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宝的推荐下,上爱奇艺看了一部叫做《窗台》的电影。
剧情很简单,讲的是一个两年前因丧失女儿再离异而变得玩世不恭的酒店经理与因感激被救赎而与“虔诚“信仰基督教的牧师结婚的邻居小妇人婚外情暴露,牧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纯洁信仰的审判者与救赎主的名义要处死妻子,除非经理跳楼以证明其真爱。
最后经理跳楼了,小妇人因此获得了重生--懂得了爱与被爱因而有了独立生活的勇气,顺带也拯救了拯救自杀者的谈判专家的陷入危机的婚姻。
牧师自己有过不堪的过去,在一次无意闯入教堂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从而虔诚愚昧地信仰着上帝,他会去医院慰藉那些得了绝症的病人,他也会因为根据《旧约》中的教条认为出轨的”奸夫淫妇“是有罪需被处死的,并认为自己是最纯洁的信仰者能够担当此般惩罚者,因此威胁经理要么跳楼,要么就要杀死妻子。
牧师是最脆弱的,他对上帝的信仰并非一直那么坚定,每当信仰收到威胁时就自证预言般地(甚至想要搬迁到乌干达那些更为”纯净“的原教旨教区去)让自己更加虔诚,虽然他宣传可以为教义去死,但那种虔诚确是表面和无知的。
只有那些心无所依的人,才需要信仰来汲取力量,证明自己的不懦弱!
小妇人从小就缺少父爱,青少年时因严重缺爱而有着迷茫而不堪的成长经历,无意中碰到以救赎众人为己任的牧师,因为被救赎,也因感激嫁给了牧师,从此在古板的教义下与牧师过着毫无生气的生活。
直到碰上玩世不恭的酒店经理,经理起初是因被牧师自认为同性恋有罪需要被他救赎的论点激怒,因而带着要拯救小妇人于被洗脑的生活的念头也夹杂着美色的因素开始亲密接触小妇人,后来却真爱上了。
小妇人是其内有着被教义,牧师和缺爱压抑已久的火球的冰山,一旦被激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从而与经理出轨了。
拯救自杀者的谈判专家因确诊自己不孕从而觉得孩子不是自己的受到妻子的欺骗,不能接受这是妻子因太爱他而选择人工受精的结果,陷入严重的信任/婚姻危机。
经理两年前因为意外车祸丧失女儿,而陷入到底是因为自卫的本能还是因为对女儿的爱不太够而导致女儿的死亡的纠结内疚心理。
他是片中人格最完全的,他拒绝了职员的示爱,他收留并支持患有艾滋的同性恋者,也会用教徒的方式安慰丧父的信教的职员,甚至在被逼跳楼的最后关头还不忘点醒谈判专家学会去爱。
也因此,他明白他必须跳楼,以拯救众生--点醒小妇人什么真爱,告诫牧师你声称可以为教义而死我却可以为爱而死,点醒谈判专家如何去爱并珍惜当下现实的幸福。
================================================================================================好吧,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只是剧透,下面进入正题。
这世上谁也不谁的救世主。
或许你确实对别人有过一些帮助,但没有这些帮助别人就活不下去么,那可大不一定。
由德兰修女创建的一家仁爱之家的管理者曾对志愿者说过这样的话:”We do not need you, but you just need to be here.“是的,要对有机会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去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心怀感激,而不应抱着享受施助者的优越感或对施助过程的自我良好的满足感心态。
上面说的只是第一种人,这种人或许会对他人有一定帮助,但其过程却不够好。
比如那些喜欢打着爱你为你好的棋子,从而替你决定和选择的亲人,朋友等。
我以前说过一句说说:要让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帮助他人。
正是对这一种帮助过程的感悟。
更何况凭什么你认为这样好,那样就不好?
如果别人的好的标准不一样呢?
我最反感那些侵入式的传教人士,他们有着虔诚的心,打着要救赎你的旗子,孜孜不倦,用着比推销员还牛逼的恒心向你灌输上帝的旨意。
凭什么你的上帝就要比他的佛陀要好,或比我的无神论要真理呢?
如果你觉得心宁你可以自己去信仰某些东西,但不要用极端灌输式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尤其是别人明确拒绝的情况下。
还有一种人,打着为你好的幌子,为了一己之私行欺骗之事。
他们不但过程不正确,出发点也不正确。
今天看到一则网易新闻一名留学毕业生被朋友骗去传销窝点,因拒绝加入被打死了。
像这种向亲友搞传销,销售的朋友就是这种人。
很早以前我就对传销这个东西很好奇(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传销或者网络传销,今天碰到的事儿,很无语啊,枉读圣贤书十几年,连一个脑子进水的人都说服不了。
传销是啥玩意,可以百度下广西来宾,看看贪婪的弱智们有多疯狂。
容我这么解释,比如我3800卖一个价值只有50块的东东给你,并告诉你,你现在是我的合法下线了,如果你带一个人A加入我这个组织,A算你的第一级下线,给你提成XX%,如果你的下线A再带一个下线B,那么B算你的第二级下线,又给你提成XX%,如此循环。
算算先:你带3个下线,3个下线带9个下线,9个带27个下线......第一级到第五级的下线都得给你提成,这就是所谓的五级三阶制吧。
被洗脑了的弱智们会想,哇靠,挣钱真快啊,这不很快就百万富翁了啊。
是的啊,如果你能骗三个比你更弱智的发财狂下线,而这个3个下线每人又能骗3个更弱智的.....那么弱智的你就成功了。
可惜,弱智的人虽然多但还不至于多到来足以支撑这个传销金字塔。
醒醒吧,传销是利用贪婪的心理骗钱而已,是违法的事情,如果你陷进去了,积点德,别拖你的朋友,亲人下水。
那时候懂的东西太少,只知道传销运作的机制,却不懂得支撑这种机制背后的心理因素。
一句话救命稻草,只要能给人一种能救人的幻象,就会紧紧抓住不放。
就像活在恐惧下的人很顺从,活在贫穷下的人很容易被洗脑搞传销,活在困苦空虚中的人很容易信教寻求寄托。
前不久,有个人宣称有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邀请我去某地视察投资云云,这个朋友太好心了把我抬举到有钱人行列这个我倒是很感激满足了一把虚荣心(^_^),不过所谓的交情也就了了了。
所以,不要用侵入式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更不要用侵入式的方式对亲友灌输信仰,输出价值观,搞传销或销售产品等等。
如果你觉得某个东西好,告诉他人有这么一个东西即可。
至于他人觉得好不好,他自己去判断;他人用不用/信不信,他自己去选择。
毕竟那是别人的生活,不需要你来救赎,更何况你也未必够格。
一部好的伦理电影总是能够在各个观念碰撞之后给人以深刻思考的空间。
这部影片之所以说它复杂深刻,是源于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宗教、信仰、婚姻、爱情、束缚、自由、救赎、牺牲,甚至提到了同性恋,无论是人性的分析还是价值观念的辩证,每一个切入点都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去讨论一番。
这部影片中四个主人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人格缺陷,这同样也和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挫折经历有关。
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又在不同的诱惑、挑衅和劝慰下,去做了不同的改变,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价值,所以导演最后还是让男主角跳了下去,用最撕裂而直白的方式,阐述着关于信仰的定义。
男主凯文是为了解救心爱的女人而站上了高高的楼顶上,他在最后的时光里和警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嘱咐了一句遗言“告诉她我爱她”之后,最终选择了牺牲和死亡。
故事中的凯文是一个看起来很有魅力活的潇洒的男人,曾经的大学老师,现在的酒店经理,不介意和一位同性恋者成为室友,关爱着周边的同事和朋友,可是这样的一个男人也同样有着沉痛的过去,在车祸中出于自保的条件反射,令女儿身亡,前妻无法原谅他离开了他,他似乎也更加无法原谅自己,带着深深的愧疚重新开始生活,直到遇到了莎娜。
他对莎娜最开始的情感是出于想要解救出一个狂热基督徒的妻子,也开始于莎娜的圣物和他的女儿一样是只泰迪小熊。
无形中萨娜成了他女儿的一个投影,他解救她,爱上她,其中也包含着对女儿的爱护和愧疚的情感。
甚至最后他站在楼顶边缘,手里拿着女儿的照片,选择纵身一跃的时候,我都觉得他不仅仅是想证明对莎娜的爱,更想要证明他对女儿的爱,或者说更想要证明他自己可以为了爱的信仰而选择牺牲。
女主萨娜是位美丽迷人的女士,她年幼时吸毒卖淫,被暴打之后被她的丈夫所救,所以选择了嫁给他。
她的内心一直存在着对父亲复杂的情感,也因为对丈夫的感激,而选择了相信上帝。
所以当面对凯文爱情的引诱,原本的婚姻也就变的苍白无力,她一直想要的其实是被爱,而非上帝的信仰。
我对于她这段婚姻的背叛更多的是同情,她和凯文仅仅是两个同样有内心伤痛的人互相依偎取暖,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爱与被爱的需求,可是谁又能说这样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呢!
丈夫乔,一位狂热的基督徒份子。
他的过去也曾经破烂不堪,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是上帝的信仰救赎了他改变了他,可同样他也成为了偏激执拗的基督徒。
因此他和凯文关于宗教和信仰的冲突也越来越矛盾激化,甚至执意的要去改变别人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做法无疑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反感。
对于他的内心世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胆小懦弱无助的人,上帝成为了他幻想出来的另外一个强大的自己,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撑,让他拥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妻子的第一次出轨他就已经发现,可是却没有勇气去戳破,只能不停的以上帝的名义去告诫妻子背叛与罪恶的后果是深入地狱。
结果最后他逼着凯文两者留一的做法,凯文死亡后他惊愕的表情,以及在监狱中跪地低头的忏悔,都彰显着他的内心已在地狱中不断的受苦。
影片的另外一个故事是第四主人公警察,他的存在是这个影片贯穿始末的引线,也反映了导演想表述的观点。
当警察得知自己患有不育症,对于妻子的背叛和两个孩子的存在,他内心痛苦也不知如何选择。
正是因为凯文的故事和提醒,让他知道了生活的本质,重要的不是孩子的父亲是谁,重要的是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他回归了家庭,不再祈祷,平静的继续生活。
不能说他完全理解了妻子对他爱的方式,但是我想他已经知道了爱情需要守护,婚姻需要包容,生活需要前进。
两个故事,四位主人公,通过影片的交织倒叙的穿插在一起,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价值观的定义也是这部影片有意思的精彩之处。
关于爱情与婚姻,一直都是凡人一辈子最难懂的课题。
对于这部影片中凯文和莎娜的爱情也更值得一提,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存在着对自己缺失的一部分情感的寄托。
凯文对女儿的疼爱和愧疚,莎娜对父亲的渴望和依恋,让两个人的情感需求刚刚好得到了满足,爱情也随之越来越深厚。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心理学家的段子,大概意思是说“我们长大后和他人的关系,都是在重复早年和父母互动的模式,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升级版,尤为如此,幼儿时对情感的需求同样也会转换成对爱人的需求”。
爱情和婚姻的模式有很多种,当你和你的爱人存在着某种默契,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互相给予,并能不停的转换角色的时候,也许才是遇到了真正对的那个人。
爱情的长久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与热烈,更需要是舒心与默契。
当然这部影片的主旨是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价值观在辩证。
人类发展到现在,宗教仍然存在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类在宇宙世界中的渺小,就必然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来支持。
我相信人是需要信仰的,但是并不一定要附上宗教的枷锁和束缚,也并不一定非要赋予爱的名义。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并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
电影的魅力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提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点醒着人们去感悟生活的本质。
一个人内心的逐渐强大,需要的是对未知事物的不断开拓,对正确事物的自我判断,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坦然面对。
我坚信的还是人性上的本我,在懦弱、恐惧、迷失中勇敢接受,不断战胜,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你的信仰!
为了livtyler看的第一部电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看偷香,点进这部比较冷门的就熬夜看完了。
故事简单,从婚外情的上帝视角居然让人主观上讨厌不了莎娜和盖文😑,甚至想吐槽一下第一次出轨就被抓到,并且激情戏每次都有门外挣扎和破碎的乔,加上紧张的背景音乐,让人不能好好看激情戏了🙄。
但理是理法是法,出轨是不争的事实,出轨是不对滴。
出彩的还有对宗教的思索和警察的支线故事(TH的口音真的好好听啊,还有liv的声音真的好好听啊,还有PW的偏执宗教狂角色演的太好了吧)一. 莎娜的婚外情电影中莎娜和乔在家中的情节,总让人觉得不舒服和冷清,乔作为先被宗教拯救的人,遇到并爱上了失足的莎娜,并且也想用宗教拯救她,看样子莎娜确实是被拯救了一部分,莎娜自己也曾警告,不许盖文对她和乔的婚姻口出狂言,但我想莎娜对乔的感恩甚至是惧怕远多于了爱,这也是为什么和盖文一起仰望宇宙星空时,她说出了那句话,她只是想要被爱而已。
十岁父亲的家暴和离家出走无疑给莎娜幼小的心灵沉重的创伤。
帅气和极具魅力的pua bad boy盖文的出现已经导致了结局(哈哈哈哈不知道刚开始算不算的上pua)
点名批评一下
盖文的出发点也不是正当的,但是偏偏这种坏男孩式的想法却让人无法客观,可能我也是badboy吧她在羞愧等总总复杂的心情下,幸福的出轨了,那个特写的镜头确实意味深长。
抛开伦理,一个不止被宗教拘束的追寻真正的爱与寄托的女人,一个玩世不恭的无信仰却能给人以真正的爱与依靠的男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真心相爱😭二.宗教的讨论电影中最精彩的三段关于宗教的争论,都在乔的家中发生,每一段的结果都是不欢而散,第一次,盖文就对乔偏执,有点崩坏式的宗教话语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第二次被乔强烈要求来的讨论更是将乔说的怀疑人生,甚至以求换个更保守的乌干达教堂来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想莎娜从头至尾都不是一个真正虔诚的信徒,宗教确实帮助改变了她,但治标不治本)第三次的枪与旧约,两大主演互飙演技更是精彩,新约与旧约的不同。
最终乔走向了宗教的极端,戴上绿帽想要代替耶稣审判这对奸夫淫妇,甚至还癫狂的以此论证自己与无信仰者盖文的第二个区别,有信仰的人无所畏惧,可以为信仰献身。
但是他错了!
三.最后一跃因为有了女儿的故事,所以这段在天台上的故事更加的令人动容,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在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真真切切的面对死亡时,那种折磨和决然,在恐惧和爱中做被逼迫的极端选择。
在乔的第三段爆发冲突中,任谁都不会质疑,如果盖文不跳,他绝对会对莎娜开枪的。
第一声钟声响起,听到警察声响,盖文最后一跃前,乔的挣扎
盖文以身证道后,我不知道他的信仰有没有破碎
个人理解带有一点恨意,但更多了痛苦和坚强吧钟声的最后一响,带着慌乱和决绝,就这么一跃,无关伦理,无关信仰,我想,他是英雄,不仅仅是艾滋病同性恋室友的英雄,也不仅仅是莎娜的英雄。
能别叫谢娜吗😑
所有的沉默和绝望都在最后一刻爆发,无声胜有声
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并不代表我没有信仰,信仰很重要,能在潦倒之际给予生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能在犹疑不决的时候给予一点指示性的方向感。
但只是一种纯粹的属于自己的信仰,不会隶属于某个宗教。
宗教总会强调它救赎的那一部分功能,也许教会的原有本意就是这样,而狂热的宗教徒总是会自视甚高,不能容许身边人的一点点背叛,这个时候他不再想着要有救赎的过程了,他会无限地放大自己的后果的沉重,即便是叫嚣“生命至高”的基督徒也会视他人的生命为蝼蚁。
当GAVIN定身,然后纵身一跃,爱情沉沉的刺痛了我们。
也许我们曾经抱着一颗玩乐的心拥抱了另一个人,但我们总会憧憬爱上一个自己真爱的人。
但是爱情的结局在哪里?
在那个纵身一跃的过程中,还是在泰勒口含的球体里,或者是留在了那条宗教,人性,爱情深深对立过的楼道里。
心怀信仰是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死亡,是否是唯一的解脱?
信仰和死亡,两个看似宏大的命题,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嵌进生活,消解、咬噬心灵上的自我折磨,难以寻觅出口。
这是电影《窗台》的导演马修·查普曼通过镜头语言牵延出影片中四个人的自我挣扎和折磨。
一个冬日的清晨,霍利斯探长从医生那明确得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
原本平静美满的生活突降的阴翳让儿女双全的霍利斯在昏懵中被迫面对残酷的事实。
此时此刻,在他工作的辖区内,同样也有人面临被迫的抉择。
嘉文,一个酒店的助理经理,离婚前原本是一所大学的老师。
他被指示要求,一步一步走向指定的楼顶天台。
站在天台窗口边的霍利斯,眼前的职责是将嘉文劝说走下天台,而他自己心里的煎熬和痛苦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和父亲不明的俩个孩子。
两个人的对话开门见山。
信奉天主教的霍利斯对婚姻忠诚,打算跳楼的嘉文与邻居的妻子发生感情,被情人丈夫知悉一切。
在有限空间中,两人对应关系既微妙,又无限意味。
职责内,霍利斯有责任和义务劝说嘉文离开天台,而隐含的意识中,嘉文也是另一个他不知道何时存在男人的影子,那个和妻子生下两个孩子的男人。
霍利斯接到妻子哭泣打来的电话,在嘉文面前承认妻子的背叛,他不是孩子的父亲,他天生没有生育能力。
人最大的勇气和最艰难的事是面对自己人性中隐秘的懦弱或自私。
嘉文和盘托出自己和莎娜的情感纠葛的同时,讲出了困扰他两年的自我折磨。
这个看上去有迷人笑容的男人爱上莎娜后,告诉她他离婚的缘故是因为女儿在一次车祸中去世。
假如,事发时他没下意识地打方向盘,死去的或许不会是女儿。
女儿的去世,妻子的离开,使得他逼问自己是否是自己的软弱和自私导致女儿的死亡?
在嘉文眼里,霍利斯妻子是因为爱他害怕失去他而背着他做了试管婴儿,和自己生命中的失去完全不同。
霍利斯本不应痛苦。
他有爱他的妻子,有孩子。
和嘉文交往的莎娜,在结婚后才明白,原来,爱是这样,原来,自己可以被一个男人深爱。
失去的痛苦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早在她十岁那年,父亲留给她一个泰迪熊,离家出走。
莎娜和乔结婚,出于感激、愧疚或感恩,唯独没有爱情。
十八岁那年的莎娜,因吸毒而卖淫遭遇挨打走投无路,是乔救了她,并和她结婚。
嘉文为什么站在楼顶的天台边?他和莎娜的私情自开始即被乔发觉,并亲眼目睹。
乔在自己的工作之外是个狂热的布道者,他用激烈激进的方式说服他人来信仰上帝的存在。
他的前半生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导致妻子和孩子离开他。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生活中最深恶和丑陋,机缘巧合,他接受神的洗礼,他相信信仰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乔软禁莎娜,他让嘉文做出选择,如果他爱莎娜,必须在正午12点从楼顶跳下,否则,莎娜得死。
妻子的背板是压垮乔的那根稻草。
他信仰上帝,相信天堂,相信自己不会下地狱,却时时刻刻在自身的地狱里煎熬。
影片中花费不算少的镜头叙述《旧约》和《新约》中同一类事情的不同结果。
乔选择《旧约》中的方式处置妻子和嘉文的关系,而不是《新约》中耶稣救下妇人的方式。
嘉文身陷自我折磨的痛苦,在两年后,在原本和莎娜商议向乔摊牌时,蓄积涌向一个出口: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以上故事发生在楼顶天台边的一个窗口,早晨八点到午间十二点的四个小时里,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构建出《窗台》时间和空间密度。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非但没有削弱影片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紧凑,绵密的意识密度充溢其间,影片中的每个人的身心煎熬,以及无以消解的痛苦纤毫毕现。
导演镜头语言的力度,正是出于影片在结构上藉由密度意识而生发。
密度意识这一表现手法在电影上有大量运用。
譬如,例如土耳其电影《小亚细亚往事》,从故事发生的黄昏到电影结束时的天亮。
《佛在耻辱中倒塌》的故事背景通过小女孩在上学途中的遭遇,是如透视一般呈现出对生命苦厄的洞见。
国内提出叙事的密度意识是创作了《父亲不哭》、《荷花赋》等文学作品的马竹。
他在《叙事的密度意识》一文中指出:“密度意识具体指小说结构、电影结构等叙事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在所有文学艺术创作中运用。
密度意识的特征是,在同一时段同一空间下,表达密集的信息和意识活动,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无限丰繁”。
《窗台》在影片类型中被归为惊悚类。
无论是情节还是剧情,影片本身与惊悚没有关系。
恰恰是影片绵密的密度意识构建出的结构,延展出四个人的心灵挣扎如同炼狱般的紧张,以及和自己自我对峙的痛苦。
看电影《窗台》太胡子艺木家2013022-20171207 乔说,我是最不该死的人。
想想也是,甚至可以说,乔也是受害者。
但他很快变成了凶手,尽管他认为自己是“受过洗礼的、神圣的、正当的”。
从感情上,我们难以一棍子将他打死。
难道乔可以把莎娜“让给”凯文(他是那么爱她)?
有什么人能做得到?
有多少人能当圣人?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旧约》、《新约》说法不一,就算按照《旧约》,是凯文该死?
还是莎娜该死?
或者还是都该死?
你也可以说,谁都不该死,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呗,不一定非要死人呀。
站着说话不腰疼!
面对自己的女人红杏出墙,多少男人能够受得了?
受得了就不是男人,不是男人又不值得女人留恋。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乔决定让其中一个人去死,这很歹毒,比用枪一下子把那对“奸夫淫妇”都干掉还歹毒。
你有勇气为信仰而死吗?
对无信仰的无神论者凯文,拿这个问题来考验他,考个毛啊。
这哪是什么考验,不过是赤裸裸的报复罢了。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对于凯文来说,信仰什么的,全是狗P,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简单的爱情问题,要么我死,要么我爱的人死。
此时,电影所讨论的关于人生、关于信仰、关于救赎之类的东西,突然没有任何意义。
本来以为能够深入探讨下去的东西,突然变得很肤浅乏味、空洞可笑!
真是个大大的冷幽默。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理性上,我同意凯文的观点,上帝和圣诞老人都没有证据。
选择相信是你愿意,选择不相信也有理由,这没有什么对与错。
可我又知道人心需要慰藉,引人向善予人安慰的宗教应该得到肯定,所以,我又倾向于乔。
甚至,我羡慕乔,我希望自己能信仰上帝(或是佛祖、安拉之类),但这学不来,也无法自欺。
结局又如何呢?
宗教信仰,还是敌不过怨恨,敌不过人心,敌不过人性。
这时,我又想,就算是学得来,也没用。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警察霍利斯(泰伦斯•霍华德扮演,他的外表与声音让人有好感)回到家,接受儿子不是亲生的事实,让生活继续。
电影《窗台》曾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得到的评价不好不坏。
我觉得此片尚可一看,尤其看似平淡的结尾,却是电影的亮点。
生活需要包容,需要珍惜,需要宽恕,嘁,说到底,需要妥协。
当霍利太太湿着眼睛说“Okey”,面露复杂的笑容与霍利四目相对时,他们理解了生活,我们也理解了他们。
“今晚不做祈祷了”,指望上帝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有问题都是要自己扛的。
《窗台》剧照,作者截图 另:电影《窗台》(《THE LEDGE》)有译作《跳楼男》的,感觉不好。
还有一部2012年的电影《窗台上的男人》(man on a ledge),评价是值得一看。
说明:一、本文2017年12月原创首发于作者微信订阅号:闲言碎语话短长,欢迎关注。
二、觉得《窗台》的豆瓣评分7.1有点低了。
对书对电影或者对人的看法,是带主观色彩的东西。
豆瓣或IMDB评分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三、为了符合“豆瓣风格”,题目“生活需要妥协”是后加的,其实无所谓的。
这是一个很精巧的小故事!
开篇就是跳楼戏,类似于港戏里的谈判专家也第一时间到了现场,和男主角攀谈了起来,开始我还觉得这哥们不像跳楼的人啊,这么镇定,也不抗拒,当然,这就是第一个铺垫!
原来男主角和一个有妇之夫搞上了,女主角的丈夫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东窗事发后,劫持了女主角,说男主角如果不在中午十二点前跳楼就杀了女主角,才有了本片的情境!
不同于一般俗套的剧情,这部戏里的谈判专家也有着自己的故事,他和妻子结婚多年无果,去检查后,男的有问题,但妻子怕失去他,便没有告诉他,说一切都好,便自己找了其他男人怀了孕,知道跳楼的那天早上,男主角才知道!
一个跳楼者,一个谈判专家,都面临着通奸这件事情,都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
片子中间对基督教还进行了大幅度的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一部小成本电影,这部片子的角度,立意,激励事件都是可取的,用心的,值得一看的!
ps:丽芙泰勒真不是一般的美!
片中的3个主角都有各自不堪回首的过去,并且陷在其中没走出来。
看上去最自律最正直的乔在片尾的讲述让我很意外,原来他是这里面黑历史最多的那个!
故事的最后他行为更极端。
我对圣经不了解,但是感觉乔并没有按上帝的要求去做呀,上帝不是教导世人要宽恕么?
乔要求凯文进房间摊牌的那幕,乔和凯文面对面坐着,乔的椅子高于凯文,他对凯文是一种俯视,象征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凯文进行审判,但是他的整个身体隐在阴影中。
凯文坐在对面仰视乔,他大部分身体落在光线中,面部在光线里时隐时现。
对于导演的这种布局我揣测结局凯文估计不能和精灵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对话中,几次给了乔手中那把枪的特写,很明显,凯文与他完全不是对等关系,强权掌握在乔手上。
警探最终还是走进了家门,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他说:“It'OK, Iife goes on。
” 他选择了宽恕。
喜怒哀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跨过这个坎人才能成长。
影片对同性恋有一句描述很有意思:同性恋只是领养孩子,对解决人口增长这个社会问题是一种帮助。
哈哈......笑过以后更忧伤。
很多国人看完此片又该说什么恋爱自由之类的幼稚观点,其实本片还是以为宗教服务首要目的的。
毕竟几千年流传至今的东西,想说它没有根据、不合情合理,也不那么现实。
因为真实的东西总是难以让人完全接受的。
如果有人问:这部片子表达的是什么?
可以说它警示了,片中的所有群体,要认真对待情感。
joe---宗教不能成为病态的避护所;gavin---不要靠近有夫之妇,这样做很不负责任;shaina---对于女人来说,克制与坚持是需要一生时间去修行与领悟的。
宗上所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说这部电影前先废几句话。
当人类的始祖因违背上帝意愿被驱赶出人类永恒的乐土时,我们似乎明白,从此除了寻找并携手自己的另一半在土地上汗流浃背之外,还必须意识到我们从此被抛到一个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了。
他必须学会独立,学会爱。
否则,他将是孤独的。
第二句废话,古希腊神话中说,人类原本是一个雌雄同体的强大异类,但在诸神感到威胁的情况下被一剖两半,并且必须朝向不同的方向玩命地奔跑,于是彼此越来越远。
这样,为了寻回自己的另一半,我们必须在还活着的时候努力学会爱,然后不遗余力的追寻另一半。
否则就会永远在这个杯具的世界孤独的奔跑下去。
废话三:我们必须让自己在孤独中找到慰藉的信仰之光,没有什么比信仰更具有强大的光芒了。
于是不完全地说,宗教的产生正是基于人与自身终极本质对象化的分裂。
费尔巴哈这样说,“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他放一个上帝在自己的对面,当做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
上帝并不就是人所是的,人也并不就是上帝所是的。
上帝是无限的存在者,而人是有限的存在者;上帝是完善的,人是不完善的;上帝是神圣的,人是罪恶的。
上帝与人是两个极端:上帝是完全的积极者,是一切实在性的总和,二人是完全的消极者,是一切虚无性之总和。
……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这是宗教的起点——,乃是人跟他自己本质的分裂。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三个问题让我们回到天亮之前男一号走上高楼窗台的那一幕。
这时候男一号内心是不那么坚定的,因为他要以正午12点整跳楼的形式证明他对那个有夫之妇(Shana)的爱,或者说拯救她的生命,因为此时她的丈夫——这位貌似虔诚的基督徒正一边拿着手枪怒气冲冲的指着背叛自己的妻子,一边聚精会神的盯着对面的跳楼男子。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此时的背景,高楼后面熊熊燃烧的火炬和伴随浓密黑烟,火焰与浓烟在天气逐渐亮起来后终于变得暗淡,与此同时,画面刚出现时教堂箭塔顶端的巨大十字架与之交相辉映(也许这是导演的初步暗示)。
跳楼男Gavin,作为一个婚姻生活失意的旅店老板,内心中是对基督教不屑的,因为曾经大学教授生活中宇宙科学的实证主义告诉他,信仰上帝是荒谬的,因为没有证据说明它存在。
现在站在高楼上除了有点恐惧之外,他还需要念诵旧约诗篇里的话来安慰自己——我不怕。
意外的是有一位结婚十五年(也就是今天)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小区谈判专家——Hollis来劝其放弃跳楼的举动。
由于没有到12点,所以并不急于跳楼的Gavin有充足的时间来听Hollis和他啰嗦到正式跳楼。
至此,影片从这两个男人的对话中逐渐展开各自的不同回忆。
Gavin,认识了一位作为虔诚基督徒妻子的女员工——Shana。
两个人是邻居,然后在公交车上相遇,最后在Gavin的办公室相见。
成为旅店职工后的 Shana为了感谢老板,夫妇俩在家宴请Gavin和他的室友Chris。
这是第一次重要的谈话,因为这次谈话中涉及到关系到整部电影主题的重要问题:同性恋、宗教信仰、无神论,当然还有Shana的圣物——父亲离别时送她的玩具熊。
我们来看一下这次对话的主要内容,当晚餐结束时,Joe提出要为大家祈祷。
以下是内容:Joe说:希望上帝能拯救在他眼里所认为的恶,我们都有罪。
Gavin反驳道:你认为我们到底哪些地方是恶的?
Joe:是上帝这样认为。
Gavin:但愿上帝的雷劈的准,别把我们当中不该劈的劈死了。
Joe要为Chris以宗教的名义治疗同性恋,他认为这是一种有罪的疾病。
妻子阻止。
Chris拒绝,认为他们信仰不同。
Joe说如果改变主意就来找他。
这里涉及到一个原罪的问题,同时关涉基督教对待同性恋的姿态。
这激怒了Gavin,虚无的上帝,以及其信徒盲目专制的态度。
后来他们又有两次对话,但这次对话将矛盾完全展开。
问题一:人生有时过于空虚是因为没有信仰上帝VS没有可以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所以上帝并不存在。
问题二:信仰上帝可以得到拯救并上天堂,否则就要下地狱VS其他有自己宗教或者没有自己宗教的人都要下地狱么?
问题三:矛盾的例子和善意的谎言。
前两个问题涉及到信仰与拯救,第三个问题是充满悖论的具体例子。
善意的欺骗带来的是暂时的温暖还是不顾事实的欺骗?
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深思的,导演并没有给我们抽象的说教,现实中最常见的例子却充满了矛盾。
想到祥林嫂的疑问,到底有没有鬼魂?
回答有,以她的身份死后还要受尽地狱的刑罚;回答没有,祥林嫂陷入更大的悲痛,生无可恋倒也罢了,然而死更无可依。
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回答?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然而这段引发激烈交锋的对话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故事还没有到最后。
因为Shana爱上了Gavin。
二、爱与被爱接下来Gavin在公交车上和Shana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Shana眼中的玩具熊告诉她,虽然父亲经常打骂自己和母亲,但离别时的礼物和泪水告诉她,至少她还有宽恕父亲的权利。
后来Shana告诉了Gavin自己18岁时吸毒的经历,毒瘾大到去卖淫,被喜欢在教堂嫖妓的嫖客性虐待。
早上醒来爬上祭坛偷东西时,被做礼拜的人抓住。
Joe救了她,送去医院,陪着她,以上帝的名义“拯救”她。
她为此感恩,认为他是第一个能在她身上发现优点的人。
可以看出,Shana的“爱情”是找到可以带给他父亲般保护的男人,至于这是不是爱,她结婚时考虑的并不清楚。
因为她并没有找到那个可以在天上和她说话的人,尽管其丈夫是一个貌似虔诚的基督徒。
Gavin的奇谈怪论在直觉上告诉她这似乎是对的,而且还很有趣。
被羁绊在教徒丈夫严肃呆板生活中的她,感觉到了新鲜和趣味。
Gavin关于宇宙自然的论述为Shana初步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浪漫星空下的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Shana感到自己的麻木和僵硬被爱情所打开;另一方面,她又感到对不起自己的丈夫。
那个时候,躺在星空下的Shana 心中如果有喜悦,那一定是复杂的。
两个人幽会偷情时,有一段音乐把这个偷情之旅渲染的轻柔美丽。
有一个特写镜头,Shana仰面躺在洁白的床上,散乱的长发铺散。
响起的音乐似乎并没有让人感到特别喜悦,反而是淡淡地忧伤与渴望。
不知道喜极而泣是不是符合她的心境,或许在那个旖旎销魂的时刻,反而让她想起了很多事。
哭泣打骂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吸毒的自己、苍白单调的婚姻生活、灵魂的瞬间释放……也许忘记过去,渴望在这个男人怀里和他一起开始新的人生,这才是她最可能的心态。
其中有几句歌词很有韵味,Years float away on the wind Give me this day I can win Give your hands to forgetEverything 她需要一双强有力的温柔的手,不让她再去感恩,不让她继续苍白;不让她感受虚无,不让她活在过去。
这双手不再承载救世主的形象,而是住在她心里的心爱男人。
总之,她需要一份成熟的爱。
香艳的床戏在好莱坞并不罕见,但这组镜头却在唯美的音乐中淡化了肉欲,很好的诠释了一个普通女人对被爱的渴望。
三、以上帝的名义审判和惩罚Joe以上帝赋予基督徒的智慧敏锐地发现了妻子的背叛。
他在妻子与Gavin偷情的厨房外再一次以上帝赐予的神圣和公正,克制住了自己杀死他们的举动。
他想以上帝的名义来惩罚他们。
于是Joe和Gavin又开始了一段对话。
与前两次不同,这次的对话主要以Joe诉说自己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为主,内心有点愧的帅哥Gavin出奇的没有前两次的不屑和愤怒。
在他们谈到为信仰可以去死的时候,虽然Gavin 没有基督徒意义上的信仰,他还是坚定的说他同样可以和基督徒一样为信仰而牺牲自己。
Joe让Gavin读的内容是《旧约• 利未记》第20章第10节,“和别人的妻子私通的,奸夫淫妇都应该被处死”, “ If a man commits adultery with another man's wife--with the wife of his neighbor--both the adulterer and the adulteress must be put to death” ) Gavin利用新约进行反驳,依据是《新约•约翰福音》第8章。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来一个淫妇要求耶稣处罚她,耶稣让他们之中没有罪的去惩罚她,但众人没法确定自己是无罪的,所以都走了,耶稣告诉妇女他也不会定她的罪,放她离开并叫她以后不要再犯罪。
我们会发现这里似乎和旧约不一致。
如果每个人都有罪,那我们凭什么定别人的罪。
Joe以上帝神圣自居惩罚他人的正当性,这多少让我们看到假借宗教权威凌驾于他人的霸权主义作风。
如果每个人都有罪,要惩罚的也只能是无所不能的上帝。
这同时又使我们看到阿伦特的影子,作为生命个体,就终极意义而言,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
拿宗教当幌子来制裁他人,首先站在了所谓道德和正义的制高点,所以做起任何不义之事来没有心理负担,理所当然。
Joe宣扬他可以为了信仰去牺牲自己,因为好像耶稣这样说过,“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 9:23)“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 路加福音 14:27)这两句话说得是对于自己信仰的牺牲精神,这需要的是一种大智慧和大勇气,而不是告诉信徒以自杀的方式来证明对基督的虔诚。
这是对基督精神的断章取义,根源就在于以无所不能的上帝为由,就可以随心所欲。
Joe把自己当做上帝来履行对Gavin的惩罚。
他要求Joe必须在12点跳下高楼,以此证明对自己信仰的牺牲精神,当然条件是如果不跳的话,他将开枪打死自己的妻子以示对他们的惩罚。
四、跳或者不跳——永恒的救赎Gavin在最后完成了悲壮的一跃,然而这具有十足的讽刺意义。
类似宗教拯救的献身行为毕竟只是类似,也许导演想告诉那些自以为是的教徒,不信教的人所具有的救赎精神虽然不同于宗教,但它同样具有不亚于宗教的光辉。
他们也有自己执着到可以同样为此毫不犹豫付出生命的坚定的人生信念。
结尾我们看到Joe意外的表情,或许他没有想到,这个理应下地狱的家伙,竟然纵身一跃,同样以生命和鲜血祭奠了他曾经坚守的信念,而且最后是那么的义无反顾。
我们看到,Joe的表情是一种最辛辣的、血淋淋的嘲笑。
影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耶和华是我的侍者,我必不至缺乏,尽管我走在死亡阴影的山谷中,我也不怕任何恶魔,因为他和我在一起,他的杖,他的竿都安慰着我。
”《旧约•诗篇》23-1-4节(黑体部分)有趣的是,这句话不管是信教的Joe和Hollis,还是不信教的Gavin都先后在各自的境遇中引述了。
这是个奇特的方面。
人毕竟有有限性的一面,不管你多么优秀、正直、博爱、坚韧……在大千世界中,总会有困惑、无奈、虚无甚至绝望的时候,当处在这种极限境地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纵身一跳,还是……另:讨论宗教的本质,目前还没有这份能力,但电影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关于Hollis的婚姻之爱和他的选择,关于同性恋Chris的卡巴拉宗教之光,这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如果按照电影的题名,我们应该直接翻译为窗台,但窗台似乎与跳楼主要事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另一个译名,跳楼男。
不过ledge似乎有边缘的含义,或许隐喻了现代人类的边缘境地,类似于萨特的极限境遇。
如果不怕强词夺理的话,也许值得考究。
前面想讨论下宗教的本质问题,但写到后来发现无法说清,交给其他感兴趣的朋友了。
影片正如有些网友讲的,情节上的确略显拖沓,不过倒是很有启发意义。
精灵公主又漏点
结尾设计的不能理解
原来感情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于是我再不会对殉情的人嗤之以鼻了 爱情也是一种信仰 不是吗
7分
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表面的形式主义!那些打着信仰旗号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人,多数是伪君子!
宗教色彩浓,小男生演技不错。
好複雜的味道。
惊现谍影迷情的盲人小帅锅!!第一次xxoo时的BGM真好听><
没有太多惊悚,没有太多悬念,说是正常的剧情片又有些神叨,比较一般的片子
冲着女主看的,没劲
泰勒漏点了,宗教被扇耳光了,但我很怀疑俩人偷情两日后的爱足以让男主跳的义无反顾,真的对他必须跳死理解无能。
故事还是太牵强……女主也不值得同情……Patrick Wilson真是个好演员,这么个极端信徒,几句话几个眼神就刻画的很丰满,接戏反应快又自然,真的能让观众体会到Joe崩坏又扭曲的心态。
想法很大,故事拖沓,又長又臭
太刻意了,这种通过别人的遭遇给自己的心灵洗礼的桥段已经够多。总觉得男主角像演电视剧的,原来还真是,气场明显不一样。
精灵公主被揩油啊,身材没有以前那么好了,都有小肚腩了...
非常非常老派的表达和拍摄方式,老派到没有一丝丝惊喜
嗯,像大陆的绿帽子。
惊悚个屁
磨磨叽叽,闷到呕
丽芙·泰勒总像是中世纪古堡里出来的气质贵妇,在这部有点事事而非的电影里屈才了;喜欢查理汉纳姆的眼神; Anyhow,嫁给一个有精神偏执的男人,谁还敢说单身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