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是想给三颗星的,因为看了一个小时让我都忘了这是一部灾难片,还以为是普通的韩国轻喜剧呢 几次有关掉影片的冲动!
善始善终的优良传统让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但是后半部分非常好,说实话后面的部分着实把我感动了一把,几乎所有的亲情都用到了,母子亲情、夫妻亲情、祖孙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的亲情。
就是前半部分介绍人物关系铺垫用得时间太长了。
好了,说说老套的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竟然如此渺小,爱是如此伟大。
人类在灾难面前做的任何努力,看似都那么微不足道。
但是就像红丝巾飘起的那一刻,说明人类还是有希望的,面对废墟人类还是有乐观的一面,家园会重建的。
韩国人拍出了一部像模像样的灾难片了。
这让我很不是滋味,我一向不喜欢韩国影片,然而这次我却要为韩国人叫好。
韩国虽然是用常规手段拍摄了一部常规的灾难片,然而遗憾的是,就是这种常规,我们似乎都做不到,那么树立在中国灾难片面前究竟有几道坎呢?
一、 技术问题在中国越来越不缺乏大投资电影的情况下,拍摄一部灾难大片所需要的成本已经不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问题。
如果还像去年《超强台风》那样用粗糙的模型加上洗澡盆的水量的方法拍摄灾难大片的话,那还是趁早断绝了这个念头。
在这个电影的特效已经开始追求尽量接近真实的情况下,还在用那种一看就特假的模型来拍灾难片,这本身就是对这种类型片的一种侮辱,同时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作为一部灾难大片,视觉效果是首要的问题,连这个问题都如此的敷衍塞责,不禁让人怀疑拍片时的诚意,不客气的说,拍《超强台风》这类灾难片,不如去拍奥特曼。
但很明显,中国现在似乎还不具备做灾难大片的技术。
拍摄《后天》时,特效人员是在电脑上完全模拟出一个纽约市,然后专门设计出一段程式来计算水流在纽约街道横冲直撞时的状态,这其中的工作量以及复杂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国要在短期内拍出灾难大片,特效部分只能外包,而外包则无疑要增加大量的成本,国外特效公司的收费是国内大多电影公司难以承受的,而灾难片最大的成本偏偏就是特效。
如果成本达到好莱坞灾难片的成本,那么这部影片铁定要亏本,以为你别指望我们第一次做的灾难片能够进入北美市场,而国内的票房根本无力承担起那高额的制作费。
二、 意识问题去年的《超强台风》闹出的“零死亡”笑话,其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识问题。
那就是我们的宣传机构似乎时时刻刻在传达一个概念,那就是在我们政府以及英明领导的带领下,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是不会有重大的人员伤亡的。
这是典型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似乎灾难所带来的危害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拍脑袋。
而偏偏就是这种可笑的意识形态,被带入了我们国内所谓的第一部灾难大片中。
这便让我们再影片中看到了如此大的台风居然没有造成一人伤亡的可笑剧情,这种几乎侮辱观众智商的剧情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在荧幕上大摇大摆。
而这同时,又牵扯出一个是否可以对政府领导批评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国外的灾难大片中(包括这次的《海云台》),总有一个决策者在关键时刻不信主角的警告而延误了百姓撤离的最佳时机。
这种设置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讽刺意味,只是为后来的灾难镜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因为如果人都安全疏散了,那么一座被天灾袭击,缺少尖叫的空城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偏偏这样的设置也很难在我们影片中出现,说小了是讽刺领导,说大了是攻击政府。
那好吧,那就只能整出一个“超强市长”了。
三、 地点问题这个简单说来就是影片中灾难发生地。
由于荧幕上的灾难大多都是现实中未曾发生过的灾难。
因此将这莫须有的灾难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落脚。
所以在国外的灾难片中,如华盛顿、洛杉矶、纽约、伦敦、巴黎等这些著名城市就理所当然成为灾难片“攻击”的首要地点。
因为这些地方标志性建筑多,而标志性建筑在灾难中的倒塌则更人激起观众对灾难片的认同感,《海云台》这次采用的也是这种准好莱坞方式。
可偏偏这种在灾难片中用烂的模式在中国也不行。
这地点的设置在哪,哪的领导就不高兴了。
中国人有极其敏感的爱国主义,老外大凡如果在影片里炸了一次中国著名建筑,那就是辱华了,虽然老外在影片里已经将自己的标志性简直炸得不爱炸了,可“爱国人士”就是视而不见,就说是你辱华了。
其实呢,人家老外在影片里炸你这栋楼也是看的起你,谁叫你这栋楼出名呢?
可这没用,我们的思维就这么僵化,管你出于什么目的,炸了就是辱华。
同样的道理也会出现在灾难片中地点的选择上。
虽然导演可能仅仅因为你这城市出名而选择你,并且你这城市有着足够多的标志性建筑可供摧毁,可那个城市就有一些人认为你是在侮辱这座城市,还侮辱这座城市的政府——我们的市政府怎么会败给那去去天灾呢?
在影片让那些天灾发生在我们城市,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怀疑和诽谤!
说到这,便又回到了上面说的第二个问题了——意识问题。
好吧,这不能选,那不能选,只能莫须有的编造出一个城市(这在中国的电视剧中非常常见),然后弄些见都没见过的建筑——可这样的灾难片,还会有多少人看?
原以为只有像日本这样时常地震的国家才有危机意识,没想到韩国现在也满紧张的,竟然把《海云台》这样一部灾难片的背景设定在2009年的夏天,这种超前假设真让人汗颜。
而为了突出其故事的真实性,2004年印尼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还成了该片的最新史料,借以告诉观众们,接下来要发生的灾难也不是一个小case哦。
其实在看片之前,我很奇怪身边的朋友除了对特效饶有兴致。
对故事本身却信誓旦旦,并不关注。
想想也不难理解,目前为电影宣传冲锋陷阵的无非卡司和特效两点,说别的不招待见。
于是,甭管故事好不好,先把你骗进来交了money再说,好看不好看,反正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一部纯科幻片,特效最多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衡量好坏的唯一标杆。
再者说,好莱坞早已在类型片中给过观众丰富的体验,你变的了形式,但终究逃不开本质。
不好意思,前面啰嗦太多,下面说说电影。
整体感觉而言,《海云台》这部片子的开头,让我把记忆拉回到《日本沉没》,同样是以一个科学家为起点,来引述,牵引这个故事的脉络。
前面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为最终的劲爆点做铺垫,海啸来袭的主力桥段仅维持了二十分钟左右。
而这中间还参杂了几对主角不同的经历,实在难言酣畅!
而我也不认同某些人把《海云台》当做一部特效灾难片来看,因为特效在影片中只是充当了故事感情主题的催化剂,而非故事的着力点。
无可否认,自韩片在亚洲及世界影坛掀起波澜之时,讲述男女感情一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虽然尚达不到日系教科书般的唯美、精致。
但对中国的年轻观众们而言,已有不小的影响。
《海云台》依次出现了三对恋人,有最常规的“oppa”型(韩国女孩子对哥哥的爱称),有离异的老夫老妻型,也有在飞来横祸的型男、靓女型。
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叙述三对恋人的感情发展,而这三对不同阶层男女间的感情,自然也是撑起整个故事的底料,我相信不管海啸的场面戏精彩与否,抑或是灾难中惨绝人寰画面是不是震撼人心,你最想知道的还是这几对恋人到底结局如何?
他人的感情世界对观者而言总是有着诡异的吸引力,要不一个明星在感情上的八卦如何能吸引这么多眼球和谈论,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猜别人或是被人猜。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然,该片在以感情为重的同时,将角色背景与海啸事发做了有效的关联,三位男主角,一位是以捕捞为生的商人,一位是海上搜救队成员,还有一位是地质专家,而三位女主角也或多或少跟海上活动沾边,这样的角色联姻,即使在某些方面看来略显生硬,但也合情合理,不会让人有突兀之感。
此外,影片结尾处,丧母的勇敢市民哭诉的镜头,众人为救援英雄集体悼念的场景,以及死里逃生的薛景求、河智苑追逐红丝巾的温暖画面,也为影片找回了最真实的感情归宿。
这哪里是部灾难片,根本就是一部爱情片。
即使要挂了,撕心裂肺要表达的还不是“I LOVE YOU For ever。
”
《海云台》因为之前没有仔细看影片介绍,还以为是描述2004年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印度尼西亚海啸的故事,去影院看了之后发现不是,而是一部韩国的灾难片。
刚开始的画面是一艘远洋渔船驶向印度洋,却被突如其来的海啸卷入,直升机在空中救援,因为时间有限,不得已舍弃了一位最信任和尊敬的长辈,妍熙的爸爸。
接着画面一转,就是2009年夏天,在美丽的海云台,是一群过着宁静日子的民众,以及海坛浴场上众多的游客。
影片用很长的篇幅絮絮叨叨了三对男女的爱情故事,穿插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无私的爱的亲情和其他人的友情,这段时间的人物关系令我模模糊糊甚至昏昏欲睡,直到金博士的观测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扣人心弦,瞬间,大海浪在恋人的争吵中,在母亲为儿子买鞋,奶奶送孙子上幼儿园,海云台的开发筹备会议中发生。
我不想说电影的前也不想说电影的特技做的有多糟糕,史铁生说:“每一个有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当看到渺小的人类面对巨大海浪的惊恐,惊慌的夺路而逃,海上救援队员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助别人,画面的纷杂繁复,抨击我们的感官和感受,惊恐,感动均有之。
一个国家任何时候,对大自然的力量都不可小觑。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至高无上最重要的。
我欣赏并且钦佩金辉金博士的专业判断以及不断的为人民请命,我对那个漠视灾难降临并且不听金博士劝告的局长领导深恶痛绝。
另外,海云台过着宁静日子的民众,因为城市规划开发,不得不出让自己的店面,想到我们城市的规划拆迁,禁不住感慨,为什么城市规划不能从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呢?
人民乃国之根本。
如果不是灾难的发生,没有人意识到亲情,爱情,友情的宝贵。
看完电影,我想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和手里的幸福。
否则,说不定哪天,我们就Game over了。
【写在前面】最近的新冠肺炎covid-19让我被迫在家,整理了一些过去的笔记,本文是09年所写,顺手传了上来。
读了一遍发现自己那时候火气很大,包容度很差,而且居然会浪费时间写这个……不要看《海云台》的十大理由看了这么多年的电影,凡是我看过的做过很多宣传的所谓“大片”,其中确实有很多没特点没创意的、太庸俗的、太模式化的、太秀的等等很多不好看的影片,最多也就是把电影票撕了,骂上两句。
但是看完海云台后我实在忍不住写下这篇小文来悼念我看这部影片所消费的时间和发泄我看完影片后的强烈不满,还有我的票钱……另外,写这篇小文还花了我好多时间……我的朋友在我看之前就对我说别看了,特没劲。
我这个人一贯坚持这样的观点:就是不能人云亦云。
人家说好说坏但是只要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就不能轻易附和和认同,毛爷爷不是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嘛。
所以我还是决定亲赴虎穴。
我靠,我看完电影后这个后悔啊!!
如果说我那哥们这辈子就说过一句正确的话,做过一次正确的事,那一定是这次。
如果让我做对《海云台》的一句话影评那就是:灾难片中的灾难片!
拍的太失败了!
简直是韩国电影史上,特别是韩国出口电影史上的最大败笔。
跟1996年的《天崩地裂》、1997年的《龙卷风》、2004年的《后天》相比简直是垃圾,用垃圾来形容都已经是表扬了。
我说怎么引进韩国的这部电影呢,或许这以后《超级台风》的碟能比以前好卖点,评价也能改善点。
为什么?
哈哈,问为什么的说明影评经验不足或者没仔细看,或者你没看过的话,那么看下面吧,求你别看《海云台》的十大理由:首先,在电影开演一个小时多台风才来,前半部简直是韩国市井喜剧片,跟海啸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说这是为了后面的“煽情”做铺垫,那铺垫太过冗长了吧,铺垫的效果也太差了吧。
好多影迷都应该跟我一样看前半部想退票吧。
相比之下,1997年的《龙卷风》在影片进行到大约第25分钟就出现了第一个龙卷风,你看人家那个铺垫。
正是这样的安排导致了《海云台》结构上完全是一片混乱。
开始的一个多小时要是不知道电影名,肯定不知道是在看关于海啸的灾难片。
不像灾难片而像爱情片、搞笑片、剧情片的集合。
第二,虎头蛇尾,差不多还剩半个多小时才出先灾难情景,两个小时就结束了,我觉得我说虎头蛇尾不过分吧,灾难情景和剧情都太短了。
我觉得这点不用多解释,看过这部电影的,特别是去电影院看的一定跟我有同感。
第三,在台风第二次来的时候在大楼的高台上夫妻送走孩子后从容相拥,等待台风来的那一段,能看到背景演员还有笑的呢,都从哪里找的演员啊,凡是不相信我说的,慢放那段镜头仔细看。
我看完这个镜头后当时就一口气喝了半瓶啤酒,谁能把电影票给报了啊?
第四,在求婚恋人的那段放手不放手的游戏中,最好笑的是男的拼命的抓住女的手,然后还喊:“你松开!
”反复重复着,我当时都笑暴了,肚子疼。
我身边有一个小姑娘用极其鄙夷的眼光看着我,对我说你他妈还能笑。
我说,你被急着骂人,我说你看一开始男的的手再在女的手腕那,就开始喊:“你松开!
”靠,男的自己松开就完了还告诉女的你松开,太假了,这就相当于那个把着栏杆死活不跳楼的大喊:你放开让我跳,被拦我!
哈哈!
我身边小姑娘听完后想了一下说:“靠,对啊,早说啊,浪费姐妹儿我一张纸巾。
”
接着的镜头里,后来随着水流很强,男的手被水流冲的向女孩的手掌滑去,这个男人的手和女孩的手于是就拉在了一起,但是男的手在外面,注意!
是在外面啊!!
他还TM的抓着女孩的手接着喊:“放开我!
”我靠,我都不敢相信啊,后来回家后特意下载了原版电影,慢镜头仔细看了3遍,确定无疑。
谁不相信谁自己下载看,多看几遍,看完了以后再回帖!
第五,对救灾展现的太少。
行,灾难太突然了,所以对抗灾基本没表现,那灾难发生了,总该对救灾表现一下吧?!
结果也没有,我看完《海云台》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上部,最应该表现人类的无畏、团结互助的救灾部分竟然能如此简略简直……第六,这部电影你说它是文艺片我都同意,就是不能说是灾难片和科幻片。
那前半部分简直是半生不熟的韩式泡菜片。
最后半个多小时里万众期待的海啸特效并没有达到万众期待的效果吧,纯特技效果全加起来超过5分钟了吗?
C,算了,不骂人……所以说这部电影你说它是文艺片我都同意,就是不能说是灾难片和科幻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
我靠,原来导《我的野蛮女女友》和《色即是空》的尹济均是本片导演,怪不得女主角是的河智苑,其余的所有演员都长得特别突然那种,怎么看都像看《我的野蛮女友》一类的电影。
尹济均拍的《海云台》简直是四不像啊。
奉劝尹济均还是多拍点《色即是空》这样的影片,现在就回去拍,得抓紧,要是抓紧拍赶快上映或许还能保住晚节。
第七,海啸刚来的时候楼都倒了,后来怎么就又立在那里了呢?
海啸过后,山上的树木怎么都没有任何变化啊?!
20分钟左右,两轮海啸过去了,一片汪洋,站在楼顶的人消失了,在街道上抱着电线杆的还活着,行不行了?
第八,楼倒得太少,人活的太多。
不是我心狠,那么大的海啸,也没死多少人,楼倒得太少,不真实。
结尾追悼会官员宣布的人数是2000多消防兵,群众没报,但从尸体数量上看也太少了啊,和这么大的灾难不符啊。
第九,为了煽情而煽情,舍不得牺牲主角,导致整片煽情方面差了点。
很多人都说这部片子煽情,我承认导演想煽情,但是煽情的手段和效果太差强人意了。
我觉得谁要是看这部片子哭了,谁就没看明白。
不信看看前几点我说的,看完了你看这个电影还能哭,还觉得这部电影很能煽情吗?!
第十,镜头切换过于频繁,大场面的镜头太少,长镜头少,这样视觉和听觉的震撼效果都很差,也影响各方面的效果。
这也是造成这部影片不像灾难片在摄影上的重要原因。
最后不算在这10大理由之中的就是上译的中文配音,哎那么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那《海云台》票房在韩国怎么还能这么好啊?
如果大家看了这部电影也看了我这十大理由的话,我给出的答案就是:要么宣传太好了,都被忽悠了,要不就是大家都跟我似的带着审视的眼光想去亲自验证一下影片质量,要不就是难道韩国人民今年都觉得没电影看了,要不就是韩国人的爱国精神,明知道不好看也要闭着眼睛买张票去看那么凡事都是两面的,辩证法还是要得的,《海云台》就没有一点优点了吗?
于是本着批评要负责的精神,我深入挖掘了一下,找到了4点:第一,影片展现出了灾难的不可控性和突然性,这个方向和思路是对的。
第二,批评了官僚化的行政作风,不管是批评韩国政府当局的还是釜山市当地政府的,还是所有政府的,总之,代表人民通俗点说也就是老百姓批评政府错误的精神是可嘉的。
那么韩国政府的文化审核没有因为“丑化政府形象”而要求改编剧本或者禁令发行也是可取的,批评无自有则赞美无意义。
第三,有人说这部电影没有做到好人好报,甚至有人说颠覆了因果报应等等。
这个我认为电影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是个创新,符合现实,谁说好人就不死了?!
这样比较有创意,有利于达到煽情效果。
至于说颠覆了因果报应我觉得根本不对,因为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果报有前世现报、现世现报也有来世再报,三世因果嘛。
比如那个救了喊“你松手吧,放开我吧”那个求婚小青年的报柱子老大爷最后被掉下来的牌匾砸死了,从佛教的角度讲他现世可能是好人种了善因,但是排除不了前世先报和来世再报的因果关系啊。
所以不能说颠覆了因果报应,也不能颠覆了因果报应,这要让佛教徒知道了……第四,韩国是个小国,但是韩国人眼界和勇气值得中国人学习。
而中国这些年在题材上比较局限,大片一味的在历史古装上扎堆,其他科幻,灾难片只有一两个导演敢问津。
我认为问题不在投入上,主要是缺少好的编剧和政府的审核标准、审核程序问题。
终于写完了。
耗时58分2009.09.12 22:55怀着激动地心情作于家中
2009.9.5还是不错的一部片子,前面还是很搞笑的,知道海啸发生的时候,才显露出了人的本性。
民基啊没想到还有你演一个救生员那么朴实的救生员最后牺牲自己生命的救生员!
我原来一直否认伟大这个词,但在生死面前,选择了让别人生,自己死,你割断自己救生带的那一刻,真的很伟大!
直面死亡,很少有人能做到吧!
想想那些英勇牺牲的救援人员,你们真的是太大无畏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看灾难片,或许是因为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悲观。
《海云台》讲的是一场剧烈海啸突袭海云台前后发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明显地分成海啸前和海啸后两种风格,海啸前是标准的韩式温情喜剧,通过三对恋人的故事让你大笑不已;在海啸后则改为煽情式的悲剧,本着“总有一款感动你”的原则进行大规模催泪。
http://bbs.yahoo.cn/read.php?tid=435719&fpage=2先说着前半段,三对男女的性格设定有些重复,男方都是木讷不善言辞,女方都是聪明活泼开朗。
其中以万植和延熙(薛景求和河智苑)的戏份最重,这是一份“有妇之夫”和纯真少女的恋情,其间夹杂着愧疚和责任,在海啸到来前的那一刻,延熙正因为发现了父亲去世的真相和万植冷战。
另一对是亨植和希美,标准木讷男英雄救美女桥段,有些类似《我的野蛮女友》,在海啸前亨植因为一场误会决定和希美分手。
还有一对是金博士和惟珍,他们曾是夫妻但现在惟珍却对他怒目相视,海啸前惟珍认为金博士要搞砸她的博览会而大吵大闹。
这样总结下来我们会发现《海云台》的剧本相当工整,所有的故事线都在海啸到来前到达低谷,就等着天灾来解救这些深受煎熬的男女了。
(另外几条辅线也是如此)这么多线索都要赶在海啸前的这几十分钟(银幕时间)内完成情感的转折,编剧做得已经很出色但仍有不足,比如延熙不当场答应万植的求婚简直就是为了把两人失和拖延到海啸前,而那个搅乱了亨植和希美的家伙也是莫名其妙地制造了一场误会。
前半段观影总体而言是很可乐的,虽然桥段俗了点。
后半段以海啸以来为起点,这部分的煽情强度之高超过了《艺术人生》,而且煽情手法丰富,既有“你一定要活下去”的“临终遗言”般呐喊,也有用一只鞋飘过镜头制造伤感的催泪大法。
导演似乎在和观众较劲:不信感动不了你!
坏人翻然悔悟舍生取义、恋人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父女相认转眼就生死两茫茫、傻小伙勇救情敌笑对死亡……尽管这些煽情的戏份很多都很刻意,但除非你毫无感情,不然至少湿一回。
这是一个要嘛有嘛的剧本,细腻的情感使它区别于好莱坞式的灾难片,半段喜剧半段悲剧的结构也堪称对比鲜明。
编导在后半段的催泪攻势中加入很多喜剧的段落,可以解读为照应前半段风格或者调节悲剧氛围或者韩国人民的乐观精神,但似乎也在同时提醒观众“这只是一部电影,别入戏太深”。
剧本另有一个缺点是前后的照应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剧本中有缺失,比如希美对亨植装作大学生身份的情节后面就没有照应的情节,延熙对父亲之死和深爱之人的抉择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也无明确交代,等等。
为了突出人性的复杂,电影中特意加入了两个“反派”角色在海啸中变为英雄的情节,负责搞笑的东春由一个小混混变成救人的英雄但导演对救人的过程却没有展现,那个老头(忘了名字)翻然悔悟的过程也语焉不详,似乎一场天灾让所有人在道德上都完成了质变。
灾难片一般都有警示世人的功能,提醒我们注意灾难的不期而至,但本片在这方面则相对单薄,只有一个官僚化不作为的领导让我们批判,再没有从这次灾难中得到任何启示,我想可能是导演为了避免概念先行的说教,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纯粹表现灾难本身。
灾难片中的人是作为灾难的配角存在的,因而《海云台》中的众多演员都没有多少表演的空间,前半段都做可爱状,后半段都做呼喊状。
和国产某灾难巨片不同,《海云台》没有高大全的领导,只有努力求生的普通人、小人物,尽管角色都比较简单,但好在每个人都性格鲜明。
灾难片的视觉效果很重要,使用《后天》特效团队制作的海啸场景合格,不说它出色是因为海啸场景在气势上做得很恢宏,但在细节上则不够严谨(可注意一下海啸席卷城市时的细节场景)。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合格的灾难片,故事基本流畅,灾难场景虽然并无多大突破但也算合格,情感细腻不失人性的复杂。
它无法成为经典,但值一桶爆米花。
如果想让人感动、感悟,就先把逻辑搞清楚吧,整个事件毫无说服力,海啸发生的时候还出着太阳,在海啸来的时候直升机的吊索竟然垂直不动,当年偶在浙江遭遇云娜的时候厂房的水泥烟囱都被吹飞了哦,在海面上还吊得那么稳?
还有直升机的钢缆会因为挂了2个人就断掉,在每个振奋多秒的关键瞬间还有那么多煽情的话要说,真是受不了。
身为渔民在退潮后的小浪里就要死掉,要是我都游到岸上了。
开篇在讲爱情故事,短暂的海啸,仓促的结尾,不明白还有人会哭?
我还是比较欣赏《后天》的风格,那个要砍掉自己身上的绳子让队友活下来的人,从发生险情到做决定也就几秒钟。
总的来说此片人物线索过多而每个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感情线索都不深刻,加之逻辑牵强,我觉得还不如超强台风呢。
一部合格的灾难片要具备那些必要因素呢?
起码个人认为有两点:首先是要表现出大自然灾难呼啸而来的那种强烈的恐惧感与震撼感,其次还要刻画出在无情灾难面前渺小人类在生死关头的那种真实情感。
这部韩国电影《海云台》虽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电影的确做到了以上两点,而且表现的很好:有震撼的灾难效果,而且还煽情煽到了极点。
说起韩国电影的突飞猛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炼成的,早期上世纪末正值金融危机爆发时期,大批韩国人因银子的流失而产生的压抑情绪导致相当一部分走路的涌向电影院这个娱乐场所以求心里发泄,从而间接刺激了电影业的辉煌,同时也几乎在同一个时期,盛世时期的香港电影从此走向没落(扯远了...)。
目前韩国电影的发展势头趋缓,但也足以令曾经的东方好莱坞汗颜,更不用说屡次向其借“宝”的大陆影视剧了。
所以,《海云台》这部打着亚洲最强灾难片旗号的电影在出发前便领先我国电影一个身位,更不要说与之叫板了。
算了,还是不要提国内某部“灾难大片”,拉出来还不够让人笑掉大牙的。
本片可以说套上了传统灾难片千古不变的马甲,说白了让人不用看开头也会猜到结尾,所以关于剧情方面的要求也不必多说,因为世界上灾难片除去了各式各样的灾难外衣,到头来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映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人类生存欲望下那种赤裸裸的情感,这也是一部合格灾难片所要具备的。
既然《海云台》已经完全具备了此等因素,那么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它如何将此发扬光大。
本片可以说是一场群戏,同一地点、不同人物,电影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描绘这张庞大的网络,通过不同的事件来刻画出不同人物的内心并反映出各种人物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手法无疑是成功的,以至于在后期灾难发生的时期我们观众自然而然的牵挂起小人物的经历和结局,所以说电影前半部分的铺垫功课没有白做,看似的漫长情节实际上留给我们在灾难中心随人动的空间。
而小人物们在灾难时期的表现也是我们要大书特书的,此处也发扬了韩国电影的长处——煽情。
在大自然灾难中人类最后时候无助的神情通过悲呛天地的呼喊和眼泪成河的面孔被一一表现出来,虽说很老套,但却很实用。
而且我们也在电影中发现了世界“真善美”的好处,不管是什么级别的人物,最后时刻突然变得大公无私,甚至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的也能成为救人无数的大英雄,电影煽情实在煽到了极点。
虽说电影如此之煽唯一的坏处就是正面情感过多描写而显得比较肤浅,但是过程的确令我们感动,尤其是结尾处人们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时刻,似乎让我们忘记了灾难的存在,而发现了比灾难更震撼的其实是人在最后关头的真情。
说道电影中的灾难,本片投资140亿韩元,其中一半用于灾难的CG制作,而这场势不可挡的海啸场面也的确对得起其身价。
电影用了一多半的时间来为这场灾难做铺垫,为的就是要在后面有限的时间内打造极具震撼的效果。
本片的灾难场面不可谓不震撼,巨大的白浪、被掀翻的巨轮以及灾难过后狼籍的都市,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而低沉火爆的音响效果,也久久在我们耳边嗡嗡作响。
电影以远景和广角来表现海啸的壮观,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再用近景和细来显示海啸在人群和街道中的肆虐。
韩国电影在经历了《龙之战》、《汉江怪物》等特效电影的洗礼之后,本片的视觉效果愈加成熟逼真,但还不能与好莱坞同类题材的电影相提并论,因为本片的一些CG场面与真实场景的结合过程中,还是会看到电脑特效的痕迹,但就是这短短30分钟的灾难场面,也足以为我们的某些国产电影上一课了,就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了,在此俺不禁为下一部国产灾难电影口诵“阿弥陀佛”了。
本片由于属于群戏,几个演员几乎没有特别“山中独亮一盏灯”的感觉,而是发挥均尽职尽责。
俺看韩国电影比较少,片中唯一能叫的上名来的只有河智苑了,惭愧。
在此不得不补充一点,感觉片中几位年轻女演员长得都比较像,五官不提起码脸型大都类似,不知是否导演依照个人口味有意而为之。
总的来说,这部《海云台》能让我们在看灾难片的震撼中也能得到心灵上的震撼,绝对算得上一部合格的灾难片。
走出电影院,在回味片中情节和画面的同时,同时也感到韩国电影的熊熊之势,也为国产同类题材电影暗自鼓劲。
http://blog.sina.com.cn/dreamfox
为啥一定又得是绳索无法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呢?
为啥导演你一定要选个那么土的皮鞋呢?
你随便选双,给个镜头我也知道你啥意思,这桥段非得要一双戴了眼镜的皮鞋才能表达你的意思么?
还有那个女的,非得和博士眉来眼去明枪暗箭的啊,生怕别人不知道孩子她爹是谁似的。
这部电影里,母子情,舅舅外甥情,孤男寡女情,父子情,兄弟情,情人情,同事情,专业,内疚,等等等等,人物关系蛮复杂,可惜真的没有一个打动我的。
《后天》里面简单的一条父子情贯穿全文,主次分明,简单动人。
亚洲电影还是不行啊,可能儒家思想总讲究个风度,悬念设置上总是没感觉。
而且总想包罗万象,凭借一部电影登峰造极,把所有的东西都想表现一下,结果狗屁不是。
最喜欢的是救生员哥哥,帅气,酷起来酷的一塌糊涂,笑起来灿烂的无与伦比。
其次喜欢的是那个小女孩,好像在哪个电影里见过她。
再次喜欢的是小舅子,一脸倒霉相,但是大难不死,请你好好怀念母亲吧,请你觉悟吧。
河智苑表现中规中矩,主要是在色即是空里面已经是熟得滴水的模样,造型上没啥突破了。。。
那个影帝大人我是第一次看他的片,说实话不咋地,估计是被导演糟蹋的。。。
灾难片嘛,期待好莱坞把奥尔良那次人间惨剧搬上荧幕了,这是必须的,这是肯定会有的。
是的,不疯魔不成活。
怎么评分这么低。虽然特效做得有些过,情节也无出彩处。但在海啸来的瞬间,人们的恐惧表达得很到位。我喜欢那个小救生员。^_^
完全没有逻辑...
五颗星给背着沉沉的货物还在撒娇的成智
搞笑片
跟汉江怪物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只有灾难发生以后那部分还算电影
泡菜国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灾难特效,对我一直觉得他们只会拍哭哭啼啼长过裹脚布的爱情片的印象大为改观。。。不过还是难免俗套地要来个催泪弹啊= =
唐山大地震能拍出这样的么?
前面纵使有很多熟脸和御姐型小姐姐,但我还是看睡着了。。。
故事一般般。
用力太过。。。乏善可陈
本来3颗星就够了,但是想到去年去电影院看的国产灾难大片《超强台风》,我又给本片加了一颗星。
琼瑶版水啸雾都。三星半。
拖拖拉拉,除了特效没啥可看的。
"因为这个特效值得给个四星,剧情的空洞是个没办法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出灾难中的人情本来也比较难"+1
没什么意思,韩剧一贯的拖沓,到了关键部分又迅速简写……难道是因为预算不够……哎
文戏太多了
韩国人智商拙计,剧本漏洞万出,当然特效比我天朝超强台风确实好多了
影片中出现大量身份各异的人,差不多可以代表整个韩国民众。但是在漏洞“万”出的剧本和导演极其粗劣下三滥的技术执导下,让人不禁想问,韩国人都是这么白痴的?
不能说不好看,也不能说多好看,结尾匆忙是最大败笔,灾难的段落其实拍的非常有力量,看得出他们的技术
韩国片太不和谐了,死那么多人,哪像超强台风,连条狗都没死。想到这里,我把三星改成了四星。