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岳母真难当

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非常4女婿,Serial (Bad) Weddings

主演:克里斯蒂昂·克拉维埃,尚塔尔·罗比,阿里·阿比唐,梅迪·萨东,弗雷德里克·周,诺姆·迪亚瓦拉,弗雷德里克·贝尔,茱莉亚·皮亚彤,艾米丽·卡恩,艾丽·赛门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4

《岳父岳母真难当》剧照

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2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3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4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5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6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3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4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5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6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7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8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19岳父岳母真难当 剧照 NO.20

《岳父岳母真难当》剧情介绍

岳父岳母真难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劳德(克里斯汀·克拉维尔 Christian Clavier 饰)和玛利亚(尚塔尔·罗比 Chantal Lauby 饰)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育有四个女儿伊莎贝拉(福德莉奇·贝尔 Frédérique Bel 饰)、奥迪尔(茱莉亚·皮雅顿 Julia Piaton 饰)、赛格利亚(艾米丽·卡恩 Emilie Caen 饰)和劳拉(艾罗娣·方坦 Elodie Fontan 饰),一眨眼,如花似玉的四姐妹都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克劳德和玛利亚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两人当然希望他们的女婿能够和自己有着相同的信仰,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前三个女儿分别爱上了阿拉伯人、犹太人和中国人,老夫妻两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小女儿的身上,让两人没有想到的是,小女儿却领着一位非裔黑人站在了他们的面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当我成为你燕子号与亚马逊号功夫熊猫4陨石江湖:天降20亿不忠纽约五尖塔编舟记~我要编纂辞典~剧场前女子监狱大江东去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神不在的星期天嗜睡症大力神趁她还记得敌对尼可曼斯功夫乐翻天醉后一夜裸嫁时代登月大计划72个危险居住地飘移凶间小角色一万公里的约定寻找倾城时光绝命毒师第五季坠落塔米·菲的眼睛泡妞秘籍

《岳父岳母真难当》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岳父岳母真难当会这么搞笑?

为什么这部片子这么搞笑?

个人看法,不懂戏剧艺术,心理学也学得半桶水。

这部片子涉及大量的种族、宗教、甚至政治问题,理论上这种话题应该很少会是喜剧,但是我们,作为被电影所提及并强烈吐槽的种族,居然会笑到肚子痛。

为什么呢?

为什么往常电影里一出现中国人的桥段我们总要觉得他们辱华,这里却看着他们开中国人的玩笑开开心心的呢?

难道是因为这部片子里的中国人武功比较强、身家比较壕?

在B站看的时候,中国女婿打倒犹太女婿的时候,弹幕飘来密密的一群233333,想来,除了本身的喜剧效果之外,应该还有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狭隘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我们真的只是因为这一点喜欢这部片子吗?

我脑补了一下,假设编剧让他打架的时候被犹太女婿打趴下,我还会那么开心吗?

会,只要他还能继续和其他两个女婿斗志昂扬地吵架。

但假设中国女婿在片子里一直在讨好人,依然不受尊重,回家之后哭起来。

我还会那么开心吗?

不会。

为什么触犯了那么多项禁忌的这部电影在法国票房飘红,而查理周刊却会被穆斯林biu~biu~biu~呢?

拙见,法国最崇尚自由与平等。

这部电影里,女婿们虽然和法国人成了一家人,但仍然守着自己对自家传统的保护,谈到原则问题依然会龇牙咧嘴地针锋相对,不因你JJ比我大我就自卑不骂你,不因你比我有钱我就不打你,不因你是殖民者我是被殖民者我就不讨厌你,不因你是被殖民者我是殖民者为了和谐社会、为我的祖先赎罪我就要忍受你的坏脾气。

导演给了每一个外来种族的镜头几乎是等长的,并且不同种族之间一直在不停地交流,交流摩擦产生火花,但没有任何一方会永远保持优势,所以面对不同的习俗只有从不习惯到习惯,没有因为缺少话语权而被看不起。

不平等的关系下聊种族的喜剧只有强势者笑,平等的关系下即便撕逼打架,所有人都会笑。

为平等点赞。

 2 ) 一些杂感

岳父岳母还是很友好、很和善的人的,竟然能接受来自阿拉伯、犹太人、中国人、黑人四个女婿,还在亲家来的时候,让亲家住自己的房间,自己却住在阁楼。

努力让自己接受这样四个女婿时的努力法国岳父岳母跟中国人不同,他们好像不太看重女婿的工作,视频中也从未提及房子,倒是很看重是不是天主教、肤色等、即使岳父岳母这么努力接纳女婿,其实还是很难心跟心的交流,文化不同,没有办法他们结婚都是在教堂,男人们西装领带,没想到新郎都是黑色领带,女人们则五彩长裙、戴帽子圣诞节家人聚餐吃火鸡、喝红酒,红酒基本上就是他们那边的标配法国一个公证处工作人员住的房子是三层楼房,还有院子原来法国人印象中中国人、犹太人很会做生意,法国人认为中国人很看重孩子做的事业收入高不高,中国人吃狗肉,中国人为了国籍而结婚非洲家人见面也会亲吻礼,见未来儿媳妇穿西装。

他们工作时候竟然和家人打电话商量假期去哪儿玩

 3 ) 看完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对这部影没有任何来了解的情况下,但看影片名称,真的会误以为是中国式家庭伦理电影,法国也有不和的情况?

带着这个疑问看完电影发现自己完全错了,这是一部十足搞笑的法国喜剧电影。

拥有四个女儿的父母,要经历四次婚礼,拥有四个女婿。

一大家子人,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信仰,走到一起真是很大的缘分,虽然起初不免会有一些矛盾。

而影片的各种笑点也多集中在因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带来的不同习俗行为之间的矛盾,对了,里面还有一个中国女婿。

面对这么四个女婿,父母虽然开始不悦,一直想拥有一个自己本国的女婿,但还是尽力的调和,看到女儿们的幸福是他们的快乐。

从开始的不和冲突,到最后的其乐融融相处真是让人感动。

影片温馨轻松,笑点不断,是一部让人忘掉烦恼,解除乏味的良心之作。

搞笑之余,也让我们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有就是岳父岳母真的是难当啊,值得一看。

 4 ) 岳父岳母真难当 Serial Bad Weddings 2014

“这样下去我们家都能集齐一道彩虹了。

”这片真的好欢乐。

爸爸妈妈四个女儿四个女婿小女儿的公公婆婆妹妹,一个比一个逗趣。

而且四个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

回味了一下,觉得那个嫁了中国老公的敏感的女儿最喜感。

“我的自画像呢!

”移民的趋势导致文化习俗的冲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发生,法国人用幽默的方法表现了现状并以爱提供了解决方案。

我们能不能也放下自己的成见和恐惧去拥抱异见呢?

 5 ) Film View on 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

On the Thanksgiving Day, we watched a French comedy film named 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 And when we laughing at some funny scenes in the film, the film also makes me think of something once bothers and confuses me.This film is talking about a big family with four daughters finally marries four races of man, Chinese, Jew, Arabs and black. The ethnic populations are so intermingled that there's bound to be conflict. The clash of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finally broke out in this family when the little daughter brought her black boyfriend to visit her parents, and told them they planned to get married. It was a really unacceptable truth to the parents because there had been many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termingled ethnic populations in the family before the black son-in-law came. So whenever there were family gatherings they would be considered as disasters by the parents.During these conflicts we can not only know some differences about races but also get acquaintance with the distinctive religious culture. Although it is known by us that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races or religions are too sensitive to be broached, the director still went ahead with the film and even turned it out to be a masterpiece.And how did the director capture these racial traits and fill them with humor? For instance, there is a scene that the parents said that not all Jews were business-minded because their eldest son-in-law didn't do well in earning money. From this we can know that actually the Jewish ability to make money have been so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 that it has almost become a national virtue. What's more, everyone in the elevator joked about the name Mohammed; and while the parents were preparing dinner, the father said he'd bet $20 that the Chinese would arrive first.The director gave scenes of almost the same length to every foreign race, and different races kep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ll the time, and the communication friction generated sparks. However, no one side would always maintain advantages.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different customs, we had to get used to them from unaccustomed to them without being looked down upon for lack of voice. That's why we laugh so heartily and not get angry or embarrassed when we saw about Chinese son-in-law doing Kong Fu, being punctual and calling his father-in-law instead of their first name.This is the pride of the French people: the values of resistance to oppression,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happiness make the French culture accepted by all races,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of color, race and culture.The real world is that everyone is equal and everyone's feelings should be cherished and valued. And it's never easy to walk into someone else's life. Even parents and children or partners who spend all their time together have to work hard on their relationships.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played incisively and vividly. All the toughness on account of these issues had been resolved by love and we have learned how to use inclusion and acceptance to figure out the issues we met in the daily life.

 6 ) 查理周刊 中犹穆黑

电影伊始,屏幕上亮出片名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 仔细一看(图片传送门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23312626/),其中O化成了阴阳符号(代表中国)、D做成了新月标志(象征与伊斯兰教穆斯林有关)、字母i上方六芒星/大卫之盾(暗示与犹太教众有关),最后的字母U中之剑(我猜指法国人,这个符号像是简化了的法国标志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emblem_of_France),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中的那位黑兄弟便不在其中了,求各位高见。

有豆友认为U中是十字架,代表电影中那位信仰基督教的黑人(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23071176/);如果从这一角度说,亦可指法国人,这样简简单单一幅图片中便包含了中国人、穆斯林、犹太人、黑人和法国社会元老“法国人”——电影中起冲突的所有人物要素。

故事前半段,以Rachid儿子行犹太教割礼一事,引出了以David为代表的穆斯林、以Chao为代表的中国人、以Rachid为代表的犹太教徒与传统法国人在价值观念、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差异。

电影后半段,依旧搞笑,剧情方面感觉有些落入俗套,稍稍减分。

不过从另外角度想,电影还能怎么走向呢?

只可能表现各民族相亲相爱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阐释“文化碰撞”这一现象。

1)价值观念不同。

举个栗子,Chao是中国人,电影里表现他经常赞同岳父岳母的话,对两位老人的问话也总是很积极,但在其他女婿眼里,他就是个马屁精。

2)文化差异。

再举Chao的栗子,中国人习惯以称谓称呼配偶父母,而西方人显然习惯直接喊对方名字。

3)宗教差异。

除了传统的穆斯林不吃猪肉等众所周知的习俗外,根据电影,犹太教传统在孩子出生8天时行割礼,穆斯林在6岁时行割礼,天主教徒认则为这很残忍。

就是这些差异让三个女婿之间、女婿们与岳父岳母之间产生了隔阂,甚至为此大打出手。

如果电影就此打住,呵,不禁联想起查理周刊遇袭一事,火辣辣的耳光打在法兰西民族的脸上,民族间的隔阂何以如此伤人?

彼此的信念和信仰之间竟是如此难以相容吗?

如果世界民族问题真的能像电影里一样,一步一步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最终实现彼此互相理解并认同对方,该有好多。

然而现实问题总是十分复杂,远非电影可比,今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痛恨并报复西方,其因由恐怕早已在几十年前种下。

为今之际,更应该思考眼下民族政策。

法兰西民族勇于自我嘲讽,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民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当法兰西民族打着“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旗号“心安理得”地对其他民族冷嘲热讽时,可曾想过受众的感受?

言论自由固然重要,但不代表它适用一切场合。

相比中国人、犹太人和穆斯林,黑人似乎更少被人提及,在查理周刊遇袭之后的报道中亦是如此,法国社会穆斯林的态度和犹太人的支持不断见诸报端,而中国人和黑人则较少被提及。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两个民族鲜有宗教争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在社会中地位的地下。

有点扯远了(´・ω・)ノ影片不仅在“黑”中国人、穆斯林和犹太人,黑起自己法国人来也是毫不手软,好几次我都想来一句“黑得漂亮”。

电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法国人râleur爱抱怨的特点,只要生活继续,法国人必抱怨都不止。

然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让观众讨厌这些角色,相反各个角色形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

总体而言整部电影槽点大大,笑点多多,诚意满满。

(原本以为狗狗吃了Benjamin的prépuce后,埋入地下的盒子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出现彩蛋,但是没有诶,此处略遗憾)PS 电影值得多看几遍,里面不仅有地道的vulgaires,还涉及到不少文化和宗教背景知识,值得记下来。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表现这么多的内容,法语语速是真的快啊 ╰(*´︶`*)╯♡)

 7 ) 种族歧视真难消

挺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法语感觉挺好玩。

在岳父岳母那么信奉天主教的家庭里,女儿们嫁给了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黑人也真是够让老两口崩溃的。

老头儿砍了一棵又一棵树,老妈差点抑郁,但是女儿们还是勇敢爱。

岳父是矛盾的,他有特别严重的种族歧视却又不想承认,也许电影有夸张的成分,不过也能看出来在海外的游子们也有他们的难处。

最后一家人一起跳起了非洲舞,但我觉得种族歧视并没有根除,这是个太难的过程,也许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吧。

 8 ) 【6.18更新中】看懂此片,你可能需要这些参考资料

念大学的时候,我还是文艺女青年。

认真地选修电影鉴赏课,尝试着啃哲学著作,只喜欢不出名的乐队,直到我接触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它们让我意识到,「看电影原来是一件如此难受的事」「回归普通青年的审美真是当务之急」「再装X尼玛绩点就要不保了」!

所以提到法国电影,我的大脑几乎被「文艺」「高冷」「看不懂」刷屏(不是法国电影的错,是我的错)。

但,作为法国2014上半年的票房冠军,「岳父岳母真难当」一点也不高冷,反而接地气,好玩,混杂着现实和童话,温馨和搞笑。

我记忆里上一部类似的法国电影还是2008年的「欢迎来北方」。

「岳父岳母真难当」讲述了一对典型的法国中产阶级夫妇如何与四个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女婿斗智斗勇的大团圆故事。

看完我才发现,原来不管是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还是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都在纠结着「全球化」问题。

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们头疼「如何移民」「如何转移财产」,而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们正好发愁「拿这些移民怎么办」!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好玩的话题,尤其是各国人民齐撕逼的时候。

「岳父岳母真难当」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撕逼素材,所以,为了让大家对较充分地get他们的「撕」,我贴心地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二字再加重点下划线),如有异议,欢迎讨论或当我没说 :)既然是法国家庭,那我们就先从法国梗开始聊起。

---【别叫我岳父,我听得不舒服】称呼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第一个坎,毕竟交流是从打招呼开始的。

不仅仅是法国,西方国家普遍倾向于直呼其名,不论长幼。

这道理老生常谈了吧?

但在真正的交流中,我们的中国脑子还是会有些换不过频道。

比如中国女婿不过是想体现一下自己对岳父的尊敬,所以恭敬地叫了beau-papa,老丈人却听得一身不舒服,默默为中国女婿扣上了「马屁精」的帽子。

这真是天大的委屈,「谦虚」「赞美」是中国人民友善的示好,直线思维的老外们却以为自己真的牛逼到让人献出膝盖。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下次遇到外教或者外国老板,别叫teacher或者boss了,他们会摸不着头脑,还是直呼其名吧!

【弥撒,决不能错过!

】法国是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

很多人以为天主教就等于基督教。

这样讲是不对的,天主教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如果百度一下「基督教」,你会发现它的派系纷繁复杂,整整列了几个表格。

但所有派系都属于基督教(Christianity),因为它们都信仰耶稣。

之所以有这么复杂的支系,简单来讲是因为基督教的两次「变化」。

从耶稣在罗马帝国的偏远山区传播教义起,到11世纪中期(也就是天朝「水浒传」好汉们嚷着上梁山的时候),基督教都勉强还是一个大家庭。

但梁子早在700年前就结下了。

4世纪的时候,一位机智的罗马皇帝把帝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当上了皇帝,也就是东罗马和西罗马。

本来罗马帝国的东西部就讲不同语言,有不同文化,这差异就如同豆花吃咸吃甜一般难以调和,所以,国家一分为二之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最牛逼另外一个是山寨,反应最强烈的就是两边的教会。

不管是西边罗马的教会,还是东边君士坦丁堡的教会,都想当对方的boss,以至于在此后的700年间,他们一直在撕逼,直到11世纪终于彻底决裂。

西边的教会称自己天主教(Catholicism),是现在大部分西欧国家信仰的宗教,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以及本片中的法国。

而东边的教会叫东正教(Orthodoxy),听名字就知道他们对于「正统」「正宗」的执着。

信仰这个教的国家主要在东欧地区,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

这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变化」。

虽然分裂,两派皆有不同,但仍都属于传统保守型。

基督教的第二次「变化」就不仅仅只是教会撕逼这么简单了,国家元首人民群众都统统参与进来。

那是500多年后的16世纪,历史背得好的小伙伴已经想起来了,这是地理大发现的世纪,殖民时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这些词啥意思?

简单来讲,就是「需要钱来开路,人来办事」的时代。

钱和人从哪里来?

中世纪最有钱的就是教会了,教会公职人员们都过着奢靡的生活,主教甚至连走路都不用,有专门的人负责抬他(当然厕所还是要他自己上的)。

人们的理想工作就是成为教会人员,因为那是铁饭碗,估计就跟国考当上公务员差不多。

而教会的钱则几乎全部来自劳苦大众爱的供养。

所以在缺钱缺人的情况下,就有人提出来了,「不用跟教会交税照样能得到救赎,只要你信耶稣」,而且「你要很节约,把钱都省下来多做事」。

而且他们还倡导,「天主教的仪式太多太浪费时间了,我们就选其中两项来执行吧,多下来的时间,我们好好工作,天天向上」,于是就这样,钱和人的问题解决了。

这就是著名的宗教改革,而这些观点也成为了新教(Protestantism)的主要思想。

新教相对应的当然就是旧教,即天主教,东正教,大家对仪式、「圣经」解释等问题意见不同,所以彼此也撕了很久。

新教觉得上不上教堂都无所谓,心里有上帝就行,但旧教对仪式是非常看重的。

所以,「弥撒,决不能错过!

」,对于典型的天主教法国人是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

不过,从现今的土豪程度来看,信仰新教的国家普遍赢过信仰旧教的国家。

比如英国,德国,北欧五国就比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豪」。

而英国的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比西葡的殖民地巴西,阿根廷强一些。

现在,法国信仰天主教的人数一直在减少,人们对宗教的坚持和重视也不若过去(或许在天主教失宠的众多因素中,「豪不豪」也占那么一点点分量吧)。

比如,电影中岳母在告解室向神父倾诉她的苦恼时,神父却在欢快地刷着淘宝。

这也许令传统保守的法国人感到无奈惆怅,但反过来看,丢下一部分的传统轻装上阵,跟着时代不断更新也未尝不是好事。

-太久没更文,羊年头篇,我准备用真心和诚意回应一个月以来在微信(订阅号:Annstand)上给我留言催更的亲古们。

现在就为大家呈上「岳父岳母真难当」第二篇。

Merci beaucoup!

上次我们只聊了两个法国梗,一个关于称呼,一个关于「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撕逼故事(阅读上篇,回复「2007」),算是开胃前菜。

这次我们聊聊法国的移民故事。

讲到移民国家,我们的理解一般是美国,加拿大,澳州,新西兰此类「欧洲屌丝们离乡背井抢人家地盘」建立起来的国家。

这样的理解不算完全。

事实上,欧洲许多国家,比如法国德国瑞士荷兰,也是移民国家,与美国不同,它们属于现代型的移民国家,移民们不是来同化当地人,也不是来抢地盘,更不是来建立国家,他们来,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平常我们提到法国人,脑补形象基本是白人。

如果时间退回到100多年前,这确实没错。

可在今天,法国人的外貌特征已经很模糊了。

除了白种人,黄种人、黑人都有可能是法国人。

电影里,四个女婿分别是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科特迪瓦人,为什么是他们,编剧是随便选的吗?

当然不是!

这样的组合就是法国人口构成的缩影。

短短一百年,法国人口结构为什么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跟20世纪初起法国经历的几次移民潮关系密切。

别误会,法国移民不是从20世纪才有的。

严格来讲,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法国已经有移民进入了。

主要原因是工业劳动人口不足。

跟英国靠圈地运动把农民硬生生赶到城市来做苦力不同,法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把农民们圈出来,所以只得依靠移民们来当工人,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转型。

当年的移民们大多来自于周边的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因为地域相近文化相近(可自行类比江浙沪之间的关系),他们对法国的影响和冲击并不大。

20世纪二战期间,大批犹太人(大女婿)(犹太人梗我们后面再聊),因为法西斯的压迫逃亡到法国。

尽管法国人老被吐槽又懒又不靠谱,但法国一直坚持不懈地为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政治难民移居提供庇护所(虽然自己都被打得要死不活的),可见「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当年)不只是喊喊。

二战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法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劳动力来重建经济,政府鼓励邻国人民移过来帮帮手,但效果不大显著(当然不会显著,隔壁邻居自己都缺人呢)。

于是法国想到了过去的老熟人:他们的非洲殖民地群众(阿尔及利亚Algeria(二女婿),科特迪瓦Coate d'lvoire(四女婿),摩洛哥Morocco等)。

果然,前殖民地群众非常配合,一口气就占了移民总数的大壁江山。

这样势头甚至延续至今。

如果查看一下每年移民法国的人口比例,你会发现几乎有一大半都是来自非洲的友人呢。

另,不要疑惑为什么二女婿来自非洲却是白人。

非洲本来就分为「白非洲」和「黑非洲」。

「白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区,比如摩洛哥(Morocco),阿尔及利亚(Algeria),利比亚(Libya),埃及(Egypt)。

这些国家的主要人口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才是我们一般印象中的非洲,即黑色人种占大多数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黑非洲」。

现在,移民法国的队伍依然庞大,如果不考虑非洲阵营,当仁不让的老大就是亚洲大军,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中国人(三女婿)。

传统的中国移民一半以上都来自浙江,特别是温州,青田,瑞安这三个地方,他们在法国主要靠开餐馆,或开小型加工厂起步,再「先富带后富」地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过去发展。

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语言不通的)亚洲人在底层打拼是异常艰难的,要生存靠的就是各种吃苦各种耐劳,而素有移民传统经商传统的浙江人尤其有韧性,所以能在法国站稳脚跟。

关于他们的故事还有专门的电视剧,名字就叫「温州人在巴黎」。

(海报也是让人蛮醉的)相较于传统移民,现在的中国移民又有了新的特点,三女婿就是代表之一。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并不一定是土豪才有这个能力)选择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学习,其中法国就是留学机构强推的地点之一。

在法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对法国而言)也不能小觑,现在大概3万,人数仅次于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生。

很多人念书之后因为签证优势留下工作,做着做着也就做成移民了,其中做金融的尤其多(请参考三女婿)。

跟传统开餐馆的移民相比,这类移民更接近法国的主流社会。

PS,本来打算写三篇就OK的,但写到第二篇,我猛然发现:尼玛才三个point,我的draft list还没写到一半啊!

所以,各位,这是个比我的想象大一点的坑,且容我慢慢填吧!

-2016.6.18写上一篇「岳父岳母真难当」影评已经是一年多前了,没想到这一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朋友给我留言,问我什么时候更新填坑。

每次都回复谜の微笑的拖延症girl,这次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回一句“现在更”!(虽然拖了一年多也没什么值得理直气壮的><)。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关注微信公众号Annstand,回复「ff」,就能收到我为大家准备的线上观看链接了(简直想给贴心的自己一个泳抱)。

前两篇文章我们聊了基督教的撕逼故事,也提到过法国移民潮, 知道电影里四个女婿(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科特迪瓦人)正好代表了法国移民的人口结构。

这次,我们聊点更具体的,把注意力好好集中到大女婿犹太人身上来。

大女婿也不负众望地在片子里提供了不少犹太梗。

<图片1>▲ 比如,为什么要戴上小白帽披上白披肩?

▲ 比如,岳父大人这印象哪里来?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其实我们得先想想:犹太人究竟是谁?

初中历史课讲到「纳粹大屠犹」时,我脑子里其实一直有一个疑问:纳粹们究竟是怎么分辨出谁是犹太人来的?

明明大家都是白人,长一个样呀!

不止我分不清楚,就算在犹太人最多的国家美国,有同样疑问的朋友也不少,看看Quora(美国版的百度知道)上的提问就知道。

<图片3>不像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如果你仔细看,你基本可以猜出大概。

我个人觉得,分辨出广东人、福建人、浙江人的长相也不是不可能(耶,我是不是很厉害)。

但犹太人实在很难猜,从2000多年前,这个民族就开始流亡到世界各地,大部分都很难直接从长相上进行识别。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犹太人可能是白人,黄种人(中国开封犹太后裔),或者黑人(埃塞俄比亚犹太人)。

而且,这里我们讨论的还都是从DNA上验证是有犹太血统的,没有犹太人基因但因为宗教信仰或婚姻等原因成为犹太人的群体暂时不在讨论范围。

所以,怎么分辨呢?

犹太人自己说他们有jewdar ( jew radar ),如果对方是犹太人,他们的第六感就能感应到。

是不是真的有jewdar这回事我是不知道啦,不过,我知道「套路」一定是有的。

# 长相有特点?犹太人的长相并不是完全没有辨识度。

看看这几位犹太大神,从左开始的Albert Einstein,到中间的Woody Allen,再到右边的中国人民老朋友Henry Kissinger先生,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你可能也发现了:他们的鼻子都蛮大的,而且形状似鹰勾。

对此,英文里有专门的术语,叫Jewish nose,甚至还有学者在做关于它的研究。

除了鼻子,也有人说犹太人长得有点像老鼠。

这听起来有点racist,但我之前看过一部犹太人自己画的漫画,讲述父辈在二战时期如何逃脱纳粹缉杀、侥幸存活的故事,里面所有的犹太人的脸都被画成了老鼠,而且这本漫画的名字就叫 Maus (德语老鼠的意思),是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 波兰裔犹太漫画家Art Spiegelman的漫画作品Maus#着装有讲究?如果说样子辨识难度太大,着装就相对简单不少。

传统的犹太服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头上的小帽子,叫做Kippah(有的中文翻译叫「基巴」,我也实在很无奈...)。

<图片6>▲ 犹太人的Kippah如果留心观察,犹太人之间的Kippah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大女婿是白色,而跟小孩割礼的犹太人是黑色。

在有的情况下,这其实也代表了不同的教派,具有一定的宗教甚至政治意义。

Wikipedia上的解释说:- 锡安主义的犹太教,男信徒所佩戴的Kippah是用羊毛钩针纺织制成,强调他们是神圣的以色列子民;- 传统派犹太人男性,佩带的Kippah是用绒毛革制造,颜色以天蓝色为主色,蓝色属天空和海水的颜色有圣化的印记;- 哈雷迪犹太人男性,所使用的Kippah是用黑天鹅绒毛纺织,黑色属神勇之意;- 保守派犹太人男性佩帶的Kippah是绸缎编制,白色属圣洁之意。

当然,大部分犹太人的生活也没有严格到百分之一百遵循这些规则,他们可以自由选择Kippah的颜色和款式,除了重要的宗教场合,平时也不一定非要佩戴。

除了小帽子Kippah,他们还有特色披肩Tallit。

再上一遍图,看看披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图片7>有没有发现披肩末端有不少流苏(Tzitzit)?

据说,这些流苏的来历是:耶和华为了让以色列人远离不良性关系和外来宗教的恶习,所以在他们衣服四个角位上缝制了流苏,虽然,远离恶习和缝制流苏之间的逻辑我实在不太看得懂(摊手)。

但总之,出现在披肩或者衣服边上的流苏,是非常典型的犹太人着装特点。

# 都是什么姓?如果从外表和着装都看不出来,我们还有一个办法——看姓氏,虽然不是百分百靠谱,但准确率还是挺高的。

-Cohen/Levi: 如果是这两个姓,基本可以百分百断定是犹太人,这是两个著名的犹太部落名。

-stein | -berg/-burg | -mann/-man,或者姓氏开头的Sch-:这些姓其实大都是德国姓,因为二战的缘故,很多德国的犹太人移民美国,所以这些姓也因为打上了犹太人的印记。

比如著名导演Steven Spielberg, 比如Bob Dylan的原名其实是Robert Allen Zimmerman,比如Starbucks创始人Howard Schultz。

-ski/sky/cky/dzky | -cik/-czyk | -vitz:还有各种来自东欧的「斯基」「奇克」「维茨」,也是犹太人常见的姓。

- 或者你见到某人的middle name是ben的(比如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理David Ben-Gurion), 他也可能是犹太人。

因为Ben在希伯来语里表示Son,David Ben-Gurion翻译成英文就是,David, the son of Gurion.凭着以上三大特征,我们大概知道犹太人是谁了。

回到文章开头,岳父那句话还记得吗,「我原来以为犹太人都有从商的天赋」。

是的,犹太人赚钱的能力一直被世界膜拜,已经近乎成为民族传统美德了。

他们究竟多能赚呢?

答应我,看到后面千万不要惊讶地叫出声来。

这是Brandeis University做的美国犹太人口分布图,颜色越深,表示犹太人比例越高。

很明显,犹太人聚居的地方集中在东北部和西海岸,而这两个地方正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图片8>▲ Brandeis University做的美国犹太人口分布图具体到行业和企业,你可能万万想不到你熟悉的名字或品牌都是犹太背景。

金融界同学们心驰神往的华尔街巨头Goldman Sachs, JPMorgan,The Blackstone Group, Citigroup 都由犹太人创建或掌握在犹太人手里。

美妆界的大佬Estée Lauder, Max Factor,快时尚界的Gap, Levi's,Calvin Klein,奢侈品界的Diane von Fürstenberg,Ralph Lauren全由犹太人创立。

让Starbucks开遍全世界的传奇人物Howard Schultz,恩,我们上面说过了,也是犹太人。

更别提,互联网世界的超级大咖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关注Annstand微信,点这里,看他的推荐书单),之前出现在「100 COOL PEOPLE」里的我的女神Sheryl Sandberg,以及Google大神级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统统统统都是犹太裔。

而且,好不意思,这还不算完,他们还有一片广袤的天地——M.E.D.I.A!

<图片9>图片太小,大家可能看不清楚,这张图的全称叫Who Controls Your Mind 2015 (是谁在控制你的想法)。

里面列出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媒体和娱乐公司,标红的部分表示由犹太人创办或掌握(黑色的部分表示未知)。

其中包括了做电影的21 Century Fox, Columbia Pictures, Paramount Pictures, Walt Disney, Warner Brothers, Universal Studios(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好莱坞电影不是出自这几家公司之手),做新闻的The New York Times, ABC, CNN, ESPN, USA Today, Reuters,等等等等。

数据说,犹太人口在美国只占2.2%,但45.8%的传媒界高层管理职位都掌握在犹太人手里(这数据只包括了向外表明犹太身份的高层,估计潜水的还有不少)。

所以按逻辑推断,在被犹太人承包的好莱坞里,也一定有很多犹太演员,对吧?

真的没错,好莱坞的犹太男神女神多到随随便便就能拼出一张九宫格(看上去简直万分赏心悦目)!

<图片10><图片11>朋友们,是不是看到了新世界呢?

Peace :)未完待续 :)看图文版,关注微博(Annstand)or 微信(Annstand):D

 9 ) 欢笑中的思考

一个法国家庭,四个女儿竟然找了四个外国女婿,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较为少见,但在全球话的今天,不同肤色、不同人种家庭的结合早已屡见不鲜。

前三个女儿分别找了个阿拉伯、犹太、中国丈夫,由于种族、信仰等不同,家庭聚会中大家都十分不自在,经常发生各种争吵。

因此,岳父岳母对于小女儿的丈夫的已经只有一个最低要求,那就是个法国人。

但是,小女儿竟然带回来一个黑人,这使得岳父岳母大受打击,更是出现了离婚的念头;而婚礼前夕,对法国白人带有歧视的女婿父亲的到来,更是把双方的矛盾推向了高潮。

当然,故事的结尾,依然是个happy ending,可真放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接受这样的情况呢

 10 ) 详细剧情介绍--给自己记录

 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旧式传统资产阶级家庭中有四个女儿。

一年,一年,又一年,三个女儿嫁给了阿拉伯、犹太、中国丈夫。

岳父岳母大人在婚礼上几乎笑不出来。

十八个月后,她们去参加外孙的割礼,割礼结束后的,几家人在中国女婿家聚餐。

席间,由于讨论割礼是否是野蛮的,阿拉伯女婿和犹太女婿 首先爆发冲突,紧着几家人都卷入冲突,最终以中国女婿对犹太女婿的一记掌劈咽喉告终,不欢而散。

之后岳母几乎患上了抑郁症,她经常去神父那里倾诉,神父貌似也并不敬业,一边听一边在那里刷淘宝,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牧师袍。

岳母决定采取行动以缓解这种局面,她邀请三个家庭来家中聚会。

他们用心的布置,搬出三女儿的怪异画作摆在客厅,买了三只火鸡,分别用犹太方式,穆斯林方式,和中国方式进行烹制,席间,虽小有冲突,但大家慢慢的开始包容理解他人。

之后三个女儿的家庭也开始来往,相处融洽,设置合作生意。

即便如此,岳父岳母终究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女儿可以和一个正常的法国天主教徒组成家庭,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小女儿身上了。

小女儿的男友终于亮相,是一个黑人喜剧演员,小女儿也因为几个姐姐的婚姻对父母的打击,迟迟不敢将真相告诉父母。

假期间,小女儿在机场送非洲男友回家,男友求婚,并说他们的家庭是绝对开明的,也让小女儿必须向父母公布恋情。

回家后的小女儿,经历了一场父母安排的相亲,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但话不投机。

小女儿终于向父母坦白了自己已有男友,即将结婚,只是在最后时刻任然隐瞒了男友的黑人身份。

回到家后的非洲男友同样面临问题,对于他与法国人的婚姻,他的父亲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开明。

准非洲女婿终于到了面见未来岳父岳母的时刻,开心的岳父岳母大人又一次遭受打击。

三个姐姐姐夫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们也希望四妹妹可以有一个符合父母医院的婚姻,他们跟踪非洲男友,拍到他与一个女子进入酒店的照片。

以为胜券在握的他们将照片拿给四妹妹时,却被斥责无聊,女子本是自己男友的妹妹。

婚礼终是要举办的,两位母亲也渐渐认可对方,但双方家长通过视频商谈婚礼事宜时,两位父亲间仍然是浓浓的火药味火药味。

婚礼前几天,非洲亲家来到法国,非洲父亲对这个多民族融合家庭的完全无法接受,两位母亲却在商谈具体的婚礼事宜时渐渐产生了友谊。

随着婚礼的临近,岳父大人的情绪几近崩溃,他决定卖掉房子,甚至说出可能要和妻子离婚。

几个女儿知道父母间的冲突,小女儿也纠结于自己的婚姻的将造成父母的离婚。

婚礼前一天,两位父亲去钓鱼,并进行最后的谈判,他们说出自己都不支持这段婚姻,也与对方发生了争执。

在共同钓上一条大鱼后,他们决定去找个酒馆,讨论如何这场婚礼,谁知在之后的交谈中两人越谈越投机,一同去购买甜点时被店家认为是来砸场子的,报警将二人带走。

这时两位父亲完全与家人失联,焦急等待的小女儿去河边寻找父亲时,发现带血的手帕,他们认为两人一定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小女儿再也无法面对这样的情形,她决定放弃婚礼,离开小镇,回到巴黎。

第二天,从警察局回来的两个亲家开心的告诉大家他们很支持这个婚礼,但这时被告知小女儿已乘上开往巴黎的巴士,无法参加婚礼,两位亲家追上巴士,做了最后的弥补。

婚礼如期举行,漂亮的新人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岳父大人也决定邀请自己的妻子开始一次环球旅行,去每个女婿的家乡看看。

法式幽默,对不同种族包括对法国人自己的讽刺,吐槽。

但这种幽默的度却也很难把握,也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看这部片子前刚刚发生了巴黎一家漫画杂志被残忍屠杀的事件。

《岳父岳母真难当》短评

犹太人给新出生的婴儿做割礼,穆斯林给6岁的男孩做割礼。或许有不同国籍和信仰的女婿们,对岳父来说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7分钟前
  • 于永劲
  • 很差

全程都是种族梗,只是很多笑点有点儿cliché了呀

9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么吐槽无下限的事儿应该只有英国人能干的出来吧?btw:种族 宗教 共产主义 老爷子真不容易啊

14分钟前
  • 纪月航
  • 推荐

要有老五嫁印度人就更好笑了,时不时穿插全家跳起了印度舞(非洲女婿说老五嫁罗姆人,蛇精病脑洞略同啊)…犹太女婿会krav maga竟打不过中国女婿(法国片总找越南人演中国人);一起唱马赛曲(阿拉伯女婿领唱是因为齐达内嘛);Coupé-Décalé真是好梗;神父太基;法国有六十万犹太人&amp;amp;五百万阿人

1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不觉得好笑啊。。。

18分钟前
  • 我的名字叫温暖
  • 较差

现在的法国电影都拍成好莱坞式快餐片了,哎

22分钟前
  • 疯子
  • 较差

期望太高了吗

25分钟前
  • 孤独的√3
  • 很差

前面还真挺有意思的,后面烂爆,都赶上国内的垃圾编剧了,成心恶心观众,好好表现一下种族差异很难?非得整得跟无赖一样,说是移民种族问题,结果还是变成黑人和其他人之间的问题,最后的团圆像开了个玩笑,先喂口s在给块糖,看来只要谈到种族问题,只要正确,拍多烂分都低不了

29分钟前
  • 日暮迦
  • 较差

2015@NankingPC

30分钟前
  • 宫吉
  • 较差

女儿们都漂亮 电影本身就比较一般了 不过居然看到两个Bref的演员 简直……

33分钟前
  • 周末夜狂热
  • 还行

挺轻松的片子,无聊看看

36分钟前
  • cocojamboo
  • 较差

生活中的幽默才是真幽默

40分钟前
  • 小猪林儿
  • 较差

97分钟的低成本情景喜剧,钱估计都让法国三流段子手挣去了,后期连调色的钱都没了。

43分钟前
  • 倁乌
  • 较差

相当好看。法国佬一家四个女婿,分别是穆斯林、阿拉伯、中国人、黑人,哈哈哈,日常里全是梗。

48分钟前
  • 忘记
  • 推荐

就…一般吧,当个下饭剧

51分钟前
  • 纸月亮🌙
  • 较差

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调笑而已

52分钟前
  • 三浦是条狗
  • 较差

太政治正确的片子都无聊透顶 拍马阿谀和虚伪

54分钟前
  • 坂阿本莎白
  • 较差

笑点到底在哪儿

55分钟前
  • Cynthia
  • 较差

这部真是照着文化研究指南拍得不是么……除了嘲笑种族(之间互相的)偏见和(中产阶级的)政治正确(四套层笑话写得真棒),最好的一点当然是后殖民逻辑:殖民地国家内化了宗主国的逻辑(两位父亲的交锋)。最后普世主义的家庭和解根本不意外。不过,放在查理周刊这个背景下看别有一番风味。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2.1 不好笑= =

60分钟前
  • arlm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