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片子要怎么说呢?
本来因为是孩子溺水救援后发现跟来以相亲为名来的伊丽失踪了,大家开始是猜测伊丽可能是救孩子溺水了,那种不安焦头烂额,然后慢慢一点点放出关于伊丽的信息,这种渐进的信息量是选择性的把握非常好,然后大家心态开始变化,每个人都是尽量的逃避责任寻求内心的解脱,最后这个信息量全部出来后,大家那种状态就完全是推卸责任,高高挂起的感觉,其实每个人知道内心惧怕的是宗教,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畏惧作用这是必然的,离谱的是人人几乎都是为了寻求躲在宗教的庇护下,而把伊丽的下落干脆就淡化了,这是荒唐可笑的。
导演这片子有指宗教对人的束缚,不过《古兰经》的这种强大是肯定不能动摇的,这是保护更多的是从族群出发的,以现代的西方价值观相较肯定那就没自由没民主可言了,可一旦古兰经崩溃,国家政体无论什么样,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没信仰是可怕的,政体都在其次,中国历朝历代虽没国教上升到全民信仰的地步,可普世的价值观里是有伦理道德存在的,与法律形成互补再加以一些宗教的敬畏精神,保障人民这种精神世界的信仰,今天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正是把这个破坏掉了,各种人格底线被打破,才是现今问题的渊源。
伊朗有些法律尤其是对女性的法律看上去没有人权,不过宗教在至少还能还原真相,像这部,最后还是大家把知道的都摆开了说出来了,像《一次别离》也是最后怕惩罚在孩子身上,不敢接受赔偿,是愚昧也好,良心也好,说出真相还于清白这也是宗教的一些积极因素,至少我看来总比碰瓷那种无底线的要懂得廉耻吧。
从本片来看,我更相信导演要探讨的是人本性自私的一面,伊丽那个我不希望知道是自杀,虽然那个可能性更大。
如果说伊朗只有阿斯哈·法哈蒂这一个导演,那也足以令伊朗这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格局里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单从类型来看不只是电影市场里的一股清流,对于整个电影艺术的推动都是一股洪流,他的作品从头至尾都是细节里的暗流汹涌,工于细节简直天衣无缝,你找不出任何可供犹疑、抑或还可再推敲的不舒服、不合理之处,其剧本所呈现出在某个故事框架下各个人物的动态,这些动态伴随故事的内部节奏所表现出人在特定场景里的真实,就像一把利剑,在你眼前挥舞厮杀。
就是这么厉害,每次一出手基本就是教科书的级别,完全是一个人扛起一面大旗抗衡一个国家,抗衡着整个世界的电影潮流,但又绝对抵得过千军万马,我认为一个人完全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而阿斯哈·法哈蒂完全可以代表当今的伊朗。
这个导演在电影里不但解构着人、解构着一个民族,更是在隐秘里解构着他的国家,这个顺序其实是应该反过来的,首先你在这国家里你的身份是公民,然后你归属于一种文化信仰,再更大一点,你的属性才是基本的人,在生存的世俗意义上有这么一个先后,但艺术不可以这样,艺术是为人服务的,但生存又必须讲究策略,尤其是在一个不让你说话的环境里,所以阿斯哈·法哈蒂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还能如此厉害,更显这个导演的伟大。
本片中,因一次出外游玩所发生的意外所引发出的一系列连锁事件,情节在分秒之间就被反转,人在惊惶状态里又要快速作出反应以解决更新的困境,一方面我们还是自己这个角色,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风俗、道德的枷锁里面目全非,所有人都会被生活牵扯其中,根本就不可能二元论的简单分出‘好人、坏人’,对与错大家都有份,谁也别想逃离。
一件小事,然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影响了,虽然表面上还可以和从前风平浪静,但我们确实被改变了,在我看来,他的作品里所讲述的,一直都是这个。
在我所仅看的几部影片结局,角色在某种生活片段里的状态下静默,然后音乐响起,缓缓落幕,留下未解的观者,余音开始绕梁,余味开始入喉,回味无穷。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结果有时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第二部伊朗电影,小记如下:大海埋葬声音,房间里的来来往往都在讲人性。
从开着车兴致勃勃在隧道里激情呐喊到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本来期待着孕育一个女性解脱的故事,结果是在面朝大海的空房间里,短暂的欢笑一页翻开,女子的命运像是被海浪裹挟着,莫名其妙地噤了声。
神秘不可知,如同被面纱裹挟。
一间屋子就像一个封闭的戏剧空间,冲突之下,所有人“啪”地一下被点燃,不再是那个团结的小集体,各执一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原生组合,女人/男人,夫妻,父母和孩子...... 就这样,一根线变成千丝万缕。
当悲剧来临,有人沉默寡言,有人急于自保,有人自责无措,有人诉诸暴力,有人编织谎言。
但毫无疑问:女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故去的,都成为被怀疑和责难的第一选择。
女人的声音注定被代表,作为妻子、母亲、未婚妻的她们,看起来是最好的牺牲者和替罪者,因为她们身上捆绑了诺言,以善良、诚实和清白之名。
车子要深深地陷在沙滩里,男人、女人、孩子合力地想推着它走向岸边,可是在这人人自危的疏离之下,面面相觑又各怀鬼胎,不为加害,只想逃离。
泥沙的重量叫它下坠,这样的困境,像个无尽的等待。
影片前四分之一是剧情片,4男4女结伴郊游,其乐融融,波澜不惊的叙事。
而后急转直下,有男孩的溺水引发了伊丽离奇失踪的事件,在抽丝剥茧般的悬疑解谜下,逐渐透露出伊丽的人物背景,无论是因为救人而溺水而亡还是因为恐惧以有未婚夫的身份参与被安排的相亲而自杀,影片更多表达的是伊朗传统观念与外界的冲突,或是说是某些伊朗的传统思维习俗对人情的吞噬,而这种痛苦刻在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
再次惊叹于伊朗演员的表演水平,极度的生活化,真实性,本片的群戏表演十分绝妙。
导演的调度能力十分之强。
关于剧情:一场失踪引发的风波,几个人性的刻画十分立体。
到了最后,伊丽何去何从不再重要,导演聚焦的是女性的地位与话语权。
伊丽带着她悲伤的结局去了,而歌什菲则带没有结局的悲伤一直痛苦。
这是伊朗的传统与制度给她的枷锁。
这个冷热无常的季节每天都能四点醒也是一件幸事儿,泡杯咖啡躲到平台上看部两个钟头左右的电影,顺便还能观赏片刻被建筑物遮挡得残缺不全的日出。
看完《关于伊丽》正好6点15分,鸟叫,微风,一点儿东边的微光反射到对面的玻璃上,淡粉色的带点儿紫色光晕,就像伊丽在海边失踪前放的那个风筝,踌躇了一会儿,转瞬即逝。
法哈蒂的片子快刷完了,除了06年的《烟花星期三》目前对伊丽的喜爱超过了《一次别离》… 生活化的开端,几对男女带着孩子进行着一次看似普通的度假,繁杂的对话和不停穿插的镜头,日常的群戏漫不经心的交代着人物关系,一些细微的情节断续在为后段的矛盾焦点做着铺垫,预示着孩子会溺水,暗示伊丽隐藏的焦虑,每个人的心照不宣和自私的流露。
作为故事中心的伊丽在全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神奇的消失了,是死是活,是逃避还是自愿?
接下来是众人的寻找,群体关系的剥离,每个人都进入独立的情绪点,态度的差异…关于伊丽真实背景的挖掘,发现,继而到责任的推诿,暗示道德指标的论证。
关于伊丽死亡的原因,我觉得已经交代得很明确了,就是单纯的救孩子,一个抹了护手霜然后去和孩子一起放风筝的女人怎么会突然就选择去自杀呢,与其硬说成逃避现实去死不如说是死亡在这一刻选择了伊丽,伊朗的社会背景下,伊丽的现状和她选择的做法已经足够让她脱离不了死亡的阴影,被道德伦理宗教捆绑的她也许活下来也是与痛苦交缠的一生…… 伊丽放风筝时开心得像个孩子,奔跑 大笑 天空中飞起来的那抹颜色也许就是她向往渴求的自由之身吧,她最后的一句台词是“我现在要走了”…死亡恰好迎接了她。
伊丽与阿默德在车上的聊天,问及阿默德离婚原因时,阿默德说:“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 听完之后伊丽的微笑缓慢消失,继而面目表情的看向前方…点睛之笔。
电影表演经典示范教材。
不是新片,却是近期阅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部,真实,不做作,无表演痕迹,伊朗电影一次次用平凡小叙事把自己推向国际影坛,全赖那些演员朴素的“表演”演绎画面和渗透情节的能力,这种能力超替了场景大制作,亦如他们平实的生活。
《一次别离》的主演在本片中没有凸显,似乎在告诉我们,伊朗优秀的演员太多了。
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是《小鞋子》,本人不说资深影迷,但豆瓣250,历届奥斯卡都有看,如果让我随意推荐别人20部电影的话,《小鞋子》肯定在列。
近几年美帝出的电影水准也不高,华语片就更不用说了,虽说国内电影票房要超越美国,但要从国内每年能看的电影差不多也就十来部吧。
伊斯兰文明在历史上很璀璨,当年欧洲还都是土鳖文盲,只不过如今不是“主流”了,新闻上各种ISIS和恐怖集团的新闻,自然而然对伊斯兰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但伊斯兰文明影响这么大,如果不对其了解一下,对世界的认知都会是残缺的。
就电影而言,目前国内能看的伊斯兰电影差不多只有伊朗、土耳其以及早年的阿富汗电影了。
看完《一次别离》后,感觉他们的编剧导演真的比国内的要有天赋,小小的一件事情就折射出社会很多方面的冲突。
这次看了《关于伊丽》,特意搜索了下影评,很多网友有疑惑,我在此强调一下电影里边的几个细节:1、Sepideh告诉伊丽未婚夫伊丽的名字的时候,未婚夫的反应。
这里说明伊丽只是个昵称,不是真的叫伊丽。
为什么伊丽在学校工作不用自己的真名呢?
2、伊丽在车上给他妈妈打电话,她告诉妈妈如果有人找她别说自己出城去了。
她不想睡知道自己的行踪呢,应该是未婚夫,这说明未婚夫一直在纠缠她。
3、伊丽与阿默德在车上聊天,问阿默德为什么离婚,阿默德说到“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伊丽回复的是“真的是这样”,然后特写的表情。
她应该是想到自己的痛苦了,自己什么痛苦,不就是未婚夫纠缠自己,而自己又摆脱不了。
伊朗虽然已经现代化了,但在大的宗教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还是很迂腐,所以在Sepideh最后在男人们决定告诉未婚夫,他们不知道伊丽又未婚夫,伊丽极力反对,因为相对于死亡,这种“名声”似乎同样重要,而在最后未婚夫问Sepideh,邀请伊丽的时候伊丽有没有提到自己,有没有拒绝,伊丽违背自己的良心,说“没有”的时候,她的内疚和悲伤比之前得知伊丽死亡时更深一个层次。
4、电影里边有几个伊丽看着阿默德的特写,很明显是爱慕和欣赏的表情。
说明伊丽是喜欢阿默德的。
5、房东送被子过来,给新人送祝福歌的时候,伊丽回过头一脸担心的表情,以及伊丽进屋拿盐,在里边很焦虑,此时出现海水的声音,伊丽会头看了下,又回过头焦虑的表情。
一种结论是,伊丽死亡是因为自己想逃避,想解脱,这个从前边那句“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是相呼应的,伊丽与未婚夫的纠缠让自己很痛苦。
但是伊丽收拾行李准备走之前,往手上涂护手霜,这说明什么,一个计划要自杀的人导演把这个表现出来明显不合理,说明伊丽当时是准备回家。
此外,伊丽在很多场合表现出来的笑容,包括最后放风筝的时候,都不是一个要自杀的人能有的,所以,伊丽绝对不是自杀的。
个人看法:伊丽是救孩子溺水死亡的,电影中伊丽出现的时间很少,伊丽其实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她的死亡只是一个事件,导演要表达的是这个事件发生后,剧中人物的反应。
从得知伊丽死亡,到最后,每个人的态度都在改变,都在内心深处撇开自己的责任,在安慰自己。
而Sepideh这样一直想捍卫伊丽清白的人,在最后也对未婚夫撒谎,这里边所表现出的人性也许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
另外,伊朗的文化在影片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观看本片,不能关注在伊丽身上,各位看官如果好好感受下这其中的结构,也许会赞叹导演的奇思构想,妙呀!
伊朗的片子真的都很现实主义,很好看,法哈蒂作为当代伊朗现实主义电影的中流砥柱,依旧保持着高水平的发挥,这个故事非常地新颖和现代化,用一种不太常见的方式去剖析伊丽和伊朗这个社会,结构跟去年的《坠落的审判》有点类似。
故事里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坏的,哪怕是伊丽也有其不好的地方,但这恰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人都是自私的,故事中后面为自己开脱的所有人可能是错的,但保全自己是人类的天性,他们已经展示了自己的善良,在那之后也没必要为了一个刚认识的人冒风险,这个事情是无解的,社会即是如此。
在落水前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有些混乱,如果不去刻意拉片,反复观看可能不能对每个人有着很深的印象,比较平淡,但这好像是法哈蒂一直以来的风格,前面几十分钟做着大量的生活化铺垫,不过要夸的是法哈蒂真是我见过生活化做得最好的导演,当这场戏真的能达到那么生活化的时候,你反而不会觉得无聊了。
不过法哈蒂总会让无聊过去,落水事件过后剧情马上反转,故事急转直下,从那一刻开始到影片结束都是大师级的处理,法哈蒂在这种平稳、生活,没有很强的直接戏剧冲突中营造悬念的功力几乎是我看过的编导中最顶级的,太强了,手持镜头搭配生活化的丝丝入扣的逐层解剖的台词与故事堆积着一个又一个悬念与高潮,他就是那样娓娓道来但又能入木三分。
故事可以打到很高的分数,但在我心中得不到满分,虽然我很喜欢法哈蒂。
故事中有些时候总感觉有些刻意营造冲突,观看时会有点别扭,并且我觉得开端部分相比后面写得没有那么好,不过开场的镜头我很喜欢。
法哈蒂真是我最喜欢的当代现实主义大师,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我怎么觉得剧本非常糟,人物行为动机上说不过去的地方太多,在借由悬念引出冲突后,后半段完全陷入各种困境的堆叠,并混淆了几类不可调和的人物情绪,与其说完整全面不如说是牵强刻意。
不论片中男权是怎样的自然而强势的存在,关于爱情的点点滴滴还是浸润女性般的温柔,贯穿这个有些无奈又哀伤的故事
还是那个熟悉的框架,伊丽失踪后人际关系开始崩塌,丈夫指责妻子与另一个人走得过近,男性角色开始展露暴戾,人们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开始争论圆谎,无人在意伊丽的死活,她是否忠贞更为重要。中间有一段大家怀疑伊丽是否是感到不舒服走了,开始审视自己有没有说错话,很好笑很讽刺
3.5。从简单的周末度假切入故事,用谎言堆积起来的平和被意外戳穿。一开始看到小朋友溺水就不忍心看下去了,没有想到小孩子有惊无险,反倒是伊丽。冲突表现的非常自然。最后与未婚夫单独相处时始作俑者还是说了谎。就像艾哈默德说的,“没有结局的痛苦”。其实有点怀疑最后未婚夫看到的不是伊丽。/这个导演真的很擅长这种故事。伊丽扮演者很可爱啊。
场面调度牛逼。故事对我来说还是太平淡。救小孩那段气氛营造很喜欢。群戏有点懵,问题在我,毕竟脸盲晚期,再加这还蒙着头,更盲了....(叹气)
节奏不错,结局无力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看到最后,道德困境之复杂让我想到了《幕德家的一夜》
伊朗电影喜欢多人讨论问题的场面
手持和复杂调度厉害,不止关于伊丽,还关于每个当事人,也关于这个国家。个人层面:可最后死者背负了“罪孽”,生者得以脱困,是体面的中产阶级的讽刺。国家层面,伊丽的不是溺亡是伊朗的政教合一的女性高压环境所致。
一般这种叙事电影女性的外貌是吸引观众的第一因素(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伊朗头纱包的我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弃之……
Sharia law 亞克西。。
始于终,疼于爱。
15。那么一群大人去海边玩,留一个“外人”看着三个孩子,这群大人脑子有病吧。然后这个“外人”可被这群有病的大人害惨了。
超一般,很无聊
主题只能说明了大部分女性毫无逻辑性的思维,面对困难毫无头绪,毫无看点
结局要是开放式的,就更猛了。
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没有任何电脑特效,却在平静中蕴含着沉重的话题。编剧厉害。伊朗电影有一次给我惊喜。
开篇太吵,后部太闷。当作风俗文化片或可一看。
x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