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想念呢?
”看到桃桃公众号推荐,我就火急火燎地跑到几公里外的影院来看,一个小影院,一部早场的准备飙泪的冷门电影,果然是包场,嗯嗯嗯嗯再适合不过在此之前,我最期待《天才枪手》,但想了想,还是这部更为难得,质量有保证,排片量少,不抓紧看就没啦。
说来也是有缘(pin)份(wei)😏,今年金像奖得奖的几部片子我都看了,《树大招风》、《一念无明》、《幸运是我》,还有这部《我的妈呀》,提名了最佳女主角。
电影开头,66号公交车驶来,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到乡下投靠外公,开始了他们一生的表演……故事并不复杂:在儿子心里,妈妈是个我行我素的骗子,一次不辞而别造成了他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多年后,儿子回到家乡,却发现妈妈时日无多,而她所有的任性其实都是用心良苦……😔相比《幸运是我》,这部其实并不那么悲情,老太太辛劳一生,但有儿子、儿媳、孙女陪伴,也算圆满。
尽管如此,我也有很多感动的点,比如喜宴时听到别人冷嘲热讽时小年握紧的拳头、舍不得妈妈时贴上胶布努力撑开的眼睛、看见妈妈怕鬼使劲浑身解数收妖的小道士……😂想来想去,其实我被儿子小年感动的更多,甚至觉得他老婆也特别棒(刚开始反感)……🤔为什么对妈妈反而没那么多泪点呢?
因为她爱骗人吗?
因为她不辞而别吗?
因为她总给人添麻烦吗?
不是的,都不是,其实是因为妈妈的“用心良苦”我基本都提前有猜到,除了许愿红包,诸如遗愿清单也好,离开的原因也好,牵手也好,唱歌也好,我都有猜到之后会呼应,成为泪点,所以再看到便不会那么感动。
所以,有评论说剧情有些程式化,我是同意的。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电影提名了最佳女主角,但却败给了《幸运是我》的女主角惠英红。
我觉得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故事本身的原因,让女主的表演片段有些零散,戏剧冲突不够,而惠英红在《幸运是我》的片段却能让人记忆犹新。
🤔仔细想想,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古怪老头老太太”的电影了,除了这两部,《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刺猬的优雅》其实都是,未来,我还会看《奥利芙基特里奇》、《0.5毫米》、《花落花开》。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多少都和父母有代沟,在我们看来,他们固执又不可理喻,好像以爱的名义做了许多无用功的事,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他们吗?
每个人都会老去,学会和他们相处,就是和未来的自己相处。
最后,电影散场,静静生活?
(ノ°ο°)ノ去你妈的,请给我五分钟,在片尾曲中暗自啜泣……
电影故事剧情颇煽情,加上主角们,特别是鲍起静演得入木三分,想不催泪都几难。
片中好几场戏的背景音乐过于“澎湃”,略嫌干扰观影……有时候配乐多或者大声不一定就好,应该见好就收吧。
王菀之扮观音那场戏颇搞笑!
节奏不太连贯,有些剪辑点衔接得不太自然。
鲍起静演得太入木三分了,黄浩然的儿子木讷又兼具苦情。
卫诗雅的年轻版妈妈演得很好,感觉她的声音和气质有点像万绮雯?
一直等待着出场的王菀之贡献全片至多笑点,和女儿扮观音驱鬼(以及黄浩然扮道士)笑得我肚子疼。
最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式温情,亲情。
要哭惨了.王宛之真的好丑。
鲍起静赚起眼泪从不马虎。
Wish List 是西方的野,放到中国一样的感人小年的角色(年长版)演员的功力似有不迭,用力多了些,不太自然李好(年轻版)演员是连诗雅,靓女来的万里长城是多少海外游子的魂萦梦牵,虽然在马来西亚已经扎根开枝散叶,但始终心头放不下故国家园,流淌在血液之中祝愿所有海外华人幸福美满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心里默念了好几遍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想这个制片方得多么操蛋,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
好好的一部电影,就这样被名字毁了。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孝,是最容易让人动容的举动和情感,它胜过友情爱情,美过任何能让你潸然泪下的故事。
《我的妈呀》讲就是关于亲情、关于“孝”的故事,年度催泪炮弹影片。
我能够想起来的类似的影片:《幸运是我》《我们两》《桃姐》《我们天上见》,这些都一样给了不少了的感动。
可惜呀,还是名字的问题,排片这么少主要的责任肯定跟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眼看到的人肯定以为是那种三俗的喜剧影片自然就失去兴趣了,也不知道这个制片方是怎样想的会这样糟蹋了一部好电影。
总之,推荐没看过的人找资源看看吧。
准备好纸巾。
李好的镜头在年轻与年老之间的相互转换,真的很有趣。
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这个妈妈的衰老。
也很直观的感受到原来那个“麦芽糖”到现在的“模范教师提名”。
母亲被关在铁门里的时候,脑子里立马想到当年在铁门里的小年。
母亲的衰老,小年的成长,父母与孩子看了评论,一开始好像的确觉得有些生硬,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
开始感觉没什么意思,可就是这样平淡的铺垫就总想看后面是怎样诠释母爱的,终于,都后半部分全程泪崩了,每个细节都是妈妈的用心,心全在儿子身上。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趁现在可以珍惜,不要用来怀念,不要对妈妈大喊大叫没有耐心,能在一起的时候对她好,让她开心,也希望妈妈的妈妈能多陪老妈久一点,其实陪伴是最让人知足的了。
鲍起静变身乖张老太太,整日疑神疑鬼、惹是生非,把周围邻居都折磨的苦不堪言。
而黄浩然饰演的“坏儿子”和王菀之饰演的“世纪好儿媳”也是在老妈鲍起静的折腾下反复被“调教”。
轻松的节奏,配上鲍起静收放自如的逗趣表情,整个预告片透着欢快、幽默的喜剧氛围。
特别是最后鲍起静对着送子观音一本正经和儿子说“你还想要个弟弟啊?
可是我已经停经很久了!
”喜感十足。
这部电影看完会变丑哦,而且能丑三天,真的,多人验证了。
该电影目前可以列入本人观影史眼泪最多的前Top3,全面密密麻麻的泪点,哭到要崩溃,超级难受,鼻涕眼泪,后来鼻子干脆完全堵死,留个嘴巴呼吸,可我嘴巴要忙着哭啊,所以看到身心疲惫。
隔天起来,依旧水肿,还头痛,大概是悲伤过度吧。
可不仅要忙着哭,还要忙着笑,以前很多电影打着“让你笑着哭、哭着笑”之类的宣传口号,感觉都上当受骗,但这部电影竟然做到了,多次让我破涕为笑,不,是边哭边笑,整张脸的表情管理完全失控,既要哭又要笑,心里又难过又被逗乐,大概也是过度投入了。
最经典的让人又哭又笑的场景,莫过于男主假扮道士以及媳妇假扮观音,还有男主错送送子观音,这些原本有可能拍成恶搞的片段,却让人既不是尴尬得笑不出来,又无法完全开怀大笑,最好的电影其实还是来源自生活,这些像是“愚孝”的行为,其实才是儿女真正的换位思考,击中要点。
我们都要深深地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我为你好”。
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哭”与“笑”,但不及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一下,用心看一看。
鲍起静69岁了,扮演剧中老年妈妈的角色可谓刚刚好,并再一次带来影后级的表演,该角色和《重返20岁》里的沈梦君属同一类人物性格,年轻时霸气,年老时粗蛮,但这都是生活磨难塑造出来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不要忘了她的经历和承受,没有谁天生如此。
女主的一生在剧中安排了两个角色,老年版是鲍起静,年轻版是卫诗雅,当下与回忆在故事发展中交叉呈现,切合得不错,以景换景,以情节推动情节。
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卫诗雅真的好漂亮,很舒服的那种漂亮,这么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妈妈,能用瘦弱的肩膀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实在不易。
更大的包袱是,她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她还得养儿子,最可怕的是,还因为别人负债累累,用她的芳华,一辈子都在拼命地干活挣钱,填补那巨大的深渊。
现实中其实很多女人确实就这么过来的,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体验,竟能一分一厘地堆出一座金山,被别人剥削的同时,得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下怎样的狠手啊,实在是难以想象。
就像那些没有债务,却能靠修鞋、做手工、卖早点,将几个孩子都送上高等学府的人,那是何其的牺牲自我。
关于男主,印象最深是那部一派胡言却不舍弃剧的电视剧《大太监》,黄浩然这个演员的脸天生很丧,双目无神,有种无情、靠不住的感觉。
但在片子里刚刚好地呈现了一种无情感、无力感。
对母亲的无情,是一种不经意的报复,其实也是母亲在他年少时离开多年导致的疏远隔阂;当重拾旧日情感,却发现对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病痛有了无力感,不演也自有几分落魄。
从小到大,不变的是,他总要母亲跟她说“对不起”,却没听到他要求别人说对不起,既是人物性格本身类似“口头禅”的设置,也是因为他对母亲确实心存抱怨和误解,带着一股较劲。
他不懂母亲的难,唯有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对不起,是他不曾讨要的,也是最不想要的。
可这一次,母亲主动给了,一声“对不起”,也是一生对不起。
同时还呼应了前面一生中,每次不得不离开时,就骗儿子“看那边,远处有大蛇”,然后赶紧跑掉。
但这一回,她让儿子转头,并看着儿子的背影离去,不再归来。
一个伟大的母亲,永远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为难的一面,曾经是生活的艰难,如今是生命的无奈。
有些人大概会说这片子不够档次,没有大片效果,没有多美的配色和布景。
可其中的情却是在很多大片里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低成本,大温情。
许多场景非常真实,那份真实不单单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而是真实到那些你曾经想过却没有做过的存在你心里的那份真正的真实。
除了上面提到的让人边哭边笑的片段,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儿子要远行了,妈妈不放手,可孩子已长大以前拴不住了,无可奈何,将自己的存款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当着儿子的面,小心翼翼放在桌上——按理说,这个时候,很多导演会安排妈妈说几句,孩子啊钱你拿着什么的,儿子也会说一些不需要啊之类的推辞——可妈妈什么也没说,这个安排超级赞,这种无言胜有言的表演令人浮想联翩,而且更体现一种内心的无措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常觉得,人老了就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三岁看老,他们不过是变回三岁的样子。
你三岁的时候是如何折腾自己的父母,他们老了的时候就会像三岁的孩子般折磨你,死亡之后有没有轮回我不知道,但活着就是一场轮回。
可就算成了孩子,他们却不是真的孩子那般任性,即便神志不清,他们的母性和父性却能依旧保留,这就是生命的神奇。
当我们小时候依赖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当壮年;当他们变成“孩子”总想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当壮年。
可壮年们在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时候,却往往态度不同。
从某个角度看,非常好理解,但那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涉及的脱轨世界观。
正当壮年的我们,遇上了变成“孩子”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
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都与小时候颠倒了个儿。
他们成了需求方,我们是给予方。
走远的成了我们,当然,时代滚动太快了,他们远远地跟不上。
从数字电视变成网络电视,他们不会按了;微信上的程序和小广告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乱了;看到别人在拼多多上买到便宜东西,羡慕却不会用。
其实不发展的人是不对的,可如果他们已经身心跟不上了呢,错在他们吗?
前几年奶奶还用微信用得很顺,可不知不觉中,就像是从某天突然开始似的,她竟然不会用了,每天都说手机不好,说一百次“奇怪”,小心翼翼地来敲房门,问我有没有空,可不可以帮她看一下手机。
手机还是那个手机,软件还是那个软件,可是人怎么就突然间不会用了呢,那些她曾经熟悉的操作,如今在她看来都成了不解,讲一百次还是不理解,每次都是零,都得从头开始讲,而她不仅不理解,似乎还从来没听过的样子,只觉得是手机不好,更是自己变得没用。
我常在不耐烦中又感到无比哀伤,每次都对自己做得不好不够而懊恼。
不是她学会啊,是她真的身心疲惫了……最后,说说片名。
“我的妈呀”很好记,够口语,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不错的营销方式,也很港式,但从文学角度看,还是显俗了。
另一个名字《大手牵小手》很直观,也很贴合情景,但又有些低龄。
不如叫《对不起》吧,总觉得,成为亲人的这一生啊,我们都欠着对方各种大大小小的对不起。
人生和生人的意义,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两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对妈妈的耐心也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内心纠结而又矛盾,有时候觉得很爱妈妈,有时候又觉得妈妈是个偏心的人。
感觉童年很缺爱,求而不得,心里会十分荒凉。
今年自己刚做了妈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够陪伴儿子长大,希望他是个活泼乐观的孩子,希望时间慢慢走,让妈妈陪我的时间长一些,也让我陪儿子的时间长一些。
妈妈的爱,就像40几度的白开水,生生不息,温暖透明。
影片还原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离别,没有刻意追求煽情,却紧扣心弦,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妈妈用她的双手,拼凑起了母子间的一切,单单是这双手,也足以令人动容。
从小面对离别的孩子,在面临母亲最终的告别时,紧握母亲的手,多想可以用自己的温度再次点燃母亲的生命,但母亲却要求孩子转过身去,就像多年前,当孩子睡着后,迫于生活,无奈选择离开。
她不忍孩子面对这一切,前期她再害怕,再不安,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她说出内心那句欠孩子的“对不住”后,选择独自面对死亡。
人生总有遗憾,遗憾在明明可以珍惜的时候,非要把这一切拖成怀念。
影片就好像是剥洋葱,你并不觉得心很痛,但眼泪却止不住地流,直到最后,跟着男主角一同释放。
非常细腻,毫不做作,值得观赏与思考。
赚人眼泪的佳作,静美温情。鲍老师的表演,真是炉火纯青,将一份无言真挚的疼爱演绎得丝丝入扣,实在是想不落泪都难,但我还是更喜欢看诗雅,真是好看,笑。当时只道是寻常,故事无论是主题也好,情节也罢,都是那么的平常,就算是尾声拼命想去长城有些用力,也还是稳住了节奏。最是深情无言处
之之连演正剧都要这么搞笑,怎么办?剧本对仗工整,不过就是匠气太重,鲍起静演技满分,导演引用了龙应台那段《背影》里面关于子女与父母的缘分,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后奔赴万里长城那段睇到眼湿湿,另外,叶良财真的很搞笑的。
鲍起静的演技是年轻演员的教科书了。和妈妈一起看,所以选择了国语配音的音轨,配音实在违和感太强,尤其是王菀之的声音,听的我起了鸡皮疙瘩。大手牵小手,这是甜蜜的责任,刻意的煽情让我对电影的好感度下降很多。黄浩然还是适合演电视剧,而且他和王菀之毫无CP感,他搭配黄翠如更好些。
10.15 幸福蓝海/ 鲍起静1星,卫诗雅1星,王菀之和臭嘴生夫妇1星,工整地像作文模版,不过依然落泪了,该珍惜的时候不要变成想念。
拍得假到飞起,道具组根本不用心,几十年的文件没有陈旧感;才几年,孩子都没长大,奶狗就老死掉了。但是题材真的好催泪,稍微专注点看根本忍不住,但可以更好,是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出哪里可以改进的那种更好。
谁说一定要是完美的母亲才值得歌颂和热爱呢?以及:为什么没有半星选项
唉!
我的妈呀,我的爸呀,我的爷呀,我的奶呀,我的天呀。
煽情痕跡略明顯。鮑起靜的眼睛很好看,明明是老年人的雙眼,卻有著少女般的俏皮眼神。
珍惜身边的老老小小…尽管他们有时候真的好烦…但是我抬起头总能迎上他们的目光…原来我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他们却一直都在看我…
剪看
故事線弱的套路煽情戲。
电影故事剧情颇煽情,加上主角们,特别是鲍起静演得入木三分,想不催泪都几难。片中好几场戏的背景音乐过于“澎湃”,略嫌干扰观影……有时候配乐多或者大声不一定就好,应该见好就收吧。王菀之扮观音那场戏颇搞笑。
在飞往温哥华的飞机上看到的,越到后面看得越是流泪,到最后,脸上的泪已经成了河,想起了自己已逝的母亲。每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都是一棵默默撑起华盖的大树,大爱无言,荫蔽子孙却不一定被理解。
亲子关系,子欲孝而亲不在,赶上了尾巴,如果打工没挣到房子,如果陪伴依旧贫穷,结局都不会这么美好,自古两难全
我妈妈在北京的时候,也说想要去万里长城,这是我记忆之中她为数不多主动提出来的要求,我们都很感激拥有机会完成妈妈的心愿。
鲍姐演技666,中后期一看到她就想哭,最后哭成傻逼。
恒古不变的催泪题材 但简直太太太太生硬了 变成了纯粹为了煽情造出来的一部电影
喜欢另一个译名大手牵小手,想起自己小时候小手牵着妈妈的大手,现在自己长大了,能做的就是对妈妈好一点…如果将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那么我牵着的将是一个大大的责任…
及格 只是个人不感冒这类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