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姿势
Poziţia copilului,爱的占有欲(台),婴儿式,孩童式体位,孩子的姿势,孩童式,Pozitia copilului,Child's Pose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3
简介: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详细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罗马尼亚本身背负的历史较为沉重,他们的电影总带着某种社会责任感,只不过这部在执行上要平庸一些,本以为要对中产阶级的冷漠做深入讽刺,最后聚焦到了妈宝男的个体问题上,比较可惜。
另一款《过往》,无休止的话痨,摇晃的镜头,省去的配乐,琐碎的情节,投入不了的剧情,看这样的闷片,生活真蛋疼。
手持摄影版国产家庭伦理剧
很不错. 抽风的摄影机颇有迪马尔帕在贤伉俪里面的那种赶脚, 也时不时跳一下, 变个焦. 确实有中产阶级"游离的焦虑感和永久性失落" 这种戏咱中国应该也能拍出来的呀,多有共鸣.手机铃声又黑了大无.巴赫那么腐朽中产阶级吗?(委屈
北京电影节错过的片子,墨镜王选出的柏林金熊,纪录片式手持,想及大陆第六代,罗马尼亚的社会问题,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联想到大陆同类型事件,变焦和晃甩镜头以及跳切,加之主题,同质于《一次别离》,但是整体过闷,略弱,窃以为片名寓意为儿子在母亲面前永远是婴儿姿势,结尾车内长镜力道十足!
很值得的金熊影片。新浪潮的称呼是国际媒体给的,罗马尼亚一直有自己的镜头语言。译名方面,Child是指34岁的儿子,Pose是position的意思,而Child's Pose则是瑜伽的一种姿势。男主角Bogdan Dumitrache是2011年的洛迦诺最佳男演员。中国去年也有一位洛迦诺最佳女演员,但是该页无法显示。
一般,有点失望,罗马尼亚的LTY?
讲的就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吧?只不过是通过一个社会事件的处理来展示!
电影场景少,母亲主要忙于两件事:对外为儿子开脱,对内修复母子关系。最后一场,儿子从车里走出去,向被撞死的孩子父亲忏悔,最终两人握手,儿子回到车里,电影便戛然而止。结局落在这里,并不突然,很妙。
评分:B+ 非常好,一种"真实电影"
2020.6.28重看,活着的在流动,发声,呐喊,被撞的孩童有的只是一个永恒的死亡姿势,没有声音。
【6】本质上是一个文本大于技术的电影。文本的精彩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几乎漫无止境的手持用的非常糟糕且根本达不到本片视听语言加料,是文本执行层面太好了。切入点是强势母亲的懦弱儿子撞死人,但电影呈现的是家庭伤痕关系,以及对“孩子为何不爱你了”的思考和再次验证畸形母爱的合理化。直到最后结尾“Child's pose”片名出来,才懂一语双关。不仅仅是那个死去孩子的保留电影姿态,更是母亲pov中,他儿子的面貌,她自己高傲,无能,懦弱的姿态。
三星半。比内策尔去年的新片好,社会道德事件包装起来的家庭事件,车祸与家庭琐事下对Jocasta plot的剖析呈现,手持和大量特写联想至同是社会写实片的《嘉年华》。母亲的强势无处不在,而男性的软弱既体现在父亲被儿子骂窝囊废后的哑口无言,也体现在儿子缩坐后排婆媳坐前排这一车内空间的简单组合中。
3。5
母亲所做的一切缘由皆出自对子女的爱 母亲爱得无私 爱得麻痹 却也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结到个人成长,母爱,家庭关系,和解和宽恕(或许?)这些东西,刀还是有些钝了。另外这字幕机实在是太亮了亮瞎我了,头疼啊。。。
怪头怪脑的溺爱
这摄影...是社会纪录片么...手持不是这样用的...
就算最后一场戏加分不少,但始终力道不够。
就是金熊奖会喜欢的那种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