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法国到瑞士的旅程。
农田,黄绿相间,牛羊点缀在田间好像珍珠般圆滚,顶着白烟的列车在田间穿行。
森林,渐染缤纷,林间生长的蓝莓、树果颗颗成熟,甘洌的河水在林间雀跃欢腾。
这样的一段旅程应该很浪漫惬意的,但如果加上下面的词语:二战、维希政府、盖世太保、德国纳粹、纳粹儿童、逃往,那么这又将会是怎样一场艰辛的旅程啊?
二战期间,为了免遭德国纳粹迫害,犹太儿童救助组织不得不将像芬妮一样的犹太儿童不断转移,送至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
《芬妮的旅程》以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女孩芬妮在救助组织人员失联的情况下勇敢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年幼的犹太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危机与厄运、走过一个又一个困境与险阻,最终依靠孩子们自己的勇气、乐观、坚韧、信念抵达旅程终点——安全与自由之地的故事。
在这段旅程中有队友的抛弃、有同胞的出卖、有铁路的阻断、有警察的枪口、有食物中毒、有饥肠辘辘、有担惊受怕、有拷问、有监禁……但也有伙伴间的鼓励、有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依伴、有组织成员的帮助、有好心人的援手、有担当、有无畏、有信任、有成长……影片的力道大都放在孩子身上,用孩子的天真无邪反衬纳粹的无道,声讨以任何原因成为维希政府帮凶人们的罪恶。
例如,犹太儿童组织被出卖后转移时,遇到那个出卖者,大些的孩子说不要跟他打招呼,但一个小男孩还是像那个人友好地挥手。
例如,给瑞秋玩偶的阿姨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了孩子们,瑞秋还在自责是不是因为扔掉了阿姨的玩偶她生气了才这样做。
例如,孩子们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警察拘禁,便发出“如果不好的话,我们不做犹太人就好了。
”“这没法选择。
”例如,在向边境出发前,小女孩把一只小羊玩偶留在农场里,说“你留在这更加安全”。
例如,田野上维克多包里的钱被风吹散的时候,孩子们追着帮他捡钱。
并对他说,“飞舞的钱就像蝴蝶一样好看,可不可以再玩一次这样大富翁的游戏。
”例如,芬妮为了救食物中毒的孩子们,冒死去农户家寻求帮助时,将妹妹和伊力的信郑重地托付给维克多。
例如,孩子们饥渴难耐时遇到水源,开心地打起水仗;走不动时一个足球就可以让他们飞也起来;找到安身之所时忍不住玩起办家家酒游戏。
例如,跑到瑞士领土的芬妮发现瑞秋摔倒在无人区时,义无反顾地折返回去救她。
……孩子们越天真无邪、勇敢乐观,破害者们越凶残无道、万恶不赦。
影片也用犹太儿童保护组织成员遭到纳粹迫害、夫曼女士在组织孩子们出发前深夜叮嘱、反复强调不许用犹太名字和检查行李里证明身份物品等谨慎不安的行为,进一步烘托了当时纳粹横行的恐怖氛围。
当然也是对儿童保护组织者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精神的致敬。
当芬妮问儿童保护组织夫曼女士:“你就没有害怕过吗?
”夫曼说:“如果怕就装不怕,为了她们。
”这也许是每个儿童保护组织成员面对危难时的心声吧。
影片夫曼女士一角灵感来源于洛特·施华滋和妮可·韦沙龙,她们是牺牲自己保护孩子的千千万万人的两个。
从1938年到1944年有数千孩子从儿童救助组织获救。
组织为他们提供救助、保护,帮助他们逃往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美国。
二战期间,犹太孩子们从各地被送到这个目前还算安全的地方
一起看木偶剧但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也变得不再安全……
准备逃
临行前的叮嘱孩子们被迫一次次地转移,,隐姓埋名……带队的伊田在火车上,中途见有士兵检查,吓得逃了
中途跑了
最终被逮捕于是带领孩子继续往前走的任务就交到了芬妮手上。
她这时大概也就十岁刚出头儿,面对未知的路途会感到恐惧,但负责人是一个内心强大女性,给她勇气与力量……
鼓励
强大的内心这位女士再也没出现,以后只能靠她们自己了……
茫然的等待,不知谁来接孩子们走累了,一只足球又让孩子们重新散发活力……
在山坡上奔跑在卡车上,小妹认出了在火车站送给她娃娃的那位年轻母亲
很善良的一位年轻母亲但在选择自己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能活下去的纠结中,这位妈妈选择了自己的孩子……
出卖了这群孩子但她终究没能逃过纳碎的魔爪……
我可以理解你
但你能轻信他们吗?
孩子们被关在屋内,不给饭吃……
握着手,一同哭泣,又互相安慰芬妮是个勇敢的小姑娘,始终在找机会逃走。
在红十字会的用餐期间,她们逃脱了……走到又饥,又渴,一个清澈的小湖,给孩子们带来片刻的欢愉……
片刻欢愉
男孩给予芬妮信心山坡上一座破旧的小木屋,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
过家家由于饥饿,误食了一种红果实,芬妮大胆地找到当地人,并请他帮助……
聪明勇敢在农场,孩子们又得以喘息……
开心一刻农场被德兵收缴,孩子再次出逃……
穿越森林
越界她们终于奔向了自由……
奔向自由落下了一个最小的,芬妮冒着枪弹,跑“之”字路线也给她背了回来……
最后一个娃儿看了这部影片好几遍,现在又打算用它来学法语……
2021.06.24
好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一个足球让孩子们忘却了疲劳和饥饿,飞快的奔跑起来,一条小溪让孩子们忘却了恐惧和痛苦,嬉戏打闹起来,飘散的法钞也能让孩子们欢快的追逐起来。
无辜的孩子,经历人间地狱般的历炼,却仍保持着童真和快乐,看了让人格外心酸,笑不出来。
面对这些落难的孩子,大多数法国普通人表现出善良和和勇敢,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也有些人良心泯灭,试图出卖良知和灵魂换取苟且偷生,即使是母爱也未能激发出应有的天性,呈现出人类恶的一面。
所幸这些孩子是幸运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幸运的逃脱了纳粹的魔掌,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而二战中更多和他们一样可爱的犹太儿童惨死在纳粹的屠刀下。
愿人类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和平,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度过幸福的童年。
讲述二战的好电影数不胜数,最著名的莫过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今天皮哥给各位推荐一部小众但特别的二战片——《芬妮的旅程》。
说它小众,是因为豆瓣只有3000多人给出了评分,而《辛德勒名单》的评分人数是58万+;说它特别,是因为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二战期间的犹太儿童,从另一个视角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在梳离《芬妮的旅程》剧情前,我们不妨将它与《辛德勒名单》做个简单的对比。
两部佳作都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辛德勒名单》改编自纪实性小说《Schindler's Ark》,而《芬妮的旅程》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
优秀的战争片往往不是以情节离奇取胜,而恰恰因为注入了真实的力量。
两部佳作还都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辛德勒名单》里,这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小女孩身上的一抹红,是黑暗世界里透出的一丝微光;而《芬妮的旅程》的对比手法,从海报上就能看出些端倪。
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草地奔跑,看过电影后才知道,他们背后是黑洞洞的枪口,他们心中早已满目疮痍,一不留神这幅美丽的画卷都会被战争撕得粉碎。
两部电影也有不同。
《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是:战争下的救赎。
一个为逐利不断压榨工人的商人,在目睹集中营惨状后,开始了营救计划。
《芬妮的旅程》的主题则是:战争下的童真。
一群孩子在战争中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责任,他们撒谎,猜疑,敌视,崩溃,但那份童真一直没变。
什么花最美?
从烂泥里开出的花!。
一句话剧透《芬妮的旅程》:一群犹太孩子的逃亡之旅。
二战期间,纳粹阴云笼罩,许多犹太父母将孩子交付给慈善组织。
影片开头,一位母亲将孩子送到了收容所,孩子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母亲一转身,却满眼噙着泪,她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主角芬妮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战争逼着她一夜成长,13岁的她来这里不过两年,却已经是“小大人”了,整天撅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
除了芬妮,这里大多数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外面炮火连天,收容所却是世外桃源,他们追逐打闹,表演木偶剧,好不热闹。
然而芬妮眉头紧锁的阴云仿佛预示着有坏事要发生了。
果然,校长接到通知:收容所暴露了。
一场儿童版的“敦刻尔克”撤退计划开始了。
他们的第一站是毗邻意大利和瑞士的法国东南部地区。
主人福曼太太乍一看是个冷酷的人,她严厉斥责了芬妮和她的妹妹,让他们分开睡,同时她要求逃亡的孩子们必须假扮成法国人,半夜里她叫醒孩子,让每个人背出自己的假名字,说错的免不了一顿斥责,几天下来她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女魔头,但她其实外冷内热,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是比她残酷百倍的纳粹分子的审问,说错一个字意味着死亡,在送别的火车上,福曼太太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她大喊自己东西被偷,成功吸引到了嘲讽,检查的军官一个个赶过来,孩子们乘机搭上火车,福曼太太立刻晕过去。
火车到站,领头的男孩逃跑,芬妮成了真正的领队。
按理说,芬妮整天一脸丧气,不适合做领队,但这也是矮子里头拔将军,同行的人中,有个是哑巴,有个太内向,只有芬妮那张不属于孩子的高级脸有点领队范儿,她稀里糊涂接过了使命。
临行前,福曼太太的话时刻萦绕在她耳畔:任何时候都要隐藏自己的恐惧。
火车轨道被炸,他们被迫下车,一群孩子像没头苍蝇一般迷失了方向,有人走失,有人被捕,很快团队暴露,这次计划眼看就要夭折了。
关键时刻,福曼太太的苛刻训练起了作用,孩子们面对审讯对答如流。
之后的行程一波三折,金发男孩被抓,但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毫不惧色,他的表现赢得了芬妮的信任,团队智囊团新添一员猛将。
小伙伴们众志成城,逃了出来,来到了一片绿草地。
他们如同但落在人间的天使,自由嬉戏,那一刻死亡的气息烟消云散。
他们在草地上踢球,在树下玩数钱游戏,仿佛身后的战争只是一场幻梦。
短暂的休憩之后,继续逃亡之旅,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偷渡到了瑞士边界,这里距离瑞士还有5公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5分钟。
迎接他们的是铁丝网,反坦克障碍,以及德国人鹰一般巡视的双眼。
这一次奔跑不同于绿草地那次,它关乎生死,孩子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跑啊跑,二战期间,纳粹杀了600万犹太人,其中儿童就有150万个,一旦失败了,他们不过变成了一组冰冷的数字。
好在孩子们完成了自我救赎,重获了自由,现实生活中,芬妮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垂暮之年,将童年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写书出版。
《芬妮的旅程》或许不如《辛德勒名单》那样恢弘壮阔,却从孩子的视角审视了战争,让人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感。
它真实,它有力,它温暖!
如此佳片,怎能不爱!
电影里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理解这场逃亡的实际意义,只知道要躲避士兵 警察、躲避所有的成年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断送她们未来和性命 不论是为了利益举报援救组织的老人,还是为了安全出卖孩子们的妇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了儿童的对立面,摆在了人性与良知的对立面。
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奸猾作对比,凸显了残酷战争下人们生存环境遭受的无情破坏。
1、那些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人们,那些不顾危险帮一把的人们2、每次困难时,孩子们又再次童趣盎然时,走累了就提球,唱歌,在河边玩水,在破房子里演戏3、透过相机,见到最想见的家人4、伊利,空白的信带来的希望,交给芬妮要“之”字形避开枪5、男孩夜晚的真情袒露,安慰地牵手,大家都很想妈妈6、我们勇敢的芬妮,勇敢的孩子们
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你应该不断接纳自己,不断去发现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并努力活出自己。
你的目标不应该是变成某个人,而应该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
本片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真实刻划二次大战期间,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迫害的亲身经历。
二战期间,芬妮的父亲因为犹太身分被抓进集中营,情急下母亲将芬妮三姊妹託付给郊区学校寻求庇护,盼能让稚嫩的生命安然成长。
但好景不常,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举报连连,纳粹魔爪也以极快速度深入乡间。
为了保命,孩子们必须努力忘记出身,用假身分移往更安全的地区。
一次逃难过程中,孩子们被迫与大人分散,十二岁的芬妮必须肩负起保护孩子的责任。
每个小不点,都是活生生的一条命。
芬妮努力藏起恐惧,怀抱着无比的勇气,决心率领大家平安抵达瑞士边界,逃出战火威胁
《芬妮的旅程》本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许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托付给各种组织故事的第一幕就是芬妮的母亲把她们姐妹三个托付给组织的那天,刚开始的半年间芬妮照常的吃饭,和小伙伴们游戏玩耍,和母亲的书信往来。
日子过得非常平常,知道有一天告密者的背叛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他们被迫转移组织。
到达新组织的第一天,组织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刚开始非常排斥,因为组织已经有太多人了,可是还是不停的有小孩的涌入。
但是最后还是安排他们住下照料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没有上一段时间那么轻松,因为芬妮没有收到妈妈的来信,后来遇到了伊力,他和芬妮在厨房通过一台收音机接收战争的讯息,等待着和平和亲人团聚的那一刻,日子似乎开始渐渐好转。
可是好景不长,呆在意大利越来越不安全,他们再次被迫转移,这次是瑞士。
但是和上次情况不同,孩子们需要更改名字,隐藏犹太人身份的象征,而且转移的理由变成到山上参加夏令营。
在逃亡的旅途中遇到许多困难,伊力的逃走,芬妮临危受命,当任队长;途中火车轨道出现问题,被迫更改路线;和组织人的失联。
但是最终还是到达瑞士的边界,成功转移。
在这个电影中有许多感人又让人值得深思的瞬间当第一次被迫转移的时候,芬妮十分不愿意,这时候最小的妹妹说了句:当你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去一点,最后什么都会不剩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太多有太多的羁绊,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减法。
当芬妮临危受命的时候,她犹豫如果害怕怎么办。
组织者告诉她:如果怕就装不怕。
对的如果辣,装作不辣;如果痛,装作不痛;如果害怕,就装不怕。
有时候我们必须隐形的赋予自己一种能力。
第一次转移途中遇到告密者,车上的人嘱咐不要挥手不要回头。
可是在车后座的一个小男孩升起他的小手向这个地方告别。
在第一次被抓关在一间教室的时候,最小的妹妹问:犹太人不好吗?
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孩子的心灵没有半点瑕疵,这个世界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可思议。
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犹太人的血统没法改变。
他们逃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的时候,提议在这里生活直到停战。
他们中有的人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想象着家庭布局。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世界和平,和家人在一起。
可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愿望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一群犹太人血统的民族身上却是那么奢侈。
最后之所以能顺利的逃脱除了自身的勇敢和相互依赖和信任还有好心人帮助。
愿世界和平!!!
芬妮的旅程,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场逃亡。
二战期间,一群犹太孩子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逃往瑞士的故事。
本该天真的年纪,却被迫成熟。
明明是很温暖明媚的画面,讲述的却是一个让人有点紧张压抑的故事。
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下一刻是不是就会少了这群孩子中的一个。
死亡、害怕、希望、勇敢... 所有的一切都担在了一个十岁出头的女孩身上。
不要怕!
如果怕,就假装不怕。
要活下去,就要假装不怕。
这段仿佛没有尽头的旅程,惧怕、饥饿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欢乐。
孩子的世界,玩闹奔跑都是快乐的。
逃亡过程中的一点玩乐也抚平了他们的害怕与不安。
有善心人的守护和自己的坚韧勇气,希望就一直存在。
一张白纸,就可以是信念所在。
最后,这群勇敢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奔向自由,那其实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但苦难肯定比欢乐多很多,他们就这样离开了父母,再也没见过父母。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现实定比故事残酷得多。
但无论如何残酷黑暗,也总还会有一束光照亮前路,照亮一丝丝希望。
这世界上,善意总还是比恶意多那么一点点。
晨露沾湿你的泪。
“我对人性是悲观的,可在丑陋的人性中,总会有些光芒给予希望。”
犹太人自导自演没完了
加沙儿童应该会很羡慕这些孩子的处境,有这种处境恐怕做梦都会安稳些,甚至,还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主角原型住在以色列,不知道她的子女们的手有没有被巴勒斯坦儿童的血浸染。
充满人性之美
孩子们那一刻跃身去捕获随风起伏的钞票,就像在草原上追逐飞舞的蝴蝶。
5/10|在逃亡路上踢着球跑、金发小男孩握着枪管指着头、在草坪上孩子们追着像蝴蝶一样散落的钱
从来没有救世主,真正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战争让儿童被迫长大,他们要学会像大人一样保护自己,保护比自己幼小的生命,此片以儿童的视角展开,紧张危险之处好像都被弱化,一路上过于顺利,或许导演的重点不在战争的残酷,而在于告诉我们残酷的战争下仍然有人心存善念,仍然有人愿意为了幼小的生命而牺牲自己。
一般
空白的信件是坚持下去的信念 踢着皮球向前跑忘记了疲累 随风扬起的纸币像蝴蝶 在废弃的小屋里过家家 背对所有黑暗痛苦不顾一切朝前跑;再黑暗的时代也有人性的光辉闪耀;“如果怕 就装不怕”
太乏味了
不太能欣赏这个剧情,感觉欣赏不来,没有特别好看的感觉。
可是你要知道 战争没有侥幸
战争中的真实故事永远可以打动人,手法比较煽情
踢足球,抓纸钱,那一刻多么温暖啊!愿世界和平不要伤害无辜。
从儿童的视角呈现二战时期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很令人感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很典型的战争背景儿童片,小演员很可爱,特别是演路易十五的那位小男孩嘻嘻
真是一群可爱又勇敢的小孩子,没有正常人能够忍心伤害他们吧,芬妮愿意为了生病的小伙伴冒险的那一刻唯有英勇一词可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