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随着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名字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宣传,选择在2015年9月悄悄上映于几家视频网站,无疑是在默默地向抗战胜利70周年表示致敬。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或许比《我和我的祖国》之流更深远。
影片内容 其他延伸 我就不说了 看看影评 说的都很详细 但是如题 真的让我看到了很多让我心酸的事 现状 比例 时间点 如果单就这方面来评价我要说的主体 真的是想骂娘要一百四十个字 可我只想说上面这么多 可以延伸 到时够呛让发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还是不够一百四。。
虽然是个文艺片,故事性也比较弱,共情点可能不是强,但意思我大概看懂了。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姜文之前上节目说过的,他说他们拍电影很想拍出真正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世界是不会有那么多矛盾错杂此起彼伏的事,都是一些平凡普通的琐事,但是在这些平淡普通中,却有着很不普通,此起彼伏的感受。
这个电影我想就达到了这个效果,通篇有什么不得了的矛盾冲突么?
可以说基本是没有的。
都是平淡的叙事,他普通日常生活,接触普通的人下着普通的棋,但俩老头对话给人的感受,却一点都不普通,直击我们内心,这或许就是真实带来的冲击感受吧,这和无数刻意安排的矛盾冲突,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当然导演编剧也是有主要的几个感情点的,不是给我们搞流水账在哪瞎扯淡,他要表达最重要的几个意思,我是看出来了。
一个是对国民党老兵逐渐凋零,却很久没被认同的感伤。
他们的身份很特别,都是抗日的国民党老兵,共产党人坐天下了,可是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遗忘了这些国民党的老兵。
最后镜头那个纪念士兵的石碑都坏了,上面字很明显看到是民国的,老人在哪个石碑下万千情绪,却对导游介绍的各种纪念碑毫不理睬,这很明显,里面没有一个是他的兄弟,我们不得不承认遗忘了这些老兵很久,直到13年才给他们各种福利。
但就像老人说的,我要的不是钱!!!!!
他要的是尊重和承认!
尊重那些在战场上死亡的300多万国民党将士!
不过好在今天政府也记起来了,五年前的阅兵,不知道是多少国民党老兵的愿望。
可惜他们无数在等待中逝去的兄弟,当生命抵达终点都没看到这一幕。
不过等老人们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应该会最先告诉他们吧。
第二是对民族同胞手足相残的悲悯。
这个我也很不爽,因为一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发动数百万同胞厮杀,里面有无数曾经的抗日英雄,互相有组织残杀,他们没有死在日本鬼子手上,却死在了曾经托付后背的兄弟手上!
这简直是可笑的!
这场战争应该永远定在民族耻辱柱上的!
我小老百姓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很清楚,国共共同执政最受威胁的,就是国民党资本家利益,从这一点,我就有理由相信他们更渴望发动手足相残!
在哪个特殊年代,老蒋最后发动了战争,,必将被后世万人辱骂。
老人片中的情节也让我感慨,他说我打完日本鬼子就回来了!
打日本鬼子是真的痛快!
打完鬼子,后面就没意思了。。。
他没接着往下说,我们都明白他什么意思。
第三个是老人把手中获得的胜利糖果给到我们,也把保家卫国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胜利,实现民族的复兴与强大。
最后他缓缓退出了历史舞台,和我们说“去看看老朋友”,叫我们“回去吧回去吧。。。
”直到下台的最后一刻,老人用最后的力气,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曾经的样子,让我们感受一次他们当年引以为傲的气质。
即便对面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
即便最终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虽败犹荣!
这就是我们老一辈曾经的魂!
舞台谢幕了,老人也跟着曾经的兄弟,缓缓离开了我们。
我曾经看到一个摇着扇子的人,说我们中国自古不尚武也不善战。。
我承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尚武的,自古都讲究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但是如果说我们国家不善战,今天的中国它就不姓中,姓日了!
如果我们不善战,朝鲜现在已经姓美了,甚至中国到底现在姓什么都不知道。
在那么落后的战术武器和装备的环境下,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还是能大声说,中国赢了!
我们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犯我中华者,虽然必诛。
我们是不尚武,但我们善战,而且敢战!
那些精美精日甚至精印度的人,哦不,它们不能叫人,我想前一辈要知道后辈会出这样的畜生,他们一定会先把这些畜生踢到战场的第一线,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民族,什么叫做国家,什么叫做他妈的战场!
历年来以抗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题材一向很多,电视剧为了收视率以手撕鬼子,裤裆藏炮弹之类的剧情赢取观众,而电影这个有点节操的地方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雷人情节但是消费抗战题材这个例子也多不胜数。
而这又分为广电亲批不看票房的红色电影比如《开国大典》,和名导为了展现自己情怀而拍的抗战片比如冯小刚的《集结号》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抗战的电影,而偶然发现的电影《老兵》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个低成本的电影,没有出名的导演,没有出名的演员,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甚至片长1个小时也不到。
总之没有任何吸引现今年轻人的噱头,这部片子大量充斥着黑白和灰暗的镜头,基调沉闷。
然而以打发时间看这电影,没有任何期待,却带着满满的感动看完。
片子刚开头就有长达数秒的黑屏,只有逐渐响起的哀乐。
镜头逐渐拉远,离世之人的画像在屏幕中央,伏哭在地的年轻人声音夸张而不带感情,左边是面无表情的奏乐之人,右边是低头抽着烟的老头,给初看此片的人唯一观感就是又像是一个消费战争消费抗战老人的片子。
出于点开了就看完的心态,耐着心再看了两分钟,镜头转至老人哆哆嗦嗦的从包里掏出钱,穿着丧服的人脱下丧服随丧乐队离开,才恍然大悟,夸张而没有感情的哭声不是因为演员演技不行,而是演员他演的本就是一个职业哭丧员,哭只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人。
作为这部影片唯一的主角——老头卫国。
片头就是他帮他的战友操办了一场“体面”的丧礼,虽然参加的人员只有他,还有一只叫家福的狗。
卫国已经90多岁了,居住在一个红色旅游景区里,每天依靠和参观的人合影的钱过生活。
参观的人匆匆的来匆匆的走,带着一时的感叹又转眼间忘记。
有人问老头子你以前是哪个部队的啊,老头沉默以对,为何不回答呢?
因为他的身份是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国家奉献生命,现在却不被承认拥有同样的抗战老兵的待遇,就像片里老人说的我不是为了钱,剩下的话藏在海碗的酒里,藏在低哑暗沉的二胡里。
片中反复出现了新闻联播,从最开始老人听到日本不承认侵华行为而关掉电视,到听到习大大说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值得尊敬而哭的像个孩子。
老人想将喜讯分享,却又得知战友逝世,一个通讯录里,都是被划掉的名字,都是曾经的战友,都是已经离世的人。
大悲后的老人,带着刻有回忆的木板穿着曾经的军装离开家,小女孩问爷爷你去哪啊?
爷爷去看看老朋友,当时就让人泪流满面,是的我只是去看看老朋友,整理他们的坟冢,给他们坟钱放一碗烈酒。
这是一个让人用笔写不出来的故事,一个老戏骨,一个年轻导演用他们的诚意带给我们呢的观影感受,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处理的很到位,无法一一列举,真心值得一看自己感受。
刚看完了电影《老兵》,来说几句。
我之所以会找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在b站上看了一个剪辑视频,视频里金士杰老师的一个表情瞬间让我代入到了角色里。
电影是2015年的,时长52分钟,豆瓣评分8.6,评价也都是清一色的好评——这在豆瓣很难得了。
看完之后想着找点图片发朋友圈,结果发现这部剧连剧照都没有。
真的是零宣传,我去全网搜了下,基本没找到关于这部剧的相关信息,就好像这是一部被时代遗忘的作品,一如剧中的老兵,被急速更迭的时代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但它却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金老师演技也太好了,一部电影被演绎得像一部纪录片,就好像他是剧里那个实实在在的人物。
剧中写了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在自己时日无长时,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老去死去,便悲从中来,回想并祭奠起那个峥嵘的战争岁月。
剧情用了一大半的时长来描写他的晚年生活,他们每天生活在抗战旧宅里,每天迎来旅游队的观光,成了与来人们合照的工具——合照一张二块钱。
就像导演何一铮说的那样“他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供人围观”,然而他们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战士,现如今却像被鸟尽弓藏了一般,得不到这世界的一样怀念,或者说是怜悯。
整部剧的色调灰暗而平静,直到最后那几分钟的呐喊与汹涌,叫人一下子突破泪腺。
这是真正的欲扬先抑。
看完正片后,我连同19分钟的纪录片也看了,让我心情复杂的是,这部剧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拒绝了所有的商业合作,至今这部成片优秀的作品在优酷供人免费观看,除此之外,关于他们的信息一点都没有了。
我看到导演去年的豆瓣更新了自己五年前的日记,可见还保持着初心。
好的作品无人问津,而演技让人不敢恭维的电视剧却被炒的火热,这个世界真是矛盾至极。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
这个时代的人追求新鲜与快感,所谓的消费观也在不断影响普罗大众,娱乐似乎成为了人生体验的第一要务。
人们总是很少会停下脚步来看看周围,那些本不该被遗忘的人与事,从来都在那里,他们曾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而大多都丧失妻儿,本该含饴弄孙的晚年却连个纪念的人都没有,而今只能佝偻着身子巴巴张望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他们只剩下一具残身。
是他们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而这个群体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缩减,所幸的是,2013年民政部宣布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2014年习近平携国共抗战老兵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他们默默无闻如蝼蚁,却不代表他们应该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如果是我来拍这片,我会加些激情内容来迎合所有的90后观众。
你们可以加V看看更多专业影评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看之前没有带着许多预设,然后被许多细节打动。
我的奶奶也是一个抗战老兵,从山东一路南下,她说不出“家国情怀”这样的大词,但她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真心相信且践行的人。
我在河北调研时也碰到一位二等军功的老人。
他说他不愿和人拍照,但逢年过节总有人来拍照。
那些来看他的人,只是把他当作自己各种仪式中一个合影的物件。
他的指节因为旧伤而肿大,明明可以免费在北京医治,他却因为迟迟治不好而不希望再花国家的钱。
他曾因军功而在战后有谋取官职的机会,却觉得自己废人一个,宁可把机会让给别人。
再说回我奶奶。
她也像电影里的老兵一样,笨拙得用着座机,一个人在家一遍一遍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用沙哑的声音唱不再听得出曲调的战歌,用平静的语气说哪个旧友又走了,过节时爱包饺子。
她脑梗之后不太认得出人,精神不爽利之后,夜晚常常惊醒,大喊“不要打我”,不知道是不是以往的经历。
好后悔没能再多听她说说以前的事,也好后悔没能在国内的时候多陪陪她。
希望早日相见。
一定要再相见。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有点莫名其妙,因为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宣传或者广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起来。
整部影片我一下子哭出来的一幕是,老人在看戏的时候尿失禁了,等回到家,一个人,一边看反法西斯70周年庆的相关新闻报道一边哭一边笑。
心中很酸楚。
我酸楚的角度是人们正在遗忘他们,遗忘带着鲜活的历史沉重感的他们。
虽说历史书还在,先关的文献和资料都还在,但是那种抗日老兵身上活生生的沉重的历史鲜活感,可能在下一个十年,下一代的孩子们,都看不到了。
其实但从理智的分析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电影有点短,而且主题不是特别明确,故事发生的经过也有点简短处理了。
但是剧情和金老师的演技完全的填补了这些不足之处。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想起了,多少抗日老兵为了抵抗侵华日兵,没有生儿育女,甚至有的老兵一生都没结婚,孤独一生。
我还想起一个老兵说的话,那位老兵我不知道还健在否,他说的是,我害怕的不是时间的流逝,我害怕的是人们会忘记我们,忘记这段历史。
当然不是说从历史书上忘记,而是忘记那种历史的沉重感。
历史书谁不会看?
但是看过建国那年的大阅兵的人都能看得出,当年的阅兵和今年的阅兵很不一样,当年的兵身上都带着杀气。
我很庆幸我出生在还有抗日老兵的年代。
今天是外公的祭日,外公也是一名老兵。
晚上鬼使神差的看了这部片子,融合对外公的想念一起,哭的稀里哗啦比片中老兵幸运的是,外公外婆都是解放军,48年在老家结婚后才参加的革命,二野文工团,算文艺兵,干部身份,所以离休后待遇也很好。
但即使这样,我也还清晰的记得,在外公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次跟他的老战友打电话,总是不可避免的说“谁谁谁又走了,谁谁谁也走了。。。
” 妈妈他们说过他很多回,不要每次跟战友打电话都报丧,但那可能就是他们战友间无可奈何的悲伤,其中的含义可能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外公参军时年级比较小,算部队里的小鬼,曾经看过他刚刚穿上军装时跟外婆的照片,青春中透着一股子机灵。
外公到老都很活跃,70多岁的时候张罗着祖国各地战友们出了本回忆录,当时上小学的我认认真真的看过,里面的故事精彩绝伦。
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听外公讲过去的故事,虽然口述的历史可能融合了种种夸大和模糊,虽然很多故事我都听过很多遍,但我还是不断的要求他讲给我听,至今还记得他说故事时神采奕奕和得意的样子。
外公永远都不服老,90岁的时候还爬高上低地修电灯,每天早上都要自己去公园走一圈,天气不好打车都要去。
家里人担心他的安全,他总是淡定的说,放心,我有小兄弟保护着我,他口中的小兄弟,当年已经83了。。。
外公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思想很跟得上潮流,离休以后一直是老年大学合唱队的骨干队员,有国家门球二级裁判的证书,四处参加比赛。
80多岁也还让妈妈给他配置了台电脑,并学会了开关机、看照片和上网。
我送他的90岁生日礼物是一架风琴,他也特别喜欢,每天都弹。
外公一辈子古灵精怪,只要有他的地方绝对能有快乐,每天在家里走模特步逗外婆开心,每天打麻将时忘记摸牌还能趁人不注意偷牌,没人发现他,他还事后洋洋得意地介绍经验,那时外公已经快90了。。。
外公有一点不好,脾气不好,特别对一些社会上看不惯的事总要插上一嘴,所以每天大家都很担心他去外面惹祸。
在家里他偶尔也会大发脾气,有一次把小姨惹哭了,之后还主动写了检讨书念给她听,赔礼道歉,让人哭笑不得。
外公和外婆结婚60多年,孕育了5个子女,两个人几乎每天都在拌嘴,但感情十分好。
银婚时两个人去补拍了结婚照,外公还在地下道的地摊上给外婆买了串项链戴上,外婆很高兴,带着拍了照。
外公每天睡得早,但他会给还在看电视的外婆打好洗脚水,热好牛奶,嘱咐她吃药,才自己去睡。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婆的关心直到他走的那天。
我大学的时候,妈妈陪着80多岁的外公来厦门玩儿,外公很开心,印象最深有两件事。
一天早上我在梳头,外公在背后看着我说,你外婆年轻时也是一头长发,很漂亮。
我当时逗他说,那是我漂亮还是外婆漂亮?
外公想了想,说,还是你外婆漂亮,你外婆年轻的时候真是很美。。。
说完,就陷入了回忆中,那样的表情我永生难忘。
还有一天,我们在鼓浪屿的小洋楼住着,外公突然看着窗外说,要是你外婆身体好也能来就好了,什么时候一定要带她来看看。。。
记得当时在旁边的我差点哭出来外公有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比如去台湾看看,比如回河南老家再看看,比如去西安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干弟弟,比如出国去看看,但都没来得及实现,成了有一辈子的遗憾。。。
两年前的今天,我记得很清楚,看完变形金刚的晚场电影回家,睡到半夜电话响了,我心里想着不妙,果然电话里传来了噩耗,平时看起来非常健硕的外公,在睡梦中离世了,没有麻烦任何人。。。
我买了早上第一班飞机飞回家,虽然一路上都在哭,但我应该是直到他被推进火化炉才意识到什么叫离去,我那么那么慈祥可爱的外公,就这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甚至没来得及参加我3个月后的婚礼。。。
两年里,我梦见过外公好几次,有时他过来跟我说会儿话,有时他过来跟我一起去听音乐会,但每次梦见他,他都很开心,还像以前一样。
有时我也会对着天上跟他说说话,说我很想他,或者看着天空,仿佛看到他在注视着我,给我加油。
两年整,我不知道今天看这部老兵,是不是外公安排好的任务,影片里的老兵让人心酸和感动,我生命中的这位老兵,您带给我的坚强与乐观,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外公,放心,一切安好,外婆也很好,我们都很想你
这是个好题材,然而影片并没有呈现好。节奏太慢,一直快进。情节设定,镜头运用,太俗套没新意了。全片看下来还没有片尾的文字部分感人。演员的口音,也让我没代入感。
选题好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不好意思,为了金士杰看了二十分钟
抗日战争军民3500万,军人380万,国军320万,共军60万。国军正面抗日功不可没,新中国亏欠他们啊
此短剧纯属纯属自我淫意,毫无诚意
两星给老兵,拍摄陈词滥调,外行宣传片的水平
太感人了
很感人,催人泪下
可以
不知为何总是无法欣赏金老师的演技
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小伙成了只能弯腰走路的老人,在通讯录上划上最后一条杠。满是心酸。故事的结尾太感人。大赞金士杰演技。
向他们致敬!
这部电影的深刻感受和评价,电影不仅展现了老兵的生活和情感,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这不就是一个合格短视频吗?
题材很好,导演的力道还不够!
在通讯录上划上最后一条杠。满是心酸。故事的结尾太感人。大赞金士杰演技。
主人公根本就不像90多的人,当然其实也很难找到90多的人来给你演戏,但你动作这么麻利是否还是有点..... 桶蘸价值体系和现在尚不相同的时候的历史产物,作为非官方的作品出现了der Mann der nicht genannt werden soll 的名字和声音还是有点惊人的
还行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壮哉!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