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闫然老师的电影《不朽的时光》猛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80年代那个风光无限的文学年月。
《不朽的时光》电影的英文名是When We Were Young,我想我大概只敢说一声——When You Were Young。
其实不光台湾有文艺片,有情怀追求,大陆依旧,且就李芳芳导演的《80‘后》就很打动人心。
从《不朽的时光》里最先看见并回想起的是小学时看的高圆圆主演的电视剧《你在微笑我却哭了》,里面的情节是为了考试,有同学去老师办公室偷卷子,之后被抓,然后一群人的命运就再也不相同了。
还有关于兄弟情的,大院子弟们一起成长,玩闹长大以后疏离,各走各的路,而这便是人生。
说到高考,高三那年看了一部纪录片《高三》,那位老师的善意与焦灼,《那些花儿》的清唱氛围都是感动。
如今朴树坦白说自己为钱而上《跨界歌王》的舞台,最近在豆瓣上看到朴树发新专辑了,只想说一句——终于等到你。
那么,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极致,是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青春就是你我再也回不去却无时不在的回忆中的存在。
前几天还看了方中信、王啸坤演的电影《全城高考》,我私以为影片并不想教化什么,只是想还原一个年代,给历史一份当事者的见证而已。
当然,若能有人性情怀在观众心中发芽,那也是求之不得。
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读《文艺争鸣》杂志上吴福辉老师的一篇文章《文学阅读与全民素养》,文中谈到他们那个年代对图书的热爱,人人都是文艺青年,所以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不朽的时光》中,也看到那时的人们对文科的执着与敬畏,如今资讯时代,有几个人捧着书本读经典,多是拿着手机读着总裁或者穿越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文学的追求便是消耗大众之空余时间,美其名让生活更充实,实则只是让人生更加空虚。
在阅读进行时,也许很带劲,但一旦那个劲过去了,而不过如此。
记得自我家有网之后,我弟就时时拿着个小手机刷小说,我很不待见。
后来我读大学,也开始阅读网络文学,而那时我弟已经去了天津当兵,所以他听闻后,很是嘲笑我。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会时时存在,但是其影响的受众却也时时在变。
毕竟并非每个人如此有闲、有钱、有兴趣。
回到影片本身中来谈谈艺术与生活。
鲁小然、方紫云、国庆他们都是好朋友,可他们的追求不尽相同,有人疯狂,有人正经,有人毁灭。
正是这样才更真实,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大家很多事情都是同步进行的,生孩子当然才会扎堆,所以一个单位大院里孩子们自然也成了发小。
写到这里想起贾樟柯的电影:他曾直言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表现出一种“文献性”,而这实际上便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倾向的体现。
在其电影《山河故人》里,梁子、张晋生和涛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最终不也逃不了现实之残酷,还是败给了时间。
看似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其实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界限,都是浮云。
在对青春的极致追求里,从来不缺殉道者,人人都是勇士,敢于直面任何权威与所谓说教。
对好学生的书写,我一直觉得八月长安应该算写得挺好的,好学生心中也有疯狂,并且他们一旦二起来才是惊天动地,但遗憾的是更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与孤独为伴。
其实他们一旦走出窠臼,学霸们多数能够所向披靡。
毕竟人是很复杂的,朋友的定义很微妙,绝不局限于古人所说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我想我终于懂得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虚竹、段誉和萧峰三个截然不同的人也可以成为生死兄弟,同时明白孙燕姿和蔡依林可以成为闺蜜。
80年代应该是国家计划生育开始的时代,那代人从来都是时代的试验品与牺牲品,也所以1985年前后先锋文学之各方来袭。
但那个年代从不缺少梦,只是缺少一点点坚持与幸运。
野夫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用细节温暖了人心。
谈起爱情,野夫说:爱一个人不是为了抓住一个人,故事不断拒斥故事,因深爱而远离,所以一个女人成就了一个男人。
野夫用一本小说书写一个女人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其实也是在描绘一种爱情,祭奠一个年代,他希望可以唤起一些对于80年代的考证。
野夫相信:80年代会成为一个话题,那时中国有最多的身怀理想主义者——纯粹迷恋诗歌,迷恋一切文艺,对物质远远地鄙视,对改良社会报以天然的激情。
但在对80年代充满谈性时,野夫也理性说道:今日谈80年代恍若隔世——“80年代,大家打架、喝酒、写诗,也做慈善。
如今却羞于谈诗,今天的人们少了锋芒与真诚,当下是炫耀的一代,偏于自私的一代。
”野夫认为写作可以抚平纠结,达到某种和解——为了深爱写作,为了书写比虚构更加精彩的生活写作,为当下召唤80年代的理想主义写作。
北大李杨老师在讲座中也谈到:80年代是文学的光荣与梦想年代,只要你正常,你就是文艺青年。
但老师也坦诚道:每一代人都会担心下一代人,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只要面对变化就好。
前几天有幸与韩少功老师交流关于对80年代的文学感受,韩老师如是说:80年代可以看成一个早晨,单纯,天真是常态。
到了90年代,就像一个中午,慢慢成熟也世故了,就像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80年代的文学与时代开放。
一个是补课式的,即现实主义的经验;还有一个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自己。
那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文学,那时候传播媒介也不发达,文学成了“霸权”。
总之都是开风气之先,但是那个时候做文学也需要勇气。
现在的文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面对问题,任务比较艰巨。
”韩老师如是说。
北岛在《波兰来客》里也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通过亲历过文学大好时光的学者们对于80年代的切身记忆,我想我们对于80年代的感受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
提起80年代,我们想起先锋文学的“来势汹汹”,朦胧诗歌的所向披靡,文艺青年的文学梦想……直到90年代,文学还是在尽力延续着80年代的文学脉络,感受着当时文学的“霸权”地位、一时风光无两、充满期冀。
但在9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中,文学在商品经济面前不堪一击,逐渐处于生存艰难的尴尬境地——纯文学期刊纷纷面对停刊的境况,文学读物也不再风光,充满变数与不幸。
所以,直到新世纪的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80年代,因为那时的人们对文学是由衷的喜爱与执着,那时文学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社会还是一个邻里的圈子。
如今,大家向往一些名利追逐,想要更多的利益与资源,却在追逐的途中忘记了当时的初衷与守护,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热衷于怀念过去的原因之一吧。
一直以来我觉得学习文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或见过的东西,可以感受到先贤的人格魅力与历史感悟,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机会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简单表达一个90后中文系学生对80年代文学的喜爱,因为80年代文学风光无限,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正如在电影《不朽的时光》中看到很有感触的一段话:许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无声,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一个人究竟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读过一生呢?
After all these years, memory of you stillPains me, all is quiet.I once gave up the world, but I’d never give up on you.How many secrets must one hold, in order to go through life unscathed?写了好久,今日无事翻豆瓣来一发。
鲁小然,应该算是男主角了吧(戏份最多光环笼罩),一个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同样遭遇的伙伴还有三个,可这四兄弟最没有血性的就是鲁小然了。
从第一次遇到流氓开始,他就“可悲”地被女人给救了,本应该激发男性内在斗志的一次遭遇,结果被自己的好兄弟和爱慕的女人挡在了身后,片中清晰传来女孩的喊声: “鲁小然!
你站在我后面!
” 。。。。。。
在片中为数不多的群架戏份里,他都默默地躲在兄弟和女人的身后了。
我记得台湾电影《艋舺》里的赵又廷和鲁小然状况差不太多,都是一个老实的孩子,可不同的是赵又廷在艋舺中被激发出了男人的血性和斗志,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他虽然混迹黑道,可一直还保有善良与童真。
鲁小然的悲剧就在于身边的人对他过分保护,完全压抑了他雄性物种应该具有的侵略性,使他成为了一个缩头乌龟,可悲可叹因为习惯了被保护,所以更加自私,这种人已经没有一个男人的担当和义气了。
最后的轮奸戏是出乎意料,本以为这两个天之骄子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我看到俩人在胡同里被堵住的时候,就有一丝预感,当时还指望着鲁小然能在爱情的驱使下爆发一次,却也是无尽的失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被流氓抱走。
作为一个故事外的男人,即使当时有把刀抵住了我,我心爱的女人也绝对不能被别人抱走,除非我死!
最可悲的事却莫过于懦夫不幸有了机会做大胆的决定(蒙森):报警抓国庆。
好兄弟国庆为他报了大仇,当时那种情况国庆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了,只打算搞到一笔钱最后再尽一次孝道,然后就亡命天涯,万万没想到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给出卖,得知儿子落网后,国庆母亲也气绝身亡了。。。
导致这对母女结局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从开始就倍受保护的——鲁小然!
(如果他不通知公安,拿着钱交给国庆母亲,并且说国庆搭上了一辆汽车完好无缺的离开此地,此母估计还尚存一丝希望,想活着再见到儿子)所以,一个自私自利胆怯的懦夫就这样形成了。
不知道这位演员将来星途如何,接演了这样一个恶心怯懦的角色
六个主角里,为什么落得最好结局的人是徐迎春?
因为他梦想最小,破灭的也最快。
影片中,这少年酷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去电影院看重放,平日也模仿着舞动拳脚,对武侠功夫世界十分神往。
赶上分班,被划分到了坏学生行列,以致于再也无法日日见到私慕的女老师,一气之下,理了光头,提着简单行李,赶赴现实中的少林寺。
结果残垣断壁之后,只见到两个放牛晒太阳的老和尚,徐迎春很失落,问方丈主持,电影里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主持和尚说,在电影里。
从此梦想破灭,少年回到了家乡,好好读书,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所以说受过佛祖点化的人就是有福气,而其他五个主角则没这么好运。
男主角,第一叙述人称的鲁小然,一直过着看似平静安逸的生活,超然于同伴们的残酷青春之外,但在得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人生迎来辉煌的下一秒,却眼睁睁目睹心上人被人拖走轮奸,由此心灵遭受重创,电影结尾时已经是一张苍白死人脸。
男二号应该算是梁国庆,狂霸炫酷吊炸天的不良少年,被分班到坏学生班级,一怒老子不干了,带着女朋友翠翠双双退学,在跳舞厅当起了马仔,终日打架。
一日女友被老大强奸,一怒石油浇上老大产业下的商场,点燃,爆炸,轰!
从此只剩下逃亡躲藏的命。
另一小伙伴唐宋予,是个老实壮实的傻孩子,暗恋鲁小然的女友,在情感失意,分班考试又失败的情况下,干脆选择另一种人生,从军当兵。
终于在小伙伴们高考前夕,成功战死沙场,尸体泡在河水里,瞪着眼睛,身上还携带着一封写在烟盒纸上,永远给小伙伴们寄不出去的信。
两个女主角,先后都是被强奸的下场,小公主方紫云因此疯掉,结局进了精神病院,小太妹翠翠赶上时代潮流,被判了流氓罪,入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个男生与两个女生的青春故事。
他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青春期,然后被摧毁、被毁灭,失去了成长的权力。
从电影一开始说要建的大桥,到片尾终于建通了,大桥通往着未来,可主角们已经失去了踏上它的机会。
电影的一开始,充满青春气息、活力、明亮的少男少女,加上荷尔蒙十足的骚乱、打架、挨训的场面,让人会以为又是一部普通的国产青春片,然而影片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力,格局高开高走的让人吃惊,才让你意识到,这片子深得很。
从军的唐宋予给全片的宏观角度扩大了一个维度,战争画面与学校无忧无虑生活的穿插,以及后来唐士兵的死亡,都从人性、情感上让影片在艺术层面骤然立体深刻起来。
后半段残酷的东西很多,奏响了一首激昂的生命、命运的交响曲,给人的冲击几乎是一层接一层的。
在这样的人物命运走向下,唯一不变的永远是背景音里有女播音员毫无感情的在放送政治性宣言或者新闻,让人陡然生起一种厌恶。
这里似乎暗含了导演的一种嘲讽心理,无论如何,导演对政体、时代都是失望的,每个主人翁的收场也显示出这位艺术创作者一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但在电影技术层面,处理得很细,很好,处处可见功夫和心思。
比如电影一开头,头一个画面是下雨中悲伤的男孩,下一个画面是三年前的男孩在拿着冒着热雾的水壶倒开水。
从冷雨到沸水,完成了从现实到回忆的时空转变,热腾腾、人情味、生活味十足的年代画卷随着一个长镜头缓缓拉开序幕,进入了那个喧嚷、热情、躁动又充满信仰的年代。
(实际那一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金钱冲击开始滚滚而来,中国人民信仰开始迷失的一年)——充满怀旧气息的画面,让人一下子走回了久违的八〇年代。
片子有些地方发力过猛,有些地方显得刻意,比如开头云里雾里的几句诗句一样的序,最后才发现其实有点文不对题。
其实明白它想表达的意思,类似毛姆著作《刀锋》里面的那种生命残酷感“一把刀的锋刃是很难越过的”,来表达男主角经历了特别残酷的人生。
但它选用或者说是自创的句子是“一个人究竟要藏着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呢?
”还说“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都是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的,实际和后面剧情完全不搭边。
这几句在最初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青春爱情片,但实际全片关于爱情的部分很少,只有几个暧昧眼神的来回互动,或者几个缺少激情的吻和拥抱而已。
倒是着重描写了一下文革时期男主角父母受到的迫害,给临别前母亲的镜头十分深刻,让人恍然都觉得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
(开玩笑)但也有可圈可点的人物,比如范主任这个老师角色就塑造的十分出彩。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娘炮、恨不得终日翘着兰花指的丑角形象,但实际在阴柔外面下,可见人物内心一种很坚硬、智慧的东西。
范老师要优等生鲁小然与其他几人划清界限,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读书、一起追求理想的才是朋友!
后来又骂其他几个打架的学生,说“自古以来,能让男子汉大丈夫不顾一切出手战斗的理由只有三个,夺妻之耻,杀父之仇,亡国之恨!
你们呢,就为了包子!
”还有后来因为分班被学生们报复,套上麻袋打了一顿吊在操场整宿,被解救的时候奄奄一息还强撑着的说“变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转而哭丧着脸:“我就是这代价——”演技之生动,不禁要拍手点赞。
白 2016/9/8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音乐和画面的衔接很好,一开始就切入心弦。
导演应该是看过仓央嘉措的诗吧。
开始就有他的一小句。
电影里也出现了禅的意象。
其实小然念的那首英文诗早就已经把主题说出来了吧。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当人们逝去,他们并非就从书中被撕掉了,而是翻译成更好的版本,唐宋予是因为战争,梁国庆、林翠翠是因为司法,方紫云是因为疾病,而老油条和鲁小然大概是因为年龄吧。
不管因为什么,他们最终都会重逢的。
因为那一段不朽的时光永远也难以忘怀啊。
就算普鲁斯特说过最幸福的岁月是已经失去的岁月,最真实的乐园是已经失去的乐园。
但我也依然坚信,他们最幸福的时光依然未结束,我们最幸福的青春时光也不会草草收尾,无论我们的青春快乐与否,是否有六个紧紧相拥的小伙伴,是否抢过食堂的肉包子,是否经历过难忘的革命年代,是否高考失利重考n次,我们都一样的在那个有恃无恐毫无顾忌的年代爱过与被爱过。
这种爱,关乎电影里像六个紧紧相拥的葡萄似的友谊,关乎电影里梁国庆为治母病屈人膝下的亲情,关乎电影里梁国庆和林翠翠、鲁小然和方紫云或奋不顾身或懵懵懂懂的爱情,更关乎鲁小然和其他人最初和最后对生活的热情。
那些高扬旗帜紧握拳头眼神坚定说着“never give up”的画面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大概也只有在那个年纪才能说出这样不用考虑过去也不用顾忌未来的话吧。
而我们最幸福的时光还将被放置在不久的将来。
到那时早已云淡风轻,我们再洽谈心事,回忆那段不朽的时光。
也许,儿孙绕膝也不一定呢。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那时他们依然是那串紧紧相拥的葡萄。
而我呢,我们呢,我们的青春和未来又是怎样的呢。
<图片1><图片2>
结尾<图片4><图片5>
这部电影讲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故事。
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他们一起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一同长大。
却在高考前夕,各自走上了属于各自不同的人生。
不过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剧情则是,文革时期一群孩子隔着窗户看见自己的亲人被批斗和伤害,以及文革结束后当年那个一直看着窗外的孩子,为了报复当年那个文革反派头子而将其女儿作为了祭奠品。
看到那里的时候,我只想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的延续,如没有父母那一辈的恩怨,又怎么会有方紫云的凄惨结果。
其实那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不过也正是这个悲剧让我知道孟小然是多么的懦弱,也避免了如果他俩在一起了之后,面对父母时的无能为力。
因为小然的母亲也是死于那一场浩劫来着,他父亲心中也是恨着的吧。
《不朽的时光》前半段属于浪漫风格,后半段属于写实风格,各种残酷的现实接踵而来,尤其是鲁晓然未能保护好女友方紫云,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这段故事看着非常痛心,但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残酷,不能坚强面对生活,生活就会把你打垮。
导演闫然这一次真的是倾注了热情来创作这部电一影,所以才能让观众看到一部非常雨中不同的青春片。
虽然这个青春并不是那么美好,但很容易就击中观众的心,因为或多或少,每个人都经历了类似的青春。
青春有过痛楚,才会记忆深刻,没有人的青春是平平谈谈的。
昨天,一个人去影院看了场小众电影——《不朽的时光》。
场次较少,看得人也不多,我以为,会看一部烂片。
但全部看完,比我想象的好。
对于七八十年代人的青春,有过张狂和激扬,有过迷茫和沉沦,但,这终归是那代人的青春。
故事描写的是六个孩子的青春,他们小时因为父母被下发或被打倒和走到一起,成为好朋友,长大后在高中毕业前后,因为个人的价值选择,因为变化的社会环境,有了不同的命运。
有的打架斗殴,辍学早恋,有的因影片而发奋图强,有的弃文从军,保卫家园,有的软弱无能,后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等等,因为一个变化的时代,导致他们的青春有了不一样的颜色,而本片导演闫然,同样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选择了几个年轻人,讲了他们的故事,也许,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导演的影子。
说到青春时光,社会上有很多关于青春的评价,刚刚上映完的《老炮儿》,也有自己的青春,也是在那个年代曾经叱咤风云过,但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一段怎样的青春,怎样的青春才是不朽的。
不是说违法犯罪就是光荣,也不是说堕落疯狂才是骄傲,我们大多数人还都是希望我们的青春是那种青涩的小美好,只不过,回忆起90年代的年少时光可以如此,但回忆起70年代的青春时光就并没有那么美丽。
那段岁月我没有经历过,但我父母辈经历过,有的时候也会提起当年的一些故事,比如为了弟妹,大姐就要工作养活,比如书读了一半,就要被强行中止,比如那街头的小流氓,远比现在多得多……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又是一段怎样的青春,影片大抵还原了一些,里面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不是那么美好,也不是那么完整,但最终,都有了自己的选择。
所谓不朽,能够深刻记忆才是不朽把;所谓时光,能够永远留住的才是时光吧。
总的来说,《不朽的时光》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贩卖青春岁月。
从商业片角度看雕琢痕迹略重,以文艺片来评价又过于平庸。
大概给高分的都经常看商业片或者泡沫剧,给低分的是文艺片粉丝吧。
其实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对比下来《不朽的时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大概剧情依然是老套路,导致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所以坦白说,结尾我确实看明白了,讲的很清楚,也契合了电影的中心思想……但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走到最后结局的,这个过程我基本看的一团糟。
看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似乎他并没有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讲述六个人物的故事的能力,几个主角人物的形象也过于单薄。
大构架和小细节都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好吧,好在结局比较清楚,导演用心地把故事讲完了,在泡沫横飞的电影市场能静下心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是胜利。
前几天看了这部影片,欣然给朋友们做了推荐,看后,大家反映都还不错,都很有共鸣,也都有些不解的困惑和惆怅。
到我们这个年纪,看东西是够冷静的了,当然讲故事的人都各有千秋,或者各有不同,我们是倾听者,倾听者自己也渴望被打动,在打动自己的故事中汲取自己喜欢的情绪。
故事,有的是编的,有的是真的。
编的,大多会让人觉得故事很有逻辑,讲的道理是唯一的,而真的,反而让人觉得逻辑感未必很强,就像我们经历的生活一样,不同的人选择都不同,道理似乎也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历经多年也依旧是混沌的,恐怕即便是在第一亲历人自己心里,也未必是天朗气清的。
这部影片是真实的,它从那历史中脱胎而来,是一朵小小的旧日花朵,小心地,怯生生的复生在喧嚣的当下,谁会真正认识她?懂得她?
欣赏她?
如果缺乏历史审美的情商,是无法明白她此刻的容颜的,甚至还会被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嘲笑和漠视。
但我想,我是懂得这部影片的,故事中的人物在我的身边都有原型,我们也曾经有过如电影一样的伤悲。
搜寻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番内番外和缘起缘落,竟然在电影微信号上找到了一篇”中年鲁小然“在三十年后写给”中年方紫云“忏悔信,可见创作者们对这个故事是负责的,命运可以远去,但也要有回声,而我却认为,世间历经沧海之后的鲁小然们,应该是这样的心境的,我愿意相信这是一封真的跨越三十年的忏悔信。
至少,它让我对这部电影,更明白了一些。
久违的紫云,你好:很多年不写信了,提起笔来,内心是如此的忐忑,坐在电脑前,久久不能落下一个字,万语千言,该从何说起呢?
脑子里,忽而清凉如晨风,忽而混沌如黄昏,往事过去了那么多年,记忆如浩瀚的大海,此时,我在苦苦寻找那一盏曾经属于我们的航标灯,帮我找到回忆过去的方向,让我还能有机会,将我满腔的忏悔,细细道与你知。
一个月前,母校百年校庆,油条带着母校的邀请和老校长的命令来找我,我不得已,只能壮着胆子回去,终于回到了那阔别32年的高原小城,我见到了许多故人老友,大家都说,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有我们的心,可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却是我们号称依旧不变的心,这么多的风吹雨淋,怎么能不变化呢?
其实,不曾有人在我面前提起你,我知道他们每个人在看到我的第一眼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你,但直到校庆结束,也没人主动提及,但我却在大家每个人的目光里看到了对你的那份小心翼翼的关切。
最后,是老油条悄悄给我一个你的电子邮箱,他说是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找到的。
这些天,我每天都想坐在电脑前良久,今天,总算能循着那微弱的灯塔之光,慢慢回到过去,回到那个属于我们的那个年轻的年代,去直面那些纠缠至今的痛苦和悬疑。
那一年,我们分别得那么悲伤,那么黯然,没有顾得上说上半句抱歉的话,就那么静静地在那座桥上分道扬镳。
这次回去,我特意寻访了那座老桥,老桥老了,但还在用着,只是不让走重型车辆了,桥下的河水依旧激流勇进。
当年我们驻足的地方还在,那片我们常去玩耍的河滩也还在。
站在河边,再次仰望那座大桥,看着它,片刻,眼睛就湿润了,恍惚间,再次回到了三十二年前的那个清晨,那个悲伤的清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是那么的惆怅,我们都没有话,当吉普车从长途客车旁驶过,我看到了你偎依在母亲的肩头,那美丽却又苍白的容颜,让我惭愧得低下头来,直到今天也不敢抬起来。
也是那一年的初秋,国庆伏法,骨灰就撒在了大桥西边的那面向阳的山坡上,我去了,但没有墓地,满山遍野都是杜鹃花,仿佛是国庆的笑容,依旧那么绚烂。
如果说,你的命运是我终生都解析不了的噩梦,那么国庆的死同样也是我一生都完不成的忏悔。
当年,国庆因为方紫阳强奸了翠翠,他炸了紫阳商贸公司的仓库,一名仓库保管员也误伤致死;几天后的那个雨夜,你出事,又是国庆手刃坐地虎,他说是替我给你报了仇。
国庆一直躲在南山气象站的危房里,是我一直给他送饭,也只有我知道他的藏身之处,但那天夜里,我最后一次去劝国庆去自首,警察就像天兵天将那样突然从我身后涌出,我永远记得国庆转身逃离之前的目光,我不知道那时的他,该是那么的伤心。
可是,真的不是我告的密,不是我出卖的国庆,但我又百口莫辩,人们都说,国庆再该死,自有国法,无论如何,都不该是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出卖他,还带警察去抓捕他。
这么多年,我一直痛哭地背负着这份误解,直到这次校庆,我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是国庆的母亲告诉警察,说盯住国庆最好的朋友,就是我,就可以找到她的儿子。
最好的朋友?
我不知道我究竟算你们的怎样的朋友?
知道了真相,我就可以解脱吗?
不能!
其实,当时我最大的痛苦不是别人误解我,而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就那么走向黑暗和毁灭,我竟然毫无力量去挽救他。
到今天为止,国庆的事,我可以慢慢放下,可是你呢?
你原本能拥有无比灿烂的未来,可是却遭遇了那么悲惨的厄运。
时至今天,对于那场灾难,最大的罪人,有人说是坐地虎,也有人说是你父亲,而我要说,最大的罪人应该是我。
我的懦弱,我的不勇敢,让邪恶和暴力,在那个雨夜为祸人间,让你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年,我无数次梦回,梦到我重新回到那个冰冷的雨夜,梦里面,我没有胆怯,而是勇敢地横在了歹徒们的前面,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打得坏蛋们满地找牙,我拉起你的手,穿越风雨,奔向彩虹。
可每每梦醒,那失落和伤悲围裹着我,像一层厚厚的寒冰,独自一个人呆坐在黑暗里,任寒冰化成虚汗哗哗地流过脊背和脸颊。
我多么希望,梦里的一切都是真的,只是人生的过错,要救赎起来,哪能像电影里那么容易?
因为电影里的时间和苦难是可以逾越的,而现实中,我们需要一寸一寸的去感受,少一寸都不可以。
我期待着,我的余生还有机会能去救赎那些散落在过往岁月的过错,尤其是给你造成苦难的那个过错。
我的父亲已于今年春天病逝,他一生修建了七十二座大小桥梁,让大小七十二处天堑变成通途,可我内心的那道天堑,却依然在我心头,愈裂愈深。
现在想来,似乎我父亲建的那座老桥,似乎只是为我们建的,我们走过了那座桥,我们告别了昔日的时光,我们也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未来,也许已经成定数,也许还有变数,但总归还要有一点向往和憧憬;过去,即便有那么多苦难,有那么多救赎不过来的错误,但我们还是会怀念它。
所以,我真的好想问问你,这三十二年,你还好吗?
不管你身在何方,我都希望上天能加倍地给你幸福,以弥补从前给你带来的那么多的残酷和苦难。
我真的很想对你说声抱歉,但想来这一句话,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我不知道你能读到这封信,如果能,你能否告诉我,我,我该怎么救赎自己?也许,你已经知道,去年年底我再次被评为最勇敢的新闻评论员,是不是很可笑,我这样的人,居然能和勇敢有关。
只是,我想告诉你,就在我这次结束校庆,离开小城的那个前夜,我真的曾经去直面过淋漓的鲜血,去面对恐怖的暴力,为今生的我,为昨年的你,勇敢地战斗过一回。
你知道吗?
在同样冰冷的夜雨中,我真的勇敢地横在了歹徒们的前面,一场虽不惊天动地,但也血雨腥风的血战,我虽没有能力打得坏蛋们满地找牙,却也拦住了他们将罪恶继续下去的道路。
最后,警察来了,三个被拐卖的少女,得救了。
而倒在血泊中的我,真的仿佛看到你向我奔来,你拉起我的手,我们一起穿越风雨,奔向彩虹,我们都还是那么年轻,我十七,你也十七。
告诉我,我这算不算是一种救赎,你是否可以展开一丝笑颜?
我好想告诉你,我期待今生,我们还能再见,还能邀着昔日的好友再见,让那美好的年华,再为我们重现一次!
说句此致吧!
我的朋友!
如果可以,可否接受我的忏悔?
如果可以,我想殷切地期待着你的回音!
老友小然于北京2016年3月21日 午夜
选的青年演员真是神经病
刻意不成!!
看着预告片和题材很吸引人,在被开场的第一个长镜头给惊了一下后,整部影片的质量就越来越水。只不过是另一个时空的青春题材,没有什么信息。几段人物的刻画都过于零散,难以聚合成一个故事。
导演要告诉大家八十年代非常美好,然后脱裤子放了个屁
这部片还是讲了挺多敏感的东西。
青春中最佳的电影!审核厚恩!
男性演员颜值比较低,女性演员颜值还不错,故事虽然比较老套,但是很符合当时的背景。
不是找一群年青演员打打杀杀就能变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二,中国电影最可怕的就是伪情怀,还不如去重温芙蓉镇
这几张老脸演着青春,明显很违和啊。
一个年代,一种活法
伪青春片,可能主要观众是90后,在我这样70末人眼里,这片子连最起码的服装、发型这类最基本的历史都还原不了,所谓文革,80年代只是个壳,傻白甜的男猪整剧下来就持续面瘫,也许角色本身就苍白吧,我给2星,很给面子了。至于有说法说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肩?笑话,连边都搭不上!
点都不好看,男女主角都太烂一星是给历史的这个傻逼导演到底要讲什么呀小然就特么是个傻逼,懦弱无用
演员太精致啦
女主很赞....良心选角
几条线如此割裂
脸盲症在看了一半调回去重新看了下开头,才记住谁是谁。兵哥哥长得像冯绍峰。有人被强奸了警察来了就把人晾那?也不盖个东西啥的。看包子那段突然很馋馒头。翠翠挺可惜的,感觉翠翠比紫云好看,长得像陈法拉。
政治毒药
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80年代的风云变幻,很多年代印记都融入电影故事之中,结尾太赞,包括流氓罪那些都是那个时期的争议事件,电影拍得还是挺大胆的,几位角色塑造的不错,但男女主角过于矫情,作为叙述者线索没有隐藏在事件背后,反而显得刻意,有点遗憾
80年代,文革结束,右派平反,高考恢复,油条去了少林,唐宋予去了南疆抗越,国庆和翠翠成了流氓无产者,小然考上了北大,紫云被右派轮奸报复,他们并不都有光明的未来。
思维逻辑格外重要,它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