伯格给骗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跟女友,在开头,说:“光会赚钱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待。
”在找到投资公司之后,他的份额从60%降到了51%。
在高中的时侯,他拒绝了一份年薪200万美金的工作。
200万!!!!!!
你见过这么多钱吗?
大多数人的唯一希望,就是人民币快快升值。
以及有房的爹妈快点死。
在片中,你看不到这个数字,但你可以知道,他把一款被微软报价的软件免费上传了。
当印度佬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
”时,他耸了耸肩膀这是什么意思?
剧本上写着“MARK gives a short shrug that says both "I don't know" and "Fuck you" at the same time.”就是“我不知道”&“操你妈”的意思哦,还忘了一条。
双胞胎兄弟找到他时,说:“需要你架构网站,写代码,我们会提供……”然后扎克伯格说:“我加入。
”提供什么?
电影里没说,我又要显摆我看过旧版剧本了,上面写着“the money”。
扎克伯格处心积虑塑造自己不贪财的光辉形象,所以才抢在人家报出工资之前,就表示同意。
连同在女友面前的漂亮话,降低股权,拒绝微软,为的是一旦有机会创建价值500亿的公司,可以当上老大。
如此妙算,诸葛亮都哭了。
扎克伯格不是坏人,他只是个想获得认可的孩子,因为别人的误解,因为自己的不善沟通,因为facebook的众人皆知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变成了神话中的恶魔最后,请回忆肖恩·帕克(贾斯汀)在吵闹的舞厅里说得故事,那个“爱上一女孩,女孩喜欢曲棍球队长……”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对这个故事,扎克伯格最关心的是什么?
他问肖恩·帕克:(后来)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女孩?
说这么可爱的孩子是坏人,你们真得疯了。
chapter 2空手道小子Karate Kid双胞胎是绅士,“你不知道那会有多难看,就好像我和我的兄弟在高中校园里追打空手道小子。
”[空手道小子](Karate Kid)是一部电影,因为威尔·史密斯的儿子演了一部重拍版,所以理解起来毫无困难——就是每个学校都有的,被所有人欺负的倒霉鬼你知道最好笑的是什么吗?
双胞胎完全没搞清楚他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地位,他们才是被追打的Karate Kid他们找宿舍管理员、找校长、找律师、找老爹的时侯,我看到的不是身高1.9米的运动健将×2,而是0.9米的瘦弱小孩,把头塞到妈妈的奶子里,哭诉:“扎克伯格抢走了我的棒棒糖。
”扎克伯格是存心拖延双胞胎的网站吗?
也许。
这是双胞胎的网站无法建立的唯一原因吗?
未必。
“我们上一个程序员毕业以后进了谷歌,第二个程序员学业太紧张抽不开身”扎克伯格,甚至只是他们的第三选择。
老天啊,既然别人不靠谱,你们干嘛不自己做呢?
可惜,他们不会。
这个,是区分21世纪的学校霸王与Karate Kid的新标准。
那些懂得编程的人,他们能在与扎克伯格相处时找到自己的位置,牛逼如肖恩·帕克,扎克伯格恨不得suck his dick其余那些呆头呆脑的家伙,在硅谷附近的大公寓里,在每天25小时的马拉松式工作中,轻松融入,工作入魔(wired in)爱德华多,很遗憾,他虽然是扎克伯格的好友,但他不懂编程。
他当然是个好孩子,但他能帮到什么忙呢?
在得知自己的股份近乎为零时,他把扎克伯格电脑给砸了,然后反问:“现在呢,你还入魔(wired in)吗?
”你瞧,他无法wired in,只会wired out在美国青春片里,你会看到一群橄榄球运动员聚在一起,在这个群体中,容不下扎克伯格这样的nerd,反过来也一样爱德华多的出局,正是所谓[社交网络]的时代隐喻,“facebook的创始人不会修改他的facebook情感状态”,这明显是胡扯,却是有目的的胡扯时代变了,This is our timechapter 33000磅的马林鱼3,000-pound marlin但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是它带来的全新价值观,如同嬉皮和摇滚一样,让人菊花一紧无论final club的“光会赚钱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待”还是扎克伯格的“facebook很酷,广告不酷”,传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你如何在一群高考满分的怪物中让自己与众不同?
”——你如何在装逼青年汇聚的豆瓣让自己与众不同?
然后就有了14条鲑鱼和3000磅(约2700斤)马林鱼的比喻,一家成功的酸奶连锁店,只属于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叔大爷辈,在某些标准之下,这些“卖饭的”一点都不酷,还不如做字幕我们需要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6亿注册用户,尤其当你想证明买房子很白痴时,如果你处于买不起厕所的状态,雄辩无意义,还不如直接说“扎克伯格值500亿,他还在租房子。
更理想的情况是,如果奥斯卡选择[社交网络]为最佳影片,我们可以说:“你瞧,代表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选择了[社交网络],就是说美国选择了[社交网络]。
美国即全世界,所以全世界即[社交网络],全世界都是怪胎,全世界都穿不知道是卫衣还是运动衫的外套,和拖鞋。
”如果你是那些热衷做怪事的群体中的一员,[社交网络]应该成为藏在身后的老虎(或者咕噜牛,取决于你是否听说过咕噜牛),可惜,奥斯卡放弃了3000磅的马林,选择了14条鲑鱼无所谓,我们只要像扎克伯格那样,耸耸肩,就好。
天才少年的创业史被搬上银幕,Facebook的CEO的事迹顿时变得家喻户晓。
虽然在此之前,这个患了社交冷感的年轻富翁也和首富比尔。
盖茨一样,也时常出现在某报纸或某网站的新闻头条,但没有哪条新闻像《社交网络》这部八卦富翁情操的电影一样给力了。
在子弹一般的对话和快速度的剧情中,我终于看明白了整部电影。
尽管编剧索金坚持嘴硬说这不是对马克·扎克伯格的攻击,但我还是嗅出了些不寻常的讽刺味。
这部时常120分钟的电影成功地塑造了扎克伯格辉煌又阴险的成长史,使我不得不感叹,趁早成名的扎克伯格,原来是个腹黑男啊!
你要知道,之前扎克伯格是个被膜拜的传说,可望而不可及,他拥有的财富,随便抽百分之一出来,都能砸死好几个人。
这叫差不多同龄的我和某些同学情何以堪,只能捶胸顿足恨不得钻回娘胎去,钻回去之前还对咱娘说,十个月之后,一定要把我生成天才!
一定!
当然,这只是情景之下咱们羡慕嫉妒恨的幻想。
真正的现实是,我们只能发出感叹的赞赏,用各类‘真……真……’的形容词来修饰他。
但现在,此片一出,扎克伯格从偶像开始坠落到人人谈论人人八卦的腹黑男,并且在全球富翁腹黑指数的排名摘得桂冠!
唔,开始正式八卦一下全球腹黑冠军的坏话了。
从影片一开始被女友甩了之后,马克恼羞成怒制作Facemash网站,窃取哈佛大学所有辣妹的照片供全校欣赏并进行打分排名,然后随手把自己对前女友的胸围作出了恶毒评价。
这下全校沸腾了,在偷窥和八卦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大家谴责的矛头指向了马克。
这是个报复心多么强烈的腹黑少年啊。
男欢女爱,合则长久,不合则分,这本是自由的契约,但到了马克这会,却自尊心爆棚:好,你一个不够聪明的笨女人甩了我,OK,我让你尝点苦头!
结果证明,西方人还是很重视隐私的,对于这种随便窃取别人电脑隐私并公之于众的人,就算他是个拥有超能力的天才,众人也不得不鄙视他。
于是,为了扭转自己失败的形象,少年马克开始和三个高年级学生共同经营一个名叫Harvard Connection的网站。
这三个人就是电影里的出身高贵双胞胎和那个鲁莽的学长。
但马克很快就放弃了他们的项目,转而创建自己的网站,即Facebook的前身。
马克自己辩解说,Harvard Connection和Facebook的理念完全不同。
前者的重点是约会,而Facebook的重点是网络交流。
但真相是,如果没有Harvard Connection网站的提议,那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也许不会面世。
现实中,那场官司的法律团队搜索了扎克伯格的电脑,电脑上的聊天记录也验证了这一点。
由此看来,马克是踩踏弱小者的尸体慢慢爬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事情就此了结,那也没什么。
谁叫家世显赫的双胞胎智商不如人,没能靠自己将项目变成钱,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呢。
可马克不这么想,他已经站在巨人头顶上了,不经意的瞬间瞥见不肯放弃仍然挣扎着往上爬的双胞胎,他只是从心底暗暗嘲笑,等全校哈佛学生的信息拱手送上的时候,他才重重一脚踹开了他们。
你看,成功者一般都被描绘成高洁人士,没想到卑鄙起来就不是人了吧。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对待敌人的姿态。
那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马克对朋友的真诚度吧。
众所周知,Facebook并不是马克一个人搞出来的,他也有三五好友什么的的,帮他跑跑公关筹集资金,或者运算一下数据之类的,电影里的爱德华多·萨维林就是三五好友的代表。
大家没日没夜共同奋战到08年,网站的前景如日冲天,马克.扎克伯格的好友却相继离开,谁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后来他最好的朋友说的一句话透露出无限玄机。
“最终,这成了‘马克的个人秀。
’”他如是说。
08年月底,Facebook发布了问答服务的测试版,直接对Quora发起挑战。
而收集各类问题和答案的社交网站Quora,是马克曾经最铁的哥们(同时也是Facebook的创始人)亚当·安吉洛创立的。
这看起来就是对好朋友的报复性攻击,一点情面和昔日感情都不留。
关于马克.扎克伯格的腹黑事迹还有很多,《社交网络》只是有保留的吐露。
毕竟,不能太得罪世界第二富翁,否则下场可能比马克的前女友和前好友一样还要惨。
就像影片里的肖恩开PARTY被拘,爱德华的股份被稀释,都是马克.扎克伯格的杰作。
有人把他归于社交白痴的一类,但在我看来,马克.扎克伯格不仅智慧惊人,社交和算计手段也令人叹为观止。
他所表露出来的穿衣风格独特、语言苍白,不过是狩猎前的障眼法。
如果非要解释他做这些腹黑事件的缘由,只能借用几年前一个产品发布会上,他曾背诵过《埃涅伊德》里的句子:勇者天佑,帝国无疆。
八卦至此我们才明白,原来真正想成为枭雄的人都很腹黑,古有曹操,中有拿破仑,现在有马克.扎克伯格。
注意,我不是并列他们的伟大程度,我是指他们的腹黑指数,如出一辙。
个人不喜欢这部片子,看得睡着了
男主的调调太让人讨厌。
这其实是部极其孤独的电影。走到最后,朋友、爱人都已失去,纵便有万贯家财又如何?在键盘上敲击出的一行行代码,都是孤独。
查了一下,剧情和现实的出入太大了
能不能再无聊一点儿
没感觉 不来电
标准工匠作品。
一个“中二病”技术宅的众叛亲离史……我应该多睡两小时比较值……片子本生没问题……人品问题
如果《中国合伙人》能拍的足够诚实,恐怕就是《社交网络》这样子。
君要臣死,臣facebook
无聊的一B,话痨片
原来电影也是有赏味期限的,站在夕阳里观看当初这个世界对朝阳的畅想,有些滑稽。
天才说话都很快吗?还是为了显得天才必须很快?
高速喷发的叙事节奏,凌厉精准又流畅的剪辑,凝练有力的台词,再加上几个年轻主演出乎意料的精彩表演,《社交网络》无处不散发着一种睿智,幽默和戏说并存的非凡魅力。而导演用暧昧的语言来暗示“虐鸡”和“肖恩帕克被捕”事件的幕后主使不止让影片充满嚼头,更是拷问观众,成功是否必经背叛?
一个科技宅男的成功史,追根溯源是被姑娘甩了~~哎呀Andrew Garfield太帅气了有点吃不消了~咳咳,回归正题,影片节奏真的很好,一直感觉有股力量在推着你。
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形而下的片子,钱钱钱,技术技术技术,天才天才天才、我讨厌男主角,那个boya的主演一定会火的。
互联网垃圾时代的美国梦,把个人的无聊玩意集合起来成为所有人的无聊的共享与互动就是脸谱网站所谓的社交网络吗?
一帮哈佛天才的投机取巧?马克在这片子里有些显得神经质,而且把Facebook的诞生描述的像是偷出来的。很奇怪的片子,看过就会忘的那种
节奏,那是相当快!为什么快,抢节奏呗。为什么抢节奏,慢了谁看啊!
Facebook发家史,老实说我对这类题材不是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