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是一个友邻强烈推荐看的,我看了两遍,够了,嗯,一部可以看两遍甚至以上的片子么,应该是不错的了。
上来就是一个死于意外的女人,我承认,但时我也觉得那不可能是意外。
开篇那里,其实是有破绽的,要是有个比较那个的警察在的话。
不难看到,古天乐在看见那么惨烈的一幕时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有些过了,这样的画面,他还吸着饮料,还记得要把喝完的放到袋子里,真要是有个厉害点的警察,一定会觉得这人可疑。
记得他们打乒乓球的的地方,好假呀,特别是女人和胖子打的时候,动作太假,她的注意力不在球上,胖子打得这么有力,她手还是这么温柔得打出去。
有一点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设计乒乓球这一段呢?
再说说下一个“ 意外” ,这应该是结局的导火线了吧,胖子死了,他说,这不是意外。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胖子的死是因为阿伯,至少阿伯的不正常,一定和胖子的死有关。
在看到中间的时候,我甚至有想法,觉得阿伯是装疯的。
接着,差不多就进入高潮了,古天乐开始怀疑,除了阿伯,他谁都怀疑,可以说他是很可悲的,他监听任贤齐的生活,跟踪,偷看,他一直很镇定,直到任贤齐的老婆回来,他开始联想,他开始嫉妒,所以更进一步得引发他对其的怀疑。
其实,他根本没有什么多的证据证明任贤齐是制造意外的主谋,只因为他经常出现在他眼前,导致他相信的原因一个是阿伯坠楼,另一个就是任贤齐和老婆的甜蜜。
个人感觉后者占比重更大一些。
最后的一幕,是我最喜欢的,可以看出任贤齐的角色,真的很傻,他杀了他,但依旧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害他,他的疑问一直在,冲动杀人,他要坐牢,呵呵。
他死的应该很开心了,因为他知道他老婆确实是死于意外,因为他终于相信没有要害他,全是自己想出来的了,他死了就可以看见他老婆了。
古天乐的角色是一个很谨慎的人,门上的叶子就可以证明。
这就告诉我们,以后开人家的门看一下有没有叶子。
对于这部片子的评价,我选择了“力荐”。
倒不是说这种题材有多新,拍摄有多创意。
而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今夜这个特殊的时刻,看了这部早就存在于电脑的片子,的确也很是有戏剧性的。
为什么是这一晚呢?
为什么不是别的片子呢?
偶然中想必多多少少也有些必然的因素,尽管我是不尽相信命运的,可身边的种种却总是嘲弄般地向我开炮。
越是渴望些什么,就越让你不可企及越是惧怕些什么,就越让你无从闪避就像今夜,我无可避免的失眠了。
之所以说无可避免,是因为这个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它是无可厚非的存在形式。
究其原因,乃是“本我”在不断加倍地利用着“自我”和“超我”,就像《意外》中的“老大”一样,小事做大,大事做绝!
再究其原因,我和“老大”似乎有些共同点!
心理学讲到人会有一种叫做“疑病” 的心理,根据我的实践判断,这种心理似乎最容易出现在当外部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矛盾凸显的时候。
怎么理解呢,我认为“疑病”的最初乃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心理状态,为自己找一个出口,或者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所谓“以毒攻毒”,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注意力被转移到自己设下的圈子里以后,我们又往往很难走出来。
有些时候甚至比认识世界还要难上好多嘞!
因为世界是陌生的,我们用着各自信仰的方法论去摸索,推敲,所有的成果都是既新鲜又未知的,在这个大的框架里面,我们或许会走弯路,但过不了多久,就算是别人,也会帮你认识到自己方向或方式的不妥。
然则,倘若要把认知挂在自己的身上,那恐怕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疑病”本来就是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在这里特别强调,不论男女,只要是人,天生就是演员,存在着就注定着演戏,关键是要演哪几出,难点是要怎么演),人作为探索的主体是有绝对控制权的,因为在这个框架内,探索的主体和对象是同一的。
具体地讲,以自己的世界观造出来的精神世界,再用自己的方法论去探索,那我们说,这是不是一个best match?
它完全达到了100%的契合呀!
那你说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我们怎么能够轻易地就走出来了呢?
在这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自我判断,自我实现,自我鉴赏和批判,所有的东西都由一个人来完成,显然,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无非是使这个主题彻底地脱离外部世界。
而当这两个世界在某种情况下又要相互交叉,在某一个范围内又要发生接触或者碰撞的时候,矛盾就凸现出来了。
这样的的矛盾可大可小,小的不谈,而大的完全可以使人孤立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
有的人说,“精神病人简直完全丧失了自我”,我想,我们不应该孤立的看待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的范畴内,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观点,它们分别是这样的含义: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按照这个体系来说,“本我”所指代的人的内核是与“超我”所代表的完美道德相对立的,也就是说,人性本恶(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差异,但不在这里作讨论)。
而恶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什么是善,可善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吗?
我说,是的!
善、恶,鸡、鸡蛋都是演化过来的,只不过鸡和鸡蛋是生物的演化过程,而善与恶,乃是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
回到主题,自我孤立出来的人的“本我”的呼唤是什么呢?
我想,不能笼统地说这就是一种恶的、侵略的呼唤,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需求的呼唤,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呼唤。
而需要满足些甚么呢?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公民道德的长期作用下的。
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的关系是——“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外在表现;“超我”是“本我”和“自我”内在要求;“本我”是“自我”和“超我”的内在属性。
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精神上的人。
今夜的我和《意外》的他,都是属于陷入到了无穷无尽的炼狱般情结的演员,随着“本我”的对“超我”和“自我”长期作用下的各种道德的,危机感的,占有欲的,斗争性的需求的呼唤,势必会把我和他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这是必然还是命运?
我不相信命运,因为人总是能够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更不屈服于必然,因为必然往往都能转化为或然、不尽然、甚至是不然!
因此,推荐《意外》的理由便在于他将整个过程演绎了一遍。
若是提高些来讲,可以说它在某些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的参考价值。
电影是虚拟的,但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此,电影里的一切事物都和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
这也是为何本片能够恰巧在这个我所睡不着的夜晚给我以冲击与思考。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讲,在对《意外》的鉴赏中我已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共鸣的状态,其表现有“心跳加速”和“鸡皮疙瘩”,当然,这只是通俗讲法的一部分。
有共鸣,说明我的鉴赏是有效的,能引起共鸣,说明这个作品是成功的。
但是,尽管如此,我确实还没有到达宁静的状态。
所谓精神食粮是否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效益呢?
等到了下一餐的时间,饥饿的神经是否又会肆意的发出咆哮声呢?
我想,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此时此刻,我依然被痛苦和烦恼折磨着,担心着需要或者不需要担心的事实或者假象。
扰我心智者,原因可有万种,然我之所思绝不荒诞,更非无病呻吟,按本文之导向,无非是有些庸人自扰的意思。
终未曾揭示,乃不便提及尔,诸君莫怪。
后记.影片仅仅观赏了一遍,因此,无法谈及批评意见,乃是怕信口雌黄,伤了某些。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未经许可,切勿转载,更勿断章取义,以免殃及无辜;得过是非,不吝指教)
导演太过刻意,奇巧淫技无所不用其极,加法样的堆砌,让这片子充满了精彩的小章节段落。
因为太过考虑各种细微末节,反而导致整体结构拖沓,应该扣人心弦的悬念反而没有给人紧张迫切的效果。
观看过程中如同片中的古天乐一样,冗长监视过程中颇感烦躁郁闷 大段无对白的嘶嘶作响的画面曾让我一度怀疑自家音响故障,跟杨德昌有的一比。
虽然偶有不明就里的场面暗示什么事情的发生,但故事梗的铺垫实在有些长且乏味,不断提醒自己坚持坚持,高潮在后面呢,期待最后打破所有沉闷的一鸣惊人。
可等到结尾字幕放出时,慢慢淤积如鼓胀气球的紧张感没有一针扎下去释放紧张的畅快感,反而不知所措,如同拳师出手落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非常不爽。
意外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
本片的意外除了他杀和受伤害之外均包括在内,即刻意用意外来掩盖谋杀。
但片中让导演和观众津津乐道的各种意外在我来看却是本片最大的缺点。
如果要用意外来掩盖谋杀,那应该用什么样的意外?
应该是那种普通到让人麻木的意外吧?
交通事故 医疗事故 药物不良反应 火灾溺水 食物中毒 酒精中毒等等。
如果是片中太过意外的意外,会不会太过彰显这种意外的特殊性而引起注意呢。
本来就想着要低调低调,又不是搞杀手行为艺术,费力劳神反而起不到效果。
三次意外都太过牵强,说说我的看法:1、玻璃坠楼。
普通人开车遇到这种情况,谁会手痒到去扯条幅?
直接把条幅从车上移开不就好了?
2、雨中触电。
在很短时间里,先要把风筝放起来, 把风筝剪断让其正好落在电缆上保证缠在上面让风筝线垂至合适高度,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上帝是不掷骰子的。
如果有人反复练习成功者请告知本人删除这部分文字。
3、停车场消防开关爆头。
开关冲破车窗玻璃 还能挟惯性高速爆头,这哪里是消防开关,这分明是一颗子弹。
刚开始看时期待甚高,尤其是半辈子童鞋五分钟预告片评论神乎其神让人心驰神往,但看完之后感觉不过尔尔,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看到国产阉割版本。
导演是不是刻意想要达到某种风格高度,顺便拍拍大佬的马屁。
用力过猛导致失去平衡呢?
无凭无据,姑妄说之。
PS:刚刚看到黑龙江煤矿事故,灵光偶现。
当下如果想要一个人出意外,最好的方法是:送他到大陆来。
转帖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根据官方数据统计,中国每年800多万人非正常死亡!
其中80%应该属于责任事故。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问题学创始人胡星斗说:“中国人各种非正常死亡均占世界的70%以上。
”单项统计: 1. 每年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 (来源:上海心理谘询网—中国首家自杀预防机构负责人悬梁自尽;光明网—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2. 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来源:中国新闻网—每年20万人死于合格药品 人大代表呼吁救济赔偿)。
3. 每年医疗事故死亡20万人(保守估算,实际可能远高于此) 。
https*://bg.kathleenandreg.com/ 4. 中国每年死于尘肺病约5,000人(估算。
来源:宁波市海曙区妇女联合会)5.中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结核病(来源:中国健康世界网—中国每年有二十五万人死于结核病) 。
6. 2008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万余例,死亡1.2万余人。
(来源:新华网—200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率较上年下降) 。
7. 中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来源:海口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超10万人 居世界第一) 。
8. 中国目前每年工伤事故死亡约13万多人,现在还远高于这个数字(来源:摘自倍可亲网讯—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天勇博士:中国经济的危机 )。
9. 每年触电死亡约3,000人 (来源:飞华健康网—家用怎么用更安全)。
10. 我国火灾年平均损失近200亿元,并有2300多民众伤亡 。
11. 全国每年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来源:钦州教育信息网—全国每年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 8成可避免);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圣彼得堡华人协会—每年3千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12. 中国每年死刑执行近万宗 (来源:被删除,按1万人计算)。
13. 各类刑事案件死亡年均近7万人 。
14. 广州每年产生约1,200具无主尸体。
15. 中国每年因使用不当导致农药中毒的死亡人数达上万人 (也按1万计算)。
16. 每年食物中毒死亡数万(按1万计算)。
17. 1986年因酒精中毒死亡9,830人 。
18. 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飞华健康网—《韩国经济》:中国过劳死一年60万)。
19. 经由不安全注射传播的肝炎和爱滋病,已导致39万中国人提早死亡,并造成六百八十九万寿命年的损失(来源:人民网—【中央电视台】卫生部:不安全注射导致39万中国人提前死亡)。
20. 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为22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人。
(来源:公众健康—中国肺癌死亡率居癌症之首 癌症发病率上升)。
21. 中国因食品污染导致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应在200万以上(估算。
全世界因食物污染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达300万,安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可怕的死亡定律——中国人各种非正常死亡均占世界的70%以上》计算,中国每年有210万5岁以下的儿童因食物污染导致死亡。
依据:医学教育网—我国食品安全与食线性疾病控制对策)。
22. 我国每年由室内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11.1万人(来源:新浪网—我国每年由室内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11.1万)。
23. 全国每年因装修污染引发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儿童高达210万;其中100多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来源:光明网—每年杀死210万儿童!
凶手何以逍遥)。
24. 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65万人!
(来源:江苏都市网—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死人数达世界第一 65万)。
——合计:877万以上,扣除可能存在重复部分,同时考虑统计不全部分,每年非正常死亡远超800万!
其中80%应该属于责任事故。
《意外》对于我来说并不港片衰落时代中的一个惊喜,因为在电影开头“银河印象”四个字出现的时候,我就大概知道这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
《狗咬狗》的导演郑宝瑞电影风格简单来说血腥,暴戾,污秽到极点,但主人公在绝望中仍有希望。
但在《意外》这些都消失了,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郑宝瑞+银河映像,甚至不客气的说这是郑宝瑞给银河的一份投名状,本片就是银河映像。
本片并不算是上上乘的作品,但是也不至于不及格。
下面我来说这部电影比较吸引我的地方。
电影开场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意外谋杀,5分钟里面运用了十几个固定镜头和十几个运动镜头(大多都是简单的推和移)相互剪切,充分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机位的变化也非常多场面调度值得一提,在几辆车内的视角相互变化,场面调度值得一提,玩笑话说如果是杜sir拍这里的戏,可能就是长镜头处理了,所以摄像其实并不那么银河。
社会头目被楼上的碎玻璃当场砸死。
路人觉得只是一场意外,实际上是四个人在互相配合,领队操控现场,女司机堵路,男司机逼了一下走位,胖子看准时间剪下布帘,环环相扣。
整场谋杀干净,不拖沓,每一个镜头缺一不可。
最关键的是也是香港电影这类电影最吸引我的点就在于他们懂得利用环境,我甚至偏执的认为这个故事用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无法复刻的,香港狭窄的路段,复杂的交通状况,密集的楼房(尤其适合观察和监视)
(如图,林雪监视点) 中间的北角雨夜在我看来完全是一场高难度拍摄,首先在剧本上我认为利用风筝线在雨夜下导电,手法高明且合理,在拍摄以及剪辑上我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是在于我并不认为是靠配乐和剪辑来制造紧张感,主要运用的是剪辑还有演员演以及变现细节的特写镜头,四个成员之间的不同状态的剪切
(叶璇反复图画)
(反复次数太多的疲态) 单纯来看一群人一直在等雨反复不停地演练,实际上每一次都不同,一共包含成功在内有四次,可能在电影里面的时间来说次数更多,第一次在老人过了铁道后下雨了,第二次在古天乐返程途中下雨了,第三次林雪遭遇堵车,在暗杀中缺了林雪的一环,延误了时机,第四次在老伯病发痴呆(在前面交代了老伯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古天乐还是硬着头皮实施了计划。
其实故事到这里,银河印象常见的宿命已经展开了。
下面来谈谈个人觉得他不足的点。
第一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郑宝瑞的风格,郑宝瑞加上杜琪峰并没有大于2的效果。
第二点, 据了解在当年这部电影制作拖的很长,光是后期制作就有一年的时间,其实很多场景存在赶拍,补拍的情况,就个人来说我并不了解电影带状渗光现象的问题,在观影上没有对我观影造成很大的印象(仅仅只是我本人感受) 对于剧中人物,我觉得在设定上并无什么大问题。
首先,叶璇对古天乐是有情愫的,例如在影片中她特意为他买了汉堡,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转手给了林雪,在团队出事后她第一时间想给予古天乐关心,但是也被他生性多疑的性格所拒绝,最后在她成为了心魔缠身的古天乐的牺牲品。
死去的前女友以及空姐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充当一个符号的作用,影片以一个女子车祸开头,另一个女子车祸结尾,两个女子的死亡直接摧毁了古天乐,甚至在做爱场景中,一次是前女友和古天乐,另一个是任贤齐和空姐,姿势全部是女上男下,女人主主导着男人,掺杂着不可控的宿命论。
我为什么说本部电影电影无法跟别的电影相比较呢,因为根本无法比较,《窃听风暴》《美丽心灵》《碟中谍1》这三部电影跟《意外》没有一丝一毫的可比性,因为4者在不同的维度,我上面也说了香港电影之所以叫香港电影,是因为文化,政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才能拍出属于香港的电影,国外无法复刻,就比如嘻哈,你没有匪帮斗争,街头文化,所以到头来依旧是舶来品。
本片古天乐和任贤齐没有过多的对手戏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就不是一个动作体嗨片,他们两本身并无交集,是命运让他们无可奈何的相遇了,就如结尾一样任贤齐捅了古天乐,古天乐眼神里似乎明白了,解脱了,但是任贤齐却可能继续生活在阴影之下,他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女友会被眼前的人设计杀害,无形的手推着他走。
有很多电影都存在窃听的元素,香港警匪片,国产谍战片,国外特工片,监听的手段层出不穷,个人认为《窃听风暴》表达的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窃听只是手段,重在表现的是在德国那样的时代下的个人觉醒。
美丽心灵里面主人公是精神分裂,古天乐是自己自我臆想,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说两者截然不同。
每当我看着银河映像的片子再结合自己去香港的体验,我每每在担心未来的香港是否还能给杜sir以及银河印象的打工仔一个创作的环境,在我心中王家卫,刘伟强,麦兆辉各有各的优秀之处,银河映像成为不了他们,同样他们也不会是银河印象。
首先第一个强烈的感受,大家肯定和我一样,看到剧中的时候,和何国辉一样都认为任贤齐的角色才是胖头的凶手。
可是结局又好像告诉你,不是。
但是我又明确强烈地感觉到有一个人安排整个剧情。
其实那人就是阿伯,一个接近于整部电影编剧的人,稍后说个大概。
其实这部片子让我想到很多宗教性的东西。
一个更高纬度的人,或者说神,安排了一切。
片中的这个人就是阿伯,片外的化身就是编剧。
而整个人类的生活都被上帝事无巨细地编剧了。
观众们肯定发现很多BUG,试着想想,从丢烟头之后的一切都是阿伯安排的。
秃头阿伯在感觉到何国辉的不信任,所以起了杀心。
同时安排了同整部电影的情节几乎一样的情节,干掉了所有同党。
秃头阿伯就像编剧一样安排了剧情。
差别就在于他起了杀心之前的戏是编剧写的。
连环劫案是阿伯安排的,阿伯安排了自己掉下楼,同时安排了任贤齐是他的保险代理人,使何国辉以为任贤齐才是导演一切意外的人,最后制造意外的意外借任贤齐的刀杀掉何国辉。
整个意外来源于自己不小心意外地扔了烟头,何国辉对他起了异念,他起了杀心。
这部电影真的好宗教啊。
一、开场戏中发生事故的青年书馆,在现实中真实存在。
书店所在的烟厂街位于旺角和油麻地之间并偏东,人流不旺。
在旺角的众多二楼书店尚且苦苦支撑的现实下,这个书店居然长撑不倒,令人意外,在网上也看到好几个人对此表示的惊奇。
借由这部电影,估计书店的知名度会提升不少吧。
不知道对经营有没有帮助。
二、开场戏的具体地理位置如下。
被害人驾车跟随女人(演员表如此)的车由登打士街向北左转入花园街。
然后女人的车在花园街与烟厂街的路口爆胎堵塞道路,迫使被害人不得不向东右转进入烟厂街。
同时老伯驾货车由广华街向西左转进入烟厂街对侧,两车在烟厂街中段相遇,货车溅水使得被害人以手遮面,而肥佬则同时在楼上解开青年书馆的条幅使其落下。
由于被害人当时忙于遮挡,没有看到条幅,因此被条幅打中风挡玻璃而被迫停车于青年书馆楼下。
他走下车拿开条幅时被机关击落的玻璃砸中倒地。
而女人装作笨手笨脚,仍将车滞留原地阻碍交通,延误救护车到达时间,使得被害人不及救治当场死亡。
三、第二单的委托人与肥佬联系时所处的位置是深水埗鸭寮街。
这里是香港著名的低档水货集散地,从委托人在街上走过时路边橱窗里挤满了照相机即可见一斑。
据说此地的水货中假货居多。
四、委托人每天早晚推老父亲穿越的街道,是北角糖水道与春秧街的路口上电车轨道为弧形的路段。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委托人推老父亲过街的场景时可以看到春秧街的路牌。
按计划,女人在位于路口的富兰苑天台放风筝并使其落到电线上而风筝线垂下,阿伯放气球遮住摄像头后,肥佬骑自行车由春秧街自西向东行进,并沿铁轨向南转入糖水道,恰好经过委托人身后,将其绊倒。
何国辉/大脑(古天乐)则站在糖水道南侧跨越英皇道的天桥上居高观察。
五、保险业务员陈芳洲(任贤齐)一出场便在茶餐厅向委托人讲国语,可是在之后的情节中又说起流利的粤语。
由于故事的时间跨度不长,他的粤语不应该长进很快,因此可以推断他本就熟悉粤语。
那么工作场合不说粤语,个人觉得不尽合理。
六、陈芳洲的工作场所是中环的怡和大厦。
众多圆形窗户是它的标志。
七、陈芳洲的居所地址在信封上写得很清楚,马头围美善同道84号。
此处位于东九龙,远离地铁站,因此推测房租较便宜。
八、影片来到1小时12分许的时候,何国辉临时成为水务署工人,同时画面一转,陈芳洲在家中边看电视边穿鞋子,电视中竟然传来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激情解说的片断:“……面前的这个人吗?
十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
九、收场戏的大致位置如下。
水务署在美善同道与落山道的路口西南侧施工,风挡玻璃铺满土的轿车则位于东北侧。
何国辉先在路口西北侧坐下,见陈芳洲出门后急忙沿路西侧向南走向工地并把吹风机由向北吹踢成向东吹,同时180度转身向,看到陈芳洲父女乘车抵达。
然后他原地右转90度,向东穿过美善同道再沿路东侧向南走。
而陈芳洲接到了女友,也开始向南走来。
一辆车由北向南驶来,日光却消失,没有迷花司机的眼睛。
但第二辆车最终还是着了道。
十、影片最开始,何国辉的妻子出车祸的地方,位于港铁彩虹站附近,是龙翔道与清水湾道的Y字形交汇处的东南侧,坪石村钻石楼楼下。
后来做完第一单以及片尾车祸成功之后,何国辉都曾来到此处设下的墓碑拜祭。
何国辉妻子车祸中撞上的路牌上标示着,向左可经7号公路前往黄大仙和葵涌,向右则可前往慈云山和观塘。
个人趣味,恰好十条,诸君一笑可也。
我觉得这部片子做得不够精致,差那么一点点……结尾确实打折很多……倒不是说任贤齐刺死古天乐这样的安排不好,只是觉得不够突然……如果那个过程中能有个背景音乐渲染紧张气氛(比如在刺刀的时候加重那个刺杀的声音),然后换上古天乐的视角,镜头晃动,视觉冲击一下、扣人心弦一点会好一点吧……最后,古天乐的视角转向阳光,整屏幕地刺眼……——意外被刺死,情理中的报复……
于我而言,《意外》最有趣的部分,除了开场惊艳到爆的五分钟外,还有那场关于行动计划的密谋。
提出、否决、质疑、引导、插科打诨,哪里像杀手研究作案手法,简直是一个公关部门在开头脑风暴会碰活动方案嘛,“就这个方向,继续想”,神情口气都像极了敝公司老板,有趣得紧,实在怀疑郑保瑞老师直接照搬了银河的小组创作会。
《意外》上画前,就已不无炫耀地将片头那五分钟摆上网,现在看来这着实算不上什么好主意,对于这电影来说无异于一把双刃剑——要知道在看到正片前,不少粉丝已然将这五分钟翻来覆去看到吐。
而电影的气质、包括运镜手法均相当独特,与迫力十足的所谓标准银河风格颇为不同,甚至到后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互相碰撞,未免有些突兀。
两场意外的杀机四伏、几个暴力场面的直接突然、包括对悬念的一再延伸,与后半段古仔室内自困的段落未免反差太大,教人想不到竟会是这样的格局。
所幸那个不无迷幻的结尾并未叫人泄气,就这一点来说,比《追踪》或《PTU2》似乎都要好。
古仔表现实在犀利。
老话重提,若说佳句,《意外》中处处是佳句,但若说佳章,《意外》着实是有些奇异。
说回郑保瑞老师,我始终无法忘却《热血青年》里灵堂那教人魂飞魄散的一幕,一个有想象力且心思细腻、并且在电影后半段一定要自我搅局的导演。
尼采认为宇宙的运作是普遍的混乱无序,无法预设目的,运作过程就好比是掷骰子,是一个永不停息流变(becoming)的过程,骰子每次投掷出去,代表偶然性(chance)的集合,而投掷出去就肯定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非理性的必然性,是命定的结合(combinaison fatale;fatal combination),是谓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
而与此同时,也可以把重复性的掷骰子、重复的确认偶然性看作永恒回归的一部分。
骰子被投掷出去的第一时刻是永恒回归,骰子停下来翻转过来出现数字的第二时刻也是永恒回归。
永恒回归绝对不是对同一性的认同,骰子结果相同是偶然的结果,不是对同一性的确认。
但柏拉图认为生成(becoming)是一个无限度的生成,所以必然会衰败,会变坏,会有罪孽,所以需要一个造物主出来,需要一个理念(idea),通过外力使它扭曲,成为一个循环,造成一个机械的因果律,造成一个最终结果。
在苏格拉底以前,只有Heraclitus意识到生成不能被评判也无法被评判(judge),生成的法则不是来自外力,来自其他地方,生成自身就是正当的(just),法则就在生成自身内部。
我们要确定的只有偶然性(不是因果律),目的是为了确认(骰子投掷后得到的)数字或者说骰子投掷后必然会翻转停下来的结果(不是最终结果)。
反目的论的对于无限生成偶然性的过程的确认就是永恒回归。
以上是对德勒兹解读尼采永恒回归理论的最简单粗放概括。
古天乐团队通过因果律的方式来制造表面的偶然性(柏拉图方案),发展到最后以至于不再认为有真正的偶然性存在,但偶然性的必然性存在才是真正的必然性,非理性的必然性。
这电影很难不用永恒回归概念去解释。
银河映像巅峰年代的水平完全可以比肩梅尔维尔。
那几个意外没一个让人信服的1 司机如果不下车 直接开走呢?
2 下那么大雨风筝也能飞得起来?
3 消防栓就那么准能穿透玻璃之后不改变轨迹?
4 太阳反射之后司机可能立马刹停,或者随机转向,就那么巧能杀死人?
种种疑问,实在出戏。。。。。。。。。。。。。。。。。。。。。。。。。。。。。。。。。。。。。。。。。。。。。。。。。。。。
男主们都爱女上位
不像郑宝瑞,太拘泥于银河风格
不惊悚,也不悬疑~
港媒不报道天象的哦,这么大的日食你居然失算,好意外
——这次可以不是意外——这次真的是意外
影片开场的感觉很《死神来了》
软件上强于跟踪,硬件上略微不好,3.5
片子太短,意犹未尽,布局精细在港片中很难再寻,剧本中有些许冗余,或者说尚需展开;这部电影很不杜琪峰,基本就没有多少用到轨道的镜头
多行不义必自毙
7.0/10 分。2025.02.14,重看,港版蓝光。时长01:26:54。。。前面挺好的,后面乱了点。逻辑上有瑕疵。我以前带我5岁的侄女去河边散步,过马路她都会主动牵我的手。。。以前我在广东,有一天回家,发现出租房外面的防盗门的锁被撬开了,但里面的木门没撬开。实际上只要用一张卡就能插开木门,但盗贼却去撬锁而没撬开,锁那里有撬的痕迹。然后他们就去撬对面的门,那一家是木门,然后被撬开了,丢了几千块。而我家除了一台电脑,连电视机都没,家里一分钱都没,钱放存折,存折放公司保险箱,门有防盗系统直连公安局的。盗贼如果当初撬了我的房,找不到一分钱,但他们换去撬了对面,结果找到几千块。意外不意外。呵呵。以前还有个同事出租房从来不放钱,结果有一天报销了六千块想等第二天就去存,结果当晚被偷了。
每况愈下
杀手杀人不用枪
开篇 2 个案例还算比较符合 CN 国情,但是 B 格确实低了一些。后期,原来男主有被害妄想症啊...
不怎么意外= =
银河式的风格不错。
我想知道为什么在日蚀的时候古天乐突然就想通了整件事情发现自己错了……
前半截精妙,后半截确实稍微闷了一点。果然郑宝瑞除了拍西游记的时候都挺有才的。还有古天乐演民工太假了,帅气侧露.....
莫名其妙~~~~
一个字形容八成港片——作,这里面的古天乐就是明显的一例,是真没有演技…
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