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原来写影评也是释放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
从点开这部纪录片到最后看完两次,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开始因为ram追完了,顺手点开推荐列表的第一个。
一开始以为就是一个和猫咪有关的有爱的片子。
看完第一集以为是一个追查网络施虐者的纪录片。
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中国留学生遇害的案件。
很多时候当我们与真实发生的事件距离很远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平如水地坐在屏幕前面,点击,观看,不喜欢就关闭。
但是只有当事情和自己开始有联系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共情。
第二集到最后,看到谋杀——还好,西方世界变态杀手很多;亚裔——有点吃惊,但是仍然有距离感;武汉的中国留学生——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体会到女叙述人baudi shaking说的,很难消化的感受。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是从一开始伪造证据到最后被捕面对审讯,都是犯人luka的一部戏而已,一部让自己出名的戏而已。
但是这部戏践踏在我们一个同胞的生命之上。
而当时在网络上围观的群众,正好为这部戏提供了观众。
非常能够理解纪录片最后提出的疑问,最后恶的结果,是由群众所谓的正义导致的吗?
作为看客中的人,真的有底气说自己的行为不是除了正义意外以外的因素,猎奇。。。
驱动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正义的行为,会不会也是我们为恶行所打的一个幌子?
因为人性复杂如此,并不是有了充满正义感的初衷,最后就会有相应的好的结局。
正如片中,fb吃瓜群众的义愤填膺错让一个‘假冒’的虐猫者自杀;而一步一步的追查,落入了luka制定的计划,给了他流量和观看,也成就了他这部戏。
首先声明本文算不上影评,也不懂太多关于拍摄与创作的东西。
只想作为之前有去了解过案情的人,说一说此片里没提到或者被扭曲了的与受害人相关的事实。
首先所谓的搜索专家们找到了当时凶手联系上被害人的帖子,但片方为什么要对帖子的内容避重就轻,颠倒顺序? 整个帖子的内容一闪而过,我截了图才看到原帖重点是找人拍视频just for fun(林俊当时辅修电影专业,若当时两人确因为这个帖子联系上,也可以理解),最后明确说了not looking for sex, not sucking cock。
而通过被害人朋友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当时明显应该是在家做饭后临时出门的。
不明白制作方略过了not looking for sex这句重点,反倒给了 not sucking cock特写,再说要拍视频的这波操作是什么用意?放进片中的凶手母亲的说辞更是一再强调被害人就是look for sex且很乐意被拍视频。
(而这位母亲此前还出了本回忆录,名为我那杀手儿子,已经吃人血馒头捞了一波钱,其人如何可想而知,这部片子里居然还放了很多她毫无根据的说辞)并非对look for casual sex有任何看法,而是因为当时那个one lunatic的视频和被害人的性向,至今都有人以为被害人和凶手是恋人的关系,是自愿和凶手玩bdsm,仿佛他自找的一切。
而事实上当时警方从被害人电脑里没有找到一张和凶手有关的照片,加上片子里发布于案发当天的帖子,完全可以证明他此前根本不认识凶手,也并不是去和凶手419。
此外庭审时林俊的前男友有出庭作证,那个视频被剪辑过,一开始躺着的赤裸的人并不是林俊,而是一个白人男子。
结论就是凶手利用了他的毫无防备,不仅杀了他,还要营造一个bdsm的假象,以迎合那个manny的谎言给自己开脱。
不知道那些日常深扒凶手视频的人肉专家为何没有发现?
也不知道为何这部片子对当时庭审时的关键论断闭口不提。
林俊被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过程被无数人围观,日后可能还会一再被媒体消费,如今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正名,还要被这部片子以一夜情的关系和凶手捆绑。
个人觉得把这样一个性质恶劣情节残忍的案件当悬疑片拍,制作方消费被害人博眼球的行径和凶手一样恶劣。
我并不认识被害人,只是去了解了一些事实,对于我的同胞在他国遭此不幸,如今还要被无良媒体污名化感到气愤。
就像他朋友说的没人记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所有人都在讨论凶手。
这部所谓的纪录片更是把一个不过是copycatkiller的变态拍成了无比高明的高智商罪犯。
而要不是罪犯自曝人肉小组空有一腔正义,但除了逼死那个抑郁症患者怕是一无所获,他们对整个案件并无实质作用。
而此纪录片以此二者为焦点加上悬疑片式的拍摄噱头和结尾自取其辱的升华,除了博眼球个人没有看到任何有人文关怀的地方。
全篇有关被害人的部分大概就是他朋友的几句话,但句句戳心。
尤其是他提到林俊去加国是觉得那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
还有片尾那句he did't deserve that。
更加讽刺的是,如今凶手在监狱里在家人的见证下和同性犯人结婚了。
他甚至有自己的粉丝,和粉丝的人信里大谈监狱生活的美好。
加拿大政府对此的回应是犯人的社交自由也应得到保护,他们是关心犯人的心理健康。
在他虐猫成了prospective murderer的时候,政府为何不关心他的心理健康?
一个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他人生命权的人还有社交权可谈?
林俊的父亲在葬礼上曾经说,犯人入了狱,以后病了饿了痛了都有人管,他和林俊的妈妈谁来管?
没想到这些话都成了真。
甚至更加荒唐。
这一切的讽刺荒唐对我对这部避重就轻虚伪至极的纪录片更加失望。
这里补上一个前几年的长文分析, http://m.sohu.com/a/145652658_647987/?pvid=000115_3w_a关于网络搜索和抓捕罪犯的部分和这部纪录片相差无几,但对于被害人为何前往凶手家中的分析推测要客观得多。
http://www.taonanw.com/page/news/id/4806/is_staff/y#437621-tsina-1-97199-29c30dfd97075201e4dda04e36b0d203 这是朋友所写的林俊其人,也希望各位可以点开看一看林俊本身是怎样一个人,又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性取向和这件惨案的关系。
制作方肯定有参考网络上的分析,且人肉小组找到了疑似凶手的发帖,本可以替被害人正名,至少给一个更全面的分析,但他们依然设法将当晚两人见面的原因定义为casual sex。
又或者,从这部所谓的纪录片的名字和切入点,就暗示了制作方并不在乎有关被害人的真相如何,在他们眼里他也不过是把这场搜索狂欢推向高潮的工具。
不知道片方怎么有勇气在结尾放出林俊朋友的话还有那个帮凶论?
其难道不是最大的帮凶?
导演怎么有脸在幕后视频里说“我知道让被害人亲友发声是令他们非常痛苦的”?
主流媒体打着纪录片的名头吃人血馒头却不让被害人得到应有的正名,如今尚有国人继续求那部血腥视频,甚至db短评里还有人希望美国将此“大好题材”拍成电影。
我不懂电影艺术和商业价值,只是作为被害人的同胞难以理解这些言行。
最后,林俊R.I.P. 愿你来生都能自由地去爱被爱。
人们不应该忘了他本身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这是当年他的父母在事发之后强忍悲痛,唯一一次接受采访的原因。
近期,很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片名与切入点提出异议,他们疑惑“人命关天的事,为什么要以虐猫为切入点”,他们甚至质疑影片的价值观不正确——似乎猫命比人命更重要。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缅怀林俊的纪录片。
它的重点是“互联网犯罪”。
它的整个叙事逻辑是这样的:1、互联网有个不成形的潜规则:别惹猫咪;2、想要名气的疑犯挑战这一规则,发布虐猫视频;3、群众接受挑战,人肉疑犯,伸张正义;4、疑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执行自己的计划,杀了林俊,将故事推向高潮;5、疑犯被抓,影片发出灵魂提问:是我们喂养了这只猛兽吗?
如果你不是一个强烈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你不明白“别惹猫咪”这一规则。
那我们可以换其他的规则,比如“不许辱骂中国人”等任何一旦违背就会引发公愤的规则。
那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我是这个案件疑犯的模仿犯,我可能就会尝试这样计划,1、发布辱骂国人的视频,引发公愤;2、在得到大量的关注与流量之后,发布杀人预言;3、杀人,完成自己的“剧本”。
“虐猫”跟“辱骂国人”虽然可以说完全不同,“虐猫”更看出“反社会倾向”、而“辱骂国人”可能只代表那人就是个人渣+傻叉+叛徒+种族歧视。
但它们违背互联网的“潜规则”、引发公愤,且能让始作俑者带来大量关注是一样的。
所以,“别惹猫咪”不是想告诉你“猫命比人命金贵”。
纪录片的重点是“互联网犯罪”,整个互联网双方——群众与疑犯的博弈与共生才是讨论的重点。
“别惹猫咪”除了呼应了影片的切入点,也呼应了影片结尾的探讨。
但除了叙事结构上的安排外,我个人觉得“别惹猫咪”作为标题还有其警示作用,那就是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企图逾越人民底线以博取关注的人,尤其是做了反人道事情的人。
最后告诫那些仇视爱猫、爱狗人士的人,别让你们的愤怒蒙蔽了你们的智商。
人命,猫命,孰重孰轻,影片交代得不清楚吗?
林俊被杀前,人肉小组之所以要搜捕疑犯,只是因为他虐猫吗?
更多的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会杀人?
还有那个抑郁症发布烧猫视频冒充犯人,自己“作死”了。
“烧猫”这事是不是他干的,片中人物都没有去追究,更多去缅怀他的死亡。
人命,猫命,哪个金贵,影片没有掂量清楚吗?
非常偶然地看了这部纪录片,应该说Netflix还是展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制片水平,这部纪录片保持了极强的张力和叙述技巧,但关于这部作品,我想更让我在意的还是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影片是以爱猫人士声讨虐猫视频为切入,引出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
凶手的作案手法细节骇人听闻,令人生理性不适。
一方面,我认为纪录片确实缺少了对于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的人文关怀,用极小的篇幅简单地一笔带过了受害者的背景,更引用了杀手母亲空口无凭的发言诋毁、污名化受害者。
事实上现实中,案件的凶手仍然在加拿大舒适的监狱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结婚,她的母亲甚至将这段经历出书赚钱。
而惨遭虐杀的被害人又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受害人远在中国的孤苦双亲又过得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种现实本身就令人愤慨不平。
纪录片也许没有义务选择某种视角和切入点,但我认为这本该是一个体现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时刻。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影片所选择的立意是讨巧而不恰当的。
制作者似乎是在尝试探讨,对于凶手这样一个表演欲强烈的病态犯罪者,互联网上自发的声讨和人肉是不是客观上刺激、甚至说滋养了他的犯罪欲望,正是因为这些爱猫人士朴素的道德感之下的持续关注和穷追不舍,某种意义上促成了惨剧的发生,影片甚至还在最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来诘问观众,让每一个关注者为此而背负道德压力。
我不知道制作团队是否为选取这样的视角而沾沾自喜,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荒谬且不负责任的。
对于做出这种极端变态虐杀行为的行凶者,我们再去探讨互联网的观众挑衅、刺激、诱导了他的行为,这种逻辑显然是滑稽的。
就像前段时间仇杀亚裔案件中的警官那句“凶手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会让所有人愤怒,这是一种扭曲的理中客,是恶意的对重点视而不见。
者:一幕之谣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892983 ibili
标题我想了很久,一直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看完这部片子的我很是难受。
刚开头片子的标题还以为是可爱,可以让人云养猫的猫片,可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总体给人的感觉,卢卡是个高智商的凶杀犯,从一开始与警方模仿上演的《猫鼠游戏》电影到后来的凶杀过程与被抓审讯过程模仿的《体能》,就能体现出卢卡的心理素质状态很是强大,头脑很清晰(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两部,因为这两部印象很深刻。
)这部片子看完我很愤怒,感觉编剧利用了观众对案件的好奇心理,也再次利用了狄安娜和格林两位当事人来进行案件描述,卢卡再次出名,可是被害人呢?
(在此我尊重死者,不说实名)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
是让人们了解这个案件吗?
还是按照影片最后狄安娜和格林的疑问,要我们深思,我们都是这场案件的共犯?
片子里从头到尾只讲了卢卡在男同网要约一夜情,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被害人和卢卡一起出现在了公寓。
再后来,就出现了被害人被杀害,拍视频,分尸,身首异处,再到继续讲述卢卡逃亡哪里。
可是受害人呢?
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张照片和悲惨的遭遇,受害人的为人处事怎样?
平生行为怎样?
性格包括其他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我看到受害者的照片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我相信受害者绝对不会是去进行约一夜情,事过多年后,这部片子的出现无疑拉着受害人进行无形的鞭尸并在其家人的心口上狠狠划上一刀。
(ps:没有说一夜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不接受任何杠)那个被网暴而死的人呢?
也是轻描淡写被拉出来说了一下因为想被关注,结果冒名顶替却被网暴自杀。
他的人生呢?
在影片最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德绑架。
狄安娜和格林提出的问题,包括受害者还有被网暴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也是他们深陷多年的愧疚,他们所做的一切比警方更加有意义,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冷静分析,可能卢卡会瞄上更多的人。
没错,这部片子让卢卡更火了一把,让人们更了解了卢卡犯罪的高智商,不禁让人感叹卢卡的强大心理,让卢卡更加开心他又在次出名了。
归咎到底原因,难道不是制作方把这些受害者,狄安娜和格林拉出来消费给观众看吗?
所以谁是共犯?
制作方。
最后默哀,受害者和那位被网暴者。
前半部分故弄玄虚,后半部分总算步入正轨。
猫抓老鼠,属于人类的朋友,一般都不会吃猫肉。
川话用“你的话听得,猫肉都吃得”形容一个人撒谎成性,意思是,你的话可信,那猫肉都可以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中外猫奴对虐猫者深恶痛绝,卢卡将虐猫视频上传网络,猫奴全球人肉搜索,誓要挖出此人。
猫奴不乏网络高手,奈何视频提供的信息有限,极度自恋、想出名想疯了的卢卡疑似主动提供线索,发布更加残忍的虐猫视频,猫奴当时就震惊了,断定此人下一步就要杀人。
遗憾的是,警方从未遇到过从虐猫到杀人的案件,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2012年5月,惨剧发生,卢卡将中国留学生林俊杀害后分尸并上传血腥的现场视频,寄发尸块,国际刑警组织开始全球通缉。
6月4日,卢卡在德国被捕。
监控视频留下了林俊生前的最后影像:
媒体云集,卢卡终于出名了,臭名昭著:
据其母亲回忆,卢卡自幼喜欢《本能》(1992),钥匙扣上都是《本能》的海报:
卢卡残杀林俊的情景,包括凶器和现场布置,都在模仿《本能》:
可怜林俊风华正茂,成了变态杀手的猎物——虐猫与杀人有无关系?
研究显示,很多连环杀手、变态杀手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会向比他更弱小的人或动物发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平衡和变态的快乐。
如迅哥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要卑劣、变态到什么地步,才会从小动物的痛苦中得到快乐,并以杀人视频臭名远扬?
任何虐待、虐杀动物并以此为乐的人都应被唾弃、警惕。
我看完后首先深深感到愧疚,当时在国内疯传的版本让我们深信不疑,我们没有功夫考虑真相更乐意吃瓜,更谈不上去想死者家属的心情。
因为国情和文化,当时大家会把他的死归罪与他的取向,认为没有这个就不会步入魔鬼之门。
但是这种有罪论现在看来就是二次伤害。
网络的恶与善到底带来了什么?
卢卡的演绎人格贯穿始终,他蓄谋已久的一套谎言毋庸置疑经不起推敲,他的母亲为什么对受害者家属的没有丝毫愧疚情绪?
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卢卡?
卢卡和林俊之间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让林俊迈进了地狱之门?
而影片最后,她母亲说卢卡告诉了她,林俊和卢卡只是YP,林俊不介意拍摄下ML全过程,这根本不符合东亚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文化差异,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相信所有看过纪录片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善恶终有归宿,希望林俊来生是个平安幸福男孩吧。
三集纪录片,逐步深入,值得一看。
第一集讲网络出现虐猫视频,手段逐渐升级,先用吸尘器令猫咪窒息,再将猫咪放入水中淹死,最后使蟒蛇生吞猫咪,非常残忍。
两个民间网络侦探根据视频中的种种微小细节,分析虐猫者的身份和地址——卢卡,加拿大。
卢卡的变态行为使他们预感到他会杀人,两人提前向加拿大蒙特利尔警方报警,但是警方没重视,果然不久,一个男性尸体被发现。
而且,卢卡将断脚、断手寄给加拿大保守党、自由党总部。
第二集讲网络上出现了卢卡杀人的视频,警方根据监控调查被害者并追逐潜逃至巴黎、柏林的卢卡,受害者是中国留学生林俊,是同性恋,与双性恋的卢卡YuePao时被绑在床上肢解。
传送门:留学生林俊遇害案(以下文字剧透)第三集主要讲卢卡的犯罪动机和落网经过。
两个民间网络侦探在破案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指出卢卡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获取关注度。
还指出卢卡超级自恋,他的潜逃轨迹和杀人模式都是仿照他喜欢看的电影《本能》。
卢卡已是国际刑警通缉的要犯,柏林的网吧老板认出了上网的卢卡,随后报警,卢卡被带走。
卢卡一直辩称说自己受到曼尼的指使,属于被迫杀人,网络侦探观看《本能》之后,发现曼尼是影片中提到的已经去世的人物。
警方调查后,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曼尼在本案中的存在。
卢卡入狱。
网络侦探
网络侦探
蒙特利尔警方
渴求关注的自恋狂
卢卡的妈妈
随着撸猫成为当代生活新风尚,网络世界的潜规则又多了一条大写加粗的“别惹猫咪”。
在这种舆论语境下,虐猫无异于找死,绝对会被大众谴责到体无完肤。
但说来你也许不信,有人故意把这事儿做给所有人看,还真就是为了“找死”——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导演:马克·刘易斯主演:Deanna Thompson / John Green / Claudette Hamlin上映日期:2019-12-18(英国)集数:3片长:60分钟
这部纪录片剧集由《冒充者》、《丝绸之路》制片人倾情打造,Netflix出品。
豆瓣评分8.6,超乎想象的神展开绝对让人瞠目结舌。
一切风波源于2010年YouTube上疯转的一则视频。
发布者,不详;标题,“一个男孩,两只猫咪”。
听上去是不是很可爱的亚子?
但点下播放键,映入眼帘的却是令人发指的一幕—— 男人把两只神态楚楚可怜的小猫放进吸尘器的真空压缩袋,一点一点地抽干了里面的空气。
猫咪在痛苦和挣扎中死去了。
这则视频激怒了无数正义网友,一个人肉变态虐猫狂的Facebook群组应声成立。
网名“摇摆女神”(Baudi Moovan)的猫奴兼网虫狄安娜也加入了。
群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人肉搜索揪出杀猫凶手,让他吃点教训。
但多数人的“贡献”止于语言攻击,真正干实事儿的少之又少。
狄安娜和约翰·格林就是其中难得理性的两个。
他们逐帧分析视频的细节,发挥各自的才能,尝试定位凶手的所在地。
可事与愿违。
每每有所进展,他们总会失望地发现,所谓的“重大线索”不过是对方设下的又一个烟雾弹而已。
屡次释出信息而不留痕迹,把热心群众耍得团团转,这个凶手显然够聪明、够机警。
至于群组这边,连人肉对象身处哪个大洲都无从知晓,想扒出他姓甚名谁则更是难上加难。
调查似乎彻底陷入僵局了。
可就在狄安娜等人因他的误导而离真相越来越远的时候,就在屏幕前的你也以为,还要耗上好几集的工夫才能一窥此人真容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正主居然亲自下场,把自己的姓名——卢卡·马尼奥塔——大大方方地公之于众了。
不管是真是假,先别急着下定论,查查再说。
抱着这样的想法,狄安娜和约翰在网上搜了一圈,震惊地发现此人来头不小。
非但足迹遍布全球各地,还坐拥千万粉丝。
网友对他的溢美之词更是夸张至极。
从“瑞凡·菲尼克斯失散已久的表弟”到“小弗雷迪·普林兹的表弟”,从“玛丽莲·梦露的儿子”到“麦当娜的秘密前男友”……
简直是天方夜谭,一派胡言。
但荒谬归荒谬,狄安娜和约翰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了个中蹊跷:如果你的人气真有那么高,为什么我们这些资深网民从来都没听说过呢?
想到这里,两人重新冷静下来,进一步排查海量资讯中的蛛丝马迹。
结果不出所料:照片是P的,粉丝是水军,漫天飞的八卦传闻竟也全都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综合种种来看,狄安娜大致摸清了状况:这不是恶作剧也不是诬陷,卢卡就是凶手本人。
看样子,他属于想红想疯了。
对他来说,黑红也是红。
所以,为了吸引关注,虐猫讨人骂亦不失为一种快速博出位的途径。
凶手已经基本锁定,但对于他的实际身份和他具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人们依旧一无所知。
不幸仍在延续。
卢卡录制了更多的视频,尝试用更残忍的手段虐杀猫咪。
终于有一天,事态升级了。
像狄安娜和约翰一直以来所担心的那样,他对人下手了。
新视频名为“一个疯子,一把冰锥”。
在这则长达8分钟的视频里,卢卡用镜头纪录了他杀死一名成年男性的全过程。
毫无疑问,疯子是他,“冰锥”是凶器。
只不过,“冰锥”是用喷了灰漆的螺丝起子仿造的,可他这个疯子却是名副其实,童叟无欺。
这回,狄安娜和约翰坐不住了。
他们积极联系警局,希望借由警方的介入阻止情形进一步恶化。
但由于两人没有拿得上台面的真凭实据,关于卢卡的判断全部基于网络上的观察和推理,他们的诉求未能得到任何回应。
直到死者的尸体出现,事件的影响从网络蔓延至现实,警方才着手处理此事。
可怖的是,不止一个人发现了尸体。
也就是说,卢卡不仅杀了那个人,还把他肢解了。
按照卢卡一以贯之的行事作风,分尸的方式自然也很高调,堪称丧心病狂——躯干直接塞进行李箱,丢到公寓楼下的公共垃圾桶。
砍下的两只断脚打包好,一只寄往保守党总部,另一只寄往自由党办事处。
媒体再一报道,举国上下就不可能还有人不认识他了。
至此,卢卡结束了和广大网友的捉迷藏,正式向警方“宣战”。
他优哉游哉地逃往欧洲,展开了一场横跨大西洋的猫鼠游戏。
后面的故事对于许多人而言应该并不陌生.卢卡落网了。
然而,在被媒体团团簇拥的时候,他的脸上却流露出诡谲的笑意。
不是挑衅,也不是威胁,而是如愿以偿的笑意。
相信不少读者在看到“卢卡·马尼奥塔”这个名字的一刻就已然猜到了后面将要发生的惨剧。
因为他所杀害的成年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林俊。
几年前,这起案件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人们议论纷纷。
而这部纪录片则提供了一个相当独到且至关重要的网友视角。
既完善了卢克的前史,也补全了整场谋杀最隐秘的一环——虐猫。
尽管只有短短三集,但本片信息量极大。
一方面,从最初躲在屏幕后发布视频到最终被捕、认罪,卢卡为“出道”铺垫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忠实的还原。
另一方面,制作团队不光用采访与搬演结合的手法重现了案件,也始终在启迪观众思考其成因的复杂性。
这部纪录片难得地没有把重点放在变态杀手的人格养成,或是公安机关的办事不利。
以上两点,片中虽有所涉及,但仅仅作为必要的背景阐述被一笔带过。
因此,它意不在呼唤社会对恶人的同情,也不在控诉政府部门的无能。
而是紧扣片名,反思事件为何会从虐猫演化到杀人。
而互联网作为追踪卢卡的首要媒介,又在其中发挥了多大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以上问题的答案,其实大体上都借狄安娜和约翰之口说出来了。
在刚刚意识到卢卡散布的八卦、奇闻都是假消息的时候,狄安娜就觉得他是想出名。
可为了追求正义,又或是为了发泄怒火、凑热闹、跟风,狄安娜和其他许多许多的网友都没有止步于此。
在隐约摸索到卢卡畸形心理的同时,他们仍然心甘情愿地被他牵着鼻子走,给他玩弄于鼓掌之中。
待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了,卢卡变得不再神秘了,心头那份猎奇的狂热逐渐褪去了,他们才把注意力从搜捕本身转移开来,认真反省一直以来自己的言行。
在所有曾经参与到网络搜查中来的网友里,狄安娜和约翰已经算是相对理智、有分寸的一批了。
但即便是他们,在卢卡入狱很多年后,依然会不时拷问自己的良心:我们是不是共犯,是不是帮凶?
我们该不该为林俊的死而感到惭愧?
我们有没有被卢卡利用到他的阴谋中去?
遗憾的是,直到本片拍摄之时,他们都没能坦然、笃定地给出否定的答案。
因为,作为见证了一切的当事者,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卢卡确实不是唯一的凶手。
早在卢卡将“冰锥”扎向林俊前,数以千计的网友已“杀”人于无形。
那个人叫爱德华·乔丹。
“杀”死他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卢卡的存在。
甚至没等查出他的真实姓名,大家就义愤填膺地给他判了“刑”。
可怜的爱德华,生前患有抑郁症,最终死于网络暴力。
可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在网络世界寻求情感出口的无关人士。
问题在于,他使用了不正确的手段。
他仿照卢卡传播虐猫视频,还特意把头像换成了一名很像卢卡的男妓。
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向他指来,拦也拦不住,连辩解都来不及。
这回,素来严谨的狄安娜和约翰再次从细枝末节出发,找出了詹姆斯实为冒充者的诸多证据。
可当下哪还有人在意这些呢?
抓到真凶的快感将这场网络狂欢推至最高潮。
人们激动地配上烟花的视频,庆祝“胜利”。
殊不知朵朵烟花绽放的同时,在另一片未被照亮的夜空里,有一条鲜活的生命被这烟火的星点灼伤,由此陨落、坠地。
诚然,爱德华不是完全无辜的。
他做错了事,但罪不至死。
人们没有资格审判他,却亲手把他逼上了绞刑架,这叫哪门子正义呢?
在这出闹剧里,卢卡不是唯一的杀人犯,万千网友的手上也鲜血淋淋。
可本案的性质毕竟又和一般的网络暴力不同。
卢卡这个人,太奇特了。
对他来说,追捕等于追捧。
其他变态杀人狂享受的是虐杀猎物的过程。
但他渴求的,单单是其自身作为猎物时,众人虎视眈眈的神情。
因此,没有人身攻击过爱德华且为此案出力颇多的狄安娜和约翰才会自责。
他们或许无愧于爱德华,可却总觉得,杀害林俊的那个卢卡是由他们一手“制造”出来的。
试想,如果在看到第一则视频后,他们没有传播,舆论是不是将根本不具备发酵的空间?
如果在搜捕无果后,他们索性放弃,事情会不会还有挽回的余地?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到了后来,仍旧是当初那份纯粹的正义感在促使他们继续追击吗?
还是说,拯救猫咪的正义感已畸变成对卢卡本尊的好奇心?
别忘了,他企图从看客那里博取的,为他供应不竭动力的,可正是这份称不上邪恶,却也与良善无关的好奇心啊。
于是,纪录片的最后,狄安娜直面镜头,问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句:观看本片的你,与我何异?
她说得没错。
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不管出于怎样的心态,都构成了对死者的二次消费,一如狄安娜和约翰在卢卡事件中好心办了坏事。
但面对罪恶,置之不理何尝不是一种漠视?
漠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有些时候,人的目光会催生、助长杀人狂的野心。
但更多的时候,杀戮在我们视线而外的角落里横行,却无人留意。
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在对某件事情了解得尚不全面的情况下给它定性、归因。
因为每一起罪案的背后都藏着各种各样的动机,每一丝恶意也总是在大量消极因素的堆叠中建构而起的。
对于卢卡来说,青春期惨遭霸凌的经历和四处碰壁的演艺事业导致他心理扭曲,诸如《本能》《美国精神病人》一类的电影赋予他杀戮的灵感,狄安娜等人的关注则勾动了他更高的期待。
可艺术的存在本不是为了引人向恶,人肉小组中也不乏纯正、清醒的好人。
本片没有过多地回溯卢卡的成长历程、人生际遇,大概就是不想让大家忘却一个基本的事实:他,才是罪恶本身。
这部纪录片所揭露的有关卢卡一案的网络背景难免让人感到无奈、无力。
仿佛我们苦苦追寻正义,到头来只是给坏人做了嫁衣。
但我想说,不是这样的。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当对方需要注视,你可以闭上眼睛。
当对方于暗处潜藏,你可以打一束追光。
在一切对策之上,能够真正引领我们不被“恶”所左右、所蛊惑的,实则是保持理智的能力。
是这种能力,给人以绝不沦为乌合之众的底气。
*本文作者:kiwi
有些想法的,记录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网友对虐猫者的一次人肉事件,看完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施虐者原来是加拿大林俊惨案的凶手。
犯罪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犯罪者,他们的犯罪动机是寻求社会关注和大众的追捧,所以大众反应越激烈越能刺激犯罪者再次犯罪。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引导观众去反思:当我们热衷于传播,讨论,人肉某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在助长犯罪者的虐杀欲望,我们是不是帮凶?
什么样的瓜可吃?
怎么样吃瓜可以吃出技术高度还能助益社会?
人肉可以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被网暴后有抑郁和自杀的),人肉也可以带来积极后果(例如发现犯罪者,危害着,解救和帮助受害者)。
现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了另一个社会空间,不能在用“虚拟"世界去定义它。
当大部分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网络空间中活动时,网络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中的不是另一个你,”虚拟“的你,它也是真实的你。
有一些人会指责片中的“网络追捕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追踪在刺激施虐者的杀人欲望。
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特定的网络追捕者,实际已经揣摩出了施虐者的犯罪心态,明白在网上大肆公开人肉和追捕并不合适,他们采取了建立私密小组的方式分享信息和继续网络追踪。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这些不从事犯罪学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素人,他们的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极其强大。
几乎所有的关键证据和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给警方的,只可惜警方早期没有在意这些线索。
网络上到底有什么?
有一些东西深不见底,将人的极恶,极暴,极虐悄悄的汇集起来供人窥视。
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有去观看的欲望,没有观众就没有上传者。
难道,真如弗洛伊德所示,人人皆魔鬼,人人皆变态,最终人是本我那些最原始兽欲的傀儡。
但弗洛伊德也示,即使人人都是变态,由变态组成的社会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
合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导向可以将大部分的“恶”限制起来。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从不关心,我相信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即便是有“坏”基因的人,在好的环境,“坏”的基因也许携带终生但并不会表达出来。
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你也就是好人。
片中的凶手,即便有过任何惨痛的过往,也不是开脱罪名的借口。
研究重刑犯的主要目的不是“洗白”,而是给未来人类生活以线索,不要在任何人身上积累过多的恶性生活经历(特别是成年生活以前),在任何时间点,从国家到家庭,能多早干预就多早干预。
很好看 netflix最近拍的true crime类series都不错 不过片名非常misleading 原以为是恶搞或是可爱的内容所以边吃饭边看 结果看得我饭都吃不下了... 当年发生这个案件的时候一个视频也没敢看 光听内容就够disturbing了 今天算是被迫全都补齐了lol
把犯罪纪录片拍成悬疑剧,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没想到这个以猫咪为题目的片子,是和这起案子连在一起。
2022.02.20 ~ 2022.02.20真希望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而不是真实事件。纪录片拍得很不错,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尤其是以林俊好友的评述结尾,让我感受到了诚意。我不认为本片是猎奇的人血馒头。
感觉不到对受害者、对生命的尊重
没想到是这个故事。引起很多思考,vigilante在刑事事件调查中intended和unintended的作用,媒体,警察等等等等。以及法国警方有点儿废啊看着。
insanity beyond rationale 剪辑非常好 sound design感觉也是做horror film/thriller出来的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警察 对此我真的想哗众取宠地表现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 然而我做不到 因为我也实在觉得加拿大这些警察太尼玛傻逼无能了,警察专注于现实就可以完全脱离网络了?要是能早点看到网友们给你发的东西是不是整个框架就清晰多了呢?特别是那个女警官 毫无过人之处 到最后都没有给受害人家里一个明确的解释 真无语。三集看下来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惊恐害怕又恶心 我更多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中国 一个网友力量毫不逊色于剧里 警察办事效率办事能力远远碾压于加拿大的国家里。当然 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希望林俊一个可以安息。
一群“追蹤2年”即有資格敘事的網友和一位消費兒子毫不悲傷的母親獲得話語權,將關注點側重引導塑造出一個“不得志”的殺人犯形象,但對於動機則都是揣測。被害者死了,但在片子裏他彷彿和貓貓狗狗毫無區別,他的死只是luka成名和影片形象塑造的犧牲品。所以片子要探討什麽呢?殺人者真實的變態心理?網民的聰慧與正義?片子為上述兩種人做了頌歌,卻再消費了受害者一次。
出镜的人很多都非常虚伪…不管是网络搜查队说到猫狗就能落泪,但提到林俊的视频仿佛就很正常;还是警探在那边形容现场还能笑出来;以及凶手母亲那一系列骚操作…比较失望的是,这部片子作为纪录片却背离了纪录片的初衷,对于无法发言的死者并不公平。很多探案细节,比如说最关键的原来的帖子,只截取了煽动性的词。这个凶手想要被看成高智商犯罪,网飞就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把警方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罪犯,可这一系列的发展难道不是因为警方的无能吗?连非专业的网络搜查队都能看过这么多照片,甚至确认到拍照的具体楼,警方的每一步都显得无比被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故意把凶手打造成一个聪明的犯罪分子的网飞,才是最大的加害者
有时觉得我们对西方的印象是立场化或者妖魔化的,但看到很多的纪录纪实摆明了东方西方涉及到部分断层的文明,其实一样割裂,一样魔幻。LIN的视频在刚发布时我就目睹,十分钟特别漫长,当时我不能理解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心脏快爆了,关于他,印象最深刻就是“我只是想自由地去爱。”一路奋斗,无数的憧憬,想要接近和寻找爱情本身,反而被引诱走向噩梦的回廊,既而迷失。而我也曾徘徊在那个路口,只是侥幸生还,愿他安息,愿我们安息。
holy shit,从虐猫案一直讲到当年的林俊被杀案,凶手之狡诈、案件的复杂和巧合,简直让人不敢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
杀了几只猫就大肆搜捕,都忘了这个人最恶劣的行径是肢解了一个中国的同性恋,案件本身被模糊了,成了一场猎巫狂欢。这个son of bitch 现在还在加拿大奢华监狱里找了个老公,过着幸福生活,这些爱猫人士怎么不去结果了他?
19.12.26
与其说是一个纪录片,感觉更像是一个带着极强主观情绪的惊悚片。
花如此大的手笔去刻画一个罪犯,却基本没有给被害人篇幅。纪录片本身立意不好,更没有揭露真相。很令人失望。1/10
避重就轻,提到杀害猫咪就一副愤懑恨不得将凶手碎尸万段,但是真到有人出事的时候就轻描淡写,导演是崇拜这个杀人的变态吗?
网络狂欢: "猫不可杀不可辱"
不是我的菜啊。第三集(最后一集)差点没看完,因为已经差不多猜出结果。感觉 Netflix 类似这样的纪录片实在太多,看一下他们的 Murderer 系列,有一大堆…看几部之后就会发现基本大同小异,很难再提得起兴趣了。
B-/60|看完不敢睡觉也不敢约炮了……set up+archive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受访者对这个事情津津乐道可能比视频本身还令人作呕,最后结尾为了符合ethical的贼喊捉贼也是一团狗屁,nerds对真正逮捕凶手的过程貌似也没太大贡献,感觉完全是犯人自己送上门演了一出大戏。真的求求网飞别拍anthropology dox了。
纪录片拍的引人入胜,但是对于死者的污名化确实让人无法忍受,把这件事本身拍成纪录片,那导演和编剧算不算“共犯”?看着那个变态现在活的那么滋润真是心里来气,人血馒头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